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08457U -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08457U
CN211808457U CN201921862172.4U CN201921862172U CN211808457U CN 211808457 U CN211808457 U CN 211808457U CN 201921862172 U CN201921862172 U CN 201921862172U CN 211808457 U CN211808457 U CN 211808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region
opening
flow path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6217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村光
白野太一
刑部吉记
冈崎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6217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08457U/zh
Priority to JP2021553621A priority patent/JP7283564B2/ja
Priority to PCT/JP2020/040206 priority patent/WO2021085408A1/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08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08457U/zh
Priority to US17/733,184 priority patent/US2022027441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注墨筒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本体部包括第一流路管和第二流路管,第一流路管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管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第一流路管和第二流路管中的至少一个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润湿性大于第二区域的润湿性。本实用新型的注墨筒,在注墨过程中,墨水流动形成的气液界面会因在内表面的两个区域上的流动速度不同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很容易地被破坏,从而保证墨水能够持续地流动,避免了注墨过程暂时停止的现象。

Description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1通过从记录部9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喷墨打印机1的一个示例。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2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一侧(例如前侧)的四个墨罐10。打印机本体2包括框架部3,四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3中。其中一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3左侧前部,另外三个墨罐10并排地设置在框架部3右侧前部。墨罐10用于容纳墨水,以供应至记录部9。位于左侧前部的墨罐10可以容纳黑色的墨水,位于右侧前部的三个墨罐10可以分别容纳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墨水,以使喷墨打印机1的打印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通常可通过容纳有墨水的墨水瓶(未示出)将墨水注入墨罐10。
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墨罐1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墨罐10包括墨罐本体30和注墨筒20,墨罐本体30包括储墨室31、注墨口32、注墨部33、缓冲室34、供墨部35和大气连通部36。储墨室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9的墨水。注墨部33位于储墨室31的顶部,用于供墨水注入。供墨部35位于储墨室31的上方,且用于将墨水供应至记录部9。大气连通部36与缓冲室34连通。缓冲室34位于储墨室31的下方,并与储墨室31连通,由此,缓冲室34和大气连通部36可使储墨室31与大气连通。注墨筒20延伸穿过注墨口32而部分地设置在墨罐本体30中。
墨罐本体30包括树脂框架19和覆膜39。该树脂框架19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形成储墨室31、缓冲室34的内部空间的腔室。上述腔室具有侧向开口以便于树脂框架19与模具分离。覆膜39连接至树脂框架19并覆盖腔室的侧向开口,以形成储墨室31以及用于连通多个缓冲室134的通道。另一个覆膜(未示出)连接至树脂框架19的另一侧,以形成缓冲室34。
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注墨筒20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注墨筒20具有本体部21和与本体部21一体成型的安装部(未示出)。注墨筒20通过安装部固定于墨罐本体30。本体部21包括提供液体流路的第一流路管40和提供气体流路的第二流路管50。第一流路管40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具有第一开口41、第二开口42以及形成在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之间的第一流路43。第二流路管50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具有第三开口51、第四开口52以及形成在第三开口51和第四开口52之间的第二流路53。第一开口41和第三开口51位于第一端23且均位于储墨室31的外部,第一流路43通过第二开口42与储墨室31连通,第二流路53通过第四开口52与储墨室31连通。第二开口42位于第二端24,第四开口52到第二端24的距离大于第二开口42到第二端24的距离。
在注墨过程中,将墨水瓶倒置并插入注墨筒20的第一端23。墨水会经由第一开口41进入至第一流路43,而后从第二开口42流出并流进储墨室31内。同时储墨室31内的气体会从第四开口52进入至第二流路53,而后从第三开口51流出并流进墨水瓶。墨水的流动和气体的流动分别在两个流路中同时发生,形成“气液置换”,当墨水的流动和气体的流动两者中的一者停止则注墨过程自动停止。并且在刚开始注墨或中断后再次注墨时,可能会有部分墨水经由第三开口51进入至第二流路53。
申请人发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图2中所示的墨罐10容易出现注墨过程暂时停止的现象。申请人推测,在注墨过程中,第一流路管40和第二流路管50中的至少一个内,例如第二开口42或第四开口52处或附近,可能会存在诸如弯月面形状的气液界面,使得墨水在注墨过程中无法继续流动,注墨过程暂时停止。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墨筒,用于向具有注墨口的墨罐注入墨水,所述注墨筒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
第一流路管,所述第一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且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以及
第二流路管,所述第二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且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
