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3070U -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3070U
CN211503070U CN201922403518.0U CN201922403518U CN211503070U CN 211503070 U CN211503070 U CN 211503070U CN 201922403518 U CN201922403518 U CN 201922403518U CN 211503070 U CN211503070 U CN 211503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outlet
exhaust
fres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035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文恭
李波
杨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ndu Top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andu Top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andu Top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andu Top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035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3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3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3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包括外壳和发泡组件,热交换器和发泡组件均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壳的中空腔体内,并共同将中空腔体分隔为室外新风腔、室内回风腔、室内送风腔、室外排风腔和旁通腔;室外新风腔通过热交换器与室内送风腔连通,室内回风腔通过热交换器与室外排风腔连通,旁通腔的一端与室内回风腔连通,旁通腔的另一端与室外排风腔连通;其中,发泡组件由EPS发泡材料制成。上述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组装时将发泡组件放入外壳中,然后再装入其他部件即可;同时,需要维修时,直接将各个部件从外壳内腔中拆卸出来即可,这种内部结构模块化的组装形式提高了产品的组装效率以及检修维护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净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夏季或者寒冷的冬季,人们为了保持室内舒适的空气状态,需长时间的关闭门窗;由此,会造成室内二氧化碳以及污浊空气的堆积,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新风净化换气设备是一种通风换气设备,能够在保证门窗紧闭的情况下,为使用者提供新鲜、舒适的空气。
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较多、较杂,主要分为:单向流换气装置(只进风不排风)、双向流换气装置(有进风有排风,一般配备有热交换器部件);配备高效过滤器的换气装置、不配备高效过滤器的换气装置。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又分为:吊顶式安装换气装置、落地式安装换气装置、壁挂式安装换气装置等。本装置是一种吊顶式双向流配备有高效过滤器的产品。
吊顶式双向流配备高效过滤器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有许多的优势:吊顶式安装可以实现一机多用,安装一台设备可以同时处理不同房间的空气;双向流产品可以在向室内送风的同时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实现快速的换气,同时由于装置内配备了热交换器部件,可以回收排风中温度以及湿度能量作用于新风,有效的降低了能源损耗;配备有高效过滤器的装置,可以在保证新风空气新鲜的同时去除空气中的有害微小颗粒物(PM2.5颗粒等)。但由于装置的功能繁多,吊顶式双向流带高效过滤器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装置的制作、组装、安装以及维护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以提高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安装及维护的便利性。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中空的腔体;
发泡组件和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和发泡组件均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中空腔体内,并共同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为室外新风腔、室内回风腔、室内送风腔、室外排风腔和旁通腔;所述室外新风腔通过热交换器与室内送风腔连通,所述室内回风腔通过热交换器与室外排风腔连通,所述旁通腔的一端与室内回风腔连通,所述旁通腔的另一端与室外排风腔连通。
其中较优地,所述发泡组件包括新风进口发泡、排风进口发泡、新风出口发泡、排风出口发泡以及旁通发泡;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和排风进口发泡相对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两侧,所述新风出口发泡和排风出口发泡相对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两侧;所述旁通发泡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侧壁与外壳之间,并且位于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和排风进口发泡之间的位置;所述新风进口发泡、排风进口发泡、新风出口发泡、排风出口发泡以及旁通发泡均由EPS发泡材料一体成型。
其中较优地,所述外壳上开设有新风进口、排风进口、新风出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具有新风进气通道,所述排风进口发泡具有排风进气通道,所述排风出口发泡具有排风出气通道,所述新风出口发泡具有新风出气通道,所述旁通发泡具有旁通通道;
