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59873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59873U
CN211959873U CN201922301582.8U CN201922301582U CN211959873U CN 211959873 U CN211959873 U CN 211959873U CN 201922301582 U CN201922301582 U CN 201922301582U CN 211959873 U CN211959873 U CN 2119598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dissipating
groove
grooves
dissip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015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伟隆
郑文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6/422,56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190368823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59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598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 F28F3/14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by separating portions of a pair of joined sheets to form channels, e.g. by inf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包含冲压表面带有焊料的一复合板材以形成具有多个斜向沟槽的一第一板体、粉体设置于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叠合并固定第一板体与一第二板体及焊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并将位于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内的粉体烧结成一毛细结构。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毛细结构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组件的效能已经显著地提升,但也使得电子组件在运作时产生大量的热。为了消散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散热装置,例如散热板通常与电子组件搭配使用。散热板具有循环流道,且此循环流道填充有冷却液。当散热板热接触于电子组件(亦称热源),循环流道内的冷却液吸收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而对于电子组件进行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有效地对于电子组件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散热装置,用以容纳一冷却流体,包含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及至少一毛细结构。第一板体具有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斜向沟槽。第二板体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斜向沟槽。第二板体迭设于第一板体,且这些第一斜向沟槽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至少部分相通而共同构成一流体通道。流体通道用以容纳冷却流体。毛细结构位于至少部分的流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散热装置,用以容纳一冷却流体。散热装置包含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及至少一毛细结构。第一板体具有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斜向沟槽及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直向沟槽。每一第一斜向沟槽的同一端连接于至少一第一直向沟槽。第二板体迭设于第一板体而共同构成一流体通道。流体通道用以容纳冷却流体。毛细结构位于至少部分的流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散热装置,包含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及至少一毛细结构。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凹槽及形成第一凹槽的一第一表面。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二板体迭设于第一板体,且第二表面面向第一表面,而令至少部分的第一凹槽构成一流体通道。毛细结构位于流体通道内并迭设于第一板体的第一表面。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冲压表面带有焊料的一复合板材以形成具有多个斜向沟槽的一第一板体、将一粉体设置于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叠合并固定第一板体与一第二板体及焊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并将位于第一板体这些斜向沟槽内的粉体烧结成一毛细结构。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冲压不带有焊料的一非复合板材以形成具有多个斜向沟槽的一第一板体、将一粉体设置于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将设置于第一板体这些斜向沟槽的粉体烧结成一毛细结构、叠合并固定第一板体与一第二板体及焊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将多个毛细结构分别设置于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对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进行滚轧接合以形成一散热装置及对散热装置进行吹胀处理,以于散热装置内形成至少一斜向沟槽。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对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进行滚轧接合以形成一散热装置、对散热装置进行吹胀处理,以于散热装置内形成至少一斜向沟槽、切割散热装置以于至少一斜向沟槽形成一破口、透过破口将一毛细结构放入至少一斜向沟槽及透过滚轧处理封闭破口。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板及其制造方法,在斜向沟槽中额外设置毛细结构,使得散热板除了能在重力作用下利用流体通道对于冷却流体的液面下方的热源散热之外,更能透过斜向沟槽中的毛细结构,让冷却流体逆重力回流至液面上方的热源,进而兼顾冷却流体液面上方与液面下方的热源的散热效能。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经由以下的实施方式及附图得到较佳的理解,且须强调的是,根据工业中的标准实践方式,附图中的各种特征未按比例绘制,其仅用于说明的目的。实际上,为了清楚说明及表示,可以任意增加或减少各种特征的比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散热装置搭配热源与冷却流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6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6的散热装置搭配热源与冷却流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0的散热装置搭配热源与冷却流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散热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散热装置沿16-16割面线绘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27、28、29为图26的毛细结构放入过程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3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理解的是以下公开内容提供了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不同特征的许多不同实施例和示例。以下描述组件和配置的特定实施例或示例是以简化本实用新型,当然这些特定实施例或示例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举例来说,组件的尺寸不限于所公开的范围或值,而是可取决于工艺条件及/或装置的所需特性。此外,在以下描述中若有述及二组件彼此相连之关系,则代表二组件之间可为直接连接或额外透过另一组件间接连接。为了简单和清楚起见,可以以不同比例任意绘制各种特征。
