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54264U - 电动撑杆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动撑杆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54264U
CN212054264U CN202020445515.3U CN202020445515U CN212054264U CN 212054264 U CN212054264 U CN 212054264U CN 202020445515 U CN202020445515 U CN 202020445515U CN 212054264 U CN212054264 U CN 212054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sleeve
rotation stopping
wall
connecting seat
da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55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燕军
黄景峰
陈进
龙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455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54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54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54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撑杆和汽车。该电动撑杆包括外套管,外套管的内周面设有隔断部;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于外套管内,驱动组件包括外导管、内导管、螺杆、阻尼器和电机,内导管与螺杆螺纹配合,外导管套设于内导管的外围,外导管的一端设有连接座,连接座的一侧与隔断部限位抵接,阻尼器和电机设于连接座的另一侧,螺杆的端部与阻尼器和电机传动连接,连接座及阻尼器均与外套管的内周面之间通过止旋结构限位配合;以及第一固定头,第一固定头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外壁和内壁,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供外套管的端部插置的凹槽,外壁与外套管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撑杆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电动撑杆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撑杆和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撑杆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通过电动撑杆驱动汽车尾门,而可实现汽车尾门的自动开合,极大地提升了汽车的使用便利性。传统的电动撑杆通常包括外套管、内套管、驱动组件及固定头等零部件。其中,驱动组件包括外导管、内导管、螺杆、阻尼器和电机等多个零部件,在进行电动撑杆组装时,外套管与驱动组件及固定头之间的装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压点式组装,此种方式需要在外套管内增加铆压铁管,成本较高,且压点位置不准确,铆压后零件之间的同心度难以保证;另一种为激光焊接,此种方式需要在外套管与内部零件对应的部位采用透激光材料,且需要内部零件与外套管干涉配合才能保证焊接良好,而干涉量过大时又不利于零件的组装,对零件的尺寸公差要求高,故成本也高。因此,传统的电动撑杆存在组装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电动撑杆存在组装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撑杆和汽车,该电动撑杆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成本较低。
一种电动撑杆,包括:
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设有隔断部;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外导管、内导管、螺杆、阻尼器和电机,所述内导管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所述外导管套设于所述内导管的外围,所述外导管的一端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侧与所述隔断部限位抵接,所述阻尼器和所述电机设于所述连接座的另一侧,所述螺杆的端部与所述阻尼器和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连接座及所述阻尼器均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之间通过止旋结构限位配合;以及
第一固定头,所述第一固定头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外壁和内壁,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形成供所述外套管的端部插置的凹槽,所述外壁与所述外套管焊接固定。
上述电动撑杆在进行组装时,将驱动组件装配至外套管内后,外导管的连接座以及阻尼器均与外套管之间通过止旋结构限位配合,可避免外导管及阻尼器相对外套管发生转动,以保证同心度,通过隔断部和第一固定头的配合可对外导管、阻尼器及电机的轴向运动进行限位,从而能够很好地将电机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螺杆上,进而可驱动内导管沿螺杆做直线运动,从而可使内导管相对外导管进行轴向伸缩运动。其中,第一固定头与外套管进行装配时,将外套管安装有电机的一端插入至固定头上的凹槽内,再通过激光焊接工艺将第一固定头的外壁与外套管焊接固定即可,工艺简单,连接可靠。