所述新风进口通过所述新风进气通道与室外新风腔连通,所述排风进口通过所述排风进气通道与室内回风腔连通,所述新风出口通过所述新风出气通道与室内送风腔连通,所述排风出口通过所述排风出气通道与室外排风腔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排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排风腔连通;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新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排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新风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排风出气通道连通。
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进气通道具有面向新风进口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的出风口;
所述排风进气通道具有面向排风进口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的出风口,所述排风进气通道还具有面向旁通发泡的旁通入口;
所述新风出气通道具有面向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新风出口的出风口;
所述排风出气通道具有面向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排风出口的出风口;
所述旁通通道具有面向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旁通入口的入口,并具有面向室外排风腔的出风口。
其中较优地,所述排风进口发泡和顶板之间限定了从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到新风出气通道的进风口的上方空间;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和顶板之间限定了从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到排风出气通道的进风口的上方空间;
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外壳的底板和排风出口发泡靠近热交换器的侧面外壳一起限定了从新风进气通道的出口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的室外新风腔;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外壳的底板以及所述新风出口发泡靠近热交换器的侧面外壳一起限定了从排风进气通道的出口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的室内回风腔;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外壳的顶板以及排风进口发泡的顶部外壳一起限定了从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流经排风进口发泡上方空间到新风送气通道的室内送风腔;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外壳的顶板以及新风进口发泡的顶部外壳一起限定了从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流经新风进口发泡上方空间到排风出气通道的室外排风腔。
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旁通阀,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腔内,并能够沿设定方向往复摆动,所述旁通阀摆动至第一位置处,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关闭,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旁通入口打开;所述旁通阀摆动至第二位置处,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打开,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旁通入口关闭;所述旁通阀摆动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和旁通入口均打开。
其中较优地,所述旁通阀包括挡板、连杆和驱动装置,所述挡板通过所述连杆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挡板沿设定角度往复摆动,以封闭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或旁通入口。
其中较优地,所述热交换器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棱边与第二棱边相对,第三棱边与第四棱边相对;
所述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分别与外壳的内壁相匹配;所述第三棱边与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和排风出口发泡相匹配,所述第四棱边与所述排风进口发泡和新风出口发泡相匹配;
所述新风进口发泡与排风出口发泡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侧壁上共同形成有用于限位所述第三棱边的第一弯折部;所述排风进口发泡与新风出口发泡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侧壁上共同形成有用于限位所述第四棱边的第二弯折部。
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进口发泡靠近所述排风出口发泡的一侧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排风出口发泡靠近所述新风进口发泡的一侧具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卡合,以固定所述新风进口发泡与排风出口发泡的相对位置;
