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09235U -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09235U CN212009235U CN202020779025.7U CN202020779025U CN212009235U CN 212009235 U CN212009235 U CN 212009235U CN 202020779025 U CN202020779025 U CN 202020779025U CN 212009235 U CN212009235 U CN 2120092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 layer
- edge
- sealing
- transpa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透明导电层、至少一个导电部、至少一个密封部以及与导电部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引出电极;所述透明导电层层叠设置于基底层的顶面;所述导电部与透明导电层连接;所述密封部与透明导电层的顶面连接。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变色材料层分别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连接,导电层的密封部用于对变色材料层封边。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设置电致变色器件时无需额外的布电极操作,避免了空气中水氧的影响,且所得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导电基体,尤其涉及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在电场作用下,材料发生可逆的变色现象。电致变色实质是一种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后材料在外观上表现出颜色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材料是指在外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可发生色彩变化的材料即为电致变色材料,其本质是材料的化学结构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改变,进而引起材料吸收光谱的变化。
具有实用价值的电致变色材料必须具备颜色变化的可逆性、颜色变化的方便性和灵敏性、颜色深度的可控性、颜色记忆性、驱动电压低、多色性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目前,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材料已基本具备上述性质,电致变色材料的特点和优势促使各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研制和开发。
现有技术中,在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时需要使用导电基体贴合变色材料,贴合完成后进行紫外光固化,固化完成后对电致变色器件进行收卷或者分切存储,但此时所得电致变色器件通常不具备隔绝水氧的能力,容易被空气中的水氧影响而造成变色不均匀的现象;同时,此时的电致变色器件仅依靠变色材料的上下表面与导电基体进行粘结,容易产生脱膜的现象。
CN 107922829 A公开了一种具有改善的电解质层的电致变色元件,包括第一和第二基底、层状工作电极、位于工作电极和其他基底之间并且包含可移动的金属阳离子的电解质层以及位于电解质材料与其他基底的导电涂层之间的对电极。该电致变色元件由各功能层层叠设置而成,在收卷或分切存储时难以避免脱膜以及水氧的影响;且电极的设置需要对布线区域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容易导致电致变色器件出现脱膜和/或弯折的问题。
CN 102830565 A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薄膜、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内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内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的有机-无机电致变色薄膜。该电致变色薄膜以及电致变色器件仍然存在收卷或分切加工使容易受到水氧影响的问题;且存在布线时脱膜、弯折的缺陷。
对此,提供一种具有边缘密封功能的导电基体以及电致变色器件,对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效率以及克服变色不均匀、脱膜与弯折的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通过预先设置侧引出电极,使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用于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时省略了电极布置区域的清洗步骤,减少了脱膜的风险;而且,本实用新型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密封部不仅能够起到封装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变色材料层的目的,还够改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增强电致变色器件中导电层与变色材料层的结合强度。
为达到此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透明导电层、至少一个导电部、至少一个密封部以及与导电部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引出电极;
所述透明导电层层叠设置于基底层的顶面;所述导电部与透明导电层连接;所述密封部与透明导电层的顶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电部与透明导电层连接包括:(1)导电部嵌入基底层,导电部的顶面与透明导电层的底面连接;(2)导电部的底部嵌入基底层,剩余部分嵌入或伸出所述透明导电层;(3)导电部完全嵌入透明导电层;(4)导电部的底部嵌入透明导电层,剩余部分伸出透明导电层;(5)导电部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的顶面连接。所述“伸出”是指导电部的顶面高出透明导电层的顶面,或,导电部的顶面与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电部与透明导电层的连接方式能够保证导电部与透明导电层存在接触部分,从而实现由导电部为透明导电层供电。而与导电部连接的侧引出电极则能够实现外部电源为导电部供电,从而实现了外部电源为透明导电层的供电。
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部与透明导电层的顶面连接包括密封部设置于透明导电层的顶面,以使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形成电致变色器件时密封部能够起到绝缘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电致变色器件的布置需要对密封部的位置进行合理地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当所述导电部伸出透明导电层时,所述密封部包覆导电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设置导电部时,在设置导电部的区域内放置导电材料,所述放置导电材料的方法包括丝网印刷、移印、喷墨印刷、金属网格印刷、胶印、凹印、喷涂、点胶、气相沉积或贴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丝网印刷与移印的组合,移印与喷墨印刷的组合,喷墨印刷与金属网格印刷的组合,金属网格印刷与胶印的组合,胶印与凹印的组合,凹印与喷涂的组合,丝网印刷与点胶的组合,丝网印刷、喷墨印刷、金属网格印刷与点胶的组合,喷墨印刷、金属网格印刷、胶印、凹印与喷涂的组合或丝网印刷、移印、喷墨印刷、金属网格印刷、胶印、凹印、喷涂与点胶的组合。
所述导电材料包括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箔、铜丝或导电胶膜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导电银浆与导电铜浆的组合,导电铜浆与导电碳浆的组合,导电碳浆与纳米银导电油墨的组合,纳米银导电油墨与导电胶膜的组合,铜箔与铜丝的组合、导电银浆、导电铜浆与导电碳浆的组合,导电银浆、导电碳浆与纳米银导电油墨的组合,导电铜浆、导电碳浆与导电胶膜的组合或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丝、铜箔与导电胶膜的组合,优选为导电银浆。
