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59301U -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59301U
CN212259301U CN202021125015.8U CN202021125015U CN212259301U CN 212259301 U CN212259301 U CN 212259301U CN 202021125015 U CN202021125015 U CN 202021125015U CN 212259301 U CN212259301 U CN 2122593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earphone
ear
casing
open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250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宏光
许世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mo Acou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r No1 Acoust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r No1 Acoust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Er No1 Acoust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250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593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593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5930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与耳撑,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麦克风,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外凸的电触点,所述电触点与所述扬声器、麦克风电性连接;所述耳撑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环套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形成有穿孔,所述耳机本体的电触点伸入至所述穿孔内;所述耳机在佩戴至耳朵时,所述套接部与耳朵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耳朵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保证佩戴的稳定与舒适。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应用,耳机作为各种移动终端接收和传送音频的电子配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在追求更好音质的同时,更是对耳机佩戴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耳机,如TWS(True Wireless Stereo)耳机等,因需存放声学零件、电池及电子线路等多种元件,重量大幅提升。现有耳机在佩戴于人耳时,大部分重量和/或体积位于耳朵的耳屏与对耳屏之外,即位于耳朵对耳机的最外侧支撑点之外。在耳机自身重力的影响下,耳机会有朝向耳外移动并最终脱离人耳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借助耳撑来加强耳机佩戴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耳机及其耳撑。
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以及套接于所述耳机本体上的耳撑,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麦克风,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外凸的电触点,所述电触点与所述扬声器、麦克风电性连接;所述耳撑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环套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形成有穿孔,所述耳机本体的电触点伸入至所述穿孔内;所述耳机在佩戴至耳朵时,所述套接部与耳朵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耳朵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
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以及套接于所述耳机本体上的耳撑,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并形成有对应所述扬声器的音嘴,所述音嘴形成于第一壳体背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外边缘,所述第一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呈圆形;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所述第一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两端的连线与第一壳体的音嘴的朝向呈一夹角;所述第三壳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颈部,所述第一端呈圆形,所述第二端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尺寸由所述第一端、第二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颈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为所述第一端的外径的70-90%、为所述第二端的两端之间的长度的40-90%;所述耳撑包括环套于所述第三壳体上的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套接部的外壁面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外壁面光滑过渡;所述耳机佩戴时,所述第一壳体隐藏于耳甲腔内,所述套接部与用户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用户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本体至用户的外耳。
一种耳撑,用于与耳机的壳体相套设,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包括朝向相反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之间的颈部,所述第一开口端呈圆形,所述第二开口端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所述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端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外凸或者内凹,用于与耳机凹凸定位;所述套接部用于与用户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用于与用户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本体上套设耳撑,所述耳撑的套接部与耳机本体形成不可转动连接以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所述耳机在使用时其耳撑的套接部与用户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固持部则与用户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本体至用户的外耳,兼顾舒适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耳机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耳机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耳机的爆炸图。
