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67741U -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67741U
CN212267741U CN202020727015.9U CN202020727015U CN212267741U CN 212267741 U CN212267741 U CN 212267741U CN 202020727015 U CN202020727015 U CN 202020727015U CN 212267741 U CN212267741 U CN 212267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culated
piece
hinged
hinge
support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2701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小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72701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67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67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6774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侧倾车辆悬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包括龙头支架、减震装置和两个前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左倾侧组件、右倾侧组件和传导器,本实用新型当路面不平或者转弯时发生倾侧,两个前轮所受到路面的压力是不同的,若左前轮受力大,左倾侧组件受到向上的挤压力也更大,因左倾侧组件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上,因此产生部分形变以起到缓冲作用,并将压力传导到传导器上,传导器再将压力传到右倾侧组件上,达到两侧的压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保持两侧前轮的抓地力度以及保护了车身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侧倾车辆悬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可侧倾三轮、四轮摩托车是最近新兴的一种与传统两轮和三轮摩托车不同的一种摩托车,他巧妙的将两轮设计成与传统汽车相同的并排双轮结构,通过悬挂结构的改变来实现与传统两轮摩托车相同的驾驶感受,这样的设计使他具有传统摩托车可侧倾优点的同时,可以在更加恶劣的路况下更加安全平稳舒适的行驶,而且在拐弯时具有本身两轮摩托车所具备的侧倾的能力,同时轮胎数量的增加不仅增加了稳定性,而且加大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刹车距离更短更安全。而国内的目前的常用的前悬挂,一种将减震器放在上支臂或者下支臂上,区别不大,基本实现了倒三轮摩托车的用途,但是只采用了横着的减震器结构,所以摩托车的减震效果不理想,而且易侧翻,对车身没有支撑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包括龙头支架、减震装置和两个前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左倾侧组件、右倾侧组件和传导器,左倾侧组件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的左侧,右倾侧组件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的右侧并与左倾侧组件对应设置,所述传导器一端铰接设置在左倾侧组件的顶部,另一端铰接设置在右倾侧组件的顶部以传导左倾侧组件和右倾侧组件之间的压力,一个所述前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左倾侧组件的左侧,另一个前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右倾侧组件的右侧。
所述龙头支架包括扶手、上支撑块和下支撑块,扶手固定设置在上支撑块的顶部,下支撑块固定设置在上支撑块的底部,上支撑块内可上下滑动的设有第一铰接柱,下支撑块内固定设置有第二铰接柱和第三铰接柱,第三铰接柱位于第二铰接柱的正下方,所述左倾侧组件包括第一铰接片、减震器、第二铰接片、第三铰接片和第四铰接片,所述第一铰接片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上,另一端与减震器的一端铰接,所述减震器另一端与第二铰接片侧壁铰接,第二铰接片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上,另一端与第三铰接片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片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上,另一端与第三铰接片远离第二铰接片的一端铰接。
所述右倾侧组件包括第五铰接片、减震器、第六铰接片、第七铰接片和第八铰接片,所述第五铰接片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上,另一端与减震器的一端铰接,所述减震器另一端与第六铰接片侧壁铰接,第六铰接片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上,另一端与第七铰接片铰接,所述第八铰接片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上,另一端与第七铰接片远离第六铰接片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一铰接片和第五铰接片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上,第一铰接片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五铰接片的单个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片和第六铰接片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上,第二铰接片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六铰接片的单个铰接座,所述第四铰接片和第八铰接片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上,第四铰接片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八铰接片的单个铰接座。
