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58634U - 极片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片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58634U
CN212058634U CN202020281959.8U CN202020281959U CN212058634U CN 212058634 U CN212058634 U CN 212058634U CN 202020281959 U CN202020281959 U CN 202020281959U CN 212058634 U CN212058634 U CN 212058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conveyor belt
detection
cover plat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8195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8195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586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58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58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检测装置。该极片检测装置包括底板、光源及图像获取装置。底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开口处盖设有盖板,盖板用于支撑极片;光源设置在凹槽中,用于照射定位检测区域;盖板能使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图像获取装置设置在盖板远离光源的一侧,用于通过接收透过盖板的光线而获取位于定位检测区域的极片的图像信息。该极片检测装置能够有效避免极片边缘出现成像模糊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获取到的极片的图像信息的准确度,进而可大大提高极片的纠偏精度。

Description

极片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片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池加工过程中,一般会采用叠片装置将极片搬运至叠片台,以对极片进行堆叠。在将极片搬运至叠片台前,经常需要采集极片的图像以获取极片的图像信息,然后可根据该图像信息对极片的位置进行纠偏。
目前,一般通过在极片的一侧表面设置光源和相机,以通过光源照射极片表面,并通过相机对极片表面进行拍照以获取极片的图像。然而,由于上述采用正面光源对极片进行拍摄,极片边缘较易出现成像模糊的问题,从而使获取的极片的图像信息的准确度较低,进而影响极片的纠偏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检测装置,能够有效避免极片边缘出现成像模糊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极片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底板、光源和图像检测装置。其中,底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开口处盖设有盖板,盖板用于支撑极片;光源设置在凹槽中,用于照射定位检测区域;盖板能使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图像获取装置设置在凹槽远离光源的一侧,用于通过接收透过盖板的光线而获取位于定位检测区域的极片的图像信息。
可选的,凹槽上开设有第一吸附孔;凹槽用于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以在抽真空装置工作时,通过第一吸附孔对极片产生吸附力。
可选的,凹槽为透明板。
可选的,还包括传送带,传送带用于直接承托和传输极片;传送带绕设在底板上,并可沿底板的长度方向运转而将极片运送至凹槽上方。
可选的,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吸附孔,传送带上设置有与第二吸附孔连通的第三吸附孔,第二吸附孔用于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以在抽真空装置工作时,将极片吸附在传送带表面。
可选的,传送带为透明带。
可选的,传送带上沿着传送带的输送方向设置有检测标记;极片检测装置还包括传送带驱动机构、第一检测件和控制系统;传送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传送带进行运转;第一检测件设置成对应第一位置,用于检测检测标记是否经过第一位置;其中,第一位置位于检测标记的运转轨迹上;控制系统与第一检测件连接,用于根据第一检测件的检测结果对传送带的启停进行控制。
可选的,还包括堆叠检测组件;堆叠检测组件设置成对应第二位置,并与控制系统连接,用于检测经过第二位置处的传送带上是否存在多个极片;其中,第二位置位于极片的移动轨迹上。
可选的,凹槽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极片的长度和宽度。
可选的,还包括纠偏组件,纠偏组件包括抓取件;抓取件与图像获取装置连接,用于抓取处在定位检测区域处的极片,根据图像获取装置获取的图像信息对极片的位置进行纠偏,并且将其搬运至叠片工位。
可选的,纠偏组件还包括破真空组件,破真空组件与凹槽连通,用于在抓取件抓取处在定位检测区域的极片时,将气体提供至极片朝向凹槽的表面。
可选的,抓取件为机器人或机器臂;和/或抓取件在对极片搬运的过程中完成纠偏动作。
本申请提供的极片检测装置,通过设置底板,在底板的一侧表面开设凹槽,在凹槽的开口处盖设盖板,以对位于其上方的极片进行支撑;同时,通过在凹槽中设置光源,以使光源对定位检测区域进行照射;另外,通过在盖板远离光源的一侧设置图像获取装置,以在光源照射定位检测区域时通过图像获取装置采集位于该定位检测区域的盖板上的极片的图像,进而根据该图像获取极片的图像信息;其中,由于光源和图像获取装置分别设置在盖板的相对两侧,当极片位于该定位检测区域的盖板上时,光源能够从极片靠近底板的一侧表面对极片进行照射,图像获取装置从极片远离底板的一侧表面采集极片的图像,从而不仅能够根据该图像获取极片的图像信息,且能够有效避免极片边缘出现成像模糊的问题,以有效提高获取到的极片的图像信息的准确度,进而可大大提高极片的纠偏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检测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极片检测装置的俯视图,其中未显示传送带;
