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4748U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34748U CN215734748U CN202120849608.7U CN202120849608U CN215734748U CN 215734748 U CN215734748 U CN 215734748U CN 202120849608 U CN202120849608 U CN 202120849608U CN 215734748 U CN215734748 U CN 2157347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phone
- shell
- curved surface
- end shell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41000746998 Trag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613 ear cana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Substances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027 ear inn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699 low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壳、主壳体以及第二端壳;第一端壳上设置有音嘴;第一端壳包括第一底部,第一底部包括圆弧形外轮廓;第二端壳包括第二底部,第二底部包括倒尖形外轮廓;第二底部沿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端壳的投影落入到第一端壳的外轮廓内;所述主壳体包括自所述第一底部的端面边缘平滑过渡至所述第二底部的端面边缘的底部过渡曲面;在沿第一端壳到所述第二端壳的方向上,底部过渡曲面朝向第一参考线靠拢,第一参考线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过第一端壳的中心的直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有效避免耳机朝向耳外移动,保证佩戴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要求申请号为202010334865.7、申请名称为“一种入耳式耳机”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以及要求申请号为PCT/CN2020/108981、申请名称为“耳机”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应用,耳机作为各种移动终端接受和传送音频的电子配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在追求更好音质的同时,更是对耳机佩戴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对于例如真无线立体声耳机(True Wireless Stereo,TWS) 等类型的耳机,在佩戴于人耳时,主要通过耳道对耳机耳帽的摩擦力进行固定而且这些耳机的通常存在较多的部分位于耳朵的外部,在重力的影响下,耳机容易朝向耳外移动,难以保证佩戴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耳机容易朝向耳外移动,难以保证佩戴的稳定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耳机,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壳、主壳体以及第二端壳;第一端壳上设置有音嘴;第一端壳包括第一底部,第一底部包括圆弧形外轮廓;第二端壳包括第二底部,第二底部包括倒尖形外轮廓;第二底部沿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端壳的投影落入到第一端壳的外轮廓内;所述主壳体包括自所述第一底部的端面边缘平滑过渡至所述第二底部的端面边缘的底部过渡曲面;在沿第一端壳到所述第二端壳的方向上,底部过渡曲面朝向第一参考线靠拢,第一参考线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过第一端壳的中心的直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有效避免耳机朝向耳外移动,保证佩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人耳耳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与人耳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方位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子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子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正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受力示意图。
图中示出:第一端壳100、音嘴110、连接端111、自由端112、主壳体200、第一曲面210、第二曲面220、第一子曲面221、第二子曲面222、第三子曲面 223、第一接触面230、第二接触面240、第二端壳300、顶端310、底端320、第一麦克风安装部410、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电子组件500、喇叭单元510、动铁扬声器511、动圈喇叭512、电路板520、电池530、天线540、近圆形表面 1210、倒尖形表面1220、尖端1221、曲表面1230、避让面12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参见图1,为便于后文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形状、构造及佩戴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人耳耳廓的结构示意图,人耳耳廓主要包括了耳屏 11、对耳屏12、耳甲腔15、对耳轮16、耳轮17以及耳甲艇18,其中,耳屏11 与对耳屏12之间具有屏间切口13,耳轮17具有一耳轮底部19(或称耳轮脚),耳廓内部腔体中,位于耳轮底部19的下方的部分形成耳甲腔15,耳轮底部19 的上方部分形成耳甲艇18,耳甲腔15包括有底内侧耳窝14,通常位于对耳屏 12的内侧。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耳机,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壳100、主壳体200以及第二端壳300,所述第一端壳100 与所述第二端壳300分别盖设于所述主壳体200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开口处;所述第一端壳100上设置有音嘴110;
