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16583U -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16583U
CN215216583U CN202023316780.0U CN202023316780U CN215216583U CN 215216583 U CN215216583 U CN 215216583U CN 202023316780 U CN202023316780 U CN 202023316780U CN 215216583 U CN215216583 U CN 215216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air outlet
inlet
fres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1678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文恭
童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ndu Top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andu Top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andu Top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andu Top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1678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16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16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16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中,发泡组件安装在外壳的中空腔体内,发泡组件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腔、第二进风腔、第一出风腔和第二出风腔,热交换器容置于容纳腔内,新风过滤器和排风过滤器分别可互换地设置于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处和第二进口处。当新风过滤器设置于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时,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当新风过滤器设置于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时,对应于第二种安装方式。控制器同时配置有分别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和第二种安装方式的控制系统,并可根据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安装方式选择对应的控制系统。上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可自由选择左式安装或右式安装,提高了安装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净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夏季或者寒冷的冬季,人们为了保持室内舒适的空气状态,需长时间的关闭门窗;由此,会造成室内二氧化碳以及污浊空气的堆积,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新风净化换气设备是一种通风换气设备,能够在保证门窗紧闭的情况下,为使用者提供新鲜、舒适的空气。
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较多、较杂,主要分为:单向流换气装置(只进风不排风)、双向流换气装置(有进风有排风,一般配备有热交换器部件)。双向流产品可以在向室内送风的同时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实现快速的换气;同时由于换气装置内配备了热交换器部件,可以回收排风中温度以及湿度能量作用于新风,有效的降低了能源损耗;配备有高效过滤器的装置,可以在保证新风空气新鲜的同时去除空气中的有害微小颗粒物(PM2.5颗粒等)。
此外,根据换气装置和安装墙体的位置关系,换气装置的安装方式分为左式安装和右式安装两种。其中,左式安装是指安装换气装置时,换气装置位于左侧,墙体位于右侧;右式安装与左式安装方式相反。目前的换气装置在生产完成后,由于其内部结构已经固定,设备内部的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是固定的,新风进风口、新风出风口、回风进风口和回风排风口的位置固定,与各风口连接的风管的布置方式也被确定下来。因此,在安装时,只能按照设定的方式进行左式安装或右式安装。在具体安装换气装置时,用户无法根据自身需求而自行变化安装方式,从而有可能给用户的安装带来不便,降低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以提高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安装的便利性。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中空的腔体;
发泡组件,容置在所述外壳的中空腔体内,且所述发泡组件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腔、第一出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二出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第一出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二出风腔分别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进风腔与所述第二进风腔关于所述容纳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风腔关于所述容纳腔对称设置;
热交换器,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热交换器面向所述第一进风腔的一侧具有第一进口,面向所述第一出风腔的一侧具有第一出口,面向所述第二进风腔的一侧具有第二进口,面向所述第二出风腔的一侧具有第二出口;
新风过滤器,用于过滤室外新风;
排风过滤器,用于过滤室内回风;
所述新风过滤器和所述排风过滤器分别可互换地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
当所述新风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且所述排风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时,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
当所述新风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且所述排风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时,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对应于第二种安装方式;
控制器,同时配置有分别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和第二种安装方式的控制系统,并可根据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安装方式选择对应的控制系统。
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控制键,用于选择与所述第一安装方式或所述第二安装方式相对应的控制系统。
