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31972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31972U CN212231972U CN202021103799.4U CN202021103799U CN212231972U CN 212231972 U CN212231972 U CN 212231972U CN 202021103799 U CN202021103799 U CN 202021103799U CN 212231972 U CN212231972 U CN 2122319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fin
- fins
- bent pipe
- absorption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器件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其包括第一热管、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第一热管具有用于吸热的第一吸热段和用于导热的第一导热段,第一导热段具有第一弯管部和第一直管部;第一鳍片组包括多个间隔布设的第一鳍片,第一鳍片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各第一定位孔的孔壁围设形成第一收容槽,第一弯管部收容于第一收容槽内;第二鳍片组包括多个间隔布设且开设有第一穿孔的第二鳍片,第一直管部依序插接于各第一穿孔内。第一弯管部收容于第一鳍片组内,第一鳍片的布设无需考虑避让第一弯管部,第一鳍片组的设置不会占用过多安装空间,且第一鳍片组还能起到保护第一弯管部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器件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器件向高性能、高集成度的方向发展,其热流密度在逐渐增加。为了保证器件能够处于良好的工作温度环境,需将热量快速散发出去。比如,在大功率LED灯具中,LED芯片的热量若不能及时散发,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使用性能,还会加速芯片的老化甚至失效;在计算中,计算机内部的中央处理器、硬盘机等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若不能及时散发,则会影响计算机的运行效率,降低计算机的运行稳定性,同样还会缩短使用寿命。
利用热管结合大面积散热鳍片制成的散热器,以其优异的散热能力已成为市场广泛使用的散热装置之一。在此类散热器中,热管利用气液相变进行散热,散热鳍片则以强制对流和辐射的方式通过与周围空气换热将热量散发出去,装配时,热管的一端接触发热源如灯具的底座或中央处理器的底板等,另一端依序穿设多个散热鳍片,热管接触发热源的一端吸收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再将热能传递至热管的另一端,最后再通过鳍片将热逸散至外部,从而对发热源进行散热。
一般地,热管具有直管和弯管两种常用的形态,其中,弯管以其形态变换更加灵活多变、能够适应多种组装形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然而,在现有的散热器中,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结合,通过在散热鳍片上开设贯穿孔,热管依序穿过各散热鳍片的贯穿孔从而与散热鳍片结合,热管贯穿于贯穿孔的位置与散热鳍片接触换热,如此,由于热管具有弯曲位置,热管穿设散热鳍片时,热管弯曲部分需外露出散热鳍片,或者散热鳍片需要被设置成放射状,以确保能够适应弯管的弯曲形态,如此,放射状的散热鳍片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装配占用空间大且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为适应弯管热管的弯曲形态被设置成放射状导致散热鳍片占用安装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第一热管,具有用于吸收热量的第一吸热段和用于传导散热的第一导热段,第一导热段具有第一弯管部和连接于第一弯管部一端的第一直管部;
第一鳍片组,包括多个间隔布设的第一鳍片,第一鳍片上开设有与第一弯管部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各第一鳍片上的第一定位孔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有与第一弯管部相适配的第一收容槽,第一弯管部收容于第一收容槽内;
第二鳍片组,包括多个间隔布设于第一鳍片组侧部的第二鳍片,第二鳍片上开设有与第一直管部相适配的第一穿孔,第一直管部依序插接于各第一穿孔内;
第一吸热段与第一弯管部或第一直管部的悬空端相连,第一吸热段至少部分外露出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以用于与外部发热件接触吸热。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孔为具有第一缺口的“U”形孔,第一缺口设于第一鳍片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第一弯管部从第一缺口伸入第一收容槽内。
进一步地,第一吸热段连接于第一弯管部的悬空端,第一吸热段与第一直管部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一弯管部的同一侧,第二鳍片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凹陷形成有第一嵌装槽,第一吸热段的顶面适配嵌装于第一嵌装槽内,第一吸热段的底面外露出第一嵌装槽。
