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2551U - 锅支架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锅支架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32551U
CN212132551U CN202020610568.6U CN202020610568U CN212132551U CN 212132551 U CN212132551 U CN 212132551U CN 202020610568 U CN202020610568 U CN 202020610568U CN 212132551 U CN212132551 U CN 212132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disc
disk
air
energy concent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105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福敏
陆祖安
随晶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105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32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32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32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锅支架及燃气灶,其中,所述锅支架,用于燃气灶,包括:聚能盘,形成有内腔;气流通道,沿所述聚能盘的侧壁设置,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连通所述聚能盘外部的进气口和连通所述内腔的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错位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聚能盘结构,将燃气灶的燃烧区设于内腔内,利用聚能盘阻挡燃烧区热量外泄,提高燃气灶的热能利用率;通过采用气流通道向内腔内部的燃烧区引入二次空气,使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错位设置,延长气流通道的长度,热量不能直接通过气流通道泄露到聚能盘外部的同时,气流通道的内壁与引入的二次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废热回收,实现引入二次空气的前提下,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Description

锅支架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支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的锅支架是该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提供锅具的支撑并保证二次空气进入燃烧核心区从而保证燃烧效率。现有的部分燃气灶的锅支架上设置了连通燃烧区的通孔,通孔直接贯穿锅支架的内外表面,气流通过通孔直接进入燃烧区,以增加输入到燃烧区的二次空气的量,但是燃气灶运行过程中,热量也会通过通孔外泄到锅支架外部,造成燃气灶的能量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锅支架及燃气灶,旨在改善现有的锅支架存在的补充二次空气时能量外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锅支架,用于燃气灶,包括:
聚能盘,形成有内腔;
气流通道,沿所述聚能盘的侧壁设置,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连通所述聚能盘外部的进气口和连通所述内腔的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错位设置。
可选地,所述聚能盘具有用于支撑锅具的上端和远离所述上端的下端,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其中一个靠近所述上端设置,另一个靠近所述下端设置。
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沿所述聚能盘的侧壁自所述上端至所述下端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沿所述聚能盘的侧壁呈周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为设置在所述聚能盘的侧壁内部的呈中空的夹层。
可选地,所述聚能盘包括:
内聚能盘,内部形成所述内腔;
外聚能盘,套设于所述内聚能盘的外侧,所述内聚能盘的外壁与所述外聚能盘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可选地,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外聚能盘上;和/或,
所述内聚能盘的上端伸出至所述外聚能盘的上方,所述外聚能盘的上端与所述内聚能盘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气口。
可选地,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内聚能盘上;和/或,
所述外聚能盘的下端伸出至所述内聚能盘的下方,以使所述内聚能盘的下方形成所述出气口。
可选地,所述内聚能盘的上端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远离所述内聚能盘的一端伸出所述外聚能盘的上方并向所述内聚能盘的外部延伸,以使所述第一导向部的外表面形成将气流导引向所述进气口的第一导向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部远离所述内聚能盘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外聚能盘的上端的外径。
可选地,所述外聚能盘的下端伸出至所述内聚能盘的下方,所述外聚能盘的下端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远离所述外聚能盘的一端向所述内腔延伸,以使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表面形成将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导引向所述内腔的第二导向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内聚能盘的下端的内径。
可选地,所述内聚能盘的下端设有第三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远离所述内聚能盘的一端向所述内腔延伸,以使所述第三导向部的外表面形成将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向所述内腔导引的第三导向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导向部的内径。
