CN212272630U -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72630U CN212272630U CN202020255237.5U CN202020255237U CN212272630U CN 212272630 U CN212272630 U CN 212272630U CN 202020255237 U CN202020255237 U CN 202020255237U CN 212272630 U CN212272630 U CN 2122726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blade
- fan shaft
- outer diameter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扇轴和设置于所述扇轴周侧并绕所述扇轴周向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多个所述第一叶片与多个所述第二叶片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叶片设有第一进风区域,所述第二叶片设有第二进风区域,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在距离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其中,所述高度差为平行所述扇轴轴向上的高度差。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的气流噪声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气流噪声存在差异,进而第一叶片的噪声和第二叶片的噪声不会叠加,在满足较高进风量要求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所述风扇的整体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申请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充电器、手机游戏手柄、手机外壳等与手机可挂载配合的器件经常设置风扇。传统风扇的叶片结构一致,导致风扇每个叶片切割气流的方式也是一致的。在此种情况下,为满足风扇设置足够的进风量,以保证散热效率,风扇的旋转速率较大。风扇在高速旋转下引起相邻两个叶片引起的涡流噪声频率相同的,而相邻两个叶片引起的涡流噪声频率相同容易导致涡流噪声叠加引起共振,使得风扇的整体噪声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其中,所述风扇包括扇轴和设置于所述扇轴周侧并绕所述扇轴周向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多个所述第一叶片与多个所述第二叶片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叶片设有第一进风区域,所述第二叶片设有第二进风区域,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在距离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其中,所述高度差为平行所述扇轴轴向上的高度差值。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上述的风扇,所述散热装置还设有与所述扇轴轴连接的驱动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扇旋转。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上述的散热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所述所述第一叶片设置第一进风区域,所述第二叶片设置第二进风区域,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在距离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使得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的气流噪声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气流噪声存在差异,进而第一叶片的噪声和第二叶片的噪声不会叠加,在满足较高进风量要求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所述风扇的整体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风扇的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风扇的I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与常规设计的风扇的性能测试对比图表;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与常规设计的风扇的进风量数据和静压数据对比图表;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与常规设计的风扇的进风量数据和静压数据曲线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的对比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风扇100,所述风扇100包括扇轴10和设置于所述扇轴10周侧并绕所述扇轴10周向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叶片20和多个第二叶片30。多个所述第一叶片20与多个所述第二叶片30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叶片20设有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第二叶片30设有第二进风区域31。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其中,所述高度差为平行所述扇轴10轴向上的高度差值。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风扇100通过在扇轴10轴向上进风,实现带动气流流动,进而实现利用气流将扇轴10轴向上的热量带走,最终实现散热。所述风扇100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手机充电机、手机游戏手柄、手机外壳等与手机可挂载配合的设备。当然,也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台式机电脑等终端设备。
通过所述所述第一叶片20设置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第二叶片30设置第二进风区域31,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使得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气流噪声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气流噪声存在差异,进而第一叶片20的噪声和第二叶片30的噪声不会叠加,在满足较高进风量要求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所述风扇100的整体噪音。也就是说,与常规技术的风扇100相比,在整体允许噪音相同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的风扇100旋转速率可以更高,进风量更大,进而实现散热效率更高的要求。
为方便理解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高度差异,将平行所述扇轴10轴向定义为所述风扇100的高度方向。为方便理解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径向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径向差异,将垂直所述扇轴10轴向平面内,以所述扇轴10的轴线作为圆心向外扩散的方向为所述风扇100的径向。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高度为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在平行所述扇轴10轴向上外形尺寸大小。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高度为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平行所述扇轴10轴向上外形尺寸大小。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外径为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端部在垂直所述扇轴10平面内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的距离大小。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外径为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端部在垂直所述扇轴10平面内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的距离大小。