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01655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01655U
CN211701655U CN201890001001.XU CN201890001001U CN211701655U CN 211701655 U CN211701655 U CN 211701655U CN 201890001001 U CN201890001001 U CN 201890001001U CN 211701655 U CN211701655 U CN 211701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motor
bus
flat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0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下宏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01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0165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在马达中,即使在交叉配置多个汇流条的情况下,也确保汇流条彼此的绝缘性。马达(100)具备:第一汇流条(53),其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以及第二汇流条(54),其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第二汇流条(54)具有与第一汇流条(53)隔开间隔地交叉的交叉部(83c),交叉部(83c)具有第一扁平部(83d),该第一扁平部(83d)与第二汇流条(54)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第一汇流条(53)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马达中存在具备多个汇流条的马达。多个汇流条用于将多个导电线的端部电连接。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多个汇流条是将线材弯折而形成的。而且,为了确保汇流条彼此的绝缘性,多个汇流条相互隔开一定的间隔而在马达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层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65037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配置多个汇流条时,为了缩小马达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尺寸,有时使相邻的汇流条彼此在马达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交叉而配置。在使相邻的汇流条彼此在马达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交叉配置的情况下,难以在交叉部分充分确保汇流条彼此的绝缘性。尤其是,在线材未被绝缘覆膜覆盖的情况下,该问题更加明显。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在马达中,即使在交叉配置多个汇流条的情况下,也确保汇流条彼此的绝缘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具备:第一汇流条,其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以及第二汇流条,其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第二汇流条具有与第一汇流条隔开间隔地交叉的交叉部,交叉部具有扁平部,该扁平部与第二汇流条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第一汇流条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即使在交叉配置多个汇流条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汇流条彼此的绝缘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将第一汇流条53与第二汇流条54交叉的部分放大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图5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7是从沿着第一延伸部83所延伸的方向的方向观察图6的图。
图8是示出图5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9是示出图5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为了强调特征部分,方便起见,有时放大示出作为特征的部分,各个结构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同。而且,出于同样的目的,有时省略不是特征的部分而示出。
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转子20的中心轴线A所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与中心轴线A垂直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A的方向简称为“周向”。而且,将“轴向”上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并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是具有U相、V相、W相的三个相的无刷马达。马达100具备壳体10、转子20、定子30、一对轴承40以及汇流条单元50。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汇流条单元50的一部分而示出。
[壳体10]
壳体10在内部空间收纳转子20、定子30、一对轴承40以及汇流条单元50。壳体10具有圆筒部11和底部12。圆筒部11为筒状,并沿中心轴线A在轴向上延伸。底部12配置于圆筒部11的下端部。底部12具有轴贯通孔12a和轴承保持部12b。轴贯通孔12a形成于底部12的中央。轴承保持部12b形成于轴贯通孔12a的周围。
[转子20]
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沿中心轴线A在轴向上延伸。轴21被一对轴承40支承,并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旋转。一对轴承40被壳体10的轴承保持部12b和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51的轴承保持部51a保持。
转子铁芯22是沿轴向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转子铁芯22固定于贯通转子铁芯22的中心的轴21,并与轴21一起旋转。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侧面,并与转子铁芯22和轴21一起旋转。
[定子30]
定子30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图2和图3是定子30的立体图。定子30具有分割的多个定子铁芯31、多个绝缘件32以及多个线圈33。另外,在图2中,省略绝缘件32而示出。
定子铁芯31是沿轴向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多个定子铁芯31沿周向排列配置,分别具有铁芯背部31a和齿31b。多个铁芯背部31a为与中心轴线A同心的圆筒状。齿31b从铁芯背部31a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12个齿31b。
绝缘件32安装于各个齿31b,并覆盖定子铁芯31的至少一部分。绝缘件32具有绝缘性,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绝缘件32在径向外侧具有凸缘部32a。凸缘部32a沿轴向延伸,并且也沿周向延伸。凸缘部32a具有朝向轴向下侧凹陷而形成的槽部32b。槽部32b沿周向延伸而形成。四个中性点汇流条60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于槽部32b。
