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42067U - 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42067U
CN211742067U CN201890001329.1U CN201890001329U CN211742067U CN 211742067 U CN211742067 U CN 211742067U CN 201890001329 U CN201890001329 U CN 201890001329U CN 211742067 U CN211742067 U CN 2117420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se
lead
line
input device
grou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3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笹川英人
朝川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420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420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8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specially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e.g. using folded por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77Bendability or stretchability details
    • H05K1/028Bending or folding regions of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81Reinforcement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9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conductive, e.g. metallic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9Shape and layout
    • H05K2201/09009Substrate related
    • H05K2201/09081Tongue or tail integrated in planar structure, e.g. obtained by cutting from the plana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9Shape and layout
    • H05K2201/09209Shape and layout details of conductors
    • H05K2201/09218Conductive traces
    • H05K2201/09236Parallel layou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9Shape and layout
    • H05K2201/09209Shape and layout details of conductors
    • H05K2201/09654Shape and layout details of conductors covering at least two types of conductors provided for in H05K2201/09218 - H05K2201/095
    • H05K2201/09727Varying width along a single conductor; Conductors or pads having different width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20Details of printed circuits not provided for in H05K2201/01 - H05K2201/10
    • H05K2201/2009Reinforced areas, e.g. for a specific part of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是输入装置,具备:支承基材;设于支承基材上、具有多个电极部的传感器部;从支承基材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沿着延伸部的第1主面而设、与电极部导通的引出布线;沿着延伸部的第1主面与引出布线并排而设的接地用布线;和从延伸部的与第1主面对置的第2主面中的前端起设于支承基材侧的一部分的加固板,在延伸部的第2主面的法线方向上来看的情况下,接地用布线的线宽比引出布线的线宽粗,加固板的支承基材侧端部所做出的端部投影线是非直线,端部投影线中成为最靠支承基材侧的最突出位置与接地用布线重叠,该输入装置在使设有加固板的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给设于延伸部的引出布线带来的损伤。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入装置,特别涉及具备探测手指等接近的位置的触摸传感器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输入装置而较多利用的触控面板具备检测手指等接近(以下,在接近中包含接触)探测区域的位置的触摸传感器。例如,在互电容方式的触控面板中设有驱动侧的电极和输出侧的电极,对驱动侧的电极赋予驱动脉冲,在输出侧的电极探测手指等的接近所引起的电容变化。
在这样的触控面板中,为了得到与检测用的电极的导通,在面板周缘部分设置从支承基材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成为柔性布线基板,形成与探测区域的电极导通的引出布线、成为接地电位的接地用布线。另外,在延伸部的前端设有用于与外部的连接器连接的端子。根据设置触控面板的产品,产生了从触控面板使延伸部弯曲并环绕地与连接器连接的需要。
由于延伸部比较薄,因此在进行与连接器的连接的前端部分安装加固板。在使这样的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在和延伸部一起弯曲的引出布线产生裂纹、断线等不良状况。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装备了加固板的柔性印刷基板中,将加固板的端部的形状设为使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凹下。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使两面柔性印刷基板的一部分弯折时在弯折开始线附近放置龟裂进入的柔性印刷基板。在该柔性印刷基板中,通过从保护膜设置舌状延伸片,来提高弯折开始线的附近的弯曲合成。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抑制断线的产生的柔性基板。在该柔性基板中,成为通过改变端子的前端位置来使对柔性基板施加外力情况下的弯曲应力分散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使柔性布线板的保护膜与金属层的边界部的针对弯曲、扭转的强度提升的柔性布线基板。在该柔性布线基板中,在金属层中的从保护膜露出的边界部附近宽度形成得较宽,形成为该较宽的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柔性布线板的中央部分较长,形成为朝向左右两端侧逐渐变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01-1575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08-0181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16-057567号公报