相较于传统的压点式组装,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撑杆无需额外设置铆压铁管,也不会存在压点位置不准确的风险,相较于传统的激光焊接组装,外套管需要采用透激光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撑杆只需将上固定头的至少外壁部分设置为透激光材料便可实现与外套管的焊接,所使用的透激光材料的占比较小,从而可有效节约成本,并且对组装至外套管内的其他零部件的尺寸公差要求也不用太高,从而可有效简化装配工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撑杆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成本较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的端部外周面设有定位台阶,所述外壁的端面与所述定位台阶抵接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器包括外壳、阻尼器本体及端盖,所述阻尼器本体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端盖围合形成的安装腔内,所述电机与所述端盖连接,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止旋槽,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止旋筋,所述止旋筋依次穿过各所述止旋槽并与所述止旋槽限位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止旋筋,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止旋槽,所述止旋筋与所述止旋槽数量适配且一一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相对的一面设有定位槽,所述止旋筋延伸至所述定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还分别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干涉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与所述外套管相配合的一侧呈弧形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分别沿周向设有多个所述凸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与所述电机通过第一减震胶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固定头之间设有第二减震胶,所述第一固定头与所述第二减震胶干涉配合以对所述电机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撑杆。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动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电动撑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电动撑杆的驱动组件与第一固定头的局部配合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驱动组件及第一固定头与外套管装配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电动撑杆的外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电动撑杆的第一固定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第一固定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0、外套管;11、定位台阶;12、止旋筋;13、隔断部;20、内套管;301、止旋槽;302、凸部;31、外导管;311、连接座;32、内导管;33、螺杆;34、阻尼器;341、外壳;342、阻尼器本体;343、端盖;35、电机;36、第一减震胶;37、第二减震胶;40、第一固定头;41、外壁;42、内壁;421、定位槽;43、凹槽;50、第二固定头;60、压簧;70、防水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安装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垂直……),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撑杆。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该电动撑杆包括外套管10、内套管20、驱动组件、第一固定头40、第二固定头50及压簧60。如图4所示,外套管10的内周面设有隔断部13;驱动组件设于外套管10内,驱动组件包括外导管31、内导管32、螺杆33、阻尼器34和电机35,内导管32与螺杆33螺纹配合,外导管31套设于内导管32的外围,外导管31的一端设有连接座311,连接座311的一侧与隔断部13限位抵接,阻尼器34和电机35依次设于连接座311的另一侧,螺杆33的端部依次与阻尼器34和电机35传动连接,连接座311及阻尼器34均与外套管10的内周面之间通过止旋结构限位配合;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固定头40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外壁41和内壁42,内壁42与外壁41之间形成供外套管10的端部插置的凹槽43,外壁41与外套管10焊接固定。
具体地,如图4所示,外套管10的内周面的中部位置设有隔断部13而将外套管10分隔为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可选地,隔断部13呈沿外套管10的内周面延伸的环形结构。在进行装配时,将螺杆33与内导管32螺纹连接后装配至外导管31内,再将外导管31组装至外套管10中,外导管31的连接座311与隔断部13相抵接;再将阻尼器34及电机35装入至外套管10内,螺杆33的端部与阻尼器34及电机35可通过花键驱动连接;再将第一固定头40连接于外套管10的端部,至此便完成了外套管10与驱动组件及第一固定头40之间的组装。其中,连接座311、阻尼器34及电机35均安装于外套管10的第一管段内。然后将压簧60装配至外套管10的第二管段内,压簧60套设于外导管31的外围,压簧60的一端与隔断部13弹性抵接,内套管20可沿轴向滑动地安装于压簧60与外套管10之间,压簧60的另一端安装在内套管20中,内套管20与内导管32连接固定,第二固定头50连接于内导管32远离第一固定头40的一端,至此,完成整个电动撑杆的装配。
其中,至少第一固定头40的外壁41采用透激光材料制成,通过激光焊接工艺而可将外壁41与外套管10焊接融合到一起。当然,为了简化第一固定头40的生产工艺,第一固定头40整体可采用透激光材料制成。此外,为了保证外套管10的端部能够快速地插入至第一固定头40的凹槽43内,可选地,外套管10的端部外周缘设有倒角。
上述电动撑杆应用至汽车尾门时,将第一固定头40安装至汽车尾门的固定座上,将第二固定头50安装在车身本体的固定座上,通过电机35驱动螺杆33转动,进而可带动内导管32沿螺杆33做直线运动,内导管32带动内套管20相对外套管10进行直线伸缩,进而可实现汽车尾门的开关。可选地,内套管20的外周面设有若干沿轴向延伸的导向筋,外套管10的内周面设有与导向筋配合的导向槽,通过导向筋与导向槽配合,可保证内套管20能够相对外套管10平稳滑动。可选地,电机35为安装有减速箱的减速电机35,通过减速电机35、阻尼器34及压簧60的配合,可实现汽车尾门的悬停。可选地,连接座311与隔断部13之间设有防水垫圈70,而可实现防水作用。可选地,第一固定头40上设有供电机35的控制线穿出的穿线孔,穿线孔处套设有波纹管,可进一步起到防水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动撑杆除了应用于汽车尾门上,还可应用于其他可自动开合的门体或窗体上,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止旋结构可以是在外套管10的内周面设置止旋筋12,在连接座311及阻尼器34的外周面设置止旋槽301;或者也可以是在外套管10的内周面设置止旋槽301,在连接座311及阻尼器34的外周面设置止旋筋12。只要能够防止连接座311及阻尼器34相对于外套管10转动即可。
