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41672U - 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 Google Patents

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41672U
CN211541672U CN201921964332.6U CN201921964332U CN211541672U CN 211541672 U CN211541672 U CN 211541672U CN 201921964332 U CN201921964332 U CN 201921964332U CN 211541672 U CN211541672 U CN 211541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ould
groove
rib
backup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6433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开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96433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416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41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416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oor Fin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包括底模和安装于底模上的侧边模,底模和侧边模围成一个顶部敞开的用于成型叠合楼板的容置空间,侧边模上具有适配于叠合楼板的受力筋的出筋卡槽,还包括可拆卸地间隔安装于侧边模上的多个造型件,其中,每一所述造型件包括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凸起的第一面板,以成型叠合楼板的凹凸端面,从而能够增强叠合楼板连接时的锚固强度,同时地,当造型件安装于出筋卡槽所在的位置时,又能对出筋卡槽实现密封并能够重复利用造型件。

Description

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背景技术
装配式叠合楼板是由叠合楼板预制模具部分和现浇受力筋混凝土楼板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用于替代现浇高层建筑的楼板、屋盖的新型产品能够减少现场支模、拆模的繁琐工序、缩短施工周期等优势,并解决了现场浇筑过程中难度大、模板耗损大、成本高的问题。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叠合楼板制作模具制作叠合楼板,一种是采用整体式制作模具,其底模和侧边模板一体式形成,侧边模板上具有容纳受力筋的受力筋卡槽,这种整体式制作模具由于侧边模板之间的相对位置无法相对移动,即一个模具只能制作一种型号的叠合楼板,不可避免的造成制作模具的成本的增加,而且制作模具的利用率低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空间的占用。
另一种是采用组合式制作模具制作叠合楼板,例如在申请号为201721739338.4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其底模和侧边模板分体形成,底模主要由支撑槽钢围成的底部框架和平贴固定在底部框架一侧的长方形承载钢板,承载钢板的两条相对侧边上固定装配有一对侧边模板和一对端头板,侧边模板和端头板沿其长度方向开有一排受力筋卡槽,在侧边模板的两端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螺孔,螺孔和受力筋卡槽交替排列;端头板的两端均设有向外弯折90度的连接面,端头板的连接面上设有与所述轮廓端板24上螺孔相适配的螺孔,进而两个侧边模板、两个端头板和底模围成一个顶部敞开的长方体状容置空间,若干根受力筋分别穿过侧边模板上的受力筋卡槽和端头板上的受力筋卡槽呈横、竖交叉架设在容置空间中形成受力筋网以制作叠合楼板。并且能通过改变端头板的固定位置以做到调节预制楼板的尺寸,从而做到一个模具可以实现多种型号尺寸的预制楼板的制作生产。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问题,由于端头板的长度无法改变,只能制作长度或者宽度为端头板长度的叠合楼板,而制作其他型号的叠合楼板存在局限。
此外,对于上述两种主要制作方式,一方面其侧边模板的端面是平整地,制作出的叠合楼板的端面也是平整的,而在两叠合楼板之间连接时,需要在两叠合楼板之间的间隙中现浇混凝土,而对于端面平整的叠合楼板来说,可能造成两叠合楼板之间的锚固强度不够。另一方面,传统地侧边模上的受力筋卡槽一般通过橡胶或者泡沫密封,对于橡胶或者泡沫来说,通常只能一次性使用,无法多次使用,造成密封材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叠合楼板存在锚固强度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模具,能够制作端面具有凹槽的叠合楼板,以增大叠合楼板间或叠合楼板与混凝土现浇段间的锚固强度。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包括底模和安装于底模上的侧边模,底模和侧边模围成一个顶部敞开的用于成型叠合楼板的容置空间,侧边模上具有适配于叠合楼板的受力筋的出筋卡槽,还包括可拆卸地间隔安装于侧边模上的多个造型件,其中,每一所述造型件包括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凸起的第一面板,以成型叠合楼板的凹凸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多个所述造型件分别地可拆卸地安装于侧边模上的出筋卡槽位置可用于密封所述出筋卡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每一所述造型件包括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一体连接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的连接顶板,其中,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连接顶板连接形成倒U形的造