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49101U - 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49101U CN212149101U CN202020280159.4U CN202020280159U CN212149101U CN 212149101 U CN212149101 U CN 212149101U CN 202020280159 U CN202020280159 U CN 202020280159U CN 212149101 U CN212149101 U CN 2121491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ms
- cross beams
- contact
- vertical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主要由支架焊接总成、斜撑板总成、主连接板组成;支架焊接总成包括右立梁、左立梁;左、右立梁的下端面分别与车架的上翼面相接触,左、右立梁的外侧面分别与车架的外侧面共面;支架焊接总成与车架之间通过主连接板连接,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斜撑板总成分别布置于车架的外侧面与支架焊接总成的左横梁、右下横梁之间,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本发明可同时为十余种车辆附件提供安装接口,并可根据不同车辆情况进行细节结构调整;结构紧凑,为车辆节省了大量可用空间;采用了整体框架式结构,强度高、可靠性好;采用了高强度管梁、板材焊接结构,摒弃了铸造、锻造结构,生产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越野车上的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对军用越野车功能需求的不断提高,整车附件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除了空气滤清器、排气消声器、膨胀水箱等发动机必备附件之外,军用越野车还需配备灭火器、千斤顶、备用轮胎、备用轮胎升降器、动力转向油罐、油桶、油气弹簧油箱、加热锅炉等附件,混合动力型越野车辆还包括电机的附件,如控制器、散热器、循环水泵等。车辆的空间有限,因此各个系统以及附件在车辆上的合理布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越野车对于上述附件的布置方案多以分散的型式,即各种附件分散布置于车架、车身的多个部位,每个附件均需设置独立固定支架,或者少数几个附件共用一个组合支架,并且各固定支架均需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车身上,进而导致占用车辆空间较多,集成化程度低,整车布置难度大,维修保养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越野车附件在车辆上布置困难、占用空间大、支架种类繁多、集成化程度低、维修保养不便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通过采用高强度型材将十余种越野车附件集中固定在一起,实现了集成化布置,各支架互为结构强化关系,进而减少了支架种类和数量,节省了车辆的布置空间,更便于保养和维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主要由支架焊接总成1、4个斜撑板总成2、4个主连接板3组成;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包括2个右立梁6、2个左立梁10;
所述2个左立梁10与2个右立梁6呈平行对称的竖直布置,且下端面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左、右立梁的下端面分别与车架4的上翼面相接触,左、右立梁的外侧面分别与车架4的外侧面共面;支架焊接总成1与车架4之间通过4个主连接板3连接,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4个斜撑板总成2分别布置于车架4的外侧面与支架焊接总成1的左横梁、右下横梁之间,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
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2个完全相同的U型支撑板9;
所述2个左立梁10之间设置有1个U型支撑板9,U型支撑板9的开口方向朝向右侧,U型支撑板9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立梁10的内侧面相接触,且U型支撑板9的下翼面与左立梁10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U型支撑板9的腹面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共面;
所述2个右立梁6之间也设置有1个U型支撑板9,U型支撑板9的开口方向朝向左侧,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内侧面相接触,且其下翼面与右立梁6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U型支撑板9的腹面与右立梁6的右侧面共面。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4个中横梁24、4个上斜撑26、4个中纵梁27;
4个中横梁24呈平行对称的水平布置于左立梁10与右立梁6之间,且分别与左立梁10、右立梁6相互垂直,其中2个中横梁24布置于左、右立梁的上端且在同一水平面上,另2个中横梁24布置于左、右立梁的中部偏下端且在同一水平面上,4个中横梁24的两端面分别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右立梁6的左侧面相接触;
2个中纵梁27相互平行,且纵向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其中1个中纵梁27垂直布置于2个右立梁6之间,其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内侧面相接触,另1个中纵梁27垂直布置于2个中横梁24之间,位于2个中横梁24的中间部位,其两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内侧面相接触;
4个上斜撑26倾斜布置,其中左侧的2个上斜撑26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与上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上斜撑26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上斜撑26的下端面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接触连接;另外右侧的2个上斜撑26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和上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上斜撑26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上斜撑26的下端面与右立梁6的左侧面接触连接。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4个下斜撑7、2个中立柱8、4个散热器支架28;
