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24939U - 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 - Google Patents

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24939U
CN211524939U CN201922328778.6U CN201922328778U CN211524939U CN 211524939 U CN211524939 U CN 211524939U CN 201922328778 U CN201922328778 U CN 201922328778U CN 211524939 U CN211524939 U CN 211524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ipe
arm
vibration
vibration suppressing
elong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287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本泰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24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249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管的振动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具备第一臂(81)和第二臂(82),该第一臂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使长度方向朝向规定方向(右前方(左后方))的长条状的长条部(81b),并且该第一臂承受将拖拉机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该第二臂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使长度方向朝向相对于规定方向倾斜的方向(右后方(左前方))的长条状的长条部(82b),并且该第二臂承受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Description

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承受作业车的排出废气的排气管的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在作业车设置有排出废气的排气管。作为与这样的排气管相关的技术,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气管具备: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向作业车(拖拉机)的左右外侧突出的外部第一管部;以及从该外部第一管部向上方延伸出的外部第二管部。外部第二管部配置于将操作座位与前支柱连结的线上。由此,能够抑制外部第二管部遮挡驾驶员的视野。
在发动机驱动时,排气管由于排气脉动的影响而振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气管未考虑这样的振动,因此存在振动大而应力容易作用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918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如上的状况而完成的,其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管的振动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而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即,在技术方案1中,具备第一臂和第二臂,该第一臂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使长度方向朝向规定方向的长条状的第一长条部,并且该第一臂承受将作业车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的水平方向的振动,该第二臂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使长度方向朝向相对于所述规定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长条状的第二长条部,并且该第二臂承受所述排气管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2中,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形成为棒状。
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第二长条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与所述第一长条部之间所成的角度小于90度。
在技术方案4中,所述第一臂安装于所述排气管和所述作业车中的与所述排气管不同的规定的构件,所述第二臂安装于所述排气管和所述作业车中的与所述排气管不同的规定的构件。
在技术方案5中,还具备第一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将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安装于所述排气管。
在技术方案6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发动机罩的外侧,并且以在侧视观察下与该发动机罩重叠的方式设置。
在技术方案7中,还具备第二安装部,该第二安装部将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安装于所述规定的构件。
在技术方案8中,所述排气管具备从发动机罩向所述作业车的左右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一长条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所述第一长条部以相对于所述突出部前后排列的方式形成。
在技术方案9中,所述突出部从发动机罩向所述作业车的左右外侧且后方突出,所述第一长条部以排列于所述突出部的后方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二长条部以排列于所述第一长条部的后方的方式形成。
在技术方案10中,所述第一长条部及所述第二长条部形成为,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左右倾斜,并且在俯视观察下沿左右穿过发动机罩的侧面部。
实用新型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能够实现如下所示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中,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管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2中,能够使第一臂及第二臂的形状简单化。
在技术方案3中,能够将振动抑制构件设为紧凑的形状。
