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49504U - 极片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片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49504U
CN212049504U CN202020281880.5U CN202020281880U CN212049504U CN 212049504 U CN212049504 U CN 212049504U CN 202020281880 U CN202020281880 U CN 202020281880U CN 212049504 U CN212049504 U CN 212049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conveyor belt
conveying
bottom plat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818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8188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49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49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49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输送装置。该极片输送装置包括:第一机构,其用于支撑极片的下表面;第二机构,其用于通过接触和固定所述极片的上表面而从所述第一机构上拾取所述极片。所述第一机构和所述第二机构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通过移动而使所述第二机构拾取的所述极片的下表面露出。本申请的极片输送装置能够将极片输送至便于搬取的状态,从而可提高极片的搬运效率。

Description

极片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片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电池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进行叠片,以形成电芯。现有的叠片方法多采用Z型叠片方法,其基本是将负极片、隔膜和正极片自下而上逐片Z型堆叠而成。
在另一种叠片方法中,如附图1所示,可将例如正极片的第一极片 1和例如负极片的第二极片2分别放置于隔膜3的上表面4和下表面5,然后再整体移动隔膜3和其上的第一极片1与第二极片2,以进行叠片操作。
然而,在将第二极片2放置于隔膜3的下表面5上之前,相应的搬运组件需要从极片输送装置的取料工位搬取这种第二极片2。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将极片输送至便于搬取的状态的极片输送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输送装置,以能够将极片输送至便于搬取的状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极片输送装置,该极片输送装置包括:第一机构,其用于支撑极片的下表面;第二机构,其用于通过接触和固定所述极片的上表面而从所述第一机构上拾取所述极片。所述第一机构和所述第二机构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通过移动而使所述第二机构拾取的所述极片的下表面露出。
可选的,所述第一机构包括:第一传送带,用于以朝向上方的第一表面接触和输送所述极片;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进行运转。所述第二机构与所述第一机构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机构包括:第二传送带,具有朝向下方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输送方向上具有重合区域;第二传送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送带进行运转。所述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运转而将极片输送至所述重合区域;所述第二传送带通过所述第二表面拾取在所述重合区域处的所述极片,并且经由所述第二传送带驱动机构的驱动而继续输送所述极片。
可选的,所述第一机构还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传送带绕设在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底板吸附孔,所述第一传送带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底板吸附孔连通的第一传送带吸附孔,所述第一底板吸附孔用于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以在所述抽真空装置工作时,将所述极片吸附在所述第一传送带的第一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机构还包括第一破真空组件,所述第一破真空组件与对应所述重合区域的第一传送带吸附孔连通,用于在极片被输送至所述重合区域时,将气体提供至所述极片朝向所述第一底板的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送带上沿着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输送方向设置有检测标记;所述第一机构还包括:第一检测件,设置成对应第一位置,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标记是否经过所述第一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检测标记的运转轨迹上;控制系统,与所述第一检测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件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启停进行控制。
可选的,所述检测标记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检测件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检测标记的数量值进行检测。
可选的,所述检测标记为开设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检测孔,或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标签。
