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2370U - 一种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12370U CN208312370U CN201820172301.6U CN201820172301U CN208312370U CN 208312370 U CN208312370 U CN 208312370U CN 201820172301 U CN201820172301 U CN 201820172301U CN 208312370 U CN208312370 U CN 2083123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xing chamber
- outer ring
- wall
- hole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567 combus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670 easy-to-clea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92 f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734 kidne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器,包括有外环混气室,所述外环混气室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外圈壁面上设置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锅支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锅支脚设置在外环混气室的外圈壁面,这样设计后整体悬空不与灶具面板接触,减少了烹饪过程中锅支脚对灶具面板的磨损,锅支脚与灶具面板不接触,可以减少锅支脚向灶具面板的散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家用燃气灶的燃气燃烧器包括混气室、火盖、引射管等,其中外火盖放置在混气室上,外火盖外侧架设有锅支架,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锅支架直接与灶具面板接触,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一方面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热能直接通过锅支架传递给了面板,既容易造成面板温度过高又造成这一部分热能的损失,而且锅支架直接与灶具面板接触,容易在烹饪过程中因相互碰撞而导致锅支架底部对面板的磨损,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的锅支架进行优化;另外,燃烧器混气室也是灶具一个很重要的零部件,混气室的作用为混合气体,使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更加均匀;同时向内环供给二次空气,当前混气室一体式固定的结构不利于灶具的清洁,尤其是混气室内部和腰形孔内部,用户对混气室不易清洁的投诉也越来越多,如专利号为ZL201420072885(公告号为CN203731411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烧器》、或是如专利号为ZL200610052382.8(公告号为CN1884911A)均披露了类似这样一种混气室,另外通过从混气室的腰形孔向内环供气以供给二次空气,但是对内环烟气的降低作用还很有限,也需要对混气室对内环的供气效果作进一步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减少锅支脚底部对面板的磨损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燃烧器,包括有外环混气室,所述外环混气室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外圈壁面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锅支脚。
所述锅支脚包括有固定在所述外环混气室外圈壁面的固定部以及由该固定部末端向上再向外延伸的自由端。锅支脚这样设计后整体悬空不与灶具面板接触,减少了烹饪过程中锅支脚对灶具面板的磨损,锅支脚与灶具面板不接触,可以减少锅支脚向灶具面板的散热。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盛液盘和设置在所述外环混气室内围的内环混气室,所述的外环混气室和内环混气室均分别独立地设置在所述的盛液盘之上。将传统的混气室为外环混气室和内环混气室构成的分体结构,清洁时拿取外环混气室后,仅剩内环混气室和基本呈平面的盛液盘,清洁方便,同时,盛液盘有定向导液汤水的作用,以能有效防止汤水溢液被烧干形成盛液盘变黑的现象,实现易清洁。
所述外环混气室通过至少两个间隔的支撑脚支承在所述的盛液盘之上,外环混气室的底壁与盛液盘的间隙形成向所述内环混气室的外围补充空气的二次进风通道。这样外环混气室被独立地支承起来,外环混气室的底部一圈均为二次进风通道,二次进风通道补给给内环的空气量变大,有利于内环的充分燃烧,同时,因支撑脚支承外环混气室使得盛液盘和内环混气室相应地下沉,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内环混气室还要低,直接与二次进风通道处于同一平面,确保二次空气通过二次进风通道后正好正对内环火盖的出火孔,减少了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焰的供给阻力,使二次空气供给得更迅速;另外,汤水有定向导液至盛液盘的作用,实现易清洁,以能有效防止溢液被烧干形成盛液盘变黑的现象。
为了实现外环混气室与内环混气室的分体结构,所述盛液盘在对应所述支撑脚的部位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脚的下端即支承在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顶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底壁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外环混气室的设计好处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二次进风通道带斜度设计能强化对外界空气的抽吸作用,提高了供气速度;第二、二次进风通道内高外低的斜度设计对二次空气有定向导流作用,确保二次空气通过混气室后正好正对内环火盖的出火孔,减少了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焰的供给阻力,使二次空气供给得更迅速;第三、外环混气室底壁内高外低的结构设计具有集热作用,可以减少外环混气室内部向外的散热,使更多的热量加热空气;第四,混气室分体实现可移动,拆除外环混气室后只剩内环混气室,内环混气室由盛液盘构成,而外环混气室内高外低的斜度设计,对汤水有定向导液的作用,实现易清洁,以能有效防止溢液被烧干形成盛液盘变黑的现象。
