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0851U - 油泵 - Google Patents
油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420851U CN207420851U CN201721110741.0U CN201721110741U CN207420851U CN 207420851 U CN207420851 U CN 207420851U CN 201721110741 U CN201721110741 U CN 201721110741U CN 207420851 U CN207420851 U CN 2074208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or
- sub
- pump
- reference plane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油泵,包括泵外壳、泵轴以及泵转子组件,泵外壳能够形成泵内腔,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泵转子组件设置于第一腔,至少部分泵轴设置于第二腔,泵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第一转子能够带动第二转子转动,第一转子与泵轴固定连接,泵轴能够带动第一转子转动,第一转子包括一连接部,连接部成形有一连接孔,至少部分泵轴设置于连接孔,至少部分连接部与至少部分泵轴紧配;这样设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泵轴与第一转子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泵轴与第一转子之间的传动,另一方面使泵轴与第一转子更容易实现装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领域,尤其涉及汽车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零部件。
【背景技术】
汽车行业迅猛发展,随着汽车性能向着更安全、更可靠、更稳定、全自动智能化和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油泵被大量运用于汽车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中,并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
油泵主要为汽车的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提供动力源,油泵包括泵轴和泵转子组件,泵转子组件包括主动转子和从动转子,通常泵轴能够带动主动转子转动,如何在保证泵轴与主动转子连接可靠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泵,有利于提高泵轴与主动转子连接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泵,包括泵外壳、泵轴以及泵转子组件,所述泵外壳能够形成泵内腔,所述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泵转子组件设置于第一腔,至少部分所述泵轴设置于第二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一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转子转动,所述第一转子与所述泵轴固定连接,所述泵轴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子转动,所述第一转子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成形有一连接孔,至少部分所述泵轴设置于所述连接孔,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部与至少部分所述泵轴紧配。
油泵包括泵轴和泵转子组件,泵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第一转子为主动转子,第一转子包括一连接部,连接部成形有一连接孔,至少部分泵轴设置于连接孔,至少部分连接部与至少部分泵轴紧配;这样设置有利于 提高泵轴与第一转子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油泵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未装配图1中的第一壳体的油泵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泵转子组件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第一转子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第一转子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泵轴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中第一转子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第一转子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第一转子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2中泵轴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泵轴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沿着泵轴A-A方向剖切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6中第一转子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2中泵轴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6中第一转子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2中泵轴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油泵能够为汽车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工作介质提供流动的动力,具体能够为汽车传动系统中的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工作介质提供流动的动力。通常,油泵包括机械式油泵和电驱动式油泵,本实用新型以电驱动式油泵简称电子油泵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参见图1至图3,电子油泵100包括泵外壳、电机转子组件3、定子组件4、泵轴5、泵转子组件8以及电控板6;泵外壳能够形成泵内腔,电机转子组件3、定子组件4、泵轴5、泵转子组件8以及电控板6置于泵内腔。电子油泵100工作时,电控板6通过控制通过定子组件4的电流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从而控制定子组件4产生变化的激励磁场,电机转子组件3在激励磁场的作用下转动,电机转子组件3能够通过泵轴5带动泵转子组件8转动,泵转子组件8转动时,泵内腔容积发生变化,使得工作介质被压出至出油口从而产生流动的动力。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泵外壳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第三壳体7,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以及第三壳体7相对固定连接;泵外壳能够形成泵内腔,泵内腔包括第一腔80和第二腔90,第一腔80内能够有工作介质流过,泵转子8设置于第一腔80;第二腔90无工作介质通过,定子组件4、电机转子3和电控板6设置于第二腔90;这样设置使定子组件4和电控板6与工作介质充分分开,从而保证定子组件和电路板的性能不会受到工作介质的影响。
