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66913U - 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66913U
CN211666913U CN201922167441.1U CN201922167441U CN211666913U CN 211666913 U CN211666913 U CN 211666913U CN 201922167441 U CN201922167441 U CN 201922167441U CN 211666913 U CN211666913 U CN 211666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device
partition plate
air
cas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674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福洲
杜琳琳
张东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21674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66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66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66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第一壳体;与第一壳体构成容纳空间的第二壳体;以及位于容纳空间内的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具有马达、绕马达的旋转轴旋转的叶轮以及容纳叶轮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分别位于叶轮的轴向两侧,上壳体形成有吸气口,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排气口,上壳体和第一壳体位于叶轮的轴向同一侧,第一壳体形成有进气口,第二壳体形成有出气口,通过位于第一壳体与上壳体之间的第一隔离板、位于下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二隔离板、上壳体、下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容纳空间中将送风装置的排气口和第二壳体上的出气口与送风装置的吸气口和第一壳体上的进气口隔离。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机电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电气设备中通常存在发热部位,需要对发热部位进行冷却,一般采用风冷设备进行冷却。例如,在手机无线充电设备中,风冷设备的风扇转动,风冷设备吸入空气并排出空气,从而驱动空气流动,流动的空气为手机、充电线圈等发热部件进行风冷散热。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人发现,风冷设备在工作时,吸入的空气与需要排出的空气会混合,导致气流紊乱,降低了风冷设备的冷却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或其他类似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构成容纳空间的第二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有马达、绕所述马达的旋转轴旋转的叶轮以及容纳所述叶轮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别位于所述叶轮的轴向两侧,所述上壳体形成有第一吸气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排气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叶轮的轴向同一侧,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出气口,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比所述送风装置更靠所述轴向另一侧的底板;从所述底板的边缘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壁部;以及从所述第一壁部的远离所述底板的轴向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抵接,
所述冷却装置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上壳体之间的第一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轴向上与所述上壳体抵接,所述第一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隔离板的径向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壁部抵接;以及位于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具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轴向上与所述下壳体抵接,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下壳体的所述排气口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壳体抵接,所述第二壁部的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板和所述第二隔离板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所述出气口。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板和所述第二隔离板将所述容纳空间分割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由所述第一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围成,所述第二空间是所述容纳空间中除所述第一空间以外的空间。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下壳体形成有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重合,或者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下壳体的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径向外侧与所述排气口的径向内侧之间,所述第一壁部设置有第二进气口。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板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靠所述送风装置的一端的边缘在轴向上与所述上壳体抵接,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及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远离所述送风装置的一端沿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靠径向外侧的一端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壁部抵接。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板还具有: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靠径向内侧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第三延伸部,所述多个第三延伸部在周向上均匀分布。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隔离板之间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的第一面被所述多个第三延伸部支承,所述散热板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上搭载有线圈,所述散热板上形成有贯通孔。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是所述第二壁部上的沿轴向开孔的贯通孔。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气口是所述第一壁部上的沿轴向开孔的贯通孔。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部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二壁部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尺寸比所述底板的径向尺寸大,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尺寸比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尺寸小。