所述主壳体200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壳300的第一曲面210、第二曲面220、第一接触面230以及第二接触面240,所述第一曲面210与所述第二曲面 22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
所述第一接触面230与所述第二接触面240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曲面210 的朝向所述第二曲面220的两端;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邻近所述第二端壳 300的截面上,所述第一接触面230、所述第一曲面210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面240 所拼接的曲线轮廓包括一倒尖形,第一曲面210被该截面所截取的曲线构成该倒尖形的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倒尖形可以是近V形、近U形、弧形等底部相对于腰部或者中部逐渐收窄的形状;或者,倒尖形可以是指类似于抛物线等存在转折的曲线,也可以是指在常规的尖角处倒圆获得的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沿所述第一端壳100到所述第二端壳300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曲面220 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曲面210的方向延伸。
容易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端壳100、主壳体200以及第二端壳300均可以认为是耳机的保护壳体,一方面形成了用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主要可以接触的部分,另一方面,在内部可以形成用于安装其他部件的容置空间,因此,通过对保护壳体的设计,可以调整耳机在佩戴状态下与人耳的接触受力及重力分布。
图4中的字母H示出了第一方向的对应的延伸方向,为便于后续说明,此处的第一方向可以不限定具体的指向,简单来说,可以认为是耳机整体的高度的延伸方向,耳机在佩戴状态下,第一方向可以对应为人耳的内外延伸方向。如上所述,第一端壳100上设置有音嘴110,该音嘴110可以认为是突出于第一端壳100的外表面,用于出音的部分,在佩戴状态下,音嘴110通常插入到耳道中,一方面可以将声音传导至人耳,另一方面,音嘴110与耳道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摩擦,起到阻止耳机向外滑落的作用。通常来说,音嘴110与第一端壳100可以认为是耳机的内侧部分,而第二端壳300可以认为是耳机的外侧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三个保护壳体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第一端壳100与主壳体200之间可以一体成型,主壳体200 与第二端壳300之间可以是通过胶合、卡合等方式固定连接;或者,第一端壳 100与主壳体200之间固定连接,而主壳体200与第二端壳300之间一体成型;再或者,第一端壳100与主壳体200之间,主壳体200与第二端壳300之间均可以是固定连接等等,不影响保护壳体的整体装配,以及容置空间内的部件的装配即可。同理,对于第一端壳100与音嘴110之间,也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
参见图3与图4,第一曲面210、第二曲面220、第一接触面230以及第二接触面240,以上4个面可以认为是主壳体200在周向上的围合面的组成部分,在图3中的字母X示出了第二方向的具体延伸方向,可以认为是该图中的上下方向,第一曲面210位于下方位置,而第二曲面220则位于上方位置;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第一接触面230及第二接触面240分别位于第一曲面210 的左右两侧。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邻近所述第二端壳300的截面上,第一曲面210被该截面所截取的曲线可以认为是上述倒尖形的构造的宽度较低部位,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下,有助于到达屏间切口13中;通常情况下,第一接触面 230的至少部分可以与耳屏11进行接触,两者之间可以产生可用于抵抗耳机滑落的接触力,例如摩擦力和/或弹力等;同理,第二接触面240的至少部分可以与对耳屏12进行接触,两者之间也可以产生相应的接触力。
上述实施例中所限定的第二曲面220在沿所述第一端壳100到所述第二端壳300的方向上的延伸方式中,第二曲面220朝向远离第一曲面210的方向延伸,并非限定的是在某一沿第一方向的位置上,第一曲面210与第二曲面220 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增大或减小,而是指第二曲面220整体相对于第一方向发生了弯曲;反映在图4中,可以认为在从左到右(或者说从内到外)的方向上,第二曲面220向上弯曲。如此,一方面,为实现耳机对耳轮16与耳轮17的避让提供了结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耳甲艇18处的垂向空间来盛放耳机,换而言之,耳机的容置空间可以向垂向拓展空间满足内部部件的安装需求,而代替在横向上扩展空间的方式,进而可以降低耳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需求,并有助于使得耳机在佩戴状态下的整体重心向人耳内侧偏移。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壳100、主壳体200以及第二端壳300,其中,第一端壳100上设置有音嘴110,可以用于发音及与人耳耳道进行固定;主壳体包括第一接触面230与第二接触面240,两者能够分别与人耳的耳屏11与对耳屏12产生可用于阻止耳机滑落的接触力;主壳体还包括第一曲面210与第二曲面220,第一接触面230、第一曲面210以及第二接触面240依次连接形成的曲面的邻近第二端壳300的部分呈倒尖形的构造,以使得倒尖形的底部能够有效适应人耳的屏间切口13,以及使得主壳体200 适合耳屏11与对耳屏12的包覆和托举;在沿第一端壳100到第二端壳300的方向上,第二曲面220朝向远离第一曲面210的方向延伸,如此,能够充分利用垂向空间,降低耳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一方面,可以基于音嘴110、第一接触面230以及第二接触面240,与人耳之间产生较大的阻止耳机滑落的接触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耳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需求,使得耳机的整体重心靠向人耳内侧,进而有效避免耳机朝向耳外移动,保证佩戴的稳定性。
