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68643U - 物品传送机 - Google Patents

物品传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68643U
CN211768643U CN202020143009.9U CN202020143009U CN211768643U CN 211768643 U CN211768643 U CN 211768643U CN 202020143009 U CN202020143009 U CN 202020143009U CN 211768643 U CN211768643 U CN 211768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conveying device
along
article
convey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300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来方
苏宗方
李军
高明
丛强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4300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68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68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68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物品传送机,涉及物流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机架和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和第三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设有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第三输送装置设有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物品传送机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分别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传感器和多个第二传感器,每个第一传感器包括沿第三方向通过第一间隙相对设置的第一光发生器和第一光接收器;每个第二传感器包括沿第三方向通过第二间隙相对设置的第二光发生器和第二光接收器,三个方向相互垂直。该物品传送机能够较为准确地获得物品轮廓和确定物品位置,然后改变输送速度,以将相邻物品间距变大,进而保证物品可靠分离和后续分拣效率。

Description

物品传送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物品传送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为了提高物品的分拣效率,通常会先采用物品传送机来实现物品的输送及分离,然后再采用物品分拣机实现物品的分拣。
物品传送机通常包括输送装置和检测组件,输送装置用于输送物品,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沿输送方向间隔设置的摄像头,多个摄像头用于采集物品传送机上传送的物品的位置、形状及尺寸信息,从而确定物品传送机上的物品是否邻近,并使输送装置输送相邻物品的速度设置为不同,进而使得相邻的物品之间间距变大,从而实现物品分离。
但是,由于摄像头拍摄时容易受物品的颜色影响,特别是当物品的颜色为黑色时,采用摄像头拍摄时对物品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等的判断误差较大,从而影响了物品的分离的准确性,进而降低了物品后续的分拣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品传送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物品传送机的物品分离准确性低,进而降低物品后续的分拣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包括机架和沿第一方向依次设于所述机架的第一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和第三输送装置,且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三输送装置共同形成沿第一方向输送物品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用于使相邻的物品沿第二方向的间距变大;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用于匀速输送物品且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设有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所述第三输送装置用于使相邻的物品沿第一方向的间距变大,所述第三输送装置设有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
所述物品传送机还包括均设于所述机架的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传感器,每个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第一光发生器和第一光接收器,且所述第一光发生器和所述第一光接收器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的两侧;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传感器,每个所述第二传感器包括第二光发生器和第二光接收器,且所述第二光发生器和所述第二光接收器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隙的两侧,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物品传送机所输送的最长物品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传送机构,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包括滚轮;
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还包括转向机构,多个所述滚轮分别与所述转向机构传动连接,且所述滚轮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转向机构的驱动下绕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以驱动物品沿与第一方向呈夹角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包括两个第二传送机构,两个所述第二传送机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两个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送机构包括传送带和两个传动滚筒,两个所述传动滚筒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传送带由两个所述传动滚筒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还包括传送电机,所述传送电机与两个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输送装置包括多个第三传送机构,多个所述第三传送机构沿第一方向呈M行排布,沿第二方向呈N列排布,且所述第二间隙设于相邻的两行所述第三传送机构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第三传送机构,多个所述第三传送机构沿第一方向呈两行排布,沿第二方向呈N列排布,且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相邻的两行所述第三传送机构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X个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包括Y个所述第二传感器,且X大于Y。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支架,所述第一横支架与所述第一间隙相对,所述第一横支架包括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横板和所述第二横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两侧;所述第一光接收器设于所述第一横板且所述第一光发生器设于所述第二横板,或者,所述第一光发生器设于所述第一横板且所述第一光接收器设于所述第二横板;
