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34532U -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34532U
CN210034532U CN201920748287.4U CN201920748287U CN210034532U CN 210034532 U CN210034532 U CN 210034532U CN 201920748287 U CN201920748287 U CN 201920748287U CN 210034532 U CN210034532 U CN 210034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electronic
valve core
oil sea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4828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辉
蒋皓
向明朗
王军
李胜
刘炼
陶流芳
高鹏翔
侯颖杰
瞿德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n Precision Co ltd
Sichuan Xinzhi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Fulin Seiko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Fulin Seiko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Fulin Seiko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4828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345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34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34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包括阀芯(5)和阀外壳(6),所述阀外壳(6)为中空腔体结构,在阀外壳(6)上分别形成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阀芯(5)上形成2个独立的换向腔(51),所述阀芯(5)安装在阀外壳(6)中空内腔中、且阀芯(5)与阀外壳(6)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结构;在阀芯(5)相对于阀外壳(6)转动过程中,所述阀外壳(6)上的进液口通过阀芯(5)上的换向腔(51)与阀外壳(6)上的出液口形成2条独立的流体通道。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降低流体介质通过电子四通阀时的流动阻力,使流体介质流过电子四通阀后的压力损失得以减小,使流体介质在流过电子四通阀后的能量损失得以有效地减轻。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四通阀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应用于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电动、混动等新能源车,电池、电机电控、乘员舱等功能区对环境温度有明确需求,换热介质会根据需求实时在不同回路间循环流通,通过换热使各功能区处于目标温度范围内。电子四通阀作为一种控制换热介质流向和流量的装置,被安装于各模块回路之间。
现有的电子四通阀结构设计,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第一,为达到隔绝流道目的,在阀体与阀芯间增加辅助密封件,使零件数量增多、结构复杂,且辅助密封件易疲劳或磨损而导致失效。
第二,辅助密封件通常压紧在阀芯或阀体表面,使阀芯旋转时的摩擦阻力增大,因此,需要较高输出力矩的驱动力机构,不利于节能降耗。
第三,由于电子四通阀中存在流道异形、转向次数多或转向时曲率大等客观因素,从而导致流体介质的流动阻力偏大,使流体介质在流过电子四通阀后的压力下降过多,造成其能量损失,使热管理系统的负荷也相应地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有效地减轻流体介质在流过电子四通阀后的能量损失。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包括阀芯和阀外壳,所述阀外壳为中空腔体结构,在阀外壳上分别形成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阀芯上形成2个独立的换向腔,所述的阀芯安装在阀外壳的中空内腔中、且阀芯与阀外壳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结构;在阀芯相对于阀外壳转动过程中,所述阀外壳上的进液口通过阀芯上的换向腔与阀外壳上的出液口形成2条独立的流体通道。
优选地,还包括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的一端形成动力输入连接部、另一端形成动力输出连接部,所述的动力输出连接部与阀芯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油封,所述的上盖上开设油封安装孔,所述油封上的密封唇与驱动连杆上的动密封部之间形成旋转动密封结构,所述油封上的静密封部与油封安装孔之间形成静密封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油封安装孔为阶梯结构孔,所述油封上的静密封部与油封安装孔之间通过过盈配合形成静密封结构。
优选地,所述油封上的静密封部为环形波纹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定心轴,所述的阀芯上设置定心孔,所述定心轴的相对两端分别与阀芯、阀外壳连接,且定心轴与定心孔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的上盖通过密封圈与阀外壳之间形成静密封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上盖上形成密封圈定位槽,所述阀外壳的内腔孔的入口端形成阶梯孔,所述的密封圈位于密封圈定位槽与阶梯孔所限定的空间内、且上盖与阀外壳之间通过压缩密封圈形成静密封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阀芯与阀外壳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且阀芯外壁与阀外壳内腔孔之间的配合间隙小于或者等于0.08mm。
