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84007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84007U
CN211484007U CN201921984346.4U CN201921984346U CN211484007U CN 211484007 U CN211484007 U CN 211484007U CN 201921984346 U CN201921984346 U CN 201921984346U CN 211484007 U CN211484007 U CN 211484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ring
inner pot
ring
pot
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843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志佳
刘化勇
黄韦铭
罗飞龙
邢胜华
羊小亮
吴良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8434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84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84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84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内设有内锅的煲体、盖体以及内锅密封环,内锅的最大内径为D且锅腔的最大深度为H,D/H>2,在盖体的盖合状态下,内锅密封环抵压于煲体上以形成横向密封环面,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不小于5mm。如此设置,有利于确保内锅密封环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从而可使内锅中的气体不会通过横向密封部与顶沿外翻边之间的间隙与外界大气相连通,进而使得烹饪而成的食物具有较佳的食用口感,可大幅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越来越普及,其中,烹饪器具包括设有内锅的煲体和用于封盖内锅的顶端开口的盖体,且内锅中可容置待烹煮的食材。
在现有的烹饪器具中,通常在盖体的底面周缘部设置有用于抵压内锅的顶沿外翻边的内锅密封环,从而可在内锅的锅腔中形成正压或负压状态,促使烹煮而成的食物具有较佳的食物口感,这样,对内锅密封环的密封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内的内锅密封环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有利于确保烹煮而成的食物具有较佳的食用口感,能够给予用户较好的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包括内锅,内锅的最大内径为D且锅腔的最大深度为H,D/H>2;盖体,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内锅的顶端开口;以及内锅密封环,设于所述盖体的底面上;其中,在所述盖体的盖合状态下,所述内锅密封环抵压于所述煲体上以形成横向密封环面,所述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不小于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锅密封环包括设于盖体的底面上的密封环本体以及从密封环本体沿横向向外且倾斜向下伸出的横向密封部;其中,横向密封部的轴截面上形成有抵压于煲体上的外侧接触点和内侧接触点,在盖体的开盖状态下,外侧接触点与内侧接触点之间的竖向高度差不小于3mm。
可选地,所述内锅密封环包括从所述密封环本体倾斜向上伸出的中间连接环,所述横向密封部从所述中间连接环的末端斜向下伸出。
可选地,所述横向密封部的厚度不小于0.8mm且不大于2mm。
可选地,所述内锅密封环包括设于所述盖体的底面上的密封环本体以及从所述密封环本体纵向向下伸出的纵向密封环,在所述盖体的盖合状态下,所述纵向密封环贴合所述内锅的内周壁以形成纵向密封环面。
可选地,所述内锅呈圆筒状,所述纵向密封环呈圆环状,所述纵向密封环的外周壁型线形成为向下延伸且朝向所述盖体的中心轴线向内弯曲的圆弧线,所述外周壁型线包括与所述密封环本体相连的型线连接点、型线中点和型线末端点,所述型线连接点的直径大于所述型线中点的直径且均大于所述内锅的最大内径,所述型线末端点直径小于所述内锅的最大内径。
可选地,介于所述型线连接点与型线中点之间的所述纵向密封环的厚度不小于1.2mm。
可选地,所述内锅的顶端开口面的面积不小于379cm2
可选地,所述盖体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内锅的锅腔与外界大气的通气通道,所述通气通道的最小横截面面积不小于20mm2
可选地,所述内锅密封环为橡胶环或硅胶环且洛氏硬度不小于35HRC 且不大于70HRC。
在本实用新型中,烹饪器具包括内设有内锅的煲体、用于打开或封闭内锅的顶端开口的盖体以及内锅密封环,其中,内锅密封环包括设于盖体的底面上的密封环本体以及从密封环本体沿横向向外伸出的横向密封部,且在盖体的盖合状态下,内锅密封环的横向密封部抵压于内锅的顶沿外翻边上以形成横向密封环面,该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不小于5mm,如此,通过加宽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可大幅增加横向密封部从顶沿外翻边上被顶开的难度,从而使得内锅中的气体不会经横向密封部与顶沿外翻边之间的顶开间隙而与外界大气相连通,进而使内锅密封环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这样,能够使得经烹饪器具烹煮而成的食物具有较佳的食用口感,有利于大幅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内锅密封环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部分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局部剖视图,其中,采用图1的内锅密封环且盖体处于盖合状态;
