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73766U - 泵转子组件和油泵 - Google Patents

泵转子组件和油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73766U
CN211573766U CN201921577067.6U CN201921577067U CN211573766U CN 211573766 U CN211573766 U CN 211573766U CN 201921577067 U CN201921577067 U CN 201921577067U CN 211573766 U CN211573766 U CN 2115737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hole
lower hole
upper hole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770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770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737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737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737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泵转子组件和油泵,泵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为注塑件,第一转子包括多个第一上孔部和多个第一下孔部,第一转子还包括连接孔,第一上孔部与连接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上孔部与第一转子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一下孔部与连接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下孔部与第一转子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二转子包括多个第二上孔部和多个第二下孔部;这样通过优化泵转子组件的结构使得在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泵转子组件的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泵转子组件和油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领域,尤其涉及车辆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零部件。
背景技术
油泵主要为车辆的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提供动力源,油泵包括泵转子组件,泵转子组件是整个油泵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零部件,因此如何优化泵转子组件的结构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转子组件和油泵,通过优化泵转子组件的结构使得在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泵转子组件的结构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泵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一转子具有多个外齿,所述第二转子具有多个内齿,通过所述第一转子的至少部分外齿与所述第二转子的至少部分内齿的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转子转动;
所述第一转子和所述第二转子均为注塑件;
所述第一转子包括多个第一上孔部和多个第一下孔部,所述第一上孔部具有第一上孔,所述第一上孔自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向所述第一转子的下表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上孔未贯穿所述第一转子的下表面;所述第一下孔部具有第一下孔,所述第一下孔自所述第一转子的下表面向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下孔未贯穿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转子还包括连接孔,所述第一上孔部和所述第一下孔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子外齿的齿顶和所述连接孔之间,所述第一上孔部与所述连接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上孔部与所述第一转子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第一下孔部与所述连接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下孔部与所述第一转子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所述第二转子包括多个第二上孔部和多个第二下孔部,所述第二上孔部具有第二上孔,所述第二上孔自所述第二转子的上表面向所述第二转子的下表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上孔未贯穿所述第二转子的下表面;所述第二下孔部具有第二下孔,所述第二下孔自所述第二转子的下表面向所述第二转子的上表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下孔未贯穿所述第二转子的上表面。
一种油泵,所述油泵包括泵轴、泵转子组件、定子组件、电机转子组件、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泵转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电机转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泵转子组件靠近所述泵轴的一端,所述泵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孔配合设置从而使得所述泵轴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子转动,所述电机转子组件靠近所述泵轴的另一端并与所述泵轴连接,所述泵转子组件为上述所述的泵转子组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均为注塑件,第一转子包括多个第一上孔部和多个第一下孔部,第一转子还包括连接孔,第一上孔部和第一下孔部位于第一转子外齿的齿顶和连接孔之间,第一上孔部和第一下孔部与连接孔内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上孔部和第一下孔部与第一转子外周面的最小距离;第二转子包括多个第二上孔部和多个第二下孔部;由于第一转子上设置有第一上孔部和第一下孔部,第二转子上设置有第二上孔部和第二下孔部,这样当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在注塑时,能够相对减小注塑时的用料,进而有利于降低泵转子组件的制造成本;与此同时,第一上孔部与连接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上孔部与第一转子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一下孔部与连接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下孔部与第一转子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这样当第一转子通过连接孔与其他零部件连接时,在泵转子组件运转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泵转子组件