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08924U - 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08924U
CN211808924U CN201922478500.7U CN201922478500U CN211808924U CN 211808924 U CN211808924 U CN 211808924U CN 201922478500 U CN201922478500 U CN 201922478500U CN 211808924 U CN211808924 U CN 2118089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ir
duct
communicated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785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论
李建荣
吴广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Zhuhai Guangto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Zhuhai Guangto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Zhuhai Guangto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7850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089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089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089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风道以及车辆,该空调风道设置在车辆上,车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空调风道包括:第一车内风道,位于车辆内,第一车内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车辆的空调器连通,第一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第一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一端设置;第二车内风道,位于车辆内,第二车内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第二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二端设置;车外风道,位于车辆的外侧,车外风道具有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第三进风口与空调器连通,第三出风口与第二进风口连通。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空调风道是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调风道分别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冷空气和热空气的通道。其中,空调风道的布置、大小以及形式等都会影响到车内的制冷、制热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公交车和客车的空调风道一般由车辆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空调器产生的冷空气或热空气通过空调风道上的出风口吹到车内。但是,随着出风口与空调器距离的增加,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温度会发生衰减,从出风口吹到车内的空气的温度就会不均匀。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风道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风道,空调风道设置在车辆上,车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空调风道包括:第一车内风道,位于车辆内,第一车内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车辆的空调器连通,第一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第一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一端设置;第二车内风道,位于车辆内,第二车内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第二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二端设置;车外风道,位于车辆的外侧,车外风道具有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第三进风口与空调器连通,第三出风口与第二进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空调风道还包括导风管,导风管的一端与空调器连通,导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车内风道和车外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导风管包括导风胶管。
进一步地,第一车内风道、第二车内风道以及车外风道均位于车辆的底部。
进一步地,第一车内风道、第二车内风道以及车外风道均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对应车辆的座椅设置,第二出风口对应车辆的过道设置。
进一步地,空调风道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包裹在车外风道上。
进一步地,空调风道还包括顶部车内风道,顶部车内风道位于车辆的顶部,顶部车内风道设置在车辆内,顶部车内风道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顶部车内风道的一端与车辆的空调器连通,顶部车内风道上设置有第四出风口,第四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
进一步地,空调风道还包括后部车内风道,后部车内风道位于车辆的后端,后部车内风道设置在车辆内,后部车内风道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后部车内风道的一端与空调器连通,后部车内风道的另一端与顶部车内风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述提供的空调风道。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空调风道设置在车辆上,车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车内风道和第二车内风道均位于车辆内,车外风道位于车辆的外侧。具体的,第一车内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车辆的空调器连通,第一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第二车内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车外风道具有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第三进风口与空调器连通,第三出风口与第二进风口连通。