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93739U - 罐式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罐式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93739U
CN211593739U CN201922473583.0U CN201922473583U CN211593739U CN 211593739 U CN211593739 U CN 211593739U CN 201922473583 U CN201922473583 U CN 201922473583U CN 211593739 U CN211593739 U CN 211593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reinforcing
tank body
plat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735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凡晶
陆钧成
朱红军
李琅
陈晓春
李秀丽
孟庆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ji An Ruih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Nantong CIMC Tank Equipment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Nantong CIMC Tank Equipment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735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93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93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93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两端框和两支撑结构,两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两端框之间;支撑结构包括、两垫板、两支撑板、加强件以及两支撑梁;两支撑板竖向连接在罐体底部的外周壁上,支撑板沿罐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加强件垂直连接在两支撑板之间;两支撑梁分别连接对应的端框的两底角部,支撑梁自端框的底角部延伸至与支撑板连接,支撑梁连接在该支撑板背向所述加强件的一面。端框受到横向应力时,横向应力通过支撑梁传递给加强件,横向应力多作用于加强件上,使得传递到罐体上的横向应力减小,从而避免支撑梁对罐体产生较大的横向作用力,避免罐体发生横向变形。

Description

罐式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特别涉及一种罐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罐式集装箱主要由罐体和框架构成,罐体用于装运待存储的货物,并因容积大而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业。框架连接于运输车的车架上,罐式集装箱安装于车架上,在运输车的带动下移动。
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SWAP BODY罐箱)是一种大容积,超高超宽的罐箱。考虑到运营成本,越来越多的客户关注罐箱的自重,当下罐箱多选择斜支撑结构来减低罐箱的自重。但是斜支撑结构受力时,受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分解,避免斜支撑结构对罐体造成较大的冲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罐式集装箱,以减小斜支撑结构对罐体的横向冲击应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两端框和两支撑结构,两所述端框分别套设于所述罐体纵向的两端;两所述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两所述端框之间,每一所述支撑结构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罐体的一端和一个所述端框;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垫板、两支撑板、加强件以及两支撑梁;两垫板,焊接于所述罐体的外周壁上;所述垫板沿所述罐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并在纵向上与所述端框具有间隔;两支撑板分别竖向连接在一个所述垫板的下表面,所述支撑板沿所述罐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加强件沿所述罐体横向延伸,所述加强件垂直连接在两所述支撑板之间;两支撑梁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端框的两底角部,所述支撑梁自所述端框的底角部延伸至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梁连接在该支撑板背向所述加强件的一面,并对位所述加强件设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向下超出所述加强件,且每个所述支撑板的超出部分与所述加强件之间设置有加强盒,所述加强盒连接所述加强件的底面和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支撑梁的一面。
可选地,所述加强盒包括倾斜连接在所述加强件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斜板以及连接在斜板两侧的两个侧板,所述侧板为三角形,所述侧板的三个边分别连接所述加强件、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斜板;所述加强盒的所述斜板和所述侧板围合形成有空腔。