在技术方案4中,能够通过第一臂及第二臂而以稳定的状态承受排气管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5中,能够通过第一安装部而将第一臂及第二臂一起安装于排气管。
在技术方案6中,在比较高的位置将第一臂及第二臂安装于排气管,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管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7中,能够通过第二安装部将第一臂及第二臂一起安装于规定的构件。
在技术方8中,能够有效地活用突出部周边的空间。
在技术方案9中,能够有效地活用突出部的后方的空间。
在技术方案10中,能够在确保第一长条部及第二长条部的长度方向宽度的同时缩小从发动机罩的侧面部向左右外侧突出的突出宽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拖拉机的整体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发动机罩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左侧面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发动机的左侧面的周边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支承构造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支承构造的后视图。
图7是A-A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发动机罩及支承构造的平面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支承构件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支承构件的分解图。
图11是表示支承构件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支承构件及排气管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支承构件的安装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振动抑制构件及安装构件的立体图。
图15的(a)是表示振动抑制构件的侧视图,图15的(b)是表示振动抑制构件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排气管的振动方向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拖拉机(作业车)
32 排气管
80 振动抑制构件
81 第一臂
81b 长条部(第一长条部)
82 第二臂
82b 长条部(第二长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图中的箭头U、箭头D、箭头F、箭头B、箭头L及箭头R所表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向、后方向、左方向及右方向而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拖拉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拖拉机1主要具备机体框架2、发动机3、飞轮壳体4、离合器壳体5、变速器箱6、升降装置7、前轮8、后轮9、发动机罩10、消声器30、驾驶舱11、方向盘12及座位13等。
机体框架2是将多个板材适当组合而形成的框状的构件。机体框架2以其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于拖拉机1的前下部。在机体框架2的后部固定有发动机3。在发动机3的后部固定有飞轮壳体4。在飞轮壳体4的后部固定有离合器壳体5。在离合器壳体5的后部固定有变速器箱6。在变速器箱6的后部设置有升降装置7。在升降装置7能够安装各种作业装置(例如,耕耘机等)。
另外,机体框架2的前部经由前桥机构(未图示)而支承于左右一对前轮8。变速器箱6经由后桥机构(未图示)而支承于左右一对后轮9。
另外,发动机3被发动机罩10覆盖。在发动机罩10的左侧方配置有将发动机3的废气排出的消声器30。在发动机罩10的后方设置有驾驶舱11。在驾驶舱11的内部配置有方向盘12、座位13、各种操作件及踏板等。
发动机3的动力在通过收容于变速器箱6的变速装置(未图示)变速之后,经由所述前桥机构而能够传递到前轮8,并且经由所述后桥机构而能够传递到后轮9。这样一来,通过发动机3的动力而驱动前轮8及后轮9旋转,拖拉机1能够行驶。另外,通过发动机3的动力而能够驱动安装于升降装置7的作业装置。
接着,使用图2至图8,对发动机3的周边(主要是左侧面的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发动机3的周边设置有发动机罩10、侧盖21、侧盖托架22、交流发电机23、交流发电机盖24及消声器30等。
如前所述,图2及图3所示的发动机罩10覆盖发动机3。发动机罩10具备从左方覆盖发动机3的侧面部10a。侧面部10a形成为侧面观察下大致矩形的形状。在侧面部10a形成有切缺部10b。切缺部10b通过对侧面部10a的外缘部(后下端部)进行剪切而形成。
侧盖21设置于切缺部10b的前端部。侧盖21形成为网状,以使空气能够通过。
图4所示的侧盖托架22对侧盖21进行支承。侧盖托架22配置于侧盖21的右方,且固定于发动机3。侧盖21固定于侧盖托架22。
交流发电机23配置于侧盖托架22的上方。交流发电机23构成为能够传递发动机3的动力。交流发电机23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该发动机3的动力而发电。
交流发电机盖24配置于交流发电机23的后方。交流发电机盖24通过将大致板状的构件适当弯曲而构成。交流发电机盖24的上端部固定于发动机3,并且在下端部安装有后述的安装构件70的前侧安装部72。
消声器30配置于交流发电机盖24的后方。消声器30具备DPF31(DieselParticulate Filter:微粒捕集器)及排气管32。
DPF31形成为大致箱状,在内部设置有过滤器。DPF31配置于交流发电机盖24的后上方,与发动机3连接。废气从发动机3流入DPF31内。DPF31通过所述过滤器而能够捕集流入的废气所包含的颗粒状物质。DPF31具备排出部31a。
图4至图6所示的排出部31a用于将通过所述过滤器后的废气向后述的排气管32排出。排出部31a形成为大致筒状。排出部31a以从DPF31的下表面中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该延伸出的端部向左后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排气管32用于将来自排出部31a的废气向拖拉机1的外部排出。排气管32形成为将上下延伸的轴状构件的下端部向大致上方弯曲那样的大致J字状。如图7所示,排气管32通过将与排出部31a连接的配管P利用第一保护构件C1、第二保护构件C2等适当覆盖而构成。如图5至图7所示,排气管32具备第一突出部32a、弯曲部32b、第二突出部32c、孔部32d及突起部32e。
第一突出部32a是排气管32中的在最接近排出部31a一侧(废气的流通方向上的上游侧)形成的部分。第一突出部32a以从排出部31a向左后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2及图8所示,第一突出部32a以从侧面部10a(切缺部10b)的下方向发动机罩10的左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图4至图6所示的弯曲部32b是将第一突出部32a与后述的第二突出部32c连接的部分。弯曲部32b以从第一突出部32a的左后下端部朝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形成。