为实现外环混气室的供气,可以直接采用管道连接燃气的方式,或是现有技术中的其它方式,优选地,在所述的盛液盘之下还设置有基座,所述基座在对应外环混气室的部位具有外环燃气通道,并且所述支撑脚中空,所述支撑脚的上下两个端口分别连通所述的外环混气室和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该支撑脚具有一物两用的作用,一方面起到支承外环混气室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外环燃气的供应通道。
为实现内环混气室的供气,如同外环混气室的供气方式,可以直接采用管道连接燃气的方式,或是现有技术中的其它方式,优选地,所述的基座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的中央燃气通道。
为了实现中央燃气通道的燃气能够被分流,降低流速,实现内环火孔的稳焰效果,从加工简单的角度出发,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局部连接有筒形腔体,所述筒形腔体的上端敞口,下端封闭,并且所述筒形腔体的环形壁将所述中央燃气通道分隔成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和围绕中心腔室的外周腔室,所述外周腔室即为所述内环混气室的一部分,所述筒形腔体的环形壁上开设有与所述二次进风通道相通连的进风口。同时,如果溢液进入出风口内也能经该空气补充通道后从进风口流出,对溢液有定向导液至盛液盘中的作用;外周腔室还能降低内环火孔的燃气流速,使内环火孔的动压在内环混气室中变为静压,实现稳焰以加大燃烧能力,进而达到总体燃烧充分的目的。
为了补给给内环火盖燃气,所述内环火盖包括同心的环状外壁面和环状内壁面,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供所述中央燃气通道的燃气通过的第三通孔,所述的外壁面与所述的内壁面之间通过连接段连接。
为了补给给内环火盖空气,所述内环火盖上覆盖有盖板,覆盖住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壁面和内壁面之间的环形间隙,所述盖板的顶部中央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内环火盖的内壁面所围成的中空部位与所述筒形腔体的中空部位形成上下贯通并与所述进风口、出风口相连通的空气补充通道。
为了防止点火针和热电偶受到外部风的干扰,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外侧具有用于安装点火针的半封闭槽,所述盛液盘对应于所述半封闭槽的内侧壁开设有点火孔,所述盘体于所述点火孔的一侧开设有与热电偶相对应的保火孔。点火孔用来保证点火针正常点火,保火孔用来防止热电偶上的火焰熄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锅支脚设置在外环混气室的外圈壁面,这样设计后整体悬空不与灶具面板接触,减少了烹饪过程中锅支脚对灶具面板的磨损,锅支脚与灶具面板不接触,可以减少锅支脚向灶具面板的散热;另外,混气室为外环混气室和盛液盘构成的内环混气室的分体结构,同时外环混气室和内环混气室之间的间隙还构成补给给内环的二次进风通道,在实现可移动、易清洁的特点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对内环的供气效果,其中,若二次进风通道的内高外低的斜度设计还能对二次空气有定向导流作用,确保二次空气通过混气室后正好正对内环火盖的出火孔,减少了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焰的供给阻力,使二次空气供给得更迅速,外环混气室底壁内高外低的结构设计具有集热作用,可以减少外环混气室内部向外的散热,使更多的热量加热空气,混气室分体实现可移动,拆除外环混气室后只剩内环混气室,实现易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环混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混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燃烧器包括有呈分体式的混气室1,该混气室1为外环混气室11和内环混气室120,其中内环混气室120由位于外环混气室下方的盛液盘12构成,外环混气室11的底壁113设置有三个支撑脚10,外环混气室11通过支撑脚10支承在盛液盘12之上,外环混气室11下方设置有用于导流溢液的盛液盘12,该盛液盘12能支承支撑脚10的下端部,其中,盛液盘12的中央设置有第一通孔121,第一通孔121的孔壁向上凸出支承有内环火盖5,第一通孔121和内环火盖5的中空部位共同构成了内环混气室120,且盛液盘12于第一通孔121的外围设置有与支撑脚10相通连的三个第二通孔122,第二通孔122的孔壁向上凸出,第二通孔122的孔壁顶端支承支撑脚10的下端部。而外环混气室11的底壁113以及盛液盘12之间的间隙形成向内环混气室120的外围补充空气的二次进风通道2。这样外环混气室11的底部一圈均为二次进风通道,二次进风通道补给给内环的空气量变大,有利于内环的充分燃烧,同时,因支撑脚支承外环混气室使得盛液盘和内环混气室120相应地下沉,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内环混气室120还要低,直接与二次进风通道处于同一平面,确保二次空气通过二次进风通道后正好正对内环火盖的出火孔,减少了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焰的供给阻力,使二次空气供给得更迅速;另外,汤水有定向导液至盛液盘的作用,实现易清洁,以能有效防止溢液被烧干形成盛液盘变黑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外环混气室11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111和外圈壁面11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111和外圈壁面112的底壁113,内圈壁面111和外圈壁面112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4,外环混气室11的底壁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且外环混气室11固定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锅支脚3,该锅支脚3包括有固定在外环混气室11外侧的固定部31以及由该固定部31末端向上再向外弯折的自由端32,锅支脚3这样设计后整体悬空不与灶具面板20接触,减少了烹饪过程中锅支脚3对灶具面板20的磨损,同时,还可以减少锅支脚3向灶具面板20的散热。