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敞车运输集装箱的运输支架、运输平台以及利用敞车运输集装箱的运输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敞车运输集装箱的运输支架,包括两角件、两角件固定装置及支撑梁;两角件间隔设置,两角件之间的距离与集装箱宽度方向上两底角件之间的距离适配;两角件固定装置分别设置于两所述角件的顶部,而使所述角件能够与集装箱的底角件可拆卸地连接固定;支撑梁固定连接在两所述角件之间;所述支撑梁的顶面低于所述角件的顶面;所述运输支架能够通过所述角件固定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集装箱的底部,从而使得集装箱在装载于敞车内运输时,集装箱底部与敞车地板之间具有间隔。
较优地,所述支撑梁的底面高于所述角件的底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敞车运输集装箱的运输平台,包括两组如上所述的运输支架,以及连接于两组运输支架之间的至少一根连接梁;两组所述运输支架平行间隔布置,两组运输支架相对的角件之间的距离与集装箱长度方向上两底角件之间的距离适配;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运输支架连接固定,而将两组所述运输支架连接为整体结构。
较优地,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运输支架的支撑梁连接固定。
较优地,所述连接梁的截面小于所述支撑梁的截面,所述连接梁的底面与所述支撑梁的底面平齐。
较优地,所述连接梁为两根,分别与两组所述运输支架的对应角件连接固定。
较优地,所述连接梁中部于底面处设有缺口。
较优地,所述连接梁与所述运输支架的支撑梁之间还连接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梁的缺口侧边。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敞车运输集装箱的运输方法,包括:在集装箱底部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设置一如上所述的运输支架,通过运输支架的角件固定装置与集装箱底部的底角件连接,将运输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集装箱底部;将集装箱连同其底部安装的运输支架装载于敞车内运输。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敞车运输集装箱的运输方法,包括:在集装箱底部安装一如上所述的运输平台,通过运输平台中的角件固定装置与集装箱底部的底角件连接,将运输平台可拆卸地安装于集装箱底部;将集装箱连同其底部安装的运输平台装载于敞车内运输。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运输支架能够通过角件固定装置安装于集装箱底部,与集装箱连为一体,当采用敞车运输集装箱时,集装箱的质量通过该运输支架传递至敞车地板。集装箱底部与敞车地板之间形成较大间隔,敞车地板即便发生变形也不会直接接触集装箱,避免集装箱意外损坏,有效保护了集装箱。如果出现过载损坏,该运输支架还可以迅速与集装箱分离,进行更换。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运输支架实施例:
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运输支架1包括两间隔设置的角件11、分别设置于两角件11顶部的角件固定装置12,以及固定连接在两角件11之间的支撑梁13。
两角件11平齐设置,两角件11之间的距离D11与集装箱200宽度方向上两底角件201之间的距离适配。
角件固定装置12可采用单头或双头角件锁。本实施例图示的角件固定装置12为单头角件锁,包括锁体121、可转动地设置于锁体121上的锁头122以及用于带动锁头122转动的锁杆123;锁体121可以焊接固定于角件11顶面,锁头122向上突出于角件11,锁杆123面向支撑梁13的方向伸出。锁头122能够伸入集装箱200的底角件201中,并在由锁杆123带动转动后锁固底角件201,从而使得角件11能够与集装箱200的底角件201可拆卸地连接固定。
如角件固定装置12采用双头角件锁,即具有双锁头时,可通过其中一个锁头与角件11连接固定,相应地,角件11顶面设置锁孔与角件固定装置12配合。角件固定装置12的另一锁头向上突出于角件11,用于与集装箱200的底角件201连接。
支撑梁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角件11相对的面上,支撑梁13与角件11可通过焊接固定。支撑梁13的顶面低于角件11的顶面。
参阅图3,该运输支架1在使用时,两角件11分别通过角件固定装置12与集装箱200一端的两底角件201连接,使得运输支架1可拆卸地安装于集装箱200底部。此时,支撑梁13与集装箱200的端下梁202之间具有间隔D13。
当集装箱200装载于敞车内运输时,该运输支架1直接与敞车地板接触,使得集装箱200底部与敞车地板之间具有间隔,以保护集装箱200。