可选地,在沿所述第一端壳100到所述第二端壳300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曲面210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曲面22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面230与所述第二接触面240相互靠拢。
上述实施例中所限定的第一曲面210朝向靠近第二曲面220的方向延伸,并非限定的在某一沿第一方向的位置上,第一曲面210与第二曲面220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增大或减小;如图4所示,结合上述第二曲面220的延伸方式,使得主壳体200在与第二端壳300连接的一端整体向上进行弯曲。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230与第二接触面240之间近似存在一对称面,该对称面过图中X线且垂直于纸面,在沿第一端壳100到第二端壳200的方向上,第一接触面230与第二接触面240向该对称面靠近,从而形成相互靠拢的构造。结合第一曲面210、第一接触面230以及第二接触面 240可见,主壳体200位于图3中下侧的部分,呈一近似圆台面的构造,该部分可以到达底内侧耳窝14中。
耳机在佩戴状态下,耳屏11与对耳屏12会和耳机之间存在相对水平面发生倾斜的接触面,进而对耳机产生的作用力,不仅有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一分力,还会有较大的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分力,第一分力可以产生用于阻止耳机滑落的摩擦力,而第二分力则可以直接用于阻止耳机滑落,进而进一步增强了耳机佩戴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曲面220包括依次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一子曲面221、第二子曲面222以及第三子曲面223;
在所述主壳体200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纵截面上,所述第二子曲面222的外轮廓线延伸方向相对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子曲面221的外轮廓线延伸方向相对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且大于所述第三子曲面223的外轮廓线延伸方向相对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
上述主壳体200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纵截面,可以认为是经如图3中X线且垂直于纸面的截面。如上文所示,在沿第一端盖100到第二端盖300的方向上,第二曲面220朝向远离第一曲面210的方向延伸,反映在图4中,第二曲面220的外轮廓处于整体向上延伸的形态。同样参见图4,该图中,第二曲面220的外轮廓呈大致的三次曲线构造,也就是说,第二曲面 220远离第一曲面210的速率,或者说相对第一方向坡度存在变化。其中,第二子曲面222相对于其余两个子曲面远离第一曲面210的速率(或者相对第一方向的坡度)要大。
具体到耳机在佩戴状态下,第一子曲面221比较平缓,用于适应耳道的变化;而第二子曲面222在避让对耳轮16与耳轮17的情况下迅速向上拉伸,以使得主壳体200在尽量靠近人耳的位置形成较大的容置空间,进而使得耳机的整体重心尽量靠近人耳内侧;此外,第三子曲面223也较平缓,以便与第二端壳300进行平滑过渡,保证耳机整体外形的平滑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上,所述第二端壳300为水滴形、梭形、椭圆形或跑道形,等等。所述第二端壳300具有相对布置的顶端310与底端320。以第二端壳300的外轮廓中任两点之间的连线中,最长连线所对应的轴线,为第二端壳300的长轴。可以认为,顶端310与底端320沿所述长轴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端壳300的长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一致。
所述第一曲面210与所述第二曲面220分别平滑过渡至所述底端320与所述顶端31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端壳300的顶端310的弯曲半径较大(或者说曲率较小),底端320的弯曲半径较小(或者说曲率较大)。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长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一致,顶端310与底端320分别布置于长轴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其中,顶端310与第二曲面220 平滑过渡连接,底端320与第一曲面210平滑过渡连接;如此,一方面第一曲面一侧能够适应到达屏间切口13,另一方面第二曲面220一侧形成较大的截面半径,保证在内侧形成较大的安装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200和/或所述第二端壳300上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安装部410与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上,所述第一麦克风安装部410与所述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均位于所述长轴所对应的直线上。
