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5916U - 阀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5916U
CN211975916U CN201922116781.1U CN201922116781U CN211975916U CN 211975916 U CN211975916 U CN 211975916U CN 201922116781 U CN201922116781 U CN 201922116781U CN 211975916 U CN211975916 U CN 211975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core
seat
assembly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167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1678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59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5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59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种阀装置,包括阀座、阀部件以及转子组件,阀部件包括阀芯组件、阀芯座组件、传动部件,阀芯座组件包括阀芯座和连接件,阀芯座具有阀口和阀芯腔,阀芯组件至少部分位于阀芯座,连接件与阀芯座连接,连接件与阀座连接,阀芯座与阀座连接或一体成形;通过将阀芯座组件分为至少二段,相比一体式阀芯座组件而言可以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冷/制热技术领域,阀装置是制冷/制热设备的冷媒流量控制部件,阀装置包括定子组件、转子组件、阀芯组件、阀芯座组件、阀座等部件,随着定子组件的线圈装置通电或断电,带动作为转子的转子组件旋转,与转子固定连接并跟随转子旋转的丝杆带动阀芯作升降运动,以调节阀芯与阀口之间的开度的方式来调节流过阀口的冷媒的流量,从而实现系统功能并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如何进一步降低阀芯座组件加工难度,方便阀芯座组件与阀芯组件、阀座之间的装配是一个待改善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加工和装配的阀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阀装置,包括阀座、阀部件以及转子组件,所述阀部件包括阀芯组件、阀芯座组件、传动部件,所述阀芯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芯座组件,所述阀芯座组件包括阀芯座和连接件,所述阀芯座具有阀口和阀芯腔,所述阀芯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芯座,所述阀座具有第一流通部、第二流通部和安装腔,所述阀芯座和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阀芯腔连通,所述阀口位于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之间,所述第二连通部通过所述阀口与所述阀芯腔连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芯座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座连接,所述阀芯座与所述阀座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转子组件通过所述传动部件带动所述阀芯组件轴向运动,所述阀芯组件能够相对所述阀口运动进而调节所述阀口的开度,所述阀口与所述阀芯组件配合能够连通所述阀芯腔与所述第二流通部。
本技术方案的阀装置,阀芯座组件包括阀芯座和连接件,通过将阀芯座组件分为至少二段,相比一体式阀芯座组件而言可以降低加工和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阀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阀部件、转子组件和套管组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阀装置的一个局部放大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阀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阀芯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引导部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螺母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的阀装置处于全开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阀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阀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的放大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的再一实施方式的放大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放大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2中阀装置的另一个局部放大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阀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阀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阀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阀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中代表方位的词如上方、下方、左侧、右侧、顶部、底部等,是以说明书附图1-19为视角,目的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参见图1-9,阀装置可以应用于空调系统中,用于系统的流量调整以及通断控制,尤其适合汽车空调系统。