进一步来说,空间相对用语,例如下方或上方等用语,可以被使用以便于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组件或特征与另一个组件或特征的关系。除了图中所示的方向之外,空间相对用语还包括在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向。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转向(例如旋转90度或旋转其他角度),并且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的相关描述同样可以相应地解释。此外,关于术语“由…制成”可以表示“包含”或“由…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多个实施例是关于散热装置,此散热装置可改善散热装置内的冷却流体(亦称冷却液)的循环。根据这些示例的实施例,散热装置在其内部未填满冷却流体的情况下,允许冷却流体以相反重力的方向流动。现有的散热装置,其冷却流体的液面上方热接触有热源,在散热装置内循环的冷却流体因受到重力的影响而无法朝热源流动,故热源所产生的热难以被冷却流体吸收,而难以对于热源进行散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揭露的一散热装置10。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10为板状装置,在此亦称为散热板10。应知道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并非只限定为板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之下,散热装置可以是任何形状。
散热板10包含一第一板体100、一第二板体200及一毛细结构300。第一板体100及第二板体200彼此相对设置,且毛细结构 300是设置于第一板体100及第二板体200之间。
第一板体100具有相对的两长边101、102,并且第一板体100具有沿一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斜向沟槽110。第一方向例如为第一板体100的长轴方向(即,如图1所示的X轴向)。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为凹槽且从自第一板体100邻近长边101的一侧朝长边102延伸(即,如Y轴向)。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斜向沟槽11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151及一第二端152,且第一端151邻近于长边101,而第二端152邻近长边102。第一斜向沟槽110的第一端151高于其第二端152,故可知第一斜向沟槽110在第一板体100是倾斜设置。
第一板体100还具有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二第一直向沟槽120、130。第一方向例如为X轴向。第一直向沟槽120邻近于长边 101,而第一直向沟槽130邻近于长边102。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的第一端151连接于第一直向沟槽120,且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的第二端152连接于第一直向沟槽130。故,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透过第一直向沟槽120、130彼此相连通。如图2所示,第一板体100是直立摆放,箭头所指之方向G即为重力方向。
第二板体200具有相对的两长边201、202,并且第二板体200具有沿第一方向(即,如图1所示的X轴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斜向沟槽210。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为凹槽且自第二板体200邻近长边201的一侧朝长边202延伸(即,如Y轴向)。如图2所示,每个第二斜向沟槽21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171及一第二端172,且第一端 171邻近于长边201,而第二端172邻近长边202。第二斜向沟槽210 的第一端171高于其第二端172,故可知第二斜向沟槽210在第二板体 200是倾斜设置。
第二板体200还具有沿第一方向(X轴向)延伸的二第二直向沟槽220、230。第二直向沟槽220邻近于长边201,而第二直向沟槽230邻近于长边202。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的第一端171连接于第二直向沟槽220,且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的第二端172连接于第二直向沟槽230。故,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透过第二直向沟槽220、230 彼此相连通。
第二板体200迭设于第一板体100,以令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平行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且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非对齐。在这样的配置之下,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 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为交错排列。在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斜向沟槽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可部分重迭,或者是第二斜向沟槽位于二第一斜向沟槽之间。此外,在这样的配置之下,第一板体100的二第一直向沟槽120、130分别与第二板体200的二第二直向沟槽220、230对齐且相连通。如此一来,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分别透过二第一直向沟槽120、130与二第二直向沟槽220、230相通而共同构成一流体通道C(如图3所示)。流体通道C用以容纳冷却流体L。虽然流体通道C为连续不间断的设置在散热板10的各处,但整个流体通道C可不用完全填满冷却流体L。
此外,第一直向沟槽130与第二直向沟槽230的一端共同构成一注入口O。冷却流体L可经由注入口O被注入于流体通道C。如图所示,注入口O是对齐于第一直向沟槽130与第二直向沟槽230。
毛细结构300位于流体通道C。冷却流体L并未完全填满整个流体通道C,只有部分的流体通道C被冷却流体L占据。毛细结构300自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下延伸至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上。也就是说,毛细结构300的部分被冷却流体L浸没。在本实施例中,毛细结构300迭设于第二板体200的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与二第二直向沟槽 220、230内。然而,毛细结构300的设计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中,毛细结构亦可迭设于第二板体的这些第二斜向沟槽与其中一第二直向沟槽内。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的毛细结构300A迭设于第二板体200的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与第二直向沟槽230内。第一斜向沟槽110可视为蒸气通道,而第二斜向沟槽210可视为液体通道。
毛细结构300的数量并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的数量可为二,其中一毛细结构迭设于这些第一斜向沟槽及二第一直向沟槽,另一毛细结构迭设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及二第二直向沟槽。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可不用迭或铺在第二板体 200的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与二第二直向沟槽220、230的全部。举例来说,毛细结构可迭或铺在第二板体200的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与二第二直向沟槽220、230的局部。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若第二直向沟槽220邻近热源,第二斜向沟槽210及第二直向沟槽220位于冷却流体 L的液面S上的部分可完全铺有毛细结构,而第二直向沟槽230可未铺有毛细结构。同理地,若第二直向沟槽230邻近热源,第二斜向沟槽 210及第二直向沟槽230位于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上的部分可完全铺有毛细结构,而第二直向沟槽220可未铺有毛细结构。
图3的散热板10的部分剖视图绘示了位于第二板体200 的第二斜向沟槽210所界定的流体通道C内的毛细结构300。如图3所示,毛细结构300铺在第二斜向沟槽210,但未完全填满(或占据)流体通道C。
图5为图1的散热装置搭配热源与冷却流体的侧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冷却流体L仅填充流体通道C的部分。散热板10是处于直立摆放的状态,且散热板10热接触位于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下方的第一热源H1及液面S上方的第二热源H2。当第一热源H1产生热(即运作期间)时,液态的冷却流体L吸收第一热源H1所产生的热而汽化,并沿相反于方向G的方向向上流动至散热板10的相对低温的区域。因为第二热源H2亦会产生热,故散热板10的相对低温的区域是在图5所示散热板10的右侧且邻近于第二直向沟槽230。接着,气态的冷却流体L会冷凝回液态且沿着第二直向沟槽230流回流体通道C下方区域(散热板10的相对高温的区域)。位于散热板10内冷却流体的循环即如方向F 所示。
由于第二热源H2运作期间会产生热,且冷却流体会从流体通道C下方区域被毛细结构300抽引至靠近第二热源H2之处,故冷却流体L在吸热之后会转变成气态并沿着方向D1朝散热板10的相对低温区域流动,而远离第二热源H2。接着,在气态的冷却流体流至散热板10的相对低温区域后会冷凝回液态,而随后又沿着方向D2朝第二热源H2流动。如此一来,相较于第一热源H1运作所导致的冷却流体的循环路径,第二热源H2运作所导致的冷却流体的循环路径较小。且,散热板10可对于位于冷却流体的液面上方或下方的热源进行散热。