所述机架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支架,所述第二横支架与所述第二间隙相对,所述第二横支架包括第三横板和第四横板,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横板和所述第四横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输送装置的两侧;所述第二光接收器设于所述第三横板且所述第二光发生器设于所述第四横板,或者,所述第二光发生器设于所述第三横板且所述第二光接收器设于所述第四横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能够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中,第一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光发生器和第一光接收器,第二检测组件包括第二光发生器和第二光接收器。
当第二输送装置带动物品经过第一检测组件时,在没有物品阻挡第一间隙时,第一光发生器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一间隙被第一光接收器可靠接收;在有物品阻挡第一间隙时,第一光发生器发出的光线不能被第一光接收器接收,由于第一光接收器的检测输出不会受到物品的颜色或者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物品传送机能够较为准确地获得物品的轮廓,进而准确地确定物品的位置,从而减小物品的颜色或者光照等因素导致的对物品轮廓的检测的误差,然后物品传送机可以根据第一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三输送装置,以使第三输送装置能够将相邻的物品沿第一方向的间距变大。
当第三输送装置带动物品经过第二检测组件时,在没有物品阻挡第二间隙时,第二光发生器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二间隙被第二光接收器可靠接收;在有物品阻挡第二间隙时,第二光发生器发出的光线不能被第二光接收器接收,由于第二光接收器的检测输出不会受到物品的颜色或者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第二检测组件能够使物品传送机再次准确地获取物品的轮廓以及确定物品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减小物品的颜色或者光照等因素导致的对物品轮廓的检测的误差,然后物品传送机可以根据第二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三输送装置,进而能够保证相邻物品的可靠分离,利于保证物品后续的分拣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一输送装置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一输送装置另一种形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二输送装置第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二输送装置第二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二输送装置第三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二输送装置第三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标:
100-第一输送装置;110-第一传送机构;111-滚轮;120-转向机构;121-转轴;122-摆杆;123-连杆;124-立轴;125-摆臂;
200-第二输送装置;210-第二传送机构;211-传动滚筒;212-传送带;213-输送辊;220-第一间隙;230-透光挡尘板;240-传送电机;
300-第三输送装置;310-第三传送机构;320-第二间隙;
410-第一传感器;411-第一光发生器;412-第一光接收器;
510-第二传感器;511-第二光发生器;512-第二光接收器;
600-机架;611-第一横板;612-第二横板;621-第三横板;622-第四横板;
710-第三光发生器;
810-第四光发生器;
900-摄像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箭头ab所指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箭头cd所指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箭头ef所指的方向为第三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物品传送机,包括机架600和沿第一方向依次设于机架600的第一输送装置100、第二输送装置200和第三输送装置300,且第一输送装置100、第二输送装置200和第三输送装置300共同形成沿第一方向输送物品的输送通道;第一输送装置100用于使相邻的物品沿第二方向的间距变大;第二输送装置200用于匀速输送物品且第二输送装置200设有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220;第三输送装置300用于使相邻的物品沿第一方向的间距变大,第三输送装置300设有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320;物品传送机还包括均设于机架600的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第一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传感器410,每个第一传感器410包括第一光发生器411和第一光接收器412,且第一光发生器411和第一光接收器412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于第一间隙220的两侧;第二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传感器510,每个第二传感器510包括第二光发生器511和第二光接收器512,且第二光发生器511和第二光接收器512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于第二间隙320的两侧,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中,在没有物品阻挡第一间隙220时,第一光发生器411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一间隙220被第一光接收器412可靠接收;在有物品阻挡第一间隙220时,第一光发生器411发出的光线不能被第一光接收器412接收,从而,该物品传送机能够较为准确地获得物品的轮廓,减小物品的颜色或者光照等因素导致的对物品轮廓的检测的误差,进而准确地确定物品的位置,然后控制第三输送装置300的输送速度发生改变,以使第三输送装置300能够将相邻的物品沿第一方向的间距变大。当第三输送装置300带动物品经过第二检测组件时,在没有物品阻挡第二间隙320时,第二光发生器511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二间隙320被第二光接收器512可靠接收;在有物品阻挡第二间隙320时,第二光发生器511发出的光线不能被第二光接收器512接收,从而,该物品传送机能够再次准确地获取物品的轮廓,进而准确地确定物品的位置;当相邻两个物品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控制第三输送装置300的输送速度发生改变,进一步增大相邻物品沿第一方向的间距,进而能够保证相邻物品的可靠分离,利于保证物品后续的分拣效率。
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物品传送机所输送的最长物品的长度。如此设置,在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基础上有利于结构的紧凑化设置。
具体地,第一输送装置100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两种结构形式,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输送装置100的第一种形式为:
第一输送装置100包括多个第一传送机构110;多个第一传送机构11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至少一个第一传送机构110的输送方向与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
具体地,第一传送机构110可以为传送带结构,多个传送带结构关于输送通道沿第一方向的中心线对称排布,且相邻的两个第一传送机构110的输送方向呈夹角设置。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一输送装置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一输送装置另一种形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输送装置100的第二种形式为:
第一输送装置100包括多个第一传送机构110,第一传送机构110包括滚轮111;第一输送装置100还包括转向机构120,多个滚轮111分别与转向机构120传动连接,且滚轮111被配置为能够在转向机构120的驱动下绕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以驱动物品沿与第一方向呈夹角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继续如图4和图5所示,转向机构120包括转轴121、摆杆122、连杆123、立轴124和摆臂125,转轴121用于与驱动件连接,摆杆122、连杆123和摆臂125依次传动连接,摆臂125沿第三方向可转动地连接于立轴124,且摆臂125通过连接件与滚轮111连接,并能够带动滚轮111运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输送装置200包括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之间形成第一间隙220。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二输送装置第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种形式的第二输送装置200中,第二传送机构210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传送带结构,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物品被匀速输送时的稳定性,利于保证第一检测组件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第三输送装置300包括多个第三传送机构310,多个第三传送机构310沿第一方向呈M行排布,沿第二方向呈N列排布,且第二间隙320设于相邻的两行第三传送机构310之间,M和N均为正整数,且M大于等于2。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三输送装置300中的多个第三传送机构310沿第一方向呈四行排布,沿第二方向呈六列排布,且沿输送方向,第二间隙320设于第二行第三传送机构310和第三行第三传送机构310之间。
继续如图3所示,第二输送装置200包括多个第三传送机构310,多个第三传送机构310沿第一方向呈两行排布,沿第二方向呈六列排布,且第一间隙220设置于相邻的两行第三传送机构310之间。换句话说,第二输送装置200的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均包括六个第三传送机构310。如此设置,提高了物品传送机的模块通用化设置,从而能够降低整体制造及维护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二输送装置200除了上述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二输送装置第二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二种形式的第二输送装置200中,第二传送机构210包括传送带212和两个传动滚筒211,两个传动滚筒2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传送带212由两个传动滚筒211支撑。
具体地,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的传送带212之间还可以设有透光挡尘板230,透光挡尘板230与第一间隙220相对。透光挡尘板230能够在不影响第一检测组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起到防尘和防止物品掉落卡滞等作用。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二输送装置第三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传送机的第二输送装置第三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种形式的第二输送装置200中,第二传送机构21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输送辊213,输送辊213的长度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第二种或第三种结构形式的第二输送装置200,均还包括一个传送电机240,传送电机240与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传动连接。如此设置,使得一个传送电机240驱动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工作,减少了传送电机240的使用数量,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具体地,在第二种形式的第二输送装置200中,传送电机240驱动传动滚筒211带动传送带212运动,相邻的传动滚筒211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从而使得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中的传送带212均能够沿第一方向输送物品;在第三种形式的第二输送装置200中,传送电机240带动输送辊213转动,且相邻的输送辊213通过多楔带传动连接,从而使得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中的多个输送辊213均能够沿第一方向输送物品。上述输送物品的结构及原理都是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组件包括X个第一传感器410,第二检测组件包括Y个第二传感器510,且X大于Y。第一检测组件用于在物品经过第二输送装置200时,检测物品的轮廓以及确定物品的位置;第二检测组件用于在物品经过第三输送装置300时,再次检测物品的轮廓以及确定物品的位置。将第二检测组件的数量设置为小于第一检测组件的数量,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当然,其他实施例中,X还可以小于或等于Y。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机架60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支架,第一横支架与第一间隙220相对,第一横支架包括第一横板611和第二横板612,沿第三方向,第一横板611和第二横板612分别设置于第二输送装置200的两侧;第一光接收器412设于第一横板611且第一光发生器411设于第二横板612;机架60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支架,第二横支架与第二间隙320相对,第二横支架包括第三横板621和第四横板622,沿第三方向,第三横板621和第四横板622分别设置于第三输送装置300的两侧;第二光接收器512设于第三横板621且第二光发生器511设于第四横板62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发生器411也可以设于第一横板611,而第一光接收器412设于第二横板612;第二光发生器511也可以设于第三横板621,而第二光接收器512设于第四横板622。只要第一光发生器411发出的光能够通过第一间隙220被第一光接收器412接收,第二光发生器511发出的光能够通过第二间隙320被第二光接收器512接收即可,本申请对第一光发生器411和第一光接收器412在第一横板611和第二横板612上的具体设置位置不作限制,对第二光发生器511和第二光接收器512在第三横板621和第四横板622上的具体设置位置亦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物品传送机还包括第三检测组件,第三检测组件包括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包括第三光发生器710和第三光接收器(图中未示出);沿第二方向,第三光发生器710和第三光接收器均设置于机架600,且分别设置于输送通道始端的两侧。第三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是否有物品被传送入第一输送装置100。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物品传送机还包括第四检测组件,第四检测组件包括第四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包括第四光发生器810和第四光接收器(图中未示出);沿第二方向,第四光发生器810和第四光接收器均设置于机架600,且分别设置于输送通道末端的两侧。第四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是否有物品被传送出第三输送装置300。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机架600上还设置有摄像头900,摄像头900设置于输送通道的上方,且位于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之间,用于监控物品传送机中物品的传送状况,当然摄像头900还可以辅助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对物品的轮廓和位置等进行检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600)和沿第一方向依次设于所述机架(600)的第一输送装置(100)、第二输送装置(200)和第三输送装置(300),且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0)、所述第二输送装置(200)和所述第三输送装置(300)共同形成沿第一方向输送物品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0)用于使相邻的物品沿第二方向的间距变大;所述第二输送装置(200)用于匀速输送物品且所述第二输送装置(200)设有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220);所述第三输送装置(300)用于使相邻的物品沿第一方向的间距变大,所述第三输送装置(300)设有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320);
