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43457U - 车辆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43457U
CN211543457U CN201922165675.2U CN201922165675U CN211543457U CN 211543457 U CN211543457 U CN 211543457U CN 201922165675 U CN201922165675 U CN 201922165675U CN 211543457 U CN211543457 U CN 211543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grille
pedestrian
hood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656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元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216567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43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43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434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辆前端的格栅、及从格栅的上方朝车辆后侧延伸的机舱盖,在格栅的后端部,形成有朝车辆后侧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在机舱盖的内板上,形成有与倾斜部平行且相向而对的前壁部,内板的前端部与前壁部相连,且前端部与前壁部之间形成有折叠脊线。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即便是机舱盖的位置较高的车辆,在与步行者发生正面碰撞时,也能有效地分散并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等的大腿部的撞击负荷。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特别是能减轻步行者等碰撞物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步行者等受到的撞击负荷的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大都采用在步行者等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能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等的撞击负荷的车辆前部结构。
这样的撞击减轻结构例如是通过在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后方配置缓冲构件而实现的。采用该结构,例如步行者的小腿部(膝盖至脚脖为止的部分)与保险杠碰撞时,缓冲构件能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从而能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的小腿部的撞击负荷。
但是,步行者等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步行者等的大腿部(膝盖以上的腿部)有时会碰到位于保险杠上方的格栅(散热器格栅)或格栅上方的向车辆后侧延伸的机舱盖(发动机罩),因而,不仅仅需要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的小腿部的撞击负荷,还需要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的大腿部的撞击负荷。
然而,采用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的车辆中,有些虽然能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的小腿部的撞击负荷,但有时无法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的大腿部的撞击负荷。例如,机舱盖位置较低的轿车型车辆在与步行者发生正面碰撞时,步行者的大腿部倒向机舱盖的情况较多,因此,步行者的大腿部与机舱盖面接触,从而作用于大腿部的撞击负荷较为分散。但是,机舱盖位置较高的越野车型车辆与步行者发生正面碰撞时,如图6所示那样,作用于步行者P的小腿部(膝盖k、小腿s)的撞击负荷因保险杠x1后方配置的缓冲构件y1、y2而被减轻,但大腿部t与位置较高的机舱盖z1的前端碰撞时,大腿部t与机舱盖z1的前端之间是点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因而作用于大腿部t的撞击负荷较为集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是机舱盖位置较高的车辆,也能减轻并分散步行者等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作用于步行者等的大腿部的撞击负荷的车辆前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辆前端的格栅、及从所述格栅的上方朝车辆后侧延伸的机舱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格栅的后端部,形成有朝车辆后侧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在所述机舱盖的内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倾斜部平行且相向而对的前壁部,所述内板的前端部与所述前壁部相连,且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前壁部之间形成有折叠脊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前部结构的优点在于,即便是机舱盖位置较高的车辆,在与步行者等发生正面碰撞时也能有效地分散并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等的大腿部的撞击负荷。具体而言,发生正面碰撞时,若步行者等的大腿部与格栅碰撞,则该格栅会向车辆后侧移动,使其倾斜部与机舱盖的内板的前壁部相抵接,从而使该前壁部向车辆上侧移动而使机舱盖的内板在折叠脊线处折叠,随之,机舱盖前端部向下方曲折,使其前端部的顶面(平面部分)移动到车辆前侧。因而,步行者等的大腿部会与格栅的前侧面及位于车辆前侧的机舱盖前端部的顶面发生面接触,由于大腿部与车辆的接触面积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扩大,所以作用于大腿部的撞击负荷被分散。同时,由于格栅和机舱盖在上述曲折变形时吸收了一部分碰撞能量,所以作用于大腿部的撞击负荷减轻。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内板的前壁部在水平方向上的间隔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格栅的前端与所述机舱盖的前端之间的距离的尺寸。