专利文献4:JP特开2005-09344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设置触控面板的产品多种多样地扩展。与产品的外壳形状对应而从触控面板连接至连接器的延伸部的环绕条件变得不断严苛,还产生了使延伸部弯曲得小的需要。延伸部越小地被弯曲,就越对引出布线施加弯曲所引起的应力,越会带来损伤。给引出布线带来的损伤会影响到探测性能。特别在延伸部设有加固板的情况下,由于应力集中在加固板的端部,因此放置向引出布线的裂纹产生、断线变得更加重要。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设有加固板的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给设于延伸部的引出布线带来的损伤的输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是输入装置,具备:支承基材;设于支承基材上、具有多个电极部的传感器部;从支承基材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沿着延伸部的第1主面而设、与电极部导通的引出布线;沿着延伸部的第1主面且与引出布线并排而设的接地用布线;和从延伸部的与第1主面对置的第2主面中的前端起设于支承基材侧的一部分区域的加固板,在延伸部的第2主面的法线方向上来看的情况下,接地用布线的线宽比引出布线的线宽粗,加固板的支承基材侧的端部所做出的端部投影线是非直线,端部投影线中成为最靠支承基材侧的最突出位置与接地用布线重叠。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从支承基材延伸的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应力集中在加固板中的基材侧的端部(基材侧端部)中的成为最靠支承基材侧的最突出位置的附近。通过基材侧端部所做出的端部投影线是非直线,最突出位置设于与接地用布线重叠的位置,能将使延伸部弯曲情况下的应力的集中部位位于接地用布线上,能避免向引出布线的应力集中。接地用布线的线宽由于比引出布线的线宽粗,因此即使应力集中在接地用布线,损伤也少。
在上述输入装置中,也可以,端部投影线具有:至少与引出布线重叠的第1部分;与接地用布线重叠且具有最突出位置的第2部分;具有与接地用布线重叠的部分且设于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的第3部分。由此,在使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能使应力集中在具有最突出位置的第2部分。出于更稳定地避免向引出布线的应力集中的观点,有时优选第3部分由与接地用布线重叠的部分构成。
在上述输入装置中,也可以,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第3部分的至少一者是直线。由此,在使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使应力集中在最突出位置的附近的加固板的结构中,通过具有直线的形状,能谋求制造的简化。
在上述输入装置中,也可以设置为,第3部分是端部投影线从支承基材侧朝向前端侧后退的部分,将第1部分和第2部分没有弯折部地连接。由于若在端部投影线有弯折部,则在使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应力就会在该部分局部地变高,因此通过没有弯折部,来在使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使应力集中在第2部分的最突出位置,能随着远离最突出位置而使应力逐渐减少。
在上述输入装置中,也可以,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以及第2部分与第3部分之间通过曲线连接。由此,将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第3部分的连接部分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能缓和连接部分上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输入装置中,也可以,第1部分是端部投影线从直线或支承基材侧向前端侧后退的部分,第2部分是端部投影线从直线或前端侧向支承基材侧突出的部分。由此,在使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使应力集中在最突出位置的附近的加固板的结构中,能有效果地避免向与第1部分重叠的引出布线的应力集中,并能有效果地避免向与第2部分重叠的延伸部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输入装置中,也可以,引出布线以及接地用布线含银。含银的布线图案容易受到弯曲带来的损伤。通过采用上述那样的加固板的结构,即使是利用银的引出布线以及接地用布线,也难以受到弯曲带来的损伤。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提供在使设有加固板的延伸部弯曲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给设于延伸部的引出布线带来的损伤的输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的(a)以及(b)是例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例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延伸部的放大示意俯视图。
图4是例示延伸部的弯曲状态的示意截面图。
图5的(a)~(c)是表示端部投影线的示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6是表示端部投影线的其他示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7是表示输入装置的运用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符号,对已说明过一次的构件适当省略其说明。
(输入装置的结构)
图1的(a)以及(b)是例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在图1的(a)示出使延伸部弯曲前的状态,在图1的(b)中示出使延伸部弯曲后的状态。
图2是例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延伸部的放大示意俯视图。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3中,将加固板30和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重叠来示出。
如图1的(a)以及(b)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具备:支承基材15;设于支承基材15的传感器部10;从支承基材15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20;沿着延伸部20的第1主面S1而设的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和设于延伸部20的与第1主面S1对置的第2主面S2的加固板30。