可选的,所述第二机构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传送带绕设在所述第二底板上;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底板吸附孔,所述第二传送带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底板吸附孔连通的第二传送带吸附孔,所述第二底板吸附孔用于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以在所述抽真空装置工作时,将所述极片吸附在所述第二传送带的第二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二机构还包括抚平机构,所述抚平机构用于对从所述重合区域输送出来的极片进行抚平,使得整个极片被均匀贴合在所述第二传送带的第二表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处盖设有盖板;所述第二机构还包括:光源,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用于照射定位检测区域;所述盖板能使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图像获取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带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用于通过接收透过所述盖板的光线而获取位于所述定位检测区域的所述极片的图像信息。
可选的,所述盖板为透明板,所述第二传送带为透明带。
在本申请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中,设置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第二机构用于从所述第一机构上拾取所述极片,并且所述第一机构和所述第二机构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通过移动而使所述第二机构拾取的所述极片的下表面露出,从而能够将极片输送至便于搬取的状态。本申请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可实现在第二机构上的倒挂式输送,也就是在第二机构上时极片的上表面被第二机构固定,而此时极片的下表面是露出的,该下表面没有被第二机构吸附或固定,进而可满足搬运组件从极片下方吸附极片的露出的下表面,并将其快速搬运至隔膜下表面,从而可提高极片的搬运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分别放置于隔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极片输送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为图3所示极片输送装置的第一机构的第一底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为图3所示极片输送装置的第二机构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第二机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为图6中第二机构的抚平机构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第二机构的第二底板的示意性仰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中的搬运组件将极片搬运至叠片工位的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的极片输送装置60可包括第一机构61和第二机构66。所述第一机构61用于支撑极片2的下表面,该极片2可为正极片或负极片。所述第二机构66用于通过接触和固定所述极片2的上表面而从所述第一机构61上拾取所述极片2。所述第一机构61和所述第二机构66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通过移动而使所述第二机构66拾取的所述极片2的下表面露出。
所述第一机构61可具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用于支撑极片2 的下表面,并相应地露出所述极片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机构61可为固定不动的,以在支撑极片2后保持极片2固定。所述第一机构61也可以是可移动的,以在支撑极片2后将极片2输送至预设位置。
所述第二机构66可具有拾取平台,所述拾取平台用于接触和固定所述极片2的上表面。当所述第一机构61设置为固定不动时,所述第二机构66可设置成能够移动,以便移动至所述第一机构61上方并拾取极片2。所述第二机构66也可为固定不动的,此时所述第一机构61设置成可移动的,以在支撑极片2后将极片2输送至所述第二机构66下方,并由所述第二机构66拾取极片2。另外,所述第一机构61和所述第二机构66均可设置成可移动的,以便配合移动至预设位置进行极片2 的交接,并进一步移动而使第二机构66拾取的所述极片2的下表面露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机构61和第二机构66的移动可以是第一机构61和第二机构66各自的整体移动,也可以是第一机构61和第二机构66中的部件的移动。例如,为了使第一机构61将极片2输送至预设位置,该第一机构61可带动极片2整体进行移动,也可以是该第一机构61中的某个部件带动极片2相对于该第一机构61的其他部件进行移动。另外,所述第二机构66对所述极片2的拾取可采用真空吸附方式、磁吸方式、粘性吸附方式等。
在上述实施例的极片输送装置60中,通过使所述第二机构66从所述第一机构61上拾取所述极片2,并且使所述第二机构66拾取的所述极片2的下表面露出,从而能够将极片2输送至便于搬取的状态。也就是说,由于第二机构66拾取的所述极片2的下表面是露出的,该下表面没有被第二机构吸附或固定,因此此时的极片2就是处于便于搬取的状态,可再通过搬运组件从极片2下方吸附极片的露出的下表面,并将其快速搬运至隔膜下表面,从而可提高极片2的搬运效率。
请参阅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该实施例中的极片输送装置60可包括第一机构61和与所述第一机构61相邻设置的第二机构66。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构61可包括:第一传送带62,用于以朝向上方的第一表面621接触和输送极片2,该极片2可为正极片或负极片;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6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62进行运转;第一底板64,所述第一传送带62可绕设在所述第一底板64上,以由所述第一底板64对其更好地支撑。由于第一传送带62运转时其外侧的表面会在朝上和朝下之间变换,因此本申请中将所述第一表面621 限定为第一传送带62运转时朝上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4所示,所述第一传送带62上沿着所述第一传送带62的输送方向A1设置有检测标记623。