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81586U - 盒部件以及盒 - Google Patents

盒部件以及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81586U
CN211581586U CN201922115831.4U CN201922115831U CN211581586U CN 211581586 U CN211581586 U CN 211581586U CN 201922115831 U CN201922115831 U CN 201922115831U CN 211581586 U CN211581586 U CN 211581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tridge
rotary cylinder
movable member
guide
guid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158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81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8158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盒部件以及盒,能够提高盒的操作时的安全性和盒的设计的自由度。盒部件(3)具有:基部(10);外壳(20),安装于基部;可动构件(30),在形成于基部与外壳之间的内部空间(S)内移动;以及旋转筒(80)。在外壳上形成有能够插入烟弹的插入口(22)。可动构件具有能够封闭外壳的插入口(22)的盖部(31)。旋转筒(80)具有:筒体(81);引导片(82),在筒体(81)的周向上螺旋状地形成。盒部件(3)具有与旋转筒的引导片(82)抵接的抵接部(91)和用于使可动构件(30)以及旋转筒(80)移动的马达(50)。旋转筒构成为,通过伴随着旋转筒的旋转的引导片(82)与抵接部(91)的滑动接触而在Z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盒部件以及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盒部件以及盒,特别地,涉及形成有能够沿轴向插入棒状体的插入口的盒。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有害物质、烟比以往的香烟少等理由,加热式香烟或电子香烟受到欢迎。在这样的新型香烟中,通常将烟弹(tobacco cartridge)插入到专用的盒中,并对该烟弹进行加热或充电。在这样的新型香烟的盒中形成有用于插入烟弹的插入口,但为了防止在不使用时异物从插入口进入盒内部,大多在插入口安装可开闭的盖。
由于盒的内部空间受限等理由,这样的盖以在盒主体的外部滑动的方式进行安装或者以通过铰链机构从盒主体朝向外部打开的方式设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若像这样使盖设置于盒主体的外部或者构成为朝向盒主体的外部打开,则在使用者操作盒时有时会挂住盖而导致盒掉落或者破损。另外,在盒的外表面由曲面构成的情况下,使盖在盒主体的外部滑动的机构的设计变得困难,因此,盖成为盒的设计上的制约。这样的问题不限于新型香烟的盒,也适用于具有对插入口进行开闭的盖的全部盒。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94766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盒部件,能够提高盒的操作时的安全性和盒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时的安全性高、设计自由度高的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盒部件,能够提高盒的操作时的安全性和盒的设计的自由度。该盒部件安装于盒主体,具有:基部;外壳,安装于上述基部;可动构件,在形成于上述基部与上述外壳之间的内部空间内移动;以及旋转筒。在上述外壳上形成有能够沿轴向插入棒状体的插入口。上述可动构件具有能够封闭上述外壳的上述插入口的盖部。上述旋转筒具有:筒体,在内侧形成有与上述外壳的上述插入口在上述轴向上连通的插入空间;引导片,以上述轴向的位置沿着上述筒体的周向变化的方式形成。上述盒部件还具有:抵接部,在上述轴向上与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引导片抵接;驱动源,用于使上述可动构件移动,并且使上述旋转筒旋转。上述旋转筒构成为,通过伴随着上述旋转筒的旋转的上述引导片与上述抵接部的滑动接触而在上述轴向上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使具有对形成于外壳的插入口进行开闭的盖部的可动构件在外壳内的内部空间移动,因此,不需要在盒部件的外侧设置对插入口进行开闭的机构。因此,在使用者操作盒时,能够防止挂住盒部件的外侧的机构而导致盒掉落或破损。另外,由于将具有对插入口进行开闭的盖部的可动构件容纳于外壳内的内部空间,因此,使可动构件移动的机构不易成为对外壳的外形形状的制约。因此,也能够由曲面构成盒部件的外表面,从而盒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旋转筒构成为通过伴随着该旋转筒的旋转的引导片与抵接部的滑动接触而在轴向上移动,因此,能够在使可动构件移动而使盖部从插入口退避的同时,使旋转筒的筒体接近插入口。由此,能够减小形成于外壳的插入口与基部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抑制从该间隙在外部观察外壳内的部件或者异物混入外壳内。
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引导片也可以在上述筒体的上述外周面螺旋状地形成。
上述抵接部也可以具有通过曲面与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引导片接触的接触部。这样,抵接部通过曲面与旋转筒的引导片接触,由此,能够降低引导片在抵接部上滑动时的阻力,从而能够实现旋转筒的顺畅的旋转以及移动。
上述盒部件还可以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朝向上述抵接部按压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引导片。通过利用这样的按压部朝向抵接部按压旋转筒的引导片,能够使引导片更可靠地与抵接部滑动接触,因此,能够使旋转筒的轴向的移动稳定。
上述盒部件还可以具有从上述基部沿上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壁。上述筒状壁还可以具有限制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引导片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面。通过这样的旋转限制面,能够限制被抵接部引导的引导片的旋转,从而能够规定旋转筒的旋转的终点。