输入装置1例如是触控面板。输入装置1可以安装在液晶等显示装置(未图示)上,也可以安装在加饰部(未图示)上。传感器部10例如是静电容式的触摸传感器,通过手指等接近探测区域SA的情况下的静电容的变化来进行位置检测。传感器部10配置于成形树脂等支承基材15上,支承基材15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OP(环烯烃聚合物)、COC(环烯烃共聚物)等有透光性的挠性薄膜、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硬质的透光性板材等形成。在支承基材15中的探测区域SA具备作为透光性电极部的第1电极11以及第2电极12。
第1电极11在沿着支承基材15的表面的一个方向上(例如X方向)延伸,第2电极12沿着支承基材15的表面在与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第1电极11以及第2电极12相互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Y方向上以给定的间距配置多个第1电极11,在X方向上以给定的间距配置多个第2电极12。
构成第1电极11以及第2电极12的电极的图案有各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极11以及第2电极12分别具有多个岛状电极部。各岛状电极部例如具有接近于菱形的形状。在第1电极11以及第2电极12中使用透光性导电材料(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SnO2、ZnO、导电性纳米材料、形成为网眼状的金属材料等)。
在支承基材15的探测区域SA的外侧即外围区域,与第1电极11以及第2电极12导通的环绕图案150延伸。环绕图案150通过与引出布线41导通来将针对第1电极11以及第2电极12的导通线从外围区域延长至延伸部20的前端部。
延伸部20是从支承基材15的缘部分向外侧延伸而设的部分,可以与支承基材15一体,也可以作为分体与支承基材15连接。在延伸部20中使用PET、COP、COC等有挠性的薄膜材料。
在延伸部20,相互平行地设有与第1电极11以及第2电极12导通的多个引出布线41。各引出布线41沿着延伸部20的第1主面S1从支承基材15侧向前端延伸。另外,在延伸部20设有接地用布线45,使其与多个引出布线41相邻。例如接地用布线45分别设于延伸部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成为接地电位的接地用布线45的线宽设置得比引出布线41的线宽粗。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由含银(Ag)的材料形成。通过作为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而使用含银的材料,与ITO等相比,能谋求低电阻化。
加固板30从延伸部20的第2主面(与设有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的第1主面S1相反侧的对置面)S2中的前端起设于支承基材15侧(以下也仅称作“基材侧”)的一部分。加固板30用于补足支承基材15的强度,由PET、COP、COC等挠性薄膜、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硬质的板材等形成。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0的厚度约为50μm,加固板30的厚度约为300μm。通过在延伸部20的前端部分设置加固板30,能如图1的(b)所示,将延伸部20确实地插入连接器5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延伸部20的第2主面S2的法线方向称作第1方向D1。在输入装置1中,在第1方向D1上来看加固板30的情况下,加固板30的支承基材15侧的端部(基材侧端部)所做出的端部投影线310成为非直线。即,端部投影线310由于在与引出布线41重叠的部分是直线,在这以外的部分具有非直线部分,因此作为整体形状是非直线的。作为其结果,设有引出布线41的延伸部2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位于前端侧,在设有接地用布线45的延伸部20的宽度方向端部,相对位于基材侧。
如图3所示,端部投影线310中成为最靠基材侧的最突出位置310P在从第1方向D1上来看时与接地用布线45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伸部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接地用布线45,与各个接地用布线45重叠地设有最突出位置310P。
端部投影线310具有:至少与引出布线41重叠的第1部分311;与接地用布线45重叠并具有最突出位置310P的第2部分312;和与接地用布线45重叠并设于第1部分311与第2部分312之间的第3部分313。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第1部分311、第2部分312以及第3部分313分别设置成直线状,第1部分311位于比第2部分312更靠前端侧(与基材侧相反侧)的位置,第3部分313倾斜而设。另外,各部分中的所谓“直线状”是指,关于这部分中的端部投影线,即使有起伏,该起伏的长度与引出布线41的宽度相比也充分宽,即使有相当于粗糙度的细的凹凸,相邻的凸部的间隔与引出布线41的宽度相比也充分窄。
如图3所示,端部投影线310作为整体从基材侧向前端侧后退而设,从前端侧最靠向基材侧的最突出位置310P与接地用布线45重叠。通过设置具有这样的端部投影线310的加固板30,在使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能使弯曲所引起的应力集中在最突出位置310P的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端部投影线310的最突出位置310P设于与接地用布线45重叠的位置,能将使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的应力的集中部位设于接地用布线45上。即,通过将使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的应力集中在接地用布线45上,能使应力不会集中在引出布线41上。由于接地用布线45的线宽比引出布线41的线宽粗,因此即使应力集中在接地用布线45,给电特性带来的损伤也少。
图4是例示延伸部的弯曲状态的示意截面图。
在使设有加固板30的延伸部20的前端侧弯曲的情况下,将支承基材15中的加固板30的缘的延长上作为支点A来对支承基材15、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施加应力。这时,若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成为弯曲的外侧,就有由于牵拉应力而产生裂纹C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端部投影线310的最突出位置310P设置在与接地用布线45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将使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的应力集中在最突出位置310P的附近。即使应力集中在最突出位置310P的附近而在接地用布线45产生裂纹C,也由于接地用布线45的线宽比引出布线41的线宽粗,因此即使产生多少的裂纹C,给电特性带来的损伤也少。因此,能避免使延伸部20弯曲时的应力的影响波及到线宽细的引出布线41。
图5的(a)~(c)是表示端部投影线的示例的示意俯视图。
在图5中,示意地示出端部投影线310的一部分与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的位置关系。
图5的(a)所示的端部投影线310成为构成端部投影线310的第1部分311、第2部分312以及第3部分313当中第3部分313的端部投影线310从基材侧向前端侧后退的部分,是将第1部分311和第2部分312没有弯折部地连接的例。