参见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电子油泵100包括泵转子组件8,泵转子组件8包括第一转子81和第二转子82,第一转子81包括多个外齿,第二转子82包括多个内齿,第二转子82的内齿和第一转子81的外齿之间形成有液压腔801,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子82套设于第一转子81的外周,第二转子82的部分内齿与第一转子81的部分外齿形成内啮合。再参见图1至图5,油泵包括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工作介质能够通过进油口11进入液压腔801,然后工作介质能够通过出油口12离开液压腔801;由于 第一转子81与第二转子82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心距,第一转子81在转动时,第一转子81的部分外齿与第二转子82的部分内齿啮合,从而带动第二转子82转动,在泵转子8旋转一圈的过程中,液压腔801内容积发生变化,具体地,当泵转子8从起始处转动到某一角度时,液压腔801内的容积逐渐增大从而形成局部真空,工作介质就从进油口11被吸入至液压腔801,当泵转子继续转动时,原来充满工作介质的液压腔容积逐渐减小,工作介质受到挤压,从而使得进入液压腔801内的工作介质被压出至出油口12从而产生流动的动力。本实施例中,进油口11和压力腔801之间设置有连通腔(未图示)连通,出油口12和压力腔801之间也设置有连通腔(未图示),这样设置可以通过连通腔对工作介质进行缓存,有利于改善振动和噪音。
参见图1至图3,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2与第三壳体7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这样设置使油泵的拆装更加方便,从而有利于油泵中泵转子的维修,当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连接,譬如插接、卡接等可拆卸方式;第二壳体2与第三壳体7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二壳体2与第三壳体7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这样设置一方面使油泵的拆装更加方便,从而有利于油泵中电控板的维修,另一方面使第二壳体2与第三壳体7的连接更可靠,当然第二壳体2与第三壳体7也可以通过插接、卡接或等其他的可拆卸连接方式。
参见图6,泵转子组件8包括第一转子81和第二转子82,第一转子81能够带动第二转子82转动,第一转子81包括多个外齿811,第二转子82包括多个内齿821,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子82套设于第一转子81的外周,泵转子组件8在转动过程中,第一转子81的部分外齿811与第二转子的部分内齿821形成内啮合,第一转子的外齿811与第二转子的内齿821之间形成液压腔801,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子82的内齿821的数量比第一转子81的外齿811的数量多一个,具体地,第二转子82的内齿数为11 个,第一转子81的外齿数为10个,当然,第二转子82的内齿数和第一转子81的外齿数也可以为其他数量;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子82与第一转子81不同心且存在一定的偏心距,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一转子81的部分外齿811和第二转子82的部分内齿821在泵转子8转动时总能保持啮合状态,从而使液压腔801的容积发生变化,有利于工作介质的吸入和压出,从而实现工作介质在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流通。
结合图2,第一转子81与泵轴5固定连接,泵轴5能够带动第一转子81转动,参见图7和图8,第一转子81包括一连接部812,连接部812成形有连接孔8123,至少部分图2中的泵轴5设置于连接孔8123,至少部分图2中的泵轴5与至少部分连接部812紧配,这样设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泵轴与第一转子连接的可靠性,从而保证泵轴与第一转子之间的传动;另一方面使泵轴与第一转子更容易实现装配。
参见图7至图9,图7至图8为第一转子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泵轴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参见图7至图9,第一转子81包括一连接部812,连接部812成形有连接孔8123,连接孔8123的截面大致呈圆形或D形,本实施例中,连接孔8123的截面大致呈圆形,这里的“大致”是指圆度在0.3mm以内,当然连接孔8123的截面也可以呈D形等其它形状;连接部812与至少部分泵轴5对应设置,连接部812与至少部分泵轴5紧配,具体地,与连接孔8123配合的泵轴5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也大致呈圆形或D形,与泵轴5接触的连接部812的接触面以及与连接部812接触的泵轴5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紧配,具体地,与泵轴5接触的连接部812的接触面以及与连接部812接触的泵轴5的外周面的接触面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参见图9,泵轴5包括第一轴段51和第二轴段52,第一轴段51的直径小于第二轴段52的直径,至少部分第一轴段插入连接孔,连接部812与泵轴5的至少部分第一轴段51的外周面紧配。
参见图8,第一转子81包括上表面813和下表面814,下表面814为 支撑面,支撑面能够使第一转子81支撑于油泵内,在第一转子81的轴向上,定义位于第一转子81中心轴线处的下表面814到位于第一转子81中心轴线处的上表面813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第一距离H1即为第一转子81中心轴线处的厚度,连接孔8123的深度H2小于等于第一距离H1,这里“连接部8123的深度”是指沿着连接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深度,本实施例中,连接孔8123为盲孔,连接孔8123自下表面814至上表面813轴向延伸设置,连接孔8123未贯穿上表面813,这样设置可以使图2中第一腔80内的工作介质不会通过连接孔8123流入至第二腔90中,从而不会使容纳在第二腔90内各零部件的性能受到影响;具体地,连接孔813的深度H2与第一距离H1的比值大于等于三分之一,这样设置可以有利于提高连接部与第一转子紧配时配合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泵轴与第一转子连接可靠性。
连接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子部,泵轴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子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形配设置,至少部分第一限位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限位部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间隙配合,以下实施例将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论述。
参见图10至图15,图10至图12为第一转子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3至图15为泵轴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参见图10至图15,连接部812A大致呈长槽形,连接部812A成形有连接孔8123A,连接部812A包括两个第一限位部8121A,泵轴5A包括第一轴段51A和第二轴段52A,第二轴段52A的直径大于第一轴段51A的直径,至少部分第一轴段51A插入连接孔8123A,至少部分第一轴段51A与至少部分连接部812A紧配,泵轴还包括两个第二限位部5111A,第二限位部5111A设置于第一轴段,第一限位部8121A与第二限位部5111A形配设置,且第一限位部8121A与第二限位部5111A紧配,这样设置可以通过第一限位部8121A与第二限位部5111A的紧配使泵轴与第一转子可靠连接,从而有利于泵轴与第一转子之间的传动。