第二突出部32c是从弯曲部32b向上方突出的部分。第二突出部32c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开口,废气被从该开口部分向外部排出(参照图1)。
孔部32d是形成于弯曲部32b的下部的孔。孔部32d通过将排气管32的第二保护构件C2(最外侧的构件,参照图7)开口而形成。
图7所示的突起部32e形成于排气管32的第一保护构件C1(配管P与第二保护构件C2之间的构件)。突起部32e以从第一保护构件C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这样构成的排气管32在发动机3的驱动时由于排气脉动的影响而振动。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拖拉机1中,作为用于对该排气管32进行支承(对振动进行抑制)的构造,应用支承构造40。
以下,使用图5至图16对支承构造40进行说明。
支承构造40具备支承构件50、连结构件60、安装构件70及振动抑制构件80。
图5所示的支承构件50用于从下方对排气管32进行支承。支承构件50具备框架51及封闭构件52。
图9至图11所示的框架51是形成为使开口部朝向上方的大致U字状的构件。框架51以向右前方(左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框架51具备底面部51a及一对侧壁51b。
底面部51a是框架51的下部。底面部51a形成为长度方向朝向右前方(左后方)的俯视观察下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底面部51a设置有与后述的螺栓61紧固的块状的紧固部51e。紧固部51e设置于底面部51a的左前部及右后部。
一对侧壁51b是框架51的侧部。一对侧壁51b以从底面部51a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形成。一对侧壁51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形成。一对侧壁51b遍及底面部51a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整个区域及另一端部的整个区域而形成。一对侧壁51b的上侧面形成为沿着排气管32的弯曲部32b(第一保护构件C1)的形状那样的大致圆弧状。
如图12所示,这样构成的框架51固定于弯曲部32b。具体而言,一对侧壁51b的上端部经由形成于弯曲部32b的孔部32d而配置于第二保护构件C2的内侧。该一对侧壁51b的上端部在第二保护构件C2内与第一保护构件C1抵接。框架51通过将一对侧壁51b与第一保护构件C1的抵接部位的整个区域焊接而固定于弯曲部32b。这样一来,框架51以其上端部进入排气管32(第二保护构件C2)的方式设置(参照图6)。
在像这样框架51固定于弯曲部32b的状态下,在该框架51与弯曲部32b(第一保护构件C1)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在右前端部(图12中的纸面左端部)及左后端部(图12中的纸面右端部)处开口。以下,将内部空间S中的在左后端部处开口的部分称为“后侧开口部S1”。另外,将内部空间S中的在右前端部处开口的部分称为“前侧开口部S2”。
图10所示的封闭构件52用于将内部空间S封闭。封闭构件52具备后侧封闭构件53及前侧封闭构件54。
后侧封闭构件53是用于从后方将内部空间S封闭的大致板状的构件。后侧封闭构件53形成为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后侧封闭构件53以使板面朝向与底面部51a的长度方向相同方向(右前方(左后方))的方式配置。后侧封闭构件53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一对侧壁51b的内侧面间的距离大,并且比一对侧壁51b的外侧面间的距离小。如图11所示,后侧封闭构件53的厚度W53形成为框架51的厚度W51的一半以下。如图10所示,后侧封闭构件53具备圆弧状部53a及切缺部53b。
圆弧状部53a形成为向下凸的大致半圆状。圆弧状部53a形成于后侧封闭构件53的上侧面的整个区域。圆弧状部53a以沿着弯曲部32b(第一保护构件C1)的形状的方式形成。
切缺部53b形成于后侧封闭构件53的上端(圆弧状部53a)的中央部。切缺部53b形成为如将圆弧状部53a向下方形成切口那样的大致矩形形状。通过使切缺部53b形成于圆弧状部53a的中央部,从而具有缓和由在支承构件50产生的碰撞、热膨胀等对构件造成的影响的效果。
前侧封闭构件54是用于从前方将内部空间S封闭的大致板状的构件。前侧封闭构件54除了其上下方向宽度(长度方向宽度)比后侧封闭构件53的上下方向宽度小这一点之外,与后侧封闭构件53同样地构成。具体而言,前侧封闭构件54的圆弧状部54a及切缺部54b与后侧封闭构件53的圆弧状部53a及切缺部53b相当。
在这样构成的封闭构件52中,后侧封闭构件53固定于框架51的左后端部。具体而言,如图9及图11所示,后侧封闭构件53的右前侧面与框架51的左后端面51c抵接。在这样的状态下,后侧封闭构件53的右前侧面与框架51的左后端面51c局部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图9的点P1所示的部位,合计四个部位)焊接。这样一来,如图12所示,后侧封闭构件53将内部空间S的后侧开口部S1封闭。在该后侧封闭构件53形成有多个(例如四至八个)焊接部。
这样的后侧封闭构件53的上端部经由孔部32d而配置于第二保护构件C2的内侧。如图13所示,该后侧封闭构件53的圆弧状部53a与第一保护构件C1抵接,并且切缺部53b与突起部32e卡合。此外,在图13中,为了说明,示出了将第二保护构件C2等除去后的排气管32。
另外,前侧封闭构件54以与后侧封闭构件53同样的方式固定于框架51的右前端部。具体而言,如图11及图12所示,前侧封闭构件54的左后侧面与框架51的右前端面51d抵接,并局部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部位)焊接于该右前端面51d。由此,前侧封闭构件54将内部空间S的前侧开口部S2封闭。在该前侧封闭构件54形成有多个(例如四至八个)焊接部。
这样的前侧封闭构件54的上端部经由孔部32d而配置于第二保护构件C2的内侧。与后侧封闭构件53同样,该前侧封闭构件54的圆弧状部54a与第一保护构件C1抵接并且切缺部54b与突起部32e卡合。
这样一来,在支承构件50仅将框架51固定于弯曲部32b的状态下,内部空间S开口,此时通过封闭构件52而将该内部空间S的开口部分堵塞。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部空间S成为其开口部分的整个区域被封闭的状态。
图13所示的连结构件60用于将支承构件50与后述的安装构件70连结。对将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板材的右端部向下方弯折那样的主视观察下大致L字状的构件进行适当加强,从而构成连结构件60。在连结构件60载置支承构件50,并通过螺栓61(参照图6)而将该支承构件50固定。螺栓61从连结构件60及支承构件50的下方与支承构件50的紧固部51e(参照图11)紧固。
安装构件70用于将支承构件50及后述的振动抑制构件80安装于发动机3。将多个大致板状的构件适当组合而构成安装构件70。如图13及图14所示,安装构件70具备支承部71、前侧安装部72及后侧安装部73。
支承部71形成为前后长的长条状。以使长度方向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支承部71。更详细而言,支承部71以如下的方式形成:从后端部至前后中途部(比前后中央部靠前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该延伸的端部向右前方伸出。支承部71形成为将前后长的板材的左端部向下方弯折那样的主视观察下大致L字状。
