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80327U - 一种磁环电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磁环电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80327U
CN211980327U CN202021197636.7U CN202021197636U CN211980327U CN 211980327 U CN211980327 U CN 211980327U CN 202021197636 U CN202021197636 U CN 202021197636U CN 211980327 U CN211980327 U CN 211980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agnetic ring
ring body
wir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9763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耀海
林金龙
庞登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le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9763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80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80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80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环电感。磁环电感包括底座、磁环本体以及两根绕线。底座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下凹陷形成凹槽,且底座设置有自底座的顶面延伸至底座的底面的至少一个进线容纳部。磁环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凹槽内。两根绕线交错地缠绕在磁环本体上,且每根绕线具有自磁环本体向外延伸并被容纳在进线容纳部内的两个引线端。在本实用新型的磁环电感中,底座具有自底座的顶面延伸至底座的底面的至少一个进线容纳部。每根绕线的引线端被容纳在进线容纳部内,减少了引线端占用的空间。并且,将磁环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底座的凹槽中,使磁环本体的位置更加稳固,也减少了磁环本体占用的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磁环电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磁环电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磁环电感一般包括磁环本体和底座。其中,磁环本体上缠绕有多匝绕线。每个绕线具有两个引线端。磁环电感可以对电源信号进行滤波。然而,磁环电感上的绕线的引线端占用了空间,不利于磁环电感在微型化器件中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磁环电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绕线的引线端占用的空间的磁环电感。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下凹陷形成凹槽,且所述底座设置有自所述底座的顶面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底面的至少一个进线容纳部;
磁环本体,所述磁环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所述凹槽内;以及
两根绕线,两根所述绕线交错地缠绕在所述磁环本体上,且每根所述绕线具有自所述磁环本体向外延伸并被容纳在所述进线容纳部内的两个引线端。
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弧形。
可选地,所述凹槽为沿所述磁环本体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底座的凹槽。
可选地,所述进线容纳部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侧面上的进线槽。
可选地,所述进线槽的横截面为弧形。
可选地,所述进线容纳部为贯穿所述底座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
可选地,所述进线容纳部的数量为四个,每一个所述进线容纳部配置为容纳一个所述引线端。
可选地,所述的磁环电感,还包括:
四个引脚,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底面,每一个所述引脚配置为连接一个所述引线端。
可选地,所述绕线的线径为0.6mm2
本实用新型的磁环电感中,底座具有自底座的顶面延伸至底座的底面的至少一个进线容纳部。每根绕线的引线端被容纳在进线容纳部内,减少了引线端占用的空间。并且,将磁环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底座的凹槽中,使磁环本体的位置更加稳固,也减少了磁环本体占用的空间。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磁环电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底座的一个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底座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磁环电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磁环电感100可包括底座202、磁环本体102以及两根绕线106。底座202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下凹陷形成凹槽206,且底座202设置有自底座202的顶面延伸至底座202的底面的至少一个进线容纳部204。磁环本体102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凹槽206内。两根绕线106交错地缠绕在磁环本体102上,且每根绕线106具有自磁环本体102向外延伸并被容纳在进线容纳部204内的两个引线端1061。
在本实用新型的磁环电感100中,底座202具有自底座202的顶面延伸至底座202的底面的至少一个进线容纳部204。每根绕线106的引线端1061被容纳在进线容纳部204内,减少了引线端1061占用的空间。并且,将磁环本体102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底座202的凹槽206中,使磁环本体102的位置更加稳固,也减少了磁环本体102占用的空间。另外,将磁环本体102置于底座202的凹槽206中,相对于磁环本体102平贴在电路板上,可以降低磁环本体102表面上的绝缘层以及绕线106耐压击穿的风险,降低了磁环电感100的安全隐患。
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凹槽206的横截面可以为弧形。采用横截面为弧形的凹槽206,可以提高凹槽206和磁环本体102的适配性,提高磁环本体102和凹槽206的接触面积,使磁环本体102和凹槽206充分接触,从而使凹槽206内的磁环本体102更加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凹槽206可以为沿磁环本体102的轴向方向贯穿底座202的凹槽206。
在本实施例中,磁环本体102竖立的置于凹槽206中。在凹槽206沿磁环本体102的轴向方向贯穿底座202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将磁环本体102从底座202的上方置于凹槽206中,也可以实现将磁环本体102从底座202的侧方置于凹槽206中,提高了将磁环本体102置于凹槽206中的灵活性,进而提高了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进线容纳部204为设置在底座202的侧面上的进线槽。将进线容纳部204设置在底座202的侧面上,可以更加容易的将绕线106的引线端1061置于进线容纳部204内,提高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进线槽的横截面为弧形。采用弧形的进线槽,可以提高进线槽和绕线106的引线端1061的适配性,防止引线端1061从进线槽中滑落。
参见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进线容纳部204可以为贯穿底座202的通孔。将进线容纳部204设置为贯穿底座202的通孔,当绕线106的引线端1061置于进线容纳部204后,可以防止绕线106的引线端1061从进线容纳部204脱落。