可选地,每个所述支撑结构的所述加强件均沿所述罐体纵向间隔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分列于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支撑板的连接位置的两侧。
可选地,每个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加强盒,使得每个所述支撑板均沿纵向连接有两个所述加强盒,连接在同一个所述支撑板上的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盒之间设置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盒的间隔内,并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盒。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包括沿所述罐体纵向延伸且一体成形的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罐体的中部设置,所述连接部的底边向下超出所述延伸部的底边,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加强件和所述支撑梁。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为一侧设置有开口的槽形结构,所述加强件设置有开口的一侧连接所述罐体。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上沿所述罐体纵向开设有缺口,以用于管路通过。
可选地,所述支撑梁和所述罐体的连接点与所述罐体的横向中心面之间的圆弧的圆心角为5°~30°。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的内部具有空腔,两所述支撑板关于所述罐体的纵向竖直平面对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两端框和两支撑结构。各支撑结构均包括两支撑板、加强件和两支撑梁。两支撑板竖向连接在罐体底部的外周壁上,且两支撑板关于罐体的纵向竖直平面对称设置。各支撑板沿罐体的纵向方向延伸;两支撑梁分别连接对应的端框的两底角件和支撑板,而使两支撑梁对称设置。加强件垂直连接在两支撑板之间,因此,在端框受到横向冲击应力时,横向冲击应力通过支撑梁传递至支撑板和加强件,横向应力多作用于加强件上,使得传递到罐体上的横向应力减小,且加强件能够将应力传递给同一支撑结构的另一支撑梁,使得横向应力能够更大的消除,从而避免支撑梁对罐体产生较大的横向作用力,避免罐体发生横向变形。加强件的内部具有空腔,降低加强件的自重,进而降低罐式集装箱的重量。
该罐式集装箱通过上述两对称设置的支撑结构均匀的分散罐体上的应力,避免罐体上的应力集中现象,进而减小罐体变形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罐式集装箱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用新型罐式集装箱实施例的侧面视图;
图3是实用新型罐式集装箱实施例的底面视图;
图4是实用新型罐式集装箱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横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罐体;11、筒体;12、封头;2、端框;21、端下梁;22、角柱;23、端上梁;24、底角件;25、顶角件;3、支撑结构;31、支撑板;311、连接部;312、延伸部;32、支撑梁;33、加强件;34、加强盒;341、斜板;342、侧板;35、垫板;36、加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在描述方位时,以罐式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为纵向,以罐式集装箱的宽度方向为横向。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1、两端框2以及两支撑结构3。端框2固定于运输车的车架上,用于将罐体1固定于车架上。
罐体1作为罐式集装箱的用于储存介质的容器,罐体1包括筒体11和焊接于筒体11两端的封头12,筒体11与两封头12围合形成用于容置介质的腔室,以对腔室内的介质提供物体保护,以便于在将介质运输到不同的目的地。在实际使用时,在罐体1的外周上沿罐体1的纵向方向上通常还设置有管路,以对罐体1内的介质加热或制冷,以保证罐体1内的介质不会发生变质,并适应不同的运输环境和不同要求的介质。罐体1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可参照相关技术中罐式集装箱的罐体1的结构。
参阅图3,端框2作为运输过程中主要的承载部件。端框2与罐体1的外周壁连接以实现对罐体1的支撑和保护,两个端框2间隔设置于罐体1的两端,以使得罐体1在两个端框2上稳定支撑。端框2一般包括端下梁21、端上梁23、两角柱22;端下梁21、端上梁23和两角柱22围合形成方形框架。罐体1置于端框2的方形框架的内部。罐体1的外周壁焊接固定于端下梁21和两角柱22上。
端框2上一般还设置有底角件24和顶角件25。两底角件24分列于端下梁21的两端,底角件24连接端下梁21和角柱22。两顶角件25与两底角件24一一对应,具体的,顶角件25与对应的底角件24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两顶角件25分列于端上梁23的两端,顶角件25连接端上梁23和角柱22。端框2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可参观相关技术中罐式集装箱的端框2的结构。
支撑结构3连接端框2和罐体1,以增强端框2对罐体1的支撑,保护罐体1和端框2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两个端框2上对应设置有两个支撑结构3,两支撑结构3对称设置于两端框2之间,每一支撑结构3分别对应连接罐体1的一端和一个端框2,从而使得罐体1的两端受力均匀,使得罐体1两端受力均匀。
参阅图3,每一支撑结构3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垫板35、对称设置的两支撑板31、连接在支撑板31和端框2的底角部之间的支撑梁32、连接在两支撑板31之间的加强件33以及连接在加强件33和支撑板31之间的加强盒34。下述以一个支撑结构3为例,对支撑结构3的具体形状和部件进行说明。