阀装置10包括定子组件11、转子组件 12、阀部件13、阀座14、电路板15。阀部件13包括阀芯座组件13A、阀芯组件13B,阀芯座组件13A包括阀芯座131,阀芯组件13B包括阀芯132;阀座14用于放置或容纳阀部件,本实施例中,阀座14具有用于工作介质流入或者流出的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二流通部142,阀装置具有阀口1311,阀口1311位于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二流通部142之间,本实施例中,阀口1311 位于阀芯座131,阀口1311与阀芯132配合能够连通或截断第一流通部141 与第二流通部142。当然第一流通部141和第二流通部142也可以不位于阀座,而是位于与阀座连接的系统部件上,阀座对阀部件支撑。
阀装置10还包括套管123,定子组件11位于转子组件12的外周,套管 123设置于定子组件11与转子组件12之间用以隔离定子组件11和转子组件12。定子组件11与电路板15电连接和/或信号连接;阀装置10工作时,通过控制通过定子组件11的绕组中的电流按照预定的规律变化,从而控制定子组件11产生变化的激励磁场,转子组件12在激励磁场的作用下转动,转子组件12能够带动阀芯132相对阀口1311运动,并调节阀口1311的开度;这样可以通过外加驱动力使得转子组件能够带动阀芯相对阀口运动。本实施例中阀口设置于阀芯座上,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将阀口直接设置于阀座上,省去阀芯座。
本实施例中,定子组件11与阀座14固定连接,具体地,阀装置还包括压板16,定子组件11通过压板16与阀座14固定连接,压板16的截面形状大致呈L形,压板16的一部分与定子组件11固定连接,压板16的另一部分通过螺钉17与阀座14固定连接。
参见图2和图3,阀芯座组件13A还包括连接件135、引导部件136,阀芯组件13B还包括套筒部137,阀部件13还包括传动部件,传动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丝杆133、螺母座134,转子组件12包括永磁体121和连接板122。永磁体121与连接板122固定连接,丝杆133的一端与连接板122 固定连接,通过连接板122实现丝杆133与转子组件12的固定连接,具体地,丝杆133与连接板122可以采用焊接固定,转子组件12可以一体成形,如将永磁体121直接注塑在连接板122上。本实施例中,螺母座134与连接件135固定连接,永磁体121转动,带动连接板122以及丝杆133转动,丝杆133与螺母座134螺纹配合,阀芯132直接或间接与丝杆133连接,阀芯 132沿丝杆133的轴向方向运动,引导部件136与阀芯132的外侧配合,对阀芯132的轴向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当然,传动部件不仅限于螺母座与丝杆,也可采用其他能够实现相同功能的结构。
结合图8,螺母座134具有第一安装孔1341、第三腔C3,第一安装孔 1341与第三腔C3连通设置,形成第一安装孔1341的部分侧壁具有内螺纹段1341a。丝杆133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安装孔1341伸入第三腔C3,与阀芯 132通过套筒部137实现连接。丝杆133的外周壁上具有与内螺纹段1341a 配合的外螺纹段1331,当定子组件11产生激励磁场,转子组件12在激励磁场的作用下带动丝杆133一起转动,同时丝杆133与螺母座134通过螺纹配合,能够带动阀芯132沿轴向移动,阀芯132通过靠近和远离阀口1311改变工作介质在阀口处的流通截面积,进而能够在阀口处形成节流和/或工作介质的通断,阀口全关状态的一种阀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阀口全开状态的一种阀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
参见图3,套筒部137外部大体呈圆筒形,套筒部137具有第一腔体C1,第一腔体C1可以容纳零部件。阀部件13包括第一限位部1371,套筒部137 具有开口端,部分第一限位部1371通过开口端伸入第一腔体C1,套筒部137 与第一限位部1371固定连接,第一限位部1371具有第一限位面1371a。丝杆133远离连接板122的一端具有台阶部,阀部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1332,第二限位部1332与台阶部抵接并与丝杆133固定连接,第二限位部1332具有第二限位面1332a,第一限位面1371a与第二限位面1332a抵接,使得套筒部137不能脱离丝杆133。在装配时,可以先将第二限位部1332与丝杆 133固定连接后放入套筒部137的第一腔C1中,然后再将第一限位部1371 与套筒部137采用比如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装配后,丝杆133的下端被限位于套筒部137的第一腔体C1中,第一限位面1371a与第二限位面1332a 相对设置,第一限位面1371a、第二限位面1332a自靠近轴线的一端向远离轴线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限位面1371a、第二限位面1332a也可以自靠近轴线的一端向远离轴线的一端倾斜向上设置或者与轴线垂直设置。套筒部137的底端与阀芯132的顶端互相限位,可以通过焊接、注塑固定、配合等方式进行限位或固定。丝杆133轴向向上移动时,第一限位部1371与第二限位部1332互相限位,在第一限位面1371a与第二限位面1332a配合下套筒部137和阀芯132跟随丝杆133轴向移动。