参见图11和图15,连接部812A包括两个第一子部8122A,第一子部8122A分别设置于第一限位部8121A的两端,泵轴5A包括两个第二子部5112A,第二子部5112A设置于第一轴段51A,具体地,第二子部5112A分别设置于两个相邻的第二限位部5111A的两端,泵轴5A与第一转子81A装配时,第一子部8122A与第二子部5112A形配设置,第一子部8122A与第二子部5112A间隙配合设置,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转子81A与泵轴5A之间的间隙使第一转子与泵轴能够自调心,以保证第一转子与泵轴之间达到同轴精度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泵轴与第一转子更易实现装配。
第一限位部8121A包括一平面部813A,定义一第一基准面,第一基准面与第一转子81A的中心线重合,并且第一基准面与平面部813A平行,两个第一限位部8121A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准面的两侧,定义一第二基准面,第二基准面与第一转子81A的中心线重合,并且第二基准面与第一基准面垂直,两个第一子部8122A分别设置在第二基准面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限位部8121A均呈平面状,这里的“平面状”是指平面度小于等于0.3mm左右,两个第一限位部8121A关于第一基准面对称设置,全部第一限位部8121A与全部所述第二限位部5111A接触设置并紧配,两个第一子部8122A与第二子部5112A均呈弧面状,两个第一子部8122A关于第二基准面对称设置;这样设置可以使泵轴与第一转子完成装配后,二者的中心线能够大致重合,有利于提高泵轴与第一转子的同轴度。定义一第三基准面,第三基准面经过第二轴段52A的中心轴以及两个第二子部5112A的中点的连线,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限位部5111A关于所述第三基准面对称设置,具体地,两个第二限位部5111A相互平行设置,当然,两个第二限位部5111A也可以成一定的角度设置。
参见图13,泵轴5A的第一轴段51A还包括一轴肩54A,结合图2与图12,轴肩54A与第一转子81A的下表面814A抵接,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一转子和泵轴在装配过程中,通过轴肩进行轴向限位,一方面可以保证泵轴5A的第二限位部5111A和第一转子81A的第一限位部8121A完全对应设置,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轴肩54A与第一转子81A的下表面814A的距离判断泵轴是否完全装配到位。
参见图10至图15,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8121A的长度L1小于等于第二限位部5111A的长度,这里“第一限位部8121A的长度L1”是指沿着第一转子81A的中心轴线自第一转子81A的下表面814A至第一限位部8121A的截止处之间的垂直距离,这里“第二限位部5111A的长度”是指沿着泵轴5A的中心轴线从第二限位部5111A的起始处到第二限位部5111A的截止处之间的垂直距离,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二限位部5111A的表面与第一限位部8121A的表面完全接触,从而保证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泵轴的固定,从而提高泵轴与第一转子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第一转子与泵轴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其他特征与第一种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81A的连接部812A大致呈长槽形,第一转子81A的至少部分连接部812A与泵轴5A紧配,至少部分连接部812A与泵轴5A间隙配合,相比于第一转子和泵轴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这样设置一方面使第一转子与泵轴装配时所需要的压装力比第一种实施方式小得多,从而更加方便装配;另一方面,通过第一转子与泵轴之间的间隙使第一转子与泵轴在转动过程中能够自调心,以保证第一转子与泵轴之间达到同轴度要求,与此同时,相对于第一转子和泵轴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与泵轴的传动更加可靠,即使泵轴的表面发生磨损,泵轴也不会发生空转的现象,从而不会导致泵轴无法带动第一转子转动。
参见图16至图17,图16为第一转子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泵轴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81B的连接部812B形成的连接孔大致成矩形,当然连接孔也可以为正方形或梯形,第一转子81B的两个第一限位部8121B的表面和泵轴5B的第二限位部5111B的表面均为平面状,两个第一限位部8121B与第二限位部5111B 紧配,第一转子81B的两个第一子部8122B的表面和泵轴5B的两个第二子部5112B均为平面状,两个第一子部8122B与两个第二子部5112B间隙配合,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特征与第一转子和泵轴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相比于第二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81B的第一子部8122B和泵轴5B的的第二子部5112B均为平面状,这样同样也能一方面便于第一转子81B与泵轴5B的装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第一子部8122B与第二子部5112B之间的间隙使第一转子与泵轴在转动过程中能够自调心,以保证第一转子与泵轴之间达到同轴度要求。
参见图18至图19,图18为第一转子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泵轴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81C的两个第一限位部8121C的表面和泵轴5C的第二限位部5111C的表面均为平面状,两个第一限位部8121C与第二限位部5111C紧配,第一转子81C的两个第一子部8122C中其中一个第一子部8122C的表面为弧面状,另一个第一子部8122C的表面为平面状,泵轴5C的两个第二子部5112C的表面形状与之对应,其中一个第二子部5112C的表面为弧面状,另一个第二子部5112C的表面为平面状,两个第一子部8122C与两个第二子部5112C间隙配合,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特征与第一转子和泵轴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相比于第二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子的两个第一子部8122C一个为平面状,另一个为弧面状,这样同样也能一方面便于第一转子与泵轴的装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之间的间隙使第一转子与泵轴在转动过程中能够自调心,以保证第一转子与泵轴之间达到同轴度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油泵,包括泵外壳、泵轴以及泵转子组件,所述泵外壳能够形成泵内腔,所述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泵转子组件设置于第一腔,至少部分所述泵轴设置于第二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