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00184U - 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00184U CN211600184U CN201922255224.8U CN201922255224U CN211600184U CN 211600184 U CN211600184 U CN 211600184U CN 201922255224 U CN201922255224 U CN 201922255224U CN 211600184 U CN211600184 U CN 2116001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pump
- shaft assembly
- oil pump
- adjusting p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领域,公开了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机油泵包括包括泵壳,内部设有安装腔,泵壳的两侧沿周向开设有凹槽,其中一个凹槽开设有连通安装腔的进油口,另一个凹槽开设有连通安装腔的出油口;主动轴总成,设置于安装腔内,主动轴总成的轴线与泵壳的中心线重合;从动轴总成,设置于安装腔内且与主动轴总成啮合。通过将主动轴总成的轴线与泵壳的中心线重复,同时在泵壳上设置凹槽,该凹槽能够与机油泵安装件的进油通道和出油通道连通,在安装机油泵时,只需要将其中一个机油泵相对于另外一个机油泵转动180°,即可使得两个机油泵安装于机油泵安装件的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上,实现了一种型号的两个机油泵的对称安装,提高了通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机油泵是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心脏”,是发动机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现有船用的机油泵,因船舶润滑油量较大,因此需要机油泵具有足够大的泵送流量。为了满足船用机油量的需求,通常是在船舶上同时装配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机油泵,来同时泵送机油。
现有两个机油泵的设置方式,由于两个机油泵是对称设置的,其结构也是对称设置的,这就导致两个机油泵无法通用互换,每个型号的船舶均需要配备两种机油泵,导致成本变高。
此外,现有的机油泵出厂后其流量即固定,无法适用不同功率的船舶发动机所需,机油泵的适用范围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在左侧和右侧两个位置均能安装,提高了机油泵的通用性,降低了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油泵,包括:
泵壳,所述泵壳内部设有安装腔,且所述泵壳的两侧沿周向开设有凹槽,其中一个所述凹槽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进油口,另一个所述凹槽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出油口;
主动轴总成,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主动轴总成的轴线与所述泵壳的中心线重合;
从动轴总成,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主动轴总成啮合。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弧长大于或等于所述泵壳外轮廓线周长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所述泵壳外轮廓线周长的二分之一。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泵盖,所述第一泵盖密封连接所述泵壳的一端,所述主动轴总成的一端和所述从动轴总成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泵盖。
作为优选,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调整垫块和至少一个第二调整垫块,所述第一调整垫块套设于所述主动轴总成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泵盖和所述主动轴总成的主动齿轮的端面之间,所述第二调整垫块套设于所述从动轴总成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泵盖和所述从动轴总成的从动齿轮的端面之间。
作为优选,与所述主动齿轮的端面接触的所述第一调整垫块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卸荷槽,与所述从动齿轮的端面接触的所述第二调整垫块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二卸荷槽,每个所述第一卸荷槽均与一个所述第二卸荷槽连通并形成卸荷腔,所述卸荷腔用于排出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啮合处的困油。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调整垫块和所述第二调整垫块截面的轮廓线为优弧,所述第一调整垫块和所述第二调整垫块设有与所述轴线平行且呈平面的竖直侧壁,所述第一调整垫块的竖直侧壁和所述第二调整垫块的竖直侧壁相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调整垫块与所述主动齿轮接触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卸荷槽开设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调整垫块的所述竖直侧壁的交接处;