所述第一机构61还可包括:第一检测件613,设置成对应第一位置A3,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标记623是否经过所述第一位置A3;其中,所述第一位置A3位于所述检测标记623的运转轨迹上;控制系统614,与所述第一检测件613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件613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第一传送带62的启停进行控制。具体的,控制系统614可控制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63 的启停,进而控制由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63驱动的第一传送带62的启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标记623的数量为多个。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检测标记623可等间距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标记623为开设在所述第一传送带62上的检测孔,或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62上的标签。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检测标记623可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一检测件613可设置在第一底板64上,并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一位置A3处的所述检测标记623的数量值进行检测。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检测件613 每检测到一个检测标记623则对其进行计数以获取当前时刻累计检测到的检测标记623的数量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检测件613可为传感器;例如,光纤传感器。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614可根据第一检测件613是否检测到检测标记623而对第一传送带62的启停进行控制。具体的,当第一检测件613检测到检测标记623时,第一检测件613将该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系统614,控制系统614则根据该检测结果控制第一传送带62停止运转,待下一个极片2搬运并吸附至第一传送带62表面后,则通过控制系统614控制第一传送带62启动,以继续使第一传送带62开始运转;当第一检测件613没有检测到检测标记623时,第一传送带62持续进行运转。当第一传送带62上的各个检测标记623之间的间距相等时,控制系统614根据第一检测件613是否检测到检测标记623而对第一传送带62的启停进行控制,能够使第一传送带62每次运行预定的距离后再停止运转,然后将极片2搬运至第一传送带62表面;从而能够有效保证搬运至第一传送带62表面上的各极片2之间的间距相等,且能够使每个极片2均能精确输送至设定工位。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614可根据第一检测件613检测到的检测标记623的数量值是否达到预设阈值而对第一传送带62的启停进行控制;其中,预设阈值可为两个或三个,当然也可以为上述的一个;具体的,当第一检测件613检测到的检测标记623的数量值达到预设阈值时,第一检测件613将该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系统614,控制系统614则根据该检测结果控制第一传送带62停止运转,待下一个极片2搬运并吸附至第一传送带62表面后,继续使第一传送带62开始运转;当第一检测件613检测到的检测标记623的数量值小于预设阈值(也就是未达到预设阈值)时,第一传送带62持续进行运转;其中,由于第一传送带 62上的各个检测标记623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检测件613每检测到一定数量的检测标记623时,所对应的第一传送带62的距离相同,从而能够使第一传送带62每运行相同距离后通过控制系统614控制第一传送带62停止运转,然后将极片2搬运至第一传送带62表面并吸附,进而能够有效保证搬运至第一传送带62表面上的各极片2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使每个极片2均能精确输送至设定工位。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传送带62每停止运转一次,第一检测件613则重新对检测到的检测标记623的数量进行计数。所述控制系统614还可控制极片输送装置60的其他相关部分的操作,或者可与控制极片输送装置60的其他相关部分的操作的其他控制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的控制系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63可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64的相对两端的两个辊轮63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64 下侧的驱动辊632。所述第一传送带62可绕设在辊轮631和驱动辊632 上并支撑于所述第一底板64的上侧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辊632和辊轮631之间还可设置张紧轮633,以对所述第一传送带62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进一步地,张紧轮633 上还设置有张紧调节机构634,以对张紧轮633沿例如垂直于第一底板 64所在平面的方向的移动进行调节。
所述第二机构66可包括:第二传送带67,具有朝向下方的第二表面671,并且所述第二表面671和所述第一表面621在所述第一传送带62的输送方向A1上具有重合区域A2,例如,所述第一传送带62的末端与所述第二传送带67的起始端(该起始端可对极片2具有真空吸附作用)具有重合区域;第二传送带驱动机构68,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送带67进行运转;第二底板69,所述第二传送带67可绕设在所述第二底板69上,以由所述第一底板64对其更好地支撑。由于第二传送带67 运转时其外侧的表面会在朝上和朝下之间变换,因此本申请中将所述第二传送带67的第二表面671限定为其运转时朝下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671和所述第一表面621在与输送方向A1垂直的方向上可具有间隙,该间隙可与极片2的厚度相当,以用于供极片2通过,且便于实现极片 2在第一机构61和第二机构66之间的交接。