进一步地,第一鳍片的侧部垂直连接有朝向第二鳍片组设置的第一搭接片,第二鳍片的侧部垂直连接有朝向第一鳍片组设置的第二搭接片,第一搭接片的自由端与相连的第一鳍片或第二鳍片固接,第二搭接片的自由端与相邻的第二鳍片或第一鳍片固接。
进一步地,散热装置还包括与第一热管间隔布设的第二热管,第二热管具有第二吸热段和第二导热段,第二导热段具有第二弯管部和第二直管部;
第二鳍片避让开第一穿孔的位置处还开设有与第二弯管部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各第二鳍片上的第二定位孔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有与第二弯管部相适配的第二收容槽,第二弯管部收容于第二收容槽内;第一鳍片避让开第一定位孔的位置处还开设有与第二直管部相适配的第二穿孔,第二直管部依序插接于各第二穿孔内;
第二吸热段与第二弯管部或第二直管部的悬空端相连,第二吸热段至少部分外露出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以用于与外部发热件接触吸热。
进一步地,第二定位孔为具有第二缺口的“U”形孔,第二缺口设于第二鳍片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第二弯管部从第二缺口伸入第二收容槽内。
进一步地,第二吸热段连接于第二弯管部的悬空端,第二吸热段与第二直管部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二弯管部的同一侧,第一鳍片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凹陷形成有第二嵌装槽,第二吸热段平行设置于外部发热件的顶面,第二吸热段的顶面适配嵌装于第二嵌装槽内,第二吸热段的底面外露出第二嵌装槽。
进一步地,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垂直间隔设置于发热部件的上方,第一定位孔从第一鳍片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鳍片远离发热部件的另一端,第二定位孔从第二鳍片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鳍片远离发热部件的另一端,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分别竖向收容于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内。
进一步地,第一鳍片和第二鳍片外形轮廓及尺寸相同,且第一鳍片与第二鳍片镜像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段和第二导热段上均涂覆有导热介质层,第一导热段和第二导热段分别通过对应的导热介质层与第一鳍片和第二鳍片固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通过在第一鳍片组的第一鳍片上开设第一定位孔,各第一鳍片上的第一定位孔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第一收容槽,第一热管的第一弯管部适配收容至该第一收容槽内,第一直管部则延伸至从位于第一鳍片组旁侧的第二鳍片上的第一穿孔穿出。如此,第一弯管部通过各第一鳍片散发热量,第一直管部通过各第二鳍片散发热量,从而能够更为快速有效传导散发第一吸热段吸收的热量;并且,第一弯管部整体收容在第一鳍片组的内部,多个第一鳍片的设置及排布无需考虑避让第一弯管部,即多个第一鳍片无需设置成放射状亦能够与第一弯管部连接进行导热散热,第一鳍片组的设置不会占用过多的安装空间,散热装置使用更加灵活方便;此外,第一弯管部收容在第一鳍片组内,第一鳍片还能起到保护第一弯管部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的第一鳍片(第二鳍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第一热管 11—第一吸热段 12—第一导热段
20—第一鳍片组 21—第一鳍片 30—第二鳍片组
31—第二鳍片 40—第二热管 41—第二吸热段
42—第二导热段 121—第一弯管部 122—第一直管部
211—第一定位孔 212—第一收容槽 213—第一搭接片
214—第二嵌装槽 215—第二穿孔 311—第一穿孔
312—第一嵌装槽 313—第二搭接片 314—第二定位孔
315—第二收容槽 421—第二弯管部 422—第二直管部
2111—第一缺口 3141—第二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4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其适用于但不仅限于对LED灯具、计算机主板及显卡等进行散热。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热管10、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其中,第一热管10具有用于吸收热量的第一吸热段11和用于传导散热的第一导热段12,第一导热段12具有第一弯管部121和连接于第一弯管部121一端的第一直管部122,第一鳍片21包括多个间隔布设的第一鳍片21,第二鳍片31包括多个间隔布设于第一鳍片21侧部的第二鳍片31。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第一吸热段11于外热部件相贴触,从而吸收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第一导热段12与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接触,从而将第一吸热段11吸收的热量传导至从各个散热鳍片散出。