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还具有基板,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送风装置之间。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具有向所述轴向另一侧凸出的凸起部,所述第二壁部的边缘具有向所述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凹槽,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凸起部嵌合于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之一在于:通过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送风装置的壳体以及冷却装置的第二壳体,将送风装置的排气通道与进气通道隔离,从而避免在冷却装置的壳体中,吸入的气体与需要排出的气体混合,进而避免了气流紊乱,并且能够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此外,在附图中,类似的标号表示几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并可用于指示多于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对应部件。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冷却装置的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2是冷却装置的从与图1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冷却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冷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沿轴向的一个截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截面的正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沿轴向的另一个截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截面的正视图。
图10是第一隔离板的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11是第一隔离板的从与图10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12是第一隔离板的从另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13是第一隔离板的从与图12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实用新型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性的,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上”、“下”等用于对不同元素从称谓上进行区分,但并不表示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列或时间顺序等,这些元素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列出的术语的一种或多个中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术语“包含”、“包括”、“具有”等是指所陈述的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单数形式“一”、“该”等包括复数形式,应广义地理解为“一种”或“一类”而并不是限定为“一个”的含义;此外术语“所述”应理解为既包括单数形式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此外术语“根据”应理解为“至少部分根据……”,术语“基于”应理解为“至少部分基于……”,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述说明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以马达的旋转轴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围绕该中心轴线的方向称为“周向”,将沿该中心轴线的方向或与其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沿半径方向远离中心轴线的一侧称为“径向外侧”,将沿半径方向靠近中心轴线的一侧称为“径向内侧”。
第一方面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图1是冷却装置的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图2是冷却装置的从与图1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正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冷却装置的正视图,图5是冷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第一壳体100形成有第一进气口100a,第二壳体200形成有出气口200a。
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构成容纳空间A,容纳空间A中容纳有送风装置300,送风装置300具有马达(图中未示出)、绕马达的旋转轴旋转的叶轮(图中未示出)以及容纳叶轮的上壳体310和下壳体320,上壳体310和下壳体320分别位于叶轮的轴向(也即马达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以下简称“轴向”)S两侧,上壳体310形成有第一吸气口310a,上壳体310和下壳体320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排气口300a,上壳体310和第一壳体100位于叶轮的轴向S同一侧。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二壳体200包括底板210、第一壁部220和第二壁部230,底板210与第一壳体100相对,如图5所示,底板210位于比送风装置300更靠轴向S另一侧的位置。第一壁部220从底板210的边缘向靠近第一壳体100的方向延伸,第二壁部230从第一壁部220的远离底板210的一端向靠近第一壳体100的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第二壁部230的边缘与第一壳体100的边缘抵接,由此,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形成容纳空间A。
如图5所示,冷却装置1还包括第一隔离板400和第二隔离板500。第一隔离板400位于第一壳体100与送风装置300的上壳体310之间,第一隔离板400具有第一开口部400a;第二隔离板500位于送风装置300的下壳体320与底板210之间,第二隔离板500具有第二开口部500a。
图6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1沿轴向S的一个截面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截面的正视图,图8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1沿轴向S的另一个截面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的截面的正视图。
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隔离板400的径向内侧边缘401在轴向S上与送风装置300的上壳体310抵接,在径向上位于上壳体310的第一吸气口310a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一隔离板400的径向外侧边缘402与第二壁部230抵接。
如图6至图9所示,第二隔离板500的径向内侧边缘501在轴向S上与下壳体320抵接,在径向上位于下壳体320的排气口300a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二隔离板500的径向外侧边缘502与第二壳体200抵接,例如,第二隔离板500的径向外侧边缘502与第二壁部230抵接,或者第二隔离板500的径向外侧边缘502与第一壁部220和第二壁部230相接的位置抵接,或者第二隔离板500的径向外侧边缘502与第一壁部220抵接。
如图6至图9所示,第二壁部230上形成有出气口200a,出气口200a位于第一隔离板400和第二隔离板500之间。
