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91645U - 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 Google Patents

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91645U
CN211591645U CN201921329609.8U CN201921329609U CN211591645U CN 211591645 U CN211591645 U CN 211591645U CN 201921329609 U CN201921329609 U CN 201921329609U CN 211591645 U CN211591645 U CN 2115916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nano silver
layer
film
silver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2960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龙飞
葛建峰
徐金龙
周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2960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916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916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916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其中,复合膜包括PET基材层、硬化涂层和保护膜,硬化涂层设置于PET基材层的一侧面上,保护膜贴覆于硬化涂层相对PET基材层的另一侧面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硬化膜上贴合耐高温的保护膜,进一步增加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用的基材挺度,改善涂布醇系纳米银线油墨的异色或色差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明导电基板的基材,尤其是涉及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背景技术
市场上用于电容式触摸屏主要有双面硬化膜、光学调整层和ITO(ITO是一种N型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铟锡,ITO薄膜即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导电膜,这类导电膜产品能够满足目前电容式触摸屏的基本需求。
但是,上述产品在制备工艺中,首先要用镀膜设备在双面硬化膜上镀一层低折射率层(SiO2,二氧化硅),然后再镀一层ITO导电层,紧接着还要进行ITO的高温结晶。在此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镀膜设备造价昂贵,生产效率较低,色差较重等。不仅如此,我们都知道ITO中的铟属于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储藏量非常稀有,一旦此类稀有金属使用完毕,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问题。
未来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产品,对触摸面板有着强劲需求,同时随着触控面板的大尺寸化、低价化,以及传统ITO薄膜不能用于可弯曲应用,导电性及透光率等本质问题不易克服等因素,众面板厂商纷纷开始研究ITO的替代品。
纳米银线是采用化学生长法制备一定长度、直径的纳米银线,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纳米银线的直径为10-30nm,长度为10-50μm。纳米银线除了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之外,由于纳米级别的尺寸效应,还具有优异的透光性、耐曲饶性。因为被视为是最有可能替代传统ITO透明电极的材料,为实现柔性、可弯折LED显示、触摸屏等提供了可能,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将其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大尺寸触控屏等。
那么,在纳米银线涂布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色或色差的外观问题,根本原因是醇系的纳米银线油墨涂布在传统的基材上,由于基材挺度不足,再加上醇系纳米银线油墨的表面张力较低,容易造成纳米银线油墨涂布在基材上后,在烘箱中干燥阶段纳米银线的流动性较大,分布均一性较差,干燥后发现比较严重的异色(色差)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严重时不能满足后段制程的物性需求。
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企业通过增加醇系纳米银线的油墨的表面张力改善色差的问题,但是醇系纳米银线油墨表面张力升高后容易出现涂布时的未润湿点的问题,微观下表现为中间区域银线含量极少,该未润湿点造成外观不良,严重时还会造成导电通道断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包括PET基材层、硬化涂层和保护膜,所述硬化涂层设置于所述PET基材层的一侧面上,所述保护膜贴覆于所述硬化涂层相对PET基材层的另一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保护膜为亚克力胶保护膜。
优选地,所述亚克力胶的厚度为5-10um。
优选地,所述保护膜的基材厚度为50-200um。
优选地,所述保护膜的基材厚度为50um、100um、125um或188um。
优选地,所述PET基材层的厚度为10-125um。
优选地,所述PET基材层的厚度为30um、50um、75um、80um、100um或125um。
优选地,所述硬化涂层为丙烯酸树脂层。
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纳米银线导电膜,包括上述复合膜和纳米银线油墨层,所述纳米银线油墨层涂布于PET基材层相对硬化涂层的另一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纳米银线导电膜还包括涂布于所述纳米银线油墨层上的光学透明胶层,所述光学透明胶层渗入于所述纳米银线油墨层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用的硬化膜上贴合耐高温的保护膜,进一步增加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用的基材挺度,改善涂布醇系纳米银线油墨的异色或色差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纳米银线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比较例1的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比较例1的纳米银线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复合膜,作为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基材,通过在原先的硬化膜上贴合耐高温的保护膜,进一步增加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用的基材挺度,改善涂布醇系纳米银线油墨的异色或色差问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包括PET基材层、硬化涂层(即HC涂层,HC的英文全称为Hard coating)和保护膜,其中,PET基材层即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层,其厚度为10-125um,PET基材层实施的主要厚度为30um、50um、75um、80um、100um、125um,优选厚度为50um、125um。
硬化涂层设置于PET基材层的一侧面上,本实施例中,硬化涂层为丙烯酸树脂层,该硬化涂层增加了PET基材层的透过率,降低PET基材层的雾度。硬化涂层的折射率太低时,属于低折射率胶水,折射率太高时,属于高折射率胶水,丙烯酸树脂层的折射率太高或太低均容易造成彩虹纹较重同时增加了基材的成本,本实施例中,硬化涂层的折射率优选为1.48-1.52。