其中,所述第一流路管和所述第二流路管中的至少一个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润湿性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润湿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注墨筒,通过设置第一流路管和第二流路管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一区域的润湿性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润湿性,使得墨水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上能够具有不同的流动速度,这样在注墨过程中,墨水流动形成的气液界面会因在这两个区域上的流动速度不同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很容易地被破坏,从而保证在注墨过程中,墨水能够持续地流动,避免了包括开始注墨和中断后再次注墨的注墨过程暂时停止的现象,提高了注墨效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内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的截面封闭且不包括端点;或者
所述内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的截面封闭且包括至少一个端点,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截面的部分位于所述端点之外。
根据本方案,对于在横向方向上截面封闭且不包括端点的内表面,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任意设置;对于在横向方向上截面封闭且包括至少一个端点的内表面,第一区域不设置在该端点处,第二区域可以任意设置。由此,简化了结构,便于注墨筒的生产制造。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均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预定方向包括所述纵向方向、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和与所述纵向方向成角度的第一方向中的一个。
根据本方案,可以提高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设计自由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沿与所述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间隔布置。
根据本方案,可以进一步降低墨水流动形成的气液界面的稳定性,从而使气液界面很容易地被破坏。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纵向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内表面,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并行布置。
根据本方案,可以进一步降低墨水流动形成的气液界面的稳定性,从而使气液界面很容易地被破坏。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纵向方向的尺寸沿所述纵向方向变化,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的润湿性沿所述纵向方向变化。
根据本方案,可以进一步降低墨水流动形成的气液界面的稳定性,从而使气液界面很容易地被破坏。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呈螺旋状布置。
根据本方案,可以使得气液界面很容易地被破坏。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粗糙度,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表面涂层。
根据本方案,可以通过设置内表面的粗糙度来实现润湿性的不同,并且/或者,可以通过在内表面上设置表面涂层来实现润湿性的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记录部的墨水;和
注墨口,所述注墨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以及
根据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注墨筒,所述注墨筒延伸穿过所述注墨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均位于所述储墨室的外部,所述第一流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所述第二流路通过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在注墨过程中,墨水流动形成的气液界面会因在注墨筒的内表面的两个区域上的流动速度不同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很容易地被破坏,从而保证在注墨过程中,墨水能够持续地流动,避免了包括开始注墨和中断后再次注墨的注墨过程暂时停止的现象,提高了注墨效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和所述的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在注墨过程中,墨水流动形成的气液界面会因在注墨筒的内表面的两个区域上的流动速度不同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很容易地被破坏,从而保证在注墨过程中,墨水能够持续地流动,避免了包括开始注墨和中断后再次注墨的注墨过程暂时停止的现象,提高了注墨效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当从前方观察时的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也用于示意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
图2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视图,也用于示意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
图3为沿图2中A-A线所截的注墨筒的截面图;
图4为类似于图3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注墨筒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注墨筒的仰视示意图;
图6为类似于图3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注墨筒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注墨筒的仰视示意图;
图8为类似于图3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注墨筒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喷墨打印机 2/102:打印机本体
3/103:框架部 9/109:记录部
10/110:墨罐 19/119:树脂框架
20/120/220/320:注墨筒 21/121/221/321:本体部
23/123/223/323:第一端 24/124/224/324:第二端
30/130:墨罐本体 31/131:储墨室
32/132:注墨口 33/133:注墨部
35/135:供墨部 36/136:大气连通部
39/139:覆膜 40/140/240/340:第一流路管
41/141/241/341:第一开口 42/142/242/342:第二开口
43/143/243/343:第一流路 50/150/250/350:第二流路管
51/151/251/351:第三开口 52/152/252/352:第四开口
53/153/253/353:第二流路 191/291/391:第一区域
191a:上层第一区域 191b:下层第一区域
192/292/392:第二区域 192a:上层第二区域
192b:下层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100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的喷墨打印机1大致相同的构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100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关于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介质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包括打印机本体102和墨罐110。
