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33138U - 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33138U CN212033138U CN202020496373.3U CN202020496373U CN212033138U CN 212033138 U CN212033138 U CN 212033138U CN 202020496373 U CN202020496373 U CN 202020496373U CN 212033138 U CN212033138 U CN 2120331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 layer
- particles
- coated silicon
- active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包括集流体层、活性层、平流层,其特征在于:位于集流体层的表面设有活性层,活性层的上方覆盖平流层;所述的集流体层为光滑的铜箔;所述的活性层由若干碳包裹硅纳米颗粒组成;所述的平流层为硅碳与石墨混合体结构。同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克服了硅作为锂电池负极时体积膨胀导致的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危机和化石原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研发高效、可重复利用的储能材料,提高对现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迫在眉睫。锂离子电池作为最有前途的储能材料之一,因具有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大、自放电率低、热稳定性能好、记忆效应不明显等优势,已成为新型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锂离子负极材料通常包括碳基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金属锂负极材料等,不同的材料基底赋予材料不同的性能特点,当前,锂电池主要负极材料为改性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等。这两类材料容量较低,石墨理论比容量372mAh/g,实际比容量365mAh/g。它限制锂电池比能量进一步提高。硅类负极材料理论储锂比容量高达4200mAh/g(Li22Si5),电极电位适中。硅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硅材料在脱/嵌锂中存在剧烈的体积效应(>300%),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活性物质容易脱落、粉化。它在电解液中不断形成电解质界面(SEI)膜,使充放电效率降低,电解液不断被消耗使电池内阻变大,容量衰减。硅导电性差,严重阻碍纯相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应用进程。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中硅作为活性物质锂间层,提供储锂容量;碳作为分散基质,限制硅颗粒的体积变化,构成导电网络。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兼具两者优点,有希望代替石墨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克服了硅作为锂电池负极时体积膨胀导致的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包括集流体层、活性层、平流层,其特征在于:位于集流体层的表面设有活性层,活性层的上方覆盖平流层;所述的集流体层为光滑的铜箔;所述的活性层由若干碳包裹硅纳米颗粒组成;所述的平流层为硅碳与石墨混合体结构。
所述的碳包裹硅纳米颗粒包括纳米硅颗粒、小尺寸纳米碳颗粒、大尺寸纳米碳颗粒,位于纳米硅颗粒的表面包覆两层纳米碳颗粒层,内层为小尺寸纳米碳颗粒,外层为大尺寸纳米碳颗粒;所述的小尺寸纳米碳颗粒的颗粒直径为2-10nm;所述的大尺寸纳米碳颗粒的颗粒直径为5-300nm。
所述的平流层的硅碳与石墨混合体,其混合质量比为5-10:95-90。
所述的平流层采用滚涂或者刮涂工艺与活性层及集流体层结合。
所述的活性层包括立方柱、锥状、半圆体状结构。
所述的平流层具有流淌性,平流层完全覆盖活性层,并渗透到活性层下方形成不连续的插入层。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克服了硅作为锂电池负极时体积膨胀导致的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碳包裹硅纳米颗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制得锂电池的效果图。
图4、图5为不同形状的活性层的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位于集流体层1的表面设有活性层2,活性层2的上方覆盖平流层3;所述的集流体层1为光滑的铜箔;所述的活性层2由若干碳包裹硅纳米颗粒组成;所述的平流层3为硅碳与石墨混合体结构。
碳包裹硅纳米颗粒包括纳米硅颗粒、小尺寸纳米碳颗粒、大尺寸纳米碳颗粒,位于纳米硅颗粒4的表面包覆两层纳米碳颗粒层,内层为小尺寸纳米碳颗粒5,外层为大尺寸纳米碳颗粒6;所述的小尺寸纳米碳颗粒5的颗粒直径为2-10nm;所述的大尺寸纳米碳颗粒6的颗粒直径为5-300nm。
平流层3的硅碳与石墨混合体,其混合质量比为5-10:95-90。
平流层3采用滚涂或者刮涂工艺与活性层2及集流体层1结合。
活性层2包括立方柱、锥状、半圆体状结构。
所述的平流层3具有流淌性,平流层3完全覆盖活性层2,并渗透到活性层2下方形成不连续的插入层。