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泵转子组件的油泵,通过优化泵转子组件的结构使得在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泵转子组件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油泵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未装配泵盖的油泵的部分结构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泵转子组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第一转子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第一转子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或图5中第一转子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第一转子沿A-A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中第二转子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第二转子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或图9中第二转子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第二转子沿B-B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油泵主要能够为车辆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工作介质提供流动的动力,具体能够为车辆传动系统中的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工作介质提供流动的动力。
参见图1,油泵100包括泵壳体、泵转子组件1、定子组件4、电机转子组件2、泵轴3以及电控板5;泵转子组件1、电机转子组件2、定子组件4以及电控板5沿着油泵100的轴向排布,电机转子组件2位于泵转子组件1以及电控板5之间,定子组件4位于电机转子组件2的外周,泵转子组件1靠近泵轴3的一端,电机转子组件2靠近泵轴3的另一端,电机转子组件2通过泵轴3带动泵转子组件1转动;油泵100还包括第一容纳腔80和第二容纳腔90,泵转子组件1位于第一容纳腔80,定子组件4、电机转子组件2位于第二容纳腔90;参见图1,定子组件4包括定子铁芯 41和线圈42,油泵100工作时,电控板5通过控制通过定子组件4的线圈 42中的电流按照预定的规律变化,从而控制定子组件4产生变化的激励磁场,电机转子组件2在激励磁场的作用下转动,电机转子组件2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泵转子组件1转动,泵转子组件1转动时,泵转子组件1之间的容积腔的容积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工作介质被压出至出流通道62从而产生流动的动力。
参见图1,泵壳体包括泵盖6、第一壳体7和第二壳体8,泵盖6与第一壳体7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当然泵盖6与第一壳体7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连接,譬如插接、卡接等方式;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8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7和第二壳体8之间具有隔离件9的部分,螺钉或螺栓依次穿过第二壳体8、隔离件9和第一壳体7 从而使得第一壳体7和第二壳体8间接实现固定连接,当然,第一壳体7 和第二壳体8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直接固定连接,而不通过隔离件9,此时隔离件9的结构会相应改变,此时隔离件9可以通过与第一壳体7的内周侧壁的紧配实现定位;第一壳体7和第二壳体8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的方式有利于使得油泵的拆装更加方便,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控板5设置于第一壳体8和隔离件9之间的腔体内,这样还有利于油泵中电控板5的维修,当然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8也可以通过插接、卡接或等其他的连接方式;另外,本实施例中,通过泵壳体形成第一容纳部80和第二容纳部 90,具体地,泵盖6和第一壳体7之间形成第一容纳部80,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8之间形成第二容纳部90,当然也可以不包括泵壳体,而是将除泵壳体以外的其他零部件直接与汽车的变速箱进行装配,此时可设置一隔部一方面支撑泵转子组件1,另一方面作为第一容纳部80和第二容纳部90 的分隔处。
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泵转子组件1包括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第一转子11包括多个外齿110,第二转子12包括多个内齿120,第一转子11与图1中的泵轴3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子12位于第一转子11的外周,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为内啮合,第一转子11的外齿110和第二转子12的内齿120之间具有容积腔801,容积腔801也是图 1中第一容纳腔80的一部分,当然,第二转子12与第一转子11也可以是外啮合,此时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并排排列;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子11与第二转子12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心距,第一转子11在转动时,第一转子11的至少部分外齿与第二转子12的至少部分内齿啮合,从而使得第一转子11能够带动第二转子12转动。再参见图1和图2,油泵100还包括进流通道61和出流通道62,进流通道61用于工作介质的流入,出流通道62用于工作介质的流出,具体地,工作介质能够通过进流通道61进入容积腔801,工作介质能够通过出流通道62离开容积腔801;本实施例中,进流通道61和出流通道62均成形于泵盖6上,当然当不含泵盖6时,可以直接将除泵盖6以外的其他零部件与汽车的变速箱进行装配,此时进流通道61和出流通道62可对应设置于变速箱上;参见图2,在泵转子组件1 旋转一圈的过程中,第一转子11的至少一个外齿以及与该外齿对应的第二转子12的内齿之间形成的容积腔的容积会发生变化,具体地,在泵转子组件1从起始处转动到某一角度的过程中,第一转子11的至少一个外齿以及与该外齿对应的第二转子12的内齿之间形成的容积腔的容积会逐渐增大从而形成局部真空,此时工作介质就从进流通道61被吸入至该容积腔801 内,在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继续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转子11的至少一个外齿以及与该外齿对应的第二转子12的内齿之间形成的容积腔的容积会逐渐减小,工作介质受到挤压,从而使得进入容积腔801内的工作介质被压出至出流通道62从而产生流动的动力。
