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4303U -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4303U
CN219734303U CN202321204290.2U CN202321204290U CN219734303U CN 219734303 U CN219734303 U CN 219734303U CN 202321204290 U CN202321204290 U CN 202321204290U CN 219734303 U CN219734303 U CN 219734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ner
sealing
valve
transition fillet
communica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0429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帆
姚鹏
冯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0429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43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4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43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阀芯包括阀芯限定出至少一个切换流道,阀芯具有密封配合面,每个切换流道贯穿密封配合面以形成连通口,密封配合面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交以形成拐角,密封配合面的至少一个拐角处具有对应于连通口的第一过渡圆角,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为R1,2*R1/(L1+L2)≥0.85,L1为第一侧面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宽度,L2为第二侧面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芯,可以提升密封配合面与阀体其他部件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的分布均匀性,提升阀芯与阀体其他部件之间的密封性能。

Description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在多通阀内部的阀芯和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件,用于阀芯和阀壳体之间的流道密封。但是并未对与密封件或壳体直接接触产生密封效果的阀芯结构进行设计,其次,阀芯与密封件的接触区域及阀芯相对于密封件的运动也影响着密封效果,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阀芯,所述阀芯可以提升密封配合面与阀体其他部件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的分布均匀性,提升阀芯与阀体其他部件之间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阀芯的多通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多通阀的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热管理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阀芯,所述阀芯限定出至少一个切换流道,所述阀芯具有密封配合面,每个所述切换流道贯穿所述密封配合面以形成连通口,所述密封配合面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交以形成拐角,所述密封配合面的至少一个拐角处具有对应于所述连通口的第一过渡圆角,所述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为R1,2*R1/(L1+L2)≥0.85,L1为所述第一侧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L2为所述第二侧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芯,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为R1,且满足2*R1/(L1+L2)≥0.85,使得第一过渡圆角对应的拐角处的边缘部分更好地与壳体内壁接触,拐角处的每个部分更好地与壳体内壁接触,提升密封配合面与壳体内壁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的均匀性,以使密封配合面在连通口形成完整一圈比较均匀的密封面压,提升对连通口的密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1.28≤2*R1(L1+L2)≤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配合面还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位置处,且与所述第一过渡圆角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配合面还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连通口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连通口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配合面位于圆柱面上,多个所述连通口沿所述圆柱面的周向间隔设置,沿所述圆柱面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连通口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沿所述圆柱面周向设置的所述连通口构成连通口组,多组所述连通口组沿所述圆柱面的轴向间隔设置,至少两组相邻所述连通口组的所述连通口在所述圆柱面周向上一一交替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具有所述第一过渡圆角的所述拐角处还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过渡圆角,所述第二过渡圆角的半径为R2,2*R2/(L3+L4)≥0.85,L3为与所述第二过渡圆角相邻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圆角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L4为与所述第二过渡圆角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圆角对应的所述第二侧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侧面和两个所述第二侧面相交以形成第一拐角,两个所述第一侧面和两个所述第二侧面相交以形成第二拐角,所述第一拐角处的所述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拐角处的所述第二过渡圆角的半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配合面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