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25419U -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25419U
CN212125419U CN202020711725.2U CN202020711725U CN212125419U CN 212125419 U CN212125419 U CN 212125419U CN 202020711725 U CN202020711725 U CN 202020711725U CN 212125419 U CN212125419 U CN 212125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hinged
component
articulated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17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小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71172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254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25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2541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侧倾车辆悬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包括车架、前悬挂装置、后悬挂装置、龙头、座椅、若干个前轮和若干个后轮,所述后悬挂装置包括调节架、左调节组件、右调节组件、第一矫正组件和第二矫正组件,前悬挂装置和后悬挂装置分别设置在车架的两端,用于安装前后轮并保障车子行驶时减震等效果,当左侧后轮经过凸起地段,受到向上的推力,左调节组件能够随着左侧后轮一同向上移动减轻振动的感觉,左调节组件运动的同时带动第一矫正组件向右调节组件处挤压,将左侧受力传递一部分到右调节组件处,当恢复平坦路面时,第二扭力组件又将左调节组件拉回原来位置,车身回正,越野稳定性更加优越。

Description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侧倾车辆悬挂技术领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背景技术
可侧倾三轮、四轮摩托车是最近新兴的一种与传统两轮和三轮摩托车不同的一种摩托车,他巧妙的将两轮设计成与传统汽车相同的并排双轮结构,通过悬挂结构的改变来实现与传统两轮摩托车相同的驾驶感受,这样的设计使他具有传统摩托车可侧倾优点的同时,可以在更加恶劣的路况下更加安全平稳舒适的行驶,而且在拐弯时具有本身两轮摩托车所具备的侧倾的能力,同时轮胎数量的增加不仅增加了稳定性,而且加大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刹车距离更短更安全。而国内的目前的常用的后悬挂,只采用了两个后轮的共同升降达到减震效果,在越野路段由于左右侧路面高度差较大的情况中摩托车的减震效果不理想,而且易侧翻,对车身没有支撑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包括车架、前悬挂装置、后悬挂装置、龙头、座椅、若干个前轮和若干个后轮,前悬挂装置和后悬挂支架分别设置在车架的前后两端,龙头设置在支架前端上方,座椅设置在支架后端上方,前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前悬挂装置上,后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后悬挂装置上,所述后悬挂装置包括调节架、左调节组件、右调节组件、第一矫正组件和第二矫正组件,所述车架包括底盘支架和后座支架,后座支架固定设置在底盘支架的顶部,所述调节架固定设置在后座支架的底部,第二矫正组件插接设置在底盘支架靠近后座支架的一端,所述左调节组件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矫正组件的左端,另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架上,一个所述后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左调节组件上,左调节组件以调节左侧后轮上下缓冲和复位,所述右调节组件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矫正组件的右端,另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架上与左调节组件相对应,所述第一矫正组件一端与左调节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有调节组件连接以平衡左右两侧受力。
所述调节架包括调节块和调节杆,调节块为矩形框体结构且调节块沿长度方向的侧面贯穿设有长条形的滑动槽,所述调节杆可滑动的设置在滑动槽内,所述调节杆与左调节组件和右调节组件均为铰接,调节杆中部为光杆,两侧套设有紧固螺母以固定调节杆的位置。
所述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铰接片、第一减震器和第一铰接柱,所述第一铰接片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杆上,另一端与第一减震器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柱一端与第二矫正组件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减震器远离第一铰接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和第一铰接柱铰接处还设有用于安装后轮的轮轴。
所述右调节组件包括第二铰接片、第二减震器和第二铰接柱,所述第二铰接片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杆上,另一端与第二减震器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柱一端与第二矫正组件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减震器远离第二铰接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和第二铰接柱铰接处还设有用于安装后轮的轮轴。