上述筒状壁还可以具有第一移动限制面,该第一移动限制面与上述轴垂直,并且与上述旋转限制面的上述基部侧连接。另外,上述盒部件还可以具有第二移动限制面,该第二移动限制面与上述轴垂直,并且与上述旋转限制面的与上述基部相反的一侧连接。在设置了这样的第一移动限制面和第二移动限制面的情况下,即使在引导片的旋转被旋转限制面限制的状态下沿着轴向的力作用于旋转筒,由于引导片与筒状壁的第一移动限制面或第二移动限制面抵接,因此,也能够限制引导片和旋转筒向轴向的不希望的移动以及不希望的旋转。
优选地,上述可动构件构成为,至少沿着与上述轴向垂直的退避方向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移动。
优选地,上述旋转筒的上述筒体的端部以避开封闭上述插入口的上述可动构件的上述盖部的方式倾斜。通过这样使旋转筒的筒体的端部倾斜,能够在有限的外壳的内部空间内有效地配置可动构件和旋转筒。
优选地,上述驱动源由单一的马达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单一的马达实现可动构件的移动和旋转筒的旋转,因此,能够实现盒部件的紧凑化。
上述旋转筒也可以还具有多个齿,上述多个齿在上述筒体的周向上排列形成,这些齿也可以构成将上述驱动源的动力向上述旋转筒传递的齿轮机构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多个齿形成于上述引导片的外周面。通过这样在引导片的外周形成多个齿,也能够将引导片用作齿轮机构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且能够实现盒部件的紧凑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操作时的安全性高、设计自由度高的盒。该盒具有:上述盒部件;以及盒主体,安装有上述盒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能够使可动构件在外壳内的内部空间移动,因此,不需要将对插入口进行开闭的机构设置在盒部件的外侧。因此,在使用者操作盒时,能够防止挂住盒部件的外侧的机构而导致盒掉落或破损。另外,由于将可动构件容纳在外壳内的内部空间,因此,使可动构件移动的机构不易成为对外壳的外形形状的制约。因此,也能够由曲面构成盒部件的外表面,从而盒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盒的一例的加热式香烟盒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加热式香烟盒的盒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从其他角度观察图2的盒部件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从另一其他角度观察图2的盒部件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1的盒部件的主视图。
图6A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基部以及筒状壁的主视图。
图6B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基部以及筒状壁的后视图。
图7A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旋转筒的立体图。
图7B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旋转筒的后视图。
图7C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旋转筒的主视图。
图8是与图1的盒部件的旋转筒相关联的部分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设置于图1的盒部件的辅助板的抵接部以及按压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9所示的抵接部以及按压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11B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11C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1C所示的状态下的筒状壁以及旋转筒的后视图。
图13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可动构件的仰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可动构件的引导从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可动构件的引导部与外壳的引导面以及按压构件的引导面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双联齿轮及小齿轮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7A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双联齿轮及小齿轮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7B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双联齿轮及小齿轮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7C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双联齿轮及小齿轮构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8A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可动构件处于封闭位置时的引导部与引导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8B是表示图5所示的盒部件的可动构件处于打开位置时的引导部与引导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香烟盒
2 盒主体
3 盒部件
10 基部
12 按压构件
14A、14B 引导面
18 螺旋弹簧
20 外壳
22 插入口
23 销固定孔
24A、24B 引导面
30 可动构件
31 盖部
32 齿条部
33 引导板
34A、34B、35 引导部
36 齿条
37 引导槽
38 引导从动件
40 引导销
41 弹簧支撑部
42 螺旋弹簧
50 马达
51 蜗杆
52 蜗轮
53 正齿轮
54 双联齿轮
55、57 齿轮轴
56 正齿轮
60 小齿轮构件
61 卡合片
62 小齿轮
63 通孔
70 筒状壁
71 上侧倾斜面
72 下侧倾斜面
73 旋转限制面
74 第一移动限制面
75 第二移动限制面
80 旋转筒
81 筒体
81A 上端部
82 引导片
83 齿
90 辅助板
91 抵接部
92 按压部
93 板部
94 安装片
381 圆筒部
382 上侧圆环部
383 下侧圆环部
542 轴部
543 螺旋弹簧
544 凹部
544A 内壁
545 弹簧卡止槽
911 接触辊(接触部)
912 固定销
921 按压辊
922 安装销
923 螺旋弹簧
S 内部空间