可选地,所述内聚能盘的上端设置有多个支撑凸台,多个支撑凸台沿所述内聚能盘的周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凸台部分向所述外聚能盘延伸并与所述外聚能盘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肋板,所述肋板分别与所述内聚能盘的外壁和所述外聚能盘的内壁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外聚能盘上设有平衡触点,所述平衡触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所述平衡触点沿所述外聚能盘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平衡触点的下端凸伸于所述外聚能盘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聚能盘为上大下小的敞口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锅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所述的锅支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聚能盘结构,将燃气灶的燃烧区设于内腔内,利用聚能盘阻挡燃烧区热量外泄,进而能够提高燃气灶的热能利用率;通过采用气流通道向内腔内部的燃烧区引入二次空气,使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相互错位设置,延长气流通道的长度,使得热量不能直接通过气流通道泄露到聚能盘外部的同时,气流通道的内壁与流经气流通道的二次空气进行热交换,对引入的二次空气进行加热,实现废热回收,进而在实现引入二次空气的前提下,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锅支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锅支架的气流通道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锅支架使用状态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460429570000031
Figure BDA000246042957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使用状态(如附图2、3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支架,用于燃气灶,包括:聚能盘100,形成有内腔130;气流通道40,沿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设置,所述气流通道40具有连通所述聚能盘100外部的进气口110和连通所述内腔130的出气口120,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错位设置。
如图3中所示为所述锅支架使用状态下,所述聚能盘100安装在燃气灶上,所述燃气灶的燃烧区10位于所述内腔130内。
所述进气口110与所述出气口120相互错位设置,是指所述进气口110与所述出气口120相互错开,所述进气口110与对应的所述出气口120相连接时所形成的通道不直接径向贯穿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所述聚能盘100外部的气流经由所述进气口11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需要在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内部沿着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轴向或径向或不规则方向流动,再经由所述出气口120进入所述内腔130。
所述聚能盘100使用状态下,所述燃烧区10位于所述内腔130,所述聚能盘100的上方用于放置锅具,所述燃气灶的燃烧区10产生的热量向上传递至锅具。由于所述聚能盘100内部形成内腔130,能够使所述燃烧区10内的热量集中向锅具方向传递,阻挡热量外泄,进而可以使所述燃烧区10内的热量充分作用于锅具上,所述聚能盘100也能起到盛液盘的作用。为了提高加热效率,使燃气灶能充分燃烧,可以在所述聚能盘100上沿聚能盘100的内壁间隔设置支撑凸台50,以从不同角度支撑锅具,使锅具保持平衡。在制作所述聚能盘100时,所述聚能盘100可以为上大下小的敞口状结构,以支撑锅具的同时,增大加热面积。
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分别连通所述气流通道40,由于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错位设置,气流经由所述进气口11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时,不会直接沿所述聚能盘100的径向直接进入所述内腔130,气流需要沿着所述气流通道40流动,然后自所述出气口120输出至所述内腔130内部,进而向所述内腔130内部提供二次空气,有助于提升所述燃气灶的燃烧效率,也可以在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内部设置多组所述气流通道40,以从不同方位向所述内腔130补入二次空气。
由于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错位设置,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之间的所述气流通道40的路径相对较长,所述燃烧区10内的部分热气经由所述出气口12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时,由于其流动路径延长,热气向所述聚能盘100外部泄露的量相对降低,进而可以在增加所述燃烧区10补入二次空气的前提下,防止所述燃烧区10的热量外泄。
当所述燃烧区10内加热时,所述聚能盘100的温度会逐渐增高,所述聚能盘100会消耗部分能量,同时造成热量散失,当气流自所述进气口11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时,由于所述气流通道40的路径相对延长,使得二次空气在所述气流通道40内的流动时间相对延长,进而可以利用所述聚能盘100上的热量对二次空气进行加热,二次空气沿所述气流通道40进入所述燃烧区10时,沿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流动,可以将所述聚能盘100上的热量带回所述燃烧区10,实现能量的充分利用,有助于降低所述燃气灶的能耗,同时可以降低所述聚能盘100的温度,减少热量通过所述聚能盘100向外部传递,提高燃气灶的能量利用率。
由于所述气流通道40沿所述聚能盘100的内壁设置,并设置在所述聚能盘100的内壁内部,能够起到补充二次空气的效果的同时,可以使所述聚能盘100形成内部空腔结构,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形成内外双层结构,使所述聚能盘100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防止热量散失,利用二次空气将所述聚能盘100的热量带入所述燃烧区10,改善所述聚能盘10高温烧蚀。
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的位置,可以根据所述聚能盘100的形状设置,由于所述燃气灶使用时,燃烧区10的上方的温度相对较高,热量相对集中,燃烧区10的底部温度低于上部的温度,可以将所述出气口120靠近所述聚能盘100的下部设置,气流经过所述进气口11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自所述出气口120进入所述内腔130时,从所述燃烧区10的底部补入二次空气,防止所述内腔130的上部由于温度较高导致冷空气不能进入燃烧区10的问题,通过将所述出气口120靠近所述聚能盘100的下部设置,可以利用自然对流,增加补入二次空气的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盘100具有用于支撑锅具的上端和远离所述上端的下端,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其中一个靠近所述上端设置,另一个靠近所述下端设置。当所述进气口110设置在所述聚能盘100的下端时,所述出气口可以靠近所述聚能盘100的上端设置,以使二次空气直接补充至所述燃烧区10的火焰区域。