上述散热板10的制造方法有二,第一以带有焊料的复合材板材制成,第二以不带有焊料的非复合板材(例如铝或无法直接被焊接的材料)制成,以下先说明以带有焊料的复合板材来制造散热板10的制造方法。
首先,对于带有焊料的二复合板材进行一次或多次冲压,以形成具有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与二第一直向沟槽120、130的第一板体100,以及形成具有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与二第二直向沟槽220、 230的第二板体200。
斜向沟槽110、210与直向沟槽120、130、220、230的形状及尺寸并非限定于任何特定的形状及尺寸,这些沟槽的形状及尺寸可依据设计需求或实际需求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斜向沟槽与这些直向沟槽可为不相同的形状或尺寸,以透过尺寸与形状的差异来造成压力差,并以压力差来控制汽化的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
举例来说,第一板体的一或多个斜向沟槽可有不相同截面形状或不相同截面尺寸。同理地,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与直向沟槽可有不相同截面形状或不相同截面尺寸。在其他例子中,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与第二板体的斜向沟槽可有不相同截面形状或不相同截面尺寸。
接着,将粉体设置于第二板体200的第二斜向沟槽210 与第二直向沟槽220、230。粉体会在后续的步骤中会被烧结,而于第二板体200的第二斜向沟槽210与第二直向沟槽220、230形成毛细结构300。
接着,涂布助焊剂于第二板体200中无填粉的焊接面上。助焊剂主要作为清洁第二板体200的表面,以改善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的焊接品质。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涂布助焊剂的步骤可被省略。
接着,接合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例如叠合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并透过治具对齐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 200,然后再进行焊接。治具可抵抗加热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以减少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的形变。治具可用石墨等不与焊料起反应的材料制造。
在焊接第一板体100及第二板体200的过程中,烧结粉体的作业是同时进行的。详细来说,在加热第一板体100及第二板体 200时会融化焊料,以焊接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同时加热的动作会一并将粉体烧结形成毛细结构300。
接着,透过注入口O将流体通道C内的气体移除,并从注入口O注入冷却流体L。在一实施例中,一填充除气管可焊接在注入口,以便于进行气体抽除与冷却流体的注入。
再来,以下将说明以不带有焊料(焊料例如为额外涂布)的非复合板材来制造散热板10的制造方法。
对于不带有焊料的二非复合板材进行一次或多次冲压,以形成具有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与二第一直向沟槽120、130的第一板体100,以及形成具有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与二第二直向沟槽220、 230的第二板体200。
斜向沟槽110、210与直向沟槽120、130、220、230的形状及尺寸并非限定于任何特定的形状及尺寸,这些沟槽的形状及尺寸可依据设计需求或实际需求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斜向沟槽与这些直向沟槽可为不相同的形状或是尺寸,以透过尺寸与形状的差异来造成压力差,并以压力差来控制汽化的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
举例来说,第一板体的一个或多个斜向沟槽可有不相同截面形状或不相同截面尺寸。同理地,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与直向沟槽可有不相同截面形状或不相同截面尺寸。在其他例子中,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与第二板体的斜向沟槽可有不相同截面形状或不相同截面尺寸。
接着,将粉体设置于第二板体200的第二斜向沟槽210 与第二直向沟槽220、230,然后烧结粉体而于第二板体200的第二斜向沟槽210与第二直向沟槽220、230形成毛细结构300。如同前述,在一实施例中,形成毛细结构的粉体可只设置于第二板体的第二斜向沟槽与二第二直向沟槽的其中之一。
接着,涂布焊料于第二板体200无填粉的焊接面上。
接着,涂布助焊剂于第二板体200的待焊接处。助焊剂主要作为清洁第一板体100或第二板体200的表面,以改善第一板体 100与第二板体200的焊接品质。
接着,接合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例如叠合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并透过治具对齐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 200,然后再进行焊接。治具可抵抗加热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以减少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的形变。治具可用石墨等不与焊料起反应的材料制造。
接着,焊接第一板体100与第二板体200,然后透过注入口O将流体通道C内的气体抽除,并从注入口O注入冷却流体L。在一实施例中,一填充除气管可焊接在注入口,以便于进行气体抽除与冷却流体的注入的作业。
上述形成毛细结构300的方式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可形成毛细结构的粉体预先形成为毛细结构,然后在将毛细结构装入第二板体的第二斜向沟槽与二第二直向沟槽,以便于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毛细结构。
在图1的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及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为互相平行且交错排列,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斜向沟槽及这些第二斜向沟槽可为互相交叉。且,第一直向沟槽120、130的数量及第二直向沟槽220、230的数量皆不以二个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直向沟槽的数量及第二直向沟槽的数量可仅皆为一个。举例来说,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6的分解示意图。图8为图6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揭露了一散热板10a,散热板10a包含第一板体 100a、第二板体200a及一毛细结构300a。第一板体100a及第二板体 200a彼此相对设置,且毛细结构300a是设置于第一板体100a及第二板体200a之间。
第一板体100a具有相对的两长边101a、102a,并且第一板体100a具有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斜向沟槽110a。第一方向例如为第一板体100a的长轴方向(即,如图6所示的X轴向)。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a为凹槽且从自第一板体100a邻近长边101a的一侧朝长边102a延伸(即,如Y轴向)。如图7所示,每个第一斜向沟槽 110a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51a及第二端152a,且第一端151a邻近于长边101a,而第二端152a邻近长边102a。第一斜向沟槽110的第一端 151a低于其第二端152a,故可知第一斜向沟槽110a在第一板体100a 是倾斜设置。可知道的是,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a是相对于第一板体 100a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倾斜设置;或是该第一斜向沟槽110a是相对于第一板体100a的长边101a(或102a)倾斜设置。
第一板体100a还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向沟槽 130a。第一方向例如为X轴向。第一直向沟槽130a邻近于长边102a。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a的第二端152a连接于第一直向沟槽130a。故,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a透过第一直向沟槽130a彼此相连通。如图6所示,第一板体100a是直立摆放,箭头所指的方向G即为重力方向。
第二板体200a具有相对的两长边201a、202a,并且第二板体200a具有沿第一方向(即,如图6所示的X轴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斜向沟槽210a。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为凹槽(或凹面)且自第二板体200a邻近长边201a的一侧朝长边202a延伸(即,如Y轴向)。如图7所示,每个第二斜向沟槽210a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71a及第二端 172a,且第一端171a邻近于长边201a,而第二端172a邻近长边202a。第二斜向沟槽210a的第一端171a高于其第二端172a,故可知第二斜向沟槽210a在第二板体200a是倾斜设置。如图7所示,可理解的是第一斜向沟槽110a及第二斜向沟槽210a分别斜向相反的二方向。此外,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是相对于第二板体200a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倾斜设置;或是该第一斜向沟槽110a是相对于第一板体100a的长边 101a(或102a)倾斜设置。