阀部件还包括弹簧138、支撑部件139、第一垫片1372,弹簧138、支撑部件139、第一垫片1372位于第一腔体C1中,弹簧138上端与第二限位部1332接触并被第二限位部1332所限位,弹簧138下端由支撑部件139进行支撑,支撑部件139下表面与第一垫片1372抵接,第一垫片1372位于第一腔体C1的底部。丝杆133与阀芯组件13B之间通过弹簧138实现柔性连接,在丝杆133轴向向下移动时,能够及时调整因零件加工或者装配带来的位置偏差,尽量避免阀芯组件与其它零部件形成硬接触,减少卡死现象的出现;此外,还减少了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减少了磨损,延长了阀装置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5,阀座14包括第一流通部141、第二流通部142、第一端口Ⅰ、第二端口Ⅱ,第一端口Ⅰ与第二端口Ⅱ分别位于阀座14的不同侧,这样有利于避免阀装置连接到系统中时安装干涉,提高阀座的利用率,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端口Ⅰ与第二端口Ⅱ还可以位于阀座14的同一侧。第一端口Ⅰ与第一流通部141连通,第二端口Ⅱ与第二流通部142连通。阀座14还具有安装腔143,安装腔143具有第一安装部1431和第二安装部1432,阀座14还具有一平台144,平台144作为形成安装腔143的侧壁中的一部分,定义平台144以上的安装腔为第一安装部1431,平台144以下的安装腔为第二安装部1432,形成第一安装部1431的侧壁的内径大于形成第二安装部1432的侧壁内径。阀部件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143中。第一流通部141、第二流通部分别与安装腔143连通。
参见图2、3、6,阀芯座131包括第一配合部1312、连通部1313和阀口1311,第一配合部1312位于阀芯座131上端,连通部1313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313a,本实施例中具体设置为4个沿连通部轴向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有利于工作介质流通。阀芯座131还具有阀芯腔Cx,第二通孔1313a 与阀芯腔Cx连通设置,阀芯腔Cx与阀口1311连通,阀芯座131位于阀座 14的第二安装部1432,第一流通部141与阀芯腔Cx通过第二通孔1313a连通,第二流通部142在阀口1311开启的情况下与阀芯腔Cx连通,第二流通部142在阀口1311闭合的情况下与阀芯腔Cx不连通。工作介质可以正向流动,从第一端口Ⅰ流经第一流通部141,并经过第二通孔1313a进入阀芯腔Cx 再到阀口1311,阀口1311与第二流通部142通过阀芯132位置调节可选择性连通,通过阀口1311流经第二流通部142,从第二端口Ⅱ流出;工作介质也可反向流动,从第二端口Ⅱ流经第二流通部142,并通过阀口1311、阀芯腔Cx、第二通孔1313a,流经第一流通部141并从第一端口Ⅰ流出。
参见图7,引导部件136具有连接部1361、第二配合部1362,第二配合部1362位于连接部1361的下方,第二配合部1362与阀芯座131的第一配合部1312通过压装过盈配合,实现阀芯座131与引导部件136的相对固定,引导部件与阀芯座的过盈配合同时也实现了阀芯座131与阀座14的相对固定。引导部件136的内部设置有阀芯组件引导部,阀芯组件引导部包括套筒引导部1363、阀芯引导部1364。其中,阀芯引导部1364的内径与阀芯132 的外径相匹配,使得至少部分阀芯132的外缘面可以沿着阀芯引导部1364 自由移动一定行程,由阀芯引导部1364对阀芯132提供良好的导向以及径向支撑,防止由于阀芯的摆动造成阀口的异常磨损。同理,套筒引导部1363 的内径与套筒部137的外径相匹配,使得至少部分套筒部137的外缘面可以沿着套筒引导部1363自由移动一定行程,由套筒引导部1363对套筒部137提供良好的导向以及径向支撑,防止由于套筒部的摆动而造成丝杆的异常摆动,从而导致转子组件晃动而引起螺纹部的异常磨损以及运转噪音。因本实施例中套筒部137的外径小于阀芯132的外径,因此套筒引导部1363的内径小于阀芯引导部1364的内径,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套筒部137的外径可以大于或者等于阀芯132的外径,相应地套筒引导部1363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阀芯引导部1364的内径。当然引导部件和阀芯座也可以一体成形,这样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一体成形。引导部件还具有台阶部1366和第二腔C2,台阶部1366位于阀芯引导部1364与套筒引导部1363之间,起连接作用,第二腔C2位于阀芯上端面与台阶部1366之间。
结合参见图2、图4和图5,连接件135具有第一凸缘部1351,该第一凸缘部1351位于阀座的第一安装部1431内,第一凸缘部1351的下表面与平台144相抵,压紧螺母18套设于连接件135的主体侧壁的径向外周,压紧螺母18与第一凸缘部1351的上表面接触,压紧螺母18与阀座14螺纹连接,使得连接件135与阀座14固定连接。此外,连接件135还与螺母座134 固定连接,具体地,连接件的上端与螺母座134通过支撑件1352激光焊固定连接或者连接件与螺母座直接焊接,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通过注塑、配合等方法实现固定连接。连接件135的底部与引导部件的连接部1361 过盈配合,可以通过炉焊等方式固定连接。套管123的端部与连接件135限位。引导部件136上端至少部分位于螺母座的第三腔C3内,引导部件136 与螺母座134为间隙配合。本实施例中,阀芯座组件13A中的连接件135、引导部件136、阀芯座131三者为分体结构,方便阀芯座的加工,也方便与阀芯组件的装配及与阀座的连接,阀芯组件13B中的套筒部137与阀芯132 也为分体式结构,方便平衡孔的加工和其他部件如弹簧138、支撑部件139 等的装配。