如图3所示,在一较优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麦克风安装部410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壳300上,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设置于所述主壳体200上;当然,第一麦克风安装部410与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包括第一麦克风安装部410与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 在内的多个麦克风安装部,以便于通过相应数量的麦克风拾取声音以达到降噪功能;同时,为保证降噪效果,第一麦克风安装部410与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 需有一定间距,将上述两个麦克风安装部设于长轴所对应的直线上,则可以保证相应的两个麦克风之间有足够的间距。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端壳300的长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壳100的最大直径,从而有效保障两个麦克风之间的安装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上,所述第一端壳100为圆形或近圆形,所述第二端壳300的长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壳100的最大直径,所述第二端壳300的最长短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壳100的最大直径;且所述底端320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端壳100的外轮廓之内,所述顶端310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端壳100的外轮廓之外。第一端壳100的最大直径,可以是理解为第一端壳100的外轮廓中任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的最长连线;第一端壳100 的最小直径,可以是理解为第一端壳100的外轮廓中任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的最短连线。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壳100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比值不超过 1.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端壳100呈圆形或近圆形构造,而第二端壳300成水滴形构造,主壳体20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认为是沿第一方向从圆形或近圆形过渡成水滴形,同时,参见图4,第二端壳300相对于第一端壳 100处于较高的位置,从而使得耳机的形体比较符合耳甲腔15的形状,减轻对耳屏11受到耳机支撑而产生的形变,降低长时间佩戴耳机的疼痛感。
容易理解的是,本文所述的最长短轴,可以是指垂直于长轴的轴线中长度最长的轴线。对于近圆形,可以认为是整体呈圆形,实质上可以存在微椭、微凸等情况的形状。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二端壳300的长轴与短轴的设计,使的第二端壳300能够较好地与主壳体200进行平滑过渡;另外,也能使得耳机整体呈现内大外小的构造,有助于耳机整体重心落入到耳甲腔15,进而有效防止耳机在佩戴状态下从人耳滑落。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第一端壳100的圆形或近圆形外轮廓的周长可以在 50~60mm之间。
图6与图7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下的示意图,从该图中可见,此处上述第二端壳300的长轴的延伸方向(对应第二方向X)并非是竖直方向,而是相对竖直方向存在一定的倾斜,并且使得第一接触面230高于所述第二接触面240;具体来说,通过这种倾斜,可以使得上述长轴延伸方向能够指向人嘴所在的位置,而由于两个麦克风安装部位于长轴所对应的直线上,进而有助于两个麦克风能够较好地对使用者发出的声音进行拾取并保证良好的降噪功能。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位于主壳体200的第一曲面210上,以尽可能靠近人嘴;为了避免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被耳屏11或对耳屏12遮挡导致相应的麦克风无法有效拾取声音的情况,将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的位置向耳屏11上侧或者外侧进行设置。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壳100与第二端壳200 之间的最长距离可以在12~20mm之间。此外,第一麦克风安装部410和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之间间隔在18mm以上,通过对第二端壳300的长轴的设计可以满足该长度间隔需求。通过对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的位置的设计,使得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下,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高出耳屏11的距离在3~6mm之间,同时,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到第一端壳100的外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8mm,保证第二麦克风安装部420处的麦克风不被耳屏11遮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嘴110的连接端111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壳100的边缘,所述音嘴110沿第三方向延伸,且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上,所述音嘴110的自由端112到达所述第一端壳100的外轮廓之外;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上存在夹角。
参见图5与图8,本实施例中,音嘴110的连接端111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壳 100的边缘,同时音嘴110的自由端112并非是纯粹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而是还会沿着第一端壳100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并使得音嘴110整体处于第一端壳 110的边缘向外,进而可以在第一端壳100内部腾出空间设置其它元件。