优选地,在设置导电部之前,对设置导电部的区域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的方法包括UVO法、电晕处理法或等离子清洗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UVO法与电晕处理法的组合,电晕处理法与等离子清洗的组合,UVO法与等离子清洗的组合或UVO法、电晕处理法与等离子清洗的组合;本实用新型所述“UVO法”为使用紫外臭氧清洗机进行表面处理。经过预处理后导电部能够更好地结合在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部的设置方法包括喷涂、点胶、丝网印刷、滴涂辊压、刮图或贴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喷涂与点胶的组合,喷涂与贴胶的组合,点胶与贴胶的组合或喷涂、点胶与贴胶的组合。所述密封部的材料包括本领域常规的具有绝缘且隔绝水氧效果的压敏胶、热熔胶、UV光固化胶或热固化胶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侧引出电极的材料包括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箔、铜丝或导电胶膜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导电银浆与导电铜浆的组合,导电铜浆与导电碳浆的组合,导电碳浆与纳米银导电油墨的组合,纳米银导电油墨与导电胶膜的组合,铜箔与铜丝的组合、导电银浆、导电铜浆与导电碳浆的组合,导电银浆、导电碳浆与纳米银导电油墨的组合,导电铜浆、导电碳浆与导电胶膜的组合或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丝、铜箔与导电胶膜的组合,优选为导电银浆。
优选地,所述基底层为玻璃或柔性基底层;当基底层为柔性基底层时,厚度为20-500μm,例如可以是20μm、50μm、100μm、150μm、200μm、250μm、300μm、350μm、400μm、450μm或500μm,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当所述基底层的材料为玻璃时,不对所述基底层的厚度做过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合理地选择。
所述柔性基底层采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PET与环烯烃共聚物的组合,环烯烃共聚物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PET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或PET、环烯烃共聚物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厚度为0.1nm-10μm,例如可以是0.1nm、0.5nm、1nm、5nm、10nm、100nm、500nm、1μm、3μm、5μm、7μm或10μm,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数值范围内其它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进一步优选为0.1nm-1μm。
本实用新型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铟锡(ITO)、氧化铝锌(AZO)、氟掺杂氧化锡(FTO)、纳米银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ITO与ZAO的组合,AZO与FTO的组合,纳米银线与石墨烯的组合,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的组合,碳纳米管与金属网格的组合,金属网格与银纳米颗粒的组合,纳米银线与银纳米颗粒的组合,ITO、AZO与纳米银线的组合,纳米银线、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的组合,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与银纳米颗粒的组合或ITO、AZO、FTO、纳米银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与银纳米颗粒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导电部包括规则形状的导电部和/或不规则形状的导电部,以便于设置导电部的角度出发,本实用新型所述导电部进一步优选为等宽的规则形状的导电部。
优选地,所述导电部的宽度为0.02-100mm,例如可以是0.02mm、0.1mm、0.2mm、1mm、2mm、3mm、4mm、5mm、6mm、8mm、10mm、12mm、14mm、16mm、18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或100mm,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数值范围内其它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厚度为0.05-500μm,例如可以是0.05μm、0.1μm、0.5μm、1μm、20μm、30μm、40μm、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100μm、110μm、120μm、130μm、140μm、150μm、160μm、170μm、180μm、190μm、200μm、250μm、300μm、350μm、400μm、450μm或500μm,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为0.05-200μm。
优选地,所述密封部的厚度为1μm-2mm,例如可以是1μm、10μm、100μm、500μm、1mm、1.5mm或2mm,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数值范围内其它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部的厚度是指密封部的顶面高出透明导电层顶面的高度。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引出电极的设置方法包括:侧引出电极的一端与导电部连接,另一端不伸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或,侧引出电极的一端与导电部连接,另一端伸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或,侧引出电极的一端与导电部连接,另一端翻折至基底层的底面。所述“不伸出”是指侧引出电极的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或,侧引出电极的另一端较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内缩少许。
优选地,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还包括覆盖密封部顶面的离型膜层。
本实用新型所述离型膜层的设置能够使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便于储存运输。当使用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时,仅需剥离离型膜层即可。
优选地,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基底层与透明导电层的边缘缺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边缘缺口的设置有利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形成电致变色器件时,使侧引出电极容易设置和/或与外部进行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侧引出电极位置合理地设置与之对应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缺口。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为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覆盖变色材料层的至少一个侧面,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覆盖变色材料层的至少一个侧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有与第二导电层的侧引出电极相对应的边缘缺口;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有与第一导电层的侧引出电极相对应的边缘缺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使用设置有边缘缺口的导电层,使与之配合的导电层上的侧引出电极更容易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变色材料层包括电致变色层,可选的包括电解质层和离子存储层。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变色材料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与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用于对变色材料层进行封边,从而减弱或隔绝了空气中水氧对电致变色器件中变色材料层的影响,使制备得到的电致变色器件不会出现变色不均匀的现象。