阀装置中阀口1311的开启和闭合是通过阀芯132的上下移动来实现的,而阀芯132的上下移动需要一定的移动空间,因此,在引导部件136的内部具有第二腔C2。由于本实施例中阀芯组件13B为分体结构,包括阀芯132 与套筒部137,阀芯132在套筒部137的带动下上下移动,因此在套筒部137 与螺母座134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空间,该空间也就是前述的螺母座的第三腔C3。螺母座134外壁与转子组件12之间的空间记为第四腔C4。
在阀装置工作过程中,第一端口Ⅰ可以作为工作介质入口,相应地第二端口Ⅱ作为工作介质出口,阀口1311闭合时,高温高压的工作介质充满第一流通部141、阀芯腔Cx,第一流通部141、阀芯腔Cx为高压区,相应地被阀芯132隔离的第二流通部142为低压区;相反地,第一端口Ⅰ也可以作为工作介质出口,相应地第二端口Ⅱ作为工作介质进口,阀口1311闭合时,高温高压的工作介质充满位于阀口下方的第二流通部142,第二流通部142为高压区,第一流通部141、阀芯腔Cx为低压区。阀口1311闭合时,阀芯132 下端受到工作介质的作用,有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于阀芯上,特别是在工作介质从第二端口Ⅱ进入的情况下,作用于阀芯132的压力更大,阀口不容易被阀芯关紧,因此需要较大的驱动力来克服此压力的作用才能使阀芯抵于阀口并关闭阀口。
为了使用较小的驱动力就能够关紧阀口,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阀芯132具有一沿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平衡孔1321,第一平衡孔1321贯通阀芯132的两端,套筒部137也具有轴向设置的第二平衡孔1373,第一垫片 1372具有第四平衡孔1372a,支撑部件139具有第三平衡孔1391,当阀部件按图2所示被组装后,第一平衡孔1321、第二平衡孔1373、第三平衡孔1391、第四平衡孔1372a互相连通,第一平衡孔1321、第二平衡孔1373、第三平衡孔1391、第四平衡孔1372a作为平衡流通部的一部分,直接连通了第二流通部142与第一腔C1。本实施例中第一平衡孔1321、第二平衡孔1373、第三平衡孔1391、第四平衡孔1372a的孔径相同,支撑部件139、第一垫片1372、套筒部137、阀芯132同轴设置,当然第二平衡孔1373、第三平衡孔 1391、第四平衡孔1372a的孔径也可与第一平衡孔1321不相同。本实施例中传动部件不设平衡孔,保证传动部件的强度,不需要对传动部件进行额外加工,降低成本。
阀装置还具有第一密封件191、第二密封件192,第一密封件191位于阀芯座131与阀芯132之间,在阀口1311闭合时,第一密封件191防止阀芯腔Cx的工作介质通过阀芯座131与阀芯132之间间隙进入第二流通部 142;第二密封件192位于第一流通部和第二流通部的上方,具体地,第二密封件192位于阀芯132的外侧壁与引导部件136的阀芯引导部1364之间,第二密封件192隔离了第二密封件以上的腔体(包括第二腔C2、第一腔C1、第三腔C3、第四腔C4等)与阀芯腔Cx,防止阀芯腔Cx内的工作介质通过阀芯132的外侧壁与引导部件136的阀芯引导部1364之间间隙进入第二密封件以上的腔体。
本实施例中平衡流通部除了前述的第一平衡孔1321、第二平衡孔1373、第四平衡孔1372a、第三平衡孔1391,还包括第一腔C1、套筒部与丝杆之间的间隙也就是套筒部与第一限位部之间的间隙、引导部件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由于平衡流通部的存在,第二流通部142和第二腔C2连通,即工作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平衡孔1321、第二平衡孔1373、第四平衡孔1372a、第三平衡孔1391进入第一腔C1,并通过套筒部与第一限位部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三腔C3,再通过引导部件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腔C2,由于丝杆与螺母座之间也存在一定配合间隙,工作介质也可以从第三腔C3流入第四腔。工作介质从第一流通部141进入时,阀芯腔Cx为高压区,由于平衡流通部的连通作用,第二密封件之上的腔体(包括第二腔C2、第一腔C1、第三腔 C3、第四腔C4等)与第二流通部142都为低压区,反之,工作介质从第二流通部142进入时,第二腔C2、第一腔C1、第三腔C3、第四腔C4与第二流通部142为高压区,阀芯腔Cx为低压区,第一密封件与第二密封件起到了隔离高压区和低压区的作用,阻止高压工作介质与低压工作介质混合。当阀口1311闭合时,工作介质可以从第二流通部142通过平衡流通部流入第一腔C1、第二腔C2、第三腔C3内,通过平衡流通部使得第二流通部142内的压强与第一腔C1、第二腔C2、第三腔C3内的压强基本相等,第二腔C2 内的工作介质与阀芯上端面直接接触,对阀芯上端面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第一腔C1、第三腔C3、第四腔C4等不直接与阀芯接触,因此间接作用于阀芯的上端面,也会对阀芯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阀芯下端受到第二流通部的工作介质产生的向上的压力作用,为了平衡阀芯132上下两端的工作介质产生压力,在较小的驱动力作用下阀口能够关紧,阀芯直接或间接受到工作介质方向向上的压力作用的受力面在水平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阀芯直接或间接受到工作介质方向向上的压力作用的受力面在水平平面的投影面积相等,意味着受到阀芯受到工作介质向上和向下压力作用的受力面积相等,根据压力=压强*受力面积,压强、受力面积相同,所以作用于阀芯上的压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对于整个阀芯来说,阀芯所受工作介质产生的向上的压力被平衡,阀芯闭合阀口时无需施加额外的驱动力来克服向上方向的压力,有利于减小关闭阀口时驱动阀芯所需的驱动力。