与此同时,在沿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中,音嘴11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即第三方向的投影,对应字母Y),与第二方向之间存在夹角。
结合图7,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之间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上的夹角可以在70~110度之间,例如,在上述投影中,这两个方向之间可以是相互垂直的。音嘴110的自由端112位于第一接触面230所在一侧,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若以第一端壳100的竖直方向的直径作为分界线,则主壳体200的倒尖形的部分的尖端与上述音嘴100的伸出位置位于上述分界线的同一侧;此外,音嘴110的伸出位置位于第一端壳100的顶部偏下的边缘,并且斜向上伸出,以适应人耳的耳道的构造,提升耳机佩戴舒适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还包括电子组件500,所述电子组件500包括喇叭单元510、电路板520、电池530以及天线540;
所述喇叭单元510与所述音嘴110匹配安装,所述电路板520、电池530以及天线540沿从所述第一端壳100到所述第二端壳300的方向上,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壳100、所述主壳体200以及所述第二端壳300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内。
如图9与图10所示,喇叭单元510与音嘴110匹配安装,主要指喇叭单元 510与音嘴110两者之间的安装位置相近,以使得音嘴110能够对喇叭单元510 发生的声音进行传导;由于音嘴110整体安装于第一端壳100的边缘朝外,喇叭单元510的安装位置也相对来说位于边缘位置,进行在第一端壳100中腾出了足够的安装其他部件的空间,本实施例中,靠近内侧的第一端壳100与主壳体200内用于安装重量较大的电路板520与电池530,而靠近外侧的第二端壳 300安装质量较小的天线540,使得耳机的整体重心更加靠近耳机内侧。
当然,电子组件500中各个组成部件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布置,使得相对较重的组成部件位于耳机内侧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上述喇叭单元510可以是动铁扬声器511,动铁扬声器511可以部分伸入到音嘴110中,而另一部分安装至第一端壳100 内,从而降低了对音嘴110的整体长度,降低了音嘴110的入耳深度,提高佩戴舒适性。
例如,对于常规的使用动铁扬声器的耳机来说,动铁扬声器将全部进入音嘴110,音嘴110长度与动铁扬声器长度是基本相等,而本示例中音嘴110的长度只有常规的耳机约2/3,如小于6mm。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上述喇叭单元510可以是动圈喇叭512。
例如,喇叭单元510可以是直径7mm以下的动圈喇叭,动圈喇叭512安装于第一端壳100凸起的部分中,且在靠近音嘴110的连接端111的位置,空出第一端壳100主体部分的内部空间来放置电路板520等。此处的电路板520可以是装配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 Assembly,PCBA)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文参见图1、图11以及图12从不同角度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主壳体200包括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壳100与所述第二端壳300。
所述第一端部包括近圆形表面1210,所述第二端部包括倒尖形表面1220以及在所述第二端部的径向上与所述倒尖形表面1220相对布置的曲表面1230;所述耳机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近圆形表面1210落入内侧耳窝中,所述倒尖表面1220 的尖端1221指向屏间切口;在沿所述第一端壳100到所述第二端壳300的方向上,所述尖端1221以及所述尖端1221的两侧侧面朝向所述主壳体200的内部相互靠拢。
上述近圆形表面1210主要指第一端部的横截面成近圆形或者圆形,容易理解的是,对于第一端壳100,可以覆盖于主壳体200的第一端部的开口上,第一端壳100与主壳体200之间平滑过渡,也使得第一端壳100整体上也可以呈近圆形或半圆形。类似地,第二端部包括倒尖形表面,可以理解成第二端部具有的横截面包括倒尖形轮廓部分,对于曲表面1230,可以是与倒尖形表面1220在第二端部的径向上相对设置的,反映在图11中,这两个表面可以是上下相对布置的;对于第二端壳300,与第二端部之间也可以是平滑过渡连接的。
对于近圆形表面1210,其底部可以落入到如图1所述的内侧耳窝14中,与人耳之间产生足够大小的接触面,分散人耳的受力。倒尖形表面1220的尖端1221 指向屏间切口13,进而使得位于尖端1221的两侧的主壳体200的侧面至少部分能够与耳屏11和对耳屏12进行接触;与此同时,在沿所述第一端壳100到所述第二端壳300的方向上,尖端1221以及所述尖端1221的两侧的主壳体300 的侧面朝向所述主壳体200的内部相互靠拢,如此使得耳机在佩戴状态下,能够被耳屏11和对耳屏12进行包覆,进而增加了人耳对耳机向外运动的阻力,提高耳机佩戴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曲表面1230朝向所述近圆形表面1210延伸形成有避让对耳轮16的避让面1240。
参考图11,耳机的上端表面在向外延伸的过程中,存在一曲折部分,一方面可以通过该曲折部分对应的避让面1240对对耳轮16进行避让,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通过增加第二端部的上下高度的形式,替代增加主壳体200左右长度的形式来满足耳机内部装配空间的需求,进而有助于耳机的重心向人耳内侧移动,进而有效避免耳机朝向耳外移动,保证佩戴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壳300的长轴(对应图12中LR)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尖端1221的法线在所述第二端壳300上的垂直投影的延伸方向一致。