所述第一铰接片靠近调节杆的一端设有铰接座并可转动的套设在调节杆上,所述第二铰接片上设有两个铰接座位于第一铰接座的两侧并可转动的套设在调节杆上。
所述第二矫正组件包括固定轴和扭力弹簧,固定轴穿过底盘支架且固定设置在底盘支架上,固定轴为管状结构且设有内轴,所述扭力弹簧可转动的设置在固定轴内部,所述第一铰接柱和第二铰接柱分别铰接设置在固定轴的两端并分别于扭力弹簧的两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矫正组件包括传导弹簧,所述传导弹簧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片上,另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片上。
所述第一减震器和第一铰接柱的轮轴上安装有一个后轮,第二减震器和第二铰接柱的轮轴上安装有另一个后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越野车在使用时,前悬挂装置和后悬挂装置分别设置在车架的两端,用于安装前后轮并保障车子行驶时减震等效果,当左侧后轮经过凸起地段,受到向上的推力,左调节组件能够随着左侧后轮一同向上移动减轻振动的感觉,左调节组件运动的同时带动第一矫正组件向右调节组件处挤压,将左侧受力传递一部分到右调节组件处,平衡左右侧的受力情况,左调节组件运动的同时还带动第二矫正组件发生扭转,第二矫正组件产生扭力,当恢复平坦路面时,第二扭力组件又将左调节组件拉回原来位置,车身回正,因此不管越野车左侧倾侧还是右侧倾侧,在左调节组件、右调节组件、第一矫正组件和第二矫正组件的相互作用下车身均能保持受力均匀且稳定,并且具有回复车身正直的不倒效果。与现有摩托车相比越野稳定性更加优越,适应路面能力更强,且车子不用使用脚撑,方便停放,能够实现不倒翁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架以及后悬挂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悬挂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悬挂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车架1,底盘支架1a,后座支架1b,前悬挂装置2,龙头3,座椅4,前轮5,后轮6,后悬挂装置7,调节架8,调节块8a,调节杆8b,滑动槽8c,左调节组件9,第一铰接片9a,第一减震器9b,第一铰接柱9c,右调节组件10,第二铰接片10a,第二减震器10b,第二铰接柱10c,第一矫正组件11,传导弹簧11a,第二矫正组件12,固定轴12a,扭力弹簧12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包括车架1、前悬挂装置2、后悬挂装置7、龙头3、座椅4、若干个前轮5和若干个后轮6,前悬挂装置2和后悬挂装置7分别设置在车架1的前后两端,龙头3设置在支架前端上方,座椅4设置在车架1后端上方,前轮5可转动的设置在前悬挂装置2上,后轮6可转动的设置在后悬挂装置7上,所述后悬挂装置7包括调节架8、左调节组件9、右调节组件10、第一矫正组件11和第二矫正组件12,所述车架1包括底盘支架1a和后座支架1b,后座支架1b固定设置在底盘支架1a的顶部,所述调节架8固定设置在后座支架1b的底部,第二矫正组件12插接设置在底盘支架1a靠近后座支架1b的一端,所述左调节组件9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矫正组件12的左端,另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架8上,一个所述后轮6可转动的设置在左调节组件9上,左调节组件9以调节左侧后轮6上下缓冲和复位,所述右调节组件10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矫正组件12的右端,另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架8上与左调节组件9相对应,所述第一矫正组件11一端与左调节组件9连接,另一端与右调节组件10连接以平衡左右两侧受力。
工作原理:越野车在使用时,前悬挂装置2和后悬挂装置7分别设置在车架1的两端,用于安装前后轮6并保障车子行驶时减震等效果,当左侧后轮6经过凸起地段,受到向上的推力,左调节组件9能够随着左侧后轮6一同向上移动减轻振动的感觉,左调节组件9运动的同时带动第一矫正组件11向右调节组件10处挤压,将左侧受力传递一部分到右调节组件10处,平衡左右侧的受力情况,左调节组件9运动的同时还带动第二矫正组件12发生扭转,第二矫正组件12产生扭力,当恢复平坦路面时,第二扭力组件又将左调节组件9拉回原来位置,车身回正,因此不管越野车左侧倾侧还是右侧倾侧,在左调节组件9、右调节组件10、第一矫正组件11和第二矫正组件12的相互作用下车身均能保持受力均匀且稳定,并且具有回复车身正直的不倒效果。
所述调节架8包括调节块8a和调节杆8b,调节块8a为矩形框体结构且调节块8a沿长度方向的侧面贯穿设有长条形的滑动槽8c,所述调节杆8b可滑动的设置在滑动槽8c内,所述调节杆8b与左调节组件9和右调节组件10均为铰接,调节杆8b中部为光杆,两侧套设有紧固螺母以固定调节杆8b的位置,调节块8a固定在后座支架1b底部,调节杆8b能够在调节块8a内部的滑动槽8c内上下滑动调节,当调节杆8b固定设置在调节块8a上段时,左调节组件9和右调节组件10上移一段距离进而降低底盘和地面之间的间隙,适合市区路段,当调节杆8b固定设置在调节块8a下段时,左调节组件9和右调节组件10下移一段距离进而升高底盘和地面之间的间隙,适用于越野路段。
所述左调节组件9包括第一铰接片9a、第一减震器9b和第一铰接柱9c,所述第一铰接片9a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杆8b上,另一端与第一减震器9b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柱9c一端与第二矫正组件12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减震器9b远离第一铰接片9a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9b和第一铰接柱9c铰接处还设有用于安装后轮6的轮轴,后轮6安装在轮轴上,当后轮6遇凸起向上移动将挤压第一减震器9b并转动第一铰接柱9c,第一减震器9b将推动第一铰接片9a进而挤压第一矫正组件11,第一铰接柱9c转动将扭转第二矫正组件12。