配合面和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配合面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的所述第二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多通阀,包括壳体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阀芯,所述壳体设有流通通孔,所述阀芯可运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切换流道适于与对应流通通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通阀,通过采用上述的阀芯,可以提高多通阀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通通孔为至少三个,所述切换流道构造成使得不同的连通通孔切换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通阀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阀芯之间,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流通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部和耐磨部,所述耐磨部位于所述密封部的朝向所述阀芯的一侧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汇流板,所述汇流板内设有用于流通介质的多个流道;多通阀,所述多通阀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多通阀,所述多通阀设在所述汇流板上,多个所述流道分别与多个所述流通通孔相连,所述阀芯转动以控制多个所述流道切换连通以控制所述热管理系统进行模式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通过采用上述的多通阀,提升了热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热管理系统,提升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阀芯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阀芯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阀芯的另一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阀芯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阀芯的又一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阀芯的再一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多通阀的爆炸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的密封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多通阀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热管理系统300、多通阀200、壳体101、流通通孔101a、装配腔101b、壳体内壁101c、密封件102、避让孔102a、密封部1021、耐磨部1022、盖板103、驱动件104、
阀芯100、切换流道10a、连通口10b、
密封配合面1、拐角1a、第一过渡圆角1b、第二过渡圆角1c、第一拐角1d、第二拐角1e、第一配合面11、第一侧面111、第二配合面12、第二侧面121、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芯100,阀芯100适于可运动地设于阀体(例如多通阀200)的壳体101内。
如图1-图4所示,阀芯100限定出至少一个切换流道10a,阀芯100具有密封配合面1,当阀芯100用于阀体时,密封配合面1用于实现阀芯100与阀体的其他部件之间的密封;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密封配合面1用于实现阀芯100与壳体101之间的密封为例进行说明,此时密封配合面1适于与壳体101的对应壁面接触密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容易理解密封配合面1用于实现阀芯100与其他部件例如密封件102等之间的密封,例如密封配合面1适于与密封件102的对应壁面接触密封。
每个切换流道10a贯穿密封配合面1以形成连通口10b,即切换流道10a与对应连通口10b连通,密封配合面1适于与壳体内壁101c贴合以实现连通口10b的密封;密封配合面1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111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面121,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相交以形成拐角1a,密封配合面1的至少一个拐角1a处具有对应于连通口10b的第一过渡圆角1b,则第一过渡圆角1b位于拐角1a的朝向对应连通口10b的一侧。
其中,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为R1,2*R1/(L1+L2)≥0.85,L1为第一侧面11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宽度,L2为第二侧面121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即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的延伸方向相交,使得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相交,第一过渡圆角1b使得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在拐角1a处弯折过渡相连,以使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在拐角1a处过渡合理,使得第一过渡圆角1b对应的拐角1a处的边缘部分更好地与壳体内壁101c接触,有利于拐角1a处在第一过渡圆角1b的边缘部分和拐角1a处的中心部分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比较一致紧密接触,即有效减小拐角1a的边缘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压和拐角1a的中心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压之间的差异,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小拐角1a的边缘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压和第一侧面111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压之间的差异,有效减小拐角1a的边缘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压和第二侧面112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压之间的差异。