第二板体200a还具有沿第一方向(X轴向)延伸的第二直向沟槽220a。第二直向沟槽220a邻近于长边201a。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的第一端171a连接于第二直向沟槽220。故,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透过第二直向沟槽220a彼此相连通。
如图6所示,第二板体200a迭设于第一板体100a,以令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a的部分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的部分相交叉,而使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a透过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及第一直向沟槽130a间接相连通。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a、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第一直向沟槽130a与第二直向沟槽220a共同构成流体通道C。流体通道C用以容纳冷却流体L。虽然流体通道C为连续不间断的设置在散热板10的各处,但整个流体通道C可不用完全填满冷却流体L。
如图6所示,第一直向沟槽130a与第二直向沟槽220a 位于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a的相对二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直向沟槽与第二直向沟槽可位于这些第一斜向沟槽的同一侧并相对齐。在这样的配置之下,这些第一斜向沟槽及这些第二斜向沟槽可平行且交错排列,即类似图5的第一斜向沟槽110及第二斜向沟槽 210。
最上方的第一斜向沟槽110a的一端与最上方的第二斜向沟槽210a的一端共同构成一注入口O,冷却流体L可经由注入口O被注入于流体通道C。
毛细结构300a位于流体通道C。冷却流体L并未完全填满整个流体通道C,只有部分的流体通道C被冷却流体L占据。毛细结构300a自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下延伸至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上。也就是说,毛细结构300a的部分被冷却流体L浸没。如图所示,毛细结构 300a是位于第二板体200a的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a及第二直向沟槽 220a。
然而,毛细结构300a的设置位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亦可迭设于第一板体。此外,毛细结构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其中一毛细结构迭设于这些第一斜向沟槽及第一直向沟槽,另一毛细结构迭设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及第二直向沟槽。
此外,毛细结构300a可不用迭或铺设于第二板体200a 的第二斜向沟槽210a与第二直向沟槽220a的全部。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亦可仅迭或铺设于第二板体的第二斜向沟槽与第二直向沟槽的局部。
图8的散热板10a的部分剖视图绘示了位于第一斜向沟槽110a及第二斜向沟槽210a所界定的流体通道C内的毛细结构300a。如图所示,毛细结构300a铺在第二斜向沟槽210a,但未完全填满(或占据)流体通道C。
图9为图6的散热装置搭配热源与冷却流体的侧视示意图。如图9所示,冷却流体L仅填充流体通道C的部分。散热板10a是处于直立摆放的状态,且散热板10a热接触位于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下方的第一热源H1及液面S上方的第二热源H2。当第一热源H1产生热(即运作期间)时,液态的冷却流体L吸收第一热源H1所产生的热而汽化,并沿相反于方向G的方向向上流动至散热板10a的相对低温的区域。接着,气态的冷却流体L会冷凝回液态且流回流体通道C下方区域(散热板 10a的相对高温的区域)。位于散热板10a内的冷却流体的循环即如方向 F所示。
由于第二热源H2运作期间会产生热,且冷却流体会从流体通道C下方区域被毛细结构300a抽引至靠近第二热源H2之处,故冷却流体L在吸热之后会转变成气态并沿着方向D1朝散热板10a的相对低温区域流动,而远离第二热源H2。接着,在气态的冷却流体流至散热板10a的相对低温区域后会冷凝回液态,而随后又沿着方向D2朝第二热源H2流动。如此一来,相较于第一热源H1的运作所导致的冷却流体的循环路径,第二热源H2的运作所导致的冷却流体的循环路径较小。且,散热板10a可对于位于冷却流体的液面上方或下方的热源进行散热。
由于本实施例的散热板10a的制造方法相似于散热板10 的制造方法,故不再赘述。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分解示意图。图12为图10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揭露了一散热板10b,散热板10b包含一第一板体100b、一第二板体200b及多个毛细结构300b。第一板体100b及第二板体200b彼此相对设置,且毛细结构300b是设置于第一板体100b 及第二板体200b之间。
第一板体100b具有相对的两长边101b、102b,并且第一板体100b具有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斜向沟槽110b。第一方向例如为第一板体100b的长轴方向(即,如图10所示的X轴向)。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b为凹槽(或凹面)且从自第一板体100b邻近长边101b的一侧朝长边102b延伸(即,如Y轴向)。如图11所示,每个第一斜向沟槽110b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151b及一第二端152b,且第一端151b邻近于长边101b,而第二端152b邻近长边102b。第一斜向沟槽110的第一端151b低于其第二端152b,故可知第一斜向沟槽110b 在第一板体100b是倾斜设置。可知道的是,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b 是相对于第一板体100b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倾斜设置,或是该些第一斜向沟槽110b是相对于第一板体100b的长边101b(或102b)倾斜设置。如图10所示,第一板体100a是直立摆放,箭头所指的方向G即为重力方向。
第二板体200b具有相对的两长边201b、202b,并且第二板体200b具有沿第一方向(即,如图10所示的X轴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斜向沟槽210b。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b为凹槽且自第二板体 200b邻近长边201b的一侧朝长边202b延伸(即,如Y轴向)。如图11 所示,每个第二斜向沟槽210b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71b及第二端172b,且第一端171b邻近于长边201b,而第二端172b邻近长边202b。第二斜向沟槽210b的第一端171b高于其第二端172b,故可知第二斜向沟槽210b在第二板体200b是倾斜设置。可理解的是这些第二斜向沟槽 210b是相对于第二板体200a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倾斜设置,或是该些第二斜向沟槽210b是相对于第二板体200a的长边201b(或202b)倾斜设置。如图11所示,第一斜向沟槽110b及第二斜向沟槽210b分别斜向相反的二方向。
如图10所示,第二板体200b迭设于第一板体100b,以令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b的部分与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b的部分相交叉,而使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b透过这些第二斜向沟槽210b间接相连通。这些第一斜向沟槽110b及第二斜向沟槽210b共同构成一流体通道C。流体通道C用以容纳冷却流体L。虽然流体通道C于散热板10中为连续的,但整个流体通道C可非完全填满冷却流体L。
最上方的第一斜向沟槽110b的一端与最上方的第二斜向沟槽210b的一端共同构成一注入口O,此注入口O用以将冷却流体L 注入流体通道C。
这些毛细结构300b位于流体通道C。冷却流体L并未完全填满整个流体通道C,只有部分的流体通道C被冷却流体L占据。这些毛细结构300b自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下延伸至冷却流体L的液面S 上。也就是说,这些毛细结构300b的部分被冷却流体L浸没。在本实施例中,这些毛细结构300b是位于第二板体200b的这些第二斜向沟槽 210b。然而,毛细结构300b的设置位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些毛细结构亦可迭设于第一板体的第一斜向沟槽,或是迭设于第一板体的第一斜向沟槽与第二板体的第二斜向沟槽。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可不用迭设或铺设于第二板体的第二斜向沟槽的全部。举例来说,毛细结构亦可仅迭设或铺设于第二板体的第二斜向沟槽的局部。
图12的散热板10b的部分剖视图绘示了位于第一斜向沟槽110b及第二斜向沟槽210b所界定的流体通道C的毛细结构300b。如图所示,毛细结构300b铺在第二斜向沟槽210b,但未完全填满(或占据)流体通道C。
图13为图10的散热装置搭配热源与冷却流体的侧视示意图。如图13所示,冷却流体L填充于流体通道C。散热板10b是处于直立摆放的状态,且散热板10b热接触位于冷却流体L的液面S下方的第一热源H1及液面S上方的第二热源H2。当第一热源H1产生热(即运作期间)时,液态的冷却流体L吸收第一热源H1所产生的热而汽化,并沿相反于方向G的方向向上流动至散热板10b的相对低温的区域。接着,气态的冷却流体L会冷凝回液态且流回流体通道C下方区域(散热板 10b的相对高温的区域)。位于散热板10b内的冷却流体的循环即如方向 F所示。
