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60729U -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 Google Patents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60729U
CN211460729U CN201922349256.4U CN201922349256U CN211460729U CN 211460729 U CN211460729 U CN 211460729U CN 201922349256 U CN201922349256 U CN 201922349256U CN 211460729 U CN211460729 U CN 211460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orce
force adjusting
bracket
dyna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492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宇成
邸霈
谢飞
阮剑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ke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ke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ke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ke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492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60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60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607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该动态牵伸支架包括相连并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第二力调节件以及可轴向移动的并且位于第一力调节件和第二力调节件之间的固定件;第一力调节件和第二力调节件均沿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固定件的一端与第一力调节件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力调节件相连。该关节固定器包括上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和用于固定动态牵伸支架的包覆带。本实用新型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和第二力调节件可以获得不同的张紧力调节范围,既可用于膝部关节的治疗,也可以用于肘部关节的治疗。

Description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关节功能障碍矫形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背景技术
随着高空作业及交通事故的增多,创伤后致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致残率相当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社交等身心健康。关节是非常容易错位的,通常会对骨和韧带导致很严重的伤害。具统计,59%的这些错位是复杂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该特征通常会导致关节功能失效、慢性僵硬、不稳定,以及创伤后的骨关节炎。关节挛缩是由关节创伤或关节炎引起的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术后切口疼痛难以进行充分的功能锻炼,往往会导致松解术后的关节再次发生僵硬。基于传统手术基础上,外固定支架的应用较好的解决了术后功能锻炼的问题,其逐渐成为关节僵硬治疗的新选择。极重度关节僵硬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而导致极重度关节僵硬的成因较多,创伤是形成极重度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在创伤成因中交通事故又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随着国内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激增,交通事故导致的极重度关节僵硬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关节复杂骨折脱位后容易发生软组织挛缩和关节僵硬,严重影响人体正常功能。
现有的膝、肘部固定器从结构功能分静态牵伸和动态牵伸,静态牵伸是调节肘关节的角度,刚性限位;动态牵伸是给上臂施加一个随位移变化的衰减力,以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现有的关节固定器存在以下缺陷:(1)内部单一的弹簧施加力量,无法针对不同关节部位进行相应的调节;(2)不能实现力的反馈,不利于量化治疗方案;(3)产品分膝、肘部分别独立操作的动态牵伸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关节固定器无法针对不同关节部位进行相应的调节、不能实现力的反馈以及不能实现膝、肘切换等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包括相连并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第二力调节件以及可轴向移动的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之间的固定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均沿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力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力调节件靠近所述第二支架;
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的内部设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的外部设有驱动件,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驱动件相连,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固定轴沿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力调节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相连。
其中,所述驱动件包括相连的旋钮和旋杆,所述旋钮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外部,所述旋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架并伸入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一固定轴相连。
其中,所述旋杆上沿其轴向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固定轴上设有与所述旋杆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相配合的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内。
其中,所述滑轨为通孔式结构,所述第一固定轴伸出所述第一支架的两端设有限位环。
其中,所述固定件呈U型设置,所述固定件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侧板和连接两所述侧板的底板,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架,两所述侧板之间设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靠近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与所述第二固定轴相连,所述第二力调节件与所述底板相抵接。