通过构成这样的端部投影线310,能在使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使应力集中在最突出位置310P的附近,并能随着远离最突出位置310P而使应力逐渐减少。特别由于第1部分311位于比最突出位置310P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因此能有效果地抑制向与第1部分311重叠的引出布线41的应力集中。由于若在第3部分313有弯折部,在该部分,应力就会局部地集中,因此通过第3部分313没有弯折部,更稳定地时限了使应力集中在最突出位置310P的附近。
在图5的(b)所示的端部投影线310中,第1部分311与第2部分312之间、以及第2部分312与第3部分313之间通过曲线连接。第1部分311、第2部分312以及第3部分313几乎由直线构成,但各部分的连接部分通过平滑的曲线构成。
在端部投影线310中,直线越多,加固板30的制造越容易。另外,通过将第1部分311、第2部分312以及第3部分313的连接部分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能缓和在连接部分的应力集中。即,由于各部分间的曲率越高(曲率半径越小),在连接部分越易于局部地应力集中,因此,通过如此地由平滑的曲线构成来使应力分散,从而能抑制向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的裂纹产生。另外,直线状的第1部分311位于也与接地用布线45重叠的位置,向基材侧凹型的第3部分313其整体与接地用布线45重叠。即,使端部投影线310成为非直线状的部分全都集中在接地用布线45,来充分确保端部投影线310成为非直线状的部分与引出布线41的距离。通过如此地构成,特别能降低在使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在引出布线41产生应力集中的可能性。
在图5的(c)所示的端部投影线310中,第2部分312越从最突出位置310P前往外侧,就越向前端侧接近而倾斜。通过第2部分312如此地倾斜,在使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稳定地减低了应力集中在第2部分312的最外端部312P(与延伸部20的宽度方向的外端重叠的部分)的可能性。若在最外端部312P应力过度集中,就有可能会产生加固板30从延伸部20剥离等与布线的断裂不同类型的不良状况。因此,通过端部投影线310具有图5的(c)所示的结构,能稳定地减低产生这样的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图6是表示端部投影线的其他示例的示意俯视图。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6中将加固板30和引出布线41以及接地用布线45重叠示出。
在图6所示的端部投影线310中,第1部分311是从基材侧向前端侧逐渐后退的部分,第2部分312成为从直线或前端侧向基材侧突出的部分。
通过这样的端部投影线310的形状,能在使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使应力集中在最突出位置310P的附近,并且与第1部分311由直线构成的情况相比,能有效果地避免向与第1部分311重叠的引出布线41的应力集中。
(运用例)
图7是表示输入装置的运用例的示意图。
在图7中示出在汽车等移动体V的仪表板P以及中控台F运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的示例。
输入装置1的探测区域SA可以从仪表板P直到中控台F连续设置,也可以分割成仪表板P的部分和中控台F的部分。
例如,在仪表板P有未设加饰薄膜200的加饰层22的部分(非形成区域22b),在这里配置显示装置100。在显示装置100上设有探测区域SA,作为触控面板发挥功能。在仪表板P、中控台F,可以设置基于加饰层22的按钮显示部221。由此,通过触摸加饰层22的按钮显示部221,能进行各种操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提供即使在使设有加固板30的延伸部20弯曲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给设于延伸部20的引出布线41带来的损伤的输入装置1。
另外,上述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例如示出延伸部20的宽度比支承基材15的宽度窄的示例,但也可以是与支承基材15同等的宽度。另外,设于延伸部20的接地用布线45可以设于延伸部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在该情况下,第2部分312设于延伸部20的中央部分。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前述的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设计变更的方案、将各实施方式的特征适当组合的方案,只要具备本实用新型的要旨,就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输入装置
10…传感器部
11…第1电极
12…第2电极
15…支承基材
20…延伸部
22…加饰层
22b…非形成区域
30…加固板
41…引出布线
45…接地用布线
50…连接器
100…显示装置
150…环绕图案
200…加饰薄膜
221…按钮显示部
310…端部投影线
310P…最突出位置
311…第1部分
312…第2部分
312P…最外端部
313…第3部分
A…支点
C…裂纹
D1…第1方向
F…中控台
P…仪表板
S1…第1主面
S2…第2主面
SA…探测区域
V…移动体

Claims (8)

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基材;
设于所述支承基材上、具有多个电极部的传感器部;
从所述支承基材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
沿着所述延伸部的第1主面而设、与所述电极部导通的引出布线;
沿着所述延伸部的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引出布线并排而设的接地用布线;和
从所述延伸部的与所述第1主面对置的第2主面中的前端起设于所述支承基材侧的一部分区域的加固板,
在所述延伸部的所述第2主面的法线方向上来看的情况下,
所述接地用布线的线宽比所述引出布线的线宽粗,
所述加固板的所述支承基材侧的端部所做出的端部投影线是非直线,
所述端部投影线中成为最靠所述支承基材侧的最突出位置与所述接地用布线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投影线具有:
至少与所述引出布线重叠的第1部分;
与所述接地用布线重叠且具有所述最突出位置的第2部分;和
具有与所述接地用布线重叠的部分且设于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的第3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部分由与所述接地用布线重叠的部分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2部分以及所述第3部分的至少一者是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部分是所述端部投影线从所述支承基材侧向所述前端侧后退的部分,将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没有弯折部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以及所述第2部分与所述第3部分之间通过曲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分是所述端部投影线从直线或所述支承基材侧向所述前端侧后退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是所述端部投影线从直线或所述前端侧向所述支承基材侧突出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布线以及所述接地用布线含银。