图6为图5中的B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煲体 2 盖体
3 内锅密封环
11 内锅 21 通气通道
31 密封环本体 32 横向密封部
33 中间连接环 34 纵向密封环
111 顶沿外翻边
D 最大内径 H 最大深度
W 外侧接触点 N 内侧接触点
L1 型线连接点 L2 型线中点
L3 型线末端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烹饪器具,参照图3至图6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盖体2以及内锅密封环3,煲体1包括内锅11,盖体2用于打开或封闭内锅11的顶端开口,而内锅密封环3设置在盖体2的底面上;在盖体2的盖合状态下,内锅密封环3抵压于煲体1上以形成横向密封环面,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不小于5mm。
其中,所述横向密封环面为盖合状态下的内锅密封环3与煲体1之间形成的密封环面。在盖合状态下,由于结构设计或其他原因(例如以下介绍的宽口内锅)带来的平面度、椭圆度和合盖卡顿等问题,内锅密封环3并非完整地抵压在煲体1上,因此所形成的横向密封环面并不限于为完整圆环,也可能是椭圆形环等,内锅密封环3上会形成局部的非接触区,各处环宽并非完全相同,但至少满足密封面沿周向是连续的,即构成完整的密封环面,且需满足最小环宽不小于5mm,以满足最低的密封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锅11具有顶沿外翻边11,内锅密封环3包括设于盖体2的底面上的密封环本体31以及从密封环本体31沿横向向外且倾斜向下伸出的横向密封部32,横向密封部32抵压在顶沿外翻边11上以形成所述横向密封环面。当然,所述横向密封环面也不限于仅形成在顶沿外翻边11 上。
在内锅11的锅腔中的气体压力处于正压(即内锅11中的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大气的压强)时,内锅11中的气体具有将横向密封部32从内锅11的顶沿外翻边111上顶开的趋势,且横向密封环面的环宽越宽就越不易被内锅 11中的正压气体所顶开,而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处即为横向密封环面中密封性能最为薄弱之处,是横向密封环面中最易被内锅11中的正压气体顶开之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内锅密封环3中设有用于抵压于内锅11的顶沿外翻边111上的横向密封部32,并加宽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经反复设计与试验验证,将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加宽至不小于5mm 时,可大幅增加横向密封部32被内锅11中的正压气体顶开的难度,使得横向密封部32不易被内锅11中的正压气体所顶开,促使内锅11中的气体不会经横向密封部32与内锅11的顶沿外翻边111之间的顶开间隙处漏出,有利于确保内锅密封环3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而且最大程度节约密封环材料,设计可行性高且能够合理装配。这样,能够使得经烹饪器具烹煮而成的食物具有较佳的食用口感,进而可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相应地,在内锅11 的锅腔中的气体压力处于负压(即内锅11中的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大气的压强)时,外界大气中的气体也具有将横向密封部32从内锅11的顶沿外翻边 111上顶开的趋势,为确保内锅密封环3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在内锅密封环3中设有用于抵压于内锅11的顶沿外翻边111上的横向密封部32,且将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加宽至不小于5mm。其中,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等能够对食材进行烹煮的烹饪器具。
参照图3和图4,横向密封部32从密封环本体31倾斜向下伸出。横向密封部32的轴截面上形成有抵压于煲体1上的外侧接触点和内侧接触点,在开盖状态下,外侧接触点W与内侧接触点N之间的竖向高度差应不小于 3mm,即盖体2从盖合状态变为开盖状态之后,原本的横向密封部32与顶沿外翻边111接触的部分(即形成横向密封环面的部分)复原,且沿盖体2 的中心轴线方向,复原后的原接触部分的轴向高度不小于3mm。如此设置,在盖体2盖合的过程中,通过横向密封部32自身的弹性形变能够给予顶沿外翻边111一定的抵压力,促使横向密封部32与顶沿外翻边111完全贴合,从而使得内锅密封环3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
另外,在盖体2的盖合状态下,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大环宽应不大于15mm。具体地,横向密封环面的环宽越宽,则内锅密封环3的密封性能就越好,但若该环宽超过一定值(如大于15mm),加宽横向密封环面的环宽对内锅密封环3的密封性能影响不大,但却会增加内锅密封环3的生产成本。