4个下斜撑7倾斜布置,其中左侧的2个下斜撑7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与下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下斜撑7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下斜撑7的下端面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接触连接;另外右侧的2个下斜撑7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与下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下斜撑7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下斜撑7的下端面与右立梁6的左侧面接触连接;
2个中立柱8呈平行对称的竖直布置于2个中横梁24上方,中立柱8的下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
2个中立柱8之间还设置有2个中纵梁27,其中1个中纵梁27布置于2个中立柱8的上端,另1个中纵梁27布置于2个中立柱8的中部偏下处,2个中纵梁27与2个中立柱8相互垂直,且2个中纵梁27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中立柱8的内侧面相接触;
4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2个中立柱8与2个中纵梁27构成的方形框架右侧,其中2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上端中纵梁27的两端处,另2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下端中纵梁27的两端处,且散热器支架28的上表面与中纵梁27的上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左端面与中纵梁27的右侧面相接触;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2个上立柱18、2个L型连接板19、2个支撑杆20、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转向油罐支架22、2个加强筋23、2个膨胀箱支架25;
2个上立柱18相互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左立梁10的右侧、2个中横梁24的上方,且2个上立柱18的下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
2个支撑杆20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左立梁10与上立柱18之间,2个支撑杆20的上侧面与上立柱18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支撑杆20的右端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左侧面相接触,2个支撑杆20的左端面与左立梁10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2个L型连接板19分别倾斜布置于左立梁10与支撑杆20上方,且L型连接板19的下表面与左立梁10的上端面以及支撑杆20的左端面相接触;
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布置于上立柱18右侧,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的上翼面与上立柱18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的左侧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加强筋23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且2个加强筋23的左端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面相接触,2个加强筋23的右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
转向油罐支架22布置于上方2个中横梁24的内侧,且转向油罐支架22的左立面与中纵梁27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膨胀箱支架25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上方1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上,膨胀箱支架25的下平面与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2个右下横梁5、2个右斜撑29、2个右上横梁32、2个右立柱33;
2个右下横梁5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的右侧偏下处,且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右下横梁5的左侧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右上横梁32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的右侧中部,且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右上横梁32的左侧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右立柱33相互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右下横梁5和右上横梁32之间,2个右立柱33的上端面分别与2个右上横梁32的下侧面相接触,2个右立柱33的下端面分别与2个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相接触,2个右立柱33的右侧面与2个右上横梁32的右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2个右斜撑29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右上横梁32上方以及2个右立梁6的右侧,右斜撑29的下端面与右上横梁32的上侧面相接触,右斜撑29的上端面与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1个空气滤清器支架31、4个消声器支架34;
空气滤清器支架31布置于2个右上横梁32之间,并靠近右上横梁32的右端,且空气滤清器支架31的耳形结构下表面与右上横梁32的上侧面相接触,空气滤清器支架31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上横梁32的内侧面相接触;
4个消声器支架34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下横梁5之间,消声器支架34上远离通孔的端面与右下横梁5的内侧面相接触,消声器支架34的上表面与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1个槽型连接板36、2个千斤顶支架37、2个排气尾管支架35;