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第一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一端设置,将第二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二端设置,利用车外风道将空调器产生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导到第二出风口处,如此冷空气或热空气可同时从车辆的两端分别进入第一车内风道和第二车内风道,然后再利用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入车内,能够使冷空气或热空气更加均匀地分布,从而能够提升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车外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车内风道;20、空调器;30、车外风道;40、导风管;50、顶部车内风道;60、后部车内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风道,该空调风道设置在车辆上,空调风道用于将空调器产生的热空气或冷空气引导至车内,以升高或降低车内的温度。其中,车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空调风道包括第一车内风道10、第二车内风道以及车外风道30,第一车内风道10和第二车内风道位于车辆内,车外风道30位于车辆的外侧。其中,第一车内风道10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车辆的空调器20连通,第一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第一车内风道10直接将空调器20产生的热空气或冷空气引导至车内,且第一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一端设置。其中,第二车内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车外风道30具有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通过将第三进风口与空调器20连通,将第三出风口与第二进风口连通,可首先通过车外风道30将空调器20产生的热空气或冷空气引导至第二车内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处,且第二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二端设置。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风道,通过将第一车内风道10的第一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一端设置,将第二车内风道的第二进风口靠近车辆的第二端设置,利用车外风道30将空调器20产生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导到第二出风口处,如此冷空气或热空气可同时从车辆的两端进入对应的风道内,然后利用风道上的出风口进入车内,能够使冷空气或热空气更加均匀地分布,从而能够提升换热效果。并且,将车外风道30设置在车辆的外侧,能够节省车辆内部的空间,提升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风道还包括导风管40,导风管40的一端与空调器20连通,导风管4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车内风道10和车外风道30连通,利用导风管40可将空调器20产生的热空气或冷空气导入至第一车内风道10和车外风道30。
其中,导风管40包括导风胶管。由于车辆具有各种凸出设置的结构,利用导风胶管对第一车内风道10和车外风道30与空调器20连通,便于导风胶管对车辆上的其它部件进行避让,便于进行安装。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管40为导风橡胶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车内风道10、第二车内风道以及车外风道30均位于车辆的底部,如此能够节省车内空间,避免车外风道30外露,能够提升装置的美观性。并且,将第一车内风道10、第二车内风道以及车外风道30设置在车辆的底部,利用空调器20进行制热时,热空气从车辆的底部进入车辆,热空气会向上移动,如此能够提升制热效果。其中,第一车内风道10、第二车内风道以及车外风道30均位于车辆的底部,具体为,第一车内风道10、第二车内风道位于车辆室内的底部,车外风道30位于车辆室外的底部。
其中,第一车内风道10、第二车内风道以及车外风道30均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便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行出风。具体的,沿车辆的长度方向,第一车内风道1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口,第二车内风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出风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对应车辆的座椅设置,第二出风口对应车辆的过道设置,通过将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交错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进风均匀性,提升换热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对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位置进行调整,只要保证交错进风即可。例如,可将第一出风口对应车辆的过道设置,将第二出风口对应车辆的座椅设置。
为了减少冷空气或热空气的热量在车外风道30内的损耗,空调风道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包裹在车外风道30上。其中,保温层包括保温棉。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风道还包括顶部车内风道50,顶部车内风道50位于车辆的顶部,顶部车内风道50设置在车辆内,顶部车内风道50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顶部车内风道50的一端与车辆的空调器20连通,顶部车内风道50上设置有第四出风口,第四出风口与车辆的内部连通。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利用顶部车内风道50辅助进行换热,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其中,顶部车内风道50可以只吹冷风,利用冷空气下沉的特性便于进行制冷,也可以利用顶部车内风道50吹热风,辅助进行制热。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20位于车辆的后部,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将空调器20设置在车辆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风道还包括后部车内风道60,后部车内风道60位于车辆的后端,后部车内风道60设置在车辆内,后部车内风道60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后部车内风道60的一端与空调器20连通,后部车内风道60的另一端与顶部车内风道50连通,如此便于将空调器20与顶部车内风道50连通。其中,后部车内风道60的顶部还设置有密封斜面,密封斜面对应车辆的面板设置,能够提升面板的密封效果。
其中,车辆的空调器包括后置式电动空调,后置式电动空调上部的出风口处连接着后部车内风道60,后部车内风道60与顶部车内风道50连接形成车内的上部风道,后置式电动空调的前部出风口处连接着导风管40,导风管40出来分双支连接着第一车内风道10以及车外风道30。
具体的,车辆为光伏大巴,车辆的光伏板及电池的电能传输到后置式电动空调处,连接电源后,根据外界不同温度,后置式电动空调运转所产生的气体温度也不同,夏天或者外界温度较高的时候,后置式电动空调运转产生的是冷风,冷风通过上部出风口将冷气输送到后部车内风道60,后部车内风道60与顶部车内风道50贯通,产生的冷气就通过顶部车内风道输送到车内,使车内气体交换,降低车内温度,与传统的客车风道的工作原理一致,此时的车外风道30不参与到冷气的输送工作中;当冬天或者外界温度较低的时候,后置式电动空调利用电能运转产生的是暖风,暖风从空调的前部出风口通过导风管40将暖气输送到第一车内风道10和车外风道30中去,第一车内风道10安装在座椅区下部,暖风通过第一车内风道10直接输送到车内,暖风经过导风管40后,暖风到达车外风道,车外风道做了保温处理,与外界温度交交换值低,从而在节约了车内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暖风的温度。车外风道30设置在车外,车外风道与第二车内风道连通,第二车内风道的出风位置处于车内过道两侧,刚好与第一车内风道10出风的位置错开,使得出风能均匀。电动空调产生的暖气通过导风管40均匀地分布输送到第一车内风道10和车外风道30中再输送到车内,使车内气体交换,车内温度变高,从而使车内乘客舒适。