所述物品传送机还包括均设于所述机架(600)的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传感器(410),每个所述第一传感器(410)包括第一光发生器(411)和第一光接收器(412),且所述第一光发生器(411)和所述第一光接收器(412)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220)的两侧;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传感器(510),每个所述第二传感器(510)包括第二光发生器(511)和第二光接收器(512),且所述第二光发生器(511)和所述第二光接收器(512)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隙(320)的两侧,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物品传送机所输送的最长物品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0)包括多个第一传送机构(110),所述第一传送机构(110)包括滚轮(111);
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0)还包括转向机构(120),多个所述滚轮(111)分别与所述转向机构(120)传动连接,且所述滚轮(111)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转向机构(120)的驱动下绕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以驱动物品沿与第一方向呈夹角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200)包括两个第二传送机构(210),两个所述第二传送机构(21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两个所述第二传送机构(21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2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210)包括传送带(212)和两个传动滚筒(211),两个所述传动滚筒(2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传送带(212)由两个所述传动滚筒(211)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200)还包括传送电机(240),所述传送电机(240)与两个所述第二传送机构(210)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输送装置(300)包括多个第三传送机构(310),多个所述第三传送机构(310)沿第一方向呈M行排布,沿第二方向呈N列排布,且所述第二间隙(320)设于相邻的两行所述第三传送机构(31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200)包括多个所述第三传送机构(310),多个所述第三传送机构(310)沿第一方向呈两行排布,沿第二方向呈N列排布,且所述第一间隙(220)设置于相邻的两行所述第三传送机构(31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X个所述第一传感器(410),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包括Y个所述第二传感器(510),且X大于Y。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传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60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支架,所述第一横支架与所述第一间隙(220)相对,所述第一横支架包括第一横板(611)和第二横板(612),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横板(611)和所述第二横板(61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200)的两侧;所述第一光接收器(412)设于所述第一横板(611)且所述第一光发生器(411)设于所述第二横板(612),或者,所述第一光发生器(411)设于所述第一横板(611)且所述第一光接收器(412)设于所述第二横板(612);
所述机架(60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支架,所述第二横支架与所述第二间隙(320)相对,所述第二横支架包括第三横板(621)和第四横板(622),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横板(621)和所述第四横板(62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输送装置(300)的两侧;所述第二光接收器(512)设于所述第三横板(621)且所述第二光发生器(511)设于所述第四横板(622),或者,所述第二光发生器(511)设于所述第三横板(621)且所述第二光接收器(512)设于所述第四横板(622)。
CN202020143009.9U 2020-01-21 2020-01-21 物品传送机 Active CN211768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3009.9U CN211768643U (zh) 2020-01-21 2020-01-21 物品传送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3009.9U CN211768643U (zh) 2020-01-21 2020-01-21 物品传送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68643U true CN211768643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04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3009.9U Active CN211768643U (zh) 2020-01-21 2020-01-21 物品传送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68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5972B2 (ja) 錠剤
CN1332840A (zh) 物流信息读取设备
US4201378A (en) Skew detector
JPH04107000A (ja) 部品外観選別装置
KR102216779B1 (ko) 클러치허브용 비전검사장치
CN211768643U (zh) 物品传送机
US4824349A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portation of cured tires
JPH02114106A (ja) シート材の測長装置
EP0085124A1 (en) Screw inspection device
CN111470252A (zh) 物品疏散/聚集装置及物品输送装置
CN112139066B (zh) 基于视觉检测的自动化流水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14140B (zh) 一种电子商务输送用危险品检测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CN205771840U (zh) 玻璃板制造装置
US5774227A (en) Anomally detection machine for fabricated parts formed on a carrier strip and method of use
US6229608B1 (en) Procedure and system for inspecting a component with leads to determine its fitness for assembly
CN111318459A (zh) 一种模组化的凸轮分拣装置及分拣方法
CN217650320U (zh) 一种翻转机构及其称重打印系统
CN209912840U (zh) 一种光伏太阳能电池片aoi检测机
JP3335513B2 (ja) 変形硬貨検知装置
CN216988671U (zh) 具有工件识别功能的分拣机
JP3168494B2 (ja) 搬送型計量機
CN215235983U (zh) 一种注塑件ccd快速检测设备
JPH02260091A (ja) 鶏卵等の搬送物品の数量計測装置
JP4011409B2 (ja) 物品の管理方法及び管理装置
CN115096908A (zh) 一种应用于轮毂缺陷检测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