所述上支撑块为矩形框体结构,上支撑块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两个长条形的滑动槽,所述第一铰接柱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两个滑动槽内。
所述下支撑块为N字型结构,第二铰接柱和第三铰接柱横向固定设置在下支撑块的内部。
所述第三铰接片中部设有车轮轴,前轮可转动的套设在车轮轴上,所述第七铰接片中部设有车轮轴,另一个前轮可转动的套设在车轮轴上。
所述传导器为减震弹簧,减震弹簧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片上,另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五铰接片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前悬挂处并排设有左右两个前轮,当路面不平或者转弯时发生倾侧,两个前轮所受到路面的压力是不同的,若左前轮受力大,左倾侧组件受到向上的挤压力也更大,因左倾侧组件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上,因此产生部分形变以起到缓冲作用,并将压力传导到传导器上,传导器再将压力传到右倾侧组件上,达到两侧的压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保持两侧前轮的抓地力度以及保护了车身的稳定性。摩托车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地面,提高了使用率,而且在倾斜过程中拥有回正的力量,不会只依靠人自己本身的力量,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进一步使摩托车面向大众化,不再拘泥于年轻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倾侧组件和右倾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倾侧组件和右倾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龙头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龙头支架1,扶手1a,上支撑块1b,第一铰接柱1c,滑动槽1d,下支撑块1e,第二铰接柱1f,第三铰接柱1g,减震装置2,左倾侧组件2a,第一铰接片2b,减震器2c,第二铰接片2d,第三铰接片2e,第四铰接片2f,右倾侧组件2g,第五铰接片2h,第六铰接片2i,第七铰接片2j,第八铰接片2k,传导器2m,减震弹簧2n,前轮3,车轮轴3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包括龙头支架1、减震装置2和两个前轮3,所述减震装置2包括左倾侧组件2a、右倾侧组件2g和传导器2m,左倾侧组件2a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1的左侧,右倾侧组件2g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1的右侧并与左倾侧组件2a对应设置,所述传导器2m一端铰接设置在左倾侧组件2a的顶部,另一端铰接设置在右倾侧组件2g的顶部以传导左倾侧组件2a和右倾侧组件2g之间的压力,一个所述前轮3可转动的设置在左倾侧组件2a的左侧,另一个前轮3可转动的设置在右倾侧组件2g的右侧。
工作原理:该倾侧越野车以摩托车为例,前悬挂处并排设有左右两个前轮3,当路面不平或者转弯时发生倾侧,两个前轮3所受到路面的压力是不同的,若左前轮3受力大,左倾侧组件2a受到向上的挤压力也更大,因左倾侧组件2a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1上,因此产生部分形变以起到缓冲作用,并将压力传导到传导器2m上,传导器2m再将压力传到右倾侧组件2g上,达到两侧的压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保持两侧前轮3的抓地力度以及保护了车身的稳定性。
所述龙头支架1包括扶手1a、上支撑块1b和下支撑块1e,扶手1a固定设置在上支撑块1b的顶部,下支撑块1e固定设置在上支撑块1b的底部,上支撑块1b内可上下滑动的设有第一铰接柱1c,下支撑块1e内固定设置有第二铰接柱1f和第三铰接柱1g,第三铰接柱1g位于第二铰接柱1f的正下方,所述左倾侧组件2a包括第一铰接片2b、减震器2c、第二铰接片2d、第三铰接片2e和第四铰接片2f,所述第一铰接片2b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1c上,另一端与减震器2c的一端铰接,所述减震器2c另一端与第二铰接片2d侧壁铰接,第二铰接片2d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1f上,另一端与第三铰接片2e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片2f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1g上,另一端与第三铰接片2e远离第二铰接片2d的一端铰接,前轮3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三铰接片2e的左侧,压力传导是从下到上的,前轮3上压第三铰接片2e,第二铰接片2d和第四铰接片2f相应向上转动挤压减震器2c,减震器2c再挤压第一铰接片2b并传递到传导器2m上,达到减震以及传导力的效果。
所述右倾侧组件2g包括第五铰接片2h、减震器2c、第六铰接片2i、第七铰接片2j和第八铰接片2k,所述第五铰接片2h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1c上,另一端与减震器2c的一端铰接,所述减震器2c另一端与第六铰接片2i侧壁铰接,第六铰接片2i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1f上,另一端与第七铰接片2j铰接,所述第八铰接片2k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1g上,另一端与第七铰接片2j远离第六铰接片2i的一端铰接,前轮3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七铰接片2j的右侧,传导器2m再将左侧的力传导到第五铰接片2h上用于下压,第五铰接片2h通过下压减震器2c、第六铰接片2i和第八铰接片2k,最终由第七铰接片2j下压到右侧前轮3上,防止右侧前轮3抓地力不足,保持车身稳定。