由此,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两者对应与拐角1a处的区域的每个部分更好地与壳体内壁101c接触,以使拐角1a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比较一致的紧密接触,从而使得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比较均匀的接触密封面压,即拐角1a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和,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比较接近一致,以使密封配合面1在连通口10b形成完整一圈比较均匀的密封面压,使得对连通口10b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可选地,2*R1/(L1+L2)取值可以为0.85、0.9、0.94、0.1、或0.15等。
换言之,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R1满足:2*R1/(L1+L2)≥0.85,使得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在合理的范围内,以避免因第一过渡圆角1b在拐角1a处的边缘部分未能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具有良好的接触而使得拐角1a处位于第一过渡圆角1b的边缘部分和拐角1a处的中心部分与壳体内壁101c接触程度不同,从而提升了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压均匀性。
相关技术中,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R1未满足:2*R1/(L1+L2)≥0.85,拐角处与壳体内壁接触形成密封面时,拐角处受到第一过渡圆角的边缘部分的影响,使得拐角处的中心部分与壳体内壁的接触程度优于拐角处的边缘部分(即拐角处与第一过渡圆角的紧邻部分)与壳体内壁的接触程度,由此,使得拐角的中心部分的接触面压较大而拐角处的边缘部分的接触面压较小,造成拐角与壳体内壁的接触面压不均匀,容易导致拐角处的边缘部分的接触面压远小于拐角的中心部分的接触面压,从而造成密封配合面在密封面压较小的位置(例如拐角的边缘部分等)的泄露风险较高,不利于密封配合面对连通口的密封。
例如,相关技术中,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R1过小,拐角处与壳体内壁之间的最小面压为0.46Mpa,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两者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面压在1Mpa左右,密封配合面与壳体内壁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不均匀,有泄露的风险;在本申请中,以R1=3.5mm,L1=2.5mm,L2=2.0mm,2*R1/(L1+L2)=1.5556≥0.85,拐角1a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最小面压为1.02Mpa,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两者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面压均在1Mpa左右,使得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21以及拐角1a处、三者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较为均匀,从而提升了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的分布均匀性,实现增强密封配合面1的密封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图1-图2的示例中,第一方向为阀芯100的轴向,第二方向为阀芯100的周向,阀芯100形成有多个连通口10b,连通口10b形成为方形结构,密封配合面1环绕连通口10b设置,单个连通口10b可以对应两个第一侧面111、两个第二侧面121和四个拐角1a,每个拐角1a处分别连接相邻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四个拐角1a处对应连通口10b的壁面都为第一过渡圆角1b,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为R1,第一侧面111在阀芯100的周向的宽度为L1(例如可以理解为第一侧面111在阀芯100周向上的弧形宽度),第二侧面121在阀芯100的轴向宽度为L2,则每个第一过渡圆角1b与相连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都满足:2*R1/(L1+L2)≥0.85,使得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比较均匀的接触密封面压,从而使得密封配合面1在连通口10b形成完整一圈比较均匀的密封面压,以保证连通口10b的密封性。当然,连通口10b的形状不限于方形,例如还可以为其他多边形等;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限于垂直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还可以呈锐角夹角。
可选地,连通口10b的数量不作限定,连通口10b的数量可以根据阀芯100工作需要所设计,例如连通口10b可以为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当然,当连通口10b为多个时,多个连通口10b的数量、设置位置、布置方式等可以可以根据阀芯100工作需要所设计,连通口10b对应的多个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可以相同或不同。当然,不同连通口10b对应的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可以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芯100,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为R1,且满足2*R1/(L1+L2)≥0.85,使得第一过渡圆角1b对应的在拐角1a处的边缘部分更好地与壳体内壁101c接触,拐角1a处朝向壳体内壁101c的表面的每个部分更好地与壳体内壁101c接触,由此,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比较均匀的接触密封面压,以使密封配合面1在连通口10b形成完整一圈比较均匀的密封面压,使得对连通口10b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1.28≤2*R1(L1+L2)≤2.0,更好地使得第一过渡圆角1b的过渡更加合理,再次进一步使得拐角1a处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更加一致的紧密接触,再次进一步提升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的分布均匀性,以实现对应连通口10b的密封。
可选地,2*R1(L1+L2)可以为1.28、1.31、1.45、1.61、1.84、或2.0等。
