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2120U -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82120U
CN211782120U CN202020168332.1U CN202020168332U CN211782120U CN 211782120 U CN211782120 U CN 211782120U CN 202020168332 U CN202020168332 U CN 202020168332U CN 211782120 U CN211782120 U CN 2117821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gas
air conditioning
conditioning system
liquid s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683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运栋
荣晓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6833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821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821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821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闪发器气液分离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设置于压缩机和节流装置之间的闪发器。闪发器包括壳体和排气管。壳体具有气液分离腔。排气管的进气管口从壳体的顶部伸入气液分离腔内,排气管的排气管口与压缩机连通。进气管口封闭设置,且排气管的靠近进气管口的管壁上设有通气孔。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空气调节。

Description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通常需要设置闪发器对气液两相冷媒进行气液分离。
相关技术中,闪发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闪发器包括壳体01以及与壳体01分别连通的排气管02、第一流通管03及第二流通管04。第一流通管03的一端伸入壳体01内,且第一流通管03上设有喷液孔031。气液两相冷媒能够从喷液孔031喷射入壳体内,并在壳体01内通过离心作用实现气液分离,以使得分离后的气相冷媒从排气管02排出,液相冷媒从第二流通管04流出。
然而,采用这种结构的闪发器,仅通过离心作用进行气液分离,其气液分离效果不佳,从而容易导致与闪发器的排气管02连通的压缩机出现补气带液的情况,进而使得压缩机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闪发器气液分离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设置于压缩机和节流装置之间的闪发器。其中,闪发器包括壳体和排气管。壳体具有气液分离腔。排气管的进气管口从壳体的顶部伸入气液分离腔内,排气管的排气管口与压缩机连通。其中,进气管口封闭设置,且排气管的靠近进气管口的管壁上设有通气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排气管的进气管口从闪发器的壳体的顶部伸入其气液分离腔内,排气管的排气管口与压缩机连通,由此,气液两相冷媒在闪发器内分离后,气相冷媒可以通过排气管进入压缩机中。由于排气管的进气管口封闭设置,且排气管的靠近进气管口的管壁上设有通气孔,因此,气相冷媒在排出时需要通过通气孔进入排气管中,此时,经过离心作用进行一次气液分离的气液两相冷媒在通气孔的作用下进行二次气液分离,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闪发器的气液分离效果。具体的,当气液两相冷媒在气液分离腔内通过离心作用进行分离时,液相冷媒沿气液分离腔的腔体内壁旋转,气相冷媒在气液分离腔的中间,通过将排气管的进气管口从壳体的顶部伸入气液分离腔内,并在排气管靠近进气管口的管壁上设置通气孔,能够有效避免贴壁旋转的未分离完全的气液两相冷媒进入排气管中,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闪发器的气液分离效果。同时,当气液两相冷媒瞬间进入闪发器内或闪发器内积存大量液相冷媒时,通过将排气管的进气管口封闭设置,并在排气管靠近进气管口的管壁上设置通气孔,还能够避免液相冷媒大量涌入排气管中,从而减小压缩机补气带液的风险。综上,采用上述结构闪发器,能够有效提升气液分离效果,从而减少补气带液,有效提升压缩机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进而有效提升喷气增焓空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闪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闪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闪发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如图2所示,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节流装置2以及设置于压缩机1和节流装置2之间的闪发器3。其中,如图4所示,闪发器3包括壳体31和排气管32。壳体31具有气液分离腔311。如图2和图3所示,排气管32的进气管口321从壳体31的顶部伸入气液分离腔311内,排气管32的排气管口322与压缩机1连通。其中,进气管口321封闭设置,且排气管32的靠近进气管口321的管壁上设有通气孔33。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闪发器3还包括一端分别从壳体31的底部伸入气液分离腔311内的第一流通管34和第二流通管35,且第一流通管34和第二流通管35的另一端分别与节流装置2连通。从而经过节流装置2产生的气液两相冷媒可以通过第一流通管34或第二流通管35中的一者进入闪发器3内,并在闪发器3内通过离心作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相冷媒通过排气管32进入压缩机1中,分离后的液相冷媒通过第一流通管34或第二流通管35中的另一者从壳体31内流出。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由于闪发器3的排气管32的进气管口321封闭设置,排气管32的靠近进气管口321的管壁上设有通气孔33,因此,气相冷媒在排出时需要通过通气孔33进入排气管32中,此时,经过离心作用进行一次分离的气液两相冷媒在通气孔33的作用下进行二次气液分离,能够有效提升闪发器3的气液分离效果。具体的,当气液两相冷媒在气液分离腔311内通过离心作用进行分离时,液相冷媒沿气液分离腔311的腔体内壁旋转,气相冷媒在气液分离腔311的中间,通过将排气管32的进气管口321从壳体31的顶部伸入气液分离腔311内,并在排气管32靠近进气管口321的管壁上设置通气孔33,能够有效避免贴壁旋转的未分离完全的气液两相冷媒进入排气管32中,从而提升闪发器3的气液分离效果。同时,当气液两相冷媒瞬间进入闪发器3内或闪发器3内积存大量液相冷媒时,通过将排气管32的进气管口321封闭设置,并在排气管32靠近进气管口321的管壁上设置通气孔33,还能够避免液相冷媒大量涌入排气管32中,从而减小压缩机1补气带液的风险。从而采用上述结构的闪发器3能够有效提升其气液分离效果,有效减少补气带液,进而有效提升压缩机1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使得喷气增焓空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通气孔33的数量为多个。通过设置多个通气孔33,可以有效减小每个通气孔33的尺寸,从而有效降低液相冷媒进入排气管32的风险,进而在保证较好的排气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较好的气液分离效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多个通气孔33的分布方式不唯一。