槽型连接板36布置于2个右下横梁5之间,并靠近右下横梁5的右端,且槽型连接板36耳形结构下表面与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相接触,槽型连接板36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下横梁5的内侧面相接触;
槽型连接板36带有通孔一端的右侧设置有2个千斤顶支架37,千斤顶支架37水平布置,且其左端面与槽型连接板36的右侧面相接触;
槽型连接板36没有通孔一端的上方设置有2个排气尾管支架35,排气尾管支架35竖直布置,且其下端面与槽型连接板36的上表面相接触;2个水泵支架30平行布置于右立梁6的内侧面上;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2个左横梁12、4个加强板13、2个左纵梁14、2个销套筒15、1个备胎支撑板16、2个左斜撑17;
2个左横梁12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左侧的偏下处,2个左横梁12在同一水平面上,左横梁12右端的直角形贯通槽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和内侧面相接触;
每个左横梁12的U型凹槽内均设置有2个加强板13,2个加强板13相互平行的布置于左横梁12侧板上圆形通孔的两侧;
2个销套筒15分别同轴布置于2个左横梁12左端的圆形通孔内;
2个左纵梁14相互平行的纵向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之间,且在同一平面上,左纵梁14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底面相接触;
备胎支撑板16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之间,且备胎支撑板16的耳形结构下表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上侧面相接触,备胎支撑板16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底面相接触;
2个左斜撑17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上方以及2个左立梁10的左侧,左斜撑17的下端面与左横梁12的上侧面相接触,左斜撑17的上端面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相接触;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斜撑板总成2由1个斜撑连接板38和2个完全相同的斜撑加强板39焊接而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斜撑加强板39平行布置,并焊接在斜撑连接板38下方;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斜撑板总成2、主连接板3均采用700L钢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可同时为十余种车辆附件提供安装接口,并可根据不同车辆情况进行细节结构调整。
2.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结构紧凑,为车辆节省了大量可用空间。
3.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采用了整体框架式结构,强度高、可靠性好。
4.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采用了高强度管梁、板材焊接结构,摒弃了铸造、锻造结构,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中支架焊接总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中支架焊接总成的中部框架结构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中U型支撑板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中散热器支架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中空气滤清器支架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中槽型连接板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8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中主连接板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9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中斜撑板总成的爆炸轴测投影视图,
图10是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上多种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支架焊接总成,2.斜撑板总成,3.主连接板,4.车架,5.右下横梁,6.右立梁,7.下斜撑,8.中立柱,9.U型支撑板,10.左立梁,11.油桶支架,12.左横梁,13.加强板,14.左纵梁,15.销套筒,16.备胎支撑板,17.左斜撑,18.上立柱,19.L型连接板,20.支撑杆,21.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2.转向油罐支架,23.加强筋,24.中横梁,25.膨胀箱支架,26.上斜撑,27.中纵梁,28.散热器支架,29.右斜撑,30.水泵支架,31.空气滤清器支架,32.右上横梁,33.右立柱,34.消声器支架,35.排气尾管支架,36.槽型连接板,37.千斤顶支架,38.斜撑连接板,39.斜撑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参阅图1,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主要由支架焊接总成1、4个完全相同的斜撑板总成2、4个完全相同的主连接板3和若干连接螺栓构成。
支架焊接总成1竖直坐落于车架4,左、右立梁的下端面分别与车架4的上翼面相接触,左、右立梁的外侧面分别与车架4的外侧面共面;支架焊接总成1与车架4之间通过4个主连接板3连接,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4个斜撑板总成2分别布置于车架4的外侧面与支架焊接总成1的左横梁、右下横梁之间,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用以提高装置刚度。
参阅图2,支架焊接总成1为采用矩形钢管、成型钢板焊接而成的桁架式结构,包括2个完全相同的右下横梁5、2个完全相同的右立梁6、4个完全相同的下斜撑7、2个完全相同的中立柱8、2个完全相同的U型支撑板9、2个完全相同的左立梁10、2个完全相同的油桶支架11、2个完全相同的左横梁12、4个完全相同的加强板13、2个完全相同的左纵梁14、2个完全相同的销套筒15、1个备胎支撑板16、2个完全相同的左斜撑17、2个完全相同的上立柱18、2个完全相同的L型连接板19、2个完全相同的支撑杆20、1个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1个转向油罐支架22、2个完全相同的加强筋23、4个完全相同的中横梁24、2个完全相同的膨胀箱支架25、4个完全相同的上斜撑26、4个完全相同的中纵梁27、4个完全相同的散热器支架28、2个完全相同的右斜撑29、2个完全相同的水泵支架30、1个空气滤清器支架31、2个完全相同的右上横梁32、2个完全相同的右立柱33、4个完全相同的消声器支架34、2个完全相同的排气尾管支架35、1个槽型连接板36和2个完全相同的千斤顶支架37。