所述右调节组件10包括第二铰接片10a、第二减震器10b和第二铰接柱10c,所述第二铰接片10a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杆8b上,另一端与第二减震器10b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柱10c一端与第二矫正组件12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减震器10b远离第二铰接片10a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10b和第二铰接柱10c铰接处还设有用于安装后轮6的轮轴,第一矫正组件11受到挤压将压力传递到第二铰接片10a上,第二铰接片10a下压第二减震器10b和右侧的后轮6,加强右侧后轮6的抓地能力,平衡左右两侧后轮6所受到的压力,使得车身更加稳定,另外第二矫正组件12具有扭转左调节组件9和右调节组件10复位的扭力,因此当遇到平坦路段时车身复原保持站立姿势,并能产生推不倒的效果。
所述第一铰接片9a靠近调节杆8b的一端设有铰接座并可转动的套设在调节杆8b上,所述第二铰接片10a上设有两个铰接座位于第一铰接座的两侧并可转动的套设在调节杆8b上,第一铰接片9a和第二铰接片10a均铰接设置在调节杆8b上且相互之间互不干涉接触。
所述第二矫正组件12包括固定轴12a和扭力弹簧12b,固定轴12a穿过底盘支架1a且固定设置在底盘支架1a上,固定轴12a为管状结构且设有内轴,所述扭力弹簧12b可转动的设置在固定轴12a内部,所述第一铰接柱9c和第二铰接柱10c分别铰接设置在固定轴12a的两端并分别于扭力弹簧12b的两端固定连接,固定轴12a穿过底盘支架1a固定住,扭力弹簧12b套设在固定轴12a内部的内轴上,第一铰接柱9c和第二铰接柱10c能够在固定轴12a上转动并扭转扭力弹簧12b产生扭力。
所述第一矫正组件11包括传导弹簧11a,所述传导弹簧11a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片9a上,另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片上,传导弹簧11a一方面增强了减震和缓冲效果,另一方面连接传导了左右两侧后轮6的受力,使得无论遇到任何复杂的路面,左右两侧的后轮6均能够保证相似的受力和抓地能力,防止车身侧翻,提高车身稳定性。
所述第一减震器9b和第一铰接柱9c的轮轴上安装有一个后轮6,第二减震器10b和第二铰接柱10c的轮轴上安装有另一个后轮6,左右两侧均设置后轮6提升车身稳定性能,配合前轮5能够保持车身站立姿势。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各种修改、等同替换、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换只要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并不是限制,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

Claims (8)

1.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包括车架(1)、前悬挂装置(2)、后悬挂装置(7)、龙头(3)、座椅(4)、若干个前轮(5)和若干个后轮(6),前悬挂装置(2)和后悬挂装置(7)分别设置在车架(1)的前后两端,龙头(3)设置在支架前端上方,座椅(4)设置在车架(1)后端上方,前轮(5)可转动的设置在前悬挂装置(2)上,后轮(6)可转动的设置在后悬挂装置(7)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挂装置(7)包括调节架(8)、左调节组件(9)、右调节组件(10)、第一矫正组件(11)和第二矫正组件(12),所述车架(1)包括底盘支架(1a)和后座支架(1b),后座支架(1b)固定设置在底盘支架(1a)的顶部,所述调节架(8)固定设置在后座支架(1b)的底部,第二矫正组件(12)插接设置在底盘支架(1a)靠近后座支架(1b)的一端,所述左调节组件(9)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矫正组件(12)的左端,另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架(8)上,一个所述后轮(6)可转动的设置在左调节组件(9)上,左调节组件(9)以调节左侧后轮(6)上下缓冲和复位,所述右调节组件(10)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二矫正组件(12)的右端,另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架(8)上与左调节组件(9)相对应,所述第一矫正组件(11)一端与左调节组件(9)连接,另一端与右调节组件(10)连接以平衡左右两侧受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架(8)包括调节块(8a)和调节杆(8b),调节块(8a)为矩形框体结构且调节块(8a)沿长度方向的侧面贯穿设有长条形的滑动槽(8c),所述调节杆(8b)可滑动的设置在滑动槽(8c)内,所述调节杆(8b)与左调节组件(9)和右调节组件(10)均为铰接,调节杆(8b)中部为光杆,两侧套设有紧固螺母以固定调节杆(8b)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调节组件(9)包括第一铰接片(9a)、第一减震器(9b)和第一铰接柱(9c),所述第一铰接片(9a)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杆(8b)上,另一端与第一减震器(9b)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柱(9c)一端与第二矫正组件(12)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减震器(9b)远离第一铰接片(9a)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9b)和第一铰接柱(9c)铰接处还设有用于安装后轮(6)的轮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调节组件(10)包括第二铰接片(10a)、第二减震器(10b)和第二铰接柱(10c),所述第二铰