图5为图4所示耳机的本体的第三壳体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第三壳体的侧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第三壳体的轴向侧端视图。
图8为图4所示耳机的耳撑的侧视图。
图9为耳撑的轴向第一侧端视图。
图10为耳撑的轴向第二侧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耳撑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耳撑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4所示耳机的本体的轴向侧端视图。
图14为图4所示耳机的本体的第一壳体的轴向侧端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耳机的本体的壳体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6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更为准确、透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
耳机通常成对使用,左、右耳机的结构相同但对称设置。根据不同的使用习惯或使用场合,所述左耳机或者右耳机也可以单独使用。以下以右耳机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耳机进行具体地说明。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耳机包括耳机本体30以及套设于所述耳机本体30上的耳撑50。所述耳机本体30包括壳体32、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32内的扬声器34、麦克风36等电子器件。较佳地,所述壳体32采用硬胶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耳机内的扬声器34、麦克风36等起到保护作用。所述壳体32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的第三壳体43。所述耳撑50套设于所述第三壳体43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以所述耳撑50的位置来定义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即所述壳体32被耳撑50遮挡的部分为本实用新型耳机的第三壳体43、暴露于耳撑50两侧端之外的部分分别称为本实用新型耳机的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其中,第一壳体41位于第三壳体43的内侧端,即佩戴时朝向耳道的一侧;第二壳体42位于第三壳体43的外侧端,即佩戴时背向耳道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可以是分别成型后组装为一体;或者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三壳体43一体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壳体42与第三壳体43是一体连接;或者所述壳体32由几个单独成型的部分连接而成,但每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所定义的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并不是一一对应,也就是不以壳体32各个部分在物理结构上的分离位置定义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
所述第一壳体41内形成第一空间,设置所述扬声器34。所述第二壳体42内形成第二空间,设置所述麦克风36。所述第三壳体43内形成第三空间,设置电池38以及与电池38连接的电路板39等。所述电池38作为整个耳机的电源,优选地为充电电池。所述扬声器34、麦克风36等与所述电路板39电性连接,从而与所述电池38电性导通。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壳体43形成有外凸的电触点35,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39与外部电源,对所述电池38充电。对应地,如图2、图9与图10所示,所述耳撑50上形成有穿孔51,用于穿设所述电触点35,方便本实用新型耳机与外部电源的连接。
人耳的大概结构参照图16,其中1为耳甲腔,2为耳甲腔的底内侧耳蜗,3为耳屏,4为对耳屏,5为耳甲艇,6为耳轮,7为对耳轮,8为耳轮底部,9为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夹角或说切口。本实用新型耳机在佩戴于人耳时,所述第一壳体41隐藏于耳甲腔1内并与耳甲腔的底内侧耳蜗2形成支撑;所述第三壳体43以及套设于第三壳体43上的耳撑50至少部分暴露于耳甲腔1之外;所述耳撑50的前后两侧分别由耳屏3与对耳屏4托持,耳撑50的顶部与对耳轮7相作用,将本实用新型耳机稳定地佩戴于耳朵上。不同人的耳朵的耳甲腔1的深浅可能略有不同,耳屏3、对耳屏4对耳撑50的支撑点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耳屏3、对耳屏4对耳机的支撑点在耳撑50上,即对应第三壳体43的位置。
请同时参阅图5至图7,所述第三壳体43整体为非规则的筒状结构,包括朝向第一壳体42的第一端430与朝向第二壳体42的第二端432。所述第一壳体41连接至第一端430,第一壳体41与第三壳体43之间形成第一台阶44;所述第二壳体42连接至第二端432,第二壳体42与第三壳体43之间形成第二台阶45。所述耳撑50套设于所述第三壳体43上,两侧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台阶44、第二台阶45抵顶定位。
所述第三壳体43的第一端430大致呈圆形,所述第一端430的最大径向长度,也就是外径为D11。所述第二端432大致为中间宽、两端窄的形状,如梭形、水滴形、椭圆形、跑道形或非规则形状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432呈水滴状,其两端一端相对较大另一端相对较小。所述第二端432的两端之间的连线,构成第二端432的最大径向长度D12。所述第二端432的最大径向长度D12大于第一端430的最大径向长度D1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端432不限于标准的椭圆形状,本实用新型以第二端432的最大径向长度D12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其两端的连线方向,作为第二端432的长轴方向。
所述第二端432的底部,即对应其两端中较小一端的部位,低于第一端430的底部;所述第二端432的顶部,即对应其两端中较大一端的部位,略高于第一端430的顶部。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壳体43在靠近其第二端432的底部位置处形成有收音孔434,所述收音孔434对应麦克风36设置,用于接收耳朵外部的声音。较佳地,本实用新型耳机为双麦克风设置,且两麦克风36分别靠近所述第二壳体42的底部与顶部设置。所述第三壳体43上的收音孔434对应底部的麦克风36;另外所述第二壳体42在靠近其顶部位置处形成另一收音孔434(见图4),与顶部的麦克风36相对应。所述两个收音孔434大致位于所述第二端432的长轴方向上。