由于第二热源H2运作期间会产生热,且冷却流体会从流体通道C下方区域被毛细结构300b抽引至靠近第二热源H2之处,故冷却流体L在吸热之后会转变成气态并沿着方向D1朝散热板10b的相对低温区域流动,而远离第二热源H2。接着,在气态的冷却流体流至散热板10b的相对低温区域后会冷凝回液态,而随后又沿着方向D2朝第二热源H2流动。如此一来,相较于第一热源H1的运作所导致的冷却流体的循环路径,第二热源H2的运作所导致的冷却流体的循环路径较小。且,散热板10b可对于位于冷却流体的液面上方或下方的热源进行散热。
由于本实施例的散热板10b的制造方法相似于散热板10 的制造方法,故不再赘述。
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皆具有斜向沟槽,但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仅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具有斜向沟槽。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板,藉由流体通道内设置有毛细结构,使得冷却流体可透过毛细结构抵抗重力,而流动至流体通道邻近位于液面上方热源的一侧。因此,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板可对于位于冷却流体液面上方或下方的热源进行散热。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散热装置的正视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散热装置沿16-16割面线绘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应知道的是,虽然以下说明的示例实施例的散热装置是经滚轧处理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范畴下,散热装置可经其他制成方式处理。
本实施例揭露的一散热装置140a,其是以经滚轧处理为例进行说明。散热装置140a是用来对其所热接触的热源(未示出)所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热源例如但不限为中央处理器(CPU)或电子电路等。如图16所示,散热装置140a包含一导热板体1400a及随附在导热板体 1400a内的一毛细结构1610a。导热板体1400a具有一流道1405a及连通流道1405a的一注入口1406a。流道1405a用以储存一冷却流体(未示出)。冷却流体例如但不限为水或冷媒,且冷却流体的量为流道1405a 总容积的30%~7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却流体的量可依据需求调整至更多或更少。冷却流体可经由注入口1406a填充至流道1405a。
导热板体1400a包含彼此密封接合的一第一板体1410a 及一第二板体1420a。第一板体1410a具有一第一凹槽(或凹面)1411a 及形成第一凹槽1411a的一第一表面1412a。第二板体1420a具有为平面的一第二表面1422a。在第一板体1410a及第二板体1420a接合的情况下,第二表面1422a面向第一表面1412a。如图所示,在这样的配置之下,第一凹槽1411a是位于第一表面1412a及第二表面1422a之间,且第一表面1412a及第二表面1422a共同构成流道1405a。
如图15所示,散热装置140a具有一冷媒区A1、一冷却区A2及一加热区A3。冷媒区A1位于加热区A3下方,且冷却区A2 介于冷媒区A1与加热区A3之间。当散热装置140a用来对于热源散热时,加热区A3、冷却区A2及冷媒区A1是沿着重力方向G排列,且冷媒区A1位于散热装置140a的最下方区域。所谓的重力方向G是指受地心引力引导,物体之掉落方向。散热装置140a的冷媒区A1是用来存放冷却流体。散热装置140a的冷却区A2是用来将冷却流体的热量释放至外界,以令气态的冷却流体能重新凝结成液态冷却流体。散热装置 140a的加热区A3是用来热接触于热源以吸收热源传来的热能。
毛细结构1610a位于流道1405a内并迭设于整个第一表面1412a,且毛细结构1610a自冷媒区A1延伸至加热区A3。
当位于散热装置140a的加热区A3的冷却流体吸收到热源传来的热能时,会使冷却流体从液态蒸发成气态。接着,气态的冷却流体在压力的作用下从上方的加热区A3流动至下方的冷却区A2。接着,气态的冷却液在冷却区A2被冷却后又重新凝结成液态的冷却流体。接着,液态的冷却流体的部分会受到毛细结构1610a的引导而沿反重力方向H回流到加热区A3,而液态的冷却流体的另一部分会流至冷媒区A1。如此一来,冷却流体即在流道1405a内形成冷却循环,以供热源进行散热。
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亦可设置在第二板体的第二表面上。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17所示,除了第一板体1410a的全部的第一表面1412a迭设有毛细结构1610a之外,第二板体1420a的全部的第二表面1422a亦迭设有毛细结构1610b。然而,第二板体1420a的第二表面1422a 并不限于全部迭设有毛细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可迭设在局部的第二表面。
应该知道的是,毛细结构的数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18所示,散热装置140a包含有二毛细结构1610c、1620c。二毛细结构1610c、1620c相间隔,且位于第一凹槽1411a内并配置在第一表面1412a的相对二端。
图1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19所示,散热装置140a包含有单一的毛细结构1610d。毛细结构1610d位于第一凹槽1411a内且设置于第一表面1412a,且毛细结构1610d与第一凹槽1411a的相对两侧缘1421d是没有接触的。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1610d可位于第一凹槽1411a 的中央区及第一表面1412a上。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20所示,散热装置140a包含位于第一凹槽1411a 内及第一表面1412a上的多个毛细结构。详细来说,散热装置140a包含位于第一凹槽1411a内及第一表面1412a上的四毛细结构1610e、1620e、1630e、1640e。毛细结构1610e、1620e、1630e、1640e相间隔。二毛细结构1610e、1620e位于第一表面1412a的相对二端。二毛细结构1630e、1640e位于二毛细结构1610e、1620e之间。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40a的第二表面1422a可为非平面。图2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21所示,第二板体1420a可具有一第二凹槽(凹面)1421f,第二表面1422a形成此第二凹槽1421f。第二凹槽1421f对齐于第一凹槽1411a,且第一凹槽1411a的二端分别与第二凹槽1421f的二端连接。第一凹槽1411a内的第一表面1412a与第二凹槽1421f内的第二表面 1422a共同界定散热装置140a的流道1405a。毛细结构1610a位于流道1405a内并配置在第一凹槽1411a内的全部的第一表面1412a。然而,第一凹槽1411a内的第一表面1412a并不限于完全配置有毛细结构 1610a。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可配置在局部的第一表面。
图2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相较于图21的实施例,图22的实施例除了全部的第一表面1412a配置有毛细结构1610a之外,全部的第二表面1422a亦配置有毛细结构1610b。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二毛细结构可分别仅配置在局部的第一表面1412a及局部的第二表面 1422a。
图2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相较于图22的实施例,图23的实施例的流道1405a内有二毛细结构1610h、1620h。二毛细结构1610h、1620h相互有间隔,且设置于第一表面1412a的相对二端。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二毛细结构可设置于第二表面的相对二端。或,第一表面的相对二端及第二表面的相对二端皆设置有毛细结构。
图2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24所示,散热装置140a包含单一的毛细结构1610d。毛细结构1610d位于第一凹槽1411a的第一表面1412a上,并且毛细结构1610d与第一凹槽1411a的二侧缘1421d是没有接触的。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1610d可设置于第一凹槽1411a的第一表面1412a的中心位置。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可设置于第二凹槽的第二表面上。或,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设置有毛细结构。
图2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25所示,散热装置140a包含毛细结构1610e、1620e、 1630e、1640e。毛细结构1610e、1620e、1630e、1640e位于第一凹槽1411a内的第一表面1412a上,且彼此之间相互间隔。毛细结构1610e、 1620e分别位于第一表面1412a的相对二端。毛细结构1630e、1640e 位于毛细结构1610e、1620e之间。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四毛细结构可设置于第二凹槽1421a内的第二表面上,或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设置有四个毛细结构。或者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设置有多个(例如二个以上)毛细结构。