优选地,所述阀芯上的换向腔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阀芯上形成空心结构的换向腔、且阀芯与阀外壳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结构,在阀芯相对于阀外壳转动过程中,阀外壳上的进液口通过阀芯上的换向腔与阀外壳上的出液口形成流体通道,从而使得阀外壳与阀芯配合所形成的流体通道具有流动行程短、无截面面积变化、转向次数少且转向曲率小等优点,由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流体介质通过电子四通阀时的流动阻力,使流体介质流过电子四通阀后的压力损失得以减小,因此,有效地减轻了流体介质在流过电子四通阀后的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或者图2中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或者图2中的驱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或者图2中的油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或者图2中的阀芯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图7为图1或者图2中的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后侧视图)。
图8为图1或者图2中的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前侧视图)。
图9为图1或者图2中的阀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的流体流向控制示意图(工作模式1)。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的流体流向控制示意图(工作模式2)。
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连接螺钉,2-上盖,3-驱动连杆,4-油封,5-阀芯,6-阀外壳,7-定心轴,8-密封圈,21-轴承孔,22-油封安装孔,23-密封圈定位槽,31-动力输入连接部,32-滚道部,33-动密封部,34-动力输出连接部,41-密封唇,42-静密封部,51-换向腔,52-连接孔,53-定心孔,54-泄压孔,61-第一进液口,62-第二进液口,63-第一出液口,64-第二出液口,65-阶梯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10、图11所示的电子四通阀结构,主要包括连接螺钉1、上盖2、驱动连杆3以及阀芯5和阀外壳6,所述驱动连杆3的结构如图4所示,其一端形成动力输入连接部31、另一端形成动力输出连接部34,在动力输入连接部31与动力输出连接部34之间还分别形成滚道部32、动密封部33。所述的输入连接部31优选采用由若干凸起环圆柱体分布而形成的花形结构,用于接收动力机构输入的旋转驱动力矩。所述阀芯5的结构如图6、图7所示,在阀芯5上分别开设连接孔52和2个独立的换向腔51,所述的阀芯5可以是圆柱体结构,也可以是片状结构,也可以是蝶状结构;所述阀芯5上的换向腔51的截面形状优选采用扇形结构。所述阀外壳6的结构如图9所示,阀外壳6为中空腔体结构,在阀外壳6上分别形成第一进液口61、第二进液口62、第一出液口63和第二出液口64。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第一”、“第二”仅具有区分意义,而不意味着具有绝对位置关系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所述的第一进液口61、第二进液口62、第一出液口63和第二出液口64的使用方法是非固定的,可根据需求灵活设置。
所述的阀芯5安装在阀外壳6的中空内腔中、且阀芯5与阀外壳6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结构,所述驱动连杆3上的动力输出连接部34与阀芯5上的连接孔52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通常,如图1、图4、图6所示,所述的连接孔52采用扁方孔,所述的动力输出连接部34采用仿形扁方头,通过将动力输出连接部34插入到连接孔52中,即可通过驱动连杆3将其接收到的旋转驱动力矩传入阀芯5,使阀芯5相对于阀外壳6转动。所述上盖2的结构如图3所示,在上盖2上形成轴承孔21,且上盖2通过若干连接螺钉1与阀外壳6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当驱动连杆3旋转时,所述驱动连杆3上的滚道部32与上盖2上的轴承孔21之间形成类似滑动轴承的配合,从而可以为驱动连杆3的旋转提供支撑和定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驱动连杆3可以与阀芯5合为一体而形成一体化结构,即在阀芯5的上端直接形成动密封部33、滚道部32、动力输入连接部31等结构特征。另外,也可以将驱动连杆3与动力机构合成一体而达到同样的力矩传递效果。
上述的电子四通阀在工作时,通过动力机构作用于驱动连杆3来使阀芯5相对于阀外壳6转动或者停止,并且,在阀芯5相对于阀外壳6转动过程中,所述阀外壳6上的进液口通过阀芯5上的换向腔51与阀外壳6上的出液口形成2条独立的流体通道,由此实现电子四通阀对于流体介质的流向控制功能。另外,在阀芯5上还可以增加开设泄压孔54,如图8所示,以便使阀芯5两侧受到的液压力平衡,避免阀芯5被流体介质推到一边而出现过大的摩擦力及过度磨损。具体地:
当阀芯5相对于阀外壳6停止在如图10所示位置时,所述阀芯5上的一个换向腔51分别与第一进液口61、第一出液口63连通而形成独立的流体通道,而所述阀芯5上的另外一个换向腔51则分别与第二进液口62、第二出液口64连通而形成独立的流体通道。
当阀芯5相对于阀外壳6停止在如图11所示位置时,所述阀芯5上的一个换向腔51分别与第一进液口61、第二出液口64连通而形成独立的流体通道,而所述阀芯5上的另外一个换向腔51则分别与第二进液口62、第一出液口63连通而形成独立的流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通过阀芯5与阀外壳6之间的相对转动而形成2条独立的流体通道,该流体通道具有流动行程短、无截面面积变化、转向次数少且转向曲率小等优点,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流体介质通过电子四通阀时的流动阻力,使流体介质流过电子四通阀后的压力损失得以减小,进而有效地减轻了流体介质在流过电子四通阀后的能量损失,有利于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功耗。