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每一所述造型件的所述第一面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面板的下端具有弧形槽壁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部分容纳受力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所述造型件还包括至少一拆卸孔,所述拆卸孔竖向设置于所述造型件的所述连接顶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所述侧边模包括互为直角面的轮廓端板和安装板,所述轮廓端板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排间隔设置的所述出筋卡槽;所述侧面模的每一边模包括两个端面靠板和至少一个由一端面靠板依次排列延伸至另一个端面靠板的中间靠板,所述中间靠板的两端具有垂直于轮廓端板和安装板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端面靠板的两端具有垂直于轮廓端板和安装板的第二连接件;
所述叠合楼板预制模具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中间靠板和中间靠板之间通过各自设置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配合螺栓组件进行连接,所述中间靠板和所述端面靠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配合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一体形成于中间靠板的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具有沿纵向的至少一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一体形成于所述端面靠板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具有沿纵向的至少一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可通过螺栓组件连接于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的沿纵向的至少二第三螺纹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上端面还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上端面还包括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卡扣于第一凹槽或者/和第二凹槽中的第三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每两所述出筋卡槽之间设置有一加强肋板,所述加强肋分别垂直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轮廓端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所述出筋卡槽的截面为V形,且出筋卡槽的槽底宽度小于或等于受力筋的最大外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侧板上安装有多个造型件,每一所述造型件包括突出侧边模内侧的第一面板,以制作端面具有凹槽的叠合楼板,从而能够增强叠合楼板连接时的锚固强度,同时地,当造型件安装于出筋卡槽所在的位置时,又能对出筋卡槽实现密封防止漏浆,并能够重复利用造型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造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中间靠板和中间靠板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中间靠板和端面靠板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中间靠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中间靠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底模10;受力筋100;
侧边模20,中间靠板21,第一连接件210,第一连接块211,第一凹槽212,第一螺纹孔213,端面靠板22,第二连接件220,第二连接块221,第二凹槽222,第二螺纹孔223,出筋卡槽23,轮廓端板24,安装板25,第三连接件26,第三凹槽261,第三螺纹孔262,加强肋27;
造型件30,第一面板31,第二面板32,连接顶板33,拆卸孔34,限位槽35;
磁性压紧块4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属于“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媒介间接连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的具体阐述,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包括底模10和安装于底模10上的侧边模20,侧边模20整体呈框状,且底模10和侧边模20围成一个顶部敞开的容置空间用以预制叠合楼板,叠合楼板具有若干交叉形成刚性骨架的受力筋100和浇筑于容置空间内的混凝土,本实施例中,受力筋100可以是圆钢筋、螺纹钢等任意一种满足建筑设计要求的条状物。侧边模20上具有适配于受力筋100的出筋卡槽23。叠合楼板预制模具还包括多个可拆卸地间隔安装于侧边模20上的多个造型件30。
如图1至图3所示,每一造型件30可设置于侧边模20上出筋卡槽23所在的位置用以密封出筋卡槽23,用来避免在制作叠合楼板过程中出筋卡槽23部位的跑浆和漏浆,另外,造型件30能够多次使用,能够避免使用传统的密封材料带来的浪费。优选地,侧边模20上具有适配于受力筋100的出筋卡槽23被设置为V形,出筋卡槽23的槽口位于侧边模20的顶部,且出筋卡槽23的槽底宽度小于或等于受力筋100的最大外直径,以便将受力筋100方便地定位在由底模10和侧边模20围成的容置空间内。值得一说的是,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在制作叠合楼板的过程中,具有若干交叉形成刚性骨架的受力筋100采用预制的方式整体放置到容置空间内。