具体来说,耳机在佩戴状态下,长轴LR将指向屏间切口13,有助于使得第二端壳300用于足够的长度,满足耳机内电子组件的安装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机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连线构成第一连线,在朝向所述第一端壳100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自由端112 与所述尖端1221位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同一侧。
参见图12,上述第一连线在图中标识为HL,从图中可见,当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下,自由端112与尖端1221位于第一连线HL的同一侧,以适应人耳的耳道及屏间切口13的相对位置及延伸关系,提升耳机佩戴舒适度。
值得强调的是,此处所述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最高点与最低点,是针对常规佩戴情况下进行限定的,例如常规使用者头部处于直立状态下的佩戴场景,主要用于体现自由端112与尖端1221在与人耳构造进行匹配的结构设计方式。
在一个示例,所述耳机在佩戴状态下,第一支撑点与第二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撑点与所述耳机的重心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点为所述耳机与耳道之间的等效支撑点,所述第二支撑点为所述耳机与耳屏之间,或者所述耳机与对耳屏之间的等效支撑点。
如图13所示,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本示例中的耳机在佩戴于人耳时,耳机的一端(通常为音嘴)插入至耳道中且略微上翘,耳机插入耳道的一端与耳道之间具有内部支撑点O,即对应上述的第一支撑点。耳机的整体重心位于图中G 所示位置。点A可以是耳屏11对所述耳机的等效支撑点,点B可以是对耳屏 12对所述耳机的等效支撑点,即对应上述的第二支撑点;为便于说明,以下主要以等效支撑点A为例进行说明。
等效支撑点A形成对耳机向上的托举力F1。在所述重心G处,耳机本身形成向下的重力F2。内部支撑点O与等效支撑点A之间的距离之间的距离L1不小于所述内部支撑点O与耳机的整体重心G之间的距离L2。也就是说,托举力 F1的力臂的长度L1≥重力F2的力臂的长度L2。例如,在对耳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使得耳机与常规人耳的耳屏11(或者对耳屏12)的接触点,到耳机内侧端壳的垂直距离约为7mm,而使得所述耳机的重心位置到耳机内侧端壳的垂直距离小于7mm;当然,实际的尺寸可能根据不同人耳大小需求进行调整。
如此,正常佩戴条件下,耳机的重力将不会形成导致耳机向外掉落的作用力,耳机佩戴的稳定性较高。容易理解的是,通常情况下,耳机的重心G若不超过的等效支撑点A位置,即能保证耳机不会外移,对于同一使用者,L1保持不变,耳机重心G越靠近内部支撑点O,即L2越短,耳机的佩戴稳定性越好。
可选地,所述耳机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耳机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点的靠近所述第一支撑点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点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点的一侧,所述第一部分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体积,且所述耳机的重心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中。
耳机在佩戴状态下,上述第一部分可以是指耳机位于第二支撑点(对应上述等效支撑点A或等效支撑点B)的内侧部分,可以称作支撑体;上述第二部分可以是指耳机位于第二支撑点以外的部分,可以称作外露体,通过使得第一部分的体积大于第二部分的体积,或者对耳机内部电子组件的合理布置,可以使得耳机的整体重心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中,从而保证耳机佩戴时的稳定性。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壳100包括第一底部,所述第一底部包括圆弧形外轮廓;第二端壳300包括第二底部,所述第二底部包括倒尖形外轮廓;所述第二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端壳100的投影落入到所述第一端壳100 的外轮廓内;所述主壳体200包括自所述第一底部的端面边缘平滑过渡至所述第二底部的端面边缘的底部过渡曲面;在沿所述第一端壳100到所述第二端壳 300的方向上,所述底部过渡曲面朝向第一参考线靠拢,所述第一参考线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过所述第一端壳的中心的直线。
本文所述的圆弧形可以理解为圆形或者近圆形的一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壳10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底部相对的第一顶部,所述第一顶部包括圆弧形外轮廓,第一底部和所述第一顶部的外轮廓凹凸方向相反;第二端壳300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底部相对的第二顶部;所述第二顶部包括尖形外轮廓;所述第二底部和第二顶部的外轮廓凹凸方向相反;从第一端壳100的第一底部沿第二方向指向第一顶部,所述第二端壳300的第二底部指向所述第二顶部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顶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端壳的投影落入到所述第一端壳的外轮廓外;所述主壳体300还包括自所述第一顶部的端面边缘平滑过渡至所述第二顶部的端面边缘的顶部过渡曲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反向视角,所述底部过渡曲面的两个侧面位于所述倒尖形外轮廓两侧,所述两个侧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佩戴时分别被对耳屏和耳屏包覆;所述顶部过渡曲面形成向所述主壳体的内部凹陷的凹部,在佩戴时所述凹部能够避让耳朵的对耳轮。
本文所述的第二底部包括上文所述底端320,第二顶部包括上文所述顶端 310。