图3为图2中B-B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极片检测装置的传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检测装置与叠片工位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未显示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检测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极片检测装置的俯视图,其中未显示传送带;图3为图2中B-B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极片检测装置的传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该极片检测装置50包括底板51、光源52及图像获取装置53。
其中,底板51朝向极片1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凹槽511,凹槽511的开口处盖设有盖板512,以对经过该位置处的极片1进行支撑。光源52设置在该凹槽511中,以对定位检测区域C进行照射。其中,盖板512能使光源52所发出的光线透过,需要说明的是,盖板512对极片1的支撑可以是直接支撑;也可以是间接支撑,例如盖板512可直接支撑下述的传送带54,并由该传送带54直接支撑该极片1,从而实现盖板512对极片1的间接支撑。
在一实施例中,光源52可完全容置在凹槽511中,以避免光源52对传送带54的运转造成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凹槽511中设置有一个光源52,并具体设置在凹槽511的正中央,以均匀照射经过该定位检测区域C的极片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凹槽511中设置两个或三个光源52,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凹槽511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极片1的长度和宽度,使得单个极片1能够全部落入盖板512上,从而可以采集到极片1全部信息;在一实施例中,凹槽511可为矩形槽或者圆形槽,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设置光源52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凹槽511用于通过抽真空接头515与抽真空装置连通,且盖板512上设置有第一吸附孔5121,以在抽真空装置工作时,通过第一吸附孔5121对极片1产生吸附力。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所涉及的抽真空装置可为真空泵;第一吸附孔5121可为条形孔,该条形孔的延伸方向与底板51的长度方向A平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光源52可为发出可见光(例如白色、蓝色、红色光线等)的光源,盖板512可为透明板,以提高光源52所发射的光线的穿透力。在其它实施例中,光源52可为仅发出特定光线(例如红外或紫外光线)的光源,盖板512可仅使这种特定的光线(例如红外或紫外光线)透过,而相应的图像获取装置53可捕捉这种特定的光线的图像。
其中,图像获取装置53设置在盖板512远离光源52的一侧,并固定设置在底板51上,以在光源52照射定位检测区域C时通过接收透过盖板512的光线而采集位于该定位检测区域C的极片1的图像并根据该图像获取极片1的图像信息;可以理解的是,当极片1位于该定位检测区域C时,光源52从极片1靠近底板51的一侧对极片1进行照射,图像获取装置53从极片1远离底板51的一侧获取极片1的图像信息,这样能够凸显极片1的边缘,从而提高极片1的成像质量,进而提高获取到的极片1的图像信息的准确度。其中,极片1的图像信息具体可包括极片1的尺寸信息和当前位置信息,其中,极片1的当前位置信息具体可包括沿着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的坐标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图像获取装置53可为相机;比如,CCD摄像机;定位检测区域C可为极片1定位在光源52上方时所在的位置区域,例如,其可为凹槽511开口处所对应的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图像获取装置53与凹槽511的位置对应,以在光源52照射下获取质量较高的图像。在一实施例中,图像检测装置与凹槽511的中央位置对应,以进一步降低极片1边缘出现成像模糊问题的概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图像获取装置53为一个;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多个图像获取装置53,比如两个或三个,然后将各个图像获取装置53获取的极片1的图像进行比较以获取最为清晰的图像,然后获取该图像的图像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获取到的图像信息的准确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极片检测装置50,通过设置底板51,在底板51的一侧表面开设凹槽511,在凹槽511的开口处盖设盖板512,以对位于其上方的极片1进行支撑;同时,通过在凹槽511中设置光源52,以使光源52对定位检测区域C进行照射;另外,通过在盖板512远离光源52的一侧设置图像获取装置53,以在光源52照射定位检测区域C时通过图像获取装置53采集位于该定位检测区域C的盖板512上的极片1的图像,进而根据该图像获取极片1的图像信息;其中,由于光源52和图像获取装置53分别设置在盖板512的相对两侧,当极片1位于定位检测区域C的盖板512上时,光源52能够从极片1靠近底板51的一侧表面对极片1进行照射,图像获取装置53从极片1远离底板51的一侧采集极片1的图像,从而不仅能够根据该图像获取极片1的图像信息,且能够避免极片1边缘出现成像模糊的问题,以有效提高获取到的极片1的图像信息的准确度,进而可大大提高极片1的纠偏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上述极片检测装置50还包括传送带54,传送带54绕设在底板51上,并可沿底板51的长度方向A运转,以对搬运至传送带54表面的极片1进行直接承托并将该极片1运送至盖板512上方。具体的,传送带54可为透明带。在其它实施例中,当光源52为仅发出特定光线(例如红外或紫外光线)的光源时,盖板512和传送带54可仅使这种特定的光线(例如红外或紫外光线)透过,而相应的图像获取装置53可捕捉这种特定的光线的图像。