而且,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以及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对变色材料层进行封边处理还利用了密封部对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结构上的改进,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与变色材料层更紧密的结合,从而使所得电致变色器件不易出现脱膜的现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结构简单,通过侧引出电极的设置避免了组成电致变色器件后的布电极操作,克服了布电极操作带来的脱膜与歪着缺陷,也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
(2)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制备电致变色器件,能够使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密封部发挥对变色材料层的封边作用,从而减弱或隔绝空气中水与氧气对变色材料层的影响,进而保证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均匀;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密封部的设置,使基底层为柔性基底时,可以采用卷对卷的方式制备电致变色器件,将制成的长条形的电致变色器件收卷备用,由于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密封部的设置,大大减少了水氧对变色材料层的影响,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
(4)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制备电致变色器件,能够利用密封部增强所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侧视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2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侧视图;
图5为实施例3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3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侧视图;
图7为实施例4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侧视图;
图8为实施例4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俯视图;
图9为实施例4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侧视图;
图10为实施例5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俯视图;
图11为实施例5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侧视图;
图12为实施例6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侧视图;
图13为实施例6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侧视图;
图14为实施例7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侧视图;
图15为实施例7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侧视图;
图16为实施例8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侧视图;
图17为实施例8提供的第一导电层的俯视图;
图18为实施例8提供的第二导电层的俯视图;
图19为实施例8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侧视图。
其中:1,基底层;2,透明导电层;3,导电部;4,密封部;5,侧引出电极;6,离型膜层;7,边缘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方体形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
所述第一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1个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所述侧引出电极5的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
所述第二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1个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所述侧引出电极5的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连接,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变色材料层的1个侧面,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与上述侧面所对应的侧面。所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为厚度为20-500μm的柔性基底材料层;透明导电层2的厚度为0.1nm-10μm,导电部3的宽度为0.02-100mm,厚度为0.05-500μm。密封部4的厚度为1μm-2mm,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变色材料层的厚度合理地选择密封部4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由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密封部4的设置,使密封部4能够起到封装变色材料层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
而且,由于密封部4的封装作用,密封部4能够起到加强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作用,使电致变色器件不易出现脱膜现象,使电致变色器件的良率进一步提高;侧引出电极5的设置使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引出的操作更加容易,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方体形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设置有离型膜层6,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设置有离型膜层6。
本实施例通过离型膜层6的设置使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便于储存运输,需要使用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时,仅需剥离离型膜层6即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方体形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侧视图如图6所示。
所述第一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2个长方形导电部3、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2个侧引出电极5;2个长方形导电部3连接成L形,L形导电部3的每一边连接有1个侧引出电极5,侧引出电极5的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所述密封部4的顶面设置有离型膜层6。
所述第二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2个长方形导电部3、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2个侧引出电极5;2个长方形导电部3连接成L形,L形导电部3的每一边连接有1个侧引出电极5,侧引出电极5的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所述密封部4的顶面设置有离型膜层6。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连接,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变色材料层的2个侧面,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与上述侧面所对应的2个侧面。