其中较优地,所述外壳的同一侧板中可拆卸地设置了第一检修板和第二检修板,其中,所述第一检修板设置在与所述新风过滤器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检修板设置在与所述排风过滤器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检修板与所述第二检修板均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互换所述新风过滤器与所述排风过滤器的位置。
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腔内;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腔内;
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控制面板;
所述第一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位于所述第一检修板与所述第二检修板之间,以显示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工作状态,且所述第一控制面板上设有多个档位按钮,各档位按钮对应于不同的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二控制面板;
所述第二控制面板隐藏于所述第二检修板后方,且所述第二控制面板上具有风速调节按钮,以在设定档位下对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
所述第二控制面板还设置有控制键,用于选择与所述第一安装方式或所述第二安装方式相对应的控制系统。
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三控制面板,所述第三控制面板,用于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远程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其中较优地,所述外壳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同一侧;
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腔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腔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其中较优地,所述发泡组件包括第一发泡件和第二发泡件;
所述第一发泡件上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一进气通道、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
所述第二发泡件上具有第二容纳腔、第二进气通道、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和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和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相连通;
所述第一发泡件与所述第二发泡件相互贴合对齐,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共同形成所述容纳腔,两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组成第一出气通道,两个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组成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一发泡件和所述第二发泡件均由发泡材料一体成型。
其中较优地,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热交换器的侧截面为六边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在外壳内部设置有关于热交换器对称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仅通过互换新风过滤器和排风过滤器的位置即可互换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从而使室内侧的两个风口(包括回风进风口和新风送风口)和室外侧的两个风口(包括新风进风口和回风排风口)互换位置,方便与四个风口相连的管道的排布,从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左式安装或右式安装的安装方式,提高了换气装置安装的便利性。并且,控制器同时配置有分别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如,左式安装)和第二种安装方式(如,右式安装)的控制系统,并可根据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安装方式选择对应的控制系统。上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可自由选择左式安装或右式安装,提高了安装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检修板和第二检修板打开状态下,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检修板和第二检修板省略状态下,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省略外壳前后侧板状态下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省略外壳前后侧板状态下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省略外壳前后侧板状态下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正常回风状态下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旁通回风状态下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发泡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一发泡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一发泡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二发泡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二发泡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旁通通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旁通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控制器与多个控制面板的连接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
1、外壳;11、第一进风口;12、第二进风口;13、第一出风口;14、第二出风口;15、第一检修板;16、第二检修板;
2、发泡组件;201、容纳腔;202、第一进风腔;203、第一出风腔;204、第二进风腔;205、第二出风腔;21、第一发泡件;22、第二发泡件;211、第一容纳腔;212、第一进气通道;213、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14、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15、凸起;221、第二容纳腔;222、第二进气通道;223、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24、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25、凹槽;226、旁通通道;