实用新型人研究发现,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不能太大,以避免使得拐角1a处的宽度增大而与连通口10b产生干涉,影响连通口10b的面积和相应的功能,其次,避免拐角1a处的面积增大较多而增加阀芯100与壳体101之间的摩擦力和驱动阀芯100运动(例如转动)的力矩。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不能过小,不利于拐角1a处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比较一致的接触区域,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的接触密封面压不均匀,增加泄漏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密封配合面1还形成有第一凹槽13,第一凹槽13位于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连接位置处,且第一凹槽13与第一过渡圆角1b间隔设置,则第一凹槽13可以间隔设于第一过渡圆角1b的背向对应连通口10b的一侧,以适当减少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的连接位置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在实现密封配合面1可靠密封的前提下,减小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减少阀芯100与壳体101之间的摩擦力和驱动阀芯100运动(例如转动)的作用力。
其中,第一凹槽13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凹槽13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等。当然,第一凹槽13的槽壁间的最长距离小于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中的最小宽度,即第一凹槽13的槽壁间的最长距离小于min{L1,L2},以避免第一凹槽13影响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连接位置处的密封,保证密封配合面1的密封性。
此外,第一凹槽13的深度小于阀芯100的位于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连接位置处的部分的厚度。可选地,第一凹槽13的深度不大于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密封配合面1还形成有第二凹槽14,连通口10b在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与连通口10b间隔设置,可以适当减少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减少阀芯100与壳体101之间的摩擦力和驱动阀芯100运动(例如转动)的作用力,且第二凹槽14的设置不会影响密封配合面1的密封效果,尤其不会影响密封配合面1在拐角1a位置的密封效果。
可见,对于单个连通口10b而言,连通口10b在第一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凹槽14、和/或、连通口10b在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的深度小于阀芯100对应位置处的厚度,即第二凹槽14与阀芯100的任一切换流道10a均不连通。
可选地,第二凹槽14的开口尺寸大小与连通口10b的开口尺寸大小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第二凹槽14的数量不作限定,第二凹槽14的数量可以根据阀芯100工作需要所设计,例如第二凹槽14可以为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当然,当第二凹槽14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凹槽14的设置可以可以根据阀芯100工作需要所设计,例如多个第二凹槽14可以沿阀芯100的周向顺序设置,或者,多个第二凹槽14沿阀芯100的轴向顺序设置,或者,多个第二凹槽14沿阀芯100的周向和轴向顺序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配合面1形成有第二凹槽14可以根据阀芯100工作需要所设计,即密封配合面1可以形成第二凹槽14或不形成第二凹槽14。
例如,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阀芯100形成有多个连通口10b和多个第二凹槽14,连通口10b的形状大小与第二凹槽14的形状相同,连通口10b的尺寸大小与第二凹槽14的尺寸大小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密封配合面1位于圆柱面上,多个连通口10b沿圆柱面的周向间隔设置,沿圆柱面的周向相邻的两个连通口10b之间设有第二凹槽14,以适应阀芯100工作需要,同时有利于减少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101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阀芯100与壳体101之间的摩擦力,减小驱动阀芯100运动的能耗,同时第二凹槽14不会影响相邻两个连通口10b的密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配合面1位于圆柱面上,并不意味着密封配合面1为圆柱面,而是密封配合面1各个位置位于同一圆柱面上。
可选地,沿圆柱面的轴向相邻的两个连通口10b之间设有第二凹槽14。相邻的两个连通口10b之间设有第二凹槽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配合面1还可以未设有第二凹槽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沿圆柱面周向设置的连通口10b构成连通口组,多组连通口组沿圆柱面的轴向间隔设置,至少两组相邻连通口组的连通口10b在圆柱面周向上一一交替设置,以适应阀芯100工作需要,使得多个连通口10b按一定规律设置,以满足阀芯100与壳体101之间的运动配合以实现切换流道10a切换连通等设计需求,同时有利于实现多个连通口10b的分散布置,使得密封配合面1受到的摩擦阻力相对均衡,有利于提升密封配合面1的密封效果的均衡性。
例如,以相邻两组连通口组分别为第一连通口组和第二连通口组,第一连通口组和第二连通口组分别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连通口10b,在周向上,第一连通口组的相邻两个连通口10b之间设有第二连通口组的一个连通口10b,且第二连通口组的相邻两个连通口10b之间设有第一连通口组的一个连通口10b。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凹槽14设于沿周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连通口10b之间,具有第一过渡圆角1b的拐角1a处还具有对应于第二凹槽14的第二过渡圆角1c,则第二过渡圆角1c位于拐角1a的朝向对应第二凹槽14的一侧;第二过渡圆角1c的半径为R2,2*R2/(L3+L4)≥0.85,L3为与第二过渡圆角1c相邻的其中一个第一过渡圆角1b对应的第一侧面11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宽度,L4为与第二过渡圆角1c相邻的另一个第一过渡圆角1b对应的第二侧面121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第二过渡圆角1c的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凹槽14在拐角1a处过渡合理,使得第二过渡圆角1c对应的在拐角1a处的边缘部分更好地与壳体内壁101c接触,有利于拐角1a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形成一致紧密接触,即拐角1a处在第二过渡圆角1c的边缘部分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和拐角1a处的中心部分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差异较小,由此,拐角1a处的每个部分更好地与壳体内壁101c接触,以使拐角1a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分布较为均匀,以便提升密封配合面1在第二凹槽14的整个边缘与壳体内壁101c的密封面压的均匀性,使得对壳体101壁面形成有的开口(例如下文中的流通通孔101a)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