当所述出气口120靠近所述聚能盘100的下端设置时,所述进气口110可以靠近所述聚能盘100的上端设置,可以根据所述聚能盘100的具体形状大小来确定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的高度,由于所述燃烧区10的上方的温度相对较高,下方的温度相对较低,可以利用位置相对较高的所述进气口110和低于所述进气口110的出气口120形成自然对流,利用自然对流引入二次空气。
通过使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分别设置在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可以延长所述气流通道40的长度,使二次空气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内时进行预热,同时减少热量由所述气流通道40外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40沿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呈周向延伸,所述气流通道40为设置在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内部的弧形通道,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分别位于所述气流通道40的两端。所述气流通道40可以设置在靠近所述聚能盘100的下端的侧壁内部,也可以在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内部设置多组所述气流通道4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40沿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自所述上端至所述下端延伸设置,以所述聚能盘100为中空圆筒形结构为例,所述气流通道40可以为沿着所述聚能盘100的径向设置的通道,也可以使所述气流通道40沿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呈倾斜设置,可以将所述气流通道40的下端连通所述出气口120,将所述气流通道40的上端连通所述进气口110,也可以根据所述气流通道40在所述聚能盘100上的具体高度选取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的设置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40为设置在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内部的呈中空的夹层,所述气流通道40在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的内壁形成中空的夹层,将所述夹层作为所述气流通道40,所述进气口110和所述出气口120分别连通所述夹层的不同部位。通过采用夹层设置,能够起到补充二次空气的效果的同时,可以使所述聚能盘100形成内外双层结构,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防止热量散失;通过设置为夹层结构,可以增大所述气流通道的表面积,当二次空气进入所述夹层内部时,可以延长二次空气与气流通道40的内壁的接触时间,使得二次空气能够将聚能盘100的内表面的热量带入燃烧区10。
当所述进气口110设置在靠近所述聚能盘100的上端,所述出气口120设置在靠近所述聚能盘100的下端时,通过采用夹层设计,利用自然对流使二次空气对所述聚能盘100进行降温,并且可以使所述聚能盘100上的热量传递到二次空气并带入燃烧区10;当所述聚能盘100的侧壁呈中空的夹层设计时,所述夹层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经由所述聚能盘100向外传递,进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盘100包括:内聚能盘20,内部形成所述内腔130;外聚能盘30,套设于所述内聚能盘20的外侧,所述内聚能盘20的外壁与所述外聚能盘30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40;所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形成内外双层结构。
如图2、图3所示,所述聚能盘100使用状态下,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上端即为所述聚能满100的上端,所述外聚能盘30呈环状套设于所述内聚能盘20的外部,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端即为所述聚能盘100的下端,所述内聚能盘20的内部形成所述内腔130,锅具放置在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上方,所述燃烧区10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内腔130的上方传递至所述锅具,所述聚能盘100的下端装设于燃气灶上。
所述进气口110可以设于所述外聚能盘30上,气流直接贯穿所述外聚能盘3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内。
冷空气经由所述气流通道40进入所述燃烧区10时,会带走大量所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表面的热量,由于所述内聚能盘20靠近燃烧区10,其耐高温性能要求相对较高,而远离所述燃烧区10的外聚能盘30的耐高温性能要求可以相对降低,利用所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形成双层的聚能盘100结构,可以实现输入二次空气的效果的同时,在制作所述聚能盘100时,可以采用耐高温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所述内聚能盘20,采用耐高温性能相对低一些的材料制成所述外聚能盘30,材料的耐高温性能会直接影响其价格,本实施例中,可以使所述外聚能盘30实现轻量化设计,进而可以降低所述聚能盘100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110设置在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方,将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上端伸出至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方,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端与所述内聚能盘20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气口110,使所述进气口110呈环形设置,也可以同时在所述外聚能盘30上设置贯穿所述外聚能盘30的通孔作为进气口110。
所述出气口120可以设于所述内聚能盘20上,所述气流通道40内的二次空气可以直接贯穿所述内聚能盘20进入所述内腔130,可以根据所述进气口110的位置选取所述出气口120的具体位置,以使所述进气口110与所述出气口120相互错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端伸出至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以使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形成所述出气口120,所述出气口120呈环形设置,当将所述锅支架放置在燃气灶上时,所述外聚能盘30安装在所述燃气灶上,所述内聚能盘20套设在燃烧区10外部,气流经由所述进气口11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之后,沿着所述气流通道40向下流动,由于所述外聚能盘30伸出至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能够形成连通所述内腔130的通道,该通道作为所述出气口120,用于将气流输送至所述内腔130。