本实用新型耳机在佩戴时,所述第三壳体43的第二端432的长轴方向正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三壳体43上的收音孔434朝向人嘴的方向。
在所述第一端430与第二端432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所述第三壳体43形成有第一颈部436。所述第三壳体43的外壁面在第一颈部436位置处呈内凹状,具有最小的外部尺寸。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430与第二端432不平行,相互之间呈一定夹角;所述第一颈部43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端430、第二端432分别呈一小的夹角。所述第三壳体43的外部尺寸由第一端430、第二端432分别朝向第一颈部436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颈部436的最大径向长度d1为第一端430的外径D11的70-90%,图示实施例中约为80%;所述第一颈部436的最大径向长度d11为第二端432的最大径向长度D12的40-90%,图示实施例中约为50%。
请同时参阅图4、以及图8至图10,所述耳撑50包括环形的套接部52以及由所述套接部52延伸的固持部53。本实用新型所指环形不限于圆环,可以是椭圆环、梭形环等任意周向封闭的结构。
所述套接部52环套于所述耳机本体30的第三壳体43上,其内部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三壳体43的外部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套接部52包括相对的第一开口端54与第二开口端55,分别对应第三壳体43的第一端430与第二端432。所述套接部52于其第一开口端54与第二开口端55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形成有第二颈部56,所述第二颈部56正对第三壳体43的第一颈部436。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孔51形成于所述耳撑50的套接部52的底部,且靠近其第二开口端55。对应地,所述电触点35形成于所述第三壳体43靠近其第二端432的底部,且插接于所述穿孔51内,使得所述耳撑50与第三壳体43形成凹凸定位,方便两者的定位组装。另外,如图9所示,所述套接部52的底部在靠近其第二开口端55位置处还形成有与第三壳体43的收音孔434相对应的通孔58。
类似地,所述第一开口端54大致呈圆形,外径为D21;所述第二开口端55为中间宽、两端窄的形状,如梭形、水滴形、椭圆形、跑道形或非规则形状等。图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端55呈水滴状,其两端中顶部的一端相对较大、底部的一端相对较小,其两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开口端55的最大径向长度D22,其中D22>D21。同样地,以所述第二开口端55的两端的连线方向为其长轴方向,第二开口端55的长轴方向与第二端432的长轴方向一致。
所述套接部52的外壁面在第二颈部56位置处呈内凹状,具有最小的尺寸。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端54与第二开口端55不平行,相互之间呈一定夹角;所述第二颈部5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开口端54、第二开口端55分别呈一小的夹角。所述套接部52的外部尺寸由第一开口端54、第二开口端55分别朝向第二颈部56逐渐减小。较佳地,所述第二颈部56的最大径向长度d2为第一开口端54的外径D21的70-90%、为第二开口端55的最大径向长度D22的40-90%。
所述固持部53由所述套接部52的顶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弯曲延伸,按图4所示方向,所述固持部53的底部一体连接于所述套接部52的第二颈部56,由所述第二颈部56向上延伸并略微向前并向左倾斜,整体呈牛角状。本实用新型耳机佩戴时,所述固持部53的尾端与对耳轮7相抵顶,辅助耳机定位。较佳地,所述耳撑50为软胶材料,在与所述耳机本体30相组装时,其套接部52可以有略微的变形,装配后与所述第三壳体43可以形成紧配合。所述耳机在佩戴时,不同人的耳朵的形状会略有差异,所述耳撑50的固持部53的尾端可以略微变形以适配不同人的对耳轮7,使本实用新型耳机的佩戴稳定且舒适。
应当理解地,所述耳撑50的固持部53也可以有其它形状或结构,只要能与对耳轮7的形状适配,两者形成定位即可。如图1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耳撑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耳撑50a的固持部53a呈拱形,两端与套接部52相连、中央向上拱起与对耳轮相作用;又如图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耳撑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耳撑50b的固持部53b呈鱼鳍形。总之,所述耳撑50、50a、50b的固持部53、53a、53b可以是任何适配对耳轮7的结构或形状,不以具体实施例为限。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壳体43的顶部还突出形成有卡块438,对应地所述套接部52的内壁面形成有与所述卡块438相插接的卡槽57(见图10),方便所述套接部52于第三壳体43的定位与装配。所述卡槽57大致对应所述固持部53与套接部52的连接处,不影响所述套接部52的整体外观。通过所述卡槽57与卡块438、和/或所述电触点35与穿孔51,使得所述耳撑50固定在所述第三壳体43上,两者在周向上形成限位,避免佩戴时耳撑50受力转动,保证佩戴的稳定性。应当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套接部52的内壁面形成卡块、对应地在所述第三壳体43的外壁面形成卡槽与卡块相插接,同样能够凹凸相卡定位。
请同时参阅图13与图14,所述第一壳体41在其背向第三壳体43的一侧形成有音嘴410,用于输出所述扬声器34的声音,所述音嘴410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41的外边缘处。较佳地,本实用新型耳机为半入耳式耳机,所述音嘴410相对第一壳体41向外突出的长度较短,在佩戴于时插入耳道的深度较浅,保证佩戴的舒适性。
所述第一壳体41朝向第三壳体43的一侧形成第一外端面412,所述第一外端面412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一端430以及耳撑50的第一开口端54相适配。所述第一外端面412大致呈圆环形,其内径与第一端430的外径D11相当、外径D31则与第一开口端54的外径D21相当。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壳体42的形状与第三壳体43的第二端432相适配,为梭形、水滴形、椭圆形、跑道形等非规则圆形。所述第二壳体42的长轴方向,即其两端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三壳体43的第二端432的长轴方向一致。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端432的长轴方向,即图示的竖直方向与第一壳体41上的音嘴410的朝向呈一定夹角α,所述夹角α较佳地为45~70度。