打印机本体102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打印机本体102上设置有用于提供记录介质的供纸盒和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出纸盒。打印机本体102中还设置有例如包括多个喷嘴的记录部109,记录部109可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水。在打印机本体102的上表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可枢转的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上配置有用于显示各种信息和设定内容的显示面板以及用于执行各种操作或输入设定内容的操作按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显示面板,而仅设置部分操作按键,这些操作按键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合适的位置,例如前表面上。
打印机本体102包括框架部103。喷墨打印机100优选包括四个墨罐110,其中一个墨罐110设置在框架部103的左侧前部,其通常用于容纳黑色墨水,另外三个墨罐110设置在框架部103的右侧前部,其从左到右分别用于容纳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种彩色墨水,从而喷墨打印机100可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当然,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墨罐110,并且墨罐110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其他位置处。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墨罐110可以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02,也可以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02。
如图2所示,墨罐110包括墨罐本体130和注墨筒120,墨罐本体130包括储墨室131、注墨口132、注墨部133、缓冲室134、供墨部135和大气连通部136。储墨室1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109的墨水。注墨部133位于储墨室131的顶部,用于供墨水注入。供墨部135位于储墨室131的上方,且用于将墨水供应至记录部109。大气连通部136与缓冲室134连通。缓冲室134位于储墨室131的下方,并与储墨室131连通,由此,缓冲室134和大气连通部136可使储墨室131与大气连通。大气体连通部136可以连接至大气体连通管(未示出)的一端部的开口,大气体连通管的另一端部的开口设置在注墨部133的附近。这样,大空气连通部136经由大空气连通管的另一端部的开口与墨罐本体130的外侧连通。注墨筒120延伸穿过注墨口132而部分地设置在墨罐本体130中。
墨罐本体130可以由树脂框架119和覆膜139构成。具体地,可以使用树脂材料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模具中形成构成墨罐本体130的主体的树脂框架119。该树脂框架119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形成储墨室131、缓冲室134的内部空间的腔室。上述腔室具有侧向开口以便于树脂框架119与模具分离。然后将覆膜139通过诸如粘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至树脂框架119并覆盖腔室的侧向开口,以形成储墨室131以及用于连通多个缓冲室134的通道。通过另一个覆膜(未示出)连接至树脂框架119的另一侧,以形成缓冲室134。
如图4所示,注墨筒120具有本体部121和与本体部121一体成型的安装部(未示出)。注墨筒120通过安装部固定于墨罐本体130。本体部121具有第一端123和沿纵向方向D1与第一端123相对的第二端124。本体部121包括提供液体流路的第一流路管140和提供气体流路的第二流路管150。第一流路管140沿纵向方向D1延伸,且具有第一开口141、第二开口142以及形成在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之间的第一流路143。第二流路管150沿纵向方向D1延伸,且具有第三开口151、第四开口152以及形成在第三开口151和第四开口152之间的第二流路153。第一开口141和第三开口151位于第一端123且均位于储墨室131的外部。第一流路143通过第二开口142与储墨室131连通,第二流路153通过第四开口152与储墨室131连通。第二开口142位于第二端124,第四开口152到第二端124的距离大于第二开口142到第二端124的距离。即第二开口142位于第四开口152的下方。
在注墨过程中,将墨水瓶倒置并插入注墨筒120的第一端123。墨水能够经由第一开口141进入至第一流路143,而后从第二开口142流出并流进储墨室131内。同时储墨室131内的气体能够从第四开口152进入至第二流路153,而后从第三开口151流出并流进墨水瓶。
第一流路管140和第二流路管150中的至少一个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第一区域191的润湿性大于第二区域192的润湿性。以此实施方式,使得墨水在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上能够具有不同的流动速度,具体是墨水在第一区域191上的流动速度小于墨水在第二区域192上的流动速度,这样墨水流动形成的气液界面会因在这两个区域上的流动速度不同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很容易地被破坏,抑制了诸如弯月面形状的气液界面的形成,从而保证在注墨过程中,墨水能够持续地流动,避免了注墨过程暂时停止的现象,注墨过程包括开始注墨和中断后再次注墨,由此,提高了注墨效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流路管140和第二流路管150的内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第一流路管140的形状/构造和第二流路管150的形状/构造可以大致相同,下文以第一流路管140为例进行描述。
第一流路管140的形状可以任意,从而其内表面的形状也可以任意。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表面可以在垂直于纵向方向D1的横向方向D2的截面封闭且不包括端点。也就是说,内表面是周向连续的弧形表面。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置。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内表面在垂直于纵向方向D1的横向方向D2的截面封闭且包括至少一个端点P。考虑到气液界面在端点P处会被破坏,第一区域191设置为在截面的部分位于端点P之外。由此,简化了结构,便于注墨筒的生产制造。例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管140为半圆柱体。如图5所示,内表面在横向方向D2的截面封闭、呈半圆形以及包括两个端点P,即内表面包括沿纵向方向D1延伸的平面F1和弧面F2,平面F1和弧面F2相交形成两条端线。第一区域191在截面的部分位于这两个端点P之外,进一步是位于端点P附近的区域之外,即第一区域191不设置在平面F1和弧形相交的端线及端线附近的区域上。
第一区域191与第二区域192均沿预定方向延伸。第一区域191与第二区域192中的至少一个沿与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预定方向为横向方向D2,第一区域191与第二区域192均沿横向方向D2延伸且均沿纵向方向D1大致间隔布置。可选地,第一区域191彼此相邻且在横向方向D2上大致并行布置。可以理解,虽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192设置在端线上且在端线处从第一端123朝向第二端124延伸,但是整体来看,为便于描述和理解,在描述这两个区域的设置方式时,端线处的第二区域192因面积较小而大致忽略。