接片(10a)一端铰接设置在调节杆(8b)上,另一端与第二减震器(10b)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柱(10c)一端与第二矫正组件(12)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减震器(10b)远离第二铰接片(10a)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10b)和第二铰接柱(10c)铰接处还设有用于安装后轮(6)的轮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片(9a)靠近调节杆(8b)的一端设有铰接座并可转动的套设在调节杆(8b)上,所述第二铰接片(10a)上设有两个铰接座位于第一铰接座的两侧并可转动的套设在调节杆(8b)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矫正组件(12)包括固定轴(12a)和扭力弹簧(12b),固定轴(12a)穿过底盘支架(1a)且固定设置在底盘支架(1a)上,固定轴(12a)为管状结构且设有内轴,所述扭力弹簧(12b)可转动的设置在固定轴(12a)内部,所述第一铰接柱(9c)和第二铰接柱(10c)分别铰接设置在固定轴(12a)的两端并分别于扭力弹簧(12b)的两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矫正组件(11)包括传导弹簧(11a),所述传导弹簧(11a)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一铰接片(9a)上,另一端铰接设置在第三铰接片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倾侧越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9b)和第一铰接柱(9c)的轮轴上安装有一个后轮(6),第二减震器(10b)和第二铰接柱(10c)的轮轴上安装有另一个后轮(6)。
CN202020711725.2U 2020-05-05 2020-05-05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1254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1725.2U CN212125419U (zh) 2020-05-05 2020-05-05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1725.2U CN212125419U (zh) 2020-05-05 2020-05-05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25419U true CN212125419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92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172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125419U (zh) 2020-05-05 2020-05-05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254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8672B2 (en) Rolling motor vehicle
EP1484239B1 (en) Three-wheel rolling vehicle with front two-wheel steering
EP0910531B1 (de) Einspuriges zweirad
CA2340915C (en) Wheelchair suspension system
DE102007019026A1 (de) Fahrzeug mit drei Rädern
CA2424428A1 (en)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particularly bicycles
EP1155950A3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with two front steering wheels
EP1894753B1 (en) Structure for enabling independently suspended wheels to lean with vehicle hull
NL9401393A (nl) Fiets bevattende een vertakt frame.
US7500687B2 (en)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s
JP3090041U (ja) 組み立て式電動カート
EP1144241B1 (en) Cycle, in particular a bicycle
JP7440502B2 (ja) 二つの前側操舵輪と、二つ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を含む四節リンクを備えた車両
CN212125419U (zh)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DE102006052041A1 (de) Fahrzeug mit drei Rädern
CN113272218B (zh) 用于带有两个前转向轮的车辆的前轮架和包含前轮架的机动车辆
CN111391956A (zh)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
CN112644618A (zh) 一种可倾斜三轮车
CN212267741U (zh) 一种可倾侧越野车的前悬挂装置
CN109895911A (zh) 超窄轮距车辆
CN108706071B (zh) 一种升降车架及摩托车
CN214057799U (zh) 一种倒三轮车辆的双后轮结构
NL1035799C2 (en) Tiltable tricycle.
US20030062703A1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scooter
CN219056502U (zh) 一种儿童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