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1为厚度为20-500μm的柔性基底材料层;透明导电层2的厚度为0.1nm-10μm,导电部3的宽度为0.02-100mm,厚度为0.05-500μm。密封部4的厚度为1μm-2mm,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变色材料层的厚度合理地选择密封部4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由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密封部4的设置,使密封部4能够起到封装变色材料层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
而且,由于密封部4的封装作用,密封部4能够起到加强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作用,使电致变色器件不易出现脱膜现象,使电致变色器件的良率进一步提高;侧引出电极5的设置使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引出的操作更加容易,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方体形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
所述第一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长方形导电部3设置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中部;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嵌入基底层1,剩余部分嵌入透明导电层2,且导电部3的顶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平齐;密封部4呈“口”型并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侧引出电极5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部4的顶面设置有离型膜层6。
所述第二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长方形导电部3设置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中部;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嵌入基底层1,剩余部分嵌入透明导电层2,且导电部3的顶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平齐;密封部4呈“口”型并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侧引出电极5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部4的顶面设置有离型膜层6。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与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变色材料层的4侧面的一部分,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与上述4个侧面的剩余部分。所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
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为玻璃层,透明导电层2的厚度为0.1nm-10μm,导电部3的宽度为0.02-100mm,厚度为0.05-500μm。密封部4的厚度为1μm-2mm,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变色材料层的厚度合理地选择密封部4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由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密封部4的设置,使密封部4能够起到封装变色材料层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
而且,由于密封部4的封装作用,密封部4能够起到加强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作用,使电致变色器件不易出现脱膜现象,使电致变色器件的良率进一步提高;侧引出电极5的设置使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引出的操作更加容易,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圆形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侧视图如图10所示。
所述第一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圆环形导电部3、1个密封部4以及与圆环形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侧引出电极5一端与圆环形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伸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
所述第二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圆环形导电部3、1个密封部4以及与圆环形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侧引出电极5一端与圆环形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伸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与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变色材料层侧面的一部分,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上述侧面的剩余部分,所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
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为厚度为20-500μm的柔性基底材料层;透明导电层2的厚度为0.1nm-10μm,导电部3的宽度为0.02-100mm,厚度为0.05-500μm。密封部4的厚度为1μm-2mm,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变色材料层的厚度合理地选择密封部4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由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密封部4的设置,使密封部4能够起到封装变色材料层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
而且,由于密封部4的封装作用,密封部4能够起到加强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作用,使电致变色器件不易出现脱膜现象,使电致变色器件的良率进一步提高;侧引出电极5的设置使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引出的操作更加容易,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方体形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侧视图如图12所示。
所述第一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1个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侧引出电极5的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翻折至基底层1的底面。