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高度存在差异并非是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外形高度尺寸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外形高度尺寸的加工公差的差异,也并非是所述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外形高度尺寸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外形高度尺寸的加工误差的差异。而是通过设定所述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外形高度尺寸与所述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外形高度尺寸存在差值。本实施例中,将方风扇100相邻叶片存在高度差异或/和径向差异的区域定义为进风区域,例如,第一叶片20的第一进风区域21和第二叶片30的第二进风区域31。然而,该进风区域的定义并非是说叶片仅在该区域进风,也即并非是叶片在进风区域之外的区域不进风,而是为方便理解两个存在高度或径向差异的区域进行区分描述,以及将叶片存在高度或径向差异的区域作为主要进风区域进行阐述说明。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叶片存在高度或径向差异的区域可以占据整个叶片,也可以是叶片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为所述第一叶片20和所述第二叶片30在以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高度尺寸相互存在差异的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于以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为圆心并以相同的距离作为半径的圆周上。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以及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的距离均位于垂直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的平面上。所述圆周的半径大小取决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或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最小距离及最大距离。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叶片20设有第一顶部边缘22和与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相对的第一底部边缘23。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和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均由所述扇轴10的周侧壁往外延伸。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形成于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和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之间。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与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相对方向大致平行所述扇轴10的轴向。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叶片20在所述扇轴10带动旋转下,气流从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和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进入所述第一叶片20的两侧,并在所述第一叶片20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部流出。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和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由直线边缘和曲线边缘构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和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由连续折弯的多个直线边缘构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和第一底部边缘23由曲线边缘构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与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与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相对的方向与所述扇轴10的轴向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和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在垂直所述扇轴10轴向的平面上正投影呈曲线状。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叶片30设有第二顶部边缘32和与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相对的第二底部边缘33。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和所述第二底部边缘33均由所述扇轴10的周侧壁往外延伸。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形成于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和所述第二底部边缘33之间。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与所述第二底部边缘33相对方向大致平行所述扇轴10的轴向。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与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结构大致相同,所述第二底部边缘33与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及所述第二底部边缘33在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及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在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高度不同。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及与所述第二底部部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顶部部边缘22及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大致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与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分别为所述第一叶片20与所述第二叶片30位于所述风扇10同一侧且在高度方向或径向存在差异的两边缘。同理,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与所述第二底部边缘33分别为所述第一叶片20与所述第二叶片30位于所述风扇10同一侧且在高度方向或径向存在差异的两边缘。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扇轴10包括旋转板件11和由所述旋转板件11周缘延伸出的周侧板件12。所述周侧板件12与所述旋转板件11一体或组装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叶片2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30均固定于所述周侧板件12上,并相对所述周侧板件12呈发散状朝外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叶片20和所述第二叶片30组装固定于所述周侧板件12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叶片20和所述第二叶片30与所述周侧板件12一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扇轴10周侧并绕所述扇轴10周向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叶片40,所述第一叶片20、第二叶片30和第三叶片40依次循环排布。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叶片40位于所述第一叶片20和所述第二叶片30之间。所述第三叶片40由所述周侧板件12朝外延伸。所述第三叶片40与所述第一叶片20之间的空间,以及与所述第二叶片30之间的空间用以进风。所述第三叶片40将所述第一叶片20与所述第二叶片30的进风气流隔断,以避免所述第一叶片20的进风气流噪声与所述第二叶片30的进风气流噪声存在叠加,以达到降噪效果,进而可以满足噪音要求的同时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三叶片40与所述周侧板件12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第三叶片40与所述周侧板件12组装成型。
