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22695U -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22695U
CN211522695U CN201922286820.2U CN201922286820U CN211522695U CN 211522695 U CN211522695 U CN 211522695U CN 201922286820 U CN201922286820 U CN 201922286820U CN 211522695 U CN211522695 U CN 211522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rflow
motor vehicle
layer
vehicle lane
roa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682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永启
苗世春
陈冰轮
王小华
闫广聪
魏艳庆
梁素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28682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22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22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22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多个溢流井,溢流井的上端低于两侧的车道表面,所述溢流井的下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城市地下水管廊相连通,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外溢流接头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本实用新型中下沉式绿化带形成下凹式绿地,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然后经过多级过滤、两级沉淀后,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交通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市政道路横断面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特殊断面还可包括应急车道、路肩和排水沟。规划设计中以满足行人、公交、非机动车交通、机动车等交通安全及市政管线敷设要求为前提。传统的市政道路横断面设计采用隔离护栏、隔离墩或绿化带将对向车道隔开,或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隔开。在遇到强降雨时,主要是通过路面径流,通过快排的方式,将大面积的雨水汇集到路面上的下水道井盖排水,经由排水管排出,这种“快排”模式约10%下渗,约10%蒸发,其余约80%排放,短时间内雨水量激增,排水能力差,雨水的冲刷下,将树叶树枝以及塑料袋等物质一起冲入下水道,堵塞下水口,造成路面内涝严重,甚至在巨大压力下,地势低的下水道井盖被冲开,造成安全隐患,且汇集的雨水排放到河流后,直接流失,无法再利用。
目前也有些道路结合下沉式绿化带,将雨水径流引向绿化带,绿化带中设置溢流井,但是目前下沉式绿化带的路缘石采用普通的隔离墩,道路雨水需溢流过路缘石,才能进入绿化带中,将路面上的树叶等杂质一起带入,不能进行简单过滤,将过滤压力集中到溢流井的过滤网中,加重了其过滤压力,尤其是在秋冬天树叶较多的时候,甚至造成堵塞,影响到排水效果,尤其是城市多幅路,排水压力增大,另外待雨水渗透后,绿化带上残留垃圾不易清扫收集,给环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发明内容
为克服所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与两侧的市政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所述第一路缘石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
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多个溢流井,溢流井的上端低于两侧的车行道和人行道表面,所述溢流井的下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外溢流接头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外溢流接头上盖设有漏水篦子,所述溢流井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内溢流堰与外溢流接头之间的空间。
具体的,所述内溢流堰上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外边缘设有过滤栅栏,过滤栅栏位于第二过滤网与漏水篦子之间,形成过滤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路缘石上的排水口设为上窄、下宽的结构,第一路缘石上位于排水口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第一过滤网外固定设有过滤框,过滤框卡接在限位槽内。
具体地,所述过滤框与第一路缘石之间通过转轴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市政道路包括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人行道,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设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车道之间,或者非机动车车道与机动车车道之间。
具体地,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由上到下依次设为蓄水层、土壤层、碎石层和垫层,穿孔排水管铺设在垫层内。
具体地,所述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由上到下依次设为磨耗层、上面层、下面层、联结层、基层、垫层,穿孔排水管铺设在垫层内。
具体地,两条对向的所述机动车车道之间设有隔离排水渠,隔离排水渠与其相邻的机动车车道之间设有第二路缘石,隔离排水渠的底面设有渗漏管,渗漏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下沉式绿化带形成下凹式绿地,便于径流雨水汇入,路缘石的设计,能够进行初级过滤,将大的片状物,如树叶、垃圾袋等阻挡在下沉式绿化带外侧,防止堵塞溢流井口,同时便于在雨后,将垃圾清扫收集,然后经过多级过滤、两级沉淀后,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路缘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路缘石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井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口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口处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动车车道,101磨耗层,102上面层,103下面层,104联结层,105基层,106垫层,2非机动车车道,3人行道,4下沉式绿化带,401蓄水层,402土壤层,403碎石层,404隔板,405垫层,5隔离排水渠,6市政排水管,61穿孔排水管,7第一路缘石,701第一过滤网,702过滤框,703转轴,8第二路缘石,9溢流井,901沉淀池,902外溢流接头,903外溢流口,904漏水篦子,905内溢流堰,906第二过滤网,907过滤栅栏。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3所示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4,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4与两侧的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7,所述第一路缘石7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701;
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内设有多个溢流井9,溢流井9的上端低于两侧的车道表面,所述溢流井9的下端设有沉淀池901,沉淀池901通过穿孔排水管61与市政排水管6相连通,所述溢流井9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902,外溢流接头902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903,外溢流接头902上盖设有漏水篦子904,所述溢流井9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902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903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905,内溢流堰905与外溢流接头902之间的空间,可以对雨水进行初步沉淀过滤。
