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33109U -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33109U
CN211633109U CN201922422191.1U CN201922422191U CN211633109U CN 211633109 U CN211633109 U CN 211633109U CN 201922422191 U CN201922422191 U CN 201922422191U CN 211633109 U CN211633109 U CN 2116331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eeping robot
dust
limiting
driving wheel
bearing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2219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宁
蒋国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2219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331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331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331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地面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本公开旨在解决现有充电座上的吸尘口与扫地机器人上的出尘口之间容易出现对不准的问题。为此,本公开的扫地机器人上设有导向轮、驱动轮和集尘盒,集尘盒的底部设有出尘口;本公开的排空站包括充电座主体和承载平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吸尘口、导向轮限位结构和驱动轮限位结构,导向轮限位结构用于限制导向轮的移动,驱动轮限位结构用于限制驱动轮的移动,以使扫地机器人被准确地定位到承载平台上,并因此使吸尘口与出尘口对接到一起。本公开具有上述结构的排空站能够避免出尘口与吸尘口之间出现错位的情况,保证了排空站对扫地机器人的吸尘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地面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背景技术
扫地机器人,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器、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其能够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完成房间内地板的清理工作。目前的扫地机器人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上的垃圾吸纳进入自身的集尘盒中,从而完成地面的清理工作。
现有的扫地机器人通常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底部的驱动轮和导向轮、固定地设置在该壳体内的支架、与该支架固定连接的滚刷组件、通过柔性管路与滚刷组件连通的集尘盒以及迫使空气从滚刷组件流向该集尘盒的真空泵。工作时,行走轮支撑扫地机器人在地面上行走,滚刷组件通过其内转动的滚刷拾取地面上的垃圾,真空泵产生的气流将拾取的垃圾输送到集尘盒中,如此往复便可完成地面的清理工作。
由于扫地机器人自身携带的集尘盒空间有限,在扫地机器人清扫一两次地面之后,需要用户将集尘盒从扫地人上取下,清空之后再安装到扫地机器人上。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有些厂家在为扫地机器人充电的充电站上设置了吸尘系统,通过该吸尘系统能够将扫地机器人上集尘盒内的垃圾抽出,释放了用户的双手。
但是,现有的充电站在抽取扫地机器人上集尘盒内的垃圾时,经常存在扫地机器人上的出尘口与充电座上的吸尘口对不准的情况,导致充电站会从出尘口和吸尘口处抽取外界的空气,影响充电座的吸尘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充电座上的吸尘口与扫地机器人上的出尘口之间容易出现对不准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前述扫地机器人上设有导向轮、驱动轮和集尘盒,前述集尘盒的底部设有出尘口;前述排空站包括充电座主体和承载平台,前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吸尘口、导向轮限位结构和驱动轮限位结构,前述导向轮限位结构用于限制前述导向轮的移动,前述驱动轮限位结构用于限制前述驱动轮的移动,以使前述扫地机器人被准确地定位到前述承载平台上,并因此使前述吸尘口与前述出尘口对接到一起。
可选地,前述驱动轮限位结构包括分别位于前述承载平台左右两侧的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前述第一限位凹槽和前述第二限位凹槽的深度的取值范围都是[0.5cm,2.5cm]。
可选地,前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前述吸尘口形成在前述第一凸起结构上;前述第一凸起结构能够与前述扫地机器人抵接,并因此使前述吸尘口与前述出尘口对接到一起。
可选地,将与前述第一凸起结构抵接到一起的前述扫地机器人的底面与前述驱动轮的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记做第一距离,将工作状态下的前述扫地机器人的底面与前述驱动轮的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记做第二距离,前述第一距离与前述第二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前述扫地机器人的跌落传感器的触发行程。
可选地,前述第一凸起结构设置在前述承载平台远离前述充电座主体并且位于前述承载平台的左侧或右侧的位置,以便避让前述导向轮的行走路线。
可选地,前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能够与前述扫地机器人相抵的第二凸起结构,前述第二凸起结构设置在前述承载平台远离前述充电座主体并且位于前述承载平台的右侧或左侧的位置,前述第一凸起结构和前述第二凸起结构能够同时与前述扫地机器人抵接。
可选地,前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能够与前述扫地机器人相抵的两个第三凸起结构,前述导向轮限位结构是形成在两个前述第三凸起结构之间的第三限位凹槽。
可选地,前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连接筋,前述连接筋用于将两个前述第三凸起结构连接到一起,并且前述连接筋位于前述第三凸起结构远离前述驱动轮限位结构的一端;前述连接筋面向前述第三限位槽的侧面为倾斜面或弧形面。
可选地,每一个前述第三凸起结构的顶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充电端子,前述充电端子用于对接前述扫地机器人上的受电端子。