所述第二调整垫块与所述从动齿轮接触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卸荷槽开设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调整垫块的所述竖直侧壁的交接处。
作为优选,过所述主动轴总成的轴线以及所述从动轴总成的轴线的平面定义为第一平面,两个所述第一卸荷槽、两个所述第二卸荷槽均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还包括先导式溢流阀,所述先导式溢流阀被配置为在所述进油口处的油压超出预设值时,将开设所述进油口的所述凹槽与开设所述出油口的所述凹槽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机油泵安装件以及两个上述的机油泵,所述机油泵安装件上设有两个的安装孔以及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进油通道和出油通道,两个所述安装孔、两个所述进油通道以及两个所述出油通道均对称设置,所述机油泵的泵壳密封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泵壳上的两个凹槽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油通道和所述出油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主动轴总成的轴线与泵壳的中心线重复,同时在泵壳上设置凹槽,该凹槽能够与机油泵安装件的进油通道和出油通道连通,在安装机油泵时,只需要将其中一个机油泵相对于另外一个机油泵转动180°,即可使得两个机油泵安装于机油泵安装件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上,实现了一种型号的两个机油泵的对称安装。本实用新型仅需一种型号的机油泵,即可实现船舶上的两个机油泵的安装,其节省了设计和生产成本,而且通用性更高。
通过设置调整垫块,能够改变机油泵的流量,进而适用不同功率的船舶发动机总成,进一步提高了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油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油泵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油泵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壳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动轴总成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调整垫块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调整垫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调整垫块、第二调整垫块、主动轴总成以及从动轴总成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有先导式溢流阀的机油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泵壳;11、安装腔;12、凹槽;13、进油口;14、出油口;15、第一连接腔;16、第二连接腔;2、主动轴总成;21、主动齿轮;3、从动轴总成;31、从动齿轮;4、第一泵盖;5、第一调整垫块;51、第一卸荷槽;52、第一端面;6、第二调整垫块;7、先导式溢流阀;8、第二泵盖;9、驱动齿轮;10、机油泵;20、机油泵安装件;201、安装孔;202、进油通道;203、出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油泵10,其与发动机配套组成发动机总成,且本实施例的机油泵10优选适用于船舶发动机总成。如图1-3所示,该机油泵10包括泵壳1,置于泵壳1内的主动轴总成2以及从动轴总成3,且该主动轴总成2设有主动齿轮21,从动轴总成3设有与主动齿轮21啮合的从动齿轮31(图9所示)。在泵壳1的两端分别密封连接有第一泵盖4和第二泵盖8,上述主动轴总成2的一端穿过第二泵盖8且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9,该驱动齿轮9能够由发动机的曲轴带动转动。
如图4所示,上述泵壳1呈圆柱形结构,且内部开设有安装腔11,上述主动轴总成2和从动轴总成3穿设于安装腔11,且两者的端部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泵盖4和第二泵盖8。
在泵壳1的两侧沿周向开设有凹槽12,其中一个凹槽12用于与机油泵安装件20(发动机总成的一部分)上的进油通道202连通,且该凹槽12开设有连通安装腔11的进油口13。另一个凹槽12用于与机油泵10的出油通道203连通,且该另一个凹槽12开设有连通安装腔11的出油口14。上述凹槽12的宽度稍小于整个泵壳1的宽度,且凹槽12的弧长大于等于泵壳1外轮廓线周长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泵壳1外轮廓线周长的二分之一。该结构的设置,能够确保机油泵安装件20的进油通道202和出油通道203能够与凹槽12连通,进而也就实现了进油通道202与进油口13、出油通道203与出油口14的连通。且该凹槽12的结构设置,当机油泵安装件20的进油通道202和出油通道203的位置有所变化时,具有该凹槽12的机油泵10依旧能够实现与进油通道202和出油通道203的连通,使得该机油泵10的适用范围更广。
本实施例中,上述凹槽12的弧长不小于进油口13以及出油口14的弧长,进而在确保进油通道202内的油液能够经该凹槽12全部进入进油口13,以及经出油口14流出的油液经凹槽12全部流入出油通道203。