具体的,所述内溢流堰905上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过滤网906,第二过滤网906外边缘设有过滤栅栏907,过滤栅栏907位于第二过滤网906与漏水篦子904之间,形成过滤结构。
实施例二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路缘石7上的排水口设为上窄、下宽的结构,第一路缘石7上位于排水口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第一过滤网701外固定设有过滤框702,过滤框702卡接在限位槽内,方便拆卸维护。
具体地,所述过滤框702与第一路缘石7之间通过转轴703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市政道路包括机动车车道1、非机动车车道2、人行道3,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设在人行道3与非机动车车道2之间,或者非机动车车道2与机动车车道1之间。
具体地,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由上到下依次设为蓄水层401、土壤层402、碎石层403和垫层405,穿孔排水管61铺设在垫层405内,所述垫层405与碎石层403之间设有联结板404,联结板404采用混凝土板材制成。
具体地,所述机动车车道1、非机动车车道2由上到下依次设为磨耗层101、上面层102、下面层103、联结层104、基层105、垫层106,穿孔排水管61铺设在垫层内,人行道3采用渗水砖铺设。
具体地,道路中央两条对向的所述机动车车道1之间设有隔离排水渠5,隔离排水渠,起到隔离城市对向交通的功能,同时能够进行部分排水。隔离排水渠5与其相邻的机动车车道1之间设有第二路缘石8,隔离排水渠5的底面设有渗漏管51,渗漏管51与市政排水管6相连通,第二路缘石8的结构与第一路缘石7相同。
径流的雨水,首先经过第一路缘石8、第二路缘石7上的第一过滤网过滤掉大的物体,进行初级过滤,进入下沉式绿化带4中的雨水经过外溢流口903,进行第二级过滤,在外溢流接头902内形成一级沉淀,将雨水携带的沙土初步沉淀,然后经过内溢流堰905上的过滤栅栏907、第二过滤网906,进行第三级、第四级过滤,进行进入溢流井9内,在溢流井9内的沉淀池内,进行二级沉淀,再通过排水管61进入市政排水管6内,再进行后续的处理利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Claims (8)

1.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与两侧的市政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所述第一路缘石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
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多个溢流井,溢流井的上端低于两侧的两侧的市政道路表面,所述溢流井的下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外溢流接头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外溢流接头上盖设有漏水篦子,所述溢流井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内溢流堰与外溢流接头之间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溢流堰上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外边缘设有过滤栅栏,过滤栅栏位于第二过滤网与漏水篦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缘石上的排水口设为上窄、下宽的结构,第一路缘石上位于排水口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第一过滤网外固定设有过滤框,过滤框卡接在限位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框与第一路缘石之间通过转轴固定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市政道路包括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人行道,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设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车道之间,或者非机动车车道与机动车车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由上到下依次设为蓄水层、土壤层、碎石层和垫层,穿孔排水管铺设在垫层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由上到下依次设为磨耗层、上面层、下面层、联结层、基层、垫层,穿孔排水管铺设在垫层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条对向的所述机动车车道之间设有隔离排水渠,隔离排水渠,隔离排水渠与其相邻的机动车车道之间设有第二路缘石,隔离排水渠的底面设有渗漏管,渗漏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
CN201922286820.2U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Active CN211522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6820.2U CN211522695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6820.2U CN211522695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22695U true CN211522695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65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6820.2U Active CN211522695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226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0340A (zh) * 2022-06-15 2022-08-30 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海绵停车场及其污水处理流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0340A (zh) * 2022-06-15 2022-08-30 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海绵停车场及其污水处理流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5316B (zh) 一种具有排水及截污功能的路缘石
CN108104247B (zh) 具有初期雨水弃流功能的混合流非下凹生物滞留池
CN101265722A (zh) 环保型道路雨水口
CN106758675A (zh) 带有滤水净水路缘石的雨水收集生态路面
CN110042724A (zh)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CN103233433A (zh) 一种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CN108797756A (zh) 一种景观绿化内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系统
CN102574718A (zh) 一种促进水利用的方案和方法
CN203866895U (zh) 一种生态雨水收集系统
CN105201068A (zh) 雨水资源化处理工艺
CN211522695U (zh)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CN206815479U (zh) 景观旋流排渗井
CN216474335U (zh) 一种用于安装夜光透水地砖的地基结构
CN206721599U (zh) 一种带有滤水净水路缘石的雨水收集生态路面
CN210684370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生物净化滞留带结构
CN214143119U (zh) 一种城市道路生态型雨水渗透滞留系统
CN114922277A (zh)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海绵型边沟结构
CN210065466U (zh) 一种径流污染控制生态滤沟
CN207244792U (zh) 道路降水净化系统
CN206681110U (zh) 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
KR20040048556A (ko) 도로의 배수처리 방법
CN217439127U (zh)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海绵型边沟结构
CN112609528A (zh)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424705A (zh) 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系统
CN111663626A (zh) 一种海绵城市的水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