3、热交换器;31、第一进口;32、第一出口;33、第二进口;34、第二出口;
4、新风过滤器;5、排风过滤器;6、第一风机;7、第二风机;
8、控制器;81、第一控制面板;82、第二控制面板;83、第三控制面板;801、机身连接线;802、远程连接线;803、被控硬件接头;804、传感器接头;805、电源线;
9、旁通过滤器;
10、旁通通道板;100、中间隔板;101、连接通道;102、第一侧板;103、第二侧板;
20、温湿度传感器;30、温度传感器;
40、旁通阀;401、旁通支架;402、旁通电机;403、旁通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以下,简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包括:外壳1、发泡组件2、热交换器3、新风过滤器4、排风过滤器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以及控制器8。其中,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均与控制器8电连接,控制器8能够控制第一风机6与第二风机7的开启与关闭,进而控制整个装置的运行与停止,并能够控制第一风机6与第二风机7的转速,以达到不同的档位;此外,外壳1为金属外壳,以保证结构强度。
参照图2和图3所示,金属外壳1具有中空的腔体,外壳1具有顶板、底板和四个侧板,从而限定出该中空的腔体。参照图2和图10所示,发泡组件2容置在金属外壳1的中空腔体内,且发泡组件2具有容纳腔201、第一进风腔202、第一出风腔203、第二进风腔204和第二出风腔205。其中,第一进风腔202、第一出风腔203、第二进风腔204和第二出风腔205分别与容纳腔201相连通,且第一进风腔202与第二进风腔204关于容纳腔201对称设置,第一出风腔203与第二出风腔205关于容纳腔201对称设置,其中,发泡组件2由EPP或者EPS等发泡材料制成。
热交换器3容置于容纳腔201内,且热交换器3面向第一进风腔202的一侧具有第一进口31,面向第一出风腔203的一侧具有第一出口32,面向第二进风腔204的一侧具有第二进口33,面向第二出风腔205的一侧具有第二出口34。
参照图1所示,外壳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均位于外壳1的顶板上,从而能够使该产品应用于别墅安装。此类新风产品可以壁挂或落地(落地时需安装底座)安装在壁橱内、楼梯间或储物间。四口向上的结构形式,能够避免占用房屋的吊顶空间,产品的安装放置更加便捷。
第一进风口11与第一进风腔202相连通,第二进风口12与第二进风腔204相连通,第一出风口13与第一出风腔203相连通,第二出风口14与第二出风腔205相连通。第一进风腔202通过热交换器3与第一出风腔203连通,第二进风腔204通过热交换器3与第二出风腔205连通。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4位于顶板的同一侧(如图1所示的右侧),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3位于顶板的同一侧(如图1所示的左侧)。
新风过滤器4用于过滤室外新风。该实施例中,新风过滤器4不仅能够过滤新风中的较大颗粒物(例如:灰尘、毛絮等),同时,还能够过滤新风中微小颗粒的有害物质(例如:PM2.5颗粒物),以保证新风会进行高级过滤后才能从新风通道送入室内,从而保证了空气质量。
排风过滤器5用于过滤室内回风。在该实施例中,排风过滤器5用于对室内浊气进行过滤后排放到室外,由于排放到室外的空气仅需要满足排放指标即可,因此,仅需要对室内浊气进行初级过滤,从而将室内浊气中的较大颗粒物(例如:灰尘、毛絮等)过滤掉即可排放到室外。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风过滤器4与排风过滤器5虽然都可以起到过滤作用,但过滤效果并不相同。
发泡组件2中,在靠近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插槽,在靠近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插槽,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形状相同,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位置关于容纳腔201对称。
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具有相同的外形,可以插入第一插槽或第二插槽。为了适应左式安装和右式安装,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的插入位置可以互换。
当新风过滤器4设置于靠近第一进口31的第一插槽中,且排风过滤器5设置于靠近第二进口33的第二插槽中时;第一进风腔202是室外新风腔,第一出风腔203是室内送风腔,第一进风腔202、热交换器2和第一出风腔203组成新风通道;第二进风腔204是室内回风腔,第二出风腔205是室外排风腔,第二进风腔204、热交换器2和第二出风腔205组成回风通道。此时,外壳1上的第一进风口11为室外新风口,第一出风口13为室内送风口,第二进风口12为室内回风口,第二送风口14为室外排风口。室外侧的两个风口(包括室外新风口和室外排风口,对应于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4)均位于右侧,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可以在墙体左侧安装,此时为左式安装,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
当新风过滤器4设置于第二进口,且排风过滤器5设置于第一进口处时,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的位置互换。此时,第一进风腔202是室内回风腔,第一出风腔203是室外排风腔,第一进风腔202、热交换器2和第一出风腔203组成回风通道;第二进风腔204是室外新风腔,第二出风腔205是室内送风腔,第二进风腔204、热交换器2和第二出风腔205组成新风通道。此时,外壳1上的第一进风口11为室内回风口,第一出风口13为室外排风口,第二进风口12为室外新风口,第二送风口14为室内送风口。室外侧的两个风口(包括室外新风口和室外排风口,对应于第二进风口12和第一出风口13)均位于左侧,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可以在墙体右侧安装,此时为右式安装,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对应于第二种安装方式。
第一风机6设置在第一出风腔203内,第二风机7设置在第二出风腔205内。当新风过滤器4插入靠近第一进口31的第一插槽中,且排风过滤器5插入靠近第二进口33的第二插槽中时,第一风机6作为新风风机使用,第二风机7作为排风风机使用。当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互换位置时,第一风机6作为排风风机使用,第二风机7作为新风风机使用。
下面以第一风机6作为新风风机,第二风机7作为排风风机为例,对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换气原理进行说明。
此时,第一风机6的出风口通过外壳1的第一出风口13与室内空气相连通。外壳1上的第一进风口11与室外空气相连通。在第一风机6的作用下,室外新风能够通过该第一进风口11进入第一进风腔202内;并通过新风过滤器4进行过滤后进入热交换器3中进行热交换;然后,经过热交换之后的新风会进入到第一出风腔203内,最终被送入室内,图5中单箭头所示即为室外新风的流动方向。
第二风机7设置在第二出风腔205内,第二风机7的出风口通过外壳1上的第二出风口14与室外空气相连通。外壳1上的第二进风口12与室内空气相连通。在第二风机7的作用下,室内空气通过该第二进风口12进入第二进风腔204内,并通过排风过滤器5进行初级过滤后进入热交换器3中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器3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进入第二出风腔205内,并被排出到室外,图5中双箭头所示即为室内浑浊空气的流动方向。