毛细结构1610a、1610b、1610c、1620c、1610d、1610e、 1620e、1630e、1640e、1610h、1620h的材质可为金属,例如铝、铜、镍、钛等。或者是毛细结构1610a、1610b、1610c、1620c、1610d、 1610e、1620e、1630e、1640e、1610h、1620h的材质可为非金属,例如碳管、石墨、玻璃纤维、高分子等。毛细结构1610a、1610b、1610c、 1620c、1610d、1610e、1620e、1630e、1640e、1610h、1620h可有通气口、沟槽、平面或立体编织网(或管束)或前述的组合(例如通气口与沟槽或平面或立体编织网的组合;又或是沟槽与平面或立体编织网的结合;又或是平面与立体编织网的结合)。
毛细结构1610a、1610b、1610c、1620c、1610d、1610e、 1620e、1630e、1640e、1610h、1620h可经由(1)填充粉体于流道1405a 并烧结粉体、或(2)将已成形的毛细结构塞人流道、或(3)将成形的毛细结构放入上下金属板(如第一板体1410a及第二板体1420a)内的石墨印刷管内的方式形成于散热装置内。简单就石墨印刷来说,在滚轧板体之前,预先将毛细结构的图案印刷在二板体的表面上,这样可避免二板体完全地结合在一起。
毛细结构1610a、1610b、1610c、1620c、1610d、1610e、 1620e、1630e、1640e、1610h、1620h亦可经由以碳管(carbon tube) 或聚合物(polymer)所制成的毛细结构直接取代石墨印刷管的材料、冲压成形、并于上下金属板的表面进行喷砂、或蚀刻上下金属板的表面的方式形成于散热装置内。
图2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27、28、29为图26的毛细结构放入的过程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散热装置140k包含一导热板体1400k。导热板体1400k 的底板具有多个斜向流道1405k,且导热板体1400k的顶板也具有多个斜向流道1403k,并且该些多个斜向流道1045k、1403k为凹槽(或凹面)。斜向流道1405k与斜向流道1403k分别斜向相反的二方向。斜向流道1405k与斜向流道1403k皆为直条状(即未有任何弯道)。可以理解的是,斜向流道1405k与斜向流道1403k是相对于导热板体1400k的上边缘 (或下边缘)倾斜设置。每个斜向流道1405k内有一个毛细结构1610k。
散热装置140k类似于散热装置140a,其可包含有相结合的二个板体(如板体1410a、1420a)。将毛细结构1610k放入散热装置 140k的制程大致上可分为二种。第一种为在滚轧散热装置140k的顶板及底板之前,将毛细结构1610k放入散热装置140k。第二种为在滚轧散热装置140k的顶板及底板之后,才将毛细结构1610k放入斜向流道1405k。
先说明第一种方式,首先例如将金属编织网设置于构成导热板体1400k的二板体相向的至少一表面上。接着,例如以冲压或吹胀的方式于散热装置140k的顶板及底板分别形成二组斜向流道1403k、 1405k。如此一来,金属编织网即设置在斜向流道1403k、1405k的至少一组。为了方便说明,以下是以金属编织网设置在斜向流道1405k为例具体说明第一种方式。首先将金属编织网形成为散热装置140k的毛细结构。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金属编织网是焊接至板体的表面而形成为散热装置140k的毛细结构。或者,对板体的表面进行化学蚀刻来产生多个微孔隙或微结构而形成为毛细结构。甚或是,对板体的表面进行喷砂来形成为毛细结构。
接着,将形成导热板体1400k的二板体叠合,并对于二板体的边缘例如以滚轧处理的方式进行密合。接着,进行吹胀处理以形成斜向流道1405k。简单来说,在吹胀处理的过程中,会先在顶板及底板的表面的预定位置形成凹陷处。在密合二板体之后,空气会从注入口1406a注入,而此空气的压力会沿着凹陷处所界定的路径吹胀出斜向流道1405k。接着,从注入口1406a对散热装置140k进行除气,然后再焊接且密封注入口1406a。
接着说明第二种方式,首先,如图26所示,先沿裁切线 B切开导热板体1400k,以透过破口1407k(如图27所示)露出斜向流道 1403k、1405k。接着,沿方向D分别将毛细结构1610k经由破口1407k 置入斜向流道1405k。图28绘示了毛细结构1610k放入于这些斜向流道1405k。由于液体可经由毛细结构于斜向流道1405k流动,故斜向流道1405k视为液体通道。且,由于吸收热源所产生的热所气化的气体是于斜向流道1403k内流动,故斜向流道1403k可视为蒸气通道。接着,如图29所示,进行滚轧处理以夹扁破口1407k处,并形成一滚轧结构 1450k来封闭破口1407k。接着,焊接滚轧结构,来密封散热装置140k。
毛细结构1610k可经由以下三种方式自破口1407k置入斜向流道1405k。第一种是将编织铜线(Copper braid)、卷成筒状的金属网(Metal mesh)或铜布(Copper cloth)等由破口1407k置人斜向流道 1405k内。第二种为预先将铜粉(Copper powder)烧结成形为柱状的毛细结构1610k,然后再由破口1407k置入斜向流道1405k内。第三种为将治具(如棒状物)插入斜向流道1405k,然后将铜粉(Copper powder) 填满斜向流道1405k。接着,利用震动盘使铜粉于斜向流道1405k内均匀分布。接着,烧结铜粉以形成毛细结构1610k。
图3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可包含方法3000所示的这些步骤中的至少一个,且可以任何顺序执行这些步骤。举例来说,方法可包含方法3000中一或多个步骤,且这些步骤在时间上可平行、同时或重迭执行。
步骤3002包含冲压表面带有焊料的一复合板材,以形成具有多个斜向沟槽的一第一板体。步骤3004包含将粉体设置于第一板体的这些斜向沟槽。步骤3006包含叠合并固定第一板体与一第二板体。步骤3008包含焊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并将位于第一板体的斜向沟槽内的粉体烧结成一毛细结构。
图3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可包含方法3100所示的这些步骤中的至少一个,且可以任何顺序执行这些步骤。举例来说,方法可包含方法3100中一或多个步骤,且这些步骤在时间上可平行、同时或重迭执行。
步骤3102包含冲压不带有焊料的一非复合板材,以形成具有多个斜向沟槽的一第一板体。步骤3104包含将粉体设置于第一板体的这些斜向沟槽。步骤3106包含将设置于第一板体的这些斜向沟槽的粉体烧结成毛细结构。步骤3108包含叠合并固定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步骤3110包含焊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
图3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可包含方法3200所示的这些步骤中的至少一个,且可以任何顺序执行这些步骤。举例来说,方法可包含方法3200中一或多个步骤,且这些步骤在时间上可平行、同时或重迭执行。
步骤3202包含将多个毛细结构设置于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步骤3204包含对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进行滚轧接合的前置作业(例如清洁、对位、蚀刻或喷砂等)。步骤3206包含对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进行滚轧接合,以形成一散热装置。步骤3208包含对散热装置进行吹胀处理,以于散热装置内形成至少一斜向沟槽。
图3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可包含方法3300所示的步骤中的至少一个,且可以任何顺序执行这些步骤。举例来说,方法可包含方法3300中一或多个步骤,且这些步骤在时间上可平行、同时或重迭执行。
步骤3302包含对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进行滚轧接合,以形成一散热装置。步骤3304包含对散热装置进行吹胀处理,以于散热装置内形成至少一斜向沟槽。步骤3306包含切割散热装置体以于至少一斜向沟槽形成至少一破口。步骤3308包含透过破口将一毛细结构放入斜向沟槽。步骤3310包含透过滚轧处理封闭破口。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散热装置,透过流道内加入毛细结构等可帮助冷却流体沿反重力方向流动,使得位于加热区下方的冷却区的冷却流体可回流至加热区而循环于散热装置,故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得以改善。相较于现有的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可提升约30%的散热效益。
上述概略说明了若干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他们可以容易地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进行设计或修改过程和结构,以实现相同的目的和/或实现本文所介绍的实施例或示例的相同优点。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变通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专利保护范围须以本说明书所附的专利权利要求书界定内容为准。
【附图标号说明】
10 散热装置
10、10a、10b 散热板
100、100a、100b 第一板体
101、102、101a、102a、101b、102b 长边
110、110a、110b 第一斜向沟槽
151、171、151a、171a、151b、171b 第一端
152、172、152a、172a、152b、172b 第二端
120、130、130a 第一直向沟槽
200、200a、200b 第二板体
201、202、201a、202a、201b、202b 长边
210、210a、210b 第二斜向沟槽
220、230、220a 第二直向沟槽
300、300A、300a、300b 毛细结构
C 流体通道
O 注入口
L 冷却流体
S 液面
H1 第一热源
H2 第二热源
G、F、D1、D2、H 方向
140a、140k 散热装置
1400a、1400k 导热板体
1405a 流道
1406a 注入口
1610a、1610b、1610c、1620c、1610d、1610e 毛细结构