继续参见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采用圆形的通孔,可以提高通孔和绕线106的引线端1061的适配性,使引线端1061更加容易的进入通孔,提高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进线容纳部204的数量可以为四个。每一个进线容纳部204适于容纳一个引线端1061。将四个引线端1061置于不同的进线容纳部204中,可以避免引线端1061之间互相干扰。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磁环电感100还可包括四个引脚208。四个引脚208设置于底座202的底面。每一个引脚208适于连接一个引线端1061。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引脚208连接一个引线端1061,然后通过引脚208与电路板中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相对于直接将引线端1061与电路板中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每个引脚208之间的距离更加稳定,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绕线106的线径可以为0.6mm2。采用线径为0.6mm2的绕线106,相对于采用0.32mm2甚至更小线径的绕线,可以提高绕线106承受的电流。具体地,例如,采用线径为0.6mm2的绕线106可以承受3A的电流。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磁环本体102的规格可以为9*5*3mm。相对于10*6*5mm规格的磁环本体,9*5*3mm规格的磁环本体102减少了占用的空间。采用9*5*3规格的磁环本体102以及0.6mm2的绕线106,在保持磁环电感100滤波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磁环本体102的占用空间。
上述任意实施例可以互相组合,根据上述任意一个优选实施例或多个优选实施例的组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磁环电感100中,每根绕线106的引线端1061被容纳在进线容纳部204内,减少了引线端1061占用的空间。并且,将磁环本体102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底座202的凹槽206中,使磁环本体102的位置更加稳固,也减少了磁环本体102占用的空间。另外,将磁环本体102置于底座202的凹槽206中,相对于磁环本体102平贴在电路板上,可以降低磁环本体102表面上的绝缘层以及绕线106耐压击穿的风险,降低了磁环电感100的安全隐患。每一个引脚208连接一个引线端1061,然后通过引脚208与电路板中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相对于直接将引线端1061与电路板中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每个引脚208之间的距离更加稳定,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下凹陷形成凹槽,且所述底座设置有自所述底座的顶面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底面的至少一个进线容纳部;
磁环本体,所述磁环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所述凹槽内;以及
两根绕线,两根所述绕线交错地缠绕在所述磁环本体上,且每根所述绕线具有自所述磁环本体向外延伸并被容纳在所述进线容纳部内的两个引线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为沿所述磁环本体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底座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线容纳部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侧面上的进线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线槽的横截面为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线容纳部为贯穿所述底座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线容纳部的数量为四个,每一个所述进线容纳部配置为容纳一个所述引线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四个引脚,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底面,每一个所述引脚配置为连接一个所述引线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环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的线径为0.6mm2
CN202021197636.7U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磁环电感 Active CN211980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7636.7U CN21198032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磁环电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7636.7U CN21198032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磁环电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80327U true CN211980327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68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97636.7U Active CN21198032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磁环电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803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67565B2 (en) Current measurement using inductor coil with compact configuration and low TCR alloys
US7339451B2 (en) Inductor
US6879238B2 (en) Configura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mpact high current inductor coil
US5872492A (en) Circuit boardless common mode filter and transformer connector
KR20060045548A (ko)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2879237A1 (en) Three-axis antenna
US20040041676A1 (en) Coil device with edgewise winding
CN110364334A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
CN211980327U (zh) 一种磁环电感
EP3073809A2 (en) Power filter
CN217134163U (zh) 一种大功率共模电感
CN201063589Y (zh) 滤波模组
CN211265252U (zh) 无线充电的发射端
JP2012138640A (ja) チョークコイル
CN213817386U (zh) 电机、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
JPH11273941A (ja) トランスおよびトランスの実装方法
CN210429462U (zh) 一种片式化共模电感
CN109155616B (zh) 带噪声滤波器的导电电路
CN217788172U (zh) 变压器底座
CN218482164U (zh) 引线连接结构及继电器
CN218482163U (zh) 继电器
CN216250341U (zh) 变压器
CN218939381U (zh) 变压器壳体和变压器
CN215731264U (zh) 一种5g家电滤波电感装置
CN209980908U (zh) 一种贴片式电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