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63007U - 一种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63007U
CN211663007U CN202020277940.6U CN202020277940U CN211663007U CN 211663007 U CN211663007 U CN 211663007U CN 202020277940 U CN202020277940 U CN 202020277940U CN 211663007 U CN211663007 U CN 211663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ramework
pneumatic tire
belt layer
rub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779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成健
张吉荣
方晓云
陶巍
焦保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779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63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63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63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包括骨架层和胎侧胶,所述骨架层包括主体骨架和自所述主体骨架两端向上翻卷形成的骨架折返部,所述胎侧胶位于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外层;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点位于所述胎侧胶的内端点的内侧。该充气轮胎通过结构优化能够改善骨架层折返部存在的皱褶问题,降低骨架层折返部的端部区域产生裂纹的机率,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实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因滚动阻力小而得到重视,能够降低能耗,成为各大轮胎厂家的宠儿。
现有的充气轮胎,骨架层反包后落点处于胎肩部,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充气轮胎的骨架层反包后落点处存在包风和容易产生裂纹等问题,带束层的端部容易拱起,影响实车性能。
因此,如何提升充气轮胎的实车性能,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通过结构优化能够改善骨架层折返部存在的皱褶问题,降低骨架层折返部的端部区域产生裂纹的机率,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实车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包括骨架层和胎侧胶,所述骨架层包括主体骨架和自所述主体骨架两端向上翻卷形成的骨架折返部,所述胎侧胶位于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外层;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点位于所述胎侧胶的内端点的内侧。
该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气轮胎,将骨架折返部的内端点设于胎侧胶内端点的内侧,这样,骨架折返部与主体骨架能够很好地贴合,且两者的贴合端部不被胎侧胶包覆,在滚压成型时有利于气体排出,且不容易产生皱褶,避免该处因胎侧胶包覆而产生包风问题,及硫化后因皱褶产生裂纹,从而能够确保充气轮胎的质量和实车性能,降低报废率。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还包括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一带束层位于所述主体骨架的中心部位的外层,所述第一带束层的中心段与所述主体骨架的中心部位贴合,所述第一带束层的端点位于所述胎侧胶内端点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带束层的端部段与所述胎侧胶的内端段和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段贴合。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胎侧胶与所述第一带束层重合的部分的厚度自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胎侧胶与所述第一带束层重合的部分的上表面为平面结构。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第一带束层端点处对应的所述胎侧胶的厚度为所述胎侧胶的最大厚度。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胎侧胶的最大厚度为所述胎侧胶的最大厚度与所述骨架折返部厚度之和的60%~70%。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胎侧胶与所述第一带束层的重合部分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的5%~10%。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点与对应侧所述第一带束层的端点之间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的15%~20%。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点和所述胎侧胶的内端点均位于所述充气轮胎的胎冠区域。
如上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骨架层包括对应于胎冠区域的胎冠骨架层,所述胎冠骨架层只有一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一种充气轮胎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充气轮胎一种具体实施例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中充气轮胎的骨架折返部、胎侧胶和第一带束层配合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骨架层1’,主体骨架11’,骨架折返部12’,胎侧胶2’;
骨架层1,主体骨架11,骨架折返部12,胎侧胶2,第一带束层3,第二带束层4,第三带束层5,胎冠胶6,气密层7,胎圈填充胶8,胎圈芯9。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了现有充气轮胎在骨架层的折返部存在包风和容易裂纹的原因。可参考图1理解,图1示出了现有常见一种充气轮胎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该充气轮胎的骨架层1’两端的骨架折返部12’被上侧的胎侧胶2’包覆,胎侧胶2’包覆骨架折返部12’与主体骨架11’的落点位置,即胎侧胶2’完全将骨架折返部12’包覆,骨架折返部12’的内端点处于胎侧胶2’内部;由于胎侧胶2’的包覆,在滚压成型过程中,骨架折返部12’与主体骨架11’之间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该位置容易产生皱褶,气体无法排出又造成包风问题,在硫化过程中,皱褶使得胶料流动,最终导致该位置因胶料不足产生裂纹,影响充气轮胎的实车性能。
骨架折返部12’落点位置处的褶皱,还影响后续与带束层的配合,容易将应当贴合的带束层拱起,同样也会影响充气轮胎的实车性能。
在研究分析充气轮胎上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充气轮胎的结构优化改善了骨架层的骨架折返部存在的皱褶问题,解决了因此产生的包风问题及裂纹等问题,提高了充气轮胎的实车性能。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和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充气轮胎一种具体实施例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具体实施例中充气轮胎的骨架折返部、胎侧胶和第一带束层配合的局部示意图。
需要指明的是,本文以靠近充气轮胎胎冠区域的一侧称之为内侧,相对地,远离充气轮胎胎冠区域的一侧称之为外侧,以靠近充气轮胎胎面的层称之为外层,相对地,远离充气轮胎胎面的层称之为内层,此处方位词的使用只是为了便于说明相关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便于技术方案的理解和说明。
充气轮胎包括气密层7和贴合于气密层7的骨架层1,其中,骨架层1包括主体骨架11和自主体骨架11的两端向上翻卷形成的骨架折返部12,骨架折返部12的内侧部分与主体骨架11贴合,外侧与主体骨架11之间形成有型腔,该型腔内设有胎圈芯9和胎圈填充胶8。