1620e、1630e、1640e、1610h、1620h、1610k 毛细结构
1410a 第一板体
1411a 第一凹槽
1412a 第一表面
1420a 第二板体
1421f 第二凹槽
1422a 第二表面
A1 冷媒区
A2 冷却区
A3 加热区
1421d 侧缘
1405k、1403k 斜向流道
1407k 破口
D 方向
3000、3100、3200、3300 方法
3002、3004、3006、3008 步骤
3102、3104、3106、3108、3110 步骤
3202、3204、3206 步骤
3302、3304、3306、3308、3310 步骤
B 裁切线

Claims (35)

1.一种散热装置,用以容纳冷却流体,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板体,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斜向沟槽;
第二板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斜向沟槽,所述第二板体迭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且所述第一斜向沟槽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至少部分相通而共同构成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用以容纳所述冷却流体;以及
至少一毛细结构,位于至少部分的该流体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彼此不直接连通,所述第二斜向沟槽彼此不直接连通,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的部分相交,而令所述第一斜向沟槽透过所述第二斜向沟槽间接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数量为二,所述二毛细结构分别位于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斜向沟槽及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斜向沟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向沟槽,每一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同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直向沟槽,所述第二板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直向沟槽,每一所述第二斜向沟槽的同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直向沟槽,且所述第二直向沟槽与所述第一直向沟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平行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且所述第一斜向沟槽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为交错排列。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相交叉,而令所述第一斜向沟槽透过所述第二斜向沟槽间接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数量为二,所述二毛细结构之一迭设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至少部分及所述第一直向沟槽,所述二毛细结构之另一迭设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的至少部分及所述第二直向沟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直向沟槽,每一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第一直向沟槽,所述第二板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二第二直向沟槽,每一所述第二斜向沟槽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第二直向沟槽,且所述二第二直向沟槽分别与所述二第一直向沟槽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数量为二,所述其中一个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至少部分及所述二第一直向沟槽,所述另一个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的至少部分及所述二第二直向沟槽。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平行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且所述第一斜向沟槽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交错排列。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与所述第二斜向沟槽相交叉,而令所述第一斜向沟槽透过所述第二斜向沟槽间接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部分用以被该冷却流体浸没。
13.一种散热装置,用以容纳一冷却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含:
第一板体,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斜向沟槽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直向沟槽,每一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同一端连接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直向沟槽;
第二板体,迭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共同构成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用以容纳所述冷却流体;以及
至少一毛细结构,位于至少部分的所述流体通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至少部分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直向沟槽。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二板体。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向沟槽的数量为二,每一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直向沟槽。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至少部分及所述第一直向沟槽。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二板体。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数量为二,所述其中一个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斜向沟槽的至少部分及所述第一直向沟槽,所述另一个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二板体。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部分用以被所述冷却流体浸没。
2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含:
第一板体,具有第一凹槽及形成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表面;
第二板体,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板体迭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且所述第二表面面向所述第一表面,而令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凹槽构成流体通道;以及
至少一毛细结构,位于所述流体通道内并迭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表面。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数量为二,所述其中一个毛细结构位于所述流体通道内并迭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表面,所述另一个毛细结构位于所述流体通道内并迭设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表面。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全部。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仅迭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局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仅迭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央区。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数量为二,所述二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表面,且所述二毛细结构相分离。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毛细结构分别迭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对二端。