所述排风进口发泡靠近所述新风出口发泡的一侧具有第二凹陷部,所述新风出口发泡靠近所述排风进口发泡的一侧具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卡合,以固定所述排风进口发泡与新风出口发泡的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包括由EPS发泡材料制作的发泡组件,其通过热交换器和发泡组件共同将外壳的中空腔体分隔为室外新风腔、室内回风腔、室内送风腔、室外排风腔和旁通腔,发泡组件由模具直接成型,组装时将发泡组件放入外壳中,并将热交换器与发泡组件进行限位匹配,然后再装入其他部件即可,同时,需要维修时,直接将发泡组件及各个部件从外壳中拆卸出来即可。这种内部结构模块化的组装形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组装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进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装置检修维护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发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发泡组件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新风进口发泡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和图6B分别是图3中排风进口发泡的两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新风出口发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中排风出口发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旁通发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旁通阀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
1、外壳;11、室外新风腔;12、室内回风腔;13、室内送风腔;14、室外排风腔;15、旁通腔;16、新风进口;17、排风进口;18、新风出口;19、排风出口;
2、发泡组件;21、新风进口发泡;22、排风进口发泡;23、新风出口发泡;24、排风出口发泡;25、旁通发泡;211、新风进气通道;212、第一凹陷部;221、排风进气通道;221A、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221B、排风进气通道的旁通入口;222、第二凹陷部;231、新风出气通道;232、第二凸起部;241、排风出气通道;242、第一凸起部;251、旁通通道;
3、热交换器;31、第一进口;32、第二进口;33、第一出口;34、第二出口;35、第一棱边;36、第二棱边;37、第三棱边;38、第四棱边;
4、第一风机;
5、第二风机;
6、第一新风过滤器;
7、第二新风过滤器;
8、排风过滤器;
9、控制装置;
10、旁通阀;101、挡板;102、连杆;103、驱动装置;
20、第一弯折部;
30、第二弯折部;
40、检修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包括:金属外壳1、发泡组件2、热交换器3、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第一新风过滤器6、第二新风过滤器7、排风过滤器8以及控制装置9。第一风机4和第二风机5均与所述控制装置9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9能够控制第一风机4和第二风机5的开启与关闭,进而控制整个装置的运行与停止。
参照图2和图3所示,所述金属外壳1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外壳1包括顶板、底板和四个侧壁,从而限定出中空的腔体。参照图1所示,所述发泡组件2和热交换器3均可拆卸地安装在金属外壳1的中空腔体内,并共同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为室外新风腔11、室内回风腔12、室内送风腔13、室外排风腔14和旁通腔15。
具体来说,参见图1的方位,热交换器3和旁通腔15设置在外壳1的中部,热交换器3和旁通腔15共同将金属外壳1的中空腔体分为室内侧和室外侧。所述热交换器3具有第一进口31、第二进口32、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34,所述第一进口31与室外新风腔11连通,所述第二进口32与室内回风腔12连通,所述第一出口33与室内送风腔13连通,所述第二出口34与室外排风腔14连通。
所述外壳1上开设有新风进口16、排风进口17、新风出口18和排风出口19。在该实施例中,新风进口16、排风进口17、新风出口18和排风出口19分室内侧和室外侧相对设置在外壳1的两侧壁板上。所述新风进口16与室外新风腔11相连通,所述排风进口17与室内回风腔12相连通,所述新风出口18与室内送风腔13相连通,所述排风出口19与室外排风腔14相连通。所述室外新风腔11通过热交换器3与室内送风腔13连通,所述室内回风腔12通过热交换器3与室外排风腔14连通,所述旁通腔15的一端与室内回风腔12连通,所述旁通腔15的另一端与室外排风腔14连通。
所述第一新风过滤器6设置在所述室外新风腔11内,用于过滤新风中的较大颗粒物(例如:灰尘、毛絮等),第一新风过滤器6可以贴装在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处;所述第二新风过滤器7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腔13内,用于过滤新风中微小颗粒的有害物质(例如:PM2.5颗粒物);所述排风过滤器8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腔12内,用于过滤室内空气中的较大颗粒物(例如:灰尘、毛絮等),排风过滤器8可以贴装在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2处。
所述第一风机4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腔13内,所述第一风机4的出风口通过所述新风出口18与室内空气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6与室外空气相连通。室外新风能够通过所述新风进口16进入所述室外新风腔11内;并通过第一新风过滤器6进行初级过滤后进入热交换器3中进行能量交换;进行能量交换之后的新风会经过第二新风过滤器7进行高级过滤后进入到室内送风腔13内;所述第一风机4能够将室内送风腔13内经过两次过滤后的新风送入室内,图1中白色箭头所示即为室外新风的流动方向。
所述第二风机5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腔14内,所述第二风机5的出风口通过所述排风出口19与室外空气相连通,所述排风进口17与室内空气相连通。室内空气通过所述排风进口17进入所述室内回风腔12内,并通过排风过滤器8进行初级过滤后进入热交换器3中进行热交换;经过所述热交换器3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进入室外排风腔14内,所述第二风机5能够将室外排风腔14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图1中黑色箭头所示即为室内浑浊空气的流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在金属外壳1中设置的发泡组件2由模具直接成型。组装时将发泡组件2放入外壳1中,并将热交换器3与发泡组件2进行限位匹配,然后再装入其他部件即可,同时,需要维修时,直接将发泡组件2及各个部件从外壳1中拆卸出来即可。这种内部结构模块化的组装形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组装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进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装置检修维护的便利性。