T 插入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8B,对本实用新型的盒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图1至图18B中,对相同或相当的结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至图18B中,存在夸张地示出各结构构件的比例尺、尺寸的情况或省略一部分的结构构件的情况。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盒的一例的加热式香烟盒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该香烟盒1具有在内部容纳加热器、电源、充电器等的盒主体2和安装于盒主体2的盒部件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将图1中的+Z方向称为“上”或“上方”,将-Z方向称为“下”或“下方”。
图2至图4是盒部件3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盒部件3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如图2至图5所示,盒部件3具有由大致长圆状的板材构成的基部10、安装于基部10的外壳20、容纳于在基部10与外壳20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S的可动构件30、以及安装于基部10的下表面的辅助板90。此外,在图5中,为了容易理解,由截面表示外壳20,省略了后述的马达50和蜗杆51的图示。
如图1所示,外壳20具有与盒主体2的外形在Z方向上连续的外形。外壳20的上表面21随着从X方向中央朝向-X方向而向下方倾斜,在该倾斜面21A形成有能够沿-Z方向(轴向)插入棒状的烟弹(未图示)的插入口22。
可动构件30包括盖部31,该盖部31具有能够嵌入外壳20的插入口22的形状。该盖部31通过嵌入外壳20的插入口22,能够封闭插入口22。图1及图5表示此时的状态,将该状态下的可动构件30的位置称为封闭位置。此外,以下,以可动构件30从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开始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但在可动构件30返回至封闭位置的情况下,以下所述的动作以相反的顺序进行。
如图5所示,在外壳20的插入口22的下方,以贯通基部10的方式形成有由沿Z方向延伸的圆筒的一部分构成的筒状壁70。另外,如图2至图5所示,旋转筒80以能够绕轴旋转的方式容纳在筒状壁70的内侧。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基部10上固定有马达50,在该马达轴上安装有蜗杆51。该马达50作为用于使可动构件30主要沿X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源发挥作用,并且还作为用于使旋转筒80主要绕轴旋转的第二驱动源发挥作用。此外,如图4所示,马达50的端子50A从辅助板90的下表面延伸,在该端子50A上连接有用于驱动马达50的电源(未图示)。
双联齿轮54以齿轮轴55为中心可旋转地安装在基部10上,该双联齿轮54具有与蜗杆51啮合的蜗轮52和正齿轮53。在该双联齿轮54的上部安装有在规定的条件下与蜗轮52一起旋转的小齿轮构件60。并且,与双联齿轮54的正齿轮53啮合的正齿轮56以齿轮轴57为中心可旋转地安装在基部10上。
接着,对使旋转筒80主要绕轴旋转的机构进行说明。图6A和图6B分别是表示基部10和筒状壁70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筒状壁70包括:上侧倾斜面71,从基部10绕轴呈螺旋状地上升;第一移动限制面74,从上侧倾斜面71的最上部与XY平面平行地延伸;旋转限制面73,从第一移动限制面74沿Z方向延伸;第二移动限制面75,以与第一移动限制面74相对的方式从旋转限制面73的上缘与XY平面平行地延伸;以及下侧倾斜面72,从基部10的上方向下方绕轴呈螺旋状地下降。上侧倾斜面71和下侧倾斜面72相对于XY平面以各自的规定的角度倾斜。
图7A是表示旋转筒80的立体图,图7B是后视图,图7C是主视图。如图7A至图7C所示,旋转筒80具有圆筒状的筒体81、从筒体81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片82、以及在引导片82的外周面上沿筒体81的周向排列形成的多个齿83。在筒体81的内侧形成有与外壳20的插入口22沿轴向(Z方向)连通的插入空间T。上述的烟弹从外壳20的插入口22插入到该插入空间T中。引导片82在筒体81的外周面螺旋状地延伸,在其外周形成有上述的齿83。该引导片82的齿83与上述正齿轮56啮合。如图5所示,当可动构件30位于封闭位置时,筒体81的上端部81A以+X方向侧相比-X方向侧更靠下方的方式倾斜。
图8是与旋转筒80相关的部分的立体分解图。如图8所示,旋转筒80容纳于从基部10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壁70的内侧。在安装于基部10的下表面的辅助板90上设置有与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下表面82A(参照图7A~图7C)抵接的抵接部91。另外,在该抵接部91的上方设置有将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上表面82B(参照图7A~图7C)向下方按压的按压部92。如图5所示,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在被按压部92按压于抵接部91的状态下被夹在按压部92与抵接部91之间而被保持。
图9是安装于辅助板90的抵接部91以及按压部92的立体分解图。如图9所示,辅助板90具有与基部10平行地延伸的板部93和沿Z方向延伸且供抵接部91以及按压部92安装的安装片94。在安装片94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抵接部91的安装孔941和用于安装按压部92的安装孔942。
抵接部91包括与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下表面82A抵接的接触辊911和用于固定接触辊911的固定销912。固定销912具有顶端部912A、外径比顶端部912A的外径大的圆筒部912B、以及在圆筒部912B的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的头部912C。在接触辊911上形成有供固定销912的圆筒部912B插通的通孔911A和容纳固定销912的头部912C的凹部911B。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具有对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进行引导的作用。