前侧安装部72是从支承部71的前端部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将多个板材适当组合而构成前侧安装部72。
后侧安装部73形成于支承部71的后端部。后侧安装部73通过在支承部71的后端部固定俯视观察下大致L字状的构件而构成。
如图4所示,这样构成的安装构件70的支承部71的前端部固定于侧盖托架22。另外,前侧安装部72固定于交流发电机盖24。这样一来,安装构件70经由侧盖托架22及交流发电机盖24而固定于发动机3的前部。另外,安装构件70的后侧安装部73固定于飞轮壳体4。由此,安装构件70固定于发动机3的后部。如图4及图13所示,在该安装构件70(支承部71)的前后中途部,通过螺栓而固定连结构件60。由此,安装构件70经由连结构件60而能够将支承构件50安装于发动机3。
振动抑制构件80用于抑制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如图14及图15所示,振动抑制构件80具备第一臂81、第二臂82、上侧安装部83及下侧安装部84。
第一臂81形成为将棒状构件适当弯曲那样的形状。第一臂81具备上侧铅直部81a、长条部81b及下侧铅直部81c。
上侧铅直部81a是第一臂81的上部。上侧铅直部81a以上下延伸的方式形成。
长条部81b是第一臂81的上下中途部,并且是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使长度方向朝向右前方(左后方)的棒状的部分。长条部81b以从上侧铅直部81a的下端部弯折而向右前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长条部81b的长度方向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与排气管32的第一突出部32a的突出方向(左后方(右前方))大致平行(参照图8)。
下侧铅直部81c是第一臂81的下部。下侧铅直部81c以从长条部81b的右前下端部弯折而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第二臂82形成为将棒状构件适当弯曲那样的形状。第二臂82配置于第一臂81的后方。第二臂82具备上侧铅直部82a、长条部82b及下侧铅直部82c。
上侧铅直部82a是第二臂82的上部。上侧铅直部82a以上下延伸的方式形成。上侧铅直部82a设置为与第一臂81的上侧铅直部81a接触。
长条部82b是第二臂82的上下中途部,并且是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使长度方向朝向右后方(左前方)的棒状的部分。长条部82b以从上侧铅直部82a的下端部弯折而向右后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长条部82b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与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之间所成的角度小于90度。具体而言,形成为,沿着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的长度方向的直线L81与沿着第二臂82的长条部82b的长度方向的直线L82所成的角度D1小于9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60度)(参照图15的(b))。
下侧铅直部82c是第二臂82的下部。下侧铅直部82c以从长条部82b的右后下端部弯折而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下侧铅直部82c位于第一臂81的下侧铅直部81c的后方。
上侧安装部83用于将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安装于排气管32。上侧安装部83形成为将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构件的右前部向上方弯折那样的大致L字状。在上侧安装部83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上侧铅直部81a、82a)的上端部。上侧安装部83具备固定部83a。
固定部83a是上侧安装部83的右前部(向上方弯折的部分)。固定部83a形成为使板面朝向右前方(左后方)的大致板状。另外,如图8所示,固定部83a的板面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朝向相对于排气管32的第一突出部32a的突出方向(左后方(右前方))向前方倾斜的方向。另外,固定部83a的板面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朝向也相对于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的长度方向(左后方(右前方))向前方倾斜的方向。另外,固定部83a的板面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朝向相对于第二臂82的长条部82b的长度方向(左前方(右后方))大致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约倾斜85度的方向)。
图14及图15所示的下侧安装部84用于将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安装于安装构件70。下侧安装部84形成为大致板状。下侧安装部84形成为使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俯视观察下大致矩形的形状。在下侧安装部84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下侧铅直部81c、82c)的下端部。
这样,振动抑制构件80成为使两个臂(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通过板材(上侧安装部83及下侧安装部84)而一体地形成那样的形状。如图13所示,该振动抑制构件80的上侧安装部83的固定部83a经由规定的构件而固定于排气管32的第二突出部32c。这样一来,上侧安装部83能够将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安装于第二突出部32c。上侧安装部83在固定于排气管32的状态下,配置于发动机罩10的左方且比发动机罩10(切缺部10b)高的位置(参照图15的(a))。
另外,振动抑制构件80的下侧安装部84载置于安装构件70的支承部71的前后中途部,且固定于该支承部71。这样一来,下侧安装部84能够将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安装于安装构件70。由此,振动抑制构件80经由安装构件70等而支承于发动机3。
如图8所示,这样设置的振动抑制构件80配置于排气管32的后方。另外,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在第一突出部32a的后方处,以在俯视观察下穿过发动机罩10的方式设置。另外,第二臂82的长条部82b在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的后方处,以在俯视观察下穿过发动机罩10的方式设置。
在如上构成的支承构造40中,当排气管32由于排气脉动的影响而振动时,能够通过支承构件50及振动抑制构件80来承受该振动。由此,能够抑制排气管32的振动并抑制应力作用于排气管32。
