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0469U - 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10469U
CN212110469U CN201922182730.9U CN201922182730U CN212110469U CN 212110469 U CN212110469 U CN 212110469U CN 201922182730 U CN201922182730 U CN 201922182730U CN 212110469 U CN212110469 U CN 2121104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driving mechanism
platform
double
die ca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827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长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xiao Automation Technology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xiao Automation Technology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xiao Automation Technology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xiao Automation Technology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8273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104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104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104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压铸件气密性检测技术领域的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在保证气密性试验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的情况下,同步提高气密性试验的工作效率。第一检测单元与第二检测单元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搬运单元对称布置;第一检测单元包括检测平台,检测平台沿第一滑轨的轴线方向移动,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密封板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同时通过相对于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对称布置的第一直线轴承连接第一支架,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缸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搬运单元包括水平驱动机构,垂直驱动机构和旋转机构,水平驱动机构驱动搬运平台沿第二滑轨水平移动,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缸固定在搬运平台上,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杆连接旋转机构。

Description

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铸件气密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压铸件是一种压力铸造的零件,是使用装好铸件模具的压力铸造机械压铸机,将加热为液态的铜、锌、铝或铝合金等金属浇入压铸机的入料口,经压铸机压铸,铸造出模具限制的形状和尺寸的铜、锌、铝零件或铝合金零件。压铸件可以被制造为汽车配件、发动机管件、空调配件、电机端盖、泵壳体、建筑配件、装饰配件、护栏配件、压铸轮等等零件,随着国内制造装备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压铸机的装备水平也显著提高,可以制造的零件种类也在不断得到扩大,压铸出来的零件的精度、零件的复杂程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压铸件在成型过程中会出现凹陷、气泡、气孔、裂纹、渗漏等缺陷,因此,压铸件出厂前需要进行气密性试验。气密性试验要求检测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使检测准确,因此气密性试验的工作效率普遍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在保证气密性试验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的情况下,同步提高气密性试验的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和搬运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所述搬运单元对称布置;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检测平台,所述检测平台沿第一滑轨将压铸件移至第一密封组件下方,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同时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对称布置的第一直线轴承连接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缸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将所述密封板压紧在所述压铸件上,在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压铸件之间和所述压铸件与所述检测平台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检测平台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搬运单元包括水平驱动机构,垂直驱动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水平驱动机构驱动搬运平台沿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二滑轨水平移动,所述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缸固定在所述搬运平台上,所述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杆连接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上设有对称布置的夹爪,所述旋转机构通过相对于所述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缸对称布置的第二直线轴承连接所述搬运平台。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共用所述第一滑轨。
所述检测平台上设有固定夹具,两个所述固定夹具对称布置在所述检测平台两侧。
所述压铸件与所述检测平台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
所述压铸件与所述密封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所述第一滑轨有两条,两条所述第一滑轨平行布置。
所述夹爪有两个。
所述旋转机构每次旋转90°。
所述检测平台上设有充气口。
所述第二滑轨有两条,两条所述第二滑轨平行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将密封板压紧在压铸件上,试验过程中能保持压力稳定,使密封板与压铸件之间和压铸件与检测平台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同时,双工位设计同步提高了气密性试验的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的搬运单元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第一检测单元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第一检测单元A与第二检测单元C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搬运单元B对称布置;第一检测单元A包括检测平台A1,检测平台A1沿第一滑轨1将压铸件2移至第一密封组件下方,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A2,密封板A2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A3同时通过相对于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A3对称布置的第一直线轴承A4连接第一支架A5,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缸A6固定在第一支架A5上。第一支架A5通过4根立柱支撑,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A3将密封板A2压紧在压铸件2上,在密封板A2与压铸件2之间和压铸件2与检测平台A1之间形成密封结构;两个第一直线轴承A4设置在密封板A2的两端,可以防止密封板A2发生偏斜,造成密封板A2与压铸件2之间密封不良。压铸件2与检测平台A1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压铸件2与密封板A2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检测平台A1上设有充气口A11,通过充气口A11向压铸件2内部通入检测气体进行气密性试验。检测平台A1通过第二驱动机构3驱动,第二驱动机构3共有2组,分别驱动第一检测单元A的检测平台A1和第二检测单元C的检测平台C1,驱动检测平台A1的第二驱动机构3的伸缩缸布置在第二检测单元C一侧,第二驱动机构3的伸缩杆连接检测平台A1,检测平台A1在第二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沿第一滑轨1的轴线方向运动;同理,驱动检测平台C1的第二驱动机构3的伸缩缸布置在第一检测单元A一侧,第二驱动机构3的伸缩杆连接检测平台C1,检测平台C1在第二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沿第一滑轨1的轴线方向运动。第一检测单元A与第二检测单元C共用第一滑轨1,第一滑轨1有两条,两条第一滑轨1平行布置。保证传动的准确性。