此外,本实施例中,利用所述旁通腔15能够实现回风旁通功能,在炎热夏季夜晚,当室外温度比较适宜时,室外新风可以通过热交换器直接送入室内,而无需与室内回风进行能量交换,室内的污浊空气可以不经过热交换器3,而直接通过旁通通道排出室外,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能源的损耗,同时提升热交换器3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发泡组件2包括新风进口发泡21、排风进口发泡22、新风出口发泡23、排风出口发泡24以及旁通发泡25,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排风进口发泡22、新风出口发泡23、排风出口发泡24以及旁通发泡25均由EPS发泡材料一体成型。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排风进口发泡22、新风出口发泡23、排风出口发泡24以及旁通发泡25和热交换器3均可拆卸地安装在金属外壳1的中空腔体内,并共同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为室外新风腔11、室内回风腔12、室内送风腔13、室外排风腔14和旁通腔15。使用EPS制作发泡零件具有下列优点:第一,原材料成本低,零件成型及模具制作简单,从而能够降低开模成本和制造成本;第二,EPS发泡质量,从而使得整个装置质量轻,运输及安装更加便捷;第三,EPS发泡柔软,有助于提升整个装置的密封性;第四,EPS发泡的隔音隔热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的保温效果和隔音效果;第五,由于内部结构使用整体的EPS发泡形式,发泡零部件取代了金属钣金外壳内部的钣金隔板及密封件,进一步简化了产品的组装过程;第六,由于金属外壳内设置EPS发泡零件,装置的保温效果更加优良,提升了装置的热交换效率,降低了装置产生凝露的可能,可以使装置适用更加恶劣的环境,并节约了装置需要使用的保温棉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和排风进口发泡22相对设置在热交换器3的两侧,所述新风出口发泡23和排风出口发泡24相对设置在热交换器3的两侧;所述旁通发泡25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3的后侧壁和外壳1之间,并位于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和排风进口发泡22之间。以图1中所示的下方为前,即以图2中正对的一面为前,以图2中的上方为上,对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中的新风方向和回风方向进行描述。在图1所示的俯视图中,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以从左后到右前的方向和从右后到左前的方向交叉,在图2所示的正视图中,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以从左下到右上的方向和从右下到左上的方向交叉。在图1和图2中分别以带白色箭头的曲线表示新风的流动方向,以带黑色箭头的曲线表示回风的流动方向。
参照图5至图9所示,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具有新风进气通道211,新风进气通道211具有面向新风进口16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的出风口;所述排风进口发泡22具有排风进气通道221,排风进气通道221具有面向排风进口17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2的出风口221A,排风进气通道221还具有面向旁通发泡25的旁通入口221B;所述新风出口发泡23具有新风出气通道231,新风出气通道231具有面向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3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新风出口18的出风口;所述排风出口发泡24具有排风出气通道241,排风出气通道241具有面向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排风出口19的出风口;所述旁通发泡25具有旁通通道251,所述旁通通道251具有面向所述排风进气通道221的旁通入口221B的入口,并具有面向室外排风腔14的出风口。所述新风进口16通过所述新风进气通道211与室外新风腔11连通,所述排风进口17通过所述排风进气通道221与室内回风腔12连通,所述新风出口18通过所述新风出气通道231与室内送风腔13连通,所述排风出口19通过所述排风出气通道241与室外排风腔14连通,所述旁通通道251的一端与所述排风进气通道221的旁通入口221B连通,所述旁通通道251的另一端与室外排风腔14连通。
所述排风进口发泡22和顶板之间限定了从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3到新风出气通道231的进风口的上方空间;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和顶板之间限定了从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到排风出气通道241的进风口的上方空间。
所述热交换器3具有第一进口31、第二进口32、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34,所述第一进口31通过室外新风腔11与所述新风进气通道211连通,所述第二进口32通过室内回风腔12与所述排风进气通道221连通,所述第一出口33通过室内送风腔13与所述新风出气通道231连通,所述第二出口34通过室外排风腔14与所述排风出气通道241连通。由于各个发泡零件是相互独立的模块,在方便安拆的同时,能够根据所需腔室大小的不同选择不同尺寸的发泡零件进行匹配,以保证外壳1的腔体能够将所有部件容纳在内,而且结构较为紧凑。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旁通阀10。参照图1所示,所述旁通阀10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腔12内,并能够沿设定方向往复摆动。所述旁通阀10摆动至第一位置处(即图1所示的位置处),所述排风进气通道221的出风口221A关闭,并使排风进气通道221的旁通入口221B打开,所述旁通通道251打开;此时,整个装置处于旁通模式,室内浑浊空气通过旁通通道251进入室外排风腔14,并通过排风出气通道241直接排出到室外。所述旁通阀10摆动至第二位置处(在图1中需要向上摆动),所述排风进气通道221的出风口221A打开,并使排风进气通道221的旁通入口221B关闭,所述旁通通道251关闭;此时,整个装置处于正常排风模式,室内浑浊空气通过排风进气通道221进入热交换器3中进行能量交换,然后排出到室外。