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0879U - 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 - Google Patents
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00879U CN211900879U CN202020606611.1U CN202020606611U CN211900879U CN 211900879 U CN211900879 U CN 211900879U CN 202020606611 U CN202020606611 U CN 202020606611U CN 211900879 U CN211900879 U CN 2119008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wind turbine
- side plate
- turbine generator
- extension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8—Onshore wind turbin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该风电机组底架包括底板、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底板和顶板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设置于底板与顶板之间;底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侧板位于第一端,第二侧板位于第二端;底板设置有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自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且第一加强件沿自身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电机组底架缓解了现有技术中风电机组底架不能满足极限载荷和疲劳强度,且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是近年来风电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最大限度降低发电成本成为各风力发电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满足风电机组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取各结构件合适的成型方法及成型后的结构能提高风电机组的性价比。风电机组的机架作为风电机组主传动系统的承载结构,几乎把风电机组上所有的载荷转移到塔架上,并且为齿轮箱和发电机以及其他机组结构提供支撑,因此机架是风力发电机组中最关键、承载最复杂的部件之一。现有技术中为克服机架的疲劳强度和极限载荷,通常会采取增加机架的整体厚度的方式,或者采用钢板对机架进行大面积加厚,但是这种方式反而增加了机架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鉴于此,迫切需要一种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底架,以缓解现有技术中风电机组底架不能满足极限载荷和疲劳强度,且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电机组架,包括底板、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之间;所述底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延伸,且所述第一加强件沿自身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能够贯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延伸臂能够贯穿所述第二侧板,且所述第一延伸臂和所述第二延伸臂均与所述顶板固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呈月牙状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延伸臂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内;
和/或,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呈月牙状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延伸臂位于所述第二缺口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以及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第一加强件焊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一紧固件;
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背向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侧,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加强件固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二紧固件;
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背向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加强件固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凹槽,所述凹槽自所述顶板向所述底板呈U字型凹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固设于所述底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加强件间隔布置于所述底板。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机架,以缓解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电机组机架,包括顶架和上述的风电机组底架,所述顶架扣设于所述风电机组底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电机组底架,包括底板、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底板和顶板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设置在底板与顶板之间。底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侧板安装在底板的第一端,第二侧板安装在底板的第二端。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的长度能够自底板的第一端向底板的第二端延伸,且在第一加强件的延伸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进而通过第一加强件对该风电机组底架进行结构加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常常通过加厚底架的厚度,或者另备钢板对底架大面积加厚而言,该风电机组底架中的第一加强件为自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的整件结构,且横穿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底部与底板连接,即第一加强件支撑在底板、顶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无需对底板、顶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这四者中的一者进行厚度增加即可实现结构加强,满足风电机组底架的极限载荷和疲劳强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实现了风电机组底架的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电机组机架,包括顶架和上述的风电机组底架,且顶架扣设在风电机组底架上,能够实现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电机组底架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电机组底架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电机组底架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B-B剖视图;