其中,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相配合的定位柱,所述第二力调节件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上。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相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二力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一力调节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凹槽内。
其中,所述第一力调节件为拉力调节件,所述第二力调节件为压力调节件。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力传感器和牵引件,所述力传感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牵引件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滚筒,两所述滚筒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牵引件穿过的通道,所述滚筒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固定有一对相对设置的转轴,两所述滚筒分别套设于与其对应设置的转轴上。
其中,所述第二支架与一角度转盘相连,所述牵引件远离所述力传感器的一端设有卡珠并与所述角度转盘相连,所述角度转盘上设有与所述卡珠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卡槽的两侧均设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与所述卡槽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卡珠的容置空间。
其中,所述动态牵伸支架包括控制器和显示屏,所述控制器用于将所述力传感器获取的张紧力信息通过所述显示屏显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关节固定器,包括上文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和用于固定所述动态牵伸支架的包覆带。
其中,所述包覆带包括衬垫部、固定带、紧固部中的至少一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包括相连并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第二力调节件以及可轴向移动的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之间的固定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均沿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力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力调节件靠近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相连。由此,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和第二力调节件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张紧力具有不同调节范围,可以获得更小的张紧力下限和更大的张紧力上限,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用作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时,即用作关节动态牵伸支架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关节部位或者训练目标进行相应的张紧力调节,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既可用于膝部关节的治疗,也可以用于肘部关节的治疗,更加便于使用。
(2)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关节固定器包括上文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由此所述关节固定器具有上文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所有优点,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关节固定器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张紧力具有不同调节范围,可以获得更小的张紧力下限和更大的张紧力上限,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用作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时,即用作关节动态牵伸支架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关节部位或者训练目标进行相应的张紧力调节,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既可用于膝部关节的治疗,也可以用于肘部关节的治疗,更加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的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旋钮处于可转动状态下的转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旋钮处于锁紧状态下的转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旋钮处于可转动状态下的转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机构的第一旋钮与把手相互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角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去除第一支架的上壳体和第一盖板之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去除第一支架的上壳体和第一盖板之后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的驱动件与第一固定轴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的电路原理方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关节固定器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第一支架-100;第二支架-200;角度传感器-310;角度转盘-410;第一旋钮-420;第一齿轮-430;第二齿轮-440;第一盖板-110;第二盖板-120;第一卡槽-421;定位凸块-121;把手-450,450’;第一安装槽-422;第一安装孔-423;第二安装孔-451;第一紧固件-460;主体部-452;支撑部-453;第一弧形部分454;第二弧形部分-455;第一连接轴-431;第三安装孔-424;第二紧固件-470;弹簧-480;第二连接轴-500;第一轴体-510;第二轴体-520;第二安装槽-511;外壳-311;内环-312;定位块-312;定位孔-441;第一定位柱-411;垫圈-490;牵引件-600;上壳体1001;下壳体-1002;第一侧壁-1003;第二侧壁-1004;第三侧壁-1005;卡珠-610;第二卡槽-412;定位片-413;定位槽-414;滚筒-130;限位槽-131;转轴-140;第一力调节件-710;第二力调节件-720;固定件-730;第一固定轴-740;第二旋钮-751;旋杆-752;第一螺纹孔-741;滑轨-150;限位环-742;侧板-731;底板-732;第二固定轴-733;第二定位柱-734;挡板-160;凹槽-161;力传感器-320;第二螺纹孔-735;控制器-330;电源-340;显示屏-350;第三紧固件-800;包覆带-900;固定带-901;紧固部-902;衬垫部-90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14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高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连接”是指在正常状态下,相连的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转动连接”是指在正常状态下,相连的元件之间可相对转动或者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在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那样,现有的关节固定器存在以下缺陷:(1)内部单一的弹簧施加力量,无法针对不同关节部位进行相应的调节;(2)不能实现力的反馈,不利于量化治疗方案;(3)产品分膝、肘部分别