所述第三叶片40设有第三进风区域41,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及第二进风区域3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均设置高度差。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设有第三顶部边缘42和与所述第三顶部边缘42相对的第三底部边缘43。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第二顶部边缘32和第三顶部边缘42均位于所述风扇100相同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的高度、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高度、第二进风区域31的高度均存在差异,使得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引起的气流噪声频率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引起的气流噪声频率及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引起的气流噪声频率均不同,即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引起的噪声频率、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引起的气流噪声频率、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引起的气流噪声频率均不会叠加,有效降低了风扇100整体的噪音,满足噪音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风扇100的旋转速率,增大进气流量,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第二进风区域31及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依次增大。例如,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处于以所述风扇100的几何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设置高度差为0.2mm,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与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在处于以所述风扇100的几何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设置高度差为0.3mm。当然,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第二进风区域31及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也可以是依次相同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第二进风区域31及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依次减小。例如,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处于以所述风扇100的几何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设置高度差为0.5mm,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与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在处于以所述风扇100的几何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设置高度差为0.4mm。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第二进风区域31及第三进风区域41在处于以所述风扇100的几何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高度可以是依次增大或减小。
在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扇10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四叶片,所述第四叶片可以排布于的第一叶片20、第二叶片30和第三叶片40之间。所述第四叶片由所述扇轴10的周侧板件12往外延伸。所述第四叶片可以设置第四进风区域。所述第四进风区域与相邻的叶片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
也就是说,可选的,所述第四叶片位于所述第一叶片20和所述第二叶片30之间,所述第四叶片可以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及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
可选的,所述第四叶片位于所述第二叶片30和所述第三叶片40之间,所述第四叶片50可以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及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
可选的,所述第四叶片位于所述第一叶片20和所述第三叶片40之间,所述第四叶片可以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及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
同理,所述风扇100还可包括第五叶片、第六叶片或其他更多的叶片。本实施例针对所述风扇100设置不同规格大小的叶片的数量并不限定,并且针对相邻叶片的高度差排布方式也不限定。本实施例的风扇100所有叶片满足相邻叶片相互在以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设置高度差异的条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的延伸曲线、第二顶部边缘32的延伸曲线和第三顶部边缘42的延伸曲线存在差异。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的延伸曲线、第二底部边缘33的延伸曲线和第三底部边缘43的延伸曲线存在差异。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的延伸曲线、第二顶部边缘32的延伸曲线和第三顶部边缘42的延伸曲线大致相同。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的延伸曲线、第二底部边缘33的延伸曲线和第三底部边缘43的延伸曲线存在差异。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的延伸曲线、第二顶部边缘32的延伸曲线和第三顶部边缘42的延伸曲线存在差异。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的延伸曲线、第二底部边缘33的延伸曲线和第三底部边缘43的延伸曲线大致相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与图1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扇轴10并非实体部件。所述扇轴10为虚拟轴。具体的,所述风扇100还包括圆环形扇框60,所述多个第一叶片20、多个第二叶片30和多个第三叶片40均从所述扇框的内侧朝所述扇框的圆心延伸。所述扇框的几何中心轴构成所述风扇100的扇轴10。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6,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或第一底部边缘23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形成第一外径24,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或第二底部边缘33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形成第二外径34,所述第一外径与所述第二外径设置差值所述第一外径24与所述第二外径34设置差值。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径24取决于所述第一顶部边缘22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或取决于所述第一底部边缘23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所述第二外径34取决于所述第二顶部边缘32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或取决于所述第二底部边缘33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本实施例,以第一顶部边缘22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作为第一外径24,以第二顶部边缘32远离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作为第二外径34。
