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49240U -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549240U CN211549240U CN201921534649.6U CN201921534649U CN211549240U CN 211549240 U CN211549240 U CN 211549240U CN 201921534649 U CN201921534649 U CN 201921534649U CN 211549240 U CN211549240 U CN 2115492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ll rod
- limiting
- support
- opening angle
- maximiz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包括限位支架、限位壳体、拉杆及释放机构,限位支架安装在背门上,限位壳体安装在车身上,拉杆的一端与限位支架及释放机构连接,拉杆能够在限位壳体中滑动,释放机构包括解锁支架、弹簧、拉杆销轴,限位支架及解锁支架上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半开放式卡槽,拉杆销轴穿设过上述卡槽连接限位支架、解锁支架及拉杆,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限位支架及解锁支架的侧壁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给人员的进出以及搬运物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商用车对开背门普遍开启角度为90°或180°,且只有单一的最大开启角度。当背门开启到90°或180°时车门占用车辆的外部空间较大,在人员进出或搬运物品时背门容易与周围环境内的活动或静止的障碍物发生碰撞,例如在路边停靠背门开启状态容易干扰行人或非机动车,在停车场内开启背门时若只有180°单一开启角度,则在开启时容易由于没有较小档位限位而与相邻车辆或墙等障碍物发生刮擦。目前国内市场上缺乏在对开背门开启过程中既有小角度限位可以满足较小空间下开启需求、又可以将最大开启角度最大化到270°左右保证一段时间保持在最大开启位置时车门不占用过多空间的限位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保持在最大开启位置时车门不占用过多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包括限位支架、限位壳体、拉杆及释放机构,
所述限位支架安装在背门上,所述限位壳体安装在车身上,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释放机构连接,拉杆能够在所述限位壳体中滑动,
所述释放机构包括解锁支架、弹簧、拉杆销轴,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解锁支架上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半开放式卡槽,所述拉杆销轴穿设过上述卡槽连接所述限位支架、解锁支架及拉杆,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解锁支架的侧壁上
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解锁支架上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半开放式圆形卡槽。
限位支架开设卡槽的位置还设置有滚轮。
所述拉杆的另一端设置限位止挡。
所述限位壳体的中间设有通孔,所述拉杆穿过所述通孔,在所述限位壳体中滑动。
背门开启角度不大于90°时,所述拉杆同时绕背门旋转轴以及拉杆销轴的轴线旋转,使背门按照拉杆的轨迹开启,然后通过止档限制拉杆的行程从而达到角度限位的作用。
背门开启角度大于90°时,按压解锁支架压缩弹簧,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解锁支架上的半开放式卡槽的缺口扩大,所述拉杆销轴从半开放式卡槽中脱离。解锁支架受到弹簧的拉力作用自动回位。拉杆销轴脱离后,与限位支架,解锁支架,以及滚轮跟随车门可绕背门旋转轴线自由开启到铰链硬止档位置,背门开启角度最大为270°。
背门关闭时,限位支架,解锁支架,限位销轴以及滚轮跟随车门运动可先绕着背门旋转轴线自由关闭到限位销轴与安装支架以及解锁支架共同组成的半开放式卡槽所形成的缺口接触,然后关门的推力推动弹簧压缩或扭转,将半开放式卡槽的缺口瞬间张开,限位销轴自动被推回安装支架以及解锁支架共同组成的圆形卡槽内,再沿着拉杆,限位装置绕背门旋转轴以及拉杆销轴同时旋转回复到背门关闭位置。
所述弹簧为压簧或扭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设置了较小的开启角度限制,满足周围空间较小环境下的开启需求,不占用车辆横向的外部空间。同时背门可以稳定停留在预设的开启角度内,不容易由于背门的自由摆动与周围障碍物发生碰撞
2.增加了机械解锁机构,将背门的开启角度最大化到270°左右,背门不会产生阻挡,给人员的进出以及搬运物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弹簧解锁操作便利,同时关闭背门时解锁结构可以自动回位,操作性上非常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初始位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初始位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开启角度不大于90°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开启角度不大于90°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开启最大角度