尤其是,通过振动抑制构件80,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振动抑制构件80具备在俯视观察下沿规定方向延伸的长条部81b、82b。通过该长条部81b、82b来承受水平方向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此外,在图16中,为了说明的方便,示意性地示出排气管32的剖面。
在此,长条部81b、82b能够有效地抑制与自身的长度方向(俯视观察下的长度方向)同一方向的振动,而另一方面,难以抑制与自身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振动(不容易承受)。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长条部81b、82b以在俯视观察下互相倾斜(彼此的长度方向不朝向同一方向)的方式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无论排气管32沿水平方向上的哪一方向振动,都能够通过长条部81b、82b来抑制该振动。由此,振动抑制构件80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管32具备向左后下方延伸的第一突出部32a和向上方延伸的第二突出部32c(参照图4)。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第一突出部32a的突出方向A1(俯视观察下的突出方向)的振动和与该突出方向A1正交的正交方向A2的振动,应力容易作用于排气管3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在俯视观察下以与突出方向A1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突出方向A1的振动。另外,通过相对于长条部81b倾斜的第二臂82的长条部82b,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正交方向A2的振动。尤其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长条部82b与长条部81b不正交,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小于90度。由此,长条部82b能够同时抑制突出方向A1及正交方向A2的振动这两方。这样一来,振动抑制构件80能够抑制突出方向A1及正交方向A2的振动,并能够有效地抑制应力作用于排气管32。
另外,通过使第二臂82的长条部82b形成为相对于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在俯视观察下小于90,从而能够使长条部82b的右后端部相对于长条部81b的右前端部难以向后方分离。由此,能够抑制振动抑制构件80的前后方向宽度增大,能够使振动抑制构件80的形状紧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突出方向A1大致平行的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设置于排气管32的第一突出部32a的后方。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接近第一突出部32a地配置长条部81b,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第一突出部32a的后方的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臂82设置于第一臂81的后方。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排气管32的第一突出部32a的右侧(左右内侧)的空间配置振动抑制构件80而能够有效地活用该空间。
振动抑制构件80将两个臂(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分别安装于排气管32及安装构件70。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安装构件70分别支承两个臂,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承受排气管32的振动。
另外,通过上侧安装部83及下侧安装部84,能够将两个臂(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一起安装于排气管32及发动机3。由此,能够节省振动抑制构件80的安装的工序而提高装配性装配性。
另外,如前所述,将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安装于排气管32的上侧安装部83配置在比发动机罩10(切缺部10b)高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振动抑制构件80能够在比较高的位置承受该排气管32的振动(参照图6)。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管32的振动。
在此,排气管32在发动机3的驱动时由于废气的影响而变为高温。因此,若在排气管32的周边存在稻草等异物,则异物由于该排气管32而被加热。尤其是,图12所示的框架51形成为使开口部朝向上方的大致U字状,因此若异物进入内部空间S,则该异物滞留在内部空间S而容易被加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构造40中,在框架51安装封闭构件52,将内部空间S封闭。由此,能够抑制异物进入内部空间S,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排气管32而异物被加热。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管32(第一突出部32a)从发动机罩10向左侧(左后方)突出。在这样的结构中,图12所示的内部空间S的后侧开口部S1侧成为拖拉机1的左右外侧,内部空间S的前侧开口部S2侧成为拖拉机1的左右内侧。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封闭构件52通过后侧封闭构件53将内部空间S的后侧开口部S1封闭。由此,能够将后侧开口部S1及前侧开口部S2中的朝向左右外侧而容易进入异物的后侧开口部S1封闭。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稻草等异物进入内部空间S。
另外,不仅是后侧开口部S1,封闭构件52通过前侧封闭构件54将前侧开口部S2也封闭。由此,通过将内部空间S的开口部全部堵塞,能够有效地抑制稻草等异物进入内部空间S。
另外,如图11所示,后侧封闭构件53及前侧封闭构件54设置为不与框架51的内侧面(底面部51a的上表面及侧壁51b的内侧面)接触而与框架51的左后端面51c及右前端面51d接触。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向右前方的外力作用于后侧封闭构件53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框架51承受该外力。另外,在向左后方的外力作用于前侧封闭构件54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框架51承受该外力。
在此,若将封闭构件52(后侧封闭构件53及前侧封闭构件54)固定于框架51,则支承构件50的强度变高。由此,抑制排气管32的振动的效果提高,而另一方面,在振动时应力容易集中于排气管32的与支承构件50接触的部分(弯曲部32b)的周边。由于该应力集中,排气管32存在产生变形、破损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封闭构件52的固定方法、形状等进行研究,从而即使将封闭构件52固定于框架51,也不过度提高支承构件50的强度。