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中沿纵向方向D1的尺寸大致相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中的至少一个沿纵向方向D1的尺寸沿纵向方向D1可以变化,例如,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中的至少一个沿纵向方向D1的尺寸沿纵向方向D1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者交替地变大或变小。具体地,内表面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区域191,例如,上层第一区域191a具有第一尺寸L1,下层第一区域191b具有第二尺寸L2,第一尺寸L1小于第二尺寸L2。内表面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二区域192,例如上层第二区域192a具有第三尺寸L3,下层第二区域192b具有第四尺寸L4,第三尺寸L3大于第四尺寸L4。
各个第一区域191的润湿性均相同,各个第二区域192的润湿性均相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中的至少一个的润湿性沿纵向方向D1变化,例如,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中的至少一个的润湿性沿纵向方向D1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者交替地变大或变小。具体地,内表面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区域191,上层第一区域191a的润湿性可以小于或大于下层第一区域191b的润湿性。内表面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二区域192,上层第二区域192a的润湿性小于或大于下层第二区域192b的润湿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设置内表面的粗糙度来实现润湿性的不同。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91的粗糙度大于第二区域192的粗糙度。例如,第一区域191可以是粗糙表面,第二区域192可以是光滑表面。一个粗糙度设置的方式是,注墨筒120可以由模具成型工艺制备而成,将模具上用于形成内表面的表面分区域将粗糙度设置为不同,从而注墨筒120能够形成粗糙度不同的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另一个粗糙度设置的方式是,在注墨筒120成型后,对内表面的相应区域研磨,从而注墨筒120能够形成粗糙度不同的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在内表面上设置表面涂层来实现润湿性的不同。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91和第二区域19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表面涂层。例如,第一区域191可以设置表面涂层,第二区域192不设置表面涂层,第一区域191上的表面涂层的润湿性设置为大于第二区域192的润湿性。在注墨筒120成型后,可以将液剂涂敷至内表面的相应区域,以在该区域上形成表面涂层。
第二实施方式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注墨筒220。除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墨筒22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墨筒12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为叙述简洁,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注墨筒220具有本体部221和与本体部221一体成型的安装部(未示出)。本体部221具有第一端223和第二端224,并包括第一流路管240和第二流路管250。第一流路管240沿纵向方向D1延伸,且具有第一开口241、第二开口242以及第一流路243。第二流路管250沿纵向方向D1延伸,且具有第三开口251、第四开口252以及第二流路253。
第一流路管240和第二流路管250的内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区域291和第二区域292。以第一流路管240为例,第一区域291与第二区域292均沿纵向方向D1延伸(图6),且均沿横向方向D2大致间隔布置(图7)。可选地,第一区域291彼此相邻且在纵向方向D1上大致并行布置。第一区域291和第二区域29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贯穿内表面,即第一区域291和第二区域292中的至少一个从第一开口241延伸至第二开口242。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这两个区域均贯穿内表面。第一区域291和第二区域292中的至少一个的润湿性沿纵向方向D1变化。
第三实施方式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注墨筒320。除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墨筒32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墨筒12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为叙述简洁,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注墨筒320具有本体部321和与本体部321一体成型的安装部(未示出)。本体部321具有第一端323和第二端324,并包括第一流路管340和第二流路管350。第一流路管340沿纵向方向D1延伸,且具有第一开口341、第二开口342以及第一流路343。第二流路管350沿纵向方向D1延伸,且具有第三开口351、第四开口352以及第二流路353。
第一流路管340第二流路管350的内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区域391和第二区域392。以第一流路管340为例,第一区域391与第二区域392均沿与纵向方向D1成角度的第一方向D3延伸(图6)。第一方向D3是与纵向方向D1和横向方向D2不同的方向。第一区域391与第二区域392能够均沿纵向方向D1大致间隔布置(图7)。可选地,第一区域391和第二区域392中的至少一个呈螺旋状布置。第一区域391和第二区域392中的至少一个沿纵向方向D1的尺寸沿纵向方向D1可以变化。第一区域391和第二区域39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贯穿内表面,即第一区域391和第二区域392中的至少一个从第一开口341延伸至第二开口342。
在图示实施方式,第一区域391和第二区域392均呈螺旋状布置,并且这两个区域沿纵向方向D1的尺寸沿纵向方向D1均可以变化、均贯穿内表面。第一区域391和第二区域392中的至少一个的润湿性沿纵向方向D1变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墨罐,墨罐包括墨罐本体和根据上述任一方面的注墨筒。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和具有上述任一方面的注墨筒的墨罐。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注墨筒,用于向具有注墨口的墨罐注入墨水,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
第一流路管,所述第一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且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以及
第二流路管,所述第二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且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
其中,所述第一流路管和所述第二流路管中的至少一个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润湿性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润湿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墨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的截面封闭且不包括端点;或者