可选的,以第一底部边缘23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作为第一外径24,以第二底部边缘33远离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作为第二外径34。
可选的,以第一顶部边缘22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作为第一外径24,以第二底部边缘33远离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作为第二外径34。
可选的,以第一底部边缘22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作为第一外径24,以第二顶部边缘32远离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作为第二外径34。
通过所述第一外径24与所述第二外径34存在差值,使得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在旋转下引起的涡流噪声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旋转下引起的涡流噪声不同,从而避免第一叶片20的涡流噪声与所述第二叶片30的涡流噪声同频共振,有效降低风扇100的整体噪声,使得在允许的噪声范围内,所述风扇100的旋转速率可提高,所述风扇100的散热效率可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部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具有第三外径44,所述第三外径44与所述第一外径24及第二外径34均设置差值。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的端部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的距离取决于所述第三顶部边缘42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或取决于所述第三底部边缘43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
通过所述第一外径24、所述第二外径34、第三外径44相互存在差值,使得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在旋转下引起的涡流噪声、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旋转下引起的涡流噪声和第三进风区域41在旋转下引起的涡流噪声不同,也就使得所述风扇100的相邻叶片在旋转下引起的涡流噪声不同,从而避免第一叶片20的涡流噪声、所述第二叶片30的涡流噪声和第三叶片40的涡流噪声同频共振,有效降低风扇100的整体噪声,使得在允许的噪声范围内,所述风扇100的旋转速率可提高,所述风扇100的散热效率可增大。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径24、第二外径34和第三外径44可依次增大或减小。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径24与第二外径34差值,及所述第二外径34与第三外径44差值可以依次增大。例如,所述第一外径24的差值与所述第二外径34的差值为0.2mm,所述第二外径34与所述第三外径44的差值为0.3mm。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径24与第二外径34差值,及所述第二外径34与第三外径44差值可以依次减小。例如,所述第一外径24的差值与所述第二外径34的差值为0.3mm,所述第二外径34与所述第三外径44的差值为0.2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和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相互之间高度差范围为0.2mm~1.0mm。所述第一外径24、第二外径34和第三外径44的相互之间差值范围为0.2mm~1.0mm。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占叶片长度比例为5%~25%,所述第一外径24、所述第二外径34和第三外径44相互之间的差值占叶片长度比例为5%~25%。其中,所述叶片长度为第一叶片20或第二叶片30或第三叶片40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部至连接所述扇轴10的根部的距离。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叶片20、第二叶片30、第三叶片40至所述扇轴10的端部至连接所述扇轴10根部的距离相等,以方便设定所述叶片的长度,例如所述第一叶片20、第二叶片30和第三叶片40的长度均为40mm,进而方便设定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相互之间的高度差,以及方便设定所述第一外径24、所述第二外径34和第三外径44相互之间的外径差。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相邻两个叶片的长度不相同,则相邻两个叶片的进风区域外径差值可以选择相邻两个叶片中的任意一个叶片的长度作为叶片长度,以方便设定所述进风区域的高度差,以及方便设定进风区域的外径差。
作为一种较优实施例,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占叶片长度比例为10%,所述第一外径24、所述第二外径34和第三外径44相互之间的差值占叶片长度比例为10%。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和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相互之间高度差范围为0.2mm~0.7mm。所述第一外径24、第二外径34和第三外径44的相互之间差值范围为0.2mm~0.7mm。所述第一叶片20、第二叶片30和第三叶片40的长度均为9.7mm。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风扇100的相邻两个叶片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占叶片长度比例为5~25%,较优地为10%。所述风扇100的相邻两个叶片高度存在差异部分的外径差值占叶片长度比例为5~25%,较优地为10%。所述风扇100的相邻两个叶片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范围为0.2mm~1mm,较优地为0.2mm~0.7mm。所述风扇100的相邻两个叶片高度存在差异部分的外径差值范围0.2mm~1mm,较优地为0.2mm~0.7mm。
为方便理解,将所述风扇100的相邻叶片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的结构,与常规技术中相邻叶片规格一致并不存在高度差的结构,在允许相同噪音条件下、相同电压、相同规格情况下进行进风量测试比较。具体请参照图7所示表格,其中,第一差值0.2mm、第二差值0.5mm和第三差值0.7mm分别代表本申请中三种不同实现的风扇100,三种不同实现方式的风扇100分别采取相邻的叶片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分别为0.2mm、0.5mm和0.7mm。当然,第一差值0.2mm、第二差值0.5mm和第三差值0.7mm也可以分别代表本申请中三种不同实现的风扇100,三种不同实现方式的风扇100分别采取相邻的叶片存在高度差异的部分的外径差分别为0.2mm、0.5mm和0.7mm。图8所示表格中,为常规设计技术与本申请三种不同实现方式的PQ数据对比表。图9所示中,为常规设计技术与本申请三种不同实现方式的PQ曲线示意图。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叶片20设有远离所述扇轴10的第一端部25,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位于所述第一端部25至所述扇轴10之间,所述第二叶片30设有远离所述扇轴10的第二端部35,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位于所述第二端部35至所述扇轴10之间,所述第一端部25的高度与所述第二端部35的高度相等,其中,所述高度为平行所述扇轴10轴向上的外形尺寸。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叶片20还设有连接所述扇轴10的第一根部26,所述第二叶片30还设有连接所述扇轴10的第二根部36。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位于所述第一端部25和所述第一根部26之间,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位于所述第二端部35和所述第二根部36之间。所述第三叶片40所设有远离所述扇轴10第三端部45和连接所述扇轴10的第三根部46,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设置于所述第三端部45和所述第三根部46之间。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设有连接所述第一端部25的第一圆弧边缘251,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设有连接所述第二端部35的第二圆弧边缘351,所述第三进风区域41设有连接所述第三端部45的第三圆弧边缘451,所述第一圆弧边缘251的半径a、第二圆弧边缘351的半径b和第三圆弧边缘451的半径c依次增大,以使得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第二进风区域31和第三进风区域4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高度依次减小。所述第一圆弧边缘251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第二圆弧边缘351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和第三圆弧边缘451远离所述扇轴10的端点至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外径24、第二外径34和第三外径44。