参见图3至图7,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为注塑件,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的注塑材料相同;第一转子11包括多个第一上孔部111和多个第一下孔部112,第一上孔部111具有第一上孔1110,第一上孔1110自第一转子11的上表面113向第一转子的下表面114方向延伸,第一上孔1110未贯穿第一转子的下表面114,第一下孔部112具有第一下孔1120,第一下孔1120自第一转子的下表面114向第一转子的上表面113方向延伸,第一下孔1120未贯穿第一转子的上表面113,第一上孔 1110和第一下孔1120不相通;参见图4和图5,第一转子11还包括连接孔117,图1中泵轴3的一端与连接孔117配合设置从而使得泵轴3能够带动第一转子11转动,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位于第一转子外齿110的齿顶和连接孔117之间,第一上孔部111与连接孔117的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上孔部117与第一转子11的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一下孔部112与连接孔117的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下孔部112与第一转子11的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这里“连接孔 117的内周面”不包括倒角所形成的内周面,另外,这里的“等于”为理论等于,所有由于加工误差而导致的偏差均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通过以上方式,在第一转子11上设置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使得第一转子11在注塑时,能够相对减小第一转子11注塑时的用料,进而有利于降低第一转子11的制造成本,与此同时,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与连接孔117内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与第一转子11外周面的最小距离,这样当第一转子11通过连接孔与泵轴连接时,有利于降低泵轴对连接孔的作用力而导致第一转子 11在第一上孔部111和/或第一下孔部112处开裂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高泵转子组件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4和图5,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距离第一转子11 的外周面115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这里“第一转子11的外周面115”不包括第一转子11的倒角所形成的外周面;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与第一转子的外周面115之间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第一转子11的材料为塑料,第一转子11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为高温而膨胀,而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距离第一转子11 外周面115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这样在保证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与第一转子的外周面115之间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有利于降低第一转子11因高温膨胀而在第一转子的外周面115处开裂的风险;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距离第一转子11 内周面116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与第一转子的内周面116之间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在保证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与第一转子的内周面116 之间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有利于降低第一转子11因高温膨胀而在第一转子的内周面116处开裂的风险。
参见图7,第一上孔部111的底面1111和第一下孔部112的底面1121 之间的垂直距离H1小于等于第一转子11的轴向高度H2的二分之一,这样能够尽量加深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的深度,从而进一步有利于相对减小第一转子11注塑时的用料,进而有利于降低第一转子11的制造成本;参见图4至图7,将第一转子11向平行于第一转子的上表面113方向正投影,第一上孔部111的投影和第一下孔部112的投影重叠,也就是说,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对应设置;参见图4和图5,第一转子11在第一上孔部111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第一转子11在第一下孔部112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第一上孔部111的底面1111与第一下孔部112的底面1121之间的垂直距离H1与第一转子在第一上孔部111 处的壁厚或者第一转子在第一下孔部112处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这样第一转子在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 处的壁厚相对均匀,这样有利于防止第一转子在注塑过程中形成气孔。
参见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孔部111的数量、第一下孔部112的数量和第一转子11外齿110的齿数相同,具体地,第一上孔部111、第一下孔部112和第一转子11的外齿110的数量均为六个;第一上孔部 111和第一下孔部112沿着第一转子1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再参见图4 和图5,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的截面呈类三角形,这里的“类三角形”是指近似三角形,也就是说,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 包括三条边,三条边首尾相连围成类似三角形的封闭图形,这三条边的形状不仅仅限于平面状,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这三条边为弧面状,然后相邻两条边之间过渡连接;参见图4,将第一上孔部111向平行于第一转子的上表面113方向正投影,每个第一上孔部111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1与距离第一上孔部111最近的第一转子的一个外齿110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2 重合,也就是说,第一上孔部111沿着对称中心线L2对称设置,这里的“重合”是指理论重合,而实际在加工过程中会存在重合度误差,所有在加工误差内的偏移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参见图5,将第一下孔部 112向平行于第一转子的下表面114方向正投影,每个第一下孔部112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3与距离第一下孔部112最近的第一转子的一个外齿110 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4重合,也就是说,第一下孔部112沿着对称中心线 L4对称设置,这里的“重合”是指理论重合,而实际在加工过程中会存在重合度误差,所有在加工误差内的偏移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孔部111和第一下孔部112对应设置,距离第一上孔部111最近的第一转子的一个外齿110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2与距离第一下孔部112最近的第一转子的一个外齿110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4重合。