具体而言,封闭构件52并不焊接于框架51的左后端面51c及右前端面51d的整个区域,而是与框架51局部地焊接(参照图9所示的点P1)。通过这样的结构,与将封闭构件52焊接于左后端面51c及右前端面51d的整个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封闭构件52的与框架51的接合强度。由此,即使将封闭构件52固定于框架51,也能够使支承构件50的强度不过度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在排气管32的振动时应力集中于支承构件50的周边,能够抑制产生排气管32的变形、破损。
另外,如图11所示,封闭构件52的厚度W53、W54以成为框架51的厚度W51的一半以下的方式构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封闭构件52的强度较低。由此,即使将封闭构件52安装于框架51,也能够使支承构件50的强度不过度提高。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管32的振动抑制构件80具备第一臂81和第二臂82,第一臂81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使长度方向朝向规定方向的长条状的长条部81b(第一长条部),承受将拖拉机1(作业车)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第二臂82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使长度方向朝向相对于所述规定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长条状的长条部82b(第二长条部),承受所述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在俯视观察下向互相不同的两个方向延伸的长条部81b、82b来承受排气管32的振动。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管32的振动,因此在排气管32的振动时,能够降低作用于该排气管32的应力。
另外,所述第一臂81及所述第二臂82形成为棒状。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的形状简单化。
另外,所述长条部82b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与所述长条部81b之间所成的角度小于90度。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的右前端部与第二臂82的长条部82b的右后端部(分离的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增大,因此能够将振动抑制构件80设为紧凑的形状。
另外,所述第一臂81安装于所述排气管32和安装构件70(所述拖拉机1中的与所述排气管32不同的规定的构件),所述第二臂82安装于所述排气管32和安装构件70。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而以稳定的状态承受排气管32的振动。
另外,还具备将所述第一臂81及所述第二臂82安装于所述排气管32的上侧安装部83(第一安装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上侧安装部83将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一起安装于排气管32。
另外,所述上侧安装部83位于发动机罩10的外侧,并且设置为在侧视观察下与该发动机罩10重叠。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抑制排气管32的振动。
另外,还具备将所述第一臂81及所述第二臂82安装于所述安装构件70的下侧安装部84(第二安装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下侧安装部84将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一起安装于安装构件70。
另外,所述排气管32具备从发动机罩10向所述拖拉机1的左右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a(突出部),所述长条部81b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第一突出部32a的突出方向A1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所述长条部81b以相对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2a前后排列的方式形成。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活用第一突出部32a(排气管32)周边的空间。
另外,所述第一突出部32a从发动机罩10向所述拖拉机1的左右外侧并且后方突出,所述长条部81b以排列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2a的后方的方式形成,所述长条部82b以排列于所述长条部81b的后方的方式形成。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活用第一突出部32a的后方的空间。
另外,所述长条部81b及所述长条部82b形成为,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左右倾斜,并且在俯视观察下沿左右穿过发动机罩10的侧面部10a。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在确保长条部81b、82b的长度方向宽度的同时减小从发动机罩10的侧面部10a向左右外侧突出的突出宽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长条部81b是第一长条部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拖拉机1是作业车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长条部82b是第二长条部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侧安装部83是第一安装部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侧安装部84是第二安装部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突出部32a是突出部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管32的支承构件50具备框架51和封闭构件52,该框架51具有底面部51a和一对侧壁51b,该底面部51a配置于将拖拉机1(作业车)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32的下方,该一对侧壁51b以从所述底面部51a立起的方式形成并且从下方对所述排气管32进行支承,封闭构件52将形成于所述排气管32与所述框架51之间的内部空间S封闭。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稻草等异物进入框架51内。