当第一风机6作为排风风机,第二风机7作为新风风机时,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的位置互换,新风净化换气机的换气原理与上述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控制器8,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控制器8同时配置有分别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如,左式安装)和第二种安装方式(如右式安装)的控制系统,并可根据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安装方式选择对应的控制系统。在与控制器8连接的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控制键,用于选择与第一安装方式或第二安装方式相对应的控制系统。在确定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安装方式并安装之后,可以通过上述控制键选择与安装方式相对应的控制系统,实现控制系统与内部结构的匹配,从而可自由选择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安装方式。
为了方便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的位置互换,参照图1和图3所示,外壳1上与排风过滤器5相对应的位置处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一检修板15,且外壳1上与新风过滤器4相对应的位置处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二检修板16;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可拆卸地设置在外壳1的同一侧板(如图1所示的前侧板)中。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均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互换新风过滤器4与排风过滤器5的位置,以使第一进风腔202与第二进风腔204相互对调,且第一出风腔203与第二出风腔205相互对调。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检修板15和第二检修板16设置在外壳1的前侧板上。当第一检修板15和第二检修板16同时设置在外壳1的前侧板中,壳体1的其它三个侧板均可与墙壁接触,从而便于左式安装和右式安装。可以理解,第一检修板15和第二检修板16也可以设置在外壳1的后侧板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通过在外壳1内部设置有关于热交换器3对称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并在外壳1上与新风过滤器4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检修板16,在与排风过滤器5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一检修板15,打开两块检修板后,仅通过互换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的位置即可互换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从而使室内侧的两个风口(包括回风进风口和新风送风口)和室外侧的两个风口(包括新风进风口和回风排风口)互换位置,方便与四个风口相连的管道的排布,从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左式安装或右式安装的安装方式,提高了换气装置安装的便利性。同时,利用该第一检修板和第二检修板还能够十分便利地对新风过滤器和排风过滤器进行维修,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的底部均设有凸起(图中未示出),同时,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的顶部均设有卡扣;相应地,外壳1的前面板上与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凹槽,且与卡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卡槽。当需要安装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时,首先将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底部的凸起卡入外壳1的凹槽内,然后,推动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使得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顶部的卡扣与外壳1的卡槽相卡合即可。当需要拆卸时,按压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顶部的卡扣,使得卡扣与卡槽分离,然后,在将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底部的凸起从外壳1的凹槽内取出即可,安拆十分方便。但需要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的安拆方式仅为其中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适应性地替换为其他可拆卸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内部具有发泡材料(例如,EPP或者EPS)制成的发泡组件2,且发泡组件2具有关于容纳腔201对称的第一进风腔202与第二进风腔204,以及关于容纳腔201对称的第一出风腔203与第二出风腔205。同时,外壳1上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一检修板15和第二检修板16,利用该第一检修板15和第二检修板16能够对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进行维修或位置互换。当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位置互换后,由于发泡组件2在结构上具有对称性,且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的过滤效果不同,则原室外新风腔就变为了新室内回风腔,而原室内回风腔则变为新室外新风腔,同理,原室内送风腔变为新室外排风腔,原室外排风腔变为新室内送风腔。当需要安装新风净化换气装置时,如果默认的安装方式为左式安装,则互换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的位置后,安装方式就变为右式安装。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适合的安装方式,从而提高了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安装的便利性。同时,利用该第一检修板15和第二检修板16还能够十分便利地对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进行维修,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发泡组件2由模具直接成型,组装时将发泡组件2放入外壳1的中空内腔内,并将热交换器3与发泡组件2进行限位匹配,然后再适应性地装入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等部件即可。同时,需要维修时,可直接将发泡组件2以及其他各部件从外壳1中拆卸出来,从而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组装及维护的便利性。