进一步地,造型件30包括第一面板31、第二面板32和连接顶板33,其中,第一面板31朝向容置空间凸起的,以制作端面具有凹槽的叠合楼板,第二面板32背对容置空间凸起。第一面板31的上端和第二面板32的上端通过连接顶板33连接,即造型件30呈倒U形。且第一面板31、第二面板32和连接顶板33一体成型,当造型件30安装于侧边模20时,第一面板31位于侧边模20的端面的一侧(内侧),第二面板32位于侧边模20端面的另一侧(外侧),连接顶板33设置于侧边模20的上端面上。具体地,由于第一面板31的厚度,相对于侧边模20的端面来说是具有凸起部分,因此,在制作叠合楼板过程中,位于第一面板31位置的叠合楼板的端面会对应形成凹槽,因此,通过控制造型件30的位置,以及控制造型件30的个数能够制作具有不同数量和不同位置的凹槽的叠合楼板。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具有凹槽的叠合楼板在安装对接过程中,端面具有凹槽的叠合楼板相对于端面平整的叠合楼板来说,能够容纳更多的现浇混凝土,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以增大两叠合楼板之间的锚固强度。为了增加现浇混凝土和预制叠合楼板的连接强度,第一面板31还可以呈燕尾形或者是优弧形。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面板31和第二面板32之间的距离等于或者略大于侧边模20的厚度,以便造型件30能够安装于侧边模20上,即第一面板31和第二面板32之间的间距正好能够夹持侧边模20的端面靠板22。并使得造型件30不会自由地沿着侧边模20的长度方向滑动。值得一说的是,第一面板31的厚度可以根据叠合楼板的凹槽的深度选择,进而能够制作具有不同深度的凹陷的叠合楼板。从而可以通过改变造型件30的型号(即不同尺寸大小、不同形状),来选择制作不同型号的叠合楼板,从而提高了侧边模20和底模10的使用率。
如图3所示,每一造型件30的第一面板31的下端面(远离连接顶板33的一端)和第二面板32的下端面(远离连接顶板33的一端)还包括具有弧形槽壁的限位槽35,限位槽35用于部分容纳受力筋,且每一造型件30的限位槽35轴向对齐,当造型件30安装于侧边模20上出筋卡槽23所在的位置时,能够用于将受力筋100更好的限位在限位槽35内,且限位槽35通过跟受力筋100匹配使得造型件30不会自由地沿着侧边模20的长度方向滑动。值得一说的是,该造型件30还包括设置在连接顶板33上的至少一拆卸孔34,该拆卸孔34为贯穿连接顶板33的内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于外界设备以方便在制作叠合楼板后将造型件30方便地从侧边模20上拆卸下来。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一造型件30的连接顶板33上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拆卸孔34。
如图4至图7所示,侧边模20包括四个依次首尾相连围成的边模,每个边模分别设置在底模10的上表面以形成底模10和侧边模20顶部敞开的容置空间,在本实用新型中,侧边模20可一体形成于底模10上。作为优选的方案,侧边模20可拆卸地固定于底模10上,侧边模20和底模10的可拆卸地固定方式可通过螺栓连接,优选地,通过磁性压紧块40将侧边模20固定连接于底模10上,底模10同样具有磁性以吸合磁性压紧块40,从而无需在底模10以及侧边模20上开设有螺纹孔,以使得底模10适配于更多尺寸型号的叠合楼板的制作。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侧边模20的四个边模可一体式形成,也可分体式形成。
如图4至图7所示,侧边模20包括一体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夹角(优选直角)的轮廓端板24和安装板25,即轮廓端板24的成型面与安装板25的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优选直角),安装板25可拆卸地固定于底模10上,轮廓端板24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排间隔设置的出筋卡槽23,侧边模20的每一边模包括两个端面靠板22和至少一个由一端面靠板22排列延伸至另一个端面靠板22的中间靠板21,中间靠板21的两端具有垂直于轮廓端板24和安装板25的第一连接件210,端面靠板22的两端具有既垂直于轮廓端板24又垂直于安装板25的第二连接件220;侧边模20还包括第三连接件26,中间靠板21和中间靠板21之间通过各自设置的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三连接件26配合紧固组件进行连接,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210、第二连接件220和第三连接件23配合螺栓组件进行连接。每相邻两边模的端面靠板22相互抵接,使得四个边模围成闭合的侧边模,防止混凝土浆从每相邻边模的端面靠板22处跑浆或者漏浆。
在本实用新型中,中间靠板21通常为标准长度,例如中间靠板21的长度为500mm、1000mm等标准长度,端面靠板22的长度小于中间靠板21的长度。端面靠板22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来制作不同的长度。因此,在底模10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的组合可形成不同尺寸型号的容置空间,能够实现制作不同型号的叠合楼板,从而提高底模10和侧边模20的通用率。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210为一体形成于中间靠板21的第一连接块211,其设置在中间靠板21的两端并分别垂直于中间靠板21的轮廓端板24和安装板25,第一连接块211具有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一第一螺纹孔213。第二连接件220为一体形成于端面靠板22的第二连接块221,其设置在端面靠板22的两端并分别垂直于端面靠板21的轮廓端板24和安装板25,第二连接块222具有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一第二螺纹孔223。第三连接件26具有可通过螺栓组件连接于第一连接块211和第二连接块221的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贯穿的至少二第三螺纹孔262。优选地,第一连接块211具有沿竖直方向的两第一螺纹孔213,第二连接块221具有沿竖直方向的两第二螺纹孔223,第三连接块26具有四个两两对称地第三螺纹孔262。