为了使所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保持稳定状态,可以在所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之间设置支撑结构,可以在所述气流通道40内设置肋板60,所述肋板60分别与所述内聚能盘20的外壁和所述外聚能盘30的内壁相连接,以使所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相连接形成整体结构。通过设置所述肋板60,可以起到支撑所述内聚能盘20的效果,并且可以增强所述内聚能盘20的强度;所述肋板60也可以起到换热翅片的效果,进而增大二次空气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
当所述聚能盘100为上大下小的敞口状结构时,通过采用所述肋板60连接所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可以使所述外聚能盘30支撑所述内聚能盘20,当所述出气口120设置在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时,所述外聚能盘30能够阻挡气流,以使气流仅能够通过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进入所述内腔130,防止热量外泄的同时,使二次空气能够更多地进入所述燃烧区10;所述肋板60可以用于对二次空气进行导向,使二次空气能够沿着所述肋板60形成的流道定向引入到所述燃烧区的特定位置,进而有助于根据所述燃烧区10的设计来定向补入二次空气,以提升燃烧品质和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当所述进气口110设置在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方,所述出气口120设置在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时,气流由所述聚能盘100的上端外部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由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进入所述内腔130,由于所述内聚能盘20伸出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方,可以减少所述燃烧区10内的热气流对所述进气口110产生的气流对冲,进而使得二次空气能够更多地进入所述进气口110;由于所述燃烧区10上部的温度相对较高,二次空气经由所述内聚能盘20下方的出气口120进入所述内腔130内时,所述内腔130下部的温度相对较低,对所述出气口120产生的气流对冲相对较小,进而可以减小气流的阻力,以增加进入所述内腔130的二次空气的量。
为了支撑锅具,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内聚能盘20的内壁上设置所述支撑凸台50,用于将锅具架空在所述燃烧区10的上方,使锅具的底面与内聚能盘20之间具有缝隙,以增大锅具的加热面积。为了实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的连接,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支撑凸台50部分向所述外聚能盘30延伸并与所述外聚能盘30相连接,当所述支撑凸台50与所述外聚能盘30连接时,所述内聚能盘20被架空在所述外聚能盘30的内部。所述支撑凸台50可以为沿所述内聚能盘2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以从不同角度支撑锅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聚能盘30上设有平衡触点70,所述平衡触点70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所述平衡触点70沿所述外聚能盘30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平衡触点70的下端凸伸于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方,当所述聚能盘100安装于所述燃气灶上时,所述平衡触点70用于支撑所述外聚能盘30,所述平衡触点70将所述外聚能盘30架空在所述燃气灶上,可以使气流通过所述外聚能盘30下方进入所述内腔130内,以增大进入所述内腔130的二次空气的量。
所述平衡触点70可以设置在所述外聚能盘30的底部,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外聚能盘30的其他部位,并使所述平衡触点70的下端伸出至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上端设有第一导向部21,所述第一导向部21远离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一端伸出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方并向所述内聚能盘20的外部延伸,以使所述第一导向部21的外表面形成将气流导引向所述进气口110的第一导向面22,所述第一导向面22可以为弧面也可以为平面,当气流经由所述聚能盘100的外部向所述聚能盘100的外壁流动时,气流在所述第一导向面22的导引下,向所述进气口110方向流动,进而使气流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向面22形成的路径流动,减少气流在所述聚能盘100外部发生对冲而导致所述进气口110部位风阻增大的问题。
由于所述第一导向部21远离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一端向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方伸出,所述第一导向部21能够起到向所述内聚能盘20和所述外聚能盘30导引气流的效果。当所述进气口110设置在所述外聚能盘30上时,所述第一导向部21可以将所述聚能外部的气流向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方导引,气流沿所述第一导向面22向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方外侧流动,气流沿所述外聚能盘30表面由上向下流动,并经由所述进气口11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当所述进气口110设置在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端和所述内聚能盘20的外壁之间时,所述第一导向部21可以将气流向所述外聚能盘30和所述内聚能盘20之间的缝隙导引,以使气流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
由于所述第一导向部21能够对所述燃烧区10内的热气流进行导向,使得热气流沿所述第一导向部21向所述聚能盘100的外部流动时,能够沿着如图2中A方向,即所述第一导向部21形成的内表面流动,而所述聚能盘100外部的冷空气,可以沿着如图2中B方向,即所述第一导向部21的外表面形成的第一导向面22向所述进气口110流动,使得冷热气流之间相互隔离,不会产生对冲,进而可以防止所述燃烧区10输出的热气流对冷空气造成阻挡,使冷空气能够更多地进入所述气流通道40内,提高所述燃烧区10内的燃烧效率。