可选地,上述进油口13和出油口14的宽度不大于主动轴总成2的主动齿轮21的宽度,能够使得油液全部经主动齿轮21以及从动齿轮31的啮合转动泵送出去,以达到机油泵10的最佳运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主动齿轮21的宽度与从动齿轮31的宽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上述主动轴总成2的轴线与泵壳1的中心线重合,也就是说主动轴总成2位于泵壳1的中心位置处。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同时配合凹槽12来连通机油泵安装件20的进油通道202和出油通道203,在安装机油泵10时,只需要将其中一个机油泵10相对于另外一个机油泵10转动180°,即可使得两个机油泵10安装于机油泵安装件20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上,实现了一种型号的两个机油泵10的对称安装。本实施例仅需一种型号的机油泵10,即可实现船舶上的两个机油泵10的安装,其节省了现有两种型号的机油泵10的设计成本和生产成本,而且通用性更高。
本实施例中,由于不同功率的发动机总成其所使用的机油泵10的流量也是不同的,为了使得机油泵10能够适用不同功率的发动机总成,在安装机油泵10之前,如图2所示,当机油泵10的固定安装面与轮系(即图2所示的驱动齿轮9端面)之间的距离H可变时,此时可直接改变整个泵壳1的宽度,同时适应性改变进油口13、出油口14的宽度,即可实现对机油泵10流量的改变。
当机油泵10的固定安装面与轮系(即图2所示的驱动齿轮9端面)之间的距离H固定时,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来实现机油泵10流量的改变。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在第一泵盖4和主动轴总成2的主动齿轮21的端面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调整垫块5,该第一调整垫块5套设于主动轴总成2上,上述主动齿轮21的端面抵接于该第一调整垫块5的端面设置。相配合的,在第一泵盖4和从动轴总成3的从动齿轮31的端面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调整垫块6,该第二调整垫块6套设于从动轴总成3上,上述从动齿轮31的端面抵接于该第二调整垫块6的端面设置。且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调整垫块5的数量与第二调整垫块6的数量相同,且第一调整垫块5的结构与第二调整垫块6的结构也相同。
在安装机油泵10前,可根据不同功率的发动机总成确定机油泵10的流量,随后通过设置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并且通过增减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的数量,即可改变主动齿轮21以及从动齿轮31的宽度,相应的进油口13和出油口14的宽度也随主动齿轮21及从动齿轮31的宽度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即可实现机油泵10流量的改变。
举例说明,将泵壳1的宽度定义为L0(图5所示),将主动齿轮21(也可以是从动齿轮31)的宽度定义为L1(图6所示),将第一调整垫块5(也可以是第二调整垫块6)的厚度定义为L2(图7所示),此时L0=L1+nL2,其中n为第一调整垫块5的数量。当需要减小机油泵10的流量时,只需要增加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的数量,此时由于泵壳1的宽度L0的大小固定,相应的主动齿轮21的宽度L1会随着第一调整垫块5的增加而减小,进而整个机油泵10的流量也相应减小。反之,当增加机油泵10的流量时,只需要相应减少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的数量,即可增大主动齿轮21的宽度L1,也就增加了机油泵10的流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与主动齿轮21的端面接触的第一调整垫块5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卸荷槽51,该两个第一卸荷槽51相对于第一平面对称设置,该第一平面具体指同时经过主动轴总成2的轴线和从动轴总成3的轴线的平面。相应的,第二调整垫块6的结构与第一调整垫块5的结构相同,在与从动齿轮31的端面接触的第二调整垫块6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二卸荷槽,且两个第二卸荷槽相对于第一平面对称设置。上述每个第一卸荷槽51均与一个第二卸荷槽连通并形成卸荷腔,该卸荷腔正对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31的啮合处(图9所示),用于排出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31啮合处的困油,确保机油泵10顺利运行。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上述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的截面的轮廓线为优弧,使得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形成有与轴线平行且呈平面的竖直侧壁。上述第一调整垫块5的竖直侧壁与第二调整垫块6的竖直侧壁相互贴合,一方面以使得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不会随主动轴总成2以及从动轴总成3转动,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上述卸荷腔始终处于正对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31的啮合处的位置,以顺利卸荷。