所述旁通阀10摆动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所述排风进气通道221和旁通通道251均打开,此时为混合排风模式,即室内浑浊空气有一部分经过热交换器3进行能量交换后排出到室外,另一部分不经过热交换器3直接排出到室外,此时,可通过调节所述旁通阀10的位置进行风量的分配,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参照图10所示,所述旁通阀10包括挡板101、连杆102和驱动装置103,所述挡板101通过所述连杆102与驱动装置103连接,所述驱动装置103能够驱动所述挡板101沿设定角度往复摆动,以封闭所述排风进气通道221的出风口221A或旁通入口221B,从而控制旁通通道251的开启和关闭。本实施例中的旁通阀10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检修和维护。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器3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3的第一棱边35与第二棱边36相对,第三棱边37与第四棱边38相对。所述第一棱边35和第二棱边36分别与外壳1的顶板和底板的内壁相匹配,从而将中空腔体分割为室内侧和室外侧;所述第三棱边37与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和排风出口发泡24相匹配,所述第四棱边38与所述排风进口发泡22和新风出口发泡23相匹配;所述旁通发泡25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3的后侧壁与外壳1的后侧壁之间,并位于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和排风进口发泡22之间。通过各个发泡零件以及外壳1的内壁对热交换器3的四条棱边进行限位,以固定热交换器3的相对位置,从而保证了新风或室内空气能够以最佳的角度进入所述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与排风出口发泡24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器3的侧壁上共同形成有用于限位所述第三棱边37的第一弯折部20;所述排风进口发泡22与新风出口发泡23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器3的侧壁上共同形成有用于限位所述第四棱边38的第二弯折部30。通过第一弯折部20和第二弯折部30分别与热交换器3的第三、第四棱边相匹配的方式,在保证对热交换器3进行限位的同时,还能够对所述热交换器3的棱边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第一弯折部20和第二弯折部30分别构成热交换器3两侧的滑轨,在安装时,直接将热交换器3从第一弯折部20和第二弯折部30靠近外壳1的一端推进到与旁通发泡25抵接的位置,完成安装,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在上述结构中,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外壳1的底板和排风出口发泡24靠近热交换器的侧面外壳一起限定了从新风进气通道211的出口到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的室外新风腔11。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2、外壳1的底板以及所述新风出口发泡23靠近热交换器的侧面外壳一起限定了从排风进气通道221的出口到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2的室内回风腔12。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3、外壳1的顶板以及排风进口发泡22的顶部外壳一起限定了从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3流经排风进口发泡22上方空间到新风送气通道231的室内送风腔13。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外壳1的顶板以及新风进口发泡21的顶部外壳一起限定了从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流经新风进口发泡21上方空间到排风出气通道241的室外排风腔14。
在上述实施例中,从新风进口16进入的新风从新风进气通道211的出风口吹出后,进入与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相连通的室外新风腔11(位于图2所示的左下角位置),然后从沿热交换器3的整个侧向长度方向分布的所有新风通道流过,进入与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3相连通的室内送风腔13(位于图2所示的右上角位置),并被第一风机4抽入新风出气通道231,最后被送往室内。
热交换时,从排风进口17进入的室外回风从排风进气通道221的出风口吹出后,进入与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2相连通的室内回风腔12(位于图2所示的右下角位置),然后从沿热交换器3的整个侧向长度方向分布的所有回风通道流过,进入与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相连通的室外排风腔14(位于图2所示的左上角位置),并被第二风机5抽入排风出气通道241,最后被排往室外。
当旁通模式开启时,从排风进口17进入的室外回风从排风进气通道221的旁通入口221B流经旁通通道251,然后进入新风进口发泡21的顶部外壳与外壳1的顶板之间限定的上方空间,最后被第二风机5抽入排风出气通道241,最后被排到室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靠近所述排风出口发泡24的一侧具有第一凹陷部212,所述排风出口发泡24靠近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的一侧具有第一凸起部242,所述第一凸起部242与所述第一凹陷部212相卡合,以固定所述新风进口发泡21与排风出口发泡24的相对位置。同时,所述排风进口发泡22靠近所述新风出口发泡23的一侧具有第二凹陷部222,所述新风出口发泡23靠近所述排风进口发泡22的一侧具有第二凸起部232,所述第二凸起部232与所述第二凹陷部222相卡合,以固定所述排风进口发泡22与新风出口发泡23的相对位置。利用凸起部与凹陷部相配合的方式能够先将各个发泡零件组装定位后,再一起装入外壳1的内腔内,不仅使用较为便利,而且不用额外增加连接件。此外,利用凸起部与凹陷部相配合的方式实现新风出口发泡23和排风进口发泡22的连接以及新风进口发泡21与排风出口发泡24的连接,还保证了各腔室的密封性。