为了实现阀芯直接或间接受到工作介质方向向上的压力作用的受力面在水平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阀芯直接或间接受到工作介质方向向上的压力作用的受力面在水平平面的投影面积相等,本实施例中限定阀芯上端在水平平面的投影落入第二密封件与阀芯的密封面在水平平面投影内的面积与阀芯下端在水平平面的投影落入第一密封件的密封面在水平平面投影内的面积相等。第一密封件位于阀芯下端,第一密封件与阀芯之间有一密封面,相当于阀芯下端的水平投影位于密封面之内的部分受到工作介质方向向上的压力作用,该水平投影的面积可根据阀芯与第一密封件配合处的阀芯直径 R1及第一平衡孔孔径计算得到(根据阀芯直径R1计算无平衡孔时阀芯面积,根据第一平衡孔孔径计算孔面积,阀芯面积与孔面积之差即为所述水平投影的面积),第二密封件位于阀芯上端,第二密封件与阀芯之间也有一密封面,相当于阀芯上端的水平投影位于该密封面之内的部分受到工作介质方向向下的压力作用,该水平投影的面积也可根据阀芯与第二密封件配合处的阀芯直径R2及第一平衡孔孔径计算得到,阀芯直径R1和直径R2相等、第一平衡孔的孔径相同情况下,即阀芯直接或间接受到工作介质方向向上的压力作用的受力面在水平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阀芯直接或间接受到工作介质方向向上的压力作用的受力面在水平平面的投影面积相等。本实施例中由于阀芯具有一凹陷部,凹陷部位于阀芯腔内,阀芯腔内的工作介质也会对阀芯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压力作用,但由于该凹陷部中心对称,一般阀芯也会设计成中心对称结构,压力也会互相抵消,因此不考虑阀芯腔内的压力问题。
此外,在阀芯132往上提升逐渐开启阀口1311的过程中,第一腔C1内的工作介质可以通过平衡流通部进入第二流通部142中,第二腔C2、第三腔C3、第四腔C4以及其他空腔和间隙的工作介质也可以通过配合间隙流入第一腔C1内,再通过平衡流通部流入第二流通部142中,阀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上移动,加快了阀口开启速度。
作为阀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位于阀芯132内的第一平衡孔可如图10 所示,第一平衡孔1321’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孔一条流路分为了两条流路,也可以分为三、四条流路等,第一平衡孔1321’直接连通了第二流通部142 与第二腔C2,因此在套筒部、第一垫片和支撑部件中可设也可不设平衡孔,平衡流通部包括第一平衡孔1321’、第二腔C2、引导部件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套筒部与第一限位部之间的间隙,通过平衡流通部第二流通部与第二腔、第三腔、第一腔连通。为了达到阀芯上下两端压力平衡,除第一实施方式所述之外,第一平衡孔1321’在阀芯下端面的孔面积与第一平衡孔1321’在阀芯上端面的总孔面积相等。
作为阀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基础上,在套筒部137的侧壁上设置若干个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1374,第一通孔 1374连通轴向延伸的第二平衡孔1373,在阀口闭合时,第一通孔1374位于阀芯引导部1364内,第一通孔1374的高度高于阀芯上端面所在高度,第一通孔也作为平衡流通部的一部分,将第二腔C2与第二流通部连通,参见图11,阀芯132运动时,第二腔C2内的工作介质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374、第二平衡孔、第一平衡孔,与第二流通部142连通,当然也可以经过配合间隙与第一腔C1、第三平衡孔、第四平衡孔、第一平衡孔、第二流通部142连通,增加流通路径。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平衡孔、第四平衡孔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第二平衡孔也不需要与第一腔连通,第二腔C2内的工作介质通过第一通孔1374、第二平衡孔1373、第一平衡孔1321与第二流通部142 连通,第二腔C2内的工作介质还可以通过引导部件136与套筒部137之间间隙与第三腔C3连通,通过套筒部137与丝杆133之间间隙与第一腔C1 连通。此外,套筒部137的上端部也可设置径向连通第二平衡孔1373的通孔,套筒部137与丝杆133之间的配合间隙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大一些,使得第三腔C3与第四腔C4的工作介质流通更顺畅。
一种第一密封件的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阀芯132包括阀芯连接部1322、阀芯伸入部1323,阀芯伸入部1323的直径小于阀口1311的直径,阀芯连接部1322至少有部分阀芯的直径大于阀口1311直径。在阀口1311闭合时阀芯伸入部1323位于阀口1311下方,阀芯连接部1322位于阀口1311上方阀芯连接部1322靠近阀口的一端具有沿轴向方向也就是阀口所在方向延伸的环形的凸起1324,该凸起1324位于阀口的上方。阀芯座131具有第一安装槽1314,第一安装槽1314位于阀口1311外周,第一密封件191位于第一安装槽1314内。如图12所示,当阀口1311闭合时,凸起1325与第一密封件 191相抵接,能够阻止阀芯腔通过阀芯座和阀芯之间的间隙与阀芯下端连通的空间连通,阀芯下端连通的空间与第二流通部连通;第一密封件位于阀芯伸入部的外侧并与阀芯伸入部间隔一定距离。第一密封件191可以采用一般塑料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PTFE兼具了硬度及弹性,采用PTFE制成的第一密封件191能够与凸起1325配合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密封件也可采用聚四氟乙烯与其他材质的混合物或者其他兼具硬度及弹性的材质。第一密封件与凸起之间的配合为轴向密封结构,第一密封件在轴向方向受力并产生轴向形变,轴向密封结构不影响阀芯的上下移动,并且密封性好。本实施例中凸起为带弧度的凸起,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凸起也可以采用带棱角或者底端具有一平面的凸起。阀芯在与第一密封件191相配合处的阀芯直径R1可以按下述方法计算,取阀芯与第一密封件配合的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密封点,两密封点之间的连线与阀芯轴线存在交点,两密封点之间的距离即为阀芯直径R1,若在竖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存在多个符合上述要求的密封点,则取密封点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阀芯直径R1,本实施例阀芯直径R1如图12所示,两个凸起1325 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即为阀芯直径R1。