按压部92包括与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上表面82B抵接的按压辊921、用于将按压辊921安装于辅助板90的安装片94的安装销922、以及对按压辊921朝向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施力的螺旋弹簧923。安装销922具有顶端部922A、外径比顶端部922A的外径大的圆筒部922B、以及在圆筒部922B的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的头部922C。在按压辊921形成有供安装销922的圆筒部922B插通的通孔921A、以及容纳安装销922的头部922C的凹部921B。螺旋弹簧923的端部923A、923B以与辅助板90的安装片94的卡合部95A、95B卡合的方式配置。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抵接部91以及按压部92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91中,接触辊911的通孔911A的内径与固定销912的圆筒部912B的外径大致相等。若固定销912的顶端部912A嵌入到辅助板90的安装孔941,则固定销912的头部912C嵌入接触辊911的凹部911B,从而接触辊911固定于辅助板9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辊911的通孔911A的内径与固定销912的圆筒部912B的外径大致相等,因此,接触辊911相对于固定销912不旋转。此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接触辊911的通孔911A的内径比固定销912的圆筒部912B的外径大,使接触辊911相对于固定销912旋转。
在按压部92中,按压辊921的通孔921A的内径比安装销922的圆筒部922B的外径大。另外,按压辊921的凹部921B的内经也比安装销922的头部922C的外径大。因此,当安装销922的顶端部922A嵌入到辅助板90的安装孔942时,安装销922的头部922C容纳于按压辊921的凹部921B,按压辊921在安装销922的嵌入方向上不移动,但能够在安装销922的半径方向上移动。在此,螺旋弹簧923配置为向图10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被施力。
当马达50被驱动时,蜗杆51旋转,由此,与蜗杆51啮合的蜗轮52旋转,从而双联齿轮54旋转。由此,与双联齿轮54的正齿轮53啮合的正齿轮56旋转。如上所述,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齿83与该正齿轮56啮合,因此,伴随正齿轮56的旋转,旋转筒80绕轴旋转。
此时,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通过螺旋弹簧923的施力经由按压部92的按压辊921按压于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因此,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下表面82A与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滑动接触,同时旋转筒80旋转。如上所述,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形成为螺旋状,因此,在图5所示的封闭状态下驱动马达50时,如图11A及图11B所示,通过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下表面82A与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的滑动接触,随着旋转筒80的旋转,整个旋转筒80沿着引导片82的形状也在+Z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通过按压部92的按压辊921将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按压于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因此,能够使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更可靠地与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滑动接触。因此,旋转筒80的轴向的移动忠实地效仿引导片82的形状,从而能够使旋转筒80的轴向的移动稳定。此外,只要能够使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与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滑动接触,则也能够省略上述的按压部9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91构成为,通过接触辊911的外周面即曲面与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接触。换言之,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作为通过曲面与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接触的接触部发挥作用。这样,抵接部91通过曲面与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接触,由此,能够降低引导片82在抵接部91上滑动时的阻力,从而能够实现旋转筒80的顺畅的旋转以及移动。
当旋转筒80从图11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时,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顶端部84与筒状壁70的旋转限制面73抵接,旋转筒80绕轴的旋转被限制(图11C所示的状态)。图12是表示图11C所示的状态下的筒状壁70及旋转筒80的后视图。如图12所示,筒状壁70的旋转限制面73具有限制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旋转并规定旋转筒80的旋转的终点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引导片82的顶端部84与筒状壁70的旋转限制面73抵接时,引导片82的顶端部84的下表面与筒状壁70的第一移动限制面74相对。在该状态下,如后所述,外壳20的插入口22与旋转筒80的插入空间T成为连通的状态。例如,虽然认为在从插入口22向插入空间T插入烟弹时,烟弹碰到旋转筒80而对旋转筒80作用有-Z方向的力,但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片82的顶端部84与筒状壁70的第一移动限制面74抵接而在Z方向上不移动,因此,能够限制引导片82以及旋转筒80向-Z方向的不希望的移动以及不希望的旋转。