本文所述的底部过渡曲面包括上文所述第一曲面210;顶部过渡曲面包括上文所述第二曲面22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底部的外轮廓的弯曲半径较小(或者说曲率较大),底部过渡曲面平滑过渡至第二底部的端面边缘,能够适应到达屏间切口;另一方面,第二端壳300的第二顶部的外轮廓的弯曲半径较大(或者说曲率较小),顶部过渡曲面平滑过渡至所述第二顶部的端面边缘,保证在主壳体内部形成较大的安装空间。
对于第一端壳100的中心,可以认为是第一端壳100的重心位置或其附近位置,或者认为是位于第一端壳100的外轮廓之内,且到外轮廓上每一点的距离超过第一端壳100的最大宽度的45%的任一点,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引出第一端壳100的中心的概念,主要是为了说明沿第一端壳100到第二端壳300的方向上,底部过渡曲面存在一个向内收拢的趋势,进而在底部过渡曲面上形成有与上述耳屏11或对耳屏12进行接触的部分。
第二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端壳100的投影落入到所述第一端壳 100的外轮廓内,如此结合图4,底部过渡曲面在沿第一底部的端面边缘平滑过渡至第二底部的端面边缘的过程中,会存在向主壳体200的内部收拢,在佩戴过程中,上述底部过渡曲面向内收拢从而能够适合被耳屏11和对耳屏12进行包覆,进而增加了人耳对耳机向外运动的阻力,提高耳机佩戴的稳定性;同时,佩戴时,底部过渡曲面位于相对外侧的部分的横截面渐变成倒尖形,可以与人耳的屏间切口13进行适应,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在不发生矛盾的情况下,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定义、解释及描述可以通用。在不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各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组合后得到的实施例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壳、主壳体以及第二端壳;所述主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壳和第二端壳;所述第一端壳上设置有音嘴;
所述第一端壳包括第一底部,所述第一底部包括圆弧形外轮廓;
第二端壳包括第二底部,所述第二底部包括倒尖形外轮廓;
所述第二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端壳的投影落入到所述第一端壳的外轮廓内;
所述主壳体包括自所述第一底部的端面边缘平滑过渡至所述第二底部的端面边缘的底部过渡曲面;
在沿所述第一端壳到所述第二端壳的方向上,所述底部过渡曲面朝向第一参考线靠拢,所述第一参考线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过所述第一端壳的中心的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壳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底部相对的第一顶部,所述第一顶部包括圆弧形外轮廓,第一底部和所述第一顶部的外轮廓凹凸方向相反;
第二端壳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底部相对的第二顶部;所述第二顶部包括尖形外轮廓;所述第二底部和第二顶部的外轮廓凹凸方向相反;
从第一端壳的第一底部沿第二方向指向第一顶部,所述第二端壳的第二底部指向所述第二顶部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一致;
所述第二顶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端壳的投影落入到所述第一端壳的外轮廓外;
所述主壳体还包括自所述第一顶部的端面边缘平滑过渡至所述第二顶部的端面边缘的顶部过渡曲面;
沿所述第一方向反向视角,所述底部过渡曲面的两个侧面位于所述倒尖形外轮廓两侧,所述两个侧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佩戴时分别被对耳屏和耳屏包覆;
所述顶部过渡曲面形成向所述主壳体的内部凹陷的凹部,在佩戴时所述凹部能够避让耳朵的对耳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嘴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壳的边缘;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上,所述音嘴的自由端到达所述第一端壳的外轮廓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到所述自由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直投影上的夹角约为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壳的第二顶部的外轮廓的弯曲半径较大,所述第二底部的外轮廓的弯曲半径较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壳呈近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壳呈水滴形、梭形、椭圆形或跑道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壳的外轮廓的周长在50~60m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壳的最长短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壳的最大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喇叭单元,所述喇叭单元部分伸入到所述音嘴中,剩余部分安装于第一端壳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耳机的内部的电路板、电池、天线;所述耳机的重心距离所述第一端壳的距离小于7m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34865 | 2020-04-24 | ||
CN2020103348657 | 2020-04-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34748U true CN215734748U (zh) | 2022-02-01 |
Family
ID=7810162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14013.8A Active CN113556638B (zh) | 2020-04-24 | 2020-08-13 | 耳机 |