另外,与传统的电子四通阀结构相比较,由于阀外壳6与阀芯5之间不存在各类密封结构或辅助密封件,因此,阀芯5在旋转时就无需克服各类密封结构或辅助密封件所产生的额外摩擦阻力,使阀芯5的驱动力矩需求降低。通常,所述的阀芯5与阀外壳6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且阀芯5外壁与阀外壳6内腔孔之间的配合间隙小于或者等于0.08mm。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防止或只允许可接受范围内的微量介质在配合间隙之间流动,从而达到隔绝流道的目的;另外,由于阀芯5的外壁与阀外壳6的内腔孔之间的配合间隙小,在满足热管理系统内泄漏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摈除阀外壳6与阀芯5之间的各类密封结构或辅助密封件,从而使电子四通阀的整体结构更简单、体积更小,且零件总数量也得以减少,极大地降低了装配难度。
在电子四通阀工作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防止其内部的流体介质发生泄漏,如图1、图2所示,可以在上盖2与阀外壳6之间增加设置油封4和密封圈8。通常,所述的上盖2上分别开设油封安装孔22、密封圈定位槽23,如图3所示;所述油封4的结构如图5所示,在油封4上分别形成密封唇41和静密封部42,所述的密封唇41与驱动连杆3上的动密封部33之间形成旋转动密封结构,所述的静密封部42与油封安装孔22之间形成静密封结构。所述的油封安装孔22最好是采用阶梯结构孔,以保证油封4安装后的定位可靠,并方便油封4上的静密封部42与油封安装孔22之间以过盈配合方式形成静密封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油封4上的静密封部42设计为环形波纹结构,如图5所示,一方面,可以使油封4能够更好地适应上盖2上的油封安装孔22尺寸公差的变化等实际应用情形,从而提高了油封4的密封可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小油封4骨架的应力集中,从而增强了油封4的使用可靠性。所述的油封4可以采用O型圈,也可以采用星型圈等密封件。
如图9所示,所述阀外壳6的内腔孔的入口端形成阶梯孔65,所述的密封圈8位于密封圈定位槽23与阶梯孔65所限定的空间内,且上盖2与阀外壳6之间是通过压缩密封圈8而共同形成静密封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使用密封圈8,也可以将油封4直接安装在阀外壳6上的阶梯孔65内,以达到同样的密封效果。
在阀芯5相对于阀外壳6旋转过程中,为避免发生摩擦损耗,并提高电子四通阀对于流体介质的流向控制精度,可以在阀芯5与阀外壳6之间增加设置定心轴7,如图2、图9所示。具体地,在阀芯5底部设置定心孔53,所述定心轴7的相对两端分别与阀芯5、阀外壳6连接,且定心轴7与定心孔53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所述的定心轴7可以是在阀外壳6注塑时嵌入,也可以是在阀外壳6成型后再进行装配。通过设置定心轴7用于阀芯5的径向定位,可以很好地防止阀芯5因发生偏心而与阀外壳6的内腔孔之间发生摩擦损耗。
采用上述的结构设计后,在阀芯5旋转过程中,除密封唇41与驱动连杆3上的动密封部33之间形成动摩擦、驱动连杆3上的滚道部32与上盖2上的轴承孔21之间形成滑动摩擦外,只存在定心轴7与阀芯5上的定心孔53之间的摩擦。当微量的介质进入到定心轴7与定心孔53之间的间隙后,即可使得定心轴7与定心孔53之间形成液体摩擦或混合摩擦,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摩擦阻力,并减轻了摩擦面的磨损消耗,有利于提高电子四通阀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当不使用定心轴7时,阀芯5的外壁可能会与阀外壳6的内腔孔发生摩擦损耗,但该摩擦特性仍属于液体摩擦或混合摩擦,故仍可保留低摩擦阻力、高使用寿命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包括上盖(2)、阀芯(5)和阀外壳(6),所述阀外壳(6)为中空腔体结构,所述上盖(2)与阀外壳(6)固定连接,在阀外壳(6)上分别形成进液口和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5)上形成2个独立的换向腔(51),所述的阀芯(5)安装在阀外壳(6)的中空内腔中、且阀芯(5)与阀外壳(6)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结构;在阀芯(5)相对于阀外壳(6)转动过程中,所述阀外壳(6)上的进液口通过阀芯(5)上的换向腔(51)与阀外壳(6)上的出液口形成2条独立的流体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连杆(3),所述驱动连杆(3)的一端形成动力输入连接部(31)、另一端形成动力输出连接部(34),所述的动力输出连接部(34)与阀芯(5)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封(4),所述的上盖(2)上开设油封安装孔(22),所述油封(4)上的密封唇(41)与驱动连杆(3)上的动密封部(33)之间形成旋转动密封结构,所述油封(4)上的静密封部(42)与油封安装孔(22)之间形成静密封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封安装孔(22)为阶梯结构孔,所述油封(4)上的静密封部(42)与油封安装孔(22)之间通过过盈配合形成静密封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封(4)上的静密封部(42)为环形波纹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心轴(7),所述的阀芯(5)上设置定心孔(53),所述定心轴(7)的相对两端分别与阀芯(5)、阀外壳(6)连接,且定心轴(7)与定心孔(53)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8),所述的上盖(2)通过密封圈(8)与阀外壳(6)之间形成静密封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2)上形成密封圈定位槽(23),所述阀外壳(6)的内腔孔的入口端形成阶梯孔(65),所述的密封圈(8)位于密封圈定位槽(23)与阶梯孔(65)所限定的空间内、且上盖(2)与阀外壳(6)之间通过压缩密封圈(8)形成静密封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5)与阀外壳(6)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且阀芯(5)外壁与阀外壳(6)内腔孔之间的配合间隙小于或者等于0.08mm。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5)上的换向腔(51)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结构。
