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80651U - 一种即热式发热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即热式发热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880651U CN211880651U CN201922240306.5U CN201922240306U CN211880651U CN 211880651 U CN211880651 U CN 211880651U CN 201922240306 U CN201922240306 U CN 201922240306U CN 211880651 U CN211880651 U CN 2118806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cavity
- aluminum
- aluminum shell
- sealing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即热式发热管,包括发热管和铝壳,单根或多根所述发热管密封穿设在铝壳内并在发热管的左右两侧形成多个空腔,相邻空腔侧壁依靠铝壳的内壁和发热管外壁封闭,相邻空腔相互导通,所述铝壳的顶部两侧分别与铝壳内部左右两侧空腔导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发热管的电源端密封穿设出铝壳的外壁与外部电源电气相连;本实用新型设置发热管作为加热的空腔一部分可以对左右两侧流动的水体进行高效加热,大大提高了水体的加热接触面积和有效加热路径,单个发热管即可实现双空腔水体的双面多次加热,解决浸泡式加热管只能在加热管周边进行接触加热,加热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传统加热管加热的效率和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具体是一种即热式发热管。
背景技术
即热式加热中采用加热管方式进行升温的加热装置,一般加热管都内置在加热装置内部水路中间,加热管一般直接浸泡在水体中,加热过程中只有靠近加热管四周的水体才能迅速加热,远离加热管的水体依靠水体间的热传递进行加热,导致水体一旦流动过快,水体无法充分加热即被排出,造成出水温度无法达到要求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市场上出现很多提高加热路径的方式,将水体流动的加热腔设置为弯折型,然后将加热管沉在各个加热腔,这种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体的加热效率,但是容易导致加热管布置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水体通过加热管的方式仍然是包裹式的穿过加热管,加热管外围水体不接触加热管直接从外围流过加热管,无法充分加热。
因此,针对这类问题,我们需要一种可以高效利用加热管提高水体加热效率的即热式加热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热式发热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即热式发热管,包括发热管和铝壳,单根或多根所述发热管密封穿设在铝壳内并在发热管的左右两侧形成多个空腔,相邻空腔侧壁依靠铝壳的内壁和发热管外壁封闭,相邻空腔相互导通,所述铝壳的顶部两侧分别与铝壳内部左右两侧空腔导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发热管的电源端密封穿设出铝壳的外壁与外部电源电气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铝壳通过上端铝壳密封盖和下端铝壳密封盖使空腔导通形成回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端铝壳密封盖和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分别通过上端铝壳密封圈和下端铝壳密封圈盖合固定在铝壳顶部和底部开口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开设在上端铝壳密封盖或下端铝壳密封盖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回路为首尾相通的导通回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铝壳内竖直穿设有三根发热管,铝壳的前后内壁与发热管外壁密封相接,多根发热管将铝壳内部水平方向依次隔成A、B、C和D四个空腔,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开设在铝壳的顶部位置,进水口与A空腔内顶部相通,出水口的底部与D空腔的内顶部相通,所述上端铝壳密封盖密封盖合在铝壳的顶部,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密封盖合在铝壳的底部,上端铝壳密封盖的内底部开设有导通B空腔顶部和C空腔顶部的通道,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的内顶部开设有导通A空腔底部和B空腔底部、C空腔底部和D空腔底部的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管穿出铝壳的上下两端分别盖合固定有上端发热管密封盖和下端发热管密封盖,所述上端发热管密封盖和所述下端发热管密封盖的底部分别设有上端发热管密封圈和下端发热管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浸泡式的加热管,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发热管与水体充分流动接触,发热管作为加热的空腔一部分可以对左右两侧流动的水体进行高效加热,大大提高了水体的加热接触面积和有效加热路径,单个发热管即可实现双空腔水体的双面多次加热,解决浸泡式加热管只能在加热管周边进行接触加热,加热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传统加热管加热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即热式发热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即热式发热管中铝壳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即热式发热管中铝壳的爆炸图。