可选地,2*R2/(L3+L4)取值可以为0.85、0.9、0.94、0.1、或0.15等。
换言之,第二过渡圆角1c的半径R2满足:2*R2/(L3+L4)≥0.85,使得第二过渡圆角1c的半径在合理的范围内,以避免因第二过渡圆角1c在拐角1a处的边缘部分未能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具有良好的接触,而使得拐角1a处位于第二过渡圆角1c的边缘部分和拐角1a处的中心部分、两者与壳体内壁101c接触程度不同,从而提升了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接触面压均匀性。
相关技术中,第二过渡圆角的半径R2未满足:2*R2/(L3+L4)≥0.85,拐角处与壳体内壁接触形成密封面时,拐角处受到第二过渡圆角的边缘部分的影响,使得拐角处的中心部分与壳体内壁的接触程度优于拐角处的边缘部分(即拐角处与第二过渡圆角的紧邻部分)与壳体内壁的接触程度,由此,使得拐角处的中心部分的接触面压较大而拐角处的边缘部分的接触面压较小,造成拐角处与壳体内壁的接触面压不均匀,容易导致拐角处的边缘部分的接触面压远小于拐角处的中心部分的接触面压,从而造成密封配合面在密封面压较小的位置(例如拐角处的边缘部分等)的泄露风险较高。
例如,相关技术中,第二过渡圆角的半径R2过小,拐角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最小面压为0.46Mpa,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两者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面压在1Mpa左右,密封配合面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接触密封面压不均匀,有泄露的风险;在本申请中,以R2=3.5mm,L3=2.5mm,L4=2.0mm,2*R2/(L3+L4)=1.5556≥0.85,拐角1a处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最小面压为1.02Mpa,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两者与壳体内壁101c之间的均面压在1Mpa左右,使得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比较均匀的接触密封面压,实现增强密封配合面1的密封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阀芯100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形成为方形结构,密封配合面1环绕每个第二凹槽14设置,单个第二凹槽14对应两个第一侧面111、两个第二侧面121和四个拐角1a,每个拐角1a处分别连接相邻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四个拐角1a处对应第二凹槽14都具有第二过渡圆角1c,第二过渡圆角1c的半径为R2,第一侧面111在阀芯100的周向的宽度为L3,第二侧面121在阀芯100的轴向宽度为L4,则每个第二过渡圆角1c与相连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都满足:2*R2/(L3+L4)≥0.85,使得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内壁101c形成比较均匀的接触密封面压,从而使得密封配合面1在第二凹槽14形成完整一圈比较均匀的密封面压。
可选地,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R1和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R2可以相同或不同。当然,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R1和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R2可以部分相同或部分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一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21相交以形成第一拐角1d,两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21相交以形成第二拐角1e,第一拐角1d处的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小于第二拐角1e处的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
实用新型人发现,阀芯100用于阀体时,第一拐角1d的边缘部分和第一拐角1d的中心部分、两者与壳体内壁101c的接触程度不同,使得第一拐角1d的上述两部分与壳体内壁101c的接触面压不同,且第二拐角1e的边缘部分和第二拐角1e的中心部分、两者与壳体内壁101c的接触程度不同,使得第二拐角1e的上述两部分与壳体内壁101c的接触面压不同,此外第二拐角1e的边缘部分的面压较小而第二拐角1e中心部分的面压较大的不均匀分布的面压程度相对于第一拐角1a更大,也就是说,第二拐角1e的上述两部分承受的面压的不均匀程度相对于第一拐角1d的上述两部分承受的面压的不均匀程度较大;为此,设置第二拐角1e处的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大于第一拐角1d的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来提升第一拐角1d的接触面压和第二拐角1e的接触面压的分布均匀性,从而提升密封配合面1的接触面压的分布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拐角1d和第二拐角1e中的至少一个处形成有第一凹槽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拐角1d和第二拐角1e中的至少一个处具有与第二凹槽14对应第二过渡圆角1c,此时第二拐角1e处的所有过渡圆角(该过渡圆角可以仅包括第一过渡圆角1b,或该过渡圆角包括第一过渡圆角和第二过渡圆角1c)的半径均大于第一拐角1d处的所有过渡圆角(该过渡圆角可以仅包括第一过渡圆角1b,或该过渡圆角包括第一过渡圆角和第二过渡圆角1c)的半径。