参阅图2、图3和图4,左立梁10为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的直线型管梁结构,上端面为倾斜切口,下端面为平切口,下端设置有2个水平方向通孔,用于套装连接螺栓。右立梁6为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直线型管梁结构,上下两端面均为平切口,下端设置有2个水平方向通孔,用于套装连接螺栓,且右立梁6在高度方向上稍低于左立梁10。中横梁24、中纵梁27均为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的直线型管梁结构,两端面均为平切口。上斜撑26、下斜撑7均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两端面均为倾斜切口,且两端面相互垂直。U型支撑板9为中心对称的U形厚板类结构件,其上设置有4个小通孔,用于套装连接螺栓,还设置有1个大通孔和2个中通孔,用于减少重量。
2个左立梁10与2个右立梁6呈平行对称的竖直布置,且下端面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左立梁10之间设置有1个U型支撑板9,U型支撑板9的开口方向朝向右侧,U型支撑板9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立梁10的内侧面相接触,且U型支撑板9的下翼面与左立梁10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U型支撑板9的腹面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共面。2个右立梁6之间也设置有1个U型支撑板9,U型支撑板9的开口方向朝向左侧,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内侧面相接触,且其下翼面与右立梁6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U型支撑板9的腹面与右立梁6的右侧面共面。4个中横梁24呈平行对称的水平布置于左立梁10与右立梁6之间,且分别与左立梁10、右立梁6相互垂直,其中2个中横梁24布置于左、右立梁的上端且在同一水平面上,另2个中横梁24布置于左、右立梁的中部偏下端且在同一水平面上,4个中横梁24的两端面分别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右立梁6的左侧面相接触。2个中纵梁27相互平行,且纵向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其中1个中纵梁27垂直布置于2个右立梁6之间,其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内侧面相接触,另1个中纵梁27垂直布置于2个中横梁24之间,位于2个中横梁24的中间部位,其两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内侧面相接触。4个上斜撑26倾斜布置,其中左侧的2个上斜撑26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与上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上斜撑26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上斜撑26的下端面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接触连接;另外右侧的2个上斜撑26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和上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上斜撑26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上斜撑26的下端面与右立梁6的左侧面接触连接。4个下斜撑7倾斜布置,其中左侧的2个下斜撑7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与下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下斜撑7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下斜撑7的下端面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接触连接;另外右侧的2个下斜撑7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与下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下斜撑7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下斜撑7的下端面与右立梁6的左侧面接触连接。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参阅图2、图5,中立柱8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上下两端面均为平切口。散热器支架28为采用钢板弯折而成U型薄板类结构件,开口方向朝下,上表面的偏右端处设置有一个上下方向通孔,用于套装螺栓。
2个中立柱8呈平行对称的竖直布置于2个中横梁24上方,中立柱8的下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2个中立柱8之间还设置有2个中纵梁27,其中1个中纵梁27布置于2个中立柱8的上端,另1个中纵梁27布置于2个中立柱8的中部偏下处,2个中纵梁27与2个中立柱8相互垂直,且2个中纵梁27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中立柱8的内侧面相接触。4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2个中立柱8与2个中纵梁27构成的方形框架右侧,其中2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上端中纵梁27的两端处,另2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下端中纵梁27的两端处,且散热器支架28的上表面与中纵梁27的上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左端面与中纵梁27的右侧面相接触。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参阅图2,上立柱18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上下两端面均为平切口;支撑杆20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右端面为平切口,左端面为倾斜切口,倾斜角度与左立梁10的倾斜切口角度一致;L型连接板19采用薄板弯折而成,其中间部位设置有一个长圆型通孔;加强筋23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两端面均为倾斜切口,且两端面相互垂直;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为U形薄板类结构件,开口方向朝向右侧,其上设置有4个小通孔,用于套装螺栓,其上还设置有3个大通孔,用于减少重量;转向油罐支架22为U形薄板类结构件,开口方向朝向右侧,两侧板上各设置有2个小通孔,用于套装螺栓;膨胀箱支架25由1个L型板和2个加强筋板组成,2个加强筋板平行布置于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并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L型板的竖直板上设置有2个通孔,用于套装螺栓。