一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转子转动,所述第一转子与所述泵轴固定连接,所述泵轴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子转动,所述第一转子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成形有一连接孔,至少部分所述泵轴设置于所述连接孔,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部与至少部分所述泵轴紧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截面大致呈圆形或D形,与所述连接孔配合的所述泵轴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圆形或D形,与所述泵轴接触的所述连接部的接触面以及与所述连接部接触的所述泵轴的外周面的接触面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子部,所述泵轴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形配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限位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限位部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和两个第一子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一平面部,定义一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与所述第一转子的中心线重合,并且所述第一基准面与所述平面部平行,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准面的两侧,定义一第二基准面,所述第二基准面与所述第一转子的中心线重合,并且所述第二基准面与所述第一基准面垂直,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准面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均呈平面状,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关于所述第一基准面对称设置,全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全部所述第二限位部接触设置并紧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均呈弧面状,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关于所述第二基准面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任一项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包括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二轴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段的直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轴段插入所述连接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轴段的外周面与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部紧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和两个所述第二子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段,定义一第三基准面,所述第三基准面经过所述第二轴段的中心轴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子部的中点的连线,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关于所述第三基准面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或9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连接孔自所述下表面向所述上表面轴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子的轴向上,定义位于所述第一转子中心轴线处的下表面到位于所述第一转子中心轴线处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连接孔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连接孔自所述下表面向所述上表面轴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子的轴向上,定义位于所述第一转子中心轴线处的下表面到位于所述第一转子中心轴线处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连接孔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为盲孔,所述连接孔未贯穿所述上表面,所述连接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一距离的比值大于等于三分之一。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为盲孔,所述连接孔未贯穿所述上表面,所述连接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一距离的比值大于等于三分之一。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截面大致呈圆形或D形,与所述连接孔配合的所述泵轴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圆形或D形,与所述泵轴接触的所述连接部的接触面以及与所述连接部接触的所述泵轴的外周面的接触面过盈配合;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子部,所述泵轴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形配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限位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限位部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间隙配合;所述连接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和两个第一子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端;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一平面部,定义一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与所述第一转子的中心线重合,并且所述第一基准面与所述平面部平行,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准面的两侧,定义一第二基准面,所述第二基准面与所述第一转子的中心线重合,并且所述第二基准面与所述第一基准面垂直,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准面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均呈平面状,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关于所述第一基准面对称设置,全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