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机构61和第二机构66相邻指的是所述第一机构61和第二机构66相互邻近设置;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机构66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构61的上方,并且设置成使得第二传送带67的第二表面671和第一传送带62的第一表面621在第一传送带62的输送方向A1上具有重合区域A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送带驱动机构68可与上述的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63类似。具体而言,所述第二传送带驱动机构68可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69的相对两端的两个辊轮691(参见图4);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69上侧的驱动辊692。所述第二传送带67可绕设在辊轮691和驱动辊692上并支撑于所述第二底板69的下侧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辊692和辊轮691之间还可设置张紧轮693,以对所述第二传送带67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同样地,张紧轮693上还可设置有与上述的张紧调节机构634类似的张紧调节机构,以对张紧轮693沿例如垂直于第二底板69所在平面的方向的移动进行调节。
在极片输送装置60的操作中,所述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63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62沿着输送方向A1运转而将极片2输送至所述重合区域 A2;所述第二传送带67通过所述第二表面671拾取在所述重合区域A2 处的所述极片2,并且经由所述第二传送带驱动机构68的驱动而继续输送所述极片2。所述极片2被所述第二传送带67继续输送的方向可与输送方向A1相同,也可垂直或成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二传送带67对所述极片2的拾取可采用真空吸附方式、磁吸方式、粘性吸附方式等。
参见图5,其为图3所示极片输送装置60的第一机构61的第一底板64的示意性俯视图。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64在与第一传送带62接触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底板吸附孔641,并间隔设置有多个抽真空孔643。各第一底板吸附孔641可为开设在第一底板64表面的长形凹槽,并可沿着第一底板64的长度方向A4延伸;各抽真空孔643可为垂直于第一底板64的长度方向A4的通孔。该长度方向A4可与所述第一传送带62的输送方向A1为同一个方向。每个抽真空孔643可连通前述多个第一底板吸附孔641中的部分或全部。相应地,所述第一传送带 62上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底板吸附孔641连通的第一传送带吸附孔622 (参见图4)。第一传送带吸附孔622可以是圆形孔或腰形孔。所述第一底板吸附孔641可通过抽真空孔643和与抽真空孔643连接的抽真空接头644与抽真空装置611连接,以在所述抽真空装置611工作时,将所述极片2吸附在所述第一传送带62的第一表面621,以防止极片2在传输过程中,由于第一传送带62的震动或第一传送带62突然启停而使极片2与第一传送带6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进而保证极片2能够通过第一传送带62稳定且同步地传输至预设位置。所述抽真空装置611可为真空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构61还包括第一破真空组件612,所述第一破真空组件612与对应所述重合区域A2的第一传送带吸附孔622 连通,用于在极片2被输送至所述重合区域A2时,将气体提供至所述极片2朝向所述第一底板64的表面。例如,所述第一破真空组件612 可通过开设在所述第一底板64上的进气口642与所述重合区域A2处的抽真空孔643连通,以便能够通入气体。从而,通过进气使得进入气体的压力大于抽真空的负压,进而达到使处于第一机构61上的末端处的极片2被破真空的作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破真空组件612可为高压空气源,高压空气源的出气端可通过通气接头与进气口642连通。当需要使第一传送带62上的极片2与第一传送带62脱离时,高压空气源中的压缩空气进入抽真空孔643并吹向极片2靠近第一底板64的一侧表面,以使极片2与第一传送带62表面脱离。
参见图6至图9,其中图6为图3所示极片输送装置60的第二机构 66的示意性俯视图,图7为图6中第二机构66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 为图6中第二机构66的抚平机构662的示意图,图9为图6中第二机构66的第二底板69的示意性仰视图。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底板69在与第二传送带67 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底板吸附孔691,并间隔设置有多个抽真空孔694。各第二底板吸附孔691可为开设在第二底板69表面的长形凹槽,并沿着第二底板69的长度方向A5延伸;各抽真空孔694可为垂直于第二底板69的长度方向A5的通孔。每个抽真空孔694可连通前述多个第二底板吸附孔691中的部分或全部。相应地,所述第二传送带67 上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底板吸附孔691连通的第二传送带吸附孔672(参见图6)。第二传送带吸附孔672可以是圆形孔或腰形孔。所述第二底板吸附孔691可通过抽真空孔694和与抽真空孔694连接的抽真空接头695与抽真空装置661连接,以在所述抽真空装置661工作时,将所述极片 2吸附在所述第二传送带67的第二表面671,以防止极片2在传输过程中,由于第二传送带67的震动或第二传送带67突然启停而使极片2与第二传送带67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进而保证极片2能够通过第二传送带67稳定且同步地传输至预设位置。由此可见,第二机构66对极片2 的吸附原理与第一机构61对极片2的吸附原理可基本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装置661可为真空泵。所述抽真空装置 661也可与上述的抽真空装置611为同一个抽真空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机构66还可包括抚平机构662,所述抚平机构662用于对从所述重合区域A2输送出来的极片2进行抚平,使得整个极片2被均匀贴合在所述第二传送带67 的第二表面671上。所述抚平机构662可包括滚筒6621、抚平座6622 和连杆6623。所述滚筒6621可安装在所述抚平座6622上,所述抚平座 6622可安装在两个连杆6623上。从而,当将连杆6623安装在所述第二机构66上,并使得所述滚筒6621接近所述第二表面671时,所述滚筒 6621可对从所述重合区域A2输送出来的极片2进行抚平。