中性点汇流条6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并沿周向呈板状延伸。各个中性点汇流条60具有从中性点汇流条60的上端面朝向径向内侧呈板状延伸的多个线圈线保持部60a。多个线圈线保持部60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中性点汇流条60设置有三个线圈线保持部60a。在俯视时,线圈线保持部60a的端部呈大致U字形状,并朝向径向外侧凹陷。
线圈33是将导线隔着绝缘件32卷绕于齿31b而构成的。线圈33由与U相、V相以及W相中的任意一个相对应的线圈构成,并按照U相、V相以及W相的顺序在周向上排列配置。线圈33的数量与齿31b的数量相同,为12个。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为一组的线圈组存在有四组。另外,线圈33的接线方式是所谓的三角接线方式。
如图3所示,从各个线圈33朝向轴向上侧引出第一引出线33a和第二引出线33b这两根引出线。因此,从各个线圈33引出的第一引出线33a和第二引出线33b的合计为24根。
从一个线圈组引出三根第一引出线33a。从一个线圈组引出的三根第一引出线33a的端部与一根中性点汇流条60的线圈线保持部60a电连接。由此,中性点汇流条60将一个线圈组接线并构成电中性点。线圈线保持部60a与第一引出线33a优选通过凿紧而临时固定。然后,线圈线保持部60a与第一引出线33a的端部利用激光焊接等而牢固地固定。在这里,能够将第一引出线33a夹持于形成为U字状的线圈线保持部60a,因此容易连接线圈线保持部60a与第一引出线33a。
<汇流条单元50>
图4是汇流条单元50的立体图。汇流条单元5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51、多个端子52以及多个汇流条53~58。
[汇流条保持架51]
汇流条保持架51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并配置于绝缘件32和线圈33的上部。汇流条保持架51具有轴承保持部51a、圆板部51b、多个汇流条保持部51c以及多个端子保持部51d。另外,轴承保持部51a在图1中示出,但在图4中省略。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部51a设置于轴21的上端部的周围,并保持一对轴承40中的一个。
圆板部51b为与中心轴线A同心的圆环状。圆板部51b设置有轴贯通孔51e和多个通过孔51f。轴贯通孔51e和多个通过孔51f沿轴向贯通圆板部51b。轴贯通孔51e形成于圆板部51b的中央,供轴21贯通。多个通过孔51f位于比轴贯通孔51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孔51f的数量与第二引出线33b的数量相同,为12个。多个通过孔51f各通过有一根从各个线圈引出的第二引出线33b。
多个汇流条保持部51c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51的圆板部51b。详细而言,多个汇流条保持部51c位于比多个通过孔51f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这里,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六个。汇流条保持部51c分别与汇流条53~58的大致下半部分卡合,从而保持汇流条53~58。
多个端子保持部51d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51的圆板部51b。多个端子保持部51d位于比通过孔51f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这里,多个端子保持部51d沿周向隔开120度的间隔而设置有三个。
[端子52]
端子52与未图示的电路板等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与U相、V相以及W相对应的三个端子52分别被端子保持部51d保持。端子保持部51d为板状部件,并具有两个导线连接部52a。导线连接部52a设置于接近圆板部51b的下部。导线连接部52a是沿与径向垂直的方向贯通板状部分的贯通孔。导线连接部52a连接有与各个端子的相对应的汇流条53~58。
[汇流条53~58]
多个汇流条53~58配置于汇流条保持架51的圆板部51b。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汇流条交叉的部分,多个汇流条53~58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汇流条53~58分别将两个第二引出线33b与端子52电连接。汇流条53~58分别与U相、V相以及W相中的任意一个相对应,与各个相对应的汇流条各设置有两个。汇流条53~58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汇流条53~58所使用的线材为裸线。即,汇流条53~58未被绝缘覆膜等覆盖。汇流条53~58是对线材进行塑性加工而形成的,包含汇流条彼此的形状相互不同的汇流条。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材是截面为圆形的圆线,但线材也可以是截面为矩形的扁平线。
以下,将汇流条53作为第一汇流条53,将与第一汇流条53交叉的汇流条54作为第二汇流条54,来对第一汇流条53和第二汇流条54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一汇流条53]
如图4所示,第一汇流条53具有第一接触部71、第二接触部72、第一延伸部73以及第二延伸部74。
第一接触部71包围第二引出线33b的至少一部分。详细而言,第一接触部71的一部分沿第二引出线33b的外周弯折,并朝向径向内侧开口。在从第二引出线33b所延伸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接触部71为U字状。第一接触部71与第二引出线33b的端部通过激光焊接等而固定。
第二接触部72与不同于连接有第一接触部71的第二引出线33b的其他第二引出线33b的端部连接。第二接触部72的形状与第一接触部71的形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延伸部73呈直线状延伸。第一延伸部73的第一端73a与第一接触部71连接。第一延伸部73的第二端73b与第二接触部72连接。
第二延伸部74连接第二接触部72与端子52。第二延伸部74的至少一部分弯曲,该第二延伸部74与第二接触部72的未与第一延伸部73连接的一端连接。
[第二汇流条54]
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汇流条54配置为一部分与第一汇流条53交叉。第二汇流条54具有第一接触部81、第二接触部82、第一延伸部83以及第二延伸部84。第一接触部81、第二接触部82以及第二延伸部84的结构与第一汇流条53的对应的部分71、72、74为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在第二汇流条54中,第一延伸部83的结构与第一汇流条53的第一延伸部73不同。
图5是将第一汇流条53与第二汇流条54交叉的部分放大而示意性地示出的图。第二汇流条54的第一延伸部83具有第一立起部83a、第二立起部83b以及交叉部83c。
第一立起部83a和第二立起部83b随着接近第一汇流条53而向远离汇流条保持架51的圆板部51b的方向平缓地倾斜。第一立起部83a和第二立起部83b是为了隔开第一汇流条53与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的间隔而设置的。第一立起部83a和第二立起部83b相对于第一汇流条53在第一延伸部83所延伸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立起部83a和第二立起部83b在轴向上延伸得比汇流条53的线径长。
第一汇流条53与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在马达100的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上重叠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0的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实质上与轴向相同。因此,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相对于第一汇流条53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交叉。