保护膜贴覆于硬化涂层相对PET基材层的另一侧面上,即硬化涂层远离PET基材层的那一侧面上。本实施例中,保护膜为PET保护膜,具体为亚克力胶耐高温保护膜,其中,胶层(即亚克力胶)厚度小于5um时,容易造成贴合问题,比如贴合不牢、贴合时产生的气泡等;胶层厚度>10um时,会增加成本,所以实施时,胶层厚度优选为5-10um。另外,保护膜的揭开力太低时,容易造成高温后保护膜与丙烯酸树脂层之间产生气泡,揭开力太高时,高温烘烤后,揭开保护膜较困难,同时揭开时容易折损PET基材,本实施例中,保护膜的揭开力优选为5-20gf/cm2
另外,保护膜的基材表面能为32-46达因/厘米,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层表面张力为25-40达因/厘米,基材表面能需要大于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层表面张力。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层张力大于40达因/厘米会出现未湿润点等问题。且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层表面张力越大,保护膜的基材厚度越小,本实施例中,保护膜的基材厚度为50-200um,实施时,优选厚度为50um、100um、125um或188um。保护膜除可以是上述PET保护膜,也可以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简称)柔性膜等。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纳米银线导电膜,包括上述复合膜和纳米银线油墨层,其中,纳米银线油墨层涂布于PET基材层相对硬化涂层的另一侧面上,即PET基材层远离硬化涂层的那一侧面上,形成纳米银线导电膜。纳米银线油墨层具体为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层。
进一步地,纳米银线油墨层上还可继续涂布光学透明胶层(即OC层,英文全称为Optically Clear),在涂布光学透明胶层之前,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溶剂挥发,纳米银线相互交叉支撑形成间隙,涂布光学透明胶层后,所述OC层渗入于纳米银线油墨层内,所以OC层和纳米银线油墨层在空间上重叠。
下面以几个具体实施例,来具体介绍下本实用新型复合膜的结构和技术效果。
实施例1
在日本东丽公司厚度为50um的PET(U483)的基材上,涂布丙烯酸树脂胶水,经过热干燥、UV(紫外线)固化后形成5um丙烯酸树脂层,同时在丙烯酸树脂层上贴覆125um保护膜,结构如图1所示,在50um的PET基材表面继续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继续在纳米银线油墨上涂布光学透明胶(OC)层,OC层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图2所示的纳米银线导电膜结构。
实验结果:图2结构的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很轻,甚至基本没有。
结果分析:通过在PET-HC基材上贴膜125um保护膜,增加PET基材的挺度,特别是增加PET基材在烘箱中的平整度,减少了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进而减少了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问题。
比较例1
在日本东丽公司厚度为50um的PET(U483)的基材上,涂布丙烯酸树脂胶水,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5um丙烯酸树脂层,结构如图3所示。之后直接在50um PET表面继续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继续在纳米银线油墨上涂布OC层,OC层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图4所示的纳米银线导电膜结构。
实验结果:图4结构的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较重。
结果分析:50um PET基材较薄,挺度不足,特别是在一定的烘箱高温条件下,基材本身挺度更差,造成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更强,经过干燥后,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加重,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1 对比例1
异色(色差) 轻微
表1
实施例2
在日本东丽公司厚度为10um的PET(U483)的基材上,涂布丙烯酸树脂胶水,经过热干燥、UV(紫外线)固化后形成10um丙烯酸树脂层,同时在丙烯酸树脂层上贴覆188um保护膜,在10um的PET基材表面继续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继续在纳米银线油墨上涂布光学透明胶(OC)层,OC层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纳米银线导电膜结构。
实验结果: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很轻,甚至基本没有。
结果分析:通过在PET-HC基材上贴膜188um保护膜,增加PET基材的挺度,特别是增加PET基材在烘箱中的平整度,减少了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进而减少了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问题。
比较例2
在日本东丽公司厚度为10um的PET(U483)的基材上,涂布丙烯酸树脂胶水,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10um丙烯酸树脂层。之后直接在10um PET表面继续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继续在纳米银线油墨上涂布OC层,OC层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纳米银线导电膜结构。
实验结果: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较重。
结果分析:10um PET基材较薄,挺度不足,特别是在一定的烘箱高温条件下,基材本身挺度更差,造成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更强,经过干燥后,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加重。
实施例3
在日本东丽公司厚度为125um的PET(U483)的基材上,涂布丙烯酸树脂胶水,经过热干燥、UV(紫外线)固化后形成5um丙烯酸树脂层,同时在丙烯酸树脂层上贴覆50um保护膜,在125um的PET基材表面继续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继续在纳米银线油墨上涂布光学透明胶(OC)层,OC层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纳米银线导电膜结构。
实验结果: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很轻,甚至基本没有。
结果分析:通过在PET-HC基材上贴膜50um保护膜,增加PET基材的挺度,特别是增加PET基材在烘箱中的平整度,减少了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进而减少了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问题。
比较例3
在日本东丽公司厚度为125um的PET(U483)的基材上,涂布丙烯酸树脂胶水,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5um丙烯酸树脂层。之后直接在125um PET表面继续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继续在纳米银线油墨上涂布OC层,OC层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纳米银线导电膜结构。
实验结果: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较重。