另外,如图12所示,引导片82的顶端部84的上表面与筒状壁70的第二移动限制面75相对。因此,例如,虽然认为在拔出插入到插入空间T中的烟弹时,烟弹触碰到旋转筒80而对旋转筒80作用+Z方向的力,但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引导片82的顶端部84与筒状壁70的第二移动限制面75抵接而不在Z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限制引导片82和旋转筒80向+Z方向的不希望的移动以及不希望的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移动限制面75形成于筒状壁7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形成第二移动限制面75的构件不限于筒状壁70。例如,也可以在与第一移动限制面74相对的外壳20的内侧下表面形成第二移动限制面75。
接着,对使可动构件30主要沿X方向移动的机构进行说明。如图2至图5所示,可动构件30具有从盖部31向+X方向延伸的齿条部32、安装于齿条部32的上方的引导板33、从齿条部32向-Y方向突出的引导部34A、34B、从齿条部32向+Y方向突出的引导部35。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34A、34B、35构成为能够绕轴旋转的辊,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圆筒状的销。
如图4所示,在外壳20的内侧下表面分别形成有对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进行引导的引导面24A、24B。该引导面24A、24B在Z方向上使位置变化,并且在X方向上延伸。此外,在外壳20的内侧下表面形成有与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5抵接的抵接面(未图示)。
图13是表示可动构件30的仰视图。如图13所示,可动构件30的齿条部32具有多个齿在X方向上排列形成的齿条36。另外,在引导板33上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引导槽37。能够沿X方向移动的引导从动件3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该引导槽37。
图14是表示引导从动件38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引导从动件38具有圆筒部381、安装于圆筒部381的上侧的上侧圆环部382、以及安装于圆筒部381的下侧的下侧圆环部383。在引导从动件38的中央形成有贯通上侧圆环部382、圆筒部381以及下侧圆环部383的通孔384。
圆筒部381的外径比引导槽37的Y方向的宽度W(参照图13)小,上侧圆环部382和下侧圆环部383的外径比引导槽37的Y方向的宽度W大。上侧圆环部382与下侧圆环部383之间的距离比引导板33的厚度稍大。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引导板33位于上侧圆环部382与下侧圆环部383之间的状态下,引导从动件38能够相对于引导板33在Z方向上实质上不移动而在引导槽37内沿X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13所示,在引导槽37的+X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直径比上侧圆环部382和下侧圆环部383的外径大的圆孔39。在组装可动构件30时,能够从该圆孔39插入引导从动件38,将引导从动件38导入引导槽37。
如图2至图4所示,在引导从动件38的通孔384中插通引导销40。如图4所示,在外壳20的内侧下表面形成有销固定孔23,插通于引导从动件38的通孔384的引导销40的上端插入并固定于销固定孔23。
另外,引导销40在下端具有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弹簧支撑部41。在该弹簧支撑部41与引导从动件38的下侧圆环部383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有螺旋弹簧42。由此,成为引导从动件38被向上方施力的状态,被夹在引导从动件38的上侧圆环部382与下侧圆环部383之间的引导板33也成为被向上方施力的状态。即,可动构件30整体成为被螺旋弹簧42向上方施力的状态。
如图3及图5所示,在基部10的上表面配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按压构件12。该按压构件12在被螺旋弹簧18向上方施力的状态下支撑于基部10上。在按压构件12上分别形成有对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进行引导的引导面14A、14B。这些引导面14A、14B与外壳20的内侧下表面的引导面24A、24B同样地,在Z方向上使位置变化,并且在X方向上延伸。
图15是表示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与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以及按压构件12的引导面14A、14B的关系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被螺旋弹簧18经由按压构件12朝向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向上方施力。另外,如上所述,可动构件30的引导从动件38也被螺旋弹簧42向上方施力。因此,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成为分别被按压至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的状态。
如上所述,由于引导从动件38能够相对于引导板33在Z方向上实质上不移动而在引导槽37内沿X方向移动,因此,若在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分别被按压至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的状态下对可动构件30作用X方向的力,则可动构件30效仿引导面24A、24B的形状在Z方向上移动,并且在X方向上移动。即,通过固定于外壳20的引导销40,能够容许可动构件30的Z方向的移动,并且能够沿X方向引导可动构件30的引导板33。
图16是表示双联齿轮54及小齿轮构件6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6所示,双联齿轮54具有轴部542,该轴部542形成有供齿轮轴55插通的通孔541。在该轴部542的周围形成有凹部544。在凹部544中容纳有螺旋弹簧543,该螺旋弹簧543的一端543A卡止于形成于双联齿轮54的弹簧卡止槽545。
小齿轮构件60具有插入双联齿轮54的凹部544的卡合片61和与可动构件30的齿条36啮合的小齿轮62。在小齿轮构件60的中心形成有供齿轮轴55插通的通孔63。
图17A是表示可动构件30位于封闭位置时的蜗杆51、双联齿轮54以及小齿轮构件60的关系的剖视图。如图17A所示,螺旋弹簧543的另一端543B与小齿轮构件60的卡合片61卡合,由此,小齿轮构件60的卡合片61朝向双联齿轮54的凹部544的内壁544A在图17A中顺时针(以下,将该方向称为正向)的被施力。如图17A所示,在可动构件30处于封闭位置时,小齿轮构件60的卡合片61成为被按压于凹部544的内壁544A的状态。