2个上立柱18相互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左立梁10的右侧、2个中横梁24的上方,且2个上立柱18的下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2个支撑杆20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左立梁10与上立柱18之间,2个支撑杆20的上侧面与上立柱18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支撑杆20的右端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左侧面相接触,2个支撑杆20的左端面与左立梁10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2个L型连接板19分别倾斜布置于左立梁10与支撑杆20上方,且L型连接板19的下表面与左立梁10的上端面以及支撑杆20的左端面相接触。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布置于上立柱18右侧,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的上翼面与上立柱18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的左侧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面相接触。2个加强筋23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且2个加强筋23的左端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面相接触,2个加强筋23的右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转向油罐支架22布置于上方2个中横梁24的内侧,且转向油罐支架22的左立面与中纵梁27的右侧面相接触。2个膨胀箱支架25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上方1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上,膨胀箱支架25的下平面与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参阅图2、图6和图7,右下横梁5为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直线型管梁结构,左右两端面均为平切口,右侧端设置有1个垂直方向通孔,用于套装连接螺栓;右上横梁32为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直线型管梁结构,左右两端面均为平切口;右立柱33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上下两端面均为平切口;右斜撑29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两端面均为倾斜切口,且两端面相互垂直;空气滤清器支架31为中心对称的U形厚板类结构件,开口方向朝下,即包括上平板部分和两侧立板部分,上平板部分的长度尺寸大于侧立面板部分,形成向外伸出的耳形结构,上平板部分设置有4个竖直方向的小通孔,用于套装螺栓,并设置有4个竖直方向的大通孔,用于减少重量;消声器支架34、排气尾管支架35、千斤顶支架37均为采用钢板弯折而成U型薄板类结构件,结构与散热器支架28相似;槽型连接板36为U形厚板类结构件,开口方向朝下,即包括上平板部分和两侧立板部分,上平板部分的长度尺寸大于侧立板部分,形成向外伸出的耳形结构,上平板部分设置有2个竖直方向的小通孔,用于套装螺栓;水泵支架30为条形薄板类结构件,板条两端各设置一个圆形通孔,用于套装螺栓。
2个右下横梁5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的右侧偏下处,且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右下横梁5的左侧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2个右上横梁32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的右侧中部,且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右上横梁32的左侧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右立柱33相互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右下横梁5和右上横梁32之间,2个右立柱33的上端面分别与2个右上横梁32的下侧面相接触,2个右立柱33的下端面分别与2个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相接触,2个右立柱33的右侧面与2个右上横梁32的右端面在同一平面上。2个右斜撑29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右上横梁32上方以及2个右立梁6的右侧,右斜撑29的下端面与右上横梁32的上侧面相接触,右斜撑29的上端面与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空气滤清器支架31布置于2个右上横梁32之间,并靠近右上横梁32的右端,且空气滤清器支架31的耳形结构下表面与右上横梁32的上侧面相接触,空气滤清器支架31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上横梁32的内侧面相接触。4个消声器支架34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下横梁5之间,消声器支架34上远离通孔的端面与右下横梁5的内侧面相接触,消声器支架34的上表面与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各消声器支架34之间的距离依据消声器结构尺寸确定。槽型连接板36布置于2个右下横梁5之间,并靠近右下横梁5的右端,且槽型连接板36耳形结构下表面与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相接触,槽型连接板36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下横梁5的内侧面相接触。槽型连接板36带有通孔一端的右侧设置有2个千斤顶支架37,千斤顶支架37水平布置,且其左端面与槽型连接板36的右侧面相接触;槽型连接板36没有通孔一端的上方设置有2个排气尾管支架35,排气尾管支架35竖直布置,且其下端面与槽型连接板36的上表面相接触。2个水泵支架30平行布置于右立梁6的内侧面上。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参阅图2,左横梁12为U型槽类钣金结构件,即包括1个底板和2个侧板;左横梁12底板的左端设置有1个圆形通孔,用于套装销套筒15;左横梁12侧板的右端设置有1个直角形贯通槽,用于与左立梁10接触配合;左横梁12侧板的中部偏左处设置1个圆形通孔,用于套装连接螺栓。加强板13为方形板类结构件,外形尺寸与左横梁12的U型槽内壁截面尺寸一致。左纵梁14为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直线型管梁结构,两端面均为平切口。销套筒15为空心圆柱体形套筒类结构件,其外圆柱面的径向尺寸与左横梁12底板左端的圆形通孔直径一致,内圆柱面的径向尺寸依据与之配合的销轴直径确定。备胎支撑板16为中心对称的U形厚板类结构件,开口方向朝下,即包括上平板部分和左右两侧立板部分,上平板部分的纵向长度尺寸大于两侧立板部分,进而形成向外伸出的耳形结构,上平板部分的宽度尺寸较大以便能更好的支撑备胎,且上平板部分设置有3个竖直方向的大通孔,用于减少重量。左斜撑17采用矩形钢管切割而成,两端面均为倾斜切口,且两端面相互垂直。油桶支架11与散热器支架28结构相似,孔位尺寸依据油桶结构确定。