另外,所述内部空间S以朝向所述拖拉机1的左右外侧及左右内侧开口的方式形成,所述封闭构件52具备后侧封闭构件53(第一封闭构件),该后侧封闭构件53从所述拖拉机1的左右外侧将所述内部空间S封闭。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内部空间S中的异物容易进入的左右外侧封闭,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异物进入框架51内。
另外,所述封闭构件52还具备前侧封闭构件54(第二封闭构件),该前侧封闭构件54从所述拖拉机1的左右内侧将所述内部空间S封闭。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抑制异物进入框架51内。
另外,所述封闭构件52以与所述框架51的左后端面51c及右前端面51d(所述内部空间S开口侧的端面)接触的方式设置。
通过这样构成,在朝向框架51内的外力(相对于后侧封闭构件53的右前方的外力及相对于前侧封闭构件54的左后方的外力)作用于封闭构件52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框架51来承受该外力。
另外,所述封闭构件52在上端的圆弧状部53a、54a中央具备切缺部53b、54b。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缓和由产生于支承构件50的碰撞、热膨胀对构件造成的影响。
另外,所述封闭构件52的厚度W53、W54为所述框架51的厚度W51的一半以下。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封闭构件52的强度较低而使支承构件50的强度不过度变高。由此,能够抑制产生排气管32的变形、破损。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管32的支承构造40具备支承构件50、抑制所述排气管32的水平方向的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80、支承于发动机3并且安装所述振动抑制构件80的安装构件70及将所述支承构件50与所述安装构件70连结的连结构件60。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经由连结构件60及安装构件70将振动抑制构件80及支承构件50一起安装于发动机3。由此,能够节省安装的工序而提高装配性。
另外,所述支承构件50通过从所述底面部51a的下方紧固螺栓61(紧固构件)而与所述连结构件60连结。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通过封闭构件52将内部空间S封闭,也能够简单地拆装螺栓61。由此,能够实现支承构件50及连结构件60的装配性及维护性的提高。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拖拉机1是作业车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侧封闭构件53是第一封闭构件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侧封闭构件54是第二封闭构件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栓61是紧固构件的实施的一个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在请求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变更。
例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车是拖拉机1,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作业车的种类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作业车也可以是其他的农业车辆、建设车辆、产业车辆等。
另外,排气管32的结构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作业车的种类等而适当变更。例如,排气管32也可以形成为从发动机罩10向右方突出。
另外,第二臂82的长条部82b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第一臂81的长条部81b倾斜即可,相对于长条部81b的倾斜角度怎样都可以。
另外,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形成为棒状,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大致板状等。
另外,振动抑制构件80是将两个棒状构件组合而形成两个长条部81b、82b,但不限定于此。振动抑制构件80例如也可以将一个棒状构件适当弯折而在该一个棒状构件形成长条部81b、82b。
另外,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通过上侧安装部83及下侧安装部84而一起安装于排气管32及安装构件70,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一个个安装。
另外,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安装于排气管32和与该排气管32不同的构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81及第二臂82安装于作为与排气管32不同的构件的安装构件7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安装于发动机3等。
另外,振动抑制构件80配置于排气管32的后方,但与排气管32的位置关系不限定于此,可以设为任意的位置关系。
另外,封闭构件52将内部空间S的开口部分(后侧开口部S1及前侧开口部S2)的整个区域封闭,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开口部分的一部分(例如,仅将后侧开口部S1或前侧开口部S2中的一方)封闭。另外,封闭构件52也可以将后侧开口部S1及前侧开口部S2局部(例如,仅将下半部分、右半部分等)封闭。
另外,封闭构件52与框架51的左后端面51c及右前端面51d接触,但相对于框架51的接触部分不限定于此。封闭构件52例如也可以与框架51的内侧面(底面部51a的上表面及侧壁51b的内侧面)接触。
另外,封闭构件52局部地焊接于框架51的左后端面51c及右前端面51d,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焊接于左后端面51c及右前端面51d的整个区域。另外,封闭构件52并不一定要通过焊接来固定于框架5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固定于框架51。
另外,封闭构件52的厚度W53、W54与框架51的厚度W51的关系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可以设为任意的关系。
另外,支承构件50通过从下方紧固螺栓61而与连结构件60连结,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从其他方向利用螺栓61紧固。另外,支承构件50并不一定要通过螺栓61与连结构件60连结,也可以通过其他紧固构件(螺母等)与连结构件60连结。另外,支承构件50并不一定要使用紧固构件来与连结构件60连结,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例如,焊接等)来与连结构件60连结。

Claims (10)

1.一种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臂和第二臂,