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鳍片21上开设有与第一弯管部121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211,各第一鳍片21上的第一定位孔211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有与第一弯管部121相适配的第一收容槽212,第一弯管部121收容于第一收容槽212内,从而将热量传导至第一鳍片21的各个第一鳍片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211的孔径略大于第一弯管部121的外径,确保第一弯管部121能够适配插入至第一定位孔211内,第一定位孔21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弯管部121的长度,即第一收容槽21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弯管部121的长度,确保第一弯管部121能够完全收容至第一收容槽212内。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鳍片31上开设有与第一直管部122相适配的第一穿孔311,第一直管部122依序插接于各第一穿孔311内,第一直管部122上的热量通过第二鳍片31的各第二鳍片31散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管部122与第二鳍片31的结合方法与传统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的插接结合方法相同。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吸热段11与第一弯管部121或第一直管部122的悬空端相连,第一吸热段11至少部分外露出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以用于与外部发热件接触吸热。使用时,将第一吸热段11贴设于外部发热件的表面,比如,可以在外部发热件的表面开设卡槽,将第一吸热段11外露处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的部分压固至卡槽内,第一吸热段11便可快速吸收外部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这样,第一吸热段11吸收外部发热件产生的热量,再将该热量通过第一导热段12传导至经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散出,如此,第一热管10的设置延展了第一鳍片21及第二鳍片31的有效传热高度,打破了在外部发热件上设置普通阵列式鳍片时鳍片仅10cm左右深度具备传热能力的限制,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散热鳍片的散热能力,对外部发热件进行高效散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使用时,通过在第一鳍片21的第一鳍片21上开设第一定位孔211,各第一鳍片21上的第一定位孔211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第一收容槽212,第一热管10的第一弯管部121适配收容至该第一收容槽212内,第一直管部122则延伸至从位于第一鳍片21旁侧的第二鳍片31上的第一穿孔311穿出,如图1所示。如此,第一弯管部121通过各第一鳍片21散发热量,第一直管部122通过各第二鳍片31散发热量,第一弯管部121整体收容在第一鳍片21内,第一弯管部121与第一鳍片21间的接触换热面积增大,第一弯管部121与第一鳍片21完全接触,第一弯管部121的散热更加充分,从而能够更为快速有效传导散发第一吸热段11吸收的热量;并且,第一弯管部121整体收容在第一鳍片21的内部,多个第一鳍片21的设置及排布无需考虑避让第一弯管部121,即多个第一鳍片21无需设置成放射状亦能够与第一弯管部121连接进行导热散热,第一鳍片21的设置不会占用过多的安装空间,散热装置使用更加灵活方便;此外,第一弯管部121收容在第一鳍片21内,第一鳍片21还能起到保护第一弯管部121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定位孔211为具有第一缺口2111的“U”形孔,第一缺口2111设于第一鳍片21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第一弯管部121从第一缺口2111伸入第一收容槽212内,安装时,将第一鳍片21的第一缺口2111对准第一弯管部121后,施力将推动各第一鳍片21朝外部发热件靠近,使第一弯管部121嵌入至第一收容槽212内即可,第一弯管部121与第一鳍片21组装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吸热段11连接于第一弯管部121的悬空端,第一吸热段11与第一直管部122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一弯管部121的同一侧,即第一热管10整体呈“U”形状,相对应的,第一收容槽212为与之适配的“U”形槽,第一热管10及第一收容插槽212形状规整,制作及拆装更加方便。进一步地,第二鳍片31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凹陷形成有第一嵌装槽312,第一吸热段11的顶面适配嵌装于第一嵌装槽312内,第一吸热段11的底面外露出第一嵌装槽312并用于与外部发热件贴触吸热。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与“U”形状第一热管10相适配地,第一鳍片21的多个第一鳍片21正对间隔设置形成矩形状的第一散热阵列,第二鳍片31的多个第二鳍片31正对间隔设置形成矩形状的第二散热阵列,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形状规则,安装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鳍片21的侧部垂直连接有朝向第二鳍片31设置的第一搭接片213,第二鳍片31的侧部垂直连接有朝向第一鳍片21设置的第二搭接片313,第一搭接片213的自由端与相连的第一鳍片21或第二鳍片31固接,第二搭接片313的自由端与相邻的第二鳍片31或第一鳍片21固接。