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5323U - 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5323U
CN212205323U CN202020939909.4U CN202020939909U CN212205323U CN 212205323 U CN212205323 U CN 212205323U CN 202020939909 U CN202020939909 U CN 202020939909U CN 212205323 U CN212205323 U CN 212205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outlet area
air outle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3990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红梅
尉小明
闫佳
智学元
姜丽丽
李向前
张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eke Beijing Track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eke Beijing Track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eke Beijing Track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eke Beijing Track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3990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05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5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5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其中该喷风盒包括盒本体,具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口;所述盒本体的出风面上至少有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在所述第一出风区内,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在所述第二出风区内;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一出风区,和/或第二出风区上的用于调节流量的至少一个调节部件,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区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出风量。通过设置至少一个调节部件,实现第一出风区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的出风量的效果,保证位于热软化区的钢轨轨头硬度达到与成型段以及过渡段的硬度相同或接近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钢轨跟端锻压段的每部分均包括依次设置的成型段、过渡段及母体段,现有热处理方式通常采用加热和冷却两道热处理工序进行,具体地,将钢轨跟端锻压段的成型段、过渡段及母体段上靠近过渡段的一段放至加热炉内加热并保温,由于母体段的加热区的加热末端加热过程中会将部分热量传递给母体段的未加热区域,且加热末端由于远离加热炉的加热中心,因此加热末端的加热效果不好,当加热炉内的加热温度达到成型段以及过渡段正火温度后,母材的加热区将部分热量传递给母体段的未加热区,使得母体段的加热区与母体段未加热区的交汇处的钢轨材料组织与硬度发生了变化,该变化导致交汇处的钢轨材料温度处于母体段的加热区与未加热区之间,使得正火与淬火程度达不到温度要求,因此会有热软化区的出现,在加热工序结束后,将钢轨跟端部分出炉并进行冷却,冷却方式采用喷风降温装置对钢轨跟端的轨头部位吹风冷却进行钢轨淬火。此喷风降温装置包括分别设在轨头的顶部及两侧壁的第一喷风盒、第二喷风盒及第三喷风盒,每个喷风盒的出风流量保持一致。
但是,由于钢轨跟端成型段、过渡段及母体段三个区域的断面横截面面积均不同,三者的蓄热能力不同,当采用同一个喷风盒同时对成型段、过渡段、热软化区进行喷风降温时,由于喷风盒面向成型段、过渡段及热软化区的出风孔的出风量保持一致,则导致冷却后的成型段、过渡段及热软化区的硬度分布不均匀。尤其是热软化区的硬度明显小于成型段及过渡段的硬度,热软化区的硬度达不到实际需求的硬度,且由于热软化区在钢轨上所占的区域宽度较宽,当热软化区的硬度达不到使用要求时,会导致钢轨在实际使用中,在热软化区处容易出现压塌的现象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喷风盒不同位置处的出风孔的出风量一致,在对钢轨跟端锻压段进行冷却时,引起钢轨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压塌的现象发生。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风盒,包括盒本体,具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口;所述盒本体的出风面上至少有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在所述第一出风区内,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在所述第二出风区内;
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一出风区,和/或第二出风区上的用于调节流量的至少一个调节部件,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区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出风量。
可选地,上述喷风盒中,所述第一出风区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内的所有第一出风口的面积,所述第一出风区上的出风面积与所述第二出风区上的出风面积的面积差作为所述调节部件。
可选地,上述喷风盒中,所述第一出风区内的第一出风口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内的第一出风口的数量;和/或
所述第一出风区内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内的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孔径。
可选地,上述喷风盒中,所述调节部件为设在所述第一出风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一出风区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和所有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出风口上的出风面积。
可选地,上述喷风盒中,所述进风口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区,至少一个进风口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区;
所述调节部件为设在所述进风口上的调压阀。
可选地,上述喷风盒中,所述进风口上设有支进风管,所述调压阀设在所述支进风管上;或者
所述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中至少一个对应的进风口为至少两个,所述喷风盒还包括一一对应设在所述进风口上的支进风管,及设在同一出风区内的的所有支进风管的进口端上的总进风管,所述调压阀设在所述总进风管上。
可选地,上述喷风盒中,还包括设在所述喷风盒的容纳腔内的至少一隔挡件,所述隔挡件将所述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对应的容纳腔部分隔离开。
可选地,上述喷风盒中,还包括温度检测件和/或流量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盒本体内的温度,所述流量检测器用于检测盒本体内的进风流量。