所述第一导向部21为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上端呈倾斜的环状导引结构,在制作所述聚能盘100时,可以将所述第一导向部21与所述内聚能盘20一体成型加工。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部21远离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端的外径,使得所述第一导向面22能够将气流向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端导引,进而可以防止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端产生的涡流,减小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上端对冷空气的阻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端伸出至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端设有第二导向部31,所述第二导向部31远离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一端向所述内腔130延伸,以使所述第二导向部31的内表面形成将所述气流通道40内的气流导引向所述内腔130的第二导向面32,当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端高于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端时,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形成所述出气口120,气流可以经由所述气流通道40向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流动。
所述第二导向部31用于在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端形成导引结构,以将所述气流通道40内的气流向所述内腔130导引,以防止气流沿所述气流通道40流动至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下方时突然转向而产生涡流,进而可以减小所述内聚能盘20下方的所述出气口120的风阻。所述第二导向面32可以为平滑过渡的弧面,也可以为平面。
当将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方作为所述出气口120时,也可以同时在所述内聚能盘20上设置贯穿的通孔作为出气口120,以提高进入所述燃烧区10的气流的均匀性。
在制作所述聚能盘100时,可以将所述第二导向部31远离所述外聚能盘30的一端边缘向上方翘曲设置,以使气流沿着所述第二导向面32向所述内腔130流动时,气流能够在所述第二导向部31的导引下,向上方的燃烧区10流动,以增大二次空气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31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端的内径,以减小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端对气流的阻挡,气流沿着所述第二导向部31向所述内腔130流动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导向部31形成的第二导向面32流动,避免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端部位产生涡流,减小风阻。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下端设有第三导向部23,所述第三导向部23远离所述内聚能盘20的一端向所述内腔130延伸,以使所述第三导向部23的外表面形成将所述气流通道40内的气流导引向所述内腔130的第三导向面24,所述第三导向部23和所述第二导向部31形成与所述气流通道40相连通的导引通道,以将所述气流通道40内的二次空气向所述内腔130导引。
所述第三导向面24可以为弧面,也可以与所述第二导向面32相对应,以减小所述气流通道40靠近所述出气口120一端的风阻。通过设置所述第三导向部23与所述第二导向部31相配合,能够使所述气流通道40内的二次空气向预设方向流动,进而可以根据所述燃烧区10的具体位置,实现定向导引气流,以提升所述燃烧区10内的燃烧效率,提高燃气灶的能源利用率。
为了避免所述第二导向部31对气流造成阻力,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31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导向部23的内径,以使气流能够按照预设方向向所述燃烧区10导引。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锅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燃气灶的实施例,
所述燃气灶包括上述所述的锅支架。所述锅支架设套设在燃气灶的燃烧区10外部,用于阻挡燃烧区10内的能量外泄。由于所述气流通道40的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20不直接贯穿所述聚能盘100,可以有效阻挡所述燃烧区10的热量外泄,进而降低所述燃气灶的能耗;由于所述气流通道40能够向所述燃烧区10补入二次空气,有助于提高所述燃气灶的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Claims (20)

1.一种锅支架,用于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聚能盘,形成有内腔;
气流通道,沿所述聚能盘的侧壁设置,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连通所述聚能盘外部的进气口和连通所述内腔的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错位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具有用于支撑锅具的上端和远离所述上端的下端,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其中一个靠近所述上端设置,另一个靠近所述下端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沿所述聚能盘的侧壁自所述上端至所述下端延伸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沿所述聚能盘的侧壁呈周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为设置在所述聚能盘的侧壁内部的呈中空的夹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包括:
内聚能盘,内部形成所述内腔;
外聚能盘,套设于所述内聚能盘的外侧,所述内聚能盘的外壁与所述外聚能盘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外聚能盘上;和/或,
所述内聚能盘的上端伸出至所述外聚能盘的上方,所述外聚能盘的上端与所述内聚能盘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气口。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内聚能盘上;和/或,