每一支撑结构3的两垫板35、两支撑板31、两支撑梁32和加强盒34均对称设置于罐体1的两侧,使得罐体1两侧的应力分布均匀。
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结构3还包括垫板35,垫板35对应端框2的两底角部设置,垫板35沿罐体1的纵向方向延伸,并焊接于罐体1的外周壁上,垫板35在纵向上与端框2具有间隔;支撑板31竖直焊接在垫板35的下表面,以通过垫板35将支撑板31连接于罐体1的外周壁上。
垫板35为板状结构,其长度方向沿罐体1的纵向,宽度方向沿罐体1的横向,垫板35的上表面贴合于罐体1上,下表面与支撑板31焊接。垫板35的设置增大支撑板31和罐体1的接触面积,避免支撑板31和罐体1的应力过于集中。同时,当支撑板31发生损坏,需要维护和更换时,直接在垫板35上进行操作,避免对罐体1造成损伤。
两支撑板31分别竖向连接在一个垫板35的下表面,每个支撑板31和对应端框2的底角部处于罐体1的同一侧,具体地,支撑板31和对应的底角件24处于罐体1的同一侧,且每个支撑梁32连接对应的支撑板31和底角件24,使得两个支撑梁32不会交叉。
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板31可以沿罐体1的径向连接在罐体1的外周上。
参阅图3和图4,同一支撑结构3的两支撑板31关于罐体1的纵向竖直平面对称,以便于在两个支撑板31之间设置加强件33,同时保证分别与两个支撑板31连接的两个支撑梁32能够对称,使得两个支撑板31上受力均匀,便于应力的相互传递。
两个支撑板31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且两支撑板31对称设置。具体地,支撑板31位于罐体1底部,所以两支撑板31之间所限定的空间为罐体1底部。其中,罐体1底部指位于罐体1高度方向中心线以下的部分。因此,采用上述设计,罐体1底部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布置管路。本实施例中,两支撑板31之间布置有两路管路,两路管路沿纵向延伸。
支撑板31沿罐体1的纵向方向延伸,并在罐体1的纵向上与端框2具有间隔,使得支撑梁32连接端框2和支撑板31时,支撑梁32具有足够的长度,从而保证支撑梁32对罐体1的作用力,更加靠近罐体1的中部,避免支撑梁32与罐体1的连接位置过于靠近罐体1的端部,导致罐体1两端受力发生变形。
支撑板31包括沿罐体1纵向延伸且一体成形的连接部311和延伸部312,连接部311朝向对应的端框2,延伸部312朝向罐体1的中部,支撑板31沿罐体1的纵向延伸,使得支撑板31在罐体1的纵向上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支撑板31在纵向上可以承受更大的应力,从而使得支撑板31和罐体1的连接更加的稳固。
进一步地,连接部311的底边向下超出延伸部312底边,连接部311的一面连接加强件33和加强盒34,连接部311的另一面连接支撑梁32。支撑板31向下超出加强件33,加强盒34连接在连接部311的超出部分和加强件33之间。延伸部312的设置使得支撑板31与罐体1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而能够分散支撑板31与罐体1之间的应力,以避免连接部311与罐体1之间的应力过于集中,有效的避免支撑板31局部应力过大而导致和罐体1发生相对变形。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11的向下超出加强件33和加强盒34。
连接部311和延伸部312平滑过渡,避免支撑板31上具有应力过大,发生折断。
加强件33沿罐体1横向延伸,加强件33垂直连接在两支撑板31之间,使得两支撑板31上沿罐体1的横向作用力,可以充分的传递到加强件33上得到释放。
加强件33的上面贴合并焊接于罐体1上,加强件33的底面连接加强盒34,加强件33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同一支撑结构3的两个支撑板31,以使得两个支撑板31在受力时,应力能够相互传递,避免单个支撑板31的应力集中。
每个支撑结构3的加强件33均沿罐体1纵向间隔设置为多个,多个加强件33分列于支撑梁32与支撑板31的连接位置的两侧,以使得支撑梁32对支撑板31的作用力,能够直接传递到加强件33上,避免造成支撑板31扭曲变形,导致支撑板31与罐体1的连接松动。
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3均沿罐体1纵向间隔设置为两个,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支撑结构3的加强件33可以设置为三个或三个以上。
进一步地,加强件33为一侧设置有开口的槽形结构,加强件33设置有开口的一侧连接罐体1,使得加强件33的内部具有空腔。本实施中,每个加强件33包括一个腹板和位于腹板纵向两侧的翼板,翼板一端焊接于罐体1上,另一端连接腹板。加强件33的空腔结构,在保证加强件33的强度的情况下,降低加强件33的重量,从而降低集装箱的重量。
加强件33上设有缺口(图中未示出),该缺口朝向罐体1外壁,以供管路通过。
本实用新型中,加强盒34连接加强件33的底面和支撑板31背离支撑梁32的一面。每个加强件33的两端均设置有加强盒34,使得支撑板31与支撑梁32连接的部分具有足够的支撑,避免支撑梁32对支撑板31的局部应力过大,而使得支撑板31变形。
参阅图5,加强盒34包括倾斜连接在加强件33和支撑板31之间的斜板341以及连接在斜板341两侧的两个侧板342,侧板342为三角形,侧板342的三个边分别连接加强件33、支撑板31和斜板341;加强盒34的斜板341和侧板342围合形成具有空腔的三角形结构。
加强盒34的空腔结构,降低了罐式集装箱的重量。支撑板31受到支撑梁32的横向力时,横向力通过斜板341传递到加强件33上,侧板342的设置增强斜板341的强度,使得斜板341对加强件33的应力分散,避免斜板341对加强件33的局部应力过大,导致加强件33局部变形,从而避免对罐体1造成局部变形。
进一步地,在加强盒34的空腔内沿罐体1横向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加强板(图中未示出),加强板与侧板342平行且间隔设置,加强板连接加强件33、支撑板31和斜板341,以增强加强盒34的强度,进一步分散加强盒34对加强件33的应力。