可选地,上述喷风盒中,所述盒本体的出风面上还设有第三出风区;
所述第一出风口为至少三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在所述第三出风区内。
一种降温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喷风盒,其中,两个所述喷风盒位于另一个喷风盒的两侧,且所有所述喷风盒的出风面围成具有一侧呈开口的容纳空间;
至少位于中部的所述喷风盒为上所述的喷风盒。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喷风盒,包括盒本体,具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口;所述盒本体的出风面上至少有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在所述第一出风区内,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在所述第二出风区内;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一出风区,和/或第二出风区上的用于调节流量的至少一个调节部件,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区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出风量。
此结构的喷风盒,通过在进风口、第一出风区、第二出风区上设置用于调节流量的至少一个调节部件,以调节从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输出的风可以调节设置,实现第一出风区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的出风量的效果,其中第一出风区对应热软化区设置,在第一出风区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的出风量时,热软化区的冷却速度能够大于成型段以及过渡段的钢轨冷却速度,避免因热软化区的钢轨的轨头的热软化区的横截面的宽度大于与其相邻的过渡段的横截面的宽度,也大于成型段的横截面的宽度均不同,三者的蓄热能力不同,当采用同等风量进行冷却时,热软化区的硬度小于成型段及过渡段的硬度,热软化区的硬度达不到实际需求的硬度的情况发生,保证位于热软化区的钢轨轨头硬度达到与成型段以及过渡段的硬度相同或接近的效果,能够有效的缩短热软化区的区域在整体钢轨上所占的区域宽度或者消除热软化区,避免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热软化区的宽度较大,导致在热软化区发生坍塌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风盒中,所述第一出风区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内的所有第一出风口的面积,所述第一出风区上的出风面积与所述第二出风区上的出风面积的面积差作为所述调节部件。
此结构的喷风盒中,通过将第一出风区上的出风面积与第二出风区上的出风面积的面积差作为调节部件的方式进行,使得第一出风区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的出风量,调节方式简单、合理,具备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喷风盒与轨头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钢轨跟端轴向方向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喷风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二出风口在喷风盒上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一出风口的孔径不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隔挡件在喷风盒上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总进风管与支进风管的位置结构示意图率;
附图标记说明:
1-轨头;
2-喷风盒;21-第一出风区;22-第二出风区;23-第一出风口;24-第二出风口;25-进风口;
31-调压阀;32-支进风管;33-总进风管;
4-隔挡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记载了一种降温装置,用于对加热后的钢轨跟端的轨头1进行冷却,参见图1和图2,钢轨跟端L包括母体段L1、过渡段L2以及成型段L3,其中该降温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喷风盒2,其中,两个喷风盒2位于另一个喷风盒2的两侧,且所有喷风盒2的出风面围成具有一侧呈开口的容纳空间,将轨头1的三面包围住,以对轨头1进行全面降温的作用,保证钢轨跟端的钢轨轨头1硬度能够满足实际使用,尤其是位于热软化区的轨头1的硬度,使得该区域的轨头1硬度达到与成型段L3以及过渡段L2的轨头1的硬度相同或者接近的效果,避免当热软化区的轨头1硬度明显小于成型段以及过渡段的轨头1的硬度时,导致钢轨的硬度不均匀而在热软化区处容易出现压塌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上述喷风盒2包括盒本体和调节部件,如图1、图3、图4、图4和图6所示,在该盒本体的出风面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其中第一出风区21对应热软化区设置,第二出风区22对应成型段L3以及过渡段L2设置,且该盒本体具有容纳腔,以及与该容纳腔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25,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口23,在该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上分别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23,通过调节部件调节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使得第一出风区21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保证位于热软化区的钢轨轨头1硬度达到与成型段以及过渡段的硬度相同的效果,避免在实际使用时,热软化区的钢轨轨头1容易发生坍塌的情况。具体的,上述调节部件可以设置在上述进风口25处,当然,也可以设置在上述第一出风区2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出风区22上,在同一个盒本体的出风面上,第一出风区21与第二出风区22的面积是与热软化区以及成型段与过渡段的面积相适应的,本实施例中的出风量均为单位面积的出风量。
本实施例中,将上述调节部件同时设置在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内,具体的,上述第一出风区21内的所有的第一出风口23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出风区22内的所有第一出风口23的面积,将上述的第一出风区21上的出风面积与上述第二出风区22上的出风面积的面积差作为所述调节部件,其中,第一出风区21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出风区22内的所有第一出风口23的面积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可以将位于第一出风区21内的第一出风口23的数量设置大于位于第二出风区22内的第一出风口23的数量,由于第一出风口23的出风面是固定的,因此通过在第一出风区21上增加第一出风口23的面积,使得第一出风区21的第一出风口23的数量大于第二出风口24的数量,以此实现第一出风区21的出风量能够大于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由此对热软化区的出风量的增加,保证位于热软化区的钢轨轨头1硬度达到与成型段以及过渡段的硬度相同的效果,避免在实际使用时,热软化区的钢轨轨头1容易发生坍塌的情况;