2个左横梁12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左侧的偏下处,2个左横梁12在同一水平面上,左横梁12右端的直角形贯通槽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和内侧面相接触;每个左横梁12的U型凹槽内均设置有2个加强板13,2个加强板13相互平行的布置于左横梁12侧板上圆形通孔的两侧。2个销套筒15分别同轴布置于2个左横梁12左端的圆形通孔内。2个左纵梁14相互平行的纵向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之间,且在同一平面上,左纵梁14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底面相接触。备胎支撑板16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之间,且备胎支撑板16的耳形结构下表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上侧面相接触,备胎支撑板16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底面相接触。2个左斜撑17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上方以及2个左立梁10的左侧,左斜撑17的下端面与左横梁12的上侧面相接触,左斜撑17的上端面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相接触。2个油桶支架11相互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左横梁12下方,油桶支架11的上端面与左横梁12的下侧板底面相接触。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参阅图1、图8,主连接板3为左右对称的U形厚板类结构件,上半部分设置有4个圆形通孔,与支架焊接总成1上的4个圆形通孔的孔径和位置一致;下半部分设置有4个圆形通孔,与车架上的4个圆形通孔的孔径和位置一致;主连接板3上还设置有2个大圆形通孔,用于降低自身重量。
参阅图9,斜撑板总成2由1个斜撑连接板38和2个完全相同的斜撑加强板39焊接而成;斜撑连接板38是采用条形钢板弯折而成的上凸形板类结构件,主要由左、中、右三段构成,其中左、右两侧段尺寸较短,中段尺寸较长;左侧段竖直布置,其上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长圆孔;右侧段水平布置,其上设置有竖直方向的长圆孔;斜撑加强板39是采用条形钢板切割而成的板类结构件;两个完全相同的斜撑加强板39平行布置,并焊接在斜撑连接板38下方。
参阅图10,本发明所述的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通常布置于驾驶室后方,可为备用轮胎、备用轮胎升降器、空气滤清器、排气消声器、排气尾管、膨胀水箱、动力转向油罐、散热器、循环水泵、灭火器、千斤顶、油桶等十余种整车附件提供安装接口,使车辆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上述实施方案,只是举例说明,不是仅有的,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都是可以变化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等同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如新增或减少局部结构、改变局部结构形状或尺寸以适配新的使用场合等,均应被本发明涵盖。
Claims (10)
1.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支架焊接总成(1)、4个斜撑板总成(2)、4个主连接板(3)组成;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包括2个右立梁(6)、2个左立梁(10);
所述2个左立梁(10)与2个右立梁(6)呈平行对称的竖直布置,且下端面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左、右立梁的下端面分别与车架(4)的上翼面相接触,左、右立梁的外侧面分别与车架(4)的外侧面共面;支架焊接总成(1)与车架(4)之间通过4个主连接板(3)连接;4个斜撑板总成(2)分别布置于车架(4)的外侧面与支架焊接总成(1)的左横梁、右下横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2个完全相同的U型支撑板(9);
所述2个左立梁(10)之间设置有1个U型支撑板(9),U型支撑板(9)的开口方向朝向右侧,U型支撑板(9)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立梁(10)的内侧面相接触,且U型支撑板(9)的下翼面与左立梁(10)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U型支撑板(9)的腹面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共面;
所述2个右立梁(6)之间设置有1个U型支撑板(9),U型支撑板(9)的开口方向朝向左侧,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内侧面相接触,U型支撑板(9)下翼面与右立梁(6)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U型支撑板(9)的腹面与右立梁(6)的右侧面共面;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4个中横梁(24)、4个上斜撑(26)、4个中纵梁(27);
4个中横梁(24)呈平行对称的水平布置于左立梁(10)与右立梁(6)之间,且分别与左立梁(10)、右立梁(6)相互垂直,其中2个中横梁(24)布置于左、右立梁的上端且在同一水平面上,另2个中横梁(24)布置于左、右立梁的中部偏下端且在同一水平面上,4个中横梁(24)的两端面分别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右立梁(6)的左侧面相接触;