具体地说,当中间靠板21和中间靠板21需要连接时,中间靠板21各自两端的第一连接块211并列对齐,并通过第三连接件26的四个第三螺纹孔262对应于两中间靠板21的第一连接块211的四个第一螺纹孔213且配合螺栓组件将两中间靠板21固定连接;相应地,当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连接时,中间靠板21的第一连接块211和端面靠板22的第二连接块221并列对齐,并通过第三连接件26的四个第三螺纹孔262对应于中间靠板21的第一连接块211的两个第一螺纹孔213和端面靠板22的第二连接块221的两个第二螺纹孔223且配合螺栓组件将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连接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块211的上端面具有第一凹槽212和第二连接块221的上端面的第二凹槽222,呈U形结构的第三连接件26具有卡扣于第一凹槽212和/或者第二凹槽222的第三凹槽261,当两第一连接块221需要固定连接时,U形结构的第三连接件26的第三凹槽261能够卡扣至并列对齐的两第一凹槽212内;或者当第一连接块211和第二连接块221需要固定连接时,U形结构的第三连接件26的第三凹槽261能够卡扣至并列对齐的第一凹槽212和第二凹槽222内,从而将两第一连接块211固定连接或者将第一连接块211和第二连接块221固定连接,以防止两中间靠板21或者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之间相对移动。具体地,U形的第三连接件26包括两对称的端面和将两端面连接的连接面,在连接面上设置有四个贯穿的第三螺纹孔262,所述第三连接件26的连接面能够同时卡扣在第一连接块221的第一凹槽212和第二连接块221的第二凹槽222上用于将第一连接块211和第二连接块221之间进行固定,第三连接件26的第三螺纹孔262分别竖向对应于第一连接块211的第一螺纹孔212和/或第二连接块221的第二螺纹孔222,以通过螺栓组件穿入贯穿的第三螺纹孔262和第一连接块211的第一螺纹孔212以及第二连接块221的第二螺纹孔222中从而将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之间加强固定连接,相应地,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两个中间靠板21加强固定连接,具体连接方式类似于上述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这里不再赘述。此外,为了更好的将倒U形的第三连接件26装配到第一连接块211的第一凹槽212和/或者第二连接块221的第二凹槽222内,第三连接件26的下端面位置具有倒角。
如图4至图7所示,第一连接块211的至少一第一螺纹孔213设置于第一凹槽212内,第二连接块221的至少一第二螺纹孔223设置于第二凹槽222内,以便在第三连接件26卡扣至第一凹槽212和/或者第二凹槽222内时,自动实现第一连接块211的至少一第一螺纹孔213和/或者第二连接块221的至少一第二螺纹孔223对齐于第三连接件26的至少两贯穿的第三螺纹孔262内,快速方便的将两中间靠板21或者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之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的结构强度,在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的每两出筋卡槽23之间设置有一加强肋板27,加强肋板27垂直于中间靠板21或者端面靠板22的轮廓端板24和安装板25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通过第三连接件26将每一边模之间的中间靠板21和端面靠板22之间固定,以形成组合的侧边模20,为了防止侧边模20整体相对于底模10滑动,可以将侧边模20和底模10之间进行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侧边模20和底模10之间通过磁性压紧块40固定连接,该磁性压紧块40部分磁吸附于侧边模20的安装板25上,同时部分磁铁吸附于底模10上,从而将侧边模20和底模10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防止侧边模20整体相对于底模10滑动。具体地,磁性压紧块40的下端面呈阶梯状或者台阶状,该台阶的厚度等于侧边模20的安装板25的厚度,从而适配于侧边模20和底模10之间的配合关系将侧边模20和底模10之间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制作预制叠合楼板的制作过程为:根据预制刚性骨架的型号和尺寸,选择相应型号的具有V形出筋卡槽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将具有若干交叉形成刚性骨架的放置到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中,每一出筋钢筋放置于对应地V形出筋卡槽内;将每一造型件30设置于侧边模20上出筋卡槽23所在的位置用以密封出筋卡槽23;浇筑混凝土至叠合楼板预制模具以形成端面具有凹槽的叠合楼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包括底模和安装于底模上的侧边模,底模和侧边模围成一个顶部敞开的用于成型叠合楼板的容置空间,侧边模上具有适配于叠合楼板的受力筋的出筋卡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卸地间隔安装于侧边模上的多个造型件,其中,每一所述造型件包括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凸起的第一面板,以成型叠合楼板的凹凸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造型件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侧边模上的所述出筋卡槽位置可用于密封所述出筋卡槽。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造型件还包括第二面板和一体连接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的连接顶板,其中,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连接顶板连接形成倒U形的造型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造型件的所述第一面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面板的下端具有弧形槽壁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部分容纳受力筋。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造型件还包括至少一拆卸孔,所述拆卸孔竖向设置于所述连接顶板。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模包括一体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夹角的轮廓端板和安装板,所述轮廓端板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排间隔设置的所述出筋卡槽;所述侧边模的每一边模包括两个端面靠板和至少一个由一端面靠板依次排列延伸至另一个端面靠板的中间靠板,所述中间靠板的两端具有垂直于轮廓端板和安装板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端面靠板的两端具有垂直于轮廓端板和安装板的第二连接件;