进一步地,所述抚平座6622可滑动套设在两个连杆6623上,并且可在所述连杆 6623上设置能够对所述抚平座6622施加朝向所述第二表面671的作用力的弹性件6624。所述弹性件6624可为弹簧、弹性橡胶等。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机构66还包括搬运组件663,所述搬运组件663用于通过吸附板667抓取处在所述第二传送带67的第二表面671上的取料工位处的所述极片2并将其搬运至叠片工位D。例如,所述搬运组件663可采用机械手,吸附板667可固定设置在机械手的移动端,通过机械手驱动吸附板667吸附第二传送带取料工位处的极片2。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底板69的下侧表面可开设有凹槽692,所述凹槽692的开口处盖设有盖板693。所述第二机构66还可包括:光源664,设置在所述凹槽692中,用664于照射定位检测区域C1,所述盖板693能使所述光源664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图像获取装置665,设置在所述盖板693远离所述光源664的一侧,其能够接收透过所述盖板693的光线,从而可用于例如通过拍照而获取位于所述定位检测区域C1的所述极片2的图像信息。相应地,所述搬运组件663与所述图像获取装置665通信连接,用于在抓取所述极片2后根据所述图像获取装置665获取的所述图像信息对所述极片2的位置进行纠偏。该定位检测区域C1可等同于上述的取料工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光源664可为发出可见光(例如白色、蓝色、红色光线等)的光源,盖板693可为透明板,所述第二传送带67为透明带,以提高光源664所发射的光线的穿透力。在其它实施例中,光源 664可为仅发出特定光线(例如红外或紫外光线)的光源,盖板693和所述第二传送带67可仅使这种特定的光线(例如红外或紫外光线)透过,而相应的图像获取装置665可捕捉这种特定的光线的图像。
可以理解的是,当极片2位于该定位检测区域C1时,光源664从极片2靠近第二底板69的一侧对极片2进行照射,图像获取装置665 从极片2远离第二底板69的一侧获取极片2的图像信息,这样能够凸显极片2的边缘,从而提高极片2的成像质量,进而提高获取到的极片 2的图像信息的准确度。其中,极片2的图像信息具体可包括极片2的尺寸信息和当前位置信息,其中,极片2的当前位置信息具体可包括沿着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参见图3和图4)的坐标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图像获取装置665可为相机;比如,CCD摄像机;定位检测区域C1可为极片2定位在光源664上方时所在的位置区域,例如,其可为凹槽692开口处所对应的区域。
具体的,凹槽692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极片2的长度和宽度,使得单个极片2能够全部落入盖板693上,从而可以采集到极片2全部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凹槽692用于通过抽真空接头695与抽真空装置661 连通,且盖板693上设置有盖板吸附孔696,以在抽真空装置661工作时,通过盖板吸附孔696对极片2产生吸附力。类似地,所述凹槽692 也可与一破真空组件连接,用于在极片2被输送至取料工作时,将气体提供至所述极片2朝向所述第二底板69的表面。
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极片输送装置60的第一机构61和第二机构 66可设置成同时运行,使得第一传送带62和第二传送带67同时移动和同时停止;相应地,还可使第一检测件613和图像获取装置665配合运行,从而能够提高效率。
在本申请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中,设置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第二机构用于从所述第一机构上拾取所述极片,并且所述第一机构和所述第二机构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通过移动而使所述第二机构拾取的所述极片的下表面露出,从而能够将极片输送至便于搬取的状态。本申请提供的极片输送装置可实现在第二机构上的倒挂式输送,也就是在第二机构上时极片的上表面被第二机构固定,而此时极片的下表面是露出的,该下表面没有被第二机构吸附或固定,进而可满足搬运组件从极片下方吸附极片的露出的下表面,并将其快速搬运至隔膜下表面,从而可提高极片的搬运效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构,其用于支撑极片的下表面;和
第二机构,其用于通过接触和固定所述极片的上表面而从所述第一机构上拾取所述极片;
其中,所述第一机构和所述第二机构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通过移动而使所述第二机构拾取的所述极片的下表面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构包括:
第一传送带,用于以朝向上方的第一表面接触和输送所述极片;和
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进行运转;并且
所述第二机构与所述第一机构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机构包括:
第二传送带,具有朝向下方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输送方向上具有重合区域;和
第二传送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送带进行运转;
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带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运转而将极片输送至所述重合区域;所述第二传送带通过所述第二表面拾取在所述重合区域处的所述极片,并且经由所述第二传送带驱动机构的驱动而继续输送所述极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构还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传送带绕设在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底板吸附孔,所述第一传送带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底板吸附孔连通的第一传送带吸附孔,所述第一底板吸附孔用于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以在所述抽真空装置工作时,将所述极片吸附在所述第一传送带的第一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构还包括第一破真空组件,所述第一破真空组件与对应所述重合区域的第一传送带吸附孔连通,用于在极片被输送至所述重合区域时,将气体提供至所述极片朝向所述第一底板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上沿着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输送方向设置有检测标记;所述第一机构还包括:
第一检测件,设置成对应第一位置,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标记是否经过所述第一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检测标记的运转轨迹上;和
控制系统,与所述第一检测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件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启停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标记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检测件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检测标记的数量值进行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标记为开设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检测孔,或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标签。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构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传送带绕设在所述第二底板上;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底板吸附孔,所述第二传送带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底板吸附孔连通的第二传送带吸附孔,所述第二底板吸附孔用于与抽真空装置连接,以在所述抽真空装置工作时,将所述极片吸附在所述第二传送带的第二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构还包括抚平机构,所述抚平机构用于对从所述重合区域输送出来的极片进行抚平,使得整个极片被均匀贴合在所述第二传送带的第二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处盖设有盖板;所述第二机构还包括:
光源,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用于照射定位检测区域;所述盖板能使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和
图像获取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带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用于通过接收透过所述盖板的光线而获取位于所述定位检测区域的所述极片的图像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透明板,所述第二传送带为透明带。
CN202020281880.5U 2020-03-09 2020-03-09 极片输送装置 Active CN212049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81880.5U CN212049504U (zh) 2020-03-09 2020-03-09 极片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81880.5U CN212049504U (zh) 2020-03-09 2020-03-09 极片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49504U true CN212049504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32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81880.5U Active CN212049504U (zh) 2020-03-09 2020-03-09 极片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495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9971A (zh) 极片输送装置
US20050199337A1 (en) Single sheet jo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212049309U (zh) 传送带输送检测装置
CN212558566U (zh) 自动纠偏移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叠片机
CN210102891U (zh)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装配的上料装置
CN211140812U (zh) 一种用于光学玻璃片的正反面检测排盘机
WO2021017351A1 (zh) 叠片机
US20190100339A1 (en) Lidding system and lidding method
CN111322945A (zh) 极片检测装置
CN113635053A (zh) 一种耳机组装设备
CN113353667A (zh) 一种无人值守的图文自动裁切设备
CN212049504U (zh) 极片输送装置
EP3741716B1 (en) Conveyor system and conveying method
CN213007005U (zh) 一种覆膜装置
CN210092240U (zh) 一种电池堆叠机构
CN212058634U (zh) 极片检测装置
CN217995973U (zh) 一种硅片隔纸分板机的覆纸硅片下料机构
CN216004475U (zh) 叠片装置
CN216326393U (zh) 一种耳机组装设备
CN210928495U (zh) 用于柔性电路板自动组装线的自动贴合机
KR102483525B1 (ko) 노칭 기능이 구비된 이차 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 장치
CN112886046B (zh) 电池模组盖板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KR20150077139A (ko) 봉지필름용 박리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oled 패널용 봉지 시스템, 봉지필름용 박리장치의 박리 방법
CN114043208A (zh) 一种传感器组装机构和组装设备
CN115055390A (zh) 一种芯片屏蔽罩平面度自动化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