所述第一铰接片2b和第五铰接片2h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1c上,第一铰接片2b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五铰接片2h的单个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片2d和第六铰接片2i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1f上,第二铰接片2d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六铰接片2i的单个铰接座,所述第四铰接片2f和第八铰接片2k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1g上,第四铰接片2f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八铰接片2k的单个铰接座,第一铰接片2b和第五铰接片2h虽共同铰接在第一铰接柱1c上,但转动时互不影响,第二铰接柱1f和第三铰接柱1g也同理。
所述上支撑块1b为矩形框体结构,上支撑块1b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两个长条形的滑动槽1d,所述第一铰接柱1c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两个滑动槽1d内,滑动槽1d的设置便于第一铰接柱1c上下滑动进行调节并能够固定,当第一铰接柱1c滑动设置在滑动槽1d上段并固定住时,能够最终带动前轮3上移一段距离,进而降低车身底盘的高度,减少离地间隙,适用于市区平坦的路段,当第一铰接柱1c滑动设置在滑动槽1d下段并固定住时,能够最终带动前轮3下移一段距离,进而增加车身底盘的高度,增加离地间隙,适用于山地丘陵地段,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
所述下支撑块1e为N字型结构,第二铰接柱1f和第三铰接柱1g横向固定设置在下支撑块1e的内部,第二铰接柱1f和第三铰接柱1g固定设置固定了两侧前轮3倾侧程度。
所述第三铰接片2e中部设有车轮轴3a,前轮3可转动的套设在车轮轴3a上,所述第七铰接片2j中部设有车轮轴3a,另一个前轮3可转动的套设在车轮轴3a上,前轮3能够在车轮轴3a上转动。
所述传导器2m为减震弹簧2n,减震弹簧2n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片2b上,另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五铰接片2h上,与减震器2c原理相似,减震弹簧2n用来传导并协调左右两侧的受力,促进车身稳定。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各种修改、等同替换、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换只要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并不是限制,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

Claims (8)

1.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龙头支架(1)、减震装置(2)和两个前轮(3),所述减震装置(2)包括左倾侧组件(2a)、右倾侧组件(2g)和传导器(2m),左倾侧组件(2a)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1)的左侧,右倾侧组件(2g)多点铰接设置在龙头支架(1)的右侧并与左倾侧组件(2a)对应设置,所述传导器(2m)一端铰接设置在左倾侧组件(2a)的顶部,另一端铰接设置在右倾侧组件(2g)的顶部以传导左倾侧组件(2a)和右倾侧组件(2g)之间的压力,一个所述前轮(3)可转动的设置在左倾侧组件(2a)的左侧,另一个前轮(3)可转动的设置在右倾侧组件(2g)的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龙头支架(1)包括扶手(1a)、上支撑块(1b)和下支撑块(1e),扶手(1a)固定设置在上支撑块(1b)的顶部,下支撑块(1e)固定设置在上支撑块(1b)的底部,上支撑块(1b)内可上下滑动的设有第一铰接柱(1c),下支撑块(1e)内固定设置有第二铰接柱(1f)和第三铰接柱(1g),第三铰接柱(1g)位于第二铰接柱(1f)的正下方,所述左倾侧组件(2a)包括第一铰接片(2b)、减震器(2c)、第二铰接片(2d)、第三铰接片(2e)和第四铰接片(2f),所述第一铰接片(2b)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1c)上,另一端与减震器(2c)的一端铰接,所述减震器(2c)另一端与第二铰接片(2d)侧壁铰接,第二铰接片(2d)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1f)上,另一端与第三铰接片(2e)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片(2f)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1g)上,另一端与第三铰接片(2e)远离第二铰接片(2d)的一端铰接,前轮(3)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三铰接片(2e)的左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倾侧组件(2g)包括第五铰接片(2h)、减震器(2c)、第六铰接片(2i)、第七铰接片(2j)和第八铰接片(2k),所述第五铰接片(2h)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1c)上,另一端与减震器(2c)的一端铰接,所述减震器(2c)另一端与第六铰接片(2i)侧壁铰接,第六铰接片(2i)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1f)上,另一端与第七铰接片(2j)铰接,所述第八铰接片(2k)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