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第二表面所形成的第二凹槽,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凹槽与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凹槽共同形成该流体通道。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互相对齐。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数量为二,所述其中一个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表面,所述另一个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表面。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毛细结构分别迭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全部及所述第二表面的全部。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全部。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仅迭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局部。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仅迭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央区。
35.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毛细结构的数量为二,所述二毛细结构迭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表面,且所述二毛细结构相分离。
CN201922301582.8U 2019-03-27 2019-12-19 散热装置 Active CN2119598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24531P 2019-03-27 2019-03-27
US201962824540P 2019-03-27 2019-03-27
US62/824,540 2019-03-27
US62/824,531 2019-03-27
US16/422,562 US20190368823A1 (en) 2018-05-29 2019-05-24 Heat dissipation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6/422,586 2019-05-24
US16/422,586 US11131511B2 (en) 2018-05-29 2019-05-24 Heat dissipation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6/422,562 2019-05-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59873U true CN211959873U (zh) 2020-11-17

Family

ID=687317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21565.9A Pending CN111757636A (zh) 2019-03-27 2019-12-19 散热装置及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1922301582.8U Active CN211959873U (zh) 2019-03-27 2019-12-19 散热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21565.9A Pending CN111757636A (zh) 2019-03-27 2019-12-19 散热装置及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715767A1 (zh)
CN (2) CN111757636A (zh)
TW (2) TWI7699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0917B (zh) * 2020-11-09 2022-04-11 新加坡商鴻運科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散熱系統和伺服器系統
CN114453848B (zh) * 2022-01-14 2023-04-07 惠州市七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散热复合板的工艺流程
CN116160078B (zh) * 2023-04-26 2023-07-21 常州贺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内嵌不锈钢毛细管网的铝钎焊高效散热冷板及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47490U (zh) * 2012-09-06 2013-02-21 Cooler Master Co Ltd 板型熱交換器及其支撐結構
KR101761037B1 (ko) * 2013-01-25 2017-07-24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트 파이프
CN105764300B (zh) * 2014-12-19 2018-09-07 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均温板及其制造方法
DE202015100111U1 (de) * 2015-01-13 2015-02-04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Stützstruktur eines Vapor-Chamber-Kühlers
TWI639806B (zh) * 2016-02-05 2018-11-01 業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導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7204314A (zh) * 2017-06-30 2017-09-26 上海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热超导散热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639379B (zh) * 2017-12-26 2018-10-2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939A (zh) 2020-10-01
TWI769428B (zh) 2022-07-01
CN111757636A (zh) 2020-10-09
TWI769939B (zh) 2022-07-01
EP3715767A1 (en) 2020-09-30
TW202204841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8470B2 (en) Heat dissipation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1959873U (zh) 散热装置
JP4112602B2 (ja) ヒートパイプ
JP4047918B2 (ja) ヒートパイ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11798B (zh) 蒸氣腔室以及散熱裝置
JP6623296B2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
KR100581115B1 (ko) 판형 열전달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035155B1 (ja) ヒートパイ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33125B2 (ja)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CN107949238A (zh) 一种带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散热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20030159806A1 (en) Flat-plate heat-pipe with lanced-offset fin wick
JP2006503436A (ja) 板型熱伝達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988885B1 (en) Vapor chamber heatsink assembly
EP3477237A1 (en) Loop type heat pipe
CN113167546A (zh) 均热板
JP7386469B2 (ja) ヒートパイプ
JP7259564B2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電子機器、及び、ベーパーチャンバ用金属シート
KR100780144B1 (ko) 판형 히트 스프레더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116180A (ja) 沸騰冷却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746961B2 (ja) 中空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998794B2 (ja) 冷却装置
EP4151944A1 (en) Vapor cha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1930682A1 (en) Heat pip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21188889A (ja) 熱輸送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