参见图5和图6,连接孔117的周侧面包括弧面段1171和平面段1172,定义距离平面段1172最近的第一上孔部为最近上孔部1111,在最近上孔部1111中,与平面段1172平行的一个面也呈平面状,除最近上孔部1111 外,其余的第一上孔部形状相同、大小相同,而最近上孔部1111的形状与其余的第一上孔部形状相同,大小不同,具体地,最近上孔部1111的截面积大于其他的第一上孔部111的截面积,这样有利于使得第一转子11在最近上孔部1111处的壁厚与第一转子11在其它第一上孔部处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参见图5,定义距离平面段1172最近的第一下孔部为最近下孔部1121,除最近下孔部1121外,其它的第一下孔部形状相同、大小相同,而最近下孔部1121的形状与其他的第一下孔部形状相同,大小不同,具体地,最近下孔部1121的截面积大于其他的第一下孔部的面积,这样有利于使得第一转子在最近下孔部1121处的壁厚与第一转子在其它第一下孔部处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 0.5mm,本实施例中,最近上孔部1111和最近下孔部1121对应设置。
参见图3、图4和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子11还包括第一凹部118,第一凹部118自第一转子11的上表面113凹陷设置,第一凹部118与第一上孔部111互不干涉,第一凹部118的凹陷深度小于第一上孔部111的凹陷深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部118作为一个标记,其主要用于第一转子 11在装配时的正反面区分,从而有利于防止第一转子11发生错装。
参见图8至图11,第二转子12包括多个第二上孔部121和多个第二下孔部122,第二上孔部121具有第二上孔1210,第二上孔1210自第二转子12的上表面123向第二转子12的下表面124方向延伸,第二上孔1210 未贯穿第二转子的下表面124,第二下孔部122具有第二下孔1220,第二下孔1220自第二转子的下表面124向第二转子的上表面123方向延伸,第二下孔1220未贯穿第二转子的上表面123,第二上孔1210与第二下孔1220 不相通,第二上孔部121的底面1211和第二下孔部122的底面1221之间的垂直距离H3小于等于第二转子12的轴向高度H4的二分之一;这样通过在第二转子12上设置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使得当第二转子 12在注塑时,能够相对减小第二转子12注塑时的用料,进而有利于降低第二转子12的制造成本。
参见图8和图9,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距离第二转子12 的外周面125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这里“第二转子12的外周面125 不包括第二转子12的倒角所形成的外周面,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与第二转子的外周面125之间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转子12的材料为塑料,第二转子12在注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因为受到高温而膨胀,而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距离第二转子12的外周面125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这样在保证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与第二转子的外周面125之间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有利于降低第二转子12因高温膨胀而在第二转子的外周面125 处开裂的风险;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12 距离第二转子内周面126的最小距离也大于等于1.5mm,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与第二转子的内周面126之间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在保证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与第二转子的内周面126之间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有利于降低第二转子12因高温膨胀而在第二转子的内周面126处开裂的风险。
参见图8至图11,将第二转子12向平行于第二转子的上表面123方向正投影,第二上孔部121的投影和第二下孔部122的投影重叠,也就是说,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对应设置;第二转子12在第二上孔部121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第二转子12在第二下孔部122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第二上孔部121的底面与第二下孔部122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3与第二转子12在第二上孔部121处的壁厚或者在第二下孔部 122处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这样第二转子在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处的壁厚相对均匀,这样有利于防止第二转子在注塑过程中形成气孔。另外,参见图7和图11,本实施例中,第二上孔部121的底面1211与第二下孔部122的底面1221之间的垂直距离 H3与第一上孔部111的底面1111与第一下孔部112的底面1121之间的垂直距离H1相等,当然,第二上孔部121的底面1211与第二下孔部122的底面1221之间的垂直距离H3与第一上孔部111的底面1111与第一下孔部 112的底面1121之间的垂直距离H1也可以不相等。
参见图8至图10,本实施例中,第二上孔部121的数量、第二下孔部122的数量和第二转子12内齿120的齿数相同,具体地,第二上孔部 121、第二下孔部122和第二转子12的内齿120的数量均为七个,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上孔部121、第二下孔部122的形状大小均相同,具体地,参见图8至图10,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包括两段弧面,两段弧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连接;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沿着第二转子1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第二上孔部121和第二下孔部122位于第二转子12内齿120的齿顶和第二转子12的外周面125之间;参见图8,将第二上孔部121向平行于第二转子上表面123的方向正投影,每个第二上孔部121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5与距离该第二上孔部最近的第二转子12 的一个内齿120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6重合,也就是说,第二上孔部121 沿着对称中心线L6对称设置;将第二下孔部122向平行于第二转子12下表面124的方向正投影,每个第二下孔部122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7与距离第二下孔部最近的第二转子的一个内齿120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8重合,也就是说,第二下孔部122沿着对称中心线L8对称设置;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上孔部121与第二下孔部122对应设置,距离第二上孔部121最近的第二转子的一个内齿120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6与距离第二下孔部122最近的第二转子的一个内齿120投影的对称中心线L7重合;上述所述的“重合”是指理论重合,而实际在加工过程中会存在重合度误差,所有在加工误差内的偏移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参见图3、图8和图10,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子12还包括第二凹部 128,第二凹部128自第二转子12的上表面123凹陷设置,第二凹部128 与第二上孔部121互不干涉,第二凹部128的凹陷深度小于第二上孔部121 的凹陷深度,本实施例中,第二凹部128作为一个标记,其主要用于第二转子12在装配时的正反面区分,从而有利于防止第二转子12发生错装。