图中:上端发热管密封盖1、上端发热管密封圈2、上端铝壳密封盖3、上端铝壳密封圈4、铝壳5、进水口50、出水口51、下端铝壳密封圈6、下端铝壳密封盖7、下端发热管密封圈8、下端发热管密封盖9、发热管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即热式发热管,包括发热管10和铝壳5,单根或多根所述发热管10密封穿设在铝壳5内并在发热管10的左右两侧形成多个空腔,相邻空腔侧壁依靠铝壳5的内壁和发热管10外壁封闭,相邻空腔相互导通,所述铝壳5的顶部两侧分别与铝壳5内部左右两侧空腔导通的进水口50和出水口51,发热管10的电源端密封穿设出铝壳5的外壁与外部电源电气相连。
所述铝壳5通过上端铝壳密封盖3和下端铝壳密封盖7使空腔导通形成回路。
所述上端铝壳密封盖3和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7分别通过上端铝壳密封圈4和下端铝壳密封圈6盖合固定在铝壳5顶部和底部开口上。
所述进水口50和所述出水口51开设在上端铝壳密封盖3或下端铝壳密封盖7上。
所述回路为首尾相通的导通回路。
所述发热管10穿出铝壳5的上下两端分别盖合固定有上端发热管密封盖1和下端发热管密封盖9,所述上端发热管密封盖1和所述下端发热管密封盖9的底部分别设有上端发热管密封圈2和下端发热管密封圈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工作时,需要加热的水体由进水口50进入边侧的空腔内,由于发热管10直接作为隔开空腔的一部分,因此在水在各个空腔导通流动到出水口51处时,水体不断的与发热管10表面进行接触加热,首尾相通的导通回路,可以让加热水体分别通过发热管10的左右两侧进行两次加热,减少单位体积发热管10的布置数量,大大提高发热管10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水体升温的速度,较传统的浸泡式的加热管,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发热管10与水体充分流动接触,发热管10作为加热的空腔一部分对流动的水体进行高效加热,大大提高了水体接触和有效加热路径,解决浸泡式加热管只能在加热管周边进行接触加热,加热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传统加热管加热的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铝壳5内竖直穿设有三根发热管10,铝壳5的前后内壁与发热管10外壁密封相接,多根发热管10将铝壳5内部水平方向依次隔成A、B、C和D四个空腔,所述进水口50和出水口51均开设在铝壳5的顶部位置,进水口50与A空腔内顶部相通,出水口51的底部与D空腔的内顶部相通,所述上端铝壳密封盖3密封盖合在铝壳5的顶部,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7密封盖合在铝壳5的底部,上端铝壳密封盖3的内底部开设有导通B空腔顶部和C空腔顶部的通道,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7的内顶部开设有导通A空腔底部和B空腔底部、C空腔底部和D空腔底部的通道。
本实施例1的工作原理:工作时,水通过进水口50进入A空腔,水顺着A空腔底部通过下端铝壳密封盖7内的通道进入B空腔的内底部,然后顺着B空腔向上流动,再通过上端铝壳密封盖3内的通过进入C空腔的内顶部,最终C空腔内的水通过下端铝壳密封盖7内的通道进入D空腔的内底部并由D空腔的顶部顺着出水口51排出,完成水体在各个空腔内导通流动进行加热的动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即热式发热管,包括发热管(10)和铝壳(5),单根或多根所述发热管(10)密封穿设在铝壳(5)内并在发热管(10)的左右两侧形成多个空腔,其特征在于,相邻空腔侧壁依靠铝壳(5)的内壁和发热管(10)外壁封闭,相邻空腔相互导通,所述铝壳(5)的顶部两侧分别与铝壳(5)内部左右两侧空腔导通的进水口(50)和出水口(51),发热管(10)的电源端密封穿设出铝壳(5)的外壁与外部电源电气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式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壳(5)通过上端铝壳密封盖(3)和下端铝壳密封盖(7)使空腔导通形成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即热式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铝壳密封盖(3)和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7)分别通过上端铝壳密封圈(4)和下端铝壳密封圈(6)盖合固定在铝壳(5)顶部和底部开口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即热式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50)和所述出水口(51)开设在上端铝壳密封盖(3)或下端铝壳密封盖(7)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即热式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