即相邻的两第一鳍片21通过第一搭接片213相连,相邻的两第二鳍片31通过第二搭接片313相连,而相邻的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则可以通过第一搭接片213和/或第二搭接片313相连。安装时,先将装配成独立的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待第一鳍片21、第二鳍片31与第一热管10装配完成后,在连接将相邻的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通过第一搭接片213和/或第二搭接片313相连即可,装配操作简单,装配快捷方便。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第一搭接片213与第二搭接片313的延伸长度尺寸来确定相邻的第一鳍片21、第二鳍片31之间的间隔距离,排布定位更加精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散热装置还包括与第一热管10间隔布设的第二热管40,第二热管40具有第二吸热段41和第二导热段42,第二导热段42具有第二弯管部421和第二直管部422;第二鳍片31避让开第一穿孔311的位置处还开设有与第二弯管部421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314,各第二鳍片31上的第二定位孔314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有与第二弯管部421相适配的第二收容槽315,第二弯管部421收容于第二收容槽315内,从而将热量传导至第二鳍片31的各个第二鳍片3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孔314的孔径略大于第二弯管部421的外径,确保第二弯管部421能够适配插入至第二定位孔314内,第二定位孔314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弯管部421的长度,即第二收容槽315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弯管部421的长度,确保第二弯管部421能够完全收容至第二收容槽315内。进一步地,第一鳍片21避让开第一定位孔211的位置处还开设有与第二直管部422相适配的第二穿孔215,第二直管部422依序插接于各第二穿孔215内,第二直管部422上的热量通过第一鳍片21的各第一鳍片21散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直管部422与第一鳍片21的结合方法与传统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的插接结合方法相同。
更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吸热段41与第二弯管部421或第二直管部422的悬空端相连,第二吸热段41至少部分外露出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以用于与外部发热件接触吸热,第二吸热段41与外部外热件间的连接方式与第一吸热段11的连接方式相同。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热管10的基础上增设第二热管40用于对同一外部发热件进行散热,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的使用更加完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与第一定位孔211类似地,第二定位孔314同样为具有第二缺口3141的“U”形孔,第二缺口3141设于第二鳍片31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第二弯管部421从第二缺口3141伸入第二收容槽315内,安装时,将第二鳍片31的第二缺口3141对准第二弯管部421后,施力将推动各第二鳍片31朝外部发热件靠近,使第二弯管部421嵌入至第二收容槽315内即可,第二弯管部421与第二鳍片31组装方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与第一热管10类似地,第二吸热段41连接于第二弯管部421的悬空端,第二吸热段41与第二直管部422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二弯管部421的同一侧,即第二热管40整体同样呈“U”形状,相对应的,第二收容槽315同样为与之适配的“U”形槽,第二热管40及第二收容形状规整,制作及拆装更加方便。进一步地,第一鳍片21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凹陷形成有第二嵌装槽214,第二吸热段41平行设置于外部发热件的顶面,第二吸热段41的顶面适配嵌装于第二嵌装槽214内,第二吸热段41的底面外露出第二嵌装槽214并用于与外部发热件贴触吸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垂直间隔设置于发热部件的上方,第一定位孔211从第一鳍片21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鳍片21远离发热部件的另一端,第二定位孔314从第二鳍片31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鳍片31远离发热部件的另一端,第一弯管部121和第二弯管部421分别竖向收容于第一收容槽212和第二收容槽315内。