碳包裹硅纳米颗粒的制得:将金刚线切割硅片的含硅水溶液,压滤成含水为20-30%的硅泥;将硅泥与小分子碳合物水溶液充分混合,形成硅浆,硅泥与碳合物的质量比为6~9:4~1;硅浆放入真空炉中,在氮气保护下烧结,去除水分,并低温碳化,烧结温度为500-600℃,形成大颗粒块状硅,获得小尺寸纳米碳颗粒5包裹的硅纳米颗粒;将块状硅与高分子水相或有机相碳材料混合,混合质量比为5~8:5~2,通过磨浆工艺,包括球磨、砂磨、辊磨、高速剪切混合等技术制得硅碳浆液;用微纳米气泡快速发生装置处理硅碳浆液,在不除泡的情况下,将以上浆液直接放置到真空烧结路中,氮气保护下,700-800℃烧结2-4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完成小尺寸纳米碳颗粒5包裹的碳包裹硅纳米颗粒;粉碎粉筛后获得如图2所示结构的外形不规则的碳包裹硅纳米颗粒。
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制得:集流体层1为光滑的铜箔,活性层2是具有一定图形结构的,复合在集流体层1表面的硅碳材料;平流层3完全覆盖活性层2,并渗透到活性层2下方形成不连续的插入层。
活性层2为图2所述的硅碳复合材料,通过压印、丝印等形成规则的图形结构,包括立方柱、锥状、半圆体状等,如图4,图5所示。
平流层3为硅碳与石墨(软碳)混合体,混合质量比为5-10:95-90,通过刮涂工艺实现,表面光滑。刮涂具有一度的流淌性,在活性层2与集流体层1之间形成不连续的插入层。
实施例:
将金刚线切割硅片的含硅水溶液,压滤成含水为20%的硅泥;将硅泥与壳聚糖水溶液(30%固含量)搅拌充分混合,形成硅浆。其中,硅泥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8:2。硅碳浆倒入石墨坩埚内后,放入真空炉中,在氮气保护下烧结。先300℃烘烤30min去除水分,再升温至600℃,保温1小时后氮气保护下冷却至常温。硅碳浆烧结成块。将以上硅碳块与沥青液通过球磨混合工艺混合,硅碳块与沥青的质量比为7:3。用微纳米气泡快速发生装置处理以上混合浆液,在不除泡的情况下,将以上浆液直接放置到真空烧结路中,氮气保护下,800℃烧结4小时,冷却到室温,获得大颗粒硅碳复合物。经高速剪切粉碎和粉筛后获得如图2所示结构的外形不规则的碳包硅颗粒。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膜层,如图1所示,集流体层1为铜箔。活性层2通过压印工艺形成方柱状阵列结构,活性层2为如图2所示的双层包裹的碳硅纳米复合材料。平流层3通过刮涂方式复合在活性层2的表面,平流层3中的固体物质为图2所示的碳硅纳米复合材料与石墨的混合物,混合质量比5:95。通过刮涂及由上而下的压力,在活性层2和平流层3的接触面上形成渗透,在活性层2与集流体层1之间形成不连续的平流层3,有效提高界面接触,降低阻抗,促进锂离子的迁移,提高锂离子电导率,使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极片的使用安全性得到极好的保障。可以提高负极膜层的电子电导率,降低极化作用,提升其倍率性能及比容量。
在现有技术的石墨负极中掺入少量的硅碳复合颗粒,可以降低负极膜层中两种材料的阻抗,促进锂离子的迁移,提高锂离子电导率,降低极化作用,提升其倍率性能及比容量。硅碳材料形成的负极膜层将石墨负极的比容量提高至450mAh/g以上,如图3所示。通过硬碳的双层包裹,以及膜层制作中硬碳与软碳(石墨)的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负极膜层的工作稳定性。
Claims (5)
1.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包括集流体层、活性层、平流层,其特征在于:位于集流体层(1)的表面设有活性层(2),活性层(2)的上方覆盖平流层(3);所述的集流体层(1)为光滑的铜箔;所述的活性层(2)由若干碳包裹硅纳米颗粒组成;所述的平流层(3)为硅碳与石墨混合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包裹硅纳米颗粒包括纳米硅颗粒、小尺寸纳米碳颗粒、大尺寸纳米碳颗粒,位于纳米硅颗粒(4)的表面包覆两层纳米碳颗粒层,内层为小尺寸纳米碳颗粒(5),外层为大尺寸纳米碳颗粒(6);所述的小尺寸纳米碳颗粒(5)的颗粒直径为2-10nm;所述的大尺寸纳米碳颗粒(6)的颗粒直径为5-3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流层(3)采用滚涂或者刮涂工艺与活性层(2)及集流体层(1)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层(2)包括立方柱、锥状、半圆体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流层(3)具有流淌性,平流层(3)完全覆盖活性层(2),并渗透到活性层(2)下方形成不连续的插入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96373.3U CN212033138U (zh) | 2020-04-08 | 2020-04-08 | 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96373.3U CN212033138U (zh) | 2020-04-08 | 2020-04-08 | 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33138U true CN212033138U (zh) | 2020-11-27 |
Family
ID=73489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96373.3U Active CN212033138U (zh) | 2020-04-08 | 2020-04-08 | 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33138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68835A1 (ja) * | 2021-02-03 | 2022-08-1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気化学セル |
NO20210855A1 (en) * | 2021-07-02 | 2023-01-03 | Vianode AS |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 from silicon kerf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