可选的,所述第一圆弧边缘251的半径a、第二圆弧边缘351的半径b和第三圆弧边缘451的半径c分别为1mm、2mm和3mm。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径24、第二外径34和第三外径44分别为17.2mm、17.5mm和17.7mm。
请参阅图11和图12,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200,所述散热装置200包括所述的风扇100,所述散热装置200还设有与所述扇轴10轴连接的驱动器件210,所述驱动器件210驱动所述风扇100旋转。所述散热装置200还包括基座220和与所述基座220相盖合的盖板230,所述基座220和所述盖板230之间设有气流腔和连通所述气流腔的出风口240,所述基座220和所述盖板230分别设有第一风口221和与所述第一风口221相对的第二风口231,所述驱动器件210固定于所述基座220,所述风扇100位于所述气流腔内,并与所述第一风口221和所述第二风口231正对,所述扇轴10的轴向与所述第一风口221和第二风口231的相对方向平行。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器件210可设置于所述扇轴10的周侧板件12内侧,所述驱动器件210可驱动轴连接所述旋转板件11。所述驱动器件210驱动所述旋转板件11转动的转轴中心轴线形成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所述驱动器件210可以是电机。所述盖板230和所述基座220共同对所述风扇100进行防护。所述散热装置20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盖板230和所述基座220之间的边框250。所述气流腔形成与所述盖板230、边框250和所述基座220之间。所述出风口240设置于所述边框250。
当所述驱动器件210驱动所述风扇100旋转,所述风扇100带动气流流动,使得所述散热装置200邻近盖板230和基座220两侧气流分别从所述第一风口221和第二风口231进入所述气流腔内,并从所述出风口240流出。可以理解的是,利用所述散热装置200将邻近所述第一风口221或/和所述第二风口231的热量吸走,并从所述出风口240排出,实现有效对待散热器件进行散热。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230于所述第一风口221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一叶片2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基座220于所述第二风口231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一叶片2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盖板230于所述第一风口221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二叶片3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所述基座220于所述第二风口231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二叶片3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
具体的,所述第一风口221的内边缘沿圆形曲线延伸。所述第一风口221的内边缘几何中心位于所述风扇100的扇轴10几何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一风口221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一叶片20、第二叶片30和第三叶片40上的投影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第二进风区域31和第三进风区域41至所述扇轴10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存在高度差的三个契合点。所述第二风口231的内边缘沿圆形曲线延伸。所述第二风口231的内边缘几何中心位于所述风扇100的扇轴10几何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二风口231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一叶片20、第二叶片30和第三叶片40上的投影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第二进风区域31和第三进风区域41至所述扇轴10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存在高度差的三个契合点。
请参阅图13,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300,所述电子设备300包括所述散热装置200,所述电子设备300还包括待散热件310,所述待散热件310邻近所述散热装置200,并与所述第一风口221或第二风口231正对。所述电子设备300还包括外壳320,所述外壳320设有收容腔和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散热窗口330,所述待散热件310和所述散热装置20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散热装置200的出风口240与所述散热窗口330正对。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300为手机电源适配器。所述待散热件310为手机电源适配器内的主板。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300为手机。所述外壳320为手机壳。所述待散热件310为手机内的中央处理器。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300也可以对环境器件进行散热,例如,所述电子设备300为手机散热保护壳。所述外壳320为手机保护可。所述待散热件310为手机。
通过所述所述第一叶片20设置第一进风区域21,所述第二叶片30设置第二进风区域31,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在距离所述扇轴10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使得所述第一进风区域21的气流噪声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31的气流噪声存在差异,进而第一叶片20的噪声和第二叶片30的噪声不会叠加,在满足较高进风量要求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所述风扇100的整体噪音。
以上是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扇轴和设置于所述扇轴周侧并绕所述扇轴周向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多个所述第一叶片与多个所述第二叶片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叶片设有第一进风区域,所述第二叶片设有第二进风区域,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在距离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设置高度差,其中,所述高度差为平行所述扇轴轴向上的高度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扇轴周侧并绕所述扇轴周向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叶片,所述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依次循环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叶片设有第三进风区域,所述第三进风区域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及第二进风区域在距离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均设置高度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第二进风区域及第三进风区域在距离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具有第一顶部边缘和与所述第一顶部边缘相对的第一底部边缘,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具有第二顶部边缘和与所述第二顶部边缘相对的第二底部边缘,所述第一顶部边缘或第一底部边缘远离所述扇轴的端点至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形成第一外径,所述第二顶部边缘或第二底部边缘远离所述扇轴的端点至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距离形成第二外径,所述第一外径与所述第二外径设置差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径与所述第二外径的差值范围为0.2mm~1.