由此,通过第一隔离板400、第二隔离板500、送风装置300的壳体(上壳体310和下壳体320)以及冷却装置1的第二壳体200,将送风装置300的排气通道(例如图9中的箭头EX所示)与进气通道(例如图9中的箭头IN所示)隔离,从而避免在冷却装置1的壳体内,吸入的气体与需要排出的气体混合,进而避免了气流紊乱,并且提高了冷却装置1的冷却效率。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一隔离板400和第二隔离板500将容纳空间A分割为第一空间A1和第二空间A2,第一空间A1由第一隔离板400、第二隔离板500、第二壳体200(例如第二壁部230)以及送风装置300的上壳体310和下壳体320围成,第二空间A2是容纳空间A中除了第一空间A1以外的空间。由此,通过第一空间A1排气,通过与第一空间A1隔离的第二空间A2进气,从而避免吸入的气体与需要排出的气体混合,进而避免了气流紊乱,并且提高冷却效率。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送风装置300的下壳体320形成有第二吸气口320a,第二隔离板500的径向内侧边缘501可以在径向上设置于第二吸气口320a的径向外侧与排气口300a的径向内侧之间。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第二隔离板500的径向内侧边缘501也可以在径向上与第二吸气口320a的径向外侧边缘重合。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壁部220上形成有第二进气口220a。
由此,通过第一壁部220的第二进气口220a和送风装置300的第二吸气口320a形成轴向S另一侧的进气通道,由此,增加送风装置300的进气量,有利于进行散热。并且,由于该进气通道位于第二空间A2中,与第一空间A1中的排气通道EX隔离,因此,也能够避免吸入的气体与需要排出的气体混合,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图10是第一隔离板400的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图11是第一隔离板400的从与图10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图12是第一隔离板400的从另一个方向观察的示意图,图13是第一隔离板400的从与图12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一隔离板400可以包括第一延伸部410、第二延伸部420和第三延伸部430,第一延伸部410沿轴向S延伸,第二延伸部420从第一延伸部420一端沿径向外侧延伸(如图5所示,第二延伸部420从第一延伸部420的远离送风装置300的一端沿径向外侧延伸),第三延伸部430从第二延伸部420的靠径向内侧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第三延伸部430可以有多个,多个第三延伸部430可以在周向上均匀分布,图10至图13示出了4个第三延伸部430,但本申请不限于此,还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三延伸部430,本申请对第三延伸部430的数量不作限制。
如图6所示,第一延伸部410的靠送风装置300的一端的边缘,也就是第一隔离板400的径向内侧边缘401,在轴向上与送风装置300的上壳体310抵接,在径向上位于上壳体310的第一吸气口310a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例如,边缘401位于上壳体310的第一吸气口310a与排气口300a之间,或者,边缘401在径向上与排气口300a的边缘重合。
如图6所示,第二延伸部420的靠径向外侧的一端的边缘,也就是第一隔离板400的径向外侧边缘402,与第二壁部230抵接。由此,在容纳空间A中,通过第一隔离板400将位于送风装置300的上壳体310与第一壳体100之间的空间与其他空间隔离,形成为第二空间A2的一部分。
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三延伸部430支承后述的散热板600,由此,减少额外设置支承散热板600的空间,有利于冷却装置小型化。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板400还可以包括连接部440,如图10至图13所示,连接部440与多个第三延伸部430连接,由此,可以通过连接部440和第三延伸部430共同支承后述的散热板600,进一步有利于可靠支承散热板。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冷却装置1还可以包括散热板600,散热板600位于第一壳体100与第一隔离板400之间,散热板600的第一面610被第一隔离板400的多个第三延伸部430支承(或者散热板600的第一面610也可以被多个第三延伸部430和连接部440支承),散热板600的与第一面610相对的第二面620上搭载有线圈700,散热板600上形成有贯通孔600a。由此,散热板600的贯通孔600a形成送风装置300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通过散热板600转移线圈700上产生的热量,然后通过送风装置300将散热板600上的热量转移而排出,从而实现对线圈700的冷却。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9所示,出气口200a可以设置为第二壁部230上的沿轴向开孔的贯通孔,由此,有利于气体从出气口200a排出冷却装置,而外部的气体不容易从出气口200a进入冷却装置。另外,从送风装置300的排气口300a排出的气体能够通过轴向的出气口200a沿着轴向排出,从而可以利用该排出的气体对放置于上壳体100上的设备(例如手机等)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的冷却效率。
如图6至图9所示,第二进气口220a可以设置为第一壁部220上的沿轴向开孔的贯通孔。由此,有利于气体通过第二进气口220a进入冷却装置内,而冷却装置内的气体不容易从第二进气口220a逃逸。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壁部220向靠近第一壳体100的方向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壁部230向靠近第一壳体100的方向向径向内侧延伸。由此,有利于气流通过第一壁部220进入冷却装置,通过第二壁部230排出冷却装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壳体100的径向尺寸D1比底板210的径向尺寸D2大,第一壳体100的径向尺寸D1比第二隔离板500的径向尺寸D3小。例如,可以将D1设置为80mm,D2设置为70mm,D3设置为90mm。但本申请不限于,还可以将D1、D2和D3设置为其他尺寸,本申请对具体的尺寸不作限制。由此,能够进一步有利于气流通过第一壁部220进入冷却装置,通过第二壁部230排出冷却装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边缘具有向轴向另一侧凸出的凸起部,第二壁部的边缘具有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凹槽,第一壳体的凸起部嵌合于第二壁部的凹槽内。例如,如图8的放大图所示,第一壳体100的边缘形成有沿轴向S凸出的凸起部110,第二壁部230的边缘与凸起部110对应地形成有沿轴向S凹陷的凹槽231,第一壳体100的凸起部110嵌合于第二壁部230的凹槽231内,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嵌合。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冷却装置1还可以包括基板800,基板800位于底板210与送风装置300之间,基板800例如可以是印刷电路板等。此外,冷却装置1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具体部件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通过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送风装置的壳体以及冷却装置的第二壳体,将送风装置的排气通道与进气通道隔离,从而避免在冷却装置的壳体中,吸入的气体与需要排出的气体混合,进而避免了气流紊乱,并且能够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结构组合使用,形成例如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例如,手机无线充电设备)、便携式冷却设备(例如,手机冷却设备)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冷却装置的应用领域不作限制。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对本申请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构成容纳空间的第二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有马达、绕所述马达的旋转轴旋转的叶轮以及容纳所述叶轮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别位于所述叶轮的轴向两侧,所述上壳体形成有第一吸气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排气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叶轮的轴向同一侧,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出气口,
所述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
比所述送风装置更靠所述轴向另一侧的底板;
从所述底板的边缘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壁部;以及