充气轮胎的骨架折返部12的外层设有胎侧胶2,该实施例中,骨架折返部12的内端点(即翻卷后在主体骨架11的落点)位于胎侧胶2的内端点的内侧,如图2所示,即该方案中,胎侧胶2没有完全包覆骨架折返部12,骨架折返部12的内端点伸出胎侧胶2。
如上设置后,滚压成型时,骨架折返部12的内侧部分与主体骨架11能够很好地贴合,避免骨架折返部12的落点位置产生皱褶,且两者贴合的端部不被胎侧胶2包覆,有利于气体排出,避免积聚在胎侧胶2内导致包风问题,也就是说,该充气轮胎的结构设置能够避免骨架折返部12落点处的皱褶和包风问题,相应地,避免了因皱褶产生裂纹,能够确保充气轮胎的质量和实车性能,降低报废率。
充气轮胎包括带束层和设于带束层外层的胎冠胶6,带束层和胎冠胶6的主体结构位于充气轮胎的胎冠区域,其中,带束层的层数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图示方案中,示例性地示出了三层带束层的结构,其中,自内层至外层依次为第一带束层3、第二带束层4和第三带束层5,胎冠胶6位于第三带束层5的外层。
具体的方案中,骨架折返部12的内端点和胎侧胶2的内端点均位于充气轮胎的胎冠区域,因充气轮胎的胎冠区域近似于平面结构,骨架折返部12和胎侧胶2的内端延伸至胎冠区域后,在滚压成型时,有利于提高骨架折返部12落点位置的平整度,进一步改善该位置容易产生皱褶的问题,同时与第一带束层3配合时,避免将带束层端部拱起。
具体地,第一带束层3的中心段与主体骨架11的中心部位贴合,参考图2,可以理解,主体骨架11的中心部位处于胎冠区域,第一带束层3的端点位于胎侧胶2的内端点的外侧,且第一带束层3的端部段与对应侧的胎侧胶2的内端段和骨架折返部12的内端段贴合,如图3所示。
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带束层3、胎侧胶2和骨架折返部12配合处的平整性。
在此基础上,胎侧胶2与第一带束层3重合的部分的厚度自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如图3所示,以避免将第一带束层3的端部拱起。
具体设置时,胎侧胶2与第一带束层3重合的部分的上表面设为平面结构,以使第一带束层3能够很好地与胎侧胶2贴合。
其中,第一带束层3端点处对应的胎侧胶2的厚度为胎侧胶2的最大厚度,即胎侧胶2的内端部与第一带束层3重合的部分的厚度自外向内递减,便于胎侧胶2的设置。
具体设置时,为确保性能,胎侧胶2的最大厚度b为60%a~70%a,这里a为胎侧胶2的最大厚度与骨架折返部12的厚度之和。
具体设置时,为确保胎侧胶2、骨架折返部12和第一带束层3配合处的平整效果,胎侧胶2与第一带束层3的重合部分的宽度为第一带束层3宽度的5%~10%,骨架折返部12的内端点与对应侧第一带束层3的端点之间的宽度为第一带束层3的宽度的15%~20%。
当然,在实际设置时,上述参数范围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该实施例中,骨架层1包括对应于胎冠区域的胎冠骨架层,如图2所示,具体设置时,胎冠骨架层只设有一层,以减轻轮胎重量,减小轮胎滚动阻力。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包括骨架层和胎侧胶,所述骨架层包括主体骨架和自所述主体骨架两端向上翻卷形成的骨架折返部,所述胎侧胶位于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外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点位于所述胎侧胶的内端点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一带束层位于所述主体骨架的中心部位的外层,所述第一带束层的中心段与所述主体骨架的中心部位贴合,所述第一带束层的端点位于所述胎侧胶内端点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带束层的端部段与所述胎侧胶的内端段和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段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侧胶与所述第一带束层重合的部分的厚度自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侧胶与所述第一带束层重合的部分的上表面为平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端点处对应的所述胎侧胶的厚度为所述胎侧胶的最大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侧胶的最大厚度为所述胎侧胶的最大厚度与所述骨架折返部厚度之和的60%~7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侧胶与所述第一带束层的重合部分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的5%~10%。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点与对应侧所述第一带束层的端点之间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的15%~20%。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折返部的内端点和所述胎侧胶的内端点均位于所述充气轮胎的胎冠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层包括对应于胎冠区域的胎冠骨架层,所述胎冠骨架层只有一层。
CN202020277940.6U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充气轮胎 Active CN211663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77940.6U CN211663007U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充气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77940.6U CN211663007U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充气轮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63007U true CN211663007U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42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77940.6U Active CN211663007U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63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28630B2 (en) Pneumatic ti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neumatic tire
CN103415405B (zh) 充气轮胎
CN104884278B (zh)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EP2808183B1 (en) Pneumatic tire
EP2481560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neumatic tire
CN109843608B (zh) 充气轮胎
CN109572327B (zh) 一种高反包结构子午线轮胎
CN211663007U (zh) 一种充气轮胎
US20100263780A1 (en) Pneumatic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neumatic tire
KR20050114711A (ko) 공기 주입 타이어
EP3597453B1 (en) Pneumatic tyre
JP36670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5662784U (zh) 一种轮胎
CN114756951A (zh) 子午线航空轮胎几何参数化建模方法
JP200821375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212499086U (zh) 一种全钢三鼓旋拉反包胶囊结构
CN220562485U (zh) 一种低滚动阻力轮胎子口结构
CN218702543U (zh) 一种改善胎里露线且降低重量的轿车轮胎
CN111590940A (zh) 一种全钢三鼓旋拉反包胶囊结构
CN218463417U (zh) 一种缺气保用轮胎
CN213322521U (zh) 充气轮胎
CN218519481U (zh) 赛车轮胎
CN217622999U (zh) 一种防止生胎子口气泡的半钢子午线轮胎
EP3854573B1 (en) Tire production method and green tire
JP2015107593A (ja) タイヤ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