所述耳撑50在与第三壳体43组装时,所述套接部52的第二开口端55由所述第三壳体43的第一端430朝向第二端432的方向套接,即由小端向大端套接,直至所述第二开口端55与第二台阶45相抵顶。所述台阶45的内部尺寸、形状与第二开口端55的内部尺寸、形状相当,台阶45的外部尺寸、形状则与第二开口端55的外部尺寸、形状相当。然后,将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三壳体43相连,所述第一壳体41的第一外端面412部分凸伸至第三壳体43的第一端430之外,在第一壳体41与第三壳体43的界面处形成所述第一台阶44,与所述套接部52的第一开口端54定位。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壳体43相对较大的一端,即第二端432一体形成台阶45、相对较小的一端,即第一端430光滑;第一壳体41朝向第三壳体43的一侧形成台阶44抵顶耳撑50,方便壳体32与耳撑50的组装。组装后,所述耳撑50的套接部52的第一开口端54与第一台阶44相抵靠、第二开口端55与第二台阶45相抵顶,所述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的外壁面与耳撑50的套接部52的外壁面光滑过渡,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耳机的整体外观。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台阶44也可以一体形成于第三壳体43的第一端430上;或者,若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三壳体43为一体结构,可以直接在所述壳体32对应第一、第三壳体41、43的界面处的外壁面上形成所述台阶44,与所述套接部52的第一开口端54抵顶定位;第二台阶45可以是如本实施例一体形成于第三壳体43的第二端432上,或者也可以是一体形成于第二壳体42上,或者若所述第二壳体42与第三壳体43为一体结构,可以直接在所述壳体32对应第二、第三壳体43、43的界面处的外壁面上形成台阶45,与所述套接部52的第二开口端55抵顶定位。
如图1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耳机的另一实施例中,其壳体32a包括第一壳体41a、第二壳体42a以及位于第一壳体41a与第二壳体42a之间的第三壳体43a。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41a朝向第三壳体43a的一侧的外部尺寸大于第三壳体43a的第一端430a的外部尺寸,第一壳体41a凸伸出第一端430a的部分构成第一台阶44a;第二壳体42a朝向第三壳体43a的一侧的外部尺寸大于第三壳体43a的第二端432a的外部尺寸,第二壳体42a凸伸出第二端432a的部分构成第二台阶45a。当耳撑50套设于所述第三壳体43a上,其套接部52位于所述第一壳体41a与第二壳体42a之间,第一开口端54与第一台阶44a抵顶定位,第二开口端55与第二台阶45a抵顶定位。总之,设置所述台阶44/44a、45/45a,是在内外两侧端分别对所述耳撑50的套接部52形成限位,避免其在横向移动,进一步保证佩戴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以及套接于所述耳机本体上的耳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麦克风,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外凸的电触点,所述电触点与所述扬声器、麦克风电性连接;
所述耳撑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环套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形成有穿孔,所述耳机本体的电触点伸入至所述穿孔内;
所述耳机在佩戴至耳朵时,所述套接部与耳朵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耳朵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包括朝向第一壳体的第一端、朝向第二壳体的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颈部;所述套接部的内部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套接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开口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开口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之间的第二颈部,所述第二颈部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颈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开口端为中间宽、两端窄的形状,所述套接部的外部尺寸由所述第一开口端、第二开口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颈部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为圆形,所述第二端为梭形、水滴形、椭圆形或跑道形,所述第二端的最大径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端的外径,所述第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所述第一开口端为圆形,所述第二开口端为梭形、水滴形、椭圆形或跑道形,所述第二开口端的最大径向长度大于所示第一开口端的外径,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三壳体的第一外端面,所述第一外端面的外部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端的外部尺寸,所述第一外端面与第一端的界面处形成第一台阶;所述套接部的第一开口端的外部尺寸、形状与所述第一外端面的外部尺寸、形状相同,所述第一台阶与第一开口端相抵靠,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套接部的外壁面光滑过渡。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的界面处形成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的外部尺寸、形状与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外部尺寸、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台阶与所述第二开口端相抵靠,所述套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台阶的外壁面光滑过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由第三壳体的第二端一体外凸而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其中之一形成有凸出的卡块、其中之另一形成有与所述卡块相插接的卡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一壳体为硬胶,所述耳撑为软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内设置有电池,所述电池作为所述麦克风、扬声器的电源,所述电触点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10.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以及套接于所述耳机本体上的耳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并形成有对应所述扬声器的音嘴,所述音嘴形成于第一壳体背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外边缘,所述第一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呈圆形;
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所述第一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两端的连线与第一壳体的音嘴的朝向呈一夹角;