参照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发泡组件2包括第一发泡件21和第二发泡件22,第一发泡件21和第二发泡件22均由EPS发泡材料一体成型。使用发泡材料制作发泡零件具有下列优点:第一,原材料成本低,零件成型及模具制作简单,从而能够降低开模成本和制造成本;第二,发泡质量较低,从而使得整个装置质量轻,运输及安装更加便捷;第三,发泡更柔软,有助于提升整个装置的密封性;第四,发泡的隔音隔热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的保温效果和隔音效果;第五,由于内部结构使用整体的发泡形式,发泡零部件取代了金属钣金外壳内部的钣金隔板及密封件,进一步简化了产品的组装过程;第六,由于金属外壳内设置发泡零件,装置的保温效果更加优良,提升了装置的热交换效率,降低了装置产生凝露的可能,可以使装置适用更加恶劣的环境,并节约了装置需要使用的保温棉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5所示的方位,第一发泡件21与第二发泡件22沿外壳1的前后方向设置,且第一发泡件21与外壳1的前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相贴合,第二发泡件22与外壳1的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相贴合,新风通道在图1和图5中为从右前方到左前方(即单箭头所示方向),回风通道在图1中为从左后方到右后方(即双箭头所示方向)。
参照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发泡件21上具有第一容纳腔211、第一进气通道212、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13和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14。第一进气通道212和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13分别与第一容纳腔211相对且倾斜设置的两个侧边相连通。第一进气通道212构成第一进风腔202。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14和第一容纳腔211位于下部的另一侧边相连通。
参照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发泡件22上具有第二容纳腔221、第二进气通道222、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23和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24。第二进气通道222和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23分别与第二容纳腔221相对且倾斜设置的两个侧边相连通。第二进气通道222构成第二进风腔204。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24和第二容纳腔221位于下部的另一侧边相连通。
第一发泡件21与第二发泡件22相互贴合对齐,以使第一容纳腔211与第二容纳腔221共同形成容纳腔201;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13和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24组成第一出气通道,即第一出风腔203;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14和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23组成第二出气通道,即第二出风腔205。热交换器3容纳在容纳腔201中。第一风机6容纳在第一出气通道(即第一出风腔203)位于容纳腔201下部的空间内。第二风机7容纳在第二出气通道(即第二出风腔205)位于容纳腔201下部的空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212具有面向第一进风口11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的出风口;第一出气通道213具有面向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2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第一出风口13的出风口;第二进气通道222具有面向第二进风口12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3的出风口;第二出气通道223具有面向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第二出风口14的出风口。当热交换器3组装进入到容纳腔201内后,则第一进风口11通过第一进气通道212与第一进口31连通,第二进风口12通过第二进气通道222与第二进口33连通,第一出风口13通过第一出气通道(包括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213和224)与第一出口32连通,第二出风口14通过第二出气通道(包括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14和223)与第二出口34连通。
参照图1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发泡件22上还具有旁通通道226,旁通通道226的一端与第二进气通道222连通,旁通通道226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23连通。该旁通通道226具有面向第二进气通道222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23的出风口,利用该旁通通道226使得该新风换气装置具有旁通功能。
本实施例中以左式安装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8和图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旁通通道226位于靠近第二进气通道222的位置,此时,第二进风通道222为回风通道的一部分,旁通通道为回风旁通。当旁通通道226关闭时(即图8所示状态),则换气装置进行送风和排风时均经过热交换器3,此时,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为热回收模式,图8中双箭头所示方向为正常回风状态下气体的流动方向。在炎热夏季夜晚,当室外温度比较适宜时,室外新风可以通过热交换器直接送入室内,而无需与室内回风进行能量交换,室内的污浊空气可以不经过热交换器3,而直接通过旁通通道排出室外,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能源的损耗,同时提升热交换器3的使用寿命。此时,旁通通道226开启(即图9所示状态),图9中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回风旁通状态下气体的流动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中,需要注意的是,当旁通功能开启后,虽然室内浊气没有经过热交换器3,但是在旁通通道226的入口处还设有旁通过滤器9,在室内浊气进入旁通通道226之前会经过旁通过滤器9进行过滤。
同时,需要理解的是,由于该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能够改变安装方式,当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互换位置后,则该旁通通道226则用于新风旁通,也即回风旁通功能替换为新风旁通功能。当室外温度适宜,新风旁通功能开启时,室外新风可以通过旁通通道直接进入室内,而无需进行热交换。