可选地,前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轨道、防滑筋和引导结构,前述轨道用于支撑前述驱动轮并引导前述驱动轮进入前述驱动轮限位结构,所述防滑筋设置在所述轨道上,所述引导结构用于引导所述驱动轮进入所述轨道。
基于前文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公开的前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排空站的承载平台上设置导向轮限位结构和驱动轮限位结构,使得扫地机器人行驶到该承载平台上时,导向轮限位结构能够限制导向轮的移动,驱动轮限位结构能够限制驱动轮的移动,并因此限制扫地机器人的移动,从而使地扫地机器人上的出尘口与承载平台上的吸尘口在对接到一起之后不会发生相对移动(具体是沿承载平台的延展方向移动),避免了出尘口与吸尘口之间出现错位的情况,保证了排空站对扫地机器人的吸尘效率。
进一步,通过将驱动轮限位结构设置为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在承载平台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并使吸尘口形成在该第一凸起结构上,使得扫地机器人的两个驱动轮能够分别嵌入到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中,并因此使得扫地机器人会随着驱动轮下落到与第一凸起结构相抵的位置,使出尘口与承载平台上的吸尘口对接到一起。因此,本公开的排空站不仅可以防止出尘口与吸尘口之间沿承载平台的延展方向发生错位,还通过扫地机器人自身的重力避免了出尘口与吸尘口之间沿竖直方向发生错位,有效地保证了出尘口与吸尘口之间对接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通过将与第一凸起结构抵接到一起的扫地机器人的底面与驱动轮的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记做第一距离,将工作状态下的扫地机器人的底面与驱动轮的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记做第二距离,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跌落传感器的触发行程,避免了扫地机器人因跌落传感器被触发而无法控制驱动轮转动,离开承载平台。
其中,跌落传感器是用来检测扫地机器人是否跌落的传感器,具体地,跌落传感器用于检测扫地机器人是否从高处跌落到了低处。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扫地机器人的轴侧效果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扫地机器人的仰视效果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排空站的第一轴侧效果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排空站的第二轴侧效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扫地机器人;11、驱动轮;12、导向轮;13、集尘盒;131、出尘口;14、受电端子;
2、排空站;21、充电座主体;22、承载平台;221、吸尘口;222、第一凸起结构;223、第二凸起结构;224、驱动轮限位结构;2241、第一限位凹槽;2242、第二限位凹槽;225、导向轮限位结构;2251、第三限位凹槽;2252、第三凸起结构;2253、连接筋;226、充电端子;227、轨道;228、引导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而不是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该一优选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中,扫地机器人1上设置有驱动轮11、导向轮12、集尘盒13和受电端子14。其中,驱动轮11、导向轮12、和受电端子14都设置在扫地机器人1的底部;驱动轮11用于驱动扫地机器人1行走;导向轮12用于引导扫地机器人1的前进方向,受电端子14用于接收外部提供的电能,为扫地机器人1补充电能。集尘盒13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扫地机器人1上。
继续参阅图1和图2,受电端子14为两个,分布在扫地机器人1的前部,并且靠近导向轮12。其中,两个受电端子14中的一个为正极受电端子,另一个为负极受电端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扫地机器人1上的受电端子14还可以被设置在扫地机器人1上其它任意可行的位置,例如扫地机器人1的后部、圆周面上或者顶面上。
继续参阅图1和图2,集尘盒13的底部设置有出尘口131,当该出尘口131受到外界负压作用时,能够允许集尘盒13内的垃圾从出尘口131流出。示例性地,集尘盒13上在出尘口131的附近设置有单向阀,当该出尘口131受到外界负压作用时,该单向阀能够被打开,允许气流从集尘盒13的内部通过出尘口131流向外界环境。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出尘口131设置在集尘盒13上其它任意可行的位置,例如集尘盒13的侧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扫地机器人1的其它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和/或公知常识能够获知的,并且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关联不大,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中,排空站2用于为扫地机器人1进行充电,还用于将扫地机器人1上集尘盒13内的垃圾抽空。排空站2主要包括充电座主体21、承载平台22和吸尘系统(图中未标示)。其中,充电座主体21位于承载平台22的一侧,吸尘系统设置在充电座主体21和承载平台22的内部。吸尘系统包括形成在承载平台22上的吸尘口221,该吸尘系统通过该吸尘口221能够将扫地机器人1上集尘盒13内的垃圾抽出。
继续参阅图3和图4,承载平台22上设置有吸尘口221、第一凸起结构222、第二凸起结构223、驱动轮限位结构224、导向轮限位结构225、充电端子226、轨道227和引导结构228。其中,吸尘口221能够与扫地机器人1上的出尘口131对接到一起,从而使吸尘系统将集尘盒13内的垃圾抽出;第一凸起结构222、第二凸起结构223都能够与扫地机器人1的底面相抵,并因此将扫地机器人1支撑在承载平台22上;驱动轮限位结构224能够限制驱动轮11的移动,进而限制承载平台22上扫地机器人1的移动;与驱动轮限位结构224相同地,导向轮限位结构225能够限制导向轮12的移动,进而限制承载平台22上扫地机器人1的移动;充电端子226能够与扫地机器人1上的受电端子14对接,从而使排空站2能够对扫地机器人1进行充电;轨道227用于支撑扫地机器人1上的驱动轮11;引导结构228用于引导扫地机器人1上的驱动轮11行走到轨道227上,并防止驱动轮11从轨道227上脱出。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在轨道227上上设置多条防滑筋,用于防止轨道227上的行走轮11打滑。