当马达50被驱动时,蜗杆51旋转,由此,与蜗杆51啮合的蜗轮52旋转,从而双联齿轮54正向旋转。由于小齿轮构件60被螺旋弹簧543朝向双联齿轮54的凹部544的内壁544A施力,因此,如图17B所示,小齿轮构件60也随着双联齿轮54的旋转而正向旋转。这样,由于小齿轮构件60正向旋转,因此,+X方向的力经由与小齿轮构件60的小齿轮62啮合的齿条36而作用于可动构件30。
如上所述,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成为分别被按压于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的状态,因此,若这样对可动构件30作用+X方向的力,则可动构件30效仿图15所示的引导面24A、24B的形状在Z方向上移动,并且向+X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封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稍微向下方(-Z方向)移动,并且向+X方向移动(图11A的状态),之后稍微向上方(+Z方向)移动,并且向+X方向移动,之后不沿上下移动而向+X方向移动,从而从外壳20的插入口22退避。最终,可动构件30的引导从动件38与引导槽37的-X方向侧的端部37A(参照图13)抵接,可动构件30不能进一步向+X方向移动。图11B表示此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外壳20的插入口22打开。以下,将该状态下的可动构件30的位置称为打开位置。
即使在该状态下双联齿轮54进一步正向旋转,可动构件30也无法进一步向+X方向移动,因此,与可动构件30的齿条36啮合的小齿轮构件60的小齿轮62也不能旋转。因此,如图17C所示,小齿轮构件60的卡合片61不改变位置,仅双联齿轮54正向旋转。由此,可动构件30在静止的状态下继续上述的旋转筒80的旋转。即,经由与双联齿轮54的正齿轮56啮合的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旋转筒80绕轴旋转直至引导片82的顶端部84与筒状壁70的旋转限制面73抵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容许形成于小齿轮构件60的卡合片61和对该卡合片61向正向(图17A至图17C中顺时针)施力的螺旋弹簧543构成传递调整机构,该传递调整机构容许小齿轮62与双联齿轮54(齿轮构件)一起正向旋转直至可动构件30从封闭位置到达打开位置,在可动构件30到达打开位置后,阻止小齿轮62与双联齿轮54一起正向旋转。通过这样的传递调整机构,能够在使可动构件30沿X方向移动所需最小限度的距离之后使其静止,因此,能够缩短盒部件3的X方向的长度而实现紧凑化。特别地,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通过单一的马达50实现可动构件30的移动和旋转筒80的旋转的情况下,不需要在可动构件30的移动与旋转筒80的旋转之间严密地调整减速比,因此,容易通过单一的马达50同时实现可动构件30的移动和旋转筒80的旋转,从而盒部件3的设计也变得容易。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0的引导从动件38与引导槽37的-X方向侧的端部37A抵接,由此,限制可动构件30的X方向的移动,但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限制可动构件30的X方向的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马达50的驱动,马达50的旋转力经由蜗杆51、双联齿轮54的蜗轮52、小齿轮构件60的小齿轮62以及可动构件30的齿条36而作为X方向的力传递至可动构件30。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蜗杆51、双联齿轮54的蜗轮52、小齿轮构件60的小齿轮62以及可动构件30的齿条36具有作为将马达50的动力传递至可动构件30的第一齿轮机构的作用。
通过该第一齿轮机构将马达50的动力传递至可动构件30,由此,可动构件30在外壳20内的内部空间S中在封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沿Z方向移动,并且主要沿X方向(退避方向)移动。这样,由于能够使具有对外壳20的插入口22进行开闭的盖部31的可动构件30在外壳20内的内部空间S移动,因此,不需要将对插入口22进行开闭的机构设置在盒部件3的外侧。因此,在使用者操作香烟盒1时,能够防止挂住盒部件3的外侧的机构而使香烟盒1掉落或破损。另外,由于将具有对插入口22进行开闭的盖部31的可动构件30容纳于外壳20内的内部空间S,因此,使可动构件30移动的机构不易成为对外壳20的外形形状的制约。因此,也能够由曲面构成盒部件3的外表面,从而香烟盒1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由于使可动构件30在外壳20内的内部空间S移动,因此,在使可动构件30的盖部31从外壳20的插入口22向+X方向退避时,需要同时使可动构件30向下方降低,以避免盖部31挂住插入口22的边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形成于外壳20的内侧下表面的引导面24A、24B的形状沿Z方向变化,使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追随该引导面24A、24B,由此,使盖部31从封闭位置稍微向下方移动。
这样,通过使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追随使位置在Z方向上变化并且在X方向上延伸的引导面24A、24B,能够在使可动构件30沿X方向移动时使可动构件30也在Z方向(轴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可动构件30在狭小的外壳20的内部空间S中灵活地移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安装于引导销40的螺旋弹簧42将可动构件30的引导部34A、34B按压于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因此,能够使引导部34A、34B更可靠地追随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而沿Z方向移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旋弹簧18对按压构件12向+Z方向施力而将引导部34A、34B按压于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由此,能够使引导部34A、34B更可靠地追随外壳20的引导面24A、24B而沿Z方向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可动构件30使用两个引导部34A、34B作为追随引导面24A、24B的引导部,因此,与仅使用一个引导部的情况相比,可动构件30的支撑稳定。在此,图18A是表示可动构件30处于封闭位置时的引导部34A、34B与引导销4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8B是表示可动构件30处于打开位置时的引导部34A、34B与引导销4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8A所示,在可动构件30处于封闭位置时,引导部34A与引导销40之间的距离DA1比引导部34B与引导销40之间的距离DB1长。另外,如图18B所示,在可动构件30处于打开位置时,引导部34A与引导销40之间的距离DA2比引导部34B与引导销40之间的距离DB2短。这样,两个引导部34A、34B位于距引导销40不同的距离,由此,在封闭位置以及打开位置,可动构件30的支撑均稳定。