所述叠合楼板预制模具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中间靠板和中间靠板之间通过各自设置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配合螺栓组件进行连接,所述中间靠板和所述端面靠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配合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一体形成于中间靠板的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具有沿纵向的至少一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一体形成于所述端面靠板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具有沿纵向的至少一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可通过螺栓组件连接于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的沿纵向的至少二第三螺纹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上端面还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上端面还包括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卡扣于第一凹槽或者/和第二凹槽中的第三凹槽。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两所述出筋卡槽之间设置有一加强肋板,所述加强肋分别垂直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轮廓端板。
10.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叠合楼板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筋卡槽的截面为V形,且出筋卡槽的槽底宽度小于或等于受力筋的最大外直径。
CN201921964332.6U 2019-11-14 2019-11-14 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Active CN2115416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4332.6U CN211541672U (zh) 2019-11-14 2019-11-14 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4332.6U CN211541672U (zh) 2019-11-14 2019-11-14 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41672U true CN211541672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501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64332.6U Active CN211541672U (zh) 2019-11-14 2019-11-14 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416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7939A (zh) 房屋预制构件叠合板成型用的通用模具
KR101552226B1 (ko) T형 데크플레이트의 중공폼 설치구조
CN211541672U (zh) 叠合楼板预制模具
CN209907607U (zh) 一种装配式便捷安装组合结构板体
KR20180094673A (ko) 이중 플레이트 벽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4871425U (zh) 一种带有三向定位防漏浆板的砼预制件模具
KR200357642Y1 (ko) 인코너판넬 보강구조
CN108843016B (zh) 剪力墙模板内撑条与拉结筋组合式构件及方法
KR102267643B1 (ko) 안장pc블럭을 이용한 역t형 psc거더 및 이를 이용한 교량 시공방법
CN209364936U (zh) 一种方便拆模的空心楼盖装配箱的底座模具
KR200375728Y1 (ko) 인코너 설치용 철재 거푸집
CN206999242U (zh) 用于制造h型混凝土桩的模具结构
KR101898158B1 (ko) 측구 제작용 강재 거푸집
CN112192722A (zh) 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
CN216239300U (zh) 单钢筋连接的eps空腔模块
CN220945890U (zh) 建筑预制件模具
CN220279969U (zh) 一种通用型预制墙板模具
CN216156790U (zh) 一种预应力框架结构
CN215978031U (zh) 一种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及叠合楼板
CN103526879A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件
CN216031502U (zh) 一种榫槽造型模、公模组件及模具
CN212742888U (zh) 一种桁架结构
CN216007473U (zh) 新型预制密肋空腔楼板
CN213806262U (zh) 集保温装饰为一体的装配式免拆模现浇模块
CN113524381B (zh) 钢木组合式预制叠合板万能模具及预制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