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阀芯100限定出多个连通口10b和多个第二凹槽14,其中,一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21相交以形成第一拐角1d,第一拐角1d形成为“T”形,两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21相交以形成第二拐角1e,第二拐角1e形成为“+”形,且第二拐角1e位于两个第一拐角1d之间,第一拐角1d对应的过渡圆角的数量总和为2,第二拐角1e对应的过渡圆角的数量总和为4,且第二拐角1e对应的过渡圆角的半径大于第一拐角1d对应的过渡圆角的半径。当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还可以相交呈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密封配合面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配合面11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配合面12,第一配合面1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侧面111,第二配合面12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二侧面121,使得密封配合面1大致呈网状结构,以便使得密封配合面1与壳体101之间的摩擦力分布较为均衡,同时便于灵活适应阀体的调节需求。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密封配合面1位于圆柱面上,且密封配合面1包括多个沿阀芯100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配合面11和多个沿阀芯10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配合面12,第一配合面11和第二配合面12相互交错为网状结构,以便实现多个连通口10b和多个第二凹槽14的设置,相邻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相交以形成拐角1a,拐角1a对应的连通口10b具有第一过渡圆角1b,拐角1a对应的第二凹槽14具有第二过渡圆角1c。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多通阀200,包括壳体101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阀芯100,壳体101设有流通通孔101a,阀芯100可运动地设于壳体101内,切换流道10a适于与对应流通通孔101a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通阀200,通过采用上述的阀芯100,可以提高多通阀200的密封性。
例如,参照图1-图4和图7-图10所示,多通阀200包括壳体101和阀芯100,壳体101内形成有敞开的装配腔101b,阀芯100安装至装配腔101b内,盖板103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1且用于封闭装配腔101b的敞开端,从而将阀芯100密封在壳体101内。阀芯100设置为相对壳体101可转动,壳体101上还安装有驱动件104,驱动件104的输出端与阀芯100相连,以使驱动件104可以驱动阀芯100绕自身轴线转动。壳体101的装配腔101b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流通通孔101a,流通通孔101a沿阀芯100的径向与阀芯100相对设置,流通通孔101a与用于流通介质的切换流道连通。切换流道适于与对应流通通孔101a连通,通过驱动阀芯100转动以实现阀芯100的切换流道与对应流通通孔101a的连通,以实现多通阀200的换向功能和比例调节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1上的流通通孔101a可以与外部管道连通,外部管道内具有流动的介质,由此,介质可以从流通通孔101a进入多通阀内部或从多通阀内部流出,以实现多通阀向外部排放介质或吸取介质,其中,介质可以为水或防冻液或其他液体,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阀芯100安装于壳体101内,阀芯100可在壳体101内沿自身轴线转动,其中,阀芯100设有至少一个切换流道10a,切换流道10a用于与多个流通通孔101a中的两个流通通孔101a连通,且阀芯100转动以使得切换流道10a与不同的流通通孔101a切换连通,其中,在切换流道10a与不同的流通通孔101a连通时,介质可通过不同的流通通孔101a进入多通阀内部或从多通阀内部流出,使得多通阀具有不同的工作模式。
具体而言,驱动件104设置在壳体101的一端且与阀芯100动力连接,密封件102设于壳体101的另一端,其中,驱动件104由电机、减速齿轮组和控制电路板组成。
其中,当多通阀200关闭时,即流通通孔11与切换通道21不导通时,多通阀200处于关闭状态。当多通阀200工作时,驱动件104驱动阀芯100转动,且当阀芯100转过一定角度后,其切换流道10a与流通通孔101a开始导通,继续转动阀芯100,切换流道10a与流通通孔101a的导通的面积逐渐增大,其能够通过的流量也随之增大。由此,通过控制阀芯100的转动角度,可以实现多通阀200多个工作模式的切换和流量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流通通孔101a为至少三个,切换流道10a构造成使得不同的连通通孔切换连通可以实现多通阀200换向阀的功能,使得具有其的热管理系统可以进行模式切换。
例如,在图1和图3-图4的示例中,阀芯100设有多个切换流道10a,多个切换流道包括第一切换流道和第二切换流道,第一切换流道被构造为使得其中一个流通通孔101a与至少两个流通通孔101a切换连通,第二切换流道被构造成使得不同的流通通孔101a切换连通,第二切换流道还被构造成可改变连通的流通通孔101a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图10所示,多通阀200还包括密封件102,密封件102位于壳体101的内壁和阀芯100之间,密封件102上形成有避让孔102a,避让孔102a与流通通孔101a一一对应设置,密封件102包括密封部1021和耐磨部1022,耐磨部1022位于密封部1021的朝向密封凸筋的一侧表面,密封部1021可以将阀芯100与壳体101之间的间隙隔开,可以避免相邻的流通通孔101a直接连通,提高了多通阀20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耐磨部1022可以减少阀芯100在转动过程中对本体的磨损,利于起到保护密封件102的作用,进而利于延长密封件102的使用寿命。
其中,密封件102安装于阀芯100与壳体101之间,且密封件102分别与阀芯100和壳体101接触,从而通过密封件102对阀芯100和壳体101之间的切换流道10a进行密封,进而保证在阀芯100的转动过程中实现阀芯100和密封件102、密封件102和壳体101之间的密封,防止阀芯100和壳体101之间形成的切换流道10a内部的介质泄漏到阀体内而导致多通阀200内漏和失效,进而避免介质内部混流、或多通阀200的调节功能丧失。
此外,耐磨部1022的材料为摩擦系数小和耐磨的材料,例如:耐磨部1022可以采用氟塑料膜、或聚四氟乙烯类材料等,由此,便于使得耐磨部1022具有耐磨和摩擦系数小的效果,从而便于减少阀芯100在转动过程中对本体的磨损,且利于减小密封件102与阀芯10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在密封件102与阀芯100之间起到润滑的作用,延长密封件102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使得阀芯100的扭力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当然,耐磨部1022的材料也可以采用符合性能要求的任何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耐磨部1022构造为包覆膜,包覆膜可以采用氟塑料膜,如聚四氟乙烯类材料,以使包覆膜具有耐磨、润滑等性能,有利于改善其摩擦磨损性能。