所述内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的截面封闭且包括至少一个端点,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截面的部分位于所述端点之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均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预定方向包括所述纵向方向、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和与所述纵向方向成角度的第一方向中的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沿与所述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墨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纵向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内表面,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并行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墨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纵向方向的尺寸沿所述纵向方向变化,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的润湿性沿所述纵向方向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呈螺旋状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墨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粗糙度,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表面涂层。
9.一种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记录部的墨水;和
注墨口,所述注墨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墨筒,所述注墨筒延伸穿过所述注墨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均位于所述储墨室的外部,所述第一流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所述第二流路通过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
10.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和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罐。
CN201921862172.4U 2019-10-31 2019-10-31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Active CN211808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2172.4U CN211808457U (zh) 2019-10-31 2019-10-31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JP2021553621A JP7283564B2 (ja) 2019-10-31 2020-10-27 インク注入筒、インクタンク、それらを搭載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PCT/JP2020/040206 WO2021085408A1 (ja) 2019-10-31 2020-10-27 インク注入筒、インクタンク、それらを搭載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17/733,184 US20220274410A1 (en) 2019-10-31 2022-04-29 Ink injection cylinder,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equipped with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2172.4U CN211808457U (zh) 2019-10-31 2019-10-31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08457U true CN211808457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147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62172.4U Active CN211808457U (zh) 2019-10-31 2019-10-31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084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98098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収容部材
CN111791585B (zh) 喷墨打印设备和墨罐
TWI574851B (zh) 三色墨水匣殼體
US20220274410A1 (en) Ink injection cylinder,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2018140607A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203640A (ja) 記録ヘッド
CN211808457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JP2021176705A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211808459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7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6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2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0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58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5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1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55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JP577657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20230347652A1 (en) Container having side wall formed with recessed portion positioned above liquid supply opening
JP650856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212194713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114055946B (zh) 记录装置和容器
CN212194699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JP2005319587A (ja) 液体収能容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6861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