作为第一密封件的另一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与上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一密封件191’位于阀芯132’上,凸起1315’位于阀芯座131’上。具体地,阀芯132’具有一凹槽,该凹槽开口朝向阀口所在方向设置,第一密封件191’位于该凹槽内,并被形成凹槽的槽壁所限位,阀口周沿具有沿轴向方向向上延伸的凸起1315’,当阀口被阀芯闭合时,凸起1315’与第一密封件191’相抵接。
第一密封件可选用密封圈或密封垫,上述两实施方式中凸起与第一密封件的接触部靠近第一密封件的中部,有利于增强密封效果,延长密封件使用寿命。
第二密封件的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第二密封件阻止阀芯腔通过阀芯的外周壁侧壁与阀芯上端连通的空间连通。在引导部件136的内壁上具有沿径向开口的第二安装槽1365,具体在引导部件的阀芯引导部1364 所在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安装槽1365,第二密封件192位于第二安装槽1365 内并与阀芯连接部1322远离阀口1311的一端的外侧壁相抵,由于阀芯132 是运动的,因此第二密封件192与阀芯132滑动接触,第二密封件192被形成第二安装槽1365的槽壁轴向限位,第二密封件132无法上下移动,第二密封件被挤压并发生径向形变。阀芯在与第二密封件192相配合处的阀芯直径R2可以按下述方法计算,取阀芯与第二密封件配合的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密封点,两密封点之间的连线与阀芯轴线存在交点,两密封点之间的距离即为阀芯直径R2,若在竖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存在多个符合上述要求的密封点,则取密封点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阀芯直径R2,本实施例阀芯直径R1如图12标注所示。第二密封件192可以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的O 型密封圈,为与下文作区分,记为第一密封圈。
参见图13,第二密封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密封件192’包括第二密封圈1921’和滑环1922’,第二安装槽同上一实施例,第二密封圈1921’和滑环1922’共同位于第二安装槽内,滑环1922’的截面大体呈C形,此处并不严格限制为标准C形,C形滑环的弧度有利于阀芯的装配导向,滑环1922’开口朝向第二密封圈1921’并与第二密封圈1921’相接触,滑环1922’背离开口端在径向上与阀芯132外侧壁滑动接触,第二密封圈1921’被形成第二安装槽1365’的槽壁轴向限位,第二密封圈1921’被阀芯132挤压并发生径向形变。
C形滑环1922’与第二密封圈1921’表面相配合,从而避免装配时滑环与第二密封圈相对滑移。而且,如此设计使得滑环易于感知第二密封圈的变形量;此外,滑环与阀芯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进一步降低阀芯轴向移动时的摩擦阻力。滑环可以采用一般的塑料材料制成,为了进一步减小摩擦系数,滑环的材料中可以含有聚四氟乙烯(PTFE)。滑环的厚度可以处于0.2~0.6mm 之间,该厚度的滑环能够更为灵敏地感知第二密封圈的变形量,以便贴紧阀芯,确保密封性。第二密封圈为普通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的O型密封圈。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在与第二密封件192相配合处的阀芯直径R2为滑环与阀芯的密封点之间的距离。
第二密封件除了上文提到的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与滑环的组合外,也可以是Y形密封圈,能够在保证密封的同时,尽可能减小阀芯轴向移动时的摩擦阻力。如图14所示,Y形密封圈192”具有一开口端,开口端具有两侧臂,本实施例中一个侧臂与阀芯外侧壁紧密贴合,Y形密封圈192”开口端的另一侧与形成第二安装槽槽底的槽壁抵接,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Y形密封圈192”两个侧臂均与阀芯外侧壁紧密贴合,即将附图14所示的Y形密封圈逆时针旋转90°的方式安装。
此外,阀装置还包括第三密封件193、第四密封件194。第三密封件193 位于阀座14与连接件135之间,用于防止工作介质外泄。参见图15,连接件第一凸缘部1351的下端还具有一环形凸棱1351a,在压紧螺母18的压紧作用下,凸棱1351a能够嵌入阀座14中形成硬密封,与第三密封件193的软密封相结合,增强阀装置的密封性。凸棱1351a的硬度需大于阀座14硬度,才能够嵌入阀座14中,凸棱可选用不锈钢制成,阀座采用铝制成。第四密封件194套设于阀芯座131外周壁上,更具体地第四密封件194位于阀口下方的阀芯座上,第四密封件194的内周壁与阀芯座131抵接,第四密封件 194的外周壁与阀座14抵接,用于进一步密封阀芯座与阀座,加强阀装置的密封性。
作为阀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参见图16,阀芯座组件、阀芯组件为一体式结构,图2中的连接件135、引导部件136、阀芯座131相当于本实施例中一体结构的阀芯座组件13A-1,图2中套筒部137与阀芯132相当于本实施例中一体结构的阀芯组件13B-1。与图2不同,本实施例第二密封件192- 1直接套于阀芯组件13B-1的外周上,可以跟随阀芯组件13B-1一起运动,第一密封件采取了图13所示的方式。