比如,多个通气孔33可以沿排气管32的周向间隔分布,这样,通气孔33分布较为均匀,从而气相冷媒排出壳体31时流动时更加顺畅,使得闪发器3的排气效果较好。或者,多个通气孔33还可以沿排气管3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设于闪发器3的排气管32上的通气孔33的直径为R,其中,R的取值满足:R=2mm±0.5mm。当R的取值满足上述条件时,能够避免由于通气孔33的直径过大所导致的液相冷媒容易快速通过通气孔33进入排气管32中的问题。同时,当R的取值满足上述条件时,还能够避免由于通气孔33的直径过小所导致闪发器3的排气效果较差的问题。综上,当通气孔33的直径R=2mm±0.5mm时,能够保证闪发器3具有较好的气液分离效果,同时还能够保证气相冷媒可以顺利从闪发器3中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3的排气管32伸入气液分离腔311内的长度为H(例如图3中H所示),其中,H的取值满足:10mm≤H≤20mm。当H的取值满足上述条件时,能够保证排气管32上的通气孔33距离闪发器3的底部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当闪发器3内液相冷媒较多时,不易淹没通气孔33,从而避免液相冷媒直接从通气孔33流入排气管32中。同时,当H的取值满足上述条件时,还能够保证排气管32上的通气孔33距离闪发器3的顶部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能够避免在离心作用下沿气液分离腔311的腔体内壁旋转的液相冷媒直接从通气孔33流入排气管32中。综上,当排气管32伸入气液分离腔311内的长度H的取值满足10mm≤H≤20mm时,能够保证闪发器3具有较好的气液分离效果,从而减小压缩机3补气带液的风险,有效提升压缩机1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闪发器3的第一流通管34和第二流通管35伸入气液分离腔311内的长度相等,且第一流通管34的第二流通管35伸入气液分离腔311内的管壁上均设有流液孔36,因此,该闪发器3能实现双向闪发。也就是,如图2、图3和图4所示,通过节流装置2的气液两相冷媒可以从第一流通管34的流液孔36喷射入气液分离腔311内,并在气液分离腔311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相冷媒从排气管32的通气孔33中流出,分离后的液相冷媒从第二流通管35的流液孔36中流出。或者,通过节流装置2的气液两相冷媒还可以从第二流通管35的流液孔36喷射入气液分离腔311内,并在气液分离腔311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相冷媒从排气管32的通气孔33中流出,分离后的液相冷媒从第一流通管34的流液孔36中流出。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由于闪发器3能够进行双向气液分离,从而该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在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下均可实现喷气增焓运行。
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换热器4、室外换热器5,节流装置2包括与第一流通管34连通的第一节流阀21以及与第二流通管35连通的第二节流阀22。其中,室内换热器4连接于第二节流阀22与压缩机1之间,室外换热器5连接于第一节流阀21与压缩机1之间。上述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在制热运行(例如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的循环)时,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在压缩机1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室内换热器4中冷凝液化放热成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实现制热效果。而后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阀22减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气液两相冷媒从第二流通管35进入闪发器3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相冷媒由闪发器3的排气管32进入压缩机1中,分离后的液相冷媒从第一流通管34流入第一节流阀21中进行二次节流,经过二次节流的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5中并与外部介质换热,吸收热量后变为气相冷媒再流入压缩机1中,完成制热循环。
上述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在制冷运行(例如图2中实线箭头所示的循环)时,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在压缩机1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5中冷凝液化放热成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而后高温高压的液相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阀21减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气液两相冷媒从第一流通管34进入闪发器3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相冷媒由闪发器3的排气管32进入压缩机1中,分离后的液相冷媒从第二流通管35流入第二节流阀22中进行二次节流,经过二次节流后的冷媒进入室内换热器4中并与室内介质进行换热,吸收热量后变成气相冷媒再流入压缩机1中,同时将室内空气温度降低,完成制冷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还包括四通阀6,四通阀6连接于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4和室外换热器6之间,通过四通阀6可以改变冷媒在空调系统管路中的流向,从而能够实现制冷和制热工况之间的相互转换。
由于压缩机1在排出冷媒时,也会排出微量的冷冻机油。因此,为了避免冷冻机油积存到闪发器3中,导致压缩机1缺油发生故障,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第一流通管34和第二流通管35伸入气液分离腔311内的管壁上还分别设有回油孔37。这样,进入闪发器3内的冷冻机油能够通过回油孔37流出,并在系统中正常流通,从而保证压缩机1回油正常,使得压缩机1能够正常工作,进而能够确保喷气增焓空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保证回油效果较好,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第一流通管34和第二流通管35上的回油孔37位于其对应的流液孔36的靠近壳体31底部的位置。即回油孔37的位置相对较低,这样当闪发器3内液位低于流液孔36时,也能通过回流孔37流出,使得回油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避免闪发器3内存油,保证了空调系统的油循环量,保证压缩机1运行不缺油,使得压缩机1能够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节流装置2的类型不唯一。比如,第一节流阀21和第二节流阀22可以均为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的调节范围较大,且电子膨胀阀的过热度可以进行调节,反应速度较快,性能较好。或者,第一节流阀21与第二节流阀22也可以均为热力膨胀阀,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更好的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调节,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阀38。控制阀38设置于排气管32与压缩机1连通的管路上,用于控制从排气管进入压缩机1的补气量。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压缩机1的运行情况,当压缩机1的补气要求较高时,打开控制阀38或调大控制阀38的开度。当压缩机1的补气要求较低时,关闭控制阀38或调小控制阀38的开度。这样,可以根据压缩机1的实际工况,通过控制阀38调节进入压缩机1中的补气量,使得补气调节更加准确,从而使得工况运行更加稳定,提升空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的闪发器;其中,所述闪发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气液分离腔;