此外,容易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发泡件21上也可以设置旁通通道,并使得该旁通通道的一端与第一进气通道212连通,旁通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气通道213连通。该旁通通道的结构形式与第二发泡件22上的旁通通道226完全相同,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7和图1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旁通通道板10,旁通通道板10设置于热交换器3的侧面(靠近后侧板的一侧)与外壳1的后侧板之间,且旁通通道板10中开设有连接通道101;连接通道101的一端与旁通通道226连通,连接通道101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23连通。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容纳腔201和热交换器3的侧截面为六边形。旁通通道板10呈六棱柱形状,其中一条倾斜的对角线上设置有中间隔板100,中间隔板100将旁通通道板10内部的区域分为两部分,位于中间隔板100第一侧(图中所示为上侧)的部分构成封闭的区域,位于中间隔板100第二侧(图中所示为下侧)的部分形成连接通道101。在旁通通道板10对应于连接通道101的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上开口,其他侧板均封闭,从而形成图中箭头所示的连接通道101。利用该连接通道101能够将旁通通道226与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223连通。相应地,旁通通道226具有面向第二进气通道222的进风口,并具有面向旁通通道板的连接通道101的出风口。
左式安装时,当旁通通道226打开后,在第二风机7的作用下,室内浊气经过旁通过滤器9过滤后从旁通通道226经由连接通道101进入第二出气通道内,最终从外壳1的第二出风口14排出到室外。
此外,容易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旁通通道设置在第一发泡件21上时,则该连接通道101的一端与第一进气通道212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出气通道连通,具体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8和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包括旁通阀40。以图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旁通阀40设置在第二进风腔204内,并能够沿设定方向往复摆动。图示的结构对应于左式安装的方式。旁通阀40摆动至第一位置处(即图8所示的位置),第二进气通道222的进风口打开,旁通通道226的进风口关闭,此时,整个装置处于正常排风模式,室内浊气通过第二进气通道222并经过排风过滤器5初级过滤后,进入热交换器3内进行能量交换,然后排出到室外。旁通阀40摆动至第二位置处(即图9所示的位置),则第二进气通道222的进风口关闭,旁通通道226的进风口打开,此时,整个装置处于回风旁通模式,室内浊气直接经过旁通过滤器9过滤后进入旁通通道226内,然后经由连接通道101进入第二出气通道内,最后排出到室外,无需经过热交换器3的能量交换过程,节约了能源。旁通阀40摆动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第二进气通道222和旁通通道226均打开,此时为混合排风模式,即室内浊气有一部分经过热交换器3进行热交换,并经由排风过滤器5初级过滤后排出到室外,另一部分不经过热交换器3,直接经旁通过滤器9过滤后排出到室外,此时,可根据室内外的温度差,通过调节旁通阀40的位置进行风量的分配,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当新风过滤器4和排风过滤器5互换位置后,通过旁通阀40的摆动能够控制新风进气通道与旁通通道的开启或关闭,具体实现方式与回风旁通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容易理解的是,当旁通通道设置在第一发泡件21上时,则旁通阀40设置在第一进风腔202内,通过旁通阀40的摆动能够控制第一进气通道212与旁通通道的开启或关闭,具体实现方式与上述旁通阀40对第二进气通道222和旁通通道226的控制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1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旁通阀40包括旁通支架401、旁通电机402和旁通叶片403,旁通电机402设置在旁通支架401内,旁通电机402的驱动轴和旁通叶片403的旋转轴连接,以驱动旁通叶片403沿设定角度往复摆动,以封闭第二进气通道222或旁通通道226。本实施例中的旁通阀40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检修和维护。容易理解的是,当旁通通道设置在第一发泡件21上时,则旁通电机403能够驱动旁通叶片403沿设定角度往复摆动,以封闭第一进气通道212或旁通通道。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外壳1的内壁以及第一发泡件21的内壁共同限定了从第一进气通道212的进风口到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的第一进风腔202;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2、外壳1的内壁以及第一发泡件21的内壁和第二发泡件22的内壁共同限定了从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2到第二出气通道213的出风口的第一出风腔203;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3、外壳1的内壁以及第二发泡件22的内壁和第一发泡件21的内壁共同限定了从第二进气通道222的进风口到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3的第二进风腔204;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外壳1的内壁以及第二发泡件22的内壁和第一发泡件21的内壁共同限定了从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到第二出气通道223的出风口的第二出风腔205。
左式安装时,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风机6的作用下,从第一进风口11进入的新风,经过第一进气通道212(即第一进风腔202,位于图1所示的右前方位置,且位于热交换器3的上方)后,从热交换器3的第一进口31进入热交换器3,然后进入与热交换器3的第一出口32相连通的第一出风通道(即,第一出风腔203,位于图1所示的左前方位置,且,第一出风腔203包括热交换器3的下方、左侧和上方),最后被送往室内。
热交换时,在第二风机7的作用下,从第二进风口12进入的室内回风,经过第二进气通道222(第二进风腔204,位于图1所示的左后方位置,且位于热交换器3的上方),从热交换器3的第二进口33进入热交换器3,然后进入与热交换器3的第二出口34相连通的第二出风通道(即,第二出风腔205,位于图1所示的右后方位置,且,第二出风腔205,包括热交换器3的下方、右侧及上方的空间),最后被排往室外。
当旁通模式开启时,从第二进风口12进入的室内回风,通过第二进气通道222进入旁通通道226,并流经连接通道101后,被第二风机7抽入第二出气通道223,最后被排往室外。
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发泡件21的靠近第二发泡件22的一侧具有凸起215,第二发泡件22的靠近第一发泡件21的一侧具有凹槽225,当第一发泡件21与第二发泡件22贴合对齐后,则凸起215与凹槽225相卡合,从而能够限制第一发泡件21与第二发泡件22的相对位置,一方面能够提高二者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连接对位的作用,提高组装的便利性。容易理解的是,第一发泡件21上也可以设置凹槽,同时,第二发泡件22上设置凸起。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进行对位连接,例如:设置滑道和滑块,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又例如:通过卡扣进行二者的连接等。