传统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需要在整个外壳1的外部包裹保温棉进行保温。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新风进口发泡21、排风进口发泡22、新风出口发泡23、排风出口发泡24以及旁通发泡25均使用EPS材料制作,一方面取代了原先设置在钣金外壳内部的钣金挡板,简化了外壳内的结构,使得装配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提高了整个装置的保温性和密封性,使得整个装置只需使用少量保温棉进行保温即可。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只需要在外壳1室外侧的内壁上未被EPS材料覆盖的区域粘贴保温棉即可,节约了约15%的保温棉。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参照图1所示,所述外壳1上还开设有检修口,检修口设置在外壳与热交换器3对应的前壁板上。所述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检修盖板40,所述检修盖板40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外壳1上,并封堵所述检修口。当需要对整个装置进行检修时,打开所述检修盖板40,从所述检修口即可对整个装置进行检修。同时,由于新风进口发泡21、排风进口发泡22、新风出口发泡23、排风出口发泡24以及旁通发泡25为五个独立的模块,因此,检修时,可将各个模块分别单独拆出,可以极大地方便对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控制装置9进行检修,而不需将整个装置从吊顶内部拆下,极大方便了产品的检修工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将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中空的腔体;
发泡组件和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和发泡组件均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中空腔体内,并共同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为室外新风腔、室内回风腔、室内送风腔、室外排风腔和旁通腔;所述室外新风腔通过热交换器与室内送风腔连通,所述室内回风腔通过热交换器与室外排风腔连通,所述旁通腔的一端与室内回风腔连通,所述旁通腔的另一端与室外排风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泡组件包括新风进口发泡、排风进口发泡、新风出口发泡、排风出口发泡以及旁通发泡;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和排风进口发泡相对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两侧,所述新风出口发泡和排风出口发泡相对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两侧;所述旁通发泡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侧壁与外壳之间,并位于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和排风进口发泡之间;所述新风进口发泡、排风进口发泡、新风出口发泡、排风出口发泡以及旁通发泡均由EPS发泡材料一体成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上开设有新风进口、排风进口、新风出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具有新风进气通道,所述排风进口发泡具有排风进气通道,所述排风出口发泡具有排风出气通道,所述新风出口发泡具有新风出气通道,所述旁通发泡具有旁通通道;
所述新风进口通过所述新风进气通道与室外新风腔连通,所述排风进口通过所述排风进气通道与室内回风腔连通,所述新风出口通过所述新风出气通道与室内送风腔连通,所述排风出口通过所述排风出气通道与室外排风腔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排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排风腔连通;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新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排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新风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排风出气通道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进气通道具有面向新风进口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的出风口;
所述排风进气通道具有面向排风进口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的出风口,所述排风进气通道还具有面向旁通发泡的旁通入口;
所述新风出气通道具有面向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新风出口的出风口;
所述排风出气通道具有面向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排风出口的出风口;
所述旁通通道具有面向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旁通入口的入口,并具有面向室外排风腔的出风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进口发泡和顶板之间限定了从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到新风出气通道的进风口的上方空间;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和顶板之间限定了从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到排风出气通道的进风口的上方空间;