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进气管口从所述壳体的顶部伸入所述气液分离腔内,所述排气管的排气管口与所述压缩机连通;其中,所述进气管口封闭设置,且所述排气管的靠近所述进气管口的管壁上设有通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通气孔沿所述排气管的周向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器还包括一端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分别伸入所述气液分离腔内的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
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节流装置连通;
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二者伸入所述气液分离腔内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二者伸入所述气液分离腔内的管壁上均设有流液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二者伸入所述气液分离腔内的管壁上还分别设有回油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上的所述回油孔位于其对应的所述流液孔的靠近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通管连通的第一节流阀、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管连通的第二节流阀;所述第一节流阀与所述第二节流阀均为电子膨胀阀。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的直径为R,R=2mm±0.5mm。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伸入所述气液分离腔内的长度为H,H满足:10mm≤H≤20mm。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增焓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压缩机连通的管路上,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从所述排气管进入所述压缩机的补气量。
CN202020168332.1U 2020-02-13 2020-02-13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Active CN2117821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68332.1U CN211782120U (zh) 2020-02-13 2020-02-13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68332.1U CN211782120U (zh) 2020-02-13 2020-02-13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82120U true CN211782120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07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68332.1U Active CN211782120U (zh) 2020-02-13 2020-02-13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821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2497B (zh) 热泵
US7356998B2 (en) Flash tank of two-stage compression heat pump system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JP2010127531A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106352445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220333843A1 (en) Three-pipe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080202156A1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s
CN111412677A (zh) 一种司机室co2冷媒变频空调
CN106608157A (zh) 一种空调系统和空调控制方法
CN206131559U (zh) 一种防止空调压缩机液击的空调系统
EP0162720B1 (en) Heat pump with capillary tube-type expansion device
CN212538209U (zh) 热泵系统及包含该热泵系统的热泵空调器、热泵热水器
CN107965853B (zh) 三管制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及控制方法
CN112856858A (zh) 一种压缩机回油系统和回油控制方法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6871470B (zh) 空调系统的压力调节方法
EP4049869A1 (en)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CN105698320A (zh) 空调系统
CN211782120U (zh)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CN209893678U (zh) 换热系统
CN106839211B (zh) 一拖多空调器及其运行制热模式时的控制方法
JP2009293887A (ja) 冷凍装置
CN214701327U (zh) 离心复叠式高压比串联机组
CN211716931U (zh) 气液分离器及冷水机组
CN209165862U (zh) 空调用循环系统及空调
CN218764046U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CN111256384A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1 Haixin Road, Nancun Town, Pingdu City,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51,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SHANDONG) AIR-CONDITION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