参照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进风腔202与第二进风腔204的进风口处均设有温湿度传感器20,同时,第一出风腔203与第二出风腔205的出风口处均设有温度传感器30。温湿度传感器20、温湿度传感器20分别和控制器8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换气装置自动旁通、自动除湿、自动防霜冻等功能。控制器8可以通过现有的集成电路或PLC实现对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的转速的调节。
参照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别与控制器8连接的第一控制面板81和第二控制面板82。其中,第一控制面板81设置在外壳1的外侧(图示为机壳的正面),位于第一检修板15与第二检修板16之间。第一控制面板81上能够显示换气装置的工作状态,并且,第一控制面板81上设有多个档位按钮,各档位按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风机6的转速和第二风机7的转速。通过档位按钮能够在第一控制面板81上选择具体的档位,档位包括:出行挡、1档、2档、3档和高档,不同的档位对应不同的风机转速,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档位选择。同时,第一控制面板81上还能够显示过滤器的工作状态是否异常,以用于提醒使用者是否进行维修。
第二控制面板82设置在外壳1的内侧,隐藏于第二检修板16内侧(即第二检修板16后方),正常状态下看不到第二控制面板82,只有当第二检修板16打开后才能看到后方的第二控制面板82。第二控制面板82上具有风速调节按钮,以在设定档位下对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的转速进行调节。该第二控制面板82能够对某一档位进行风机的具体转速调节,例如:在第一控制面板81将档位选择在1档,则在第二控制面板82上,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第二控制面板82上具有“+”按钮和“-”按钮,“+”按钮对应风机的转速提高,“-”按钮对应风机的转速降低。由此,通过双控制面板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以提升用户体验。上述用于选择控制系统的控制键可以设置在第二控制面板82上,具体用于选择与第一安装方式或第二安装方式相对应的控制系统。上述控制键隐藏于第二检修板16的后方,不易被发现和碰触,防止出现误操作。
此外,该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还可以配备远程控制器,相当于第三控制面板83,第三控制面板83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控制器8连接,用于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远程控制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的转速,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
如图17所示,控制器8分别通过机身控制线801与第一控制面板81和第二控制面板82连接,通过远程控制线802与第三控制面板83连接;通过多个被控硬件接头803与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及旁通电机402等连接;通过多个传感器接头804与温湿度传感器20和温度传感器30连接;并且,控制器8连接有电源线805,用于实现控制器8和外部电源的连接。
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做饭、多人聚会时),需要新风产品最大风量运行一段时间,然后再恢复正常运行。如果手动设置到最大风量,事后还需要再设置回原有模式,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本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第一控制面板81上还具有最大风量按键(图中未示出),当按下该按键后,则整个装置开始以最大风量运行,运行一段时间后(运行的时间可以设定),整个装置自动恢复到之前的运行状态,大大简便了操作过程。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为“恒风量”风机,即使过滤器表面堆积的杂物越来越多,风机的风量会根据过滤器阻力的变化,自动调整转速,从而保证整个装置的风量恒定不变,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内部具有发泡材料制成的发泡组件,且发泡组件具有关于容纳腔对称的第一进风腔与第二进风腔,以及关于容纳腔对称的第一出风腔与第二出风腔,同时,外壳上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一检修板和第二检修板,利用该第一检修板和第二检修板能够对新风过滤器和排风过滤器进行维修或位置互换。当新风过滤器和排风过滤器位置互换后,由于发泡组件在结构上具有对称性,且新风过滤器和排风过滤器的过滤效果不同,则原室外新风腔就变为了新室内回风腔,而原室内回风腔则变为新室外新风腔,同时,原室内送风腔变为新室外排风腔,原室外排风腔变为新室内送风腔。当需要组装换气装置时,如果默认的安装方式为左式安装,则互换新风过滤器和排风过滤器的位置后,安装方式就变为右式安装,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适合的安装方式,从而提高了换气装置安装的便利性。同时,利用该第一检修板和第二检修板还能够十分便利地对新风过滤器和排风过滤器进行维修,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在选定安装方式并完成安装之后,通过第二控制面板82上的控制键做一个设置更改。根据客户选择的左式安装或右式安装,控制器自动切换成与安装方式对应的控制系统。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将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laims (10)

1.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中空的腔体;
发泡组件,容置在所述外壳的中空腔体内,且所述发泡组件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腔、第一出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二出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第一出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二出风腔分别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进风腔与所述第二进风腔关于所述容纳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风腔关于所述容纳腔对称设置;
热交换器,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热交换器面向所述第一进风腔的一侧具有第一进口,面向所述第一出风腔的一侧具有第一出口,面向所述第二进风腔的一侧具有第二进口,面向所述第二出风腔的一侧具有第二出口;
新风过滤器,用于过滤室外新风;
排风过滤器,用于过滤室内回风;
所述新风过滤器和所述排风过滤器分别可互换地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
当所述新风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且所述排风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时,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
当所述新风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且所述排风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时,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对应于第二种安装方式;