结果分析:125um PET基材较薄,挺度不足,特别是在一定的烘箱高温条件下,基材本身挺度更差,造成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更强,经过干燥后,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加重。
实施例4
在日本东丽公司厚度为50um的PET(U483)的基材上,涂布丙烯酸树脂胶水,经过热干燥、UV(紫外线)固化后形成5um丙烯酸树脂层,同时在丙烯酸树脂层上贴覆200um保护膜,在50um的PET基材表面继续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继续在纳米银线油墨上涂布光学透明胶(OC)层,OC层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纳米银线导电膜结构。
实验结果: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很轻,甚至基本没有。
结果分析:通过在PET-HC基材上贴膜200um保护膜,增加PET基材的挺度,特别是增加PET基材在烘箱中的平整度,减少了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进而减少了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问题。
比较例4
在日本东丽公司厚度为50um的PET(U483)的基材上,涂布丙烯酸树脂胶水,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5um丙烯酸树脂层。之后直接在50um PET表面继续涂布纳米银线油墨,纳米银线油墨经过热干燥后,继续在纳米银线油墨上涂布OC层,OC层经过热干燥、UV固化后形成纳米银线导电膜结构。
实验结果: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较重。
结果分析:50um PET基材较薄,挺度不足,特别是在一定的烘箱高温条件下,基材本身挺度更差,造成醇系纳米银线油墨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更强,经过干燥后,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异色或色差加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PET基材层、硬化涂层和保护膜,所述硬化涂层设置于所述PET基材层的一侧面上,所述保护膜贴覆于所述硬化涂层相对PET基材层的另一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为亚克力胶保护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亚克力胶的厚度为5-10u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的基材厚度为50-200u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的基材厚度为50um、100um、125um或188u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基材层的厚度为10-125u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基材层的厚度为30um、50um、75um、80um、100um或125u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化涂层为丙烯酸树脂层。
9.一种纳米银线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膜和纳米银线油墨层,所述纳米银线油墨层涂布于PET基材层相对硬化涂层的另一侧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纳米银线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线导电膜还包括涂布于所述纳米银线油墨层上的光学透明胶层,所述光学透明胶层渗入于所述纳米银线油墨层内。
CN201921329609.8U 2019-08-16 2019-08-16 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Active CN2115916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9609.8U CN211591645U (zh) 2019-08-16 2019-08-16 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9609.8U CN211591645U (zh) 2019-08-16 2019-08-16 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91645U true CN211591645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75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29609.8U Active CN211591645U (zh) 2019-08-16 2019-08-16 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916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3499A (zh) * 2020-12-15 2022-06-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保护膜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3499A (zh) * 2020-12-15 2022-06-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保护膜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02934U (zh) 触控面板
CN102956287B (zh) 透明导电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TW201512956A (zh)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
JP2011194679A (ja)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タッチパネル
JP2011248629A (ja) 透明導電性基材
CN109390080A (zh) 一种银纳米线和透明导电氧化物复合透明导电膜及其应用
CN105446555A (zh) 纳米银线导电层叠结构及触控面板
JP5515554B2 (ja) 透明導電性薄膜の製造方法
CN201465083U (zh) 一种单层导电薄膜电容触摸屏
CN211591645U (zh) 一种醇系纳米银线油墨涂布用的复合膜及纳米银线导电膜
CN107230516A (zh) 柔性导电膜及包含其的光电器件
US11716818B2 (en) Embedded-type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9024217A1 (zh) 导电膜以及触控屏
CN101620484B (zh) 一种导电板及包括该导电板的触摸屏
CN108447617B (zh) 一种保护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
CN114038623A (zh) 一种银纳米线-生物材料复合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2009135099A (ja) フレキシブル透明導電フィルムとフレキシブル機能性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930764U (zh) 纳米银线导电层叠结构及触控面板
CN111883284A (zh) 一种双面导电膜、镀膜方法及触控屏
CN106328252A (zh) 一种纳米银线导电透明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CN109841295A (zh) 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CN207182939U (zh) 透明导电性薄膜及触控屏
CN204695271U (zh) 一种透明导电层合板体
CN209543944U (zh) 一种具有柔性“三明治”夹芯结构的复合透明导电膜
CN109545444A (zh) 透明导电性薄膜、触控屏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