搬运单元B包括水平驱动机构,垂直驱动机构和旋转机构,水平驱动机构的伸缩缸B11固定在第二支架B2上,水平驱动机构的伸缩杆B12连接搬运平台B3,水平驱动机构驱动搬运平台B3沿设置在第二支架B2上的第二滑轨B4水平移动,第二滑轨B4有两条,两条第二滑轨B4平行布置。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缸B51固定在搬运平台B3上,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杆B52连接旋转机构B6,旋转机构B6通过连接板B61连接对称布置的两个夹爪B7,旋转机构B6通过相对于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缸B51对称布置的第二直线轴承B8连接搬运平台B3。
使用时,水平驱动机构驱动搬运平台B3运动至置物架4的上方,垂直驱动机构驱动夹爪B7向下运动,使其中一个夹爪B7将待检测压铸件2抓起,垂直驱动机构驱动抓取了压铸件2的夹爪B7向上运动,水平驱动机构驱动搬运平台B3运动至两条第一滑轨1的上方,旋转机构B6旋转90°;检测平台A1沿第一滑轨1运动至夹爪B7下方,垂直驱动机构驱动夹爪B7向下运动,将压铸件2放置在检测平台A1上,检测平台A1两侧各设有一个固定夹具,固定夹具的伸缩缸A12固定在检测平台A1上,固定夹具的伸缩杆A13通过连接块A14将压铸件2固定在检测平台A1上。检测平台A1沿第一滑轨1将压铸件2移至第一密封组件下方,进行气密性试验。同理,搬运单元B将压铸件2搬运至第二检测单元C,使第一检测单元A和第二检测单元C同步进行气密性试验。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水平驱动机构和固定夹具可以采用液压驱动或气压驱动,本实施例采用气压驱动,可以充分利用气压测试的生产条件,节约能源,安全环保;旋转机构采用步进电机实现旋转动作。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将密封板压紧在压铸件上,试验过程中能保持压力稳定,使密封板与压铸件之间和压铸件与检测平台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同时,双工位设计同步提高了气密性试验的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和搬运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所述搬运单元对称布置;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检测平台,所述检测平台沿第一滑轨将压铸件移至第一密封组件下方,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同时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对称布置的第一直线轴承连接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缸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将所述密封板压紧在所述压铸件上,在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压铸件之间和所述压铸件与所述检测平台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检测平台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
所述搬运单元包括水平驱动机构,垂直驱动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水平驱动机构驱动搬运平台沿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二滑轨水平移动,所述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缸固定在所述搬运平台上,所述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杆连接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上设有对称布置的夹爪,所述旋转机构通过相对于所述垂直驱动机构的伸缩缸对称布置的第二直线轴承连接所述搬运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共用所述第一滑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检测平台上设有固定夹具,两个所述固定夹具对称布置在所述检测平台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压铸件与所述检测平台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压铸件与所述密封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滑轨有两条,两条所述第一滑轨平行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夹爪有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旋转机构每次旋转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检测平台上设有充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滑轨有两条,两条所述第二滑轨平行布置。
CN201922182730.9U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Active CN2121104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2730.9U CN212110469U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2730.9U CN212110469U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10469U true CN212110469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20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82730.9U Active CN212110469U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104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4505A (zh) * 2022-03-21 2022-06-28 贵阳瑞极精密测量有限公司 气门气密性能双工位自动检测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4505A (zh) * 2022-03-21 2022-06-28 贵阳瑞极精密测量有限公司 气门气密性能双工位自动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83259U (zh) 工件装夹的气密检测装置及工件装夹的气密检测设备
CN212110469U (zh) 一种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
WO2023097825A1 (zh) 一种喷射泵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
CN202704380U (zh) 输液器组装包装生产线
CN214667466U (zh) 一种高效铸件气密性试验装置
CN206420817U (zh) 一种用于卧式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涡流检测的探头导向装置
CN205798835U (zh) 一种水套横缝焊接固定装置
CN210046206U (zh) 夹持机构和预点焊设备
CN219914783U (zh) 一种水泵气密检测装置
CN209125856U (zh) 一种机器人夹具
CN103234710A (zh) 中冷器气室气密检测装置
CN214096522U (zh) 一种油缸油量检测用检漏装置
CN109202735A (zh) V型发动机缸体自动去毛刺设备
CN210907515U (zh) 一种金属板材弯折装置
CN209342296U (zh) 一种用于气密性试验机的上料机构
CN210974629U (zh) 泵液装置
CN210754799U (zh) 一种船用舾装件压模机
CN211234846U (zh) 一种压铸件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08487338U (zh) 一种聚乙烯燃气管道泄漏修补用电熔带固定装置
CN206982059U (zh) 一种车身钣金件焊接工作台
CN111473915A (zh) 汽车发动机压铸零件密封检测定位装置
CN214309246U (zh) 一种高真空注油工作台
CN213843053U (zh) 一种铝压铸件表面缺陷检测设备
CN220670836U (zh) 铝合金压铸制品检测装置
CN218211827U (zh) 一种液压缸的高低压负压状态下的气密性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