该第一臂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使长度方向朝向规定方向的长条状的第一长条部,并且该第一臂承受将作业车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该第二臂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使长度方向朝向相对于所述规定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长条状的第二长条部,并且该第二臂承受所述排气管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形成为棒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长条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与所述第一长条部之间所成的角度小于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安装于所述排气管和所述作业车中的与所述排气管不同的规定的构件,
所述第二臂安装于所述排气管和所述作业车中的与所述排气管不同的规定的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将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安装于所述排气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发动机罩的外侧,并且以在侧视观察下与该发动机罩重叠的方式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安装部,该第二安装部将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安装于所述规定的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具备从发动机罩向所述作业车的左右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一长条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所述第一长条部以相对于所述突出部前后排列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从发动机罩向所述作业车的左右外侧且后方突出,
所述第一长条部以排列于所述突出部的后方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二长条部以排列于所述第一长条部的后方的方式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长条部及所述第二长条部形成为,长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左右倾斜,并且在俯视观察下沿左右穿过发动机罩的侧面部。
CN201922328778.6U 2018-12-27 2019-12-23 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 Active CN21152493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4523 2018-12-27
JP2018244523A JP7084864B2 (ja) 2018-12-27 2018-12-27 排気管の制振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24939U true CN211524939U (zh) 2020-09-18

Family

ID=71450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28778.6U Active CN211524939U (zh) 2018-12-27 2019-12-23 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84864B2 (zh)
CN (1) CN21152493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6579Y2 (zh) * 1978-09-26 1986-10-23
JP2554037Y2 (ja) * 1991-10-15 1997-11-12 日野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ックエキゾーストパイプ
US7678168B2 (en) * 2006-12-14 2010-03-16 Paccar Inc. Multiple urethane tuned exhaust damper for vertical exhaust
JP6226816B2 (ja) * 2014-05-26 2017-11-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JP2016078594A (ja) * 2014-10-15 2016-05-1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84864B2 (ja) 2022-06-15
JP2020104654A (ja)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9957B2 (en) Framework of vehicle
EP2985436B1 (en) Work machine
JP4705130B2 (ja) 建設機械
JP5205551B2 (ja) 作業車両
US9175455B2 (en) Bulldozer
JP6707489B2 (ja) トラクタ
WO2015019502A1 (ja) 支持機構、排気処理ユニット、ホイールローダ
JP5576583B1 (ja) ブルドーザ
JP5676827B1 (ja) 支持機構、排気処理ユニット、ホイールローダ
JP6815255B2 (ja) トラクタ
JP2010105585A (ja)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JP322689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1524939U (zh) 排气管的振动抑制构件
JP7084865B2 (ja) 排気管の支持部材及び排気管の支持構造
EP3785963B1 (en) Work vehicle
CN113329933B (zh) 作业车辆
JP3713703B2 (ja)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
JP6281556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KR102588225B1 (ko) 작업차의 머플러 장치 및 작업차
JP7077863B2 (ja) シフトブラケット
JPH0443172A (ja) 自動車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取付部構造
EP3628838B1 (en) Vehicle
CN111749775B (zh) 跨骑式车辆
JP2022002957A (ja) トラクタ
JP3539111B2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用フレ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