所述第二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1个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侧引出电极5的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翻折至基底层1的底面。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连接,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变色材料层的1个侧面,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与上述侧面所对应的侧面,所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
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为厚度为20-500μm的柔性基底材料层;透明导电层2的厚度为0.1nm-10μm,导电部3的宽度为0.02-100mm,厚度为0.05-500μm。密封部4的厚度为1μm-2mm,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变色材料层的厚度合理地选择密封部4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由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密封部4的设置,使密封部4能够起到封装变色材料层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
而且,由于密封部4的封装作用,密封部4能够起到加强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作用,使电致变色器件不易出现脱膜现象,使电致变色器件的良率进一步提高;侧引出电极5的设置使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引出的操作更加容易,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方体形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侧视图如图14所示。
所述第一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以及1个密封部4;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不与导电部3接触;所述导电部3的两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使导电部3起到侧引出电极5的作用。
所述第二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以及1个密封部4;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不与导电部3接触;所述导电部3的两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使导电部3起到侧引出电极5的作用。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连接,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变色材料层的1个侧面,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与上述侧面所对应的侧面;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的导电部3裸露于电致变色器件的外部以利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而起到侧引出电极5的作用;所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
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为的玻璃层,透明导电层2的厚度为0.1nm-10μm,导电部3的宽度为0.02-100mm,厚度为0.05-500μm。密封部4的厚度为10nm-2mm,且密封部4的厚度高于导电部3的厚度,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变色材料层的厚度合理地选择密封部4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由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密封部4的设置,使密封部4能够起到封装变色材料层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
而且,由于密封部4的封装作用,密封部4能够起到加强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作用,使电致变色器件不易出现脱膜现象,使电致变色器件的良率进一步提高;导电部3作为侧引出电极5的设置使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引出的操作更加容易,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方体形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侧视图如图16所示,第一导电层的俯视图如图17所示,第二导电层的俯视图如图18所示。
所述第一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2个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1个侧引出电极5,第一导电层还设置有与第二导电层的侧引出电极5相对应的2个边缘缺口7;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一个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另一个密封部4对称设置于透明导电层2的另一侧;所述侧引出电极5的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部4的顶面设置有离型膜层6。
所述第二导电层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1、透明导电层2、1个长方形导电部3、2个密封部4以及与导电部3连接的2个侧引出电极5,第二导电层还设置有与第一导电层的侧引出电极5相对应的1个边缘缺口7;第二导电层的侧引出电极5的位置与第一导电层上的边缘缺口7相对应,第二导电层的边缘缺口7与第一导电层的侧引出电极5相对应;透明导电层2层叠设置于基底层1的顶面,导电部3的底部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一个密封部4与透明导电层2的顶面连接且包覆导电部3,另一个密封部4对称设置于透明导电层2的另一侧;所述侧引出电极5的一端与导电部3连接,另一端与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部4的顶面设置有离型膜层6。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2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第一导电层中包覆导电部3的密封部4顶面与第二导电层中包覆导电部3的密封部4的顶面连接,第一导电层中另一密封部4的顶面与第二导电层中另一密封部4的顶面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变色材料层相对应2个侧面的一部分,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4覆盖变色材料层所述相对应2个侧面的剩余部分,所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
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为厚度为20-500μm的柔性基底材料层;透明导电层2的厚度为0.1nm-10μm,导电部3的宽度为0.02-100mm,厚度为0.05-500μm。密封部4的厚度为1μm-2mm,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变色材料层的厚度合理地选择密封部4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由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中密封部4的设置,使密封部4能够起到封装变色材料层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而且,由于密封部4的封装作用,密封部4能够起到加强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作用,使电致变色器件不易出现脱膜现象,使电致变色器件的良率进一步提高;侧引出电极5的设置使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引出的操作更加容易。