1g)上,另一端与第七铰接片(2j)远离第六铰接片(2i)的一端铰接,前轮(3)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七铰接片(2j)的右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片(2b)和第五铰接片(2h)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柱(1c)上,第一铰接片(2b)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五铰接片(2h)的单个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片(2d)和第六铰接片(2i)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二铰接柱(1f)上,第二铰接片(2d)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六铰接片(2i)的单个铰接座,所述第四铰接片(2f)和第八铰接片(2k)共同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柱(1g)上,第四铰接片(2f)两端均设有两个铰接座包裹住第八铰接片(2k)的单个铰接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块(1b)为矩形框体结构,上支撑块(1b)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两个长条形的滑动槽(1d),所述第一铰接柱(1c)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两个滑动槽(1d)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块(1e)为N字型结构,第二铰接柱(1f)和第三铰接柱(1g)横向固定设置在下支撑块(1e)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铰接片(2e)中部设有车轮轴(3a),前轮(3)可转动的套设在车轮轴(3a)上,所述第七铰接片(2j)中部设有车轮轴(3a),另一个前轮(3)可转动的套设在车轮轴(3a)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器(2m)为减震弹簧(2n),减震弹簧(2n)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片(2b)上,另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五铰接片(2h)上。
CN202020727015.9U 2020-05-05 2020-05-05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267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7015.9U CN212267741U (zh) 2020-05-05 2020-05-05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7015.9U CN212267741U (zh) 2020-05-05 2020-05-05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67741U true CN212267741U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86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2701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267741U (zh) 2020-05-05 2020-05-05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67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84239B1 (en) Three-wheel rolling vehicle with front two-wheel steering
EP0910531B1 (de) Einspuriges zweirad
EP2030814B1 (en) Anti-tilt apparatus and frame structure of tilting vehicle using the same
CN100453394C (zh) 一种轻便三轮车及其车架
US8746721B2 (en) Motorcycle steering with four-bar linkage
US20110031716A1 (en) Tricycle and Steering Mechanism Therefor
GB2394701A (en) Tilt trike
CN212267741U (zh)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CN207225549U (zh) 一种倒骑车
CN111391957A (zh)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CN207917048U (zh) 可侧倾倒三轮电动车
CN201792952U (zh) 四轮电动助力车
CN212125419U (zh)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JPS6013870B2 (ja) 自動車用かじ取り装置
CN213035976U (zh) 一种可倾式倒三轮自行车
CN203806065U (zh) 一种四轮全地形自行车
CN111391956A (zh)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CN109130752B (zh) 一种便于操控的越野四轮车结构
CN214057799U (zh) 一种倒三轮车辆的双后轮结构
CN215848054U (zh) 一种具有刹车机构的摩托车升降台
CN216401638U (zh) 一种转向可倾斜的倒三轮自行车
JP7001291B1 (ja) 前輪懸架機構および三輪車両
CN218806348U (zh) 一种具有减震平衡功能的四轮车
CN210472436U (zh) 一种类悬架减震机构
CN209956165U (zh) 一种代步车轮轴抗震连接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