上述电动撑杆在进行组装时,将驱动组件装配至外套管10内后,外导管31的连接座311以及阻尼器34均与外套管10之间通过止旋结构限位配合,可避免外导管31及阻尼器34相对外套管10发生转动,以保证同心度,通过隔断部13和第一固定头40的配合可对外导管31、阻尼器34及电机35的轴向运动进行限位,从而能够很好地将电机35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螺杆33上,进而可驱动内导管32沿螺杆33做直线运动,从而可使内导管32相对外导管31进行轴向伸缩运动。其中,第一固定头40与外套管10进行装配时,将外套管10安装有电机35的一端插入至固定头上的凹槽43内,再通过激光焊接工艺将第一固定头40的外壁41与外套管10焊接固定即可,工艺简单,连接可靠。相较于传统的压点式组装,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撑杆无需额外设置铆压铁管,也不会存在压点位置不准确的风险,相较于传统的激光焊接组装,外套管10需要采用透激光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撑杆只需将上固定头的至少外壁41部分设置为透激光材料便可实现与外套管10的焊接,所使用的透激光材料的占比较小,从而可有效节约成本,并且对组装至外套管10内的其他零部件的尺寸公差要求也不用太高,从而可有效简化装配工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撑杆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外套管10的端部外周面设有定位台阶11,外壁41的端面与定位台阶11抵接配合。具体地,如图5所示,外套管10包括主体部及设于主体部一端的焊接部,焊接部的外径尺寸小于主体部的外径尺寸,主体部靠近焊接部的一端的端面形成定位台阶11,第一固定头40装配至外套管10上后,第一固定头40的外壁41的端面与定位台阶11抵接配合,而可对第一固定头40进行限位。可选地,当第一固定头40与外套管10装配好后,第一固定头40的外壁41与外套管10的主体部大体平齐,从而保证产品整体的美观度。
请参照图3至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阻尼器34包括外壳341、阻尼器本体342及端盖343,阻尼器本体342设于外壳341与端盖343围合形成的安装腔内,电机35与端盖343连接,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的外周面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止旋槽301,外套管10的内周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止旋筋12,止旋筋12依次穿过各止旋槽301并与止旋槽301限位配合。具体地,阻尼器本体342可在组装减震胶后装配至外壳341内,端盖343盖合于外壳341的敞口端。在装配至外套管10内时,将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上的止旋槽301分别与外套管10内的止旋筋12对准,再沿着止旋筋12推入至外套管10内即可,装配简单方便。并且外导管31、外壳341及端盖343通过同一条止旋筋12串接,可很好地保证各零部件之间的同心度,从而提升产品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外套管10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止旋筋12,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的外周面分别设有多个止旋槽301,止旋筋12与止旋槽301数量适配且一一对应。通过多个止旋筋12与多个止旋槽301一一对应地限位配合,可进一步保证限位配合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保证各零部件之间的同心度。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外套管10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且均匀地设置有四个沿轴向延伸的止旋筋12,相应地,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上分别对应设有四个止旋槽301。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内壁42与外壁41相对的一面设有定位槽421,外套管10上的止旋筋12延伸至定位槽421内。通过止旋筋12与定位槽421的配合,可将第一固定头40进行定位至外套管10上,以便于后续的焊接操作。其中,定位槽421与止旋筋12数量适配并一一对应,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外套管10的内周面间隔且均匀地设置有四个止旋筋12,相应地,内壁42沿周向设有四个定位槽421。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能够顺利地组装至外套管10内,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的外周面与外套管10的内周面之间采用间隙配合,而存有一定的组装余量。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的外周面还分别设有凸部302,凸部302与外套管10的内周面干涉配合。当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装配至外套管10内后,通过凸部302与外套管10的内周面干涉配合,可进一步确保连接座311(外导管31)、外壳341及端盖343之间的同心度。
可选地,凸部302与外套管10相配合的一侧呈弧形设置。将凸部302设置为弧形,使得其与外套管10之间的干涉面积较小,组入阻力也较小,不会影响到组装。例如,如图3所示,凸部302呈沿外套管10的轴向延伸的条状,凸部302的横截面的外缘轮廓呈弧形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凸部302设置为弧形的凸点。可选地,连接座311、外壳341及端盖343的外周均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部302。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及图4,端盖343与电机35通过第一减震胶36连接,电机35与第一固定头40之间设有第二减震胶37,第一固定头40与第二减震胶37干涉配合以对电机35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具体地,第一减震胶36的一侧与端盖343之间可通过凹凸结构插接配合,第一减震胶36的另一侧与电机35的减速箱之间也可通过凹凸结构插接配合,从而实现阻尼器34与电机35的连接,再将第二减震胶37压接于电机35远离阻尼器34的一侧,第一固定头40与第二减震胶37干涉配合,从而可使阻尼器34及电机35能够稳定地安装于外套管10内,而避免发生轴向窜动,通过设置第一减震胶36和第二减震胶37可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从而保证电动撑杆的性能稳定。