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底板51在与传送带54接触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吸附孔513,并间隔设置有多个抽真空孔514。各第二吸附孔513可为开设在底板51表面的长形凹槽,并沿着底板51的长度方向A延伸;各抽真空孔514可为垂直于底板51的长度方向A的通孔。每个抽真空孔514可连通前述多个第二吸附孔513中的部分或全部,且第二吸附孔513可通过抽真空孔514和与抽真空孔514连接的抽真空接头515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传送带54上设置有可与多个第二吸附孔513连通的多个第三吸附孔541(参见图4),第三吸附孔541可以是圆形孔或腰形孔。从而,在抽真空装置工作时,可将极片1吸附在传送带54表面,以防止极片1在传输过程中,由于传送带54的震动或传送带54突然启停而使极片1与传送带54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进而保证极片1能够通过传送带54稳定传输至预设位置。前述与第二吸附孔513连通的抽真空装置和与凹槽511连通的抽真空装置可为同一个抽真空装置,也可为不同的抽真空装置。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4,在一实施例中,传送带54上沿着传送带54的输送方向A设置有检测标记542;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该传送带输送检测装置50还包括传送带驱动机构、第一检测件55和控制系统(图未示)。
其中,传送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传送带54进行运转,传送带54用于承托和输送极片1,且传送带54上沿着传送带54的输送方向A设置有检测标记542;其中,检测标记542具体可为开设在传送带54上的检测孔或设置在传送带54上的标签。
其中,第一检测件55具体可为光纤传感器,其具体设置在传送带驱动机构上,并与第一位置对应,用于在传送带54运转过程中,对经过该第一位置处的传送带54上的检测标记542进行检测,以在检测到检测标记542时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传送带54停止运转,进而将极片1放置在传送带54表面;其中,第一位置位于检测标记542的运转轨迹上。具体的,当第一检测件55检测到检测标记542时,第一检测件55将该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则根据该检测结果控制传送带54停止运转,待下一个极片1搬运并吸附至传送带54表面后,则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传送带54启动,以继续开始运转;当第一检测件55没有检测到检测标记542时,传送带54持续进行运转;其中,由于该装置是通过检测传送带54上的检测标记542以对传送带54的启停进行控制,能够使传送带54每次运行相同的距离后再停止运转,然后将极片1搬运至传送带54表面,从而能够使极片1精确放置在传送带54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标记54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检测标记542等间距设置在传送带54上;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检测件55还用于对经过第一位置处的检测标记542的数量值进行检测,以使控制系统在该检测标记542的数量值满足预设阈值时控制传送带54停止运转,然后将极片1放置在传送带54表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检测件55每检测到一个检测标记542则对其进行计数以获取当前时刻累计检测到的检测标记542的数量值,
其中,预设阈值可为两个或三个,当然也可以为上述的一个;具体的,当第一检测件55检测到的检测标记542的数量值满足预设阈值时,第一检测件55将该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则根据该检测结果控制传送带54停止运转,待下一个极片1搬运并吸附至传送带54表面后,继续使传送带54开始运转;当第一检测件55检测到的检测标记542的数量值不满足预设阈值时,传送带54持续进行运转;其中,由于传送带54上的各个检测标记542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检测件55每检测到一定数量的检测标记542时,所对应的传送带54的距离相同,从而能够使传送带54每运行预定距离后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传送带54停止运转,然后将极片1搬运至传送带54表面并吸附,进而不仅能够使极片1精确放置在传送带54表面,且能够有效保证搬运至传送带54表面上的各极片1之间的间距相等。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传送带54每停止运转一次,第一检测件55则重新对检测到的检测标记542的数量进行计数。
其中,控制系统与第一检测件55连接,以根据第一检测件55的检测结果对传送带54的启停进行控制。具体的,控制系统可控制辊系统的启停,进而控制由辊系统驱动的传送带54的启停。
极片1通过上料机构搬运至传送带54表面,而上料机构中的吸盘一次可能吸取沿竖直方向堆叠的两个或多个极片1至传送带54表面,为避免传送带54对沿竖直方向堆叠的两个或多个极片1进行输送,在一实施例中,上述传送带54输送检测装置50还包括堆叠检测组件。
其中,堆叠检测组件设置成对应第二位置,并与控制系统连接,用于对经过第二位置处的传送带54上是否存在多个极片1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极片1存在多个极片1时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传送带54停止运转。其中,极片1的重叠方向是指沿着垂直于传送带54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位置位于极片的移动轨迹上。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堆叠检测组件可包括第二检测件56和第三检测件57;其中,第二检测件56和/或第三检测件57与控制系统连接,且相对设置在传送带54的两侧,以通过第二检测件56和第三检测件57的协同作用对经过第二位置处的传送带54上是否存在多个极片1进行检测。其中,第二检测件56和第三检测件57具体可为超声波传感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检测件56设置在传送带54远离传送带驱动机构的一侧,第三检测件57设置在传送带54靠近传送带驱动机构的一侧,且第三检测件57与控制系统连接;以在具体检测过程中,通过第二检测件56发射检测信号,并由第三检测件57接收该检测信号,然后通过判断接收到的检测信号与预设信号的不同来检测极片1是否有堆叠。