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调整垫块5与主动齿轮21接触的端面定义为第一端面52,上述第一卸荷槽51开设于第一端面52与第一调整垫块5的竖直侧壁的交接处。相应的,将第二调整垫块6与从动齿轮31接触的端面定义为第二端面,上述第二卸荷槽开设于第二端面与第二调整垫块6的竖直侧壁的交接处。通过该结构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卸荷槽51和第二卸荷槽形成的卸荷腔能够连通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31啮合处形成的封闭油腔,进而将封闭油腔内的油液排出,达到卸荷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如果上述驱动齿轮9为直齿轮结构,上述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可采用塑料材料支撑,以实现机油泵10轻量化设计。如果上述驱动齿轮9或泵油齿轮采用斜齿轮结构,第一调整垫块5和第二调整垫块6可采用高强度材料支撑,以提高机油泵10耐磨性。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泵盖4外侧还安装有先导式溢流阀7,该先导式溢流阀7用于在进油口13处的油压超出预设值时,将开设进油口13的凹槽12与开设出油口14的凹槽12连通,既实现了整个机油泵10的结构紧凑,又能达到节省功耗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4和10所示,可以在泵壳1上设有第一连接腔15和第二连接腔16,上述第一连接腔15连通于设有进油口13的凹槽12,上述第二连接腔16连通于设有出油口14的凹槽12,上述第一连接腔15和第二连接腔16能够连通,且通过先导式溢流阀7的阀芯实现通断。当设有进油口13的凹槽12内的油液压力超出预设值时,先导式溢流阀7的阀芯移动,将第一连接腔15和第二连接腔16连通,此时设有进油口13的凹槽12内的油液能够经第一连接腔15进入第二连接腔16,实现设有进油口13的凹槽12内的泄压。在泄压结束后,先导式溢流阀7的阀芯复位,将第一连接腔15和第二连接腔16的连通断开。通过该先导式溢流阀7,提高了机油泵10的使用性能和油液的利用率,节能降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其主要应用于船舶上,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较大功率的设备上。该发动机总成包括两个上述的机油泵10以及安装该机油泵10的机油泵安装件20,可参照图11,上述机油泵安装件20上对称开设有两个安装孔201,每个安装孔201均连通有一个进油通道202和一个出油通道203,且两个进油通道202以及两个出油通道203均对称设置,上述机油泵10密封安装于安装孔201内,使得机油泵10的泵壳1上的凹槽12与安装孔201的内壁形成一个密封腔室,且该密封腔室能够连通进油通道202或出油通道203。上述两个机油泵10能够由发动机带动同向转动。
本实施例的上述发动机总成通过安装本实施例的两个机油泵10,其在安装完左侧的机油泵10后,只需要将另外一个机油泵10按照左侧的机油泵10的安装状态转动180°,随后即可将该转动后的机油泵10安装在右侧位置上。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两个机油泵10,其型号结构相同,仅需一种型号的机油泵10,即可实现两个机油泵10的安装,其节省了设计和生产成本,而且通用性更高。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壳(1),所述泵壳(1)内部设有安装腔(11),且所述泵壳(1)的两侧沿径向开设有凹槽(12),其中一个所述凹槽(12)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11)的进油口(13),另一个所述凹槽(12)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11)的出油口(14);
主动轴总成(2),设置于所述安装腔(11)内,且所述主动轴总成(2)的轴线与所述泵壳(1)的中心线重合;
从动轴总成(3),设置于所述安装腔(11)内且与所述主动轴总成(2)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的弧长大于或等于所述泵壳(1)外轮廓线周长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所述泵壳(1)外轮廓线周长的二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泵盖(4),所述第一泵盖(4)密封连接所述泵壳(1)的一端,所述主动轴总成(2)的一端和所述从动轴总成(3)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泵盖(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调整垫块(5)和至少一个第二调整垫块(6),所述第一调整垫块(5)套设于所述主动轴总成(2)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泵盖(4)和所述主动轴总成(2)的主动齿轮(21)的端面之间,所述第二调整垫块(6)套设于所述从动轴总成(3)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泵盖(4)和所述从动轴总成(3)的从动齿轮(31)的端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动齿轮(21)的端面接触的所述第一调整垫块(5)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卸荷槽(51),与所述从动齿轮(31)的端面接触的所述第二调整垫块(6)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二卸荷槽,每个所述第一卸荷槽(51)均与一个所述第二卸荷槽连通并形成卸荷腔,所述卸荷腔用于排出所述主动齿轮(21)和所述从动齿轮(31)啮合处的困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垫块(5)和所述第二调整垫块(6)截面的轮廓线为优弧,所述第一调整垫块(5)和所述第二调整垫块(6)设有与所述轴线平行且呈平面的竖直侧壁,所述第一调整垫块(5)的竖直侧壁和所述第二调整垫块(6)的竖直侧壁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垫块(5)与所述主动齿轮(21)接触的端面为第一端面(52),所述第一卸荷槽(51)开设于所述第一端面(52)与所述第一调整垫块(5)的所述竖直侧壁的交接处;