独立操作的动态牵伸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关节固定器无法针对不同关节部位进行相应的调节、不能实现力的反馈以及不能实现膝、肘切换等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为实现上述思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态牵伸支架,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的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动态牵伸支架包括相连并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在具体使用时,将所述第一支架100固定于待牵伸部位的一端,将第二支架200固定于待牵伸部位的另一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既可以用于关节功能障碍治疗技术领域,也可以用于关节康复的其他相关领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其用于关节功能障碍治疗技术领域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这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用于关节功能障碍治疗技术领域时,所述待牵伸部位为关节,其中所述第一支架100用于在关节的第一侧上接合患者身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架200用于在关节的第二侧上接合患者身体的一部分。所述关节可以为膝部关节,此时所述关节的第一侧为小腿,所述关节的第二侧为大腿。所述关节也可以为肘部关节,此时所述关节的第一侧为下臂,所述关节的第二侧为上臂。其中,通常情况下,用作膝部关节治疗时的所述第一支架100与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的张紧力大于用于肘部关节治疗时的所述第一支架100与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的张紧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100与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通过转动机构相连,所述转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架100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200转动。由此,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康复情况,通过所述转动机构调整所述第一支架100与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的角度,以实现对关节的训练角度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100与一角度传感器310相连,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支架100的旋转角度。由此,通过设置角度传感器310,可以测量第一支架100的旋转角度,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用作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时,即用作关节动态牵伸支架时,可以量化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更加便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记录治疗结果。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角度传感器310为电位器,关于电位器测量角度的原理为现有技术,故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不做详细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角度传感器310还可以为其他的用于测量角度的传感器。
优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相连的第一旋钮420和转动组件,所述第一旋钮420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支架100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200转动。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所述第一旋钮420可以带动所述转动组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架100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200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支架100与第二支架200之间的角度,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进行角度调节时,更加便于操作。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有多条第一凸楞,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置多条第一凸楞,可以增大所述第一旋钮420与人体手部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出现打滑现象,进而更加便于操作。
优选的,请参考图1至图8,其中图3示意性地给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旋钮处于可转动状态下的转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旋钮处于锁紧状态下的转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旋钮处于可转动状态下的转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机构的第一旋钮与把手相互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靠近或紧靠所述第二支架200的一端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120;所述第一盖板110靠近待牵伸部位;所述第二盖板120远离所述待牵伸部位;所述第一盖板110与所述第二盖板120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所述转动组件和所述角度传感器310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二支架200靠近所述第一支架100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旋钮420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外部且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120的外侧。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架100靠近所述第二支架200的一端设置相对设置的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120,且所述第一盖板110和所述第二盖板120可以形成上述第一容置空间,从而更加便于所述转动组件、角度传感器310以及第一旋钮420的安装,同时也更便于实现所述第一支架100与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的转动连接。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钮420安装于第一盖板110的外侧。
优选的,如图3至图8所示,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相连的齿轮和角度转盘410,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旋钮420相连,所述角度转盘410与所述齿轮相连,所述第一旋钮420用于驱动所述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角度转盘410转动,所述角度转盘410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支架100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200转动,所述角度转盘410与所述第一支架100固定连接,所述角度转盘410、所述第一齿轮430和所述第二齿轮440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由此,通过旋转所述第一旋钮420,可以带动与之相连的齿轮转动,转动的齿轮进而带动与之相连的角度转盘410转动,转动的角度转盘410进而带动与之相连的第一支架100转动。可见,此种设置,可以更加方便地通过旋转第一旋钮420以调节第一支架100与第二支架200之间的角度,从而调节关节的训练角度。