现今,煲体1中通常还设有用于对内锅11的底部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且内锅11具有较小的直径和较深的深度,这样,当烹饪器具处于吸水阶段时,由于内锅11中的食材没有沸腾气泡带来的翻滚对流,致使内锅11中的食材受热不均匀,即使得相对靠近内锅11的锅壁的食材温度较高而相对远离内锅11的锅壁的食材温度较低。
为使容置于内锅11中的食材均匀受热,促使烹煮而成的食物具有较佳的食用口感,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地将内锅11的顶端开口面的面积扩大为不小于379cm2,即对于同一容积的内锅11而言,由原来的窄口深底的内锅11变更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宽口浅底的内锅11。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锅11的最大内径为D且锅腔的最大深度为H,D/H>2。在此情况下,宽口内锅11的顶端开口处的椭圆度较大,因此在盖体2的盖合状态下,将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设置得较宽(即不小于5mm),能够较好地防止内锅 11中的气体与外界大气相连通,进而使得内锅密封环3对于宽口的内锅11 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此外,宽口内锅11的顶沿外翻边111的平面度也较大,因此将横向密封部32设置为从密封环本体31倾斜向下伸出,且在盖体 2的开盖状态下,如上所述地确保外侧接触点W与内侧接触点N之间的竖向高度差应不小于3mm,能够使横向密封部32与平面度较大的顶沿外翻边 111完全贴合,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内锅密封环3的密封效果。
参照图3至图6,内锅密封环3还包括从密封环本体31倾斜向上伸出的中间连接环33,且横向密封部32从中间连接环33的末端斜向下伸出。如此设置,在盖体2盖合的过程中,横向密封部32的自由端先抵压顶沿外翻边 111的顶面,而后在顶沿外翻边111的抵压作用下能够使中间连接环33的末端向上移动并抵压盖体2的底面,最后在盖体2的底面的抵压作用下促使横向密封部32与顶沿外翻边111紧密贴合,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另外,横向密封部32的厚度应不小于0.8mm且不大于2mm。具体地,横向密封部32的厚度若设置得过薄(如小于0.8mm),则其就会显得太过于柔软,密封效果不佳,而横向密封部32的厚度若设置得过厚(如大于2mm),则其就会显得太硬,即柔性不够,就难以紧密地贴合于顶沿外翻边111上,不利于密封。
进一步地,参照图3至图6,内锅密封环3还包括从密封环本体31纵向向下伸出的纵向密封环34,且在盖体2的盖合状态下,纵向密封环34贴合内锅11的内周壁以形成纵向密封环面。如此设置,在内锅密封环3与内锅 11形成横向密封环面的基础上,内锅密封环3还与内锅11形成纵向密封环面,即内锅密封环3与内锅11形成两重密封环面,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内锅密封环3对于内锅11的密封效果。
为避免内锅11的顶端开口处的椭圆度对纵向密封环面的密封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地,内锅11呈圆筒状,纵向密封环34呈圆环状,纵向密封环34的外周壁型线形成为向下延伸且朝向盖体2的中心轴线向内弯曲的圆弧线,如图4所示,其中对外周壁型线的弧度做了略夸张的展示,以清楚显示为弧形。纵向密封环34的外周壁型线包括与密封环本体31相连的型线连接点L1、型线中点L2和型线末端点L3,型线连接点L1的直径设计为大于型线中点L2的直径,且型线连接点L1的直径和型线中点L2的直径均设计为大于内锅11的最大内径D,型线末端点L3的直径设计为小于内锅11 的最大内径D。
其中,介于型线连接点与型线中点之间的纵向密封环34的厚度应不小于1.2mm。可以理解地,介于型线连接点与型线中点之间的纵向密封环34 的厚度不宜设置得过小,即若将该厚度设置得过小,则会使得介于型线连接点与型线中点之间的纵向密封环34太过于柔软,密封效果不佳。
具体地,内锅密封环3可采用橡胶、硅胶等受压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且撤除外力后能够复原的材质,在此不再一一例举。此外,为使内锅密封环3不致过软或过硬,进而影响密封效果,内锅密封环3的洛氏硬度应不小于 35HRC且不大于70HRC。
优选地,参照图5,盖体2设有用于连通内锅11的锅腔与外界大气的通气通道21,该通气通道21的最小横截面面积不小于20mm2,如此,可使内锅11中的气体与外界大气达到快速平衡(此时内锅11中的气体压力与外界大气的压强一致或相差较小),不仅能够防止盖体2在开盖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卡顿,而且还可避免合盖时出现用户施力过大的情形,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尤其是对于宽口的内锅11而言,由于内锅11中容纳的气体体积较大,在开合盖时,需经通气通道21导入或排出的气体体积也相应较大,因此,将通气通道21的最小横截面面积设置为不小于20mm2,更有利于避免开盖时出现卡顿和合盖时出现施力过大的情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的其它构成以及作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为了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包括内锅,所述内锅的最大内径为D且锅腔的最大深度为H,D/H>2;