所述第二调整垫块(6)与所述从动齿轮(31)接触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卸荷槽开设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调整垫块(6)的所述竖直侧壁的交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过所述主动轴总成(2)的轴线以及所述从动轴总成(3)的轴线的平面定义为第一平面,两个所述第一卸荷槽(51)、两个所述第二卸荷槽均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泵(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先导式溢流阀(7),所述先导式溢流阀(7)被配置为在所述进油口(13)处的油压超出预设值时,将开设所述进油口(13)的所述凹槽(12)与开设所述出油口(14)的所述凹槽(12)连通。
10.一种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油泵安装件(20)以及两个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机油泵(10),所述机油泵安装件(20)上设有两个的安装孔(201)以及与所述安装孔(201)连通的进油通道(202)和出油通道(203),两个所述安装孔(201)、两个所述进油通道(202)以及两个所述出油通道(203)均对称设置,所述机油泵(10)的泵壳(1)密封置于所述安装孔(201)内,且所述泵壳(1)上的两个凹槽(12)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油通道(202)和所述出油通道(20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55224.8U CN211600184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55224.8U CN211600184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00184U true CN211600184U (zh) | 2020-09-29 |
Family
ID=72592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55224.8U Active CN211600184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00184U (zh) |
-
2019
- 2019-12-16 CN CN201922255224.8U patent/CN2116001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79991C (zh) | 变量泵 | |
CN101466918B (zh) | 具有切口的转子 | |
US9347317B2 (en) | Shaft rotating double-stator multi-speed motor with curves of constant width | |
CN210461787U (zh) | 控制阀 | |
CN211600184U (zh) | 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总成 | |
CN203130493U (zh) | 高压双向旋转齿轮泵 | |
KR100572341B1 (ko) | 체크밸브 일체형 버터플라이 밸브 | |
CN215292874U (zh) | 一种变速箱供油泵 | |
CN211821680U (zh) | 一种机油泵及发动机组件 | |
CN213929613U (zh) | 一种新型电动机构 | |
CN110360097B (zh) | 一种齿轮泵 | |
CN211202940U (zh) | 流量控制机构及控制阀 | |
CN210686275U (zh) | 柱塞泵组 | |
CN203584936U (zh) | 手扶式插秧机泵阀 | |
CN203114767U (zh) | 一种手动旋转式液压换向阀 | |
CN219734303U (zh) |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02811345U (zh) | 设有全液压浮动无密封双向轴套的双向齿轮油泵 | |
CN209876065U (zh) | 一种固井压力控制装置 | |
CN215409120U (zh) | 一种隔膜泵 | |
JPH10122160A (ja) | ギアポンプ | |
CN113606379B (zh) | 一种接力器及压力波动调节阀 | |
CN211951023U (zh) | 流量控制阀 | |
CN209705686U (zh) | 一种带限压阀的双级机油泵 | |
CN212564498U (zh) | 一种球阀 | |
CN216763938U (zh) | 一种排缆角度可调的卷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