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泵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一转子具有多个外齿,所述第二转子具有多个内齿,通过所述第一转子的至少部分外齿与所述第二转子的至少部分内齿的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转子转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子和所述第二转子均为注塑件;
所述第一转子包括多个第一上孔部和多个第一下孔部,所述第一上孔部具有第一上孔,所述第一上孔自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向所述第一转子的下表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上孔未贯穿所述第一转子的下表面;所述第一下孔部具有第一下孔,所述第一下孔自所述第一转子的下表面向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下孔未贯穿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转子还包括连接孔,所述第一上孔部和所述第一下孔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子外齿的齿顶和所述连接孔之间,所述第一上孔部与所述连接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上孔部与所述第一转子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第一下孔部与所述连接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下孔部与所述第一转子外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所述第二转子包括多个第二上孔部和多个第二下孔部,所述第二上孔部具有第二上孔,所述第二上孔自所述第二转子的上表面向所述第二转子的下表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上孔未贯穿所述第二转子的下表面;所述第二下孔部具有第二下孔,所述第二下孔自所述第二转子的下表面向所述第二转子的上表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下孔未贯穿所述第二转子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孔部的底面和所述第一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转子的轴向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上孔部和所述第一下孔部距离所述第一转子外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所述第一上孔部和所述第一下孔部距离所述第一转子内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转子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方向正投影,所述第一上孔部的投影和所述第一下孔部的投影重叠;所述第一转子在所述第一上孔部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所述第一转子在所述第一下孔部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孔部的数量、所述第一下孔部的数量和所述第一转子外齿的齿数相同;所述第一上孔部和所述第一下孔部沿着所述第一转子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孔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转子在所述第一上孔部处的壁厚或者所述第一转子在所述第一下孔部处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孔部和所述第一下孔部的截面呈类三角形;将所述第一上孔部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方向正投影,每个所述第一上孔部投影的对称中心线与距离所述第一上孔部最近的所述第一转子的一个外齿投影的对称中心线重合;将所述第一下孔部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子的下表面方向正投影,每个所述第一下孔部投影的对称中心线与距离所述第一下孔部最近的所述第一转子的一个外齿投影的对称中心线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孔部和所述第一下孔部的截面呈类三角形;将所述第一上孔部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子的上表面方向正投影,每个所述第一上孔部投影的对称中心线与距离所述第一上孔部最近的所述第一转子的一个外齿投影的对称中心线重合;将所述第一下孔部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子的下表面方向正投影,每个所述第一下孔部投影的对称中心线与距离所述第一下孔部最近的所述第一转子的一个外齿投影的对称中心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周侧面包括弧面段和平面段,定义距离所述平面段最近的所述第一上孔部为最近上孔部,除所述最近上孔部外,其它的所述第一上孔部形状相同、大小相同,所述最近上孔部的形状与其他的所述第一上孔部形状相同,所述最近上孔部的截面积大于其他的所述第一上孔部的截面积;定义距离所述平面段最近的所述第一下孔部为最近下孔部,除所述最近下孔部外,其它的所述第一下孔部形状相同、大小相同,所述最近下孔部的形状与其他的所述第一下孔部形状相同,所述最近下孔部的截面积大于其他的所述第一下孔部的截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周侧面包括弧面段和平面段,定义距离所述平面段最近的所述第一上孔部为最近上孔部,除所述最近上孔部外,其它的所述第一上孔部形状相同、大小相同,所述最近上孔部的形状与其他的所述第一上孔部形状相同,所述最近上孔部的截面积大于其他的所述第一上孔部的截面积;定义距离所述平面段最近的所述第一下孔部为最近下孔部,除所述最近下孔部外,其它的所述第一下孔部形状相同、大小相同,所述最近下孔部的形状与其他的所述第一下孔部形状相同,所述最近下孔部的截面积大于其他的所述第一下孔部的截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或7或8或9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孔部的底面和所述第二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转子的轴向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二上孔部和所述第二下孔部距离所述第二转子外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所述第二上孔部和所述第二下孔部距离所述第二转子内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孔部的底面和所述第二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转子的轴向