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开启最大角度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初始位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初始位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开启角度不大于90°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开启角度不大于90°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开启最大角度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开启最大角度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限位支架、2-解锁支架、3-销轴、41-压簧、42-扭簧、5-拉杆销轴、6-滚轮、7-拉杆、8-限位壳体、9-限位止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结构如图1-3所示,主要零部件包括限位支架1、限位壳体8、拉杆7及释放机构。限位支架1安装在背门上,限位壳体8安装在车身上,在限位壳体8的中间设有通孔,拉杆7穿过通孔,并且能够利用该通孔在限位壳体8中滑动。拉杆7的一端与限位支架1以及释放机构连接,另一端上连接有限位止挡9,该限位止挡9与车身连接。
释放机构包括解锁支架2、弹簧、拉杆销轴5、销轴3、滚轮6等零部件,限位支架1及解锁支架2上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半开放式卡槽,本实施例中卡槽为圆形形状,并且在对应的位置都设有缺口。拉杆销轴5穿设过卡槽连接限位支架1、解锁支架2及拉杆7,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限位支架1及解锁支架2的侧壁上,销轴3用于连接限位支架1及解锁支架2,滚轮6设置在限位支架开设卡槽的位置。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使用的弹簧为压簧41。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背门开启角度不大于90°时,拉杆7同时绕背门旋转轴以及拉杆销轴的轴线旋转,使背门按照拉杆7的轨迹开启,然后通过限位止挡9限制拉杆7的行程从而达到角度限位的作用,如图4-5所示。
背门开启角度大于90°时,按压解锁支架2来压缩压簧41,限位支架1及解锁支架2上的半开放式卡槽的缺口瞬间扩大,拉杆销轴5从半开放式卡槽中脱离。解锁支架受到压簧41的拉力作用自动回位。拉杆销轴5脱离后,与限位支架1,解锁支架2,以及滚轮6跟随车门可绕背门旋转轴线自由开启到铰链硬止档位置,背门开启角度最大为270°,如图6-7所示。
背门关闭时,限位支架1,解锁支架2,限位销轴5以及滚轮6跟随车门运动可先绕着背门旋转轴线自由关闭到限位销轴5与安装支架1以及解锁支架2共同组成的半开放式卡槽所形成的缺口接触,然后关门的推力推动压簧41压缩,将半开放式卡槽的缺口瞬间张开,限位销轴5自动被推回安装支架1以及解锁支架2共同组成的圆形卡槽内,再沿着拉杆7,限位装置绕背门旋转轴以及拉杆销轴同时旋转回复到背门关闭位置。
实施例2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结构如图8-10所示,主要零部件包括限位支架1、限位壳体8、拉杆7及释放机构。限位支架1安装在背门上,限位壳体8安装在车身上,在限位壳体8的中间设有通孔,拉杆7穿过通孔,并且能够利用该通孔在限位壳体8中滑动。拉杆7的一端与限位支架1以及释放机构连接,另一端上连接有限位止挡9,该限位止挡9与车身连接。
释放机构包括解锁支架2、弹簧、拉杆销轴5、销轴3、滚轮6等零部件,限位支架1及解锁支架2上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半开放式卡槽,本实施例中卡槽为圆形形状,并且在对应的位置都设有缺口。拉杆销轴5穿设过卡槽连接限位支架1、解锁支架2及拉杆7,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限位支架1及解锁支架2的侧壁上,销轴3用于连接限位支架1及解锁支架2,滚轮6设置在限位支架开设卡槽的位置。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使用的弹簧为扭簧42。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背门开启角度不大于90°时,拉杆7同时绕背门旋转轴以及拉杆销轴的轴线旋转,使背门按照拉杆7的轨迹开启,然后通过限位止挡9限制拉杆7的行程从而达到角度限位的作用,如图11-12所示。
背门开启角度大于90°时,按压解锁支架2来扭转扭簧42,限位支架1及解锁支架2上的半开放式卡槽的缺口瞬间扩大,拉杆销轴5从半开放式卡槽中脱离。解锁支架受到扭簧42的拉力作用自动回位。拉杆销轴5脱离后,与限位支架1,解锁支架2,以及滚轮6跟随车门可绕背门旋转轴线自由开启到铰链硬止档位置,背门开启角度最大为270°,如图13-14所示。
背门关闭时,限位支架1,解锁支架2,限位销轴5以及滚轮6跟随车门运动可先绕着背门旋转轴线自由关闭到限位销轴5与安装支架1以及解锁支架2共同组成的半开放式卡槽所形成的缺口接触,然后关门的推力推动扭簧42扭转,将半开放式卡槽的缺口瞬间张开,限位销轴5自动被推回安装支架1以及解锁支架2共同组成的圆形卡槽内,再沿着拉杆7,限位装置绕背门旋转轴以及拉杆销轴同时旋转回复到背门关闭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中间”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包括限位支架、限位壳体、拉杆及释放机构,
所述限位支架安装在背门上,所述限位壳体安装在车身上,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释放机构连接,拉杆能够在所述限位壳体中滑动,