而且,本实施例中边缘缺口7与对侧的侧引出电极5的相对设置,使得侧引出电极5易于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结构简单,通过侧引出电极的设置避免了组成电致变色器件后的布电极操作,克服了布电极操作带来的脱膜与歪着缺陷,也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制备电致变色器件,能够使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密封部发挥对变色材料层的封边作用,从而减弱或隔绝空气中水与氧气对变色材料层的影响,进而保证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均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密封部的设置,使基底层为柔性基底时,可以采用卷对卷的方式制备电致变色器件,将制成的长条形的电致变色器件收卷备用,由于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密封部的设置,大大减少了水氧对变色材料层的影响,有效避免了变色材料层受空气中水氧影响产生变色不均匀的缺陷;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制备电致变色器件,能够利用密封部增强所得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强度。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包括基底层、透明导电层、至少一个导电部、至少一个密封部以及与导电部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引出电极;
所述透明导电层层叠设置于基底层的顶面;所述导电部与透明导电层连接;
所述密封部与透明导电层的顶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为玻璃或柔性基底层;
所述基底层为柔性基底层时,厚度为20-5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厚度为0.1nm-10μm;所述密封部的厚度为1μm-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包括规则形状的导电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的宽度为0.02-100mm,厚度为0.05-5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引出电极的一端与导电部连接,另一端不伸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
或,所述侧引出电极的一端与导电部连接,另一端伸出边缘密封导电基体的边缘;
或,所述侧引出电极的一端与导电部连接,另一端翻折至基底层的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还包括覆盖密封部顶面的离型膜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密封导电基体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基底层与透明导电层的边缘缺口。
9.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变色材料层与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为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边缘密封导电基体;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与变色材料层的顶面连接,第二导电层的透明导电层与变色材料层的底面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密封部覆盖变色材料层的至少一个侧面,第二导电层的密封部覆盖变色材料层的至少一个侧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有与第二导电层的侧引出电极相对应的边缘缺口;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有与第一导电层的侧引出电极相对应的边缘缺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779025.7U CN212009235U (zh) | 2020-05-12 | 2020-05-12 |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779025.7U CN212009235U (zh) | 2020-05-12 | 2020-05-12 |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09235U true CN212009235U (zh) | 2020-11-24 |
Family
ID=73410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779025.7U Active CN212009235U (zh) | 2020-05-12 | 2020-05-12 |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0923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27885A1 (zh) * | 2020-05-12 | 2021-11-18 |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
2020
- 2020-05-12 CN CN202020779025.7U patent/CN21200923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27885A1 (zh) * | 2020-05-12 | 2021-11-18 |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43545A (zh) |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
CN105895853B (zh) | 一种储能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07194075A (ja) | 機能デバイス | |
JP2007095682A (ja) | 積層型光起電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200924212A (en) | Pigment sensitizing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
WO2009154233A1 (ja) |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1904045A (zh)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0790405B1 (ko) | 염료감응형 태양전지의 구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212009235U (zh) | 一种边缘密封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
CN102103929B (zh)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190313A (zh) | 一种导电基体及其制备方法与电致变色器件 | |
US9991058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 |
JP5128118B2 (ja) | 湿式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1789317B (zh) |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08209529A5 (zh) | ||
WO2015025921A1 (ja) |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 |
CN212083868U (zh) | 一种导电基体与电致变色器件 | |
JP5160045B2 (ja) | 光電変換素子 | |
JP2010277999A (ja) | 染料感応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125860B2 (ja) | 酸化チタン膜の形成方法 | |
JP2014170617A (ja) |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7004511A (zh) | 光电转换元件及光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 | |
JP5778601B2 (ja) | 電気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JP5485425B2 (ja) | 光電変換素子 | |
JP6197282B2 (ja) | 電極および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