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二上孔部和所述第二下孔部距离所述第二转子外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所述第二上孔部和所述第二下孔部距离所述第二转子内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孔部的底面和所述第二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转子的轴向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二上孔部和所述第二下孔部距离所述第二转子外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所述第二上孔部和所述第二下孔部距离所述第二转子内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转子向平行于所述第二转子的上表面方向正投影,所述第二上孔部的投影和所述第二下孔部的投影重叠;所述第二转子在所述第二上孔部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所述第二转子在所述第二下孔部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转子向平行于所述第二转子的上表面方向正投影,所述第二上孔部的投影和所述第二下孔部的投影重叠;所述第二转子在所述第二上孔部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所述第二转子在所述第二下孔部处各个部位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孔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转子在所述第二上孔部处的壁厚或者所述第二转子在所述第二下孔部处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所述第二上孔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上孔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孔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转子在所述第二上孔部处的壁厚或者所述第二转子在所述第二下孔部处的壁厚相等或壁厚相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mm;所述第二上孔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上孔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下孔部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泵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孔部的数量、所述第二下孔部的数量和所述第二转子内齿的齿数相同;所述第二上孔部和所述第二下孔部沿着所述第二转子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二上孔部和所述第二下孔部位于所述第二转子内齿的齿顶和所述第二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将所述第二上孔部向平行于所述第二转子上表面的方向正投影,每个所述第二上孔部投影的对称中心线与距离所述第二上孔部最近的所述第二转子的一个内齿投影的对称中心线重合;将所述第二下孔部向平行于所述第二转子下表面的方向正投影,每个所述第二下孔部投影的对称中心线与距离所述第二下孔部最近的所述第二转子的一个内齿投影的对称中心线重合。
18.一种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包括泵轴、泵转子组件、定子组件、电机转子组件、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泵转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电机转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泵转子组件靠近所述泵轴的一端,所述泵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孔配合设置从而使得所述泵轴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子转动,所述电机转子组件靠近所述泵轴的另一端并与所述泵轴连接,所述泵转子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泵转子组件。
CN201921577067.6U 2019-09-20 2019-09-20 泵转子组件和油泵 Active CN2115737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77067.6U CN211573766U (zh) 2019-09-20 2019-09-20 泵转子组件和油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77067.6U CN211573766U (zh) 2019-09-20 2019-09-20 泵转子组件和油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73766U true CN211573766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23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77067.6U Active CN211573766U (zh) 2019-09-20 2019-09-20 泵转子组件和油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737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5652B2 (en) Electric oil pump
KR20120115204A (ko) 나사 홈 배기부의 통형 고정 부재와 이것을 사용한 진공 펌프
EP3770429B1 (en) Electric oil pump
KR101961510B1 (ko) 내접 기어 펌프
CN201144829Y (zh) 一种电机内嵌叶片泵
WO2020253559A1 (zh) 电动泵
CN207420851U (zh) 油泵
CN211573766U (zh) 泵转子组件和油泵
CN211039017U (zh) 油泵
CN214424690U (zh) 泵转子组件以及油泵
CN110131163B (zh) 电动泵
CN210398345U (zh) 油泵
CN213144774U (zh) 一种用三维空间曲面闭式叶轮的汽车电子水泵
CN112879283B (zh) 一种三角转子泵
CN112112797B (zh) 油泵
CN21049062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水冷结构
US20200200168A1 (en) Oil pump
CN212296856U (zh) 混合动力变速箱双作用叶片泵
CN210397085U (zh) 油泵
CN216904471U (zh) 转子铁芯及转子组件、电机
CN219865452U (zh) 一种电动泵
CN204082564U (zh) 水泵的泵体和具有上述泵体的水泵
CN212183269U (zh) 一种高效散热异步电机
CN219509831U (zh) 电子水泵和车辆
CN217873411U (zh) 离心泵注塑叶轮及离心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8

Address after: 312500 Zhejiang Shaoxing Xinchang County Qixing street Liquan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289-2, No.12 street, Xiash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