作为阀装置的又一实施方式,参见图17,阀芯座组件13A-2由连接件 135-2和阀芯座131-2组成,此处的连接件135-2是图2中连接件135与引导部件136的组合,本实施例将图2中的连接件135与引导部件136设计为一体结构,即连接件135-2。图2中分体结构的套筒部137与阀芯132在本实施例中变为一体式的阀芯组件13B-2。
作为阀装置的又一实施方式,参见图18,阀芯座组件13A-3由连接件 135-3和阀芯座131-3组成,此处的阀芯座131-3是图2中引导部件136与阀芯座131的组合,本实施例将图2中的引导部件136与阀芯座131设计为一体结构,即阀芯座131-3。
作为阀装置的再一实施方式,参见图19,阀芯座组件13A-4由连接件 135-4、上引导部件136-1、下引导部件136-2、阀芯座131-4组成。连接件 135-4与图2所示的连接件135相同,上引导部件136-1、下引导部件136-2 组合后等同于图2的引导部件136。阀芯组件13B-4由套筒部137-4与阀芯 132-4组成,套筒部137-4同图2的套筒部137,阀芯132-4采用了图13所示的阀芯,阀芯座131-4也采用了图13所示的阀芯座。
本技术方案中阀芯座组件设计为至少二段式,阀芯组件可以为一段或者两段式,至少二段式阀芯座组件的设计可以更方便适配上、下两端直径不同的阀芯组件,方便装配,提高装配效率。二段式阀芯组件更方便平衡孔的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阀装置,包括阀座、阀部件以及转子组件,所述阀部件包括阀芯组件、阀芯座组件、传动部件,所述阀芯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座组件包括阀芯座和连接件,所述阀芯座具有阀口和阀芯腔,所述阀芯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芯座,所述阀座具有第一流通部、第二流通部和安装腔,所述阀芯座和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阀芯腔连通,所述阀口位于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芯座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座连接,所述阀芯座与所述阀座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转子组件通过所述传动部件带动所述阀芯组件轴向运动,所述阀芯组件能够相对所述阀口运动进而调节所述阀口的开度,所述阀口与所述阀芯组件配合能够连通所述阀芯腔与所述第二流通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座组件具有阀芯组件引导部,所述阀芯组件引导部的内径与所述阀芯组件的外径相适配,所述阀芯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芯组件引导部内,并与所述阀芯组件引导部滑动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所述阀芯组件引导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芯座过盈配合,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座过盈配合;
或者,所述阀芯座具有阀芯组件引导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芯座过盈配合,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座过盈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座组件还包括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具有所述阀芯组件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件下端与所述阀芯座上端过盈配合,所述连接件下端与所述引导部件过盈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还包括上引导部件与下引导部件,所述上引导部件位于所述下引导件上方,所述上引导部件与所述下引导件过盈配合。
6.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件包括丝杆和螺母座,所述丝杆一端与所述转子组件连接,所述阀芯组件上端与所述丝杆限位,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螺母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芯和套筒部,所述丝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套筒部上端限位,所述套筒部的底端与所述阀芯限位;所述套筒部具有第一腔,所述阀部件包括支撑部件、弹簧、第一垫片,所述支撑部件、弹簧、第一垫片位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支撑部件接触,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垫片抵接,所述第一垫片位于所述第一腔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引导部包括阀芯引导部和套筒引导部,所述阀芯引导部的内径与所述阀芯的外径相适配,所述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芯引导部内,所述套筒引导部的内径与所述套筒部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套筒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套筒引导部内。