从所述第一壁部的远离所述底板的轴向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抵接,
所述冷却装置还具有:
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上壳体之间的第一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轴向上与所述上壳体抵接,所述第一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隔离板的径向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壁部抵接;以及
位于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具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轴向上与所述下壳体抵接,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下壳体的所述排气口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壳体抵接,
所述第二壁部的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板和所述第二隔离板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所述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离板和所述第二隔离板将所述容纳空间分割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由所述第一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围成,所述第二空间是所述容纳空间中除所述第一空间以外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下壳体形成有第二吸气口,
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重合,或者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内侧边缘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下壳体的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径向外侧与所述排气口的径向内侧之间,
所述第一壁部设置有第二进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离板具有:
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靠所述送风装置的一端的边缘在轴向上与所述上壳体抵接,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及
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远离所述送风装置的一端沿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靠径向外侧的一端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壁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离板还具有:
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靠径向内侧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第三延伸部,所述多个第三延伸部在周向上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隔离板之间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的第一面被所述多个第三延伸部支承,所述散热板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上搭载有线圈,
所述散热板上形成有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气口是所述第二壁部上的沿轴向开孔的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进气口是所述第一壁部上的沿轴向开孔的贯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部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二壁部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向径向内侧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尺寸比所述底板的径向尺寸大,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尺寸比所述第二隔离板的径向尺寸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还具有基板,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送风装置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具有向所述轴向另一侧凸出的凸起部,所述第二壁部的边缘具有向所述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凹槽,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凸起部嵌合于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凹槽内。
CN201922167441.1U 2019-12-06 2019-12-06 冷却装置 Active CN211666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7441.1U CN211666913U (zh) 2019-12-06 2019-12-06 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7441.1U CN211666913U (zh) 2019-12-06 2019-12-06 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66913U true CN211666913U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33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67441.1U Active CN211666913U (zh) 2019-12-06 2019-12-06 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669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81628B2 (ja) 冷却用ポンプ並びに電気機器及び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KR20120069524A (ko) 팬 모듈
TWI220871B (en) Single member of a magnetic-conductive housing for a heat dissipating fan
KR101287430B1 (ko) 수평기류 타입 팬을 구비한 냉각 시스템
KR101311399B1 (ko)
WO2016173188A1 (zh) 一种带挡雨板的电机
JP2006325315A (ja) ファンモータ
JP2001271796A (ja) 電動送風機
JP2004092446A (ja) ファン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05294519A (ja) ポンプ並びに冷却装置及び電気機器と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CN211666913U (zh) 冷却装置
JP3770958B2 (ja) 電子部品冷却装置
JP2008286036A (ja) ファンモータ
KR101836185B1 (ko) 배터리 냉각장치
CN109904971B (zh)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US8820692B2 (en) Motor casing and a motor utilizing the same
TW201420895A (zh) 離心式散熱扇
JP2003078268A (ja) 排気装置
JP3784333B2 (ja) 電子部品冷却装置
JP2011047387A (ja) 遠心ファン
JP200224321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5683101U (zh) 电控装置和空调器
JP2005163757A (ja) 電動送風機
JP2733419B2 (ja) 電動送風機
CN216278572U (zh) 蜗壳、离心风机、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