并且,后置式电动空调,可使用传统的顶置空调,但使用顶置空调后,需要做一个引风处理到风道处。使用顶置空调的话车内的冷风比较均匀地分布到车内,不用走太多管道,但暖风需做个下引装置。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提供的空调风道。其中,车辆包括客车和公交车。具体的,车辆为光伏大巴。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能够保证风道的导风均匀性,保证乘客的头脚不会产生温度差,提升乘客的舒适度,能够节省车辆内部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风道设置在车辆上,所述车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空调风道包括:
第一车内风道(10),位于所述车辆内,所述第一车内风道(10)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车辆的空调器(20)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车辆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靠近所述车辆的第一端设置;
第二车内风道,位于所述车辆内,所述第二车内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车辆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靠近所述车辆的第二端设置;
车外风道(30),位于所述车辆的外侧,所述车外风道(30)具有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空调器(20)连通,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风道还包括导风管(40),所述导风管(40)的一端与所述空调器(20)连通,所述导风管(4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内风道(10)和所述车外风道(3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40)包括导风胶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内风道(10)、所述第二车内风道以及所述车外风道(30)均位于所述车辆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内风道(10)、所述第二车内风道以及所述车外风道(30)均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应所述车辆的座椅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应所述车辆的过道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风道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裹在所述车外风道(30)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风道还包括顶部车内风道(50),所述顶部车内风道(50)位于车辆的顶部,所述顶部车内风道(50)设置在所述车辆内,所述顶部车内风道(50)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顶部车内风道(50)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空调器(20)连通,所述顶部车内风道(50)上设置有第四出风口,所述第四出风口与所述车辆的内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风道还包括后部车内风道(60),所述后部车内风道(60)位于所述车辆的后端,所述后部车内风道(60)设置在所述车辆内,所述后部车内风道(60)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后部车内风道(60)的一端与所述空调器(20)连通,所述后部车内风道(60)的另一端与所述顶部车内风道(50)连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风道。
CN201922478500.7U 2019-12-31 2019-12-31 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Active CN2118089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8500.7U CN211808924U (zh) 2019-12-31 2019-12-31 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8500.7U CN211808924U (zh) 2019-12-31 2019-12-31 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08924U true CN211808924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040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78500.7U Active CN211808924U (zh) 2019-12-31 2019-12-31 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089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46884B (zh) 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
CN202038315U (zh) 一种高速列车用外接式变截面均匀送风系统
CN204279454U (zh) 一种高速动车组空调通风系统
CN208498176U (zh) 一种温度线性控制的汽车空调hvac总成
CN205853818U (zh) 车辆除霜风道、车辆空调除霜系统和车辆
CN205273114U (zh) 一种汽车空调风道
CN201400185Y (zh) 高速卧铺列车空调风道系统
CN211808924U (zh) 空调风道以及车辆
CN203623326U (zh) 一种利用阶梯冷量的蒸发式车载空调机
WO2023241095A1 (zh) 双层车辆的空调系统及双层车辆
CN203995558U (zh) 一种汽车采暖装置、系统及汽车
CN209208407U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591286U (zh) 用于车辆的前排吹脚风道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707395U (zh) 一种有轨电车司机室风道系统
CN212667209U (zh) 扶手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9677237B (zh)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CN208263926U (zh) 一种客车及其客车空调系统
CN209813666U (zh) 一种客车空调送风系统
CN212555740U (zh) 一种客车空调装置和一种客车
CN205344900U (zh) 轨道交通车辆的冷暖双风道结构
CN208411734U (zh)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风道系统
CN218142075U (zh) 大型集装箱船驾驶舱温控系统
CN205854154U (zh) 一种轻轨车辆及其送风系统
CN202783118U (zh) 冷暖除霜器
CN204857897U (zh) 电池包冷却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