继续参阅图3和图4,吸尘口221形成在第一凸起结构222上,以便使吸尘口221在第一凸起结构222与扫地机器人1抵接时就能够与出尘口131对接到一起。进一步,第一凸起结构222位于承载平台22的顶部的右侧,第二凸起结构223位于承载平台22的顶部的左侧,以便使扫地机器人1的导向轮12能够从第一凸起结构222与第二凸起结构223之间滚动到承载平台22上。更进一步,第一凸起结构222、第二凸起结构223和导向轮限位结构225还能够共同对扫地机器人1形成三个支撑点,使得承载平台22上的扫地机器人1停靠得更加稳定。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还可以将第一凸起结构222和第二凸起结构223的左右位置进行互换。
继续参阅图3和图4,驱动轮限位结构224包括分别位于承载平台22左右两侧的第一限位凹槽2241和第二限位凹槽2242。具体地,第一限位凹槽2241形成在左侧的轨道227上,用于对扫地机器人1左侧的驱动轮11进行限位;第二限位凹槽2242形成在右侧的轨道227上用于对扫地机器人1右侧的驱动轮11进行限位。进一步,第一限位凹槽2241和第二限位凹槽2242的深度的取值范围都是[0.5cm,2.5cm](包括0.5cm和2.5cm)。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凹槽2241和第二限位凹槽2242的深度指的是,轨道227的表面与第一限位凹槽2241(或第二限位凹槽2242)的圆周壁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继续参阅图3和图4,导向轮限位结构225为第三限位凹槽2251。具体地,承载平台22上设置有能够与扫地机器人1相抵的两个第三凸起结构2252,该第三限位凹槽2251形成在两个第三凸起结构2252之间。第三限位凹槽2251和两个第三凸起结构2252的组合,能够限制导向轮12在轴向(排空站2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一步,为了防止扫地机器人1在承载平台22上行驶的过程中撞到充电座主体21,承载平台22上还设置有连接筋2253,该连接筋2253能够与导向轮12相抵,限制导向轮12朝前的最大行程。进一步,连接筋2253面向第三限位槽2251的侧面为倾斜面或弧形面,以便在导向轮12撞击到连接筋2253时能够对导向轮12起到缓冲作用。更进一步,连接筋2253的两端还分别与两个第三凸起结构2252相连接或者一体制成,以便增加两个第三凸起结构2252的强度。
继续参阅图3和图4,每一个第三凸起结构2252的顶端还分别设置有一个充电端子226,该充电端子226用于对接扫地机器人1上的受电端子14。两个充电端子226中的一个为正极充电端子,另一个为负极充电端子。进一步,每一个充电端子226都被设置成可以相对于第三凸起结构2252竖直移动,以便使第三凸起结构2252能够与扫地机器人1相抵,并使充电端子226与受电端子14可靠地对接到一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使充电端子226可以相对于第三凸起结构2252竖直移动的技术手段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和/或惯用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的,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第三凸起结构2252与扫地机器人1相抵时,导向轮12可以不与第三限位槽2251的底壁相抵。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导向轮12与第三限位槽2251的底壁相抵,使第三凸起结构2252不与扫地机器人1相抵。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排空站2的其它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和/或公知常识能够获知的,并且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关联不大,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下面参照图3和图4,来对扫地机器人1与排空站2的对接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扫地机器人1与排空站2的对接过程中,扫地机器人1先使导向轮12滚动到承载平台22上。在扫地机器人1继续行驶的过程中,驱动轮11会与轨道227的下端接触,在引导结构228的作用下,两个驱动轮11会分别顺利地行驶到左右两侧的轨道227上。随着扫地机器人1的继续行驶,驱动轮11行驶到第一限位凹槽2241和第二限位凹槽2242处,进而向下移动到第一限位凹槽2241和第二限位凹槽2242内;同时导向轮12也会行驶进第三限位凹槽2251中。在驱动轮11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扫地机器人1的底面会分别与第一凸起结构222、第二凸起结构223和第三凸起结构2252抵接到一起,并因此使出尘口131与吸尘口221对接到一起,使受电端子14和充电端子226对接到一起。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将与第一凸起结构222抵接到一起的扫地机器人1的底面与驱动轮11的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记做第一距离,将工作状态下的扫地机器人1的底面与驱动轮11的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记做第二距离,将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间的差值设置为小于预设阈值(该预设阈值是扫地机器人1上跌落传感器的触发行程),以便防止承载平台22上的扫地机器人1触发跌落传感器。其中,第一距离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凸起结构222、第二凸起结构223和第三凸起结构2252的高度来实现;第二距离通常为固定值;在承载平台22上的扫地机器人1不触发其自身的跌落传感器的情形下,预设阈值可以是任意可行的数值,其具体取值可以通过多次试验获得,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凹槽2241、第二限位凹槽2242和第三限位凹槽2251能够使排空站2沿水平方向(或接近于水平的方向)将扫地机器人1进行限位,通过第一凸起结构222、第二凸起结构223和第三凸起结构2252能够使排空站2沿竖直方向(或接近于竖直的方向)将扫地机器人1进行限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对接到一起的出尘口131和吸尘口221之间发生错位的情形。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所述扫地机器人上设有导向轮、驱动轮和集尘盒,所述集尘盒的底部设有出尘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空站包括充电座主体和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吸尘口、导向轮限位结构和驱动轮限位结构,
所述导向轮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导向轮的移动,所述驱动轮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驱动轮的移动,以使所述扫地机器人被准确地定位到所述承载平台上,并因此使所述吸尘口与所述出尘口对接到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限位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承载平台左右两侧的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和所述第二限位凹槽的深度的取值范围都是[0.5cm,2.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所述吸尘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上;