如此,第一弯管部121和第二弯管部421收容一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内时,尽可能的增大第一弯管部121、第二弯管部421与第二鳍片31及第二鳍片31的接触面积,充分发挥第一鳍片21及第二鳍片31的传热及散热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外形轮廓及尺寸相同,且第一鳍片21与第二鳍片31镜像对称设置,便于批量化加工制作,装配时无需耗费精力区分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装配更加灵活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的散热面积足够大时,散热装置还可以包括多根第一热管10和多根第二热管40,多根第一热管10和多根第二热管40交错间隔设置,当外部发热件的尺寸较大时,多根第一热管10和第二热管40同时吸收外部发热件的热量,吸热接触面积增大,散热效率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于第一热管10、第二热管40的具体设置数量,此处不做唯一限定,设计时,可以根据第一鳍片21、第二鳍片31的尺寸大小及外部发热件的尺寸大小进行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多根第一热管10与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的连接方式相同,即第一鳍片21上开设有供各第一弯管部121适配穿过的多个第一定位孔211,沿对应的第一弯管部121的延伸方向依序排列的多个第一定位孔211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容置对应的第一弯管部121的第一容置槽,第二鳍片31上开设有供各第一直管部122适配穿过的多个第一穿孔311,第二鳍片31上开设有供各第二弯管部421适配穿过的多个第二定位孔314,沿对应的第二弯管部421的延伸方向依序排列的多个第二定位孔314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容置对应的第二弯管部421的第二置槽,第一鳍片21上开设有供各第二直管部422适配穿过的多个第二穿孔215;多个第一定位孔211与多个第二穿孔215间隔交错布设,多个第二定位孔314与多个第一穿孔311间隔交错布设,从而使多根第一热管10和多根第二热管40间隔交错布设,多根第一热管10、第二热管40布局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段12和第二导热段42上均涂覆有导热介质层(图未示),第一导热段12和第二导热段42分别通过熔化并冷却对应导热介质层与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固接。如此,组装本实施例的玩热装置时,将第一热管10、第二热管40插接到位后,将其置于高温环境下,导热介质层受热融化并流动至填充第一弯管部121与第一定位孔211的孔壁之间、第一直管部122与第一穿孔311的孔壁之间、第二弯管部421与第二定位孔314的孔壁之间以及第二直管部422与第二穿孔215的孔壁之间的间隙,从而在冷却后使第一热管10、第二热管40固接于第一鳍片21和第二鳍片31。如此,设置该热传导介质层一方面能够起到定位连接热管与鳍片的作用,另一方面热传导介质层还能起到传递热量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热传导介质层可以但不仅限于为锡层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热管,具有用于吸收热量的第一吸热段和用于传导散热的第一导热段,第一导热段具有第一弯管部和连接于第一弯管部一端的第一直管部;
第一鳍片组,包括多个间隔布设的第一鳍片,第一鳍片上开设有与第一弯管部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各第一鳍片上的第一定位孔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有与第一弯管部相适配的第一收容槽,第一弯管部收容于第一收容槽内;
第二鳍片组,包括多个间隔布设于第一鳍片组侧部的第二鳍片,第二鳍片上开设有与第一直管部相适配的第一穿孔,第一直管部依序插接于各第一穿孔内;
第一吸热段与第一弯管部或第一直管部的悬空端相连,第一吸热段至少部分外露出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以用于与外部发热件接触吸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孔为具有第一缺口的“U”形孔,第一缺口设于第一鳍片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第一弯管部从第一缺口伸入第一收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吸热段连接于第一弯管部的悬空端,第一吸热段与第一直管部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一弯管部的同一侧,第二鳍片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凹陷形成有第一嵌装槽,第一吸热段的顶面适配嵌装于第一嵌装槽内,第一吸热段的底面外露出第一嵌装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鳍片的侧部垂直连接有朝向第二鳍片组设置的第一搭接片,第二鳍片的侧部垂直连接有朝向第一鳍片组设置的第二搭接片,第一搭接片的自由端与相连的第一鳍片或第二鳍片固接,第二搭接片的自由端与相邻的第二鳍片或第一鳍片固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装置还包括与第一热管间隔布设的第二热管,第二热管具有第二吸热段和第二导热段,第二导热段具有第二弯管部和第二直管部;
第二鳍片避让开第一穿孔的位置处还开设有与第二弯管部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各第二鳍片上的第二定位孔的孔壁共同围设形成有与第二弯管部相适配的第二收容槽,第二弯管部收容于第二收容槽内;第一鳍片避让开第一定位孔的位置处还开设有与第二直管部相适配的第二穿孔,第二直管部依序插接于各第二穿孔内;