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出风区21与第二出风区22上的第一出风口23的数量一致时,通过将位于第一出风区21内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第一出风口23的孔径设置大于位于第二出风区22内的第一出风口23的孔径,此时第一出风区21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面积,实现第一出风区21与第二出风区22存在出风的面积差的效果,使得从第一出风区21中吹出的风量可以大于从第二出风区22输出的风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在第一出风区21上增设了第二出风口24,使得第一出风区21与第二出风区22之间存在的出风面积差为第二出风口24的面积,其中第一出风区21内的所有第一出风口23的出风面积和所有第二出风口24的出风面积之和,大于上述第二出风区22内的所有第一出风口23上的出风面积,以此作为调节部件,具体的,第二出风口2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在保证不破坏盒本体的情况下,可以较多的增设第二出风口24,使得从第一出风区21中吹出的风量可以较大,较快的对热软化区进行冷却,通过在热软化区所在部位增加喷风孔,以提高冷却能力,提高软化区的硬度,能够有效的降低热软化区的软点数量或热软化区宽度,保证热软化区的强度,有效的缩小热软化区在整个钢轨上所占的区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将进风口25设置为至少两个,将其中至少一个进风口25对应第一出风区21设置,将至少一个进风口25对应第二出风区22设置,通过在该进风口25上设置调压阀31,以此作为调节部件,通过调节调压阀31的进风量,以此实现第一出风区21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通过对于整个钢轨跟端冷却部位的喷风盒安装调压阀,分段控制成型段、过渡段、母体段及热软化区的冷却风压,并且通过加大软化区的冷却风压,使整个跟端硬度分布均匀,且缩小热软化区的区域宽度,提高热软化区硬度。
具体的,可以在上述的每一个进风口25处均设置支进风管32,将上述调压阀31设置在该支进风管32上,以此控制进入到容纳腔内部的风量,进而能够调整从第一出风区21与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的大小,保证第一出风区21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其中通过控制调压阀31的阀门的开启程度,以调整进入到容纳腔内的进风量。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上述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中至少一个对应的进风口25设置为至少两个,然后将分别位于同一出风区内的的所有支进风管32的进口端上安装总进风管33,将调压阀31设在该总进风管33上,通过调整各出风区的位于总进风管33上的调压阀31的阀门开启程度,达到实现调整进入到盒本体内的进风量,参见图7,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上的进风口25可以分别设置为三个,支进风管32的数量对应设置为三个,调压阀31的数量够为两个,本实施例中,需要将位于第一出风区21的调压阀31的阀门开启程度设置大于位于第二出风区22的调压阀31的阀门开启程度,以此保证从第一出风区21的第一出风口23中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3的区别在于,如图6、图7所示,还可以在盒本体的容纳腔内部设置隔挡件4,该隔挡件4将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对应的容纳腔部分隔离开,避免当第一出风区21与第二出风区22的风在进风量不同时,两区域的气压也会有明显的压差,导致高气压压向低气压,进而导致从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趋向相同,不能实现第一出风区21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的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3、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盒本体上设置还包括温度检测件(未在图中示出)和/或流量检测器(未在图中示出),该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盒本体内的温度,该流量检测器用于检测盒本体内的进风流量,工作人员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可以将该温度检测件以及流量检测器设置在盒本体的出风面上,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侧面上,具体的设置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布置,具体的,该温度检测件可以为红外温度传感器检测件,具体型号可以为MTIR9901/02/02sil,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的型号,在此不进行赘述;该流量检测器可以为HXWD82风量传感器,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的型号,在此不进行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3、4、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盒本体的出风面上还设有第三出风区(未在图中示出),当该第三出风区对应成型段或者过渡段设置,当第三出风区对应成型段设置时,第二出风区22对应过渡段设置,第一出风区21对应热软体区设置,在该第三出风区上设置的第一出风口23为至少三个,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23分布在该第三出风区内。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喷风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本体,具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至少一个进风口(25)、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口(23);所述盒本体的出风面上至少有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23)分布在所述第一出风区(21)内,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23)分布在所述第二出风区(22)内;
设在所述进风口(25),和/或所述第一出风区(21),和/或第二出风区(22)上的用于调节流量的至少一个调节部件,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区(21)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22)的出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风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区(21)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出风口(23)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22)内的所有第一出风口(23)的面积,所述第一出风区(21)上的出风面积与所述第二出风区(22)上的出风面积的面积差作为所述调节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风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区(21)内的第一出风口(23)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22)内的第一出风口(23)的数量;和/或