CN201920748287.4U 2019-05-23 2019-05-23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Active CN2100345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48287.4U CN210034532U (zh) 2019-05-23 2019-05-23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48287.4U CN210034532U (zh) 2019-05-23 2019-05-23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34532U true CN210034532U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67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48287.4U Active CN210034532U (zh) 2019-05-23 2019-05-23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345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3692A (zh) * 2019-05-23 2019-07-23 成都富临精工电子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3692A (zh) * 2019-05-23 2019-07-23 成都富临精工电子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8932B (zh) 一种电控硅油风扇离合器双向回油机构
CN102619720B (zh) 一种柱塞式电机泵
CN201190592Y (zh) 电控硅油风扇离合器
CN110043692A (zh)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CN210034532U (zh) 一种电子四通阀结构
CN209977338U (zh) 一种旋转式三通阀结构
CN212389422U (zh) 一种电控硅油风扇离合器双向回油机构
CN111555554A (zh) 一种对电机和控制器进行油冷的电动油泵总成
CN218118710U (zh) 流体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06762609A (zh) 一种高压屏蔽摆线泵
CN113775651B (zh) 一种用水润滑轴承的闸门泵
CN210461718U (zh)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
CN201268302Y (zh) 汽车用水冷刮片式液涡流缓行器
CN217927255U (zh) 球阀、汽车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220719U (zh) 混动或纯电动车用电动泵
CN218976477U (zh) 新能源汽车用驱动电机水冷结构
CN206035839U (zh) 一种单轴电动液压转向泵
CN221053939U (zh) 一种高扬程屏蔽泵自调整推力结构
CN205064173U (zh) 一种外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
CN216279393U (zh) 一种叶片动密封组件及复式液压摆动缸
CN219691666U (zh) 具有冲洗功能的液压马达
CN212690128U (zh) 一种模块化发动机机油冷却壳体
CN215979676U (zh) 一种带有梭阀的摆线液压马达
CN211259716U (zh) 一种流量控制阀的液体收集结构
CN211343205U (zh) 一种新型两点式变量马达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6

Address after: 621000 No. 27, longhui Road, Guangfu village, Wujia Town, Fucheng District,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ichuan Xinzhi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21000 No. 37, Fenghuang Middle Road, high 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ark,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lin Precision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6

Address after: 621000 No. 37, Fenghuang Middle Road, high 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ark,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lin Precis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888, Section 2, Chenglong Avenue, Longquanyi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101,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FULIN P.M. ELECTRONIC &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