CN202120849608.7U Active CN215734748U (zh) | 2020-04-24 | 2021-04-23 | 一种耳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14013.8A Active CN113556638B (zh) | 2020-04-24 | 2020-08-13 | 耳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3556638B (zh) |
WO (1) | WO202121270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266232A (zh) | 2022-10-28 | 2024-06-28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118765506A (zh) | 2022-10-28 | 2024-10-11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117956342A (zh) * | 2022-10-28 | 2024-04-30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开放式耳机 |
CN220067647U (zh) | 2022-10-28 | 2023-11-21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116347288A (zh) * | 2023-04-11 | 2023-06-27 | 广州海葳特科技有限公司 | 佩戴舒适的半入耳式耳机及耳机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54331B2 (en) * | 2015-02-10 | 2018-12-11 | Phazon Inc. | Wireless earbud |
CN105392080B (zh) * | 2015-11-30 | 2018-11-20 | 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自适应耳套 |
EP3280158B1 (en) * | 2016-07-12 | 2022-05-11 | Oticon A/s | Hearing aid |
CN106231459B (zh) * | 2016-07-28 | 2023-01-24 | 西安慕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外壳 |
CN207802267U (zh) * | 2017-11-06 | 2018-08-31 | 深圳市魔浪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蓝牙耳机 |
CN207753848U (zh) * | 2018-02-10 | 2018-08-21 | 李先旭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CN210225693U (zh) * | 2019-07-31 | 2020-03-31 | 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耳机耳翼结构及耳机 |
CN305743727S (zh) * | 2019-10-23 | 2020-04-28 |
-
2020
- 2020-08-13 CN CN202010814013.8A patent/CN113556638B/zh active Active
- 2020-08-13 WO PCT/CN2020/108981 patent/WO202121270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
- 2021-04-23 CN CN202120849608.7U patent/CN21573474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56638A (zh) | 2021-10-26 |
WO2021212702A1 (zh) | 2021-10-28 |
CN113556638B (zh) | 2024-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734748U (zh) | 一种耳机 | |
CN219437126U (zh) | 一种耳机 | |
CN213213809U (zh) | 耳挂结构及具有该耳挂结构的骨导式耳机 | |
CN210431786U (zh) | 耳撑及耳机 | |
JP2023057643A (ja) | イヤホン筐体及びイヤホン | |
US20240107219A1 (en) | Earphone with plurality of supporting portions | |
JP2003143680A (ja) | ヘッドホン | |
CN113810812B (zh) |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 |
CN215682610U (zh) | 开放式耳机 | |
WO2024087486A1 (zh) | 一种耳机 | |
JP2023123402A (ja) | カスタムワイヤレスイヤホン | |
CN214799830U (zh) | 一种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 |
CN117692841A (zh) | 耳夹式耳机及耳机组件 | |
CN115119093A (zh) | 具可拆卸式外接式配件的耳机 | |
CN116709103A (zh) | 耳夹式耳机及耳机组件 | |
CN212259301U (zh) |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 |
WO2023082683A1 (zh) | 挂耳式耳机 | |
CN113225634B (zh) | 耳机 | |
WO2021212359A1 (zh) | 一种入耳式耳机及耳机固持结构 | |
CN214381330U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接触式组装机构 | |
CN219018988U (zh) | 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头戴式蓝牙耳机 | |
CN216291403U (zh) | 一种入耳式英语语音播放结构 | |
CN220586444U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及耳机套装 | |
JPS6342999B2 (zh) | ||
CN219780334U (zh) | 佩戴舒适的半入耳式耳机及耳机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