盖体,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内锅的顶端开口;以及
内锅密封环,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底面上;
其中,在所述盖体的盖合状态下,所述内锅密封环抵压于所述煲体上以形成横向密封环面,所述横向密封环面的最小环宽不小于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密封环包括设于所述盖体的底面上的密封环本体以及从所述密封环本体沿横向向外且倾斜向下伸出的横向密封部;
其中,所述横向密封部的轴截面上形成有抵压于所述煲体上的外侧接触点和内侧接触点,在所述盖体的开盖状态下,所述外侧接触点与所述内侧接触点之间的竖向高度差不小于3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密封环包括从所述密封环本体倾斜向上伸出的中间连接环,所述横向密封部从所述中间连接环的末端斜向下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密封部的厚度不小于0.8mm且不大于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密封环包括设于所述盖体的底面上的密封环本体以及从所述密封环本体纵向向下伸出的纵向密封环,在所述盖体的盖合状态下,所述纵向密封环贴合所述内锅的内周壁以形成纵向密封环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呈圆筒状,所述纵向密封环呈圆环状,所述纵向密封环的外周壁型线形成为向下延伸且朝向所述盖体的中心轴线向内弯曲的圆弧线,所述外周壁型线包括与所述密封环本体相连的型线连接点、型线中点和型线末端点,所述型线连接点的直径大于所述型线中点的直径且均大于所述内锅的最大内径,所述型线末端点的直径小于所述内锅的最大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介于所述型线连接点与型线中点之间的所述纵向密封环的厚度不小于1.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顶端开口面的面积不小于379cm2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内锅的锅腔与外界大气的通气通道,所述通气通道的最小横截面面积不小于20mm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密封环为橡胶环或硅胶环且洛氏硬度不小于35HRC且不大于70HRC。
CN201921984346.4U 2019-11-15 2019-11-15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484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4346.4U CN211484007U (zh) 2019-11-15 2019-11-1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4346.4U CN211484007U (zh) 2019-11-15 2019-11-1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84007U true CN211484007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9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84346.4U Active CN211484007U (zh) 2019-11-15 2019-11-1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84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33295U (zh) 一种密封可靠的炒菜机
CN106691172A (zh) 具有密封性能的微压炖锅
CN211484007U (zh) 烹饪器具
CN109330360A (zh) 一种微压隔水炖锅
CN105816014A (zh) 真空循环吸排式减糖电饭煲
CN209932392U (zh) 一种微压隔水炖锅
CN209235759U (zh) 一种微压陶瓷焖饭锅
CN209090792U (zh) 盖板组件及包括其的蒸煮器具
CN212438218U (zh) 一种防溢炖锅
CN208692924U (zh) 烹饪器具
KR20110007142U (ko) 유리재 조리용기 뚜껑에서의 스팀배출구
KR200458533Y1 (ko) 압력조리기구의 패킹재
CN207604731U (zh) 随行用密封滤压杯盖和滤压杯
CN214002670U (zh) 一种容器密封盖
CN209031858U (zh) 烹饪器具的盖板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551176U (zh) 止开阀、盖体和烹饪器具
KR20080004792U (ko) 조리용기용 뚜껑의 패킹구조
CN205267795U (zh) 一种简易型家用蒸煮锅
CN219594320U (zh) 锅体组件及烹饪电器
CN210902590U (zh) 新型低压锅结构
CN208404195U (zh) 一种锅具
CN216166836U (zh) 一种烹饪容器
CN211961708U (zh) 烹饪内锅和烹饪器具
CN213248557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04105722U (zh) 一种电炖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