例如,在实际生产时,对包覆膜朝向密封部1021的一侧进行化学处理,以及对密封部1021朝向包覆膜的一侧进行化学处理,接着将包覆膜与密封部1021进行装配并注塑成型,以使包覆膜与密封部1021的形状相同,然后通过冲压工具对包覆膜进行冲压,以使包覆膜上形成有与密封部1021的避让通孔对应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300,包括:汇流板,汇流板内设有用于流通介质的多个流道;多通阀200,多通阀200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多通阀200,多通阀200设在汇流板上,多个流道分别与多个流通通孔101a相连,阀芯100转动以控制多个流道切换连通以控制热管理系统300进行模式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热管理系统300可以应用于车辆1000,也可以应用于家用空调、中央空调,更可以应用于任意具有热管理系统300的设备,热管理系统300的用途不对本实用新型产生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300,通过采用上述的多通阀200,提升了热管理系统300的稳定性。
可选地,通过设置多个切换流道10a,至少一个切换流道10a可以将一个流通通孔101a与至少两个流通通孔101a切换连通,至少另一个切换流道10a可以将不同的流通通孔101a切换连通且可以改变连通的流通通孔101a的数量,以使多通阀200可以兼具换向功能和比例调节功能,实现了集成化布置,减少了驱动件104的数量,利于降低成本,节约安装空间,且可以实现不断流的目的,提高了热管理系统3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10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3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通过采用上述的热管理系统300,提升了车辆1000的整体性能。
可选地,车辆1000可以是新能源车辆,新能源车辆可以是以电机作为主驱动力的纯电动车辆,或者,新能源车辆还可以是以内燃机和电机同时作为主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关于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为新能源车辆提供驱动动力的内燃机和电机,其中内燃机可以采用汽油、柴油、氢气等作为燃料,而为电机提供电能的方式可以采用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这里不作特殊限定。需要说明,这里仅仅是对新能源车辆等结构作出的示例性说明,并非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参考图1-图11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推车。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11所示,阀芯100形成有多个连通口10b和多个第二凹槽14,连通口10b和第二凹槽14都形成为方形结构,且连通口10b和第二凹槽14的开口形状和开口大小都相同,多个连通口10b和多个第二凹槽14沿阀芯100的轴向设置为三组,且每组中连通口10b和第二凹槽14的总数为六个且沿阀芯100的周向依次设置,以使密封配合面1形成为网状结构;在阀芯100的轴向上,远离装配腔101b的开口的一组为三个连通口10b和三个第二凹槽14,三个连通口10b沿阀芯100周向依次相邻设置,三个第二凹槽14沿阀芯100周向依次相邻设置,位于三组中的中间的一组包括两个连通口10b和四个第二凹槽14,在阀芯100的周向上相邻两个连通口10b之间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凹槽14和三个第二凹槽14,靠近装配腔101b的开口的一组为六个连通口10b,六个连通口10b沿阀芯100周向依次相邻设置。其中,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的宽度相同。
阀芯100具有密封配合面1,密封配合面1包括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21,每个第一侧面111沿阀芯100的轴向延伸,每个第二侧面121沿阀芯100的周向延伸,单个连通口10b对应两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21,单个第二凹槽14对应两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21,其中,一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21相交以形成第一拐角1d,两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21相交以形成第二拐角1e。
对应于连通口10b的第一拐角1d处和对应于连通口10b的第二拐角1e处分别具有第一过渡圆角1b,对应于第二凹槽14的第一拐角1d处和对应于第二凹槽14的第二拐角1e处分别具有第二过渡圆角1c,第一过渡圆角1b的半径为R1,2*R1/(L1+L2)≥0.85,L1为对应第一过渡圆角1b的第一侧面111的宽度,L2为对应第一过渡圆角1b的第二侧面121的宽度,第二过渡圆角1c的半径为R2,2*R2/L3+L4≥0.85,L3为与第二过渡圆角1c相邻的其中一个第一过渡圆角1b对应的第一侧面111的宽度,L4为与第二过渡圆角1c相邻的另一个第一过渡圆角1b对应的第二侧面121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限定出至少一个切换流道,所述阀芯具有密封配合面,每个所述切换流道贯穿所述密封配合面以形成连通口,所述密封配合面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交以形成拐角,所述密封配合面的至少一个拐角处具有对应于所述连通口的第一过渡圆角,所述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为R1,2*R1/(L1+L2)≥0.85,L1为所述第一侧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L2为所述第二侧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芯,其特征在于,1.28≤2*R1(L1+L2)≤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配合面还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位置处,且与所述第一过渡圆角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配合面还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连通口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连通口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配合面位于圆柱面上,多个所述连通口沿所述圆柱面的周向间隔设置,沿所述圆柱面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连通口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芯,其特征在于,多个沿所述圆柱面周向设置的所述连通口构成连通口组,多组所述连通口组沿所述圆柱面的轴向间隔设置,至少两组相邻所述连通口组的所述连通口在所述圆柱面周向上一一交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芯,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一过渡圆角的所述拐角处还