2个中纵梁(27)相互平行,且纵向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其中1个中纵梁(27)垂直布置于2个右立梁(6)之间,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内侧面相接触;另1个中纵梁(27)垂直布置于2个中横梁(24)之间,位于2个中横梁(24)的中间部位,两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内侧面相接触;
4个上斜撑(26)倾斜布置,其中左侧的2个上斜撑(26)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与上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上斜撑(26)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上斜撑(26)的下端面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接触连接;另外右侧的2个上斜撑(26)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和上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上斜撑(26)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上斜撑(26)的下端面与右立梁(6)的左侧面接触连接;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4个下斜撑(7)、2个中立柱(8)、4个散热器支架(28);
4个下斜撑(7)倾斜布置,其中左侧的2个下斜撑(7)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与下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下斜撑(7)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下斜撑(7)的下端面与左立梁(10)的右侧面接触连接;另外右侧的2个下斜撑(7)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与下方的2个中横梁(24)之间,且下斜撑(7)的上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下侧面接触连接,下斜撑(7)的下端面与右立梁(6)的左侧面接触连接;
2个中立柱(8)呈平行对称的竖直布置于2个中横梁(24)上方,中立柱(8)的下端面与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
2个中立柱(8)之间设置有2个中纵梁(27),其中1个中纵梁(27)布置于2个中立柱(8)的上端,另1个中纵梁(27)布置于2个中立柱(8)的中部偏下处,2个中纵梁(27)与2个中立柱(8)相互垂直,且2个中纵梁(27)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中立柱(8)的内侧面相接触;
4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2个中立柱(8)与2个中纵梁(27)构成的方形框架右侧,其中2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上端中纵梁(27)的两端处,另2个散热器支架(28)布置于下端中纵梁(27)的两端处,且散热器支架(28)的上表面与中纵梁(27)的上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左端面与中纵梁(27)的右侧面相接触;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2个上立柱(18)、2个L型连接板(19)、2个支撑杆(20)、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转向油罐支架(22)、2个加强筋(23)、2个膨胀箱支架(25);
2个上立柱(18)相互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左立梁(10)的右侧、2个中横梁(24)的上方,且2个上立柱(18)的下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
2个支撑杆(20)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左立梁(10)与上立柱(18)之间,2个支撑杆(20)的上侧面与上立柱(18)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支撑杆(20)的右端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左侧面相接触,2个支撑杆(20)的左端面与左立梁(10)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2个L型连接板(19)分别倾斜布置于左立梁(10)与支撑杆(20)上方,且L型连接板(19)的下表面与左立梁(10)的上端面以及支撑杆(20)的左端面相接触;
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布置于上立柱(18)右侧,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的上翼面与上立柱(18)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工业电葫芦固定板(21)的左侧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加强筋(23)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且2个加强筋(23)的左端面分别与2个上立柱(18)的右侧面相接触,2个加强筋(23)的右端面分别与2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
转向油罐支架(22)布置于上方2个中横梁(24)的内侧,且转向油罐支架(22)的左立面与中纵梁(27)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膨胀箱支架(25)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上方1个中横梁(24)的上侧面上,膨胀箱支架(25)的下平面与中横梁(24)的上侧面相接触;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2个右下横梁(5)、2个右斜撑(29)、2个右上横梁(32)、2个右立柱(33);
2个右下横梁(5)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的右侧偏下处,且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右下横梁(5)的左侧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右上横梁(32)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右立梁(6)的右侧中部,且在同一水平面上,2个右上横梁(32)的左侧端面分别与2个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