另外,如上所述,在使可动构件30的盖部31从外壳20的插入口22向+X方向退避时,同时使可动构件30向下方下降,因此,需要使可动构件30的盖部31向下方的移动与筒体81的上端部81A相互不干扰。从该观点出发,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筒体81的上端部81A以避开处于封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的盖部31的方式倾斜。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有限的外壳20的内部空间S内有效地配置可动构件30和旋转筒80。
另外,通过马达50的驱动,马达50的旋转力经由蜗杆51、双联齿轮54的蜗轮52和正齿轮56、以及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齿83作为绕轴的力传递至旋转筒80。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蜗杆51、双联齿轮54的蜗轮52和正齿轮56、以及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的齿83具有作为将马达50的动力向旋转筒80传递的第二齿轮机构的作用。
通过利用该第二齿轮机构将马达50的动力传递至旋转筒80,旋转筒80绕轴旋转,并且通过引导片82的下表面82A与抵接部91的接触辊911的滑动接触也在轴向上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马达50的驱动使旋转筒80旋转,并且使旋转筒80也沿Z方向移动。因此,如上所述,在使可动构件30向+X方向移动而使盖部31从外壳20的插入口22退避的同时,能够使旋转筒80的筒体81向+Z方向移动而接近插入口22。由此,能够减小形成于外壳20的插入口22与基部10之间的间隙,能够抑制从该间隙在外部观察外壳20内的部件或者异物混入外壳20内。
这样,在可动构件30处于封闭位置时,优选地,旋转筒80的筒体81的上端部81A以避开可动构件30的盖部31的方式倾斜,在旋转筒80的旋转结束时,旋转筒80的筒体81的上端部81A尽可能接近外壳20的插入口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在筒体81的外周面上呈螺旋状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需要将旋转筒80的引导片82形成为螺旋状,根据需要使引导片82的Z方向的位置变化即可。即,通过使引导片82的Z方向的位置变化,能够根据旋转筒80的旋转角度改变旋转筒80的Z方向的移动速度,因此,通过适当地改变引导片82的Z方向的位置,能够灵活地控制旋转筒80在外壳20内的Z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将各结构构件有效地配置在外壳20内,从而能够实现盒部件3的进一步紧凑化。
例如,在旋转筒80从图5所示的状态刚开始旋转之后,可动构件30的盖部31位于外壳20的插入口22的附近,因此,也可以使旋转筒80的上升速度相对变慢,在旋转筒80的上方确保用于使可动构件30的盖部31移动的空间。另外,也可以在可动构件30的盖部31远离外壳20的插入口22时,使旋转筒80的上升速度相对变快,使旋转筒80的筒体81更快地靠近外壳20的插入口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单一的马达50来驱动上述的可动构件30的移动和旋转筒80的旋转以及移动,因此,能够减小可动构件30的移动和旋转筒80的旋转以及移动所需的空间,从而能够实现盒部件3的紧凑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引导片82的外周形成多个齿83,不仅将引导片82作为旋转筒80的Z方向的移动的引导件使用,还作为上述的第二齿轮机构的一部分使用。因此,能够减少盒部件3的部件数量,从而能够实现盒部件3的紧凑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旋转筒80的齿83形成在引导片82的外周面上,但也可以使构成第二齿轮机构的一部分的齿83和引导片82单独地构成。例如,也可以与从筒体81突出的引导片分开地在筒体81的周向上排列形成与正齿轮56啮合的多个齿。在该情况下,不一定必须使多个齿排列成螺旋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筒状壁70与基部10成为一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筒状壁70与基部10分体设置。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与基部10分体的辅助板90安装有抵接部91以及按压部92,但也可以在基部10自身设置抵接部91、按压部92。另外,抵接部91以及按压部92的结构也不限于图示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盒的例子,列举了加热式香烟盒1,但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电子香烟盒,当然可以应用于形成有能够沿轴向插入棒状体的插入口的任意的盒。
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下”、“上”、“底”、“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其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在与图示的实施方式的关联中使用的,根据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变化。
至此,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

Claims (13)

1.一种盒部件,安装于盒主体,其中,
具有:
基部;
外壳,安装于所述基部,并且形成有能够沿轴向插入棒状体的插入口;
可动构件,在形成于所述基部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内部空间内移动,并且具有能够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插入口的盖部;
旋转筒,具有:筒体,在内侧形成有与所述外壳的所述插入口在所述轴向上连通的插入空间;以及引导片,以所述轴向的位置沿着所述筒体的周向变化的方式形成;
抵接部,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引导片抵接;以及
驱动源,用于使所述可动构件移动,并且使所述旋转筒旋转,