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外壳的底板和排风出口发泡靠近热交换器的侧面外壳一起限定了从新风进气通道的出口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的室外新风腔;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外壳的底板以及所述新风出口发泡靠近热交换器的侧面外壳一起限定了从排风进气通道的出口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的室内回风腔;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外壳的顶板以及排风进口发泡的顶部外壳一起限定了从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流经排风进口发泡上方空间到新风送气通道的室内送风腔;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外壳的顶板以及新风进口发泡的顶部外壳一起限定了从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流经新风进口发泡上方空间到排风出气通道的室外排风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旁通阀,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腔内,并能够沿设定方向往复摆动,所述旁通阀摆动至第一位置处,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关闭,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旁通入口打开;所述旁通阀摆动至第二位置处,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打开,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旁通入口关闭;所述旁通阀摆动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和旁通入口均打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包括挡板、连杆和驱动装置,所述挡板通过所述连杆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挡板沿设定角度往复摆动,以封闭所述排风进气通道的出风口或旁通入口。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棱边与第二棱边相对,第三棱边与第四棱边相对;
所述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分别与外壳的内壁相匹配;所述第三棱边与所述新风进口发泡和排风出口发泡相匹配,所述第四棱边与所述排风进口发泡和新风出口发泡相匹配;
所述新风进口发泡与排风出口发泡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侧壁上共同形成有用于限位所述第三棱边的第一弯折部;
所述排风进口发泡与新风出口发泡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侧壁上共同形成有用于限位所述第四棱边的第二弯折部。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进口发泡靠近所述排风出口发泡的一侧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排风出口发泡靠近所述新风进口发泡的一侧具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卡合,以固定所述新风进口发泡与排风出口发泡的相对位置;
所述排风进口发泡靠近所述新风出口发泡的一侧具有第二凹陷部,所述新风出口发泡靠近所述排风进口发泡的一侧具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卡合,以固定所述排风进口发泡与新风出口发泡的相对位置。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处贴装有第一新风过滤器,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处贴装有排风过滤器,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与新风出气通道之间安装有第二新风过滤器。
CN201922403518.0U 2019-12-27 2019-12-27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Active CN211503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03518.0U CN211503070U (zh) 2019-12-27 2019-12-27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03518.0U CN211503070U (zh) 2019-12-27 2019-12-27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3070U true CN211503070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20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03518.0U Active CN211503070U (zh) 2019-12-27 2019-12-27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3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03069U (zh) 一种具有新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07751135U (zh) 环窗框热回收式新风机
CN201041388Y (zh) 双向净化空气换气机
CN113251537A (zh) 全热新风机
CN208090877U (zh) 一种柜式新风机
CN211503070U (zh)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14223328U (zh) 一种适应两种安装方式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06145893U (zh) 具有转换风道的新风换气机
CN205690639U (zh) 一种复合式新风净化一体机
CN214370752U (zh) 多功能的新风机
CN211400129U (zh) 一种单向流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09197072U (zh) 新风净化装置
CN108679768B (zh) 一种新风系统的室内机
CN211503041U (zh) 一种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08398203U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5216583U (zh)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07196801U (zh) 兼具室内净化功能的壁挂新风机
CN112229007A (zh) 新风机
CN216114510U (zh) 一种双向全热型新风壁挂机
CN210107632U (zh) 一种双向流新风净化机
CN218469243U (zh) 一种双向流全热交换回收新风机
CN208458203U (zh) 一种新风系统室内机的内外循环模式切换机构
CN218820896U (zh) 一种多功能全热交换装置
CN220338658U (zh) 一种全热除湿新风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