所述外聚能盘的下端伸出至所述内聚能盘的下方,以使所述内聚能盘的下方形成所述出气口。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聚能盘的上端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远离所述内聚能盘的一端伸出所述外聚能盘的上方并向所述内聚能盘的外部延伸,以使所述第一导向部的外表面形成将气流导引向所述进气口的第一导向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远离所述内聚能盘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外聚能盘的上端的外径。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聚能盘的下端伸出至所述内聚能盘的下方,所述外聚能盘的下端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远离所述外聚能盘的一端向所述内腔延伸,以使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表面形成将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导引向所述内腔的第二导向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内聚能盘的下端的内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聚能盘的下端设有第三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远离所述内聚能盘的一端向所述内腔延伸,以使所述第三导向部的外表面形成将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向所述内腔导引的第三导向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导向部的内径。
15.如权利要求6-14任一项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聚能盘的上端设置有多个支撑凸台,多个支撑凸台沿所述内聚能盘的周向间隔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台部分向所述外聚能盘延伸并与所述外聚能盘相连接。
17.如权利要求6-14任一项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肋板,所述肋板分别与所述内聚能盘的外壁和所述外聚能盘的内壁相连接。
18.如权利要求6-14任一项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聚能盘上设有平衡触点,所述平衡触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所述平衡触点沿所述外聚能盘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平衡触点的下端凸伸于所述外聚能盘的下方。
19.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为上大下小的敞口状结构。
2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锅支架。
CN202020610568.6U 2020-04-21 2020-04-21 锅支架及燃气灶 Active CN212132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0568.6U CN212132551U (zh) 2020-04-21 2020-04-21 锅支架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0568.6U CN212132551U (zh) 2020-04-21 2020-04-21 锅支架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32551U true CN212132551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88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10568.6U Active CN212132551U (zh) 2020-04-21 2020-04-21 锅支架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325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8977A (zh) * 2021-09-07 2022-01-07 青岛澳柯玛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聚能燃气灶具
CN114198776A (zh) * 2021-12-17 2022-03-1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支撑装置以及燃气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8977A (zh) * 2021-09-07 2022-01-07 青岛澳柯玛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聚能燃气灶具
CN114198776A (zh) * 2021-12-17 2022-03-1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支撑装置以及燃气灶
CN114198776B (zh) * 2021-12-17 2023-09-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支撑装置以及燃气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32551U (zh) 锅支架及燃气灶
CN205669808U (zh) 一种高效三环火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9869768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204739583U (zh) 灶具燃烧器
CN110186042B (zh) 一种三环火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9869767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107830521B (zh) 一种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08312370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4406171U (zh) 锅支架、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2719739U (zh) 外环火盖、燃烧器及灶具
CN210441271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2204626U (zh)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CN210425226U (zh) 一种取暖装置
CN112344396A (zh) 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红外燃烧器
CN109869765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208312369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110375302B (zh) 灶具火盖
CN215863581U (zh) 燃气灶的聚能盘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7082650U (zh) 一种聚能环锅架组件和燃气灶
CN220817822U (zh) 聚能盘和燃气灶
CN219222531U (zh) 一种锅支架及燃气灶具
CN21237796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8328272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8033277U (zh) 一种聚能盘及燃气灶
CN111998340B (zh) 灶具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