所述旋转筒构成为,通过伴随着所述旋转筒的旋转的所述引导片与所述抵接部的滑动接触而在所述轴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引导片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螺旋状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抵接部具有通过曲面与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引导片接触的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盒部件还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朝向所述抵接部按压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引导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盒部件还具有从所述基部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壁,
所述筒状壁还具有限制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引导片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筒状壁还具有第一移动限制面,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与所述轴垂直,并且与所述旋转限制面的所述基部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还具有第二移动限制面,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与所述轴垂直,并且与所述旋转限制面的与所述基部相反的一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可动构件构成为,至少沿着与所述轴向垂直的退避方向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旋转筒的所述筒体的端部以避开封闭所述插入口的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盖部的方式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驱动源由单一的马达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旋转筒还具有多个齿,所述多个齿在所述筒体的周向上排列形成,并且构成将所述驱动源的动力向所述旋转筒传递的齿轮机构的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部件,其中,
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多个齿形成于所述引导片的外周面。
13.一种盒,
具有: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盒部件;以及
盒主体,安装有所述盒部件。
CN201922115831.4U 2018-11-28 2019-11-28 盒部件以及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5815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2782 2018-11-28
JP2018222782A JP2020080775A (ja) 2018-11-28 2018-11-28 ケース部品及びケー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81586U true CN211581586U (zh) 2020-09-29

Family

ID=70904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1583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581586U (zh) 2018-11-28 2019-11-28 盒部件以及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80775A (zh)
CN (1) CN21158158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19564A1 (ja) * 2021-12-23 2023-06-29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香味吸引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80775A (ja) 2020-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26681B2 (en) Toner cartridge having shutter opened and closed in accordance with pivoting of toner cartridge casing and shutter cover
CN109072643B (zh) 进退移动装置
CN211581586U (zh) 盒部件以及盒
CN105089387B (zh) 车辆用致动器
WO2017097036A1 (zh) 驱动组件及采用该组件的处理盒
CN106125532B (zh) 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EP2581244A1 (en) Shade device
CN112752892A (zh) 进退移动装置
CN112947692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2052955A1 (zh) 一种显影盒
CN108459484B (zh) 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212515361U (zh) 一种显影盒
CN108845484A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2020068755A (ja) ケース部品及びケース
CN219143282U (zh) 显影盒
JP2020080776A (ja) ケース部品及びケース
JP2016216927A (ja) ロック装置
CN219225305U (zh) 显影盒
CN111367154A (zh) 显影盒
CN111367155A (zh) 显影盒
CN112425870B (zh) 可穿戴设备
EP3831611B1 (en) Printing unit and thermal printer
CN114927897A (zh) 充电连接设备、受电装置及受电设备
CN113133545A (zh) 具有可控性开合式防尘门的低温加热卷烟烟具
JP2020115810A (ja) ケース部品及びケー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