基于该结构,能切实地分散并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等的大腿部的撞击负荷。具体而言,当步行者等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格栅向车辆后侧移动,则步行者等的大腿部与机舱盖的前端相碰之前机舱盖的前端部便会向下方曲折而使其顶面移动到车辆前侧,因而能确保大腿部与格栅和位于车辆前侧的机舱盖前端部的顶面相接触(面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格栅及机舱盖前端部与步行者的大腿部碰撞后的碰撞初期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格栅及机舱盖前端部与步行者的大腿部碰撞后的碰撞中期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机舱盖的前端部向下方曲折后的碰撞后期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中的机舱盖位置较高的车辆与步行者的脚部碰撞时的情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纵向截面图(即,车宽方向的中间部位的纵向截面图)。图1中,箭头x表示车辆后侧,箭头z表示车辆上方。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1是越野车(SUV)型车辆,在其前端部配置有格栅3。在格栅3的下方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4。在格栅3的上方配置有向车辆后侧(x方向)延伸的机舱盖5。由于车辆1是越野车,所以机舱盖5的前端位置的高度比轿车类型的车辆要高。
在保险杠4的下部的后侧(x方向侧)配置有下侧缓冲构件10,在保险杠4的上部的后侧(x方向侧)配置有上侧缓冲构件11。步行者等碰撞物从车辆1的前方与保险杠4碰撞时,由于缓冲构件10、缓冲构件11能吸收一部分碰撞能力,所以能减轻作用于步行者的小腿部的撞击负荷。
格栅3是未图示的散热器的格栅,其包括配置在车辆1的前端、具有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面的格栅主体15;分别从该格栅主体15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车辆后侧(x方向)延伸的上侧格栅支撑部17和下侧格栅支撑部18;及与上侧格栅支撑部17和下侧格栅支撑部18的后端部接合的格栅支架19。在格栅支架19的后端部,配置有与散热器支架上板20和散热器支架下板21连接并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支撑件22。
另外,在格栅3的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后端部形成有倾斜部17a。该倾斜部17a被构成为,从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后部上端向车辆后侧(x方向)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倾斜的形状。
机舱盖5由构成机舱盖5的顶面的机舱盖外板25、及位于该机舱盖外板25的下方的机舱盖内板26组成,并具有与机舱盖外板25的下表面隔开微小间隔配置的凹坑加固件27、及与机舱盖内板26的上表面隔开微小间隔配置的锁止加固件28。
另外,在机舱盖内板26上,形成有与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后端部相向而对的前壁部26a。该前壁部26a被构成为,从机舱盖内板26的下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辆上方(z方向)倾斜的形状。并且,该前壁部26a与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倾斜部17a平行且相向而对,从车长方向看,前壁部26a与格栅支撑部17的倾斜部17a相重叠。
机舱盖内板26的前壁部26a的上端与向车辆前侧延伸的前端部26b相连,该前端部26b的前端与机舱盖外板25的前端相接合。该接合部(即,机舱盖5的前端)A的位置比格栅3的上端(具体而言是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前侧上端)B的位置更靠近车辆后侧(x方向侧),机舱盖5的前端A与格栅3的上端B之间相距规定距离t1。
另外,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倾斜部17a与机舱盖内板26的前壁部26a在水平方向上的间隔t2的尺寸被设定为与机舱盖5的前端A和格栅3的上端B之间的距离t1的尺寸相同(即,t1=t2)。因而,当格栅3向后方移动了距离t1的情况下,倾斜部17a会与前壁部26a相抵接。
凹坑加固件27的前端与锁止加固件28的前端相接合,该接合部(以下,也称凹坑加固件27及锁止加固件28的前端)C比机舱盖外板25的前端部25a更靠近车辆后侧。
机舱盖5的机舱盖内板26被构成为,在前端部26b与前壁部26a之间形成有折叠脊线30。在机舱盖内板26被折叠时,该折叠脊线30成为折叠线,可使前端部26b与前壁部26a之间形成的角度缩小地折叠。该折叠脊线30的形成位置比凹坑加固件27及锁止加固件28的前端C更靠下方。
另外,中心支撑件22被构成为,在格栅支架19的后端部,即,与散热器支架上板20连接的连接部位的近傍形成有折叠脊线35。
另外,在格栅支架19的与下侧格栅支撑部18连接的连接部位的后侧(x方向侧)也形成有的折叠脊线36。
下面,参照图3~图5,对步行者从车辆1的前方与车辆前部碰撞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变形机制进行说明。
图3示出步行者P从前方与车辆1发生正面碰撞后的碰撞初期状态,图4示出该碰撞的碰撞中期状态,图5示出该碰撞的碰撞后期状态。另外,在图3~图5中,省略了步行者P的小腿部与保险杠4碰撞后的保险杠4的图示,只示出步行者P的大腿部f与格栅3碰撞后的状态。在此,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步行者P的大腿部f。
图3所示的碰撞初期状态为,步行者P的大腿部f刚刚与格栅主体15的前侧面碰撞,由于该碰撞,格栅3整体向车辆后侧移动。
图4的中期状态为,格栅3如图4中的粗线箭头D所示那样向车辆后侧移动,当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前端B向车辆后侧移动距离t1后,步行者P的大腿部f与机舱盖5的前端A接触,在该状态下,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后端部也同时移动距离t2(t2=t1),从而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倾斜部17a开始与机舱盖内板26的前壁部26a相抵接。
图5的碰撞后期状态为,上侧格栅支撑部17进一步向车辆后侧移动,则机舱盖内板26的前壁部26a如图5中的粗线箭头E所示那样沿着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倾斜部17a滑动,并且,该前壁部26a受到向上方(z方向)作用的作用力,由此,机舱盖5如图5中的粗线箭头F所示那样向上方移动而被举起。同时,随着前壁部26a向上方移动,机舱盖内板26在折叠脊线30处折叠,即,机舱盖内板26的前端部26b及机舱盖外板25的前端部25a以折叠脊线30(或凹坑加固件27及锁止加固件28的前端C)为支轴如图5中的粗线箭头G所示那样向反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机舱盖外板25的前端部25a的顶面移动到车辆1的前侧。此时,步行者P的大腿部f与格栅主体15的前侧面和机舱盖外板25的前端部25a的顶面(平面部分)发生面接触,因而,大腿部f与车辆前部的接触区域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扩大。其结果,作用于步行者P的大腿部f的撞击负荷被分散,同时,由于格栅3及机舱盖5在上述曲折变形中吸收了一部分碰撞能量,所以作用于步行者P的大腿部f的撞击负荷减轻,因而能有效地保护步行者P。