图6为图4中C-C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电机组底架中第一加强件的示意图。
图标:10-底板;11-第一端;12-第二端;21-第一顶板;22-第二顶板;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40-第一加强件;41-第一延伸臂;42-第二延伸臂;43-凹槽;51-第一固定板;52-第一紧固件;53-第二固定板;60-第二加强件;311-第一缺口;321-第二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风电机组底架包括底板10、顶板、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底板10和顶板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均设置于底板10与顶板之间;底板10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第一侧板31位于第一端11,第二侧板32位于第二端12;底板10设置有第一加强件40,第一加强件40自第一端11向第二端12延伸,且第一加强件40沿自身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包括第一顶板21和第二顶板22,第一顶板21和第二顶板22均与底板10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顶板21与第一侧板31焊接固定,第二顶板22与第二侧板32焊接固定,底板10、第一侧板31、第二侧板32、第一顶板21以及第二顶板22共同形成用于存放风电机组零部件的腔体。
以图1中风电机组底架的放置方位为例,底板10的长度方向为水平的左右方向,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为水平的上下方向,上述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为沿底板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第一加强件40的长度自底板10的第一端11向底板10的第二端12延伸,且第一加强件40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固接,同时第一加强件40的底部与底板10的上表面固接,第一加强件40与第一侧板31、第二侧板32连接处分别与第一顶板21和第二顶板22固接。也就是说,第一加强件40能够支撑在底板10、第一侧板31、第一顶板21、第二侧板32以及第二顶板22之间,进而实现对该风电机组底架的结构加强。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加厚底架的整体厚度,或者另备钢板对底架进行大面积的加厚操作而言,该风电机组底架中的第一加强件40为自第一端11向第二端12延伸的整体结构,且横穿在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之间,即通过第一加强件40能够同时支撑底板10、第一侧板31、第一顶板21、第二侧板32以及第二顶板22,无需增加底板10、第一侧板31、第一顶板21、第二侧板32以及第二顶板22的厚度,也无需采用大面积的钢板分别与上述五者固定,进而在满足风电机组底架的极限载荷和疲劳强度的同时,实现风电机组底架的轻量化设计,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请继续参考图2、图3、图6和图7,优选的,第一加强件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延伸臂41和第二延伸臂42,第一延伸臂41能够贯穿第一侧板31,第二延伸臂42能够贯穿第二侧板32,且第一延伸臂41和第二延伸臂42均与顶板固接。也就是说,第一延伸臂41能够贯穿第一侧板31,并与第一顶板21固定;第二延伸臂42能够贯穿第二侧板32,并与第二顶板22固定。在实际使用时,第一侧板31上设置有用于第一延伸臂41贯穿的第一通道,且第一加强件40上位于第一延伸臂41的侧壁与第一侧板31压紧。第二侧板32上设置于用于第二延伸臂42贯穿的第二通道,且第一加强件40上位于第二延伸臂42的侧壁与第二侧板32压紧。通过上述的设置实现第一加强件40对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的支撑,同时第一加强件40与第一顶板21、第二顶板22固定。
以图7中的第一加强件40的放置位置为例,第一加强件40的底部压紧于底板10,第一加强件40上位于第一延伸臂41一侧的侧壁压紧于第一侧板31,第一延伸臂41的顶面压紧于第一顶板21,第一加强件40上位于第二延伸臂42一侧的侧壁压紧于第二侧板32,第二延伸臂42的顶面压紧于第二顶板22,进而实现通过第一加强件40对底板10、第一侧板31、第一顶板21、第二侧板32以及第二顶板22的支撑。
请继续参考图3,优选的,第一侧板31设置有呈月牙状的第一缺口311,第一延伸臂41位于第一缺口311内;第二侧板32设置有呈月牙状的第二缺口321,第二延伸臂42位于第二缺口321内。即第一缺口311提供了用于第一延伸臂41穿过第一侧板31的第一通道,第二缺口321提供了用于第二延伸臂42穿过第二侧板32的第二通道。
需要补充的是,并不仅限于上述一种设置方式,也可以是仅第一侧板31设置第一缺口311,或者仅第二侧板32设置第二缺口321,其只要确保第一侧板31、第二侧板32、第一顶板21以及第二顶板22能够同时与第一加强件40固定即可。
请继续参考图1、图2、图3、图4和图6,优选的,第一顶板21、第二顶板22、底板10、第一侧板31以及第二侧板32均与第一加强件40焊接。
请继续参考图1、图2、图3、图4和图6,优选的,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一固定板51和第一紧固件52;第一固定板51设置于第一侧板31背向第一加强件40的一侧,第一紧固件52穿过第一固定板51与第一加强件40固接。
请继续参考图1、图2、图3、图4和图6,优选的,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二固定板53和第二紧固件;第二固定板53设置于第二侧板32背向第一加强件40的一侧,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二固定板53与第一加强件40固接。
为便于表述,以第一加强件40上位于第一延伸臂41一侧的侧壁为第一侧壁,以第一加强件40上位于第二延伸臂42一侧的侧壁为第二侧壁。
根据上述可知,第一加强件40相对底板10、第一顶板21、第二顶板22、第一侧板31以及第二侧板32的安装方式具有至少以下方式;
第一种方案:底板10、第一顶板21、第二顶板22、第一侧板31以及第二侧板32均与第一加强件40焊接,即第一加强件40的底面压紧于底板10焊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压紧于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并焊接固定;第一延伸臂41的顶面和第二延伸臂42的顶面分别压紧于第一顶板21和第二顶板22,并焊接固定。
第二种方案:第一加强件40与底板10焊接固定,第一延伸臂41和第二延伸臂42分别与第一顶板21和第二顶板22焊接固定,第一加强件40的第二侧壁与第二侧板32焊接固定。而第一加强件40的第一侧壁压紧于第一侧板31,第一固定板51压紧于第一侧板31背向第一加强件40的一侧面,而后通过第一紧固件52穿过第一固定板51和第一侧板31并与第一加强件40固定。
第三种方案:第一加强件40与底板10焊接固定,第一延伸臂41和第二延伸臂42分别与第一顶板21和第二顶板22焊接固定,第一加强件40的第一侧壁能够与第一侧板31焊接固定。而第一加强件40的第二侧壁压紧于第二侧板32,第二固定板53压紧于第二侧板32背向第一加强件40的一侧面,而后通过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二固定板53和第二侧板32并与第一加强件40固定。
第四种方案:第一加强件40与底板10焊接固定,第一延伸臂41和第二延伸臂42分别与第一顶板21和第二顶板22焊接固定,第一加强件40的第一侧壁通过第一固定板51和第一紧固件52与第一侧板31固定,第二侧壁通过第二固定板53和第二紧固件与第二侧板32固定。
请继续参考图6和图7,优选的,第一加强件40具有凹槽43,凹槽43自顶板向底板10呈U字型凹陷。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加强件40呈倒置的拱形结构,具有较强的支撑性,同时降低第一加强件40对位于该风电机组底架内零部件的干扰,以便于个零部件正常安装和工作。
请继续参考图1、图4和图5,优选的,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二加强件60,第二加强件60固设于底板1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60主要用于底板10的局部加强,例如在底板10的某一处需要加强时,在该处焊接第二加强件60即可。其中,第二加强件60为长条块。