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连接第一立起部83a与第二立起部83b。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具有第一扁平部83d,该第一扁平部83d与第二汇流条54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第一汇流条53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本实施方式中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是指在轴向上,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与第一汇流条53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具体而言,交叉部83c的与第一汇流条53对置的一侧比第二汇流条54的其他部分向轴向上侧压扁而成为变薄的状态,由此第一扁平部83d扁平化。由此,第一扁平部83d与第一汇流条53的间隔变宽。在与第一汇流条53交叉的方向上,第一扁平部83d延伸得比第一汇流条53的线径长。
在这里,由于第一扁平部83d在与第一汇流条53之间的轴向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因此即使在使第一汇流条53与第二汇流条54交叉而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马达100的轴向的尺寸,并且确保第一汇流条53与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的轴向的间隔。由此,能够确保第一汇流条53与第二汇流条54的绝缘性,从而能够防止汇流条彼此的短路。
[汇流条55~58]
汇流条55~57在汇流条彼此交叉的部分具有与第二汇流条54相同的交叉部83c。而且,汇流条56和汇流条57设置有两个交叉部83c。汇流条58与第一汇流条53是相同的结构。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汇流条55~57的交叉部83c的标号。
<第一变形例>
图6和图7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图6是从沿着第一汇流条153的第一延伸部73的方向观察第一汇流条153与第二汇流条54交叉的部分时的示意图。而且,图7是从沿第二汇流条54的第一延伸部83的方向观察第一汇流条153与第二汇流条54交叉的部分时的示意图。在图6和图7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汇流条153具有与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对置的对置部73c,对置部73c具有第二扁平部73d,该第二扁平部73d与第一汇流条153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第二汇流条54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153的第二扁平部73d在延伸方向上扁平。更详细而言,第一汇流条153的第二扁平部73d在与第二汇流条54的交叉部83c的轴向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具体而言,对置部73c比第一汇流条153的其他部分向轴向下侧压扁而成为变薄的状态,由此第二扁平部73d扁平化。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汇流条153与第二汇流条54的轴向的间隔。
<第二变形例>
图8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图。第二汇流条154的交叉部183c跨越第一汇流条53,并连接第一立起部83a与第二立起部83b。详细而言,交叉部183c的第一扁平部183d从第一立起部83a和第二立起部83b起在与第一汇流条53交叉的方向上呈凸圆弧状延伸。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汇流条53与第二汇流条154的轴向的间隔。
<第三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汇流条53作为第一汇流条53,将与第一汇流条53交叉的汇流条54作为第二汇流条54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汇流条54作为第一汇流条54,将汇流条53作为第二汇流条53。即,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第二汇流条53具有与第一汇流条54隔开间隔地交叉的交叉部83c,第一汇流条54跨越第二汇流条53的交叉部83c。而且,第一汇流条54与交叉部83c对置的部分未扁平化。第二汇流条53的交叉部83c具有第一扁平部83d,该第一扁平部83d与第二汇流条53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第一汇流条54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第二汇流条53的第一扁平部83d是与第一变形例的第二扁平部73d相同的结构。详细而言,第二汇流条53的第一扁平部83d在与第一汇流条54的轴向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是通过比第二汇流条53的其他部分向轴向下侧压扁而成为变薄的状态从而扁平化的。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的各个结构和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53~58所使用的线材为裸线,但也可以将进行了绝缘处理的线材用于汇流条53~58。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具备:第一汇流条,其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以及第二汇流条,其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该第二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一汇流条隔开间隔地交叉的交叉部,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具有扁平部,该扁平部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所述第一汇流条之间的所述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所使用的所述线材为裸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在所述马达的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上重叠,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扁平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扁平。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跨越所述第一汇流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第一汇流条跨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第一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对置的对置部,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对置部具有第一扁平部,该第一扁平部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的所述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特征在于,该马达还具备保持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