进一步地,传送带54上还开设有多个测试孔543,多个测试孔543与第二检测件56和第三检测件57配合以对经过第二位置处的传送带54上是否存在多个极片1进行检测;具体的,其中一检测件发送检测信号,并通过极片1和测试孔543,由另一检测件接收该检测信号并根据该检测信号与预设信号是否不同来检测经过第二位置处的传送带54上是否存在多个极片1。其中,承托在传送带54表面上的极片1的位置与至少一测试孔543的位置对应,以保证每个极片1均能通过第二检测件56、测试孔543和第三检测件57对其是否存在堆叠进行检测。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测试孔543沿着传送带54的输送方向分布,且相邻两个测试孔543之间的间距L1与相邻两个检测标记542之间的间距L2相同,并在传送带54的宽度方向上,各检测标记542与各测试孔543对齐;进一步地,每个测试孔543距离传送带54两侧边缘的垂直距离L3相同。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检测装置与叠片工位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未显示传送带。在此实施例中,上述极片检测装置50还包括纠偏组件,纠偏组件可包括抓取件58和破真空组件(图未示)。其中,抓取件58与控制系统连接,以通过控制控制驱动其从传送带54上吸取极片1并使抓取件58移动。与第一检测件55连接的控制系统还可控制传送带输送检测装置50的其他相关部分的操作,或者可与抓取件58所连接的控制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的控制系统。
其中,抓取件58与图像获取装置53连接,用于抓取处在定位检测区域C处的极片1,并根据图像获取装置53获取的极片1的图像信息对极片1的当前位置进行纠偏,同时将其搬运至叠片工位D;具体的,抓取件58在极片1的搬运过程中完成纠偏动作,或抓取件58先对极片1进行纠偏,然后再对其进行搬运;在一实施例中,抓取件58可为机器人或机器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抓取件58将该图像信息中的坐标信息与预设坐标信息进行比较以得出各个方向上的坐标偏差值,然后根据该坐标偏差值对极片1的当前位置进行纠偏,并将其搬运至叠片工位D;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极片1的纠偏精度。其中,预设坐标信息与极片1的当前位置信息的坐标信息对应,即,当极片1的当前位置信息的坐标信息包括X方向、Y方向和/或Z方向的坐标信息时,预设坐标信息也包括沿着X方向、Y方向和/或Z方向的坐标信息。其中,上述叠片工位D具体是指隔膜设定工位。
破真空组件与凹槽511连通,以在抓取件58抓取处在定位检测区域处的极片1时,将气体提供至极片1朝向凹槽511的表面,进而使极片1与传送带54脱离;在一实施例中,破真空组件可为高压空气源,高压空气源的出气端通过空气接头与凹槽511连通,当需要使传送带54上的极片1与传送带54脱离时,高压空气源中的压缩空气经通气接头进入凹槽511并吹向极片1靠近底板51的一侧表面,以使极片1与传送带54表面脱离,进而降低抓取件58抓取极片1及搬运极片1至叠片工位D的难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纠偏组件,通过设置抓取件58,将抓取件58与图像获取装置53连接,以将图像获取装置53获取的极片1的当前位置的坐标信息与预设坐标信息进行比较以得出坐标偏差值,进而根据该坐标偏差值对极片1的当前位置进行纠偏,从而大大提高了极片1的纠偏精度;同时,通过设置破真空组件,以在抓取件58抓取极片1的过程中使极片1与传送带54脱离,从而大大降低了抓取件58抓取极片1及搬运极片1至叠片工位D的难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方便传送带54在底板51上的运转,底板51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滚轮516;在一实施例中,底板51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滚轮516,且底板51远离第一检测件55的一侧设置有一驱动辊517,传送带54具体绕设在滚轮516和驱动辊517上并支撑于底板51靠近第一检测件55的一侧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辊517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张紧轮518,以对传送带54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进一步地,张紧轮518上还设置有张紧调节机构5181,以对张紧轮518沿垂直于底板51所在平面的方向的移动进行调节。在一实施例中,张紧调节机构5181具体可包括固定块和螺杆;其中,该固定块可固定在一安装板上,在固定块上螺接该螺杆,该螺杆另一端螺接张紧轮518的支撑轴,该张紧轮518的支撑轴与该安装板滑动连接;从而,当旋转螺杆时,将能驱使张紧轮518的支撑轴上升,从而能张紧传送带54。
上述极片检测装置50还包括其它结构,其与现有技术中的极片检测装置中的其它结构及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处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用于支撑极片;
光源,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用于照射定位检测区域;所述盖板能使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和
图像获取装置,设置在所述盖板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用于通过接收透过所述盖板的光线而获取位于所述定位检测区域的所述极片的图像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开设有第一吸附孔;所述凹槽用于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以在所述抽真空装置工作时,通过所述第一吸附孔对所述极片产生吸附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透明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用于直接承托和传输所述极片;所述传送带绕设在所述底板上,并可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运转而将所述极片运送至所述盖板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吸附孔,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吸附孔连通的第三吸附孔,所述第二吸附孔用于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以在所述抽真空装置工作时,将所述极片吸附在所述传送带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为透明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上沿着所述传送带的输送方向设置有检测标记;所述极片检测装置还包括:
传送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传送带进行运转;
第一检测件,设置成对应第一位置,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标记是否经过所述第一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检测标记的运转轨迹上;和
控制系统,与所述第一检测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件的检测结果对所述传送带的启停进行控制;
纠偏组件,用于对所述极片的位置进行纠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堆叠检测组件;
所述堆叠检测组件设置成对应第二位置,并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用于检测经过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传送带上是否存在多个所述极片;其中,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极片的移动轨迹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所述极片的长度和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纠偏组件,所述纠偏组件包括抓取件,所述抓取件与所述图像获取装置连接,用于抓取处在定位检测区域处的所述极片,根据所述图像获取装置获取的所述图像信息对所述极片的位置进行纠偏,并且将其搬运至叠片工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组件还包括破真空组件,所述破真空组件与所述凹槽连通,用于在所述抓取件抓取处在所述定位检测区域处的所述极片时,将气体提供至所述极片朝向所述凹槽的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件为机器人或机器臂;和/或
所述抓取件在对所述极片搬运的过程中完成纠偏动作。
CN202020281959.8U 2020-03-09 2020-03-09 极片检测装置 Active CN2120586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81959.8U CN212058634U (zh) 2020-03-09 2020-03-09 极片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81959.8U CN212058634U (zh) 2020-03-09 2020-03-09 极片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58634U true CN212058634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32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81959.8U Active CN212058634U (zh) 2020-03-09 2020-03-09 极片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586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76391A (zh) * 2022-10-26 2023-02-03 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生产设备及电池串的摆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76391A (zh) * 2022-10-26 2023-02-03 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生产设备及电池串的摆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49309U (zh) 传送带输送检测装置
CN111322945A (zh) 极片检测装置
CN106711077B (zh) 一种真空吸附传输装置及太阳能电池片缺陷检测仪
US10650543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11319971A (zh) 极片输送装置
CN212058634U (zh) 极片检测装置
CN104874548A (zh) 用于pcb板自动分拣机的送料装置
CN109264135A (zh) 自动贴标签设备
CN114531840A (zh) 贴附装置
CN110802599A (zh) 一种机器人视觉引导从料框抓取零件的系统及控制方法
JP2013024722A (ja) 部品搬送装置
CN111656541B (zh) 用于对准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设备、在制造太阳能电池布置中使用的系统及方法
CN216004281U (zh) 一种基于视觉定位的板件装板装置
CN212049504U (zh) 极片输送装置
CN216004475U (zh) 叠片装置
JP2020043153A (ja) 電子部品搬送装置及び電子部品搬送方法
CN114043208A (zh) 一种传感器组装机构和组装设备
US11266050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16500050B (zh) 一种pcb板视觉检测系统
JP2014046974A (ja) 蓋閉め装置、および蓋閉め方法
CN220372439U (zh) 全自动打标机及打标设备
CN211627386U (zh) 一种自动光学检测设备
CN210198325U (zh) 用于引脚式封装产品检测的图像采集装置及检测装置
KR100833935B1 (ko) 테이핑 검사장치
CN212134511U (zh) 一种基于单相机配合机械手的大视野高精度对位贴合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