所述第三壳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颈部,所述第一端呈圆形,所述第二端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尺寸由所述第一端、第二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颈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为所述第一端的外径的70-90%、为所述第二端的两端之间的长度的40-90%;
所述耳撑包括环套于所述第三壳体上的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套接部的外壁面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外壁面光滑过渡;
所述耳机佩戴时,所述第一壳体隐藏于耳甲腔内,所述套接部与用户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用户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本体至用户的外耳。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两端的连线与第一壳体的音嘴的朝向的夹角为45-70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第二台阶分别抵顶所述套接部的两端。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的底部形成有第一收音孔,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形成有第二收音孔,所述第一收音孔与第二收音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两端的连线上。
14.一种耳撑,用于与耳机的壳体相套设,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接部包括朝向相反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之间的颈部,所述第一开口端呈圆形,所述第二开口端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
所述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端的两端之间的长度;
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外凸或者内凹,用于与耳机凹凸定位;
所述套接部用于与用户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用于与用户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耳撑,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为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的70-90%;所述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为所述第二开口端的两端之间的长度的40-90%。
CN202021125015.8U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2593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25015.8U CN212259301U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25015.8U CN212259301U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59301U true CN212259301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87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25015.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259301U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593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0812A (zh) * 2020-06-17 2021-12-17 耳一号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0812A (zh) * 2020-06-17 2021-12-17 耳一号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CN113810812B (zh) * 2020-06-17 2024-10-15 耳一号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122022026446A2 (pt) Fone de ouvido
CN212696192U (zh) Tws骨传导耳机
CN113810812B (zh)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KR101762142B1 (ko) 이어윙
CN106210963B (zh) 耳机套及具有该耳机套的耳机
CN210431786U (zh) 耳撑及耳机
CN215734748U (zh) 一种耳机
JP2023057643A (ja) イヤホン筐体及びイヤホン
US11252494B2 (en) Earphone, cover for driver of earphone, and cover set
JPH0750892A (ja) イヤホン
JP7264155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WO2021095694A1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212259301U (zh)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US20220312100A1 (en) Headphone and ear supporting thereof
CN115119093A (zh) 具可拆卸式外接式配件的耳机
CN214799830U (zh) 一种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JP2011061725A (ja) カナル型イヤホン
CN219780340U (zh) 一种耳夹式耳机结构
CN208707881U (zh) 无线耳机装置
WO2021212359A1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及耳机固持结构
CN213818113U (zh) 无线耳机以及耳机组件
CN114095822A (zh) 挂耳式耳机
CN209767791U (zh) 骨传导耳机
TWM620164U (zh) 藍芽耳機及結合有藍芽耳機之物件
CN214675585U (zh) 用于耳机的耳翼和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613

Address after: 35th floor, block a, Tanglang City, 3333 Liuxi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Wanmo acoust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1 Qianwan 1st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Er No.1 acoust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01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