加强盒34的数量为加强件33的两部,分别对应多个加强件33的两端,使得每个支撑板31均沿纵向连接有两个加强盒34,连接在同一个支撑板31上的每两个相邻的加强盒34之间设置有加固板36,加固板36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加强盒34的间隔内,并连接两个相邻的加强盒34,以增强每两个相邻的加强盒34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强加强件33的强度。两个加强盒34利用加固板36连接,使得两个加强盒34的应力能够同步,避免两个加强件33的应力不够均匀。
本实用新型中,每一支撑结构3的两支撑梁32的一端分别连接对应的端框2的两底角部,支撑梁32呈中空结构,支撑梁32自端框2的底角部延伸至与支撑板31连接。具体地,每个支撑梁32连接在端框2的底角件24上或同时连接在端框2的底角件24和角柱22上。支撑梁32与底角件24连接的一端的底部高于底角件24的底面,以避免将罐式集装箱固定到运输车的车架上时,车架对支撑梁32造成干涉。
支撑梁32连接在支撑板31背向加强件33的一面,并对位加强件33设置。每个支撑结构3的两个支撑梁32对称设置,连接在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撑板31上,且焊接于两个支撑板31的相背面,使得罐体1与两个支撑梁32之间的应力分布均衡。
支撑梁32的两端均为斜面,支撑梁32上斜面的设置使得支撑梁32的两端具有更大的承接面积,便于应力的分散,以便于与端框2的底角部和支撑板31贴合连接。
支撑梁32可以与地面水平的,也可以略微倾斜向上,根据实际空间及应力分析情况来选择,支撑梁32越平,两支撑板31之间间距越小,对罐体1的横向挤压越小,但支撑梁32越平,其离车架越近,越容易与车架碰撞,引起失效。
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支撑梁32与罐体1的连接点m与罐体1的横向中心面之间的圆弧的圆心角为5°~30°,即同一支撑结构3的两支撑梁32分别与罐体1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圆弧的圆心角为10°~60°。
基于上文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罐式集装箱,通过将端框2固定于车架上,以实现罐体1在运输车上的固定,支撑结构3增强端框2的稳定性和连接强度。端框2受到横向应力时,横向应力通过支撑梁32和支撑板31传递给加强件33,加强件33沿罐体1的横向设置,使得横向应力能够在加强件33上得到充分的缓解,同时当横向应力过大时,加强件33的应力能够传递给另一个相对的支撑梁32,使得应力通过加强件33在两个支撑梁32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通过两个支撑梁32之间的相互抵消,从而避免支撑梁32对罐体1产生较大的横向作用力,避免罐体1发生横向变形。两个支撑板31竖向连接在罐体1外壁并对称设置,加强件33和加强盒34沿罐体1的横向连接于两个支撑板31之间,使得横向应力能够更好的在两个支撑梁32之间发生相互传递,更加利于支撑梁32上应力在横向上的传递。
支撑板31和垫板35均沿纵向延伸设置,使得支撑板31和垫板35在纵向上与罐体1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进而使支撑梁32上的纵向应力能够在支撑板31和垫板35上分散,从而避免对罐体1在纵向上造成局部应力过得的问题。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两端框和两支撑结构,两所述端框分别套设于所述罐体纵向的两端;两所述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两所述端框之间,每一所述支撑结构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罐体的一端和一个所述端框;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两垫板,贴合于所述罐体的外周壁上;所述垫板沿所述罐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并在纵向上与所述端框具有间隔;
两支撑板,分别竖向连接在一个所述垫板的下表面,所述支撑板沿所述罐体的纵向方向延伸;
加强件,其沿所述罐体横向延伸,所述加强件垂直连接在两所述支撑板之间;
两支撑梁,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端框的两底角部,所述支撑梁自所述端框的底角部延伸至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梁连接在该支撑板背向所述加强件的一面,并对位所述加强件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向下超出所述加强件,且每个所述支撑板的超出部分与所述加强件之间设置有加强盒,所述加强盒连接所述加强件的底面和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支撑梁的一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盒包括倾斜连接在所述加强件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斜板以及连接在斜板两侧的两个侧板,所述侧板为三角形,所述侧板的三个边分别连接所述加强件、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斜板;所述加强盒的所述斜板和所述侧板围合形成有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结构的所述加强件均沿所述罐体纵向间隔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分列于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支撑板的连接位置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加强盒,使得每个所述支撑板均沿纵向连接有两个所述加强盒,连接在同一个所述支撑板上的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盒之间设置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盒的间隔内,并