请继续参考图1、图4和图5,优选的,第二加强件6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加强件60间隔布置于底板1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6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加强件60分别固设在底板10上具有开口的两侧,进而对底板10上具有开口的部分进行局部加强。其中,第二加强件60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选择,且在设置第二加强件60时,应当考虑受力均匀的问题,例如上述的两个第二加强件60分别设置在开口的两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风电机组机架,包括顶架和上述的风电机组底架,顶架扣设于风电机组底架。其中,顶架具有第一腔体,风电机组底架具有第二腔体,当顶架扣设在风电机组底架的上方时,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共同形成该风电机组机架的容纳腔,用于安装风电机组的零部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顶板、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
所述底板(10)和所述顶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31)和所述第二侧板(32)均设置于所述底板(10)与所述顶板之间;所述底板(10)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所述第一侧板(31)位于所述第一端(11),所述第二侧板(32)位于所述第二端(12);
所述底板(10)设置有第一加强件(40),所述第一加强件(40)自所述第一端(11)向所述第二端(12)延伸,且所述第一加强件(40)沿自身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1)和所述第二侧板(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延伸臂(41)和第二延伸臂(42),所述第一延伸臂(41)能够贯穿所述第一侧板(31),所述第二延伸臂(42)能够贯穿所述第二侧板(32),且所述第一延伸臂(41)和所述第二延伸臂(42)均与所述顶板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31)设置有呈月牙状的第一缺口(311),所述第一延伸臂(41)位于所述第一缺口(311)内;
和/或,所述第二侧板(32)设置有呈月牙状的第二缺口(321),所述第二延伸臂(42)位于所述第二缺口(321)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所述底板(10)、所述第一侧板(31)以及所述第二侧板(32)均与所述第一加强件(40)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一固定板(51)和第一紧固件(52);
所述第一固定板(5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31)背向所述第一加强件(40)的一侧,所述第一紧固件(52)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51)与所述第一加强件(40)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二固定板(53)和第二紧固件;
所述第二固定板(53)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32)背向所述第一加强件(40)的一侧,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53)与所述第一加强件(40)固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40)具有凹槽(43),所述凹槽(43)自所述顶板向所述底板(10)呈U字型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7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组架还包括第二加强件(60),所述第二加强件(60)固设于所述底板(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6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加强件(60)间隔布置于所述底板(10)。
10.一种风电机组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架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风电机组底架,所述顶架扣设于所述风电机组底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06611.1U CN211900879U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06611.1U CN211900879U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00879U true CN211900879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27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606611.1U Active CN211900879U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00879U (zh) |
-
2020
- 2020-04-21 CN CN202020606611.1U patent/CN2119008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12682B (zh) | 一种车架结构 | |
CN211900879U (zh) | 风电机组底架及风电机组机架 | |
CN214524060U (zh) | 一种挂车及挂车车架结构 | |
CN112026818B (zh) | 动力包吊挂结构、底架及轨道车辆 | |
WO2023088494A1 (zh) | 用于车辆的二排座椅的横梁总成和具有其车辆 | |
CN114506389A (zh) | 车架横梁和车辆 | |
CN220615819U (zh) |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 |
CN217515227U (zh) | 电动拖拉机及用于其的车架 | |
CN212182414U (zh) | 一种新型底盘电池托架 | |
CN212950825U (zh) | 混凝土泵车的车架组件和混凝土泵车 | |
CN219154564U (zh) | 一种具有支架结构的转向器 | |
CN219969665U (zh) | 一种铁路平车及铁路平车的车体 | |
CN111845825B (zh) | 牵引梁构架、底架前端结构和轨道车辆 | |
CN214329063U (zh) |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 | |
CN219237352U (zh) | 长桁组件 | |
CN115075399B (zh) | 一种主动卸载方法 | |
CN218734102U (zh) | 边框组件、光伏组件和光伏发电系统 | |
CN212289611U (zh) | 支座、举升缸组件和车辆 | |
CN218172261U (zh) | 一种底架边梁及设备吊挂结构 | |
CN215405574U (zh) | 加强型梳齿式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 | |
CN221393212U (zh) | 一种矿用车货厢稳定结构、货厢及车辆 | |
CN114655312B (zh) | 一种车架横梁及其汽车 | |
CN219710616U (zh) | 一种墙体保温层连接锚栓 | |
CN220924313U (zh) | 用于车厢的地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0315112U (zh) | 无人车的车架结构、无人车的车身及无人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102206 31 Industrial Park, North Qing Road,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any Heavy Ener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31 Industrial Park, North Qing Road,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ANY HEAVY ENER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