CN201890001329.1U 2017-11-22 2018-11-05 输入装置 Active CN2117420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4591 2017-11-22
JP2017-224591 2017-11-22
PCT/JP2018/041021 WO2019102833A1 (ja) 2017-11-22 2018-11-05 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42067U true CN211742067U (zh) 2020-10-23

Family

ID=66631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329.1U Active CN211742067U (zh) 2017-11-22 2018-11-05 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2212B2 (zh)
JP (1) JP6961716B2 (zh)
KR (1) KR102298808B1 (zh)
CN (1) CN211742067U (zh)
DE (1) DE212018000358U1 (zh)
TW (1) TWI670999B (zh)
WO (1) WO20191028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7588A (ja) 1987-12-15 1989-06-2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
JPH02116761U (zh) * 1989-03-07 1990-09-19
JPH02116731U (zh) 1989-03-08 1990-09-19
JPH0818174A (ja) 1994-07-04 1996-01-19 Canon Inc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
JP2005093447A (ja) 2001-09-18 200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
JP2005191162A (ja) * 2003-12-25 2005-07-14 Hitachi Ltd リジット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電子機器
JP2007165490A (ja) * 2005-12-13 2007-06-28 Nitto Denko Corp 補強板付き配線回路基板
CN102147680B (zh) * 2006-06-09 2015-07-22 苹果公司 触摸屏液晶显示器
JP2008090112A (ja) * 2006-10-04 2008-04-17 Seiko Epson Corp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KR20090055360A (ko) * 2007-11-28 2009-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면 인쇄 회로 기판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138529B2 (ja) * 2008-10-03 2013-02-0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タッチパネル
TWI471642B (zh) * 2010-09-24 2015-02-01 Wintek Corp Touch panel structure and its touch display panel
JP2014132299A (ja) * 2013-01-07 2014-07-17 Japan Display Inc 表示装置
JP2014219963A (ja) * 2013-04-12 2014-11-20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センサーシート作製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タッチパッド用センサー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60312B2 (ja) * 2014-01-30 2018-07-1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36692B2 (ja) 2014-09-12 2018-12-12 日本オクラロ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及び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02833A1 (ja) 2020-11-19
US20200245454A1 (en) 2020-07-30
WO2019102833A1 (ja) 2019-05-31
US11382212B2 (en) 2022-07-05
DE212018000358U1 (de) 2020-07-07
TW201927089A (zh) 2019-07-01
KR102298808B1 (ko) 2021-09-06
KR20200052960A (ko) 2020-05-15
TWI670999B (zh) 2019-09-01
JP6961716B2 (ja)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98412B2 (en) Touch sensor device
US10156944B2 (en) Touch window
US9619092B2 (en) Touch panel
EP2866128A2 (en) Touch panel
JP5472858B2 (ja) タッチスイッチ
CN108292186B (zh)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US9377916B2 (en) Touch panel
US8780067B1 (en) Bridging structure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of touch panel
CN109074195B (zh)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05320384B (zh) 触摸窗
CN211742067U (zh) 输入装置
CN212484325U (zh) 输入装置
KR102446999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윈도우
CN108351734B (zh)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KR101125363B1 (ko) 터치 패널
CN112969988B (zh) 传感器
CN212460527U (zh) 输入装置
WO2017154617A1 (ja)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
CN212302454U (zh) 触摸传感器、窗层叠体和图像显示装置
JP7270170B2 (ja) タッチセンサ
KR102237838B1 (ko) 터치 패널
CN103631415A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