路为首尾相通的导通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即热式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壳(5)内竖直穿设有三根发热管(10),铝壳(5)的前后内壁与发热管(10)外壁密封相接,多根发热管(10)将铝壳(5)内部水平方向依次隔成A、B、C和D四个空腔,所述进水口(50)和出水口(51)均开设在铝壳(5)的顶部位置,进水口(50)与A空腔内顶部相通,出水口(51)的底部与D空腔的内顶部相通,所述上端铝壳密封盖(3)密封盖合在铝壳(5)的顶部,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7)密封盖合在铝壳(5)的底部,上端铝壳密封盖(3)的内底部开设有导通B空腔顶部和C空腔顶部的通道,所述下端铝壳密封盖(7)的内顶部开设有导通A空腔底部和B空腔底部、C空腔底部和D空腔底部的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式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10)穿出铝壳(5)的上下两端分别盖合固定有上端发热管密封盖(1)和下端发热管密封盖(9),所述上端发热管密封盖(1)和所述下端发热管密封盖(9)的底部分别设有上端发热管密封圈(2)和下端发热管密封圈(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40306.5U CN211880651U (zh) | 2019-12-14 | 2019-12-14 | 一种即热式发热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40306.5U CN211880651U (zh) | 2019-12-14 | 2019-12-14 | 一种即热式发热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880651U true CN211880651U (zh) | 2020-11-06 |
Family
ID=73243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40306.5U Active CN211880651U (zh) | 2019-12-14 | 2019-12-14 | 一种即热式发热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880651U (zh) |
-
2019
- 2019-12-14 CN CN201922240306.5U patent/CN2118806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448787U (zh) | 套管式相变蓄能装置 | |
CN203277034U (zh) |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散热装置 | |
CN211880651U (zh) | 一种即热式发热管 | |
CN101105333A (zh) | 即热式水电分离加热器 | |
CN106839407B (zh) | 一种多段加热型电加热器 | |
CN206250350U (zh) | 一种散热圆柱电池 | |
CN113300529A (zh) | 一种电机水冷用机壳 | |
CN202616918U (zh) | 电机用冷却装置 | |
CN211880646U (zh) | 一种即热式陶瓷片发热管 | |
CN215413284U (zh) | 高温管式换热器 | |
CN212178217U (zh) | 一种多蒸汽管网系统热补偿装置 | |
CN207039925U (zh) | 纳米镀膜石英管模组 | |
CN209857174U (zh) | 一种节能型电取暖装置 | |
CN103705069A (zh) | 一种快速降温的杯子 | |
CN201055292Y (zh) | 饮水机加热组件 | |
CN201219223Y (zh) | 新型水冷散热器 | |
CN208183105U (zh) | 电镀清洗槽加热装置 | |
CN207065869U (zh) | 大功率快速加热装置 | |
CN203013292U (zh) | 一种高效率内导热式软连接电缆 | |
CN201318781Y (zh) | 直热式水加热装置 | |
CN202562050U (zh) | 一种长距离多腔加热的热水器加热装置 | |
CN106847769A (zh) | 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器 | |
CN210638275U (zh) | 一种新型提高热水输出率的热水器 | |
CN216530043U (zh) | 一种新能源电力工程配电箱 | |
CN217953223U (zh) | 一种热交换设备及电热水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3 Address after: 528322 one of plot 24-2, Fu'an Industrial Zone (phase I), Liandu village committee, Leliu sub district office,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OSHAN SHUNDE FASHION ELECTRIC APPLIANCES MF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22 No. 4 Fuli Road, Fuyu village committee, Leliu street,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XIAOTUN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