9.如权利要求1~5、7、8之一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装置还具有压紧螺母,所述阀座具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安装腔上部,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压紧螺母套于所述连接件的侧壁并将所述第一凸缘部与所述阀座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装置还具有压紧螺母,所述阀座具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安装腔上部,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压紧螺母套于所述连接件的侧壁并将所述第一凸缘部与所述阀座固定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5、7、8、10之一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装置还包括定子组件和套管,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转子组件外周,所述套管位于定子组件与所述转子组件之间,所述套管的端部与所述连接件限位。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装置还包括定子组件和套管,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转子组件外周,所述套管位于定子组件与所述转子组件之间,所述套管的端部与所述连接件限位。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装置还包括定子组件和套管,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转子组件外周,所述套管位于定子组件与所述转子组件之间,所述套管的端部与所述连接件限位。
CN201922116781.1U 2019-11-29 2019-11-29 阀装置 Active CN2119759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6781.1U CN211975916U (zh) 2019-11-29 2019-11-29 阀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6781.1U CN211975916U (zh) 2019-11-29 2019-11-29 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5916U true CN211975916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54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16781.1U Active CN211975916U (zh) 2019-11-29 2019-11-29 阀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59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2751A (zh) * 2022-01-20 2022-04-15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制冷设备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2751A (zh) * 2022-01-20 2022-04-15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制冷设备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75916U (zh) 阀装置
CN217784255U (zh) 电子膨胀阀及制冷设备
CN109538772B (zh) 电子膨胀阀
CN113202658B (zh) 一种小流量微型电磁阀及其装配调节方法
CN112879575A (zh) 阀装置
US20210239378A1 (en) Valve needl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having the valve needle assembly
CN112879576B (zh) 阀装置
KR101155700B1 (ko) 상시 개방형 솔레노이드 밸브 및 그 조립 방법
JP6793945B2 (ja) 電気的駆動弁
CN112879574A (zh) 阀装置
JP7278459B2 (ja) 電子膨張弁及びその冷却システム
JP2022538266A (ja) 電子膨張弁
CN217301805U (zh) 电子膨胀阀
CN114321396A (zh) 电动阀
CN109723883B (zh) 电动阀
CN211574369U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CN217874236U (zh) 一种电磁阀
JP2023539609A (ja) 電磁弁及び電磁弁ユニット
CN111594628A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CN219796160U (zh) 电子膨胀阀
JP6999502B2 (ja) 流量制御弁
CN219954266U (zh) 阀组件及电子膨胀阀
CN217177430U (zh) 一种具有高可靠性导套连接结构的电子膨胀阀
CN110906042B (zh) 一种电磁阀
WO2024022000A1 (zh) 电子膨胀阀组件、电子膨胀阀及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06

Address after: 312500 Zhejiang Shaoxing Xinchang County Qixing street Liquan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289-2, No.12 street, Xiash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