所述第一出风区(21)内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出风口(23)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22)内的所述第一出风口(23)的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风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为设在所述第一出风区(21)内的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24);
所述第一出风区(21)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出风口(23)的出风面积和所有第二出风口(24)的出风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22)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出风口(23)上的出风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风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25)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25)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区(21),至少一个进风口(25)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区(22);
所述调节部件为设在所述进风口(25)上的调压阀(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风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25)上设有支进风管(32),所述调压阀(31)设在所述支进风管(32)上;或者
所述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中至少一个对应的进风口(25)为至少两个,所述喷风盒还包括一一对应设在所述进风口(25)上的支进风管(32),及设在同一出风区内的所有支进风管(32)的进口端上的总进风管(33),所述调压阀(31)设在所述总进风管(33)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风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喷风盒的容纳腔内的至少一隔挡件(4),所述隔挡件(4)将所述第一出风区(21)和第二出风区(22)对应的容纳腔部分隔离开。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风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件和/或流量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盒本体内的温度,所述流量检测器用于检测盒本体内的进风流量。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风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本体的出风面上还设有第三出风区;
所述第一出风口(23)为至少三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23)分布在所述第三出风区内。
10.一种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个喷风盒(2),其中,两个所述喷风盒(2)位于另一个喷风盒(2)的两侧,且所有所述喷风盒(2)的出风面围成具有一侧呈开口的容纳空间;至少位于中部的所述喷风盒(2)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风盒。
CN202020939909.4U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Active CN212205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39909.4U CN21220532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39909.4U CN21220532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5323U true CN212205323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13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39909.4U Active CN21220532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053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88485A (zh) * 2022-11-03 2022-12-20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减小过共析钢轨接头退火区宽度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88485A (zh) * 2022-11-03 2022-12-20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减小过共析钢轨接头退火区宽度的方法
CN115488485B (zh) * 2022-11-03 2023-07-25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减小过共析钢轨接头退火区宽度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34921A (en) Directly cooled, side fired forehearth
US6389828B1 (en) Cryogenic cooling chambe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12205323U (zh) 一种喷风盒及降温装置
CN105172079B (zh) 用于注塑模具的冷却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636373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yogenic cooling
CN1061275A (zh) 电冰箱的冷气供给装置
EP1667830B1 (en) Externally cooled moving mold
EP0153801B1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 mould of a glassware forming machine of the individual section type
CN106918205B (zh) 一种减少大型铸件侵入性气孔缺陷的方法以及烘干炉
EP0167871B1 (en) Method of cooling a mould of a cyclicly operating glassware forming machine
JPH0416413B2 (zh)
KR101295609B1 (ko) 사출기 실린더 보온 및 온도 제어 장치
CN111822681A (zh) 一种电磁阀阀体铸造用冷却装置
CN111842860B (zh) 一种电磁阀阀体铸造后处理装置
CN212833914U (zh) 一种重轨全长风淬火模拟实验机
CN209008335U (zh) 一种顶置式车用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10478910U (zh) 一种餐车运输装置
EP3636509A1 (en) Rail train and side wall thereof
CN112066751B (zh) 一种离心式鼓风横流开式冷却塔
CN220471978U (zh) 一种恒温料带收卷装置
CN211004085U (zh) 一种电梯空调用控制均匀出风系统
CN219335877U (zh) 一种砂芯冷却装置
CN214781479U (zh) 玻璃制品生产用的退火炉
CN115925233B (zh) 一种玻璃吹制模具冷却结构
WO2022110167A1 (zh) 气垫和辊子复合式铝带卷材的连续固溶热处理设备及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