EP4398329A1 (de) * | 2023-01-03 | 2024-07-10 | Volkswagen Ag | Batterieelektrode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batteriezelle |
WO2024207484A1 (zh) * | 2023-04-07 | 2024-10-1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
-
2020
- 2020-04-08 CN CN202020496373.3U patent/CN21203313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68835A1 (ja) * | 2021-02-03 | 2022-08-1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気化学セル |
NO20210855A1 (en) * | 2021-07-02 | 2023-01-03 | Vianode AS |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 from silicon kerf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
EP4398329A1 (de) * | 2023-01-03 | 2024-07-10 | Volkswagen Ag | Batterieelektrode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batteriezelle |
WO2024207484A1 (zh) * | 2023-04-07 | 2024-10-1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033138U (zh) | 一种碳包裹硅纳米颗粒作为锂电池的负极膜层 | |
CN110620223B (zh) | 锂离子电池预锂化硅碳多层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57731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311522B (zh) | 一种硅/碳复合微球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11682173B (zh) | 一种多杂原子共掺杂炭壳包覆硅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165862B (zh) | 一种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301215A (zh) | 一种高容量硅碳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3346324B (zh)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449385B (zh) | 碳包覆的无定型硅/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 |
CN103199258A (zh)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3236528B (zh) | 一种锗碳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1632913B (zh) | 一种硅/多孔碳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 |
CN103560233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包覆的硅石墨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365208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硅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7195893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硼掺杂硅基负极材料 | |
CN110660984A (zh) | 一种纳米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4362315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低成本制备方法 | |
CN112234182B (zh) | 一种锂电池负极用高容量硅碳材料及制备方法 | |
CN104638253A (zh) | 一种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Si@C-RG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9524620B (zh) | 基于铜锡合金的三维铜锡化合物纳米颗粒-微米多孔铜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一步制备法 | |
CN104659333A (zh) | 锂离子二次电池Mg2Si/SiOx/C复合负极材料膜电极的制备方法 | |
CN109360962B (zh) | 一种锂电池用高稳定性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505200A (zh) | 碳纳米管/石墨烯/硅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90683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硫基负极材料及其应用 | |
CN110380029A (zh) | 锂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