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过渡圆角,所述第二过渡圆角的半径为R2,2*R2/(L3+L4)≥0.85,L3为与所述第二过渡圆角相邻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圆角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L4为与所述第二过渡圆角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圆角对应的所述第二侧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芯,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一侧面和两个所述第二侧面相交以形成第一拐角,两个所述第一侧面和两个所述第二侧面相交以形成第二拐角,所述第一拐角处的所述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拐角处的所述第一过渡圆角的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配合面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配合面和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配合面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的所述第二侧面。
10.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芯,所述壳体设有流通通孔,所述阀芯可运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切换流道适于与对应流通通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通孔为至少三个,所述切换流道构造成使得不同的连通通孔切换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通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阀芯之间,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流通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部和耐磨部,所述耐磨部位于所述密封部的朝向所述阀芯的一侧表面。
13.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汇流板,所述汇流板内设有用于流通介质的多个流道;
多通阀,所述多通阀为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多通阀,所述多通阀设在所述汇流板上,多个所述流道分别与多个所述流通通孔相连,所述阀芯转动以控制多个所述流道切换连通以控制所述热管理系统进行模式切换。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CN202321204290.2U 2023-05-16 2023-05-16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97343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4290.2U CN219734303U (zh) 2023-05-16 2023-05-16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4290.2U CN219734303U (zh) 2023-05-16 2023-05-16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4303U true CN219734303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6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04290.2U Active CN219734303U (zh) 2023-05-16 2023-05-16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43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70713B1 (en) Flow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179242B1 (ko) 하우징 일체형 냉각수 제어밸브 조립체
CN114001175A (zh) 一种多通阀
CN219734303U (zh)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8670757U (zh) 多通道切换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8582336U (zh) 多通道阀、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CN116557588A (zh)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5654177B (zh) 一种多通阀
CN218118710U (zh) 流体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6608293A (zh) 多通阀的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CN114198536B (zh) 一种四通阀
CN219588180U (zh)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6557591A (zh) 多通切换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9588178U (zh) 密封件、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588177U (zh) 密封件、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734302U (zh) 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6642034A (zh)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WO2023226559A1 (zh) 多通道切换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8049507A (zh) 多通道阀、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CN210034532U (zh)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CN117167524A (zh) 多通道切换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8110816A (zh) 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6697099A (zh) 密封件、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20118683U (zh) 一种阀组件及阀门
CN219588179U (zh) 多通阀的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