优选的,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齿轮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430和第二齿轮440,所述第一齿轮430与所述第一旋钮420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440与所述角度转盘410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430为小齿轮,所述第二齿轮440为大齿轮。由此,通过旋转所述第一旋钮420,可以带动所述第一齿轮430同轴转动,转动的第一齿轮430进而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齿轮440缓慢转动,转动的第二齿轮440进而带动角度转盘410同轴转动,转动的角度转盘410进而带动与之相连的第一支架100相对于第二支架200偏转一定角度。可见,此种设置不仅可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同时也更加便于实现第一支架100与第二支架200之间角度的调节。
优选的,如图3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有第一卡槽421(图7中所示),所述第二盖板120靠近所述第一旋钮42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421相配合的定位凸块121。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置第一卡槽421,在所述第二盖板120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卡槽421相配合的定位凸块121,当所述定位凸块121卡入所述第一卡槽421内时,此时所述第一旋钮420与所述第二盖板120固定连接,第一旋钮420不能相对于所述第二盖板120转动而处于锁紧状态;当所述定位凸块121脱离所述第一卡槽421时,此时所述第一旋钮420处于可旋转的打开状态,通过旋转所述第一旋钮420,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旋钮420转动,进而驱动第一齿轮430、第二齿轮440和角度转盘410转动。可见,通过使得所述第一旋钮420具有锁紧和打开状态的此种设置,可以有效防止误操作,提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旋钮420安装于第一盖板110的外侧时,所述第一盖板110靠近所述第一旋钮42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421相配合的定位凸块121。
优选的,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定位凸块121为正八边形结构。由此,所述第一旋钮420每旋转45°,即可使得所述第一卡槽421与所述定位凸块121保持相对应的状态,从而使得当将所述第一支架100和所述第二支架200调整至合适位置后,所述第一卡槽421能够顺利与所述定位凸块121相卡接。为了更加便于操作,提高旋转的精确度,更为优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凸块121为多于八边的多边形结构,或者为齿形凸块,同时,第一卡槽421具有与所述多变形结构或者齿形凸块对应的构造,并且可通过在一圆形凸块上沿其周向设置多个槽以形成所述齿形凸块,所述槽的个数大于8,所述槽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槽的个数越多,所能调整的角度就越多。
优选的,如图3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有把手450(或把手450’),所述把手450(或把手450’)与所述第一旋钮420转动连接。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置把手450(或把手450’),可以通过扳动所述把手450(或把手450’),更加省力地使得所述第一旋钮420上的第一卡槽421脱离所述盖板上的定位凸块121,以及更加省力地使得所述第一旋钮420上的第一卡槽421与所述盖板上的定位凸块121相卡合。
优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450为一长条形结构,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有与所述把手450相配合的第一安装槽422,所述第一安装槽422的一端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安装孔423,所述把手450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23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图中未示出),通过第一紧固件460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2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将所述把手450与所述第一旋钮420连接,所述把手45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紧固件460转动。由此,通过将所述把手450设置为长条形结构,可以简化所述把手450的结构。通过在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置第一安装槽422,可以更加便于把手450的安装,同时也可以节约空间。通过在所述第一安装槽422内设置第一安装孔423,在所述把手450上设置第二安装孔,由此可通过第一紧固件460将所述把手45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422内。当需要使得所述第一旋钮420上的第一卡槽421脱离所述盖板上的定位凸块121时,可以扳动所述把手450并向外拉动所述第一旋钮420,即可顺利使得所述第一卡槽421脱离所述定位凸块121。
优选的,如图5至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其中的把手450’不同于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把手450,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把手450’包括相连的主体部452和支撑部453,所述主体部452为长条形结构,所述支撑部453为凸圆形结构,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有与所述把手450’相配合的第一安装槽422,所述第一安装槽422用于安装所述支撑部453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安装孔423,所述支撑部453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23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451,所述第一安装孔42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451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460穿过而将所述把手450’与所述第一旋钮420相连,所述把手45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紧固件460转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动机构与上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动机构的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把手450’的结构与上一实施方式的把手450的结构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把手450’包括长条形的主体部452和凸圆形的支撑部453,所述凸圆形的支撑部453包括第一弧形部分454和第二弧形部分455,所述第一弧形部分454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弧形部分455的曲率,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部分454由具有第一半径的圆形限定,所述第二弧形部分455由具有第二半径的圆形限定,且所述第一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半径,由此,在扳动所述把手450’使其从第一安装槽422向外旋转时,所述支撑部453绕着所述第一紧固件460转动,并且第一弧形部分454逐渐抵触所述第二盖板120,因此对所述第一旋钮120产生向上或向外的推力,使得所述第一旋钮420与齿轮430一起向上或向外侧(如图6所示)移动,促使所述第一卡槽421脱离所述定位凸块121,进而所述第一旋钮420处于打开状态,因此不需要再额外向外拉动所述第一旋钮420,即可使得所述第一卡槽421能够顺利脱离所述定位凸块121。可见,本实施方式中的把手450更加省力,操作更加方便。