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沿所述罐体纵向延伸且一体成形的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罐体的中部设置,所述连接部的底边向下超出所述延伸部的底边,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加强件和所述支撑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一侧设置有开口的槽形结构,所述加强件设置有开口的一侧连接所述罐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上沿所述罐体纵向开设有缺口,以用于管路通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和所述罐体的连接点与所述罐体的横向中心面之间的圆弧的圆心角为5°~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内部具有空腔,两所述支撑板关于所述罐体的纵向竖直平面对称。
CN201922473583.0U 2019-12-31 2019-12-31 罐式集装箱 Active CN211593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3583.0U CN2115937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罐式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3583.0U CN2115937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罐式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93739U true CN211593739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98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73583.0U Active CN2115937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罐式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937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26784B3 (de) 2021-10-15 2023-04-20 Welfit Oddy (Pty) Limited Tankcontaineranordnu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26784B3 (de) 2021-10-15 2023-04-20 Welfit Oddy (Pty) Limited Tankcontaineranordnu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26291B (zh) 罐式集装箱
CN101559862B (zh) 具有连接件的集装箱
CN107235253B (zh) 运输支架、运输平台及运输方法
US20050220559A1 (en) Container used to ship semi-trailer chassis
CN211593739U (zh) 罐式集装箱
CN201236030Y (zh) 一种罐式集装箱
CN111114563B (zh) 铁路共用平车
CN113120448A (zh) 罐式集装箱
CN211593740U (zh) 罐式集装箱
CN209777300U (zh) 罐箱
CN208868700U (zh) 罐式集装箱及其端框和框架
CN106516482B (zh) 罐式集装箱
CN106892224B (zh) 罐式集装箱及其端框
CN212922797U (zh) 一种罐式集装箱
WO2021237938A1 (zh) 一种集装箱底架及集装箱
CN207903180U (zh) 一种集装箱
CN210508034U (zh) 一种具有高支撑强度的钢结构梁及其所形成的储罐塔
CN203714511U (zh) 罐式集装箱及其框架、端框
KR101348106B1 (ko) 독 레벨러와 쉘터가 구비된 조립형 독 하우스
CN113120449A (zh) 罐式集装箱
KR20120073620A (ko) 컨테이너용 하중 분산 및 자중 감소형 하부베이스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CN212149870U (zh) 包装箱
CN211952246U (zh) 一种lng专用罐式集装箱框架及罐式集装箱
CN110939865A (zh) 一种lng专用罐式集装箱框架及罐式集装箱
CN210392212U (zh) 罐式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9

Address after: 226000 No. 159, city road, Nantong, Jiangsu

Patentee after: NANTONG CIMC TANK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26002 No. 159, city road, Nantong,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NANTONG CIMC TANK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59, Chenggang Road,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000

Patentee after: Zhongji an Ruih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59, Chenggang Road,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000

Patentee before: NANTONG CIMC TANK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