优选地,外环混气室11的底壁113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相当于二次进风通道2的顶壁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这样设计好处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二次进风通道2也带斜度设计能强化对外界空气的抽吸作用,提高了供气速度;第二、二次进风通道2内高外低的斜度设计对二次空气有定向导流作用,确保二次空气通过二次进风通道2后正好正对内环火盖5的出火孔,减少了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焰的供给阻力,使二次空气供给得更迅速;第三、外环混气室11的底壁113内高外低的结构设计具有集热作用,可以减少外环混气室11内部向外的散热,使更多的热量加热空气;第四,混气室1分体实现可移动,拆除外环混气室11后只剩下基本呈平面的盛液盘12,而外环混气室内高外低的斜度设计,对汤水有定向导液至盛液盘12的作用,实现易清洁,以能有效防止溢液被烧干形成盛液盘12变黑的现象。
另外,本实施例中燃烧器还包括有设置于盛液盘12之下的基座6,基座6在对应外环混气室11的部位具有外环燃气通道62,并且支撑脚10中空,支撑脚10的上下两个端口分别连通外环混气室11和外环燃气通道62,基座6上还具有与第一通孔121相连通的中央燃气通道61。其中,内环火盖5包括同心的环状外壁面51和环状内壁面52,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供中央燃气通道61的燃气通过的第三通孔30,外壁面51与内壁面52之间通过连接段53连接。为了实现中央燃气通道61的燃气能够被分流,降低流速,实现内环火孔的稳焰效果,从加工简单的角度出发,第一通孔121的孔壁局部连接有筒形腔体9,筒形腔体9的上端敞口,下端封闭,并且筒形腔体9的环形壁91将中央燃气通道61分隔成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611和围绕中心腔室611的外周腔室612,外周腔室612即为内环混气室120的一部分,筒形腔体9的环形壁91与第一通孔121的孔壁相接连部上开设有与二次进风通道2相通连的进风口613。内环火盖5上覆盖有盖板7,覆盖住内环火盖5的外壁面51和内壁面52之间的环形间隙,盖板7的顶部中央形成有出风口71,内环火盖5的内壁面52所围成的中空部位与筒形腔体9的中空部位形成上下贯通并与进风口613、出风口71相连通的空气补充通道72。如果溢液进入出风口71内也能经该空气补充通道72后从进风口613流出,对溢液有定向导液至内环混气室120中的作用。
最后,为了防止点火针和热电偶受到外部风的干扰,第一通孔121的孔壁外侧具有用于安装点火针50的半封闭槽1211,盘体对应于半封闭槽1211的内侧壁开设有点火孔1212,盘体于点火孔1212的一侧开设有与热电偶60相对应的保火孔1213,点火孔1212用来保证点火针正常点火,保火孔1213用来防止热电偶上的火焰熄灭。
为此,混气室1分成外环混气室11和内环混气室120,二者上下分体可移动,外环混气室11和锅支脚3合为一体,既解决锅支架对面板的磨损和散热问题,又解决了混气室1的易清洁问题,同时外环混气室11和内环混气室120之间的间隙构成二次进风通道2,恰好能向内环提供二次空气,这样外环混气室11的底部一圈均为二次进风通道,二次进风通道补给给内环的空气量变大,有利于内环的充分燃烧。而锅支脚3的热量能通过外环混气室11传递给二次空气以达到预热二次空气的目的,有效提升灶具的热效率,并且盛液盘12对汤水有定向导液的作用,实现易清洁。
Claims (12)
1.一种燃烧器,包括有外环混气室(11),所述外环混气室(11)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111)和外圈壁面(11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111)和外圈壁面(112)的底壁(113),所述内圈壁面(111)和外圈壁面(112)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室(11)的外圈壁面(112)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锅支脚(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脚(3)包括有固定在所述外环混气室(11)外圈壁面(112)的固定部(31)以及由该固定部(31)末端向上再向外延伸的自由端(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盛液盘(12)和设置在所述外环混气室(11)内围的内环混气室(120),所述的外环混气室(11)和内环混气室(120)均分别独立地设置在所述的盛液盘(12)之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室(11)通过至少两个间隔的支撑脚(10)支承在所述的盛液盘(12)之上,外环混气室(11)的底壁与盛液盘(12)的间隙形成向所述内环混气室(120)的外围补充空气的二次进风通道(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盘(12)在对应所述支撑脚(10)的部位开设有第二通孔(122),所述支撑脚(10)的下端即支承在所述第二通孔(122)的孔壁顶端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室(11)的底壁(113)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盛液盘(12)之下还设置有基座(6),所述基座(6)在对应外环混气室(11)的部位具有外环燃气通道(62),并且所述支撑脚(10)中空,所述支撑脚(10)的上下两个端口分别连通所述的外环混气室(11)和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6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盘(12)的中央部位开设有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一通孔(121)的孔壁向上凸出,孔壁的顶部覆盖有内环火盖(5),所述的第一通孔(121)和内环火盖(5)的中空部位共同构成了所述的内环混气室(1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6)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孔(121