优选的,如图3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紧固件460为螺栓,所述第一安装孔423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二安装孔451为内壁光滑的普通通孔,由此所述把手450(或把手45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紧固件460转动。为了便于所述第一紧固件460的安装,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紧固件460的头部相配合的缺口。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紧固件460也可为除螺栓以外的其他紧固件,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优选的,如图3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齿轮430靠近所述第一旋钮420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轴431,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轴431相配合的第三安装孔424,所述第一连接轴431与所述第三安装孔424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470相连。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齿轮430上设置第一连接轴431,在所述第一旋钮420上设置第三安装孔424,由此可通过将所述第一连接轴431插入所述第三安装孔424,再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470将所述第一连接轴431锁紧,即可使得所述第一齿轮430与所述第一旋钮420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连接轴431为非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轴431上设有外螺纹(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紧固件470为螺母,由此,当将所述第一连接轴431插入所述第三安装孔424后,通过旋紧螺母,即可使得所述第一齿轮430与所述第一旋钮420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如图3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轴431的外部套设有弹簧480,所述弹簧48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430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盖板120相抵接。由此,如图3、图6中所示,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轴431的外部套设弹簧480,在所述第一卡槽421脱离所述定位凸块121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旋钮420带动所述第一齿轮430向外侧移动,使得所述弹簧480逐渐被压缩并产生逐渐增大的抗压缩力以抵制所述第一齿轮430向外侧移动,进而避免第一旋钮420被过度向外侧移动而造成第一齿轮430与第二齿轮440脱离;当撤销对所述第一旋钮420所施加的向外侧拉力时,在弹簧480向外扩张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齿轮430向内侧移动恢复至初始位置,同时带动所述第一旋钮420向内运动恢复至初始位置,进而所述第一卡槽421向所述定位凸块121靠近,使得所述第一卡槽421与所述定位凸块121相卡接,所述第一旋钮420处于锁定位置。
优选的,所述弹簧480为压簧,即当所述第一卡槽421与所述定位凸块121相卡接时,所述第一齿轮430恢复至初始位置时,第一齿轮430内表面与第二盖板120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压簧处于未受压、未扩张的正常状态下的高度,即所述弹簧480处于受压状态,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卡槽421与所述定位凸块121能够牢牢地卡接在一起,防止在不施加外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卡槽421与所述定位凸块121相脱离,进一步起到防止误操作的作用。
优选的,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角度转盘410通过第二连接轴500与所述第一支架100前端的第二盖板120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支架200转动连接,即角度转盘410相对于第二盖板120不可转动而相对于第二支架200可转动。所述第一支架100与所述第一盖板110、第二盖板1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体形成,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三者为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分体设计,因此,通过旋转的第二齿轮440可以带动所述角度转盘410相对于第二支架200转动,转动的所述角度转盘410带动所述第一支架100转动而不带动第二支架200转动。
所述角度传感器310与所述第二盖板120连接,所述第二齿轮440位于所述角度传感器310和所述角度转盘410之间。由此,此种设置,可以更加便于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的安装。
优选的,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第二支架200和所述第一支架100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轴500转动相连,即所述第一支架100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200转动;所述第二连接轴500包括相连的第一轴体510和第二轴体520,所述第一轴体51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盖板110、所述第二支架200、所述角度转盘410和所述第二齿轮440,所述第二轴体520依次穿过所述角度传感器310和所述第二盖板120。
其中,所述第一盖板110与所述第一轴体5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盖板110上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轴体510穿过的圆孔,所述第二支架20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轴体510相互配合的通孔,以使所述第二支架200与所述第一轴体510固定连接或非转动连接,所述角度转盘410和所述第二齿轮440均与所述第一轴体510转动连接,所述角度转盘410和所述第二齿轮440上均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轴体510穿过的圆孔(图中未标注),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的内环31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轴体520相配合的通孔(图中未标注),以使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的内环312(图9所示)与所述第二轴体5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盖板120与所述第二轴体52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盖板120上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轴体520穿过的圆孔(图中未标注)。由此在所述角度转盘410的带动下,所述第一支架10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200转动,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的外壳311能够随着所述第二盖板120的转动而转动,由于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的内环312与第二轴体520固定连接,因此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的外壳311能够相对于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的内环312转动,所述内环312感测所述外壳311的转动信息,由此所述角度传感器310可以测量出所述第二盖板120的旋转角度,即所述第一支架100的旋转角度。