所述第一凸起结构能够与所述扫地机器人抵接,并因此使所述吸尘口与所述出尘口对接到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将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抵接到一起的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底面与所述驱动轮的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记做第一距离,
将工作状态下的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底面与所述驱动轮的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记做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跌落传感器的触发行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远离所述充电座主体并且位于所述承载平台的左侧或右侧的位置,以便避让所述导向轮的行走路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扫地机器人相抵的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凸起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远离所述充电座主体并且位于所述承载平台的右侧或左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起结构能够同时与所述扫地机器人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扫地机器人相抵的两个第三凸起结构,所述导向轮限位结构是形成在两个所述第三凸起结构之间的第三限位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用于将两个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连接到一起,并且所述连接筋位于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远离所述驱动轮限位结构的一端;
所述连接筋面向所述第三限位槽的侧面为倾斜面或弧形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三凸起结构的顶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充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用于对接所述扫地机器人上的受电端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排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上还设置有轨道、防滑筋和引导结构,所述轨道用于支撑所述驱动轮并引导所述驱动轮进入所述驱动轮限位结构,所述防滑筋设置在所述轨道上,所述引导结构用于引导所述驱动轮进入所述轨道。
CN201922422191.1U 2019-12-28 2019-12-28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Active CN2116331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22191.1U CN211633109U (zh) 2019-12-28 2019-12-28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22191.1U CN211633109U (zh) 2019-12-28 2019-12-28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33109U true CN211633109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700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22191.1U Active CN211633109U (zh) 2019-12-28 2019-12-28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331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10123A (zh)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CN110051283B (zh) 一种面向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垃圾收集机器人
CN111345752A (zh) 一种机器人维护站、机器人清洁系统
CN112168085B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器人加水排水的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EP3210516B1 (en) Cleaning robot and charging base thereof
EP1806085A2 (en) Robot cleaning system
CN106618386B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
JP2006204758A (ja) ロボット掃除機
CN204722971U (zh) 吸尘器
CN105640441B (zh) 扫地机器人
CN111227720A (zh) 一种智能清洁系统
CN215305520U (zh) 集尘充电桩底座及集尘充电桩
US20220313051A1 (en) Blocking plug and intelligent cleaning device
CN113261887A (zh) 一种便于爬坡越障的清洁机器人
CN211633109U (zh)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排空站
CN109008819A (zh) 一种工厂用扫地机器人
CN210619942U (zh) 一种带有清洁电梯的设备
CN211883621U (zh) 扫地机器人
CN216724424U (zh) 一种具有楼梯爬升功能的清洁机器人
JP2017113172A (ja) 電気掃除機
CN113995350A (zh) 一种具有楼梯爬升功能的清洁机器人
CN215185958U (zh) 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动识别定位充电装置
CN214128458U (zh) 一种清扫机器人系统
CN111110122B (zh) 扫地机器人
CN212489759U (zh) 一种智能扫地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