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径与所述第二外径的差值占叶片长度比例为5%~25%,其中,所述叶片长度为第一叶片或第二叶片远离所述扇轴的端部至连接所述扇轴的根部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远离所述扇轴的端部至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具有第一外径,所述第二进风区域远离所述扇轴的端部至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具有第二外径,所述第三进风区域远离所述扇轴的端部至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具有第三外径,所述第三外径与所述第一外径及第二外径均设置差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第一外径、第二外径和第三外径的差值依次增大或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在距离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范围为0.2mm~1.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在距离所述扇轴的几何中心轴线相同距离处的高度差占叶片长度比例为5%~25%,其中,所述叶片长度为第一叶片或第二叶片远离所述扇轴的端部至连接所述扇轴的根部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设有远离所述扇轴第一端部,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扇轴之间,所述第二叶片设有远离所述扇轴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进风区域位于所述第二端部至所述扇轴之间,所述第一端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二端部的高度相等,其中,所述高度为平行所述扇轴轴向上的外形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扇轴距离与所述第二端部至所述扇轴的距离相等。
14.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所述散热装置还设有与所述扇轴连接的驱动器件,所述驱动器件驱动所述风扇旋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基座和与所述基座相盖合的盖板,所述基座和所述盖板之间设有气流腔和连通所述气流腔的出风口,所述基座和所述盖板分别设有第一风口和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的第二风口,所述驱动器件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气流腔内,并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正对,所述扇轴的轴向与所述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相对方向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于所述第一风口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一叶片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所述基座于所述第二风口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一叶片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于所述第一风口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二叶片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所述基座于所述第二风口的内边缘在所述第二叶片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5~17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待散热件,所述待散热件邻近所述散热装置,并与所述第一风口或第二风口正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收容腔和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散热窗口,所述待散热件和所述散热装置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散热装置的出风口与所述散热窗口正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55237.5U CN212272630U (zh) | 2020-03-04 | 2020-03-04 |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55237.5U CN212272630U (zh) | 2020-03-04 | 2020-03-04 |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72630U true CN212272630U (zh) | 2021-01-01 |
Family
ID=73873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55237.5U Active CN212272630U (zh) | 2020-03-04 | 2020-03-04 |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7263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73773A (zh) * | 2020-03-04 | 2020-05-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03-04 CN CN202020255237.5U patent/CN21227263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73773A (zh) * | 2020-03-04 | 2020-05-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14420B2 (en) | Composite heat-dissipating system and its used fan guard with additional supercharging function | |
US6612817B2 (en) | Serial fan | |
US9709073B2 (en) | Centrifugal fan | |
EP1485624B1 (en) | Engine-cooling fan assembly with overlapping fans | |
EP2466143B1 (en) | Integrated cross-flow and centrifugal fan | |
US6948912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its impeller thereof | |
JP2002021798A (ja) | 軸流ファンとモーターが一体化したファンモーター | |
US20140086730A1 (en) | Fan and pressure-increasing blade assembly thereof | |
CN108488099B (zh) | 风扇及电子设备 | |
US8821227B2 (en) | Heat dissipating system | |
CN212272630U (zh) |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US11136987B2 (en) | Series-connected fan | |
US10371161B2 (en) | Impeller and centrifugal fan with same | |
CN113915146B (zh) | 离心风扇和电子设备 | |
US20180223865A1 (en) | Centrifugal fan | |
CN111089069B (zh) | 风扇 | |
JP5992778B2 (ja) | 軸流ファン | |
CN111173773A (zh) | 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US9841035B2 (en) | Heat dissipation fan | |
US20130052001A1 (en) | Centrifugal blower | |
CN110118198B (zh) | 离心式风扇 | |
CN212563751U (zh) | 一种微型风扇 | |
CN112460065B (zh) | 叶轮及其风扇 | |
CN218407848U (zh) | 风扇 | |
CN216381966U (zh) | 双阶片扇叶轴流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