)相连通的中央燃气通道(6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21)的孔壁局部连接有筒形腔体(9),所述筒形腔体(9)的上端敞口,下端封闭,并且所述筒形腔体(9)的环形壁(91)将所述中央燃气通道(61)分隔成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611)和围绕中心腔室(611)的外周腔室(612),所述外周腔室(612)即为所述内环混气室(120)的一部分,所述筒形腔体(9)的环形壁(91)上开设有与所述二次进风通道(2)相通连的进风口(61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5)包括同心的环状外壁面(51)和环状内壁面(52),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供所述中央燃气通道(61)的燃气通过的第三通孔(30),所述的外壁面(51)与所述的内壁面(52)之间通过连接段(53)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5)上覆盖有盖板(7),覆盖住所述内环火盖(5)的外壁面(51)和内壁面(52)之间的环形间隙,所述盖板(7)的顶部中央形成有出风口(71),所述内环火盖(5)的内壁面(52)所围成的中空部位与所述筒形腔体(9)的中空部位形成上下贯通并与所述进风口(613)、出风口(71)相连通的空气补充通道(7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72301.6U CN208312370U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一种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72301.6U CN208312370U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一种燃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12370U true CN208312370U (zh) | 2019-01-01 |
Family
ID=64731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72301.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312370U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一种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1237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94728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燃烧器 |
CN111550830A (zh) * | 2020-04-29 | 2020-08-18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灶具隔热罩 |
-
2018
- 2018-01-31 CN CN201820172301.6U patent/CN20831237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94728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燃烧器 |
CN110094728B (zh) * | 2018-01-31 | 2024-04-16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燃烧器 |
CN111550830A (zh) * | 2020-04-29 | 2020-08-18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灶具隔热罩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312370U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207080999U (zh) | 一体式燃烧器 | |
CN207907235U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202927895U (zh) | 燃气灶 | |
CN110553298A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 |
CN110094728A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109595556A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
CN209042356U (zh) | 燃烧器 | |
CN109869768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 |
CN110094727A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110260320A (zh) | 一体式集热罩、灶具燃烧器以及灶具 | |
CN110566954A (zh) | 灶具燃烧器 | |
CN109869767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 |
CN101725987B (zh) | 内焰式聚能立管型燃气燃烧器 | |
CN109028158B (zh) | 一种高原用节能炉灶 | |
CN202973095U (zh) | 增压盘及具有该增压盘的燃气灶 | |
CN110345524B (zh) | 锅架及燃气灶 | |
CN208817528U (zh) | 多用途节能灶 | |
CN110375302B (zh) | 灶具火盖 | |
CN208312369U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07815322U (zh) | 均匀布风热风预混式节能猛火灶 | |
CN206709134U (zh) | 节能环保型无噪音自然风大锅灶 | |
CN221222781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 |
CN110285449B (zh) | 一种高效聚能上进风炉头 | |
CN108131692A (zh) | 一种厨房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1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