控制器,同时配置有对应于第一种安装方式控制系统和对应于第二种安装方式的控制系统,并可根据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安装方式选择对应的控制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控制键,用于选择与所述第一种安装方式或所述第二种安装方式相对应的控制系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腔内;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腔内;
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同一侧板中可拆卸地设置了第一检修板和第二检修板,其中,所述第一检修板设置在与所述新风过滤器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检修板设置在与所述排风过滤器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检修板与所述第二检修板均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互换所述新风过滤器与所述排风过滤器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控制面板;
所述第一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侧,位于所述第一检修板与所述第二检修板之间,以显示所述新风净化换气装置的工作状态,且所述第一控制面板上设有多个档位按钮,各档位按钮对应于不同的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二控制面板;
所述第二控制面板隐藏于所述第二检修板内侧,且所述第二控制面板上具有风速调节按钮,以在设定档位下对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
所述第二控制面板还设置有控制键,用于选择与所述第一种安装方式或所述第二种安装方式相对应的控制系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三控制面板,所述第三控制面板,用于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远程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同一侧;
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腔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腔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组件包括第一发泡件和第二发泡件;
所述第一发泡件上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一进气通道、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
所述第二发泡件上具有第二容纳腔、第二进气通道、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和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和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相连通;
所述第一发泡件与所述第二发泡件相互贴合对齐,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共同形成所述容纳腔,两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子通道组成第一出气通道,两个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子通道组成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一发泡件和所述第二发泡件均由发泡材料一体成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热交换器的侧截面为六边形。
CN202023316780.0U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Active CN215216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16780.0U CN215216583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16780.0U CN215216583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16583U true CN215216583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36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16780.0U Active CN215216583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165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17085B1 (ko) 초박형 환기장치
CN211503069U (zh) 一种具有新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2865624A (zh) 一种具有双向双面进风四周全方位出风和双向出风功能的空调室内机
CN214223328U (zh) 一种适应两种安装方式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12777756U (zh) 带旁通结构的全热交换器
CN215216583U (zh) 一种配备有可选安装方式电控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107327909B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21019747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205324U (zh) 新风机的双向流构建用机箱
CN202066153U (zh) 一种双向热交换式换气机
CN211400129U (zh) 一种单向流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110906461B (zh) 一种窗式显热交换新风机
CN210485895U (zh) 一种新型带滤网净化并可调节新风、回风风量的新风空调
CN211503070U (zh) 一种具有回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2081791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109880U (zh)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系统
CN216114510U (zh) 一种双向全热型新风壁挂机
CN213514120U (zh) 空调内机、空调器
CN217685689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04830188U (zh) 新风机
CN211876227U (zh) 一种外置窗式室内新风净化器
CN21979735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65131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CN220823588U (zh) 一种新型机房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