2个右立柱(33)相互平行且竖直的布置于右下横梁(5)和右上横梁(32)之间,2个右立柱(33)的上端面分别与2个右上横梁(32)的下侧面相接触,2个右立柱(33)的下端面分别与2个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相接触,2个右立柱(33)的右侧面与2个右上横梁(32)的右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2个右斜撑(29)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右上横梁(32)上方以及2个右立梁(6)的右侧,右斜撑(29)的下端面与右上横梁(32)的上侧面相接触,右斜撑(29)的上端面与右立梁(6)的右侧面相接触;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1个空气滤清器支架(31)、4个消声器支架(34);
空气滤清器支架(31)布置于2个右上横梁(32)之间,并靠近右上横梁(32)的右端,且空气滤清器支架(31)的耳形结构下表面与右上横梁(32)的上侧面相接触,空气滤清器支架(31)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上横梁(32)的内侧面相接触;
4个消声器支架(34)平行对称的布置于2个右下横梁(5)之间,消声器支架(34)上远离通孔的端面与右下横梁(5)的内侧面相接触,消声器支架(34)的上表面与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1个槽型连接板(36)、2个千斤顶支架(37)、2个排气尾管支架(35);
槽型连接板(36)布置于2个右下横梁(5)之间,并靠近右下横梁(5)的右端,且槽型连接板(36)耳形结构下表面与右下横梁(5)的上侧面相接触,槽型连接板(36)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右下横梁(5)的内侧面相接触;
槽型连接板(36)带有通孔一端的右侧设置有2个千斤顶支架(37),千斤顶支架(37)水平布置,左端面与槽型连接板(36)的右侧面相接触;
槽型连接板(36)没有通孔一端的上方设置有2个排气尾管支架(35),排气尾管支架(35)竖直布置,下端面与槽型连接板(36)的上表面相接触;2个水泵支架(30)平行布置于右立梁(6)的内侧面上;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还包括2个左横梁(12)、4个加强板(13)、2个左纵梁(14)、2个销套筒(15)、1个备胎支撑板(16)、2个左斜撑(17);
2个左横梁(12)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布置于2个左立梁(10)左侧的偏下处,2个左横梁(12)在同一水平面上,左横梁(12)右端的直角形贯通槽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和内侧面相接触;
每个左横梁(12)的U型凹槽内均设置有2个加强板(13),2个加强板(13)相互平行的布置于左横梁(12)侧板上圆形通孔的两侧;
2个销套筒(15)分别同轴布置于2个左横梁(12)左端的圆形通孔内;
2个左纵梁(14)相互平行的纵向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之间,且在同一平面上,左纵梁(14)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底面相接触;
备胎支撑板(16)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之间,且备胎支撑板(16)的耳形结构下表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上侧面相接触,备胎支撑板(16)的两端面分别与2个左横梁(12)的底面相接触;
2个左斜撑(17)分别倾斜布置于2个左横梁(12)上方以及2个左立梁(10)的左侧,左斜撑(17)的下端面与左横梁(12)的上侧面相接触,左斜撑(17)的上端面与左立梁(10)的左侧面相接触;
上述各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撑板总成(2)由1个斜撑连接板(38)和2个完全相同的斜撑加强板(39)焊接而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斜撑加强板(39)平行布置,并焊接在斜撑连接板(38)下方;
所述支架焊接总成(1)、斜撑板总成(2)、主连接板(3)均采用700L钢材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80159.4U CN212149101U (zh) | 2020-03-09 | 2020-03-09 | 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80159.4U CN212149101U (zh) | 2020-03-09 | 2020-03-09 | 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49101U true CN212149101U (zh) | 2020-12-15 |
Family
ID=73713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80159.4U Active CN212149101U (zh) | 2020-03-09 | 2020-03-09 | 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49101U (zh) |
-
2020
- 2020-03-09 CN CN202020280159.4U patent/CN2121491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57455B (zh) | 一种多用途汽车车型的隔板结构及安装方法 | |
CN105946977A (zh) | 汽车车身骨架 | |
CN107471944B (zh) | 模块化独立悬架和桥的集成安装支架 | |
CN211809844U (zh) | 副车架总成 | |
CN204804060U (zh) | 组合构件 | |
CN212149101U (zh) | 一种越野车用集成式整车附件固定装置 | |
CN210149425U (zh) | 框架式高承载车身骨架 | |
CN109278870B (zh) | 一种高强度铝合金框架式车架 | |
CN106869324B (zh) | 行车梁模块化安装方法 | |
CN210908731U (zh) | 一种基于车身焊接的简易工装定位平台 | |
CN209776366U (zh) | 一种汽车防护结构 | |
CN201703440U (zh) | 一种多功能挡泥板支撑装置 | |
CN214890496U (zh) | 车载液化天然气气瓶的双层支撑框架 | |
CN211809843U (zh) | 副车架前横梁及副车架总成 | |
CN211494264U (zh) | 汽车前地板及汽车 | |
CN110196170B (zh) | 一种车辆防滚支架 | |
CN211943500U (zh) | 一种液态模锻稀土铝合金横梁总成及应用该总成的汽车 | |
CN218617011U (zh) | 一种三轮车车架 | |
CN221393700U (zh) | 一种架桥车动力附件集成机构 | |
CN211869510U (zh) | 一种微型电动汽车车架 | |
CN213921214U (zh) | 一种专用车用的副车架骨架结构 | |
CN211731558U (zh) | 副车架及副车架总成 | |
CN218112361U (zh) | 一种轿卡燃油箱安装结构 | |
CN218287879U (zh) | 一种重型汽车用组合气包支架 | |
CN212861275U (zh) | 一种汽车行李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