进一步,格栅3向车辆后侧移动时,中心支撑件22在折叠脊线35处折叠,格栅支架19在折叠脊线36处折叠,因而,能减轻作用于步行者P的大腿部f的撞击负荷,并能抑制散热器支架上板20及散热器支架下板21的变形,从而能减轻作用于散热器的撞击负荷。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步行者P从前方与车辆1发生正面碰撞时,格栅主体15的前侧面及机舱盖外板25的前端部25a的顶面(平面部分)成为撞击负荷吸収部分而与步行者P的大腿部f发生面接触,如图5所示那样,撞击负荷吸収区域为从格栅主体15的下端延伸到机舱盖外板25的前端部25a的上端为止的区域Re,即,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扩大,因而,即便是机舱盖5的位置较高的越野车型的车辆1,也能分散并减轻作用于步行者P的大腿部f的撞击负荷,从而能有效地保护步行者P的大腿部f。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记载,可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上侧格栅支撑部17的倾斜部17a与机舱盖内板26的前壁部26a在水平方向上的间隔t2设定为与机舱盖5的前端A和格栅3的上端B之间的距离t1相同(t1=t2),但也可以将间隔t2设定为比距离t1小(t2<t1)。基于该结构,在步行者P的大腿部f与机舱盖5的前端A接触之前,机舱盖外板25的前端部25a的顶面便会曲折并移动到车辆前侧,因而,能有效地保护步行者P的大腿部f。

Claims (2)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辆前端的格栅、及从所述格栅的上方朝车辆后侧延伸的机舱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格栅的后端部,形成有朝车辆后侧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在所述机舱盖的内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倾斜部平行且相向而对的前壁部,
所述内板的前端部与所述前壁部相连,且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前壁部之间形成有折叠脊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内板的前壁部在水平方向上的间隔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格栅的前端与所述机舱盖的前端之间的距离的尺寸。
CN201922165675.2U 2019-12-05 2019-12-05 车辆前部结构 Active CN211543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5675.2U CN211543457U (zh) 2019-12-05 2019-12-05 车辆前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5675.2U CN211543457U (zh) 2019-12-05 2019-12-05 车辆前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43457U true CN211543457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504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65675.2U Active CN211543457U (zh) 2019-12-05 2019-12-05 车辆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434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5311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407755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JP6131837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7246044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20150158445A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396489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US9725121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596941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150054306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7216760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389847B2 (ja) 車両の前面部構造
JP44796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5109350B2 (ja) フェンダ支持部構造
JP544020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1543457U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8725589A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4436335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荷重受け部材、及びこれらを用いた車両
JP2009090936A (ja) 車両用インナパネル
JP2006335163A (ja) 車両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JP4534681B2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5839889B2 (ja) 車両の前端部構造
JP613920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4347933B (zh) 车辆的前保险杠以及具备该前保险杠的车身结构
JP4858147B2 (ja) バンパ構造
JP2017019439A (ja) バンパアブソー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