全部所述第二限位部接触设置并紧配;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均呈弧面状,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关于所述第二基准面对称设置;至少其中一个第一子部呈平面状;所述泵轴包括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二轴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段的直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轴段插入所述连接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轴段的外周面与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部紧配;所述泵轴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和两个所述第二子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段,定义一第三基准面,所述第三基准面经过所述第二轴端的中心轴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子部的中点的连线,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关于所述第三基准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转子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连接孔自所述下表面向所述上表面轴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子的轴向上,定义位于所述第一转子中心轴线处的下表面到位于所述第一转子中心轴线处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连接孔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连接孔为盲孔,所述连接孔未贯穿所述上表面,所述连接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一距离的比值大于等于三分之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110741.0U CN207420851U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油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110741.0U CN207420851U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油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420851U true CN207420851U (zh) | 2018-05-29 |
Family
ID=62315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110741.0U Active CN207420851U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油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420851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24541A (zh) * | 2017-08-31 | 2019-03-05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油泵 |
WO2019041953A1 (zh) * | 2017-08-31 | 2019-03-07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子油泵 |
WO2019041959A1 (zh) * | 2017-08-31 | 2019-03-07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子油泵 |
WO2024060500A1 (zh) * | 2022-09-20 | 2024-03-28 |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油泵装置和车辆 |
-
2017
- 2017-08-31 CN CN201721110741.0U patent/CN20742085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24541A (zh) * | 2017-08-31 | 2019-03-05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油泵 |
WO2019041953A1 (zh) * | 2017-08-31 | 2019-03-07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子油泵 |
WO2019041959A1 (zh) * | 2017-08-31 | 2019-03-07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子油泵 |
WO2019041960A1 (zh) * | 2017-08-31 | 2019-03-07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油泵 |
WO2024060500A1 (zh) * | 2022-09-20 | 2024-03-28 |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油泵装置和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420851U (zh) | 油泵 | |
US20170167491A1 (en) | Electric-motor-driven liquid pump | |
CN101255868B (zh) | 电机内嵌叶片泵 | |
CN207363874U (zh) | 电子油泵 | |
DE102012219841B4 (de) | Elektrische Pump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ischen Pumpe | |
CN207363873U (zh) | 电子油泵 | |
CN111350664B (zh) | 一种螺杆转子组及具有该螺杆转子组的氢循环泵 | |
CN109424541A (zh) | 油泵 | |
CN109424539A (zh) | 电子油泵 | |
CN203308712U (zh) | 变螺距双头螺杆真空泵 | |
CN103649464B (zh) | 用在汽车领域中的真空泵 | |
CN205669495U (zh) | 一种潜油泵 | |
CN207701348U (zh) | 电子油泵 | |
CN110131163B (zh) | 电动泵 | |
CN108662424A (zh) | 一种能改善气蚀的转子式机油泵 | |
CN2937559Y (zh) | 一种液压电机叶片泵 | |
CN209838688U (zh) | 具有自平衡轴向力的螺杆装置 | |
CN111350665B (zh) | 螺杆转子组及具有该螺杆转子组的氢循环泵 | |
CN208719808U (zh) | 一种能改善气蚀的转子式机油泵 | |
CN207406482U (zh) | 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 | |
CN207750229U (zh) | 一种双向摆线油泵 | |
CN215720360U (zh) | 一种一体降速调速液力耦合器 | |
CN200989300Y (zh) | 一种液压电机内啮合齿轮泵 | |
CN216518604U (zh) | 一种电控油泵结构 | |
CN109424542A (zh) | 电子油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