可选地,第一减震胶36及第二减震胶37上对应的部位也设有止旋槽301和凸部302。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动撑杆,该电动撑杆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设有隔断部;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外导管、内导管、螺杆、阻尼器和电机,所述内导管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所述外导管套设于所述内导管的外围,所述外导管的一端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侧与所述隔断部限位抵接,所述阻尼器和所述电机设于所述连接座的另一侧,所述螺杆的端部与所述阻尼器和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连接座及所述阻尼器均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之间通过止旋结构限位配合;以及
第一固定头,所述第一固定头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外壁和内壁,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形成供所述外套管的端部插置的凹槽,所述外壁与所述外套管焊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的端部外周面设有定位台阶,所述外壁的端面与所述定位台阶抵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包括外壳、阻尼器本体及端盖,所述阻尼器本体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端盖围合形成的安装腔内,所述电机与所述端盖连接,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止旋槽,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止旋筋,所述止旋筋依次穿过各所述止旋槽并与所述止旋槽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止旋筋,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止旋槽,所述止旋筋与所述止旋槽数量适配且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相对的一面设有定位槽,所述止旋筋延伸至所述定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还分别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周面干涉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与所述外套管相配合的一侧呈弧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分别沿周向设有多个所述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与所述电机通过第一减震胶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固定头之间设有第二减震胶,所述第一固定头与所述第二减震胶干涉配合以对所述电机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撑杆。
CN202020445515.3U 2020-03-31 2020-03-31 电动撑杆和汽车 Active CN212054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5515.3U CN212054264U (zh) 2020-03-31 2020-03-31 电动撑杆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5515.3U CN212054264U (zh) 2020-03-31 2020-03-31 电动撑杆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54264U true CN212054264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39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5515.3U Active CN212054264U (zh) 2020-03-31 2020-03-31 电动撑杆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542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3723B (zh)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US20170191553A1 (en) Power strut
KR20080028779A (ko) 저마찰 구동장치를 갖는 롤업 윈도우 셰이드
KR20070007899A (ko) 차량의 액추에이터용 전기 모터 및 기어장치 구동 유닛
KR101560980B1 (ko)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동력전달 장치
CN111305688A (zh) 电动撑杆和汽车
WO2017195469A1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駆動装置
CN104075431A (zh) 导风板连接轴套及空调器
CN212054264U (zh) 电动撑杆和汽车
CN215056470U (zh) 一种方便组装的汽车尾门撑杆
CN212054265U (zh) 电动撑杆和汽车
CN210564010U (zh) 一种汽车电动尾门用平衡杆
CN212154500U (zh) 一种汽车尾门电动撑杆
CN208502520U (zh) 电动尾门撑杆及其固定座
CN212305002U (zh) 一种同心度高的电动推杆
CN114247670B (zh) 清洁刷及智能清洁设备
CN211500199U (zh) 车辆能源口的盖门执行器
CN219975281U (zh) 一种蜗轮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l型撑杆
CN210087097U (zh) 汽车电动撑杆和汽车
CN209924733U (zh) 汽车电动尾门电撑杆内导管丝杆组件结构
CN215332226U (zh) 一种具有减震电机支架的尾门撑杆
KR0121902Y1 (ko) 전동 모터의 축받이부 구조
CN220421573U (zh) 管状电机的降噪减震结构
CN110303952A (zh) 用于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马达安装结构
CN216659539U (zh) 一种汽车天窗遮阳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