进一步地,该运输支架1中,支撑梁13的底面高于角件11的底面,集装箱200的载荷主要通过角件11传递至敞车,而支撑梁13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直接与敞车接触,防止支撑梁13受损变形接触集装箱200的端下梁202,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运输平台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4,本实施例的运输平台100包括两组运输支架1以及连接于两组运输支架1之间的两根连接梁2。
运输支架1采用上文所述的结构,此处不再重复介绍。
两组运输支架1平行间隔布置,两组运输支架1相对的角件11之间的距离与集装箱长度方向上两底角件之间的距离适配。
两连接梁2相互平行,连接梁2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运输支架1的支撑梁13连接固定,将两组运输支架1连接为整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梁2的数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两根,其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该运输平台100形成一整体结构,且其尺寸与集装箱底部尺寸适配。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运输支架1的角件固定装置12直接安装于集装箱的底部。
较优地,该运输平台100中,连接梁2的截面小于支撑梁13的截面,连接梁2的底面与支撑梁13的底面平齐。当运输平台100安装于集装箱底部时,连接梁2与集装箱底部之间的间隔大于支撑梁13与集装箱底部之间的间隔。
运输平台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5,本实施例的运输平台100与第一实施例运输平台10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两连接梁2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运输支架1的对应角件11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连接梁2中部于底面处设有缺口21,该缺口21的长度占连接梁2总长度的一半以上。通过该缺口21,可以减轻连接梁2的重量,从而减轻运输平台100的整体重量;同时,当运输平台100安装于集装箱底部并装载于敞车内运输时,连接梁2底面的缺口21可以避开敞车地板,避免连接梁2被敞车地板顶起上拱变形而接触集装箱,进一步地保护集装箱底部不被损伤。
运输平台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6,本实施例的运输平台100与第二实施例运输平台10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连接梁2与运输支架1的支撑梁13之间还设有加强件3。即:在由两支撑梁13和两连接梁2所构成的矩形框架中,矩形的四个角处各设置一加强件3。加强件3对运输平台100角部进行加强,减小运输平台100因角部承受载荷而产生的变形量,进一步降低运输平台100对集装箱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为管件,例如方管,管件的两端管口分别与连接梁2、支撑梁13的侧面相接。加强件3连接于连接梁2的缺口21侧边,对连接梁2该处进行补强。
运输平台第四实施例:
参阅图7,本实施例的运输平台100与第三实施例运输平台10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为平板,平板的两条边分别与连接梁2、支撑梁13的侧面相接,平板避开角件11。
运输方法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运输方法利用如上文所述的运输支架1进行集装箱200的运输。
具体地:在集装箱200底部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设置一运输支架1,通过运输支架1的角件固定装置12与集装箱200底部的底角件201连接,将运输支架1可拆卸地安装于集装箱200底部;将集装箱200连同其底部安装的运输支架1装载于敞车内运输。
在该运输方法中,集装箱200底部与敞车地板之间具有间隔,集装箱200不直接与敞车地板接触,避免敞车地板的上挠变形直接对集装箱200造成损伤。而运输支架1的支撑梁13与集装箱200的端下梁202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隔,即便运输支架1受损,该损伤也不会传递至集装箱200的端下梁202处,有效避免集装箱200除底角件201外其他部位受力,防止集装箱200的意外损伤。运输支架1与集装箱200可拆卸地安装,运输支架1可以快速安装以及拆卸。
运输方法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运输方法利用如上文所述的运输平台100进行集装箱200的运输。该运输方式下,运输平台100与集装箱200的连接结构仍参照图3。
具体地:在集装箱200底部安装运输平台100,通过运输平台100中的角件固定装置12与集装箱200底部的底角件201连接,将运输平台100可拆卸地安装于集装箱200底部;将集装箱200连同其底部安装的运输平台100装载于敞车内运输。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