第二吸热段与第二弯管部或第二直管部的悬空端相连,第二吸热段至少部分外露出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以用于与外部发热件接触吸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定位孔为具有第二缺口的“U”形孔,第二缺口设于第二鳍片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第二弯管部从第二缺口伸入第二收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吸热段连接于第二弯管部的悬空端,第二吸热段与第二直管部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二弯管部的同一侧,第一鳍片朝向外部发热件的底端凹陷形成有第二嵌装槽,第二吸热段平行设置于外部发热件的顶面,第二吸热段的顶面适配嵌装于第二嵌装槽内,第二吸热段的底面外露出第二嵌装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鳍片组和第二鳍片组垂直间隔设置于发热部件的上方,第一定位孔从第一鳍片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鳍片远离发热部件的另一端,第二定位孔从第二鳍片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鳍片远离发热部件的另一端,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分别竖向收容于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鳍片和第二鳍片外形轮廓及尺寸相同,且第一鳍片与第二鳍片镜像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热段和第二导热段上均涂覆有导热介质层,第一导热段和第二导热段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导热介质层与第一鳍片和第二鳍片固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03799.4U CN212231972U (zh) | 2020-06-15 | 2020-06-15 | 散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03799.4U CN212231972U (zh) | 2020-06-15 | 2020-06-15 | 散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31972U true CN212231972U (zh) | 2020-12-25 |
Family
ID=73930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03799.4U Active CN212231972U (zh) | 2020-06-15 | 2020-06-15 | 散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31972U (zh) |
-
2020
- 2020-06-15 CN CN202021103799.4U patent/CN21223197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085540B2 (ja) | 熱放散デバイス | |
EP1133793B1 (en) | Heat sink including a heat dissipating fin and method for fixing the heat dissipating fin | |
JP4043986B2 (ja) | 放熱フィンを備えた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放熱フィンの固定方法 | |
US9905495B2 (en) | Thermal module | |
CN100499977C (zh) | 散热装置 | |
CN100562231C (zh) | 热管散热装置 | |
KR20100056715A (ko) | 히트파이프형 방열장치 | |
US7401642B2 (en) | Heat sink with heat pipes | |
CN212231972U (zh) | 散热装置 | |
CN111384011B (zh) | 散热装置及方法 | |
US20090321050A1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CN110749123A (zh) | 散热器和制冷设备 | |
JPH10107192A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CN214335673U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热管散热装置 | |
KR20090011242A (ko) | 컴퓨터 칩용 냉각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4813829B2 (ja) | 放熱装置、および放熱方法 | |
CN111106079B (zh) | 散热芯片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 | |
JP3168201U (ja) | 放熱モジュール | |
CN211702853U (zh) |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JP4315722B2 (ja) | 放熱装置 | |
CN221406441U (zh) | 散热器及机箱 | |
CN219981423U (zh) | 一种带热管的散热器 | |
CN220086032U (zh) | 双向导热的散热结构 | |
CN221127804U (zh) | 热管散热器 | |
CN220210834U (zh) | 热管紧迫散热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