所述释放机构包括解锁支架、弹簧、拉杆销轴,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解锁支架上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半开放式卡槽,所述拉杆销轴穿设过上述卡槽连接所述限位支架、解锁支架及拉杆,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解锁支架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解锁支架上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半开放式圆形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限位支架开设卡槽的位置还设置有滚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另一端设置限位止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壳体的中间设有通孔,所述拉杆穿过所述通孔,在所述限位壳体中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背门开启角度不大于90°时,所述拉杆同时绕背门旋转轴以及拉杆销轴的轴线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背门开启角度大于90°时,按压解锁支架压缩或扭转弹簧,所述限位支架及所述解锁支架上的半开放式卡槽的缺口扩大,所述拉杆销轴从半开放式卡槽中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销轴从半开放式卡槽中脱离后,与限位支架、解锁支架跟随车门可绕背门旋转轴线自由开启到铰链硬止档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为压簧或扭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背门开启角度最大为27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34649.6U CN211549240U (zh) | 2019-09-16 | 2019-09-16 |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34649.6U CN211549240U (zh) | 2019-09-16 | 2019-09-16 |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549240U true CN211549240U (zh) | 2020-09-22 |
Family
ID=72488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34649.6U Active CN211549240U (zh) | 2019-09-16 | 2019-09-16 |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549240U (zh) |
-
2019
- 2019-09-16 CN CN201921534649.6U patent/CN21154924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829508A (en) | Door closer and method | |
US20130219976A1 (en) | Locking Mechanism | |
CN202875280U (zh) | 洗碗机及其锁扣装置 | |
CN107514192B (zh) | 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移门系统的无源解锁装置 | |
CN105464489A (zh) | 用于背门的闩锁结构 | |
DE102015118047A1 (de) | Schiebetürmodul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 |
CN211549240U (zh) | 一种使商用车对开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化的限位装置 | |
CN101446154B (zh) | 对开门双门联动锁闭装置 | |
CN204263899U (zh) | 一种汽车侧滑门轨道保护盖及汽车 | |
CN103573057A (zh) | 一种一体化皮卡车尾门锁结构 | |
CN210598538U (zh) | 应用于汽车电动滑移门系统中的中支架 | |
WO2015006857A1 (en) | Overhead door backup spring system | |
KR101584003B1 (ko) | 차량의 스텝 장치 | |
CN103255969A (zh) | 车门铰链机构及通过该机构开关车门的方法 | |
CA3146630C (en) | Side-open left-right-door arbitrary-opening structure of refrigerator | |
CN209742553U (zh) | 面板连杆锁 | |
CN108842682B (zh) | 一种双翼门机芯 | |
CN203228854U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罩锁紧装置 | |
CN202755760U (zh) | 一种无铆接结构的电动行李箱锁机构 | |
CN206503454U (zh) | 一种汽车电动尾门的自吸锁扣 | |
CN220378067U (zh) | 一种电动隐藏门把手结构 | |
CN105715739A (zh) | 一种汽车电动尾门增阻器 | |
CN215485430U (zh) | 一种新型隐藏式液压合页 | |
CN110295808B (zh) | 应用于汽车电动滑移门系统中的中支架 | |
CN219840523U (zh) | 一种电动撑杆、车门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