标号说明
51:汇流条保持架;53~58:汇流条;73c:对置部;73d:第二扁平部;83c、183c:交叉部;83d、183d:第一扁平部;100:马达。

Claims (7)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备:
第一汇流条,其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以及
第二汇流条,其是具有导电性的线材,该第二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一汇流条隔开间隔地交叉的交叉部,
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具有扁平部,该扁平部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所述第一汇流条之间的所述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所使用的所述线材为裸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在所述马达的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上重叠,
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扁平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扁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跨越所述第一汇流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汇流条跨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交叉部对置的对置部,
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对置部具有第一扁平部,该第一扁平部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其他部分相比,在与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的所述间隔扩大的方向侧扁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还具备保持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
CN201890001001.XU 2017-07-26 2018-06-15 马达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7016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4632 2017-07-26
JP2017144632 2017-07-26
PCT/JP2018/022984 WO2019021679A1 (ja) 2017-07-26 2018-06-15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01655U true CN211701655U (zh) 2020-10-16

Family

ID=65040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001.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701655U (zh) 2017-07-26 2018-06-15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01655U (zh)
WO (1) WO2019021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31569A (ja) * 2021-08-25 2023-03-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電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1908A (ja) * 1993-12-09 1995-06-23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
JP2007135340A (ja) * 2005-11-11 2007-05-3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2014011937A (ja) * 2012-07-03 2014-01-20 Aisin Aw Co Ltd ステータ
JP2016059209A (ja) * 2014-09-11 2016-04-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流体ポンプ
KR101993624B1 (ko) * 2015-08-10 2019-06-27 니혼 덴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21679A1 (ja)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01958B2 (en) Stator portion and motor
EP2290788B1 (en) Motor
US10910899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5140389B2 (ja) 回転電機用の固定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WO2014112301A1 (ja) モータ
JP2016127798A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WO2018038246A1 (ja) モータ
KR20120117654A (ko) 버스 바 장치, 스테이터, 모터 및 스테이터의 제조 방법
JP2014007829A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436381B2 (ja) モータ用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US20170264147A1 (en) Stator core
JP2018068069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871759B (zh) 短路部件、整流子及短路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11245164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JP6288002B2 (ja)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回転電機用カセットコイル
WO2017122606A1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211701655U (zh) 马达
JP2014207840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固定子
JP5585943B2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結線基板
JP6549836B2 (ja) 電動機及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CN211606232U (zh) 马达
JP4650284B2 (ja) リードフレー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配電部品
WO2019021680A1 (ja) モータ
JPWO2018142844A1 (ja) モータ
JP2011229290A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02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02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