优选的,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轴体510和所述第二轴体520均为非圆柱形结构。由此,此种设置便于形成固定位置关系,而无需额外设置定位装置,进而简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整体结构。
优选的,如图4和图7所示,为了提高所述第一轴体510与所述第一盖板11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所述第一轴体510与所述第一盖板110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卡簧(图中未示出)。为了便于卡簧的安装,所述第一轴体510用于与所述第一盖板110相连的部位设有用于安装卡簧的第二安装槽511,由此,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槽511,可以更加便于卡簧的安装。
如图4和图7所示,为了提高所述第二连接轴500与所述第二盖板1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所述第二轴体520靠近所述第二盖板120的一端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轴体520穿出所述第二盖板120的一端可用第三紧固件800锁紧,所述第三紧固件800为螺母,所述第三紧固件800与所述第二盖板120相抵接,从而可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500将所述第二盖板120与所述第二支架200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角度传感器310的外壳311上设有多个定位块312,所述第二盖板120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定位块312相配合的定位凹槽(图中未示出)。由此,可通过将所述定位块卡312入所述定位凹槽内,以将所述角度传感器310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120上。
优选的,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齿轮440上设有多个定位孔441,所述角度转盘410靠近所述第二齿轮440的一侧设有多个与所述定位孔441相配合的第一定位柱411。由此,可以通过将所述第一定位柱411插入所述定位孔441内,以将所述第二齿轮440与所述角度转盘410固定连接,使二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
优选的,如图3至7所示,所述第二齿轮440与所述角度传感器310之间设有垫圈490。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二齿轮440与所述角度传感器310之间设置垫圈490,可以对所述角度传感器31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所述第二齿轮440压伤所述角度传感器310,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请参考图10和图11,其中图10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去除第一支架100的上壳体和第一盖板110之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去除第一支架100上壳体和第一盖板110之后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同时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壳体1001、下壳体1002、连接所述上壳体1001和下壳体1002并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03、第二侧壁100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003和第二侧壁1004之间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200的第三侧臂1005,其中所述第一侧壁1003与第二侧壁1004的其中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120所在位置,所述上壳体1001和下壳体1002远离所述第三侧臂1005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120;所述上壳体1001、下壳体1002、第一侧壁1003、第二侧壁1004及第三侧壁1005限定出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腔体,所述内部腔体中设有牵引件600,所述牵引件600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设置并且一端连接至所述角度转盘410。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设置牵引件600,可将所述角度转盘410与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连接,所述牵引件600的一端可随着所述角度转盘410的转动而转动,促使所述牵引件600的另一端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架100转动。
优选的,所述牵引件600为钢索绳,所述钢索绳一直处于拉直状态。由于钢索绳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强度大、不易变形、具有一定的韧性且成本较低,由此采用钢索绳作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牵引件600,不仅可以提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牵引件600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具有一定强度且具有牵引作用的部件。
优选的,如图4、图7、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牵引件600靠近所述角度转盘410的一端设有卡珠610,所述角度转盘410上设有与所述卡珠610相配合的第二卡槽412。由此,可以通过将所述卡珠610卡入所述第二卡槽412内,以将所述牵引件600固定于所述角度转盘410上。
优选的,如图4和7所示,所述第二卡槽412的两侧均设有定位片413,所述定位片413与所述第二卡槽41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卡珠610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角度转盘410的两相对侧均设有与所述定位片413相配合的定位槽414。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二卡槽412的两侧设置定位片413,在将所述卡珠610卡入所述第二卡槽412后,位于所述第二卡槽412两侧的定位片413可以进一步对所述卡珠610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所述牵引件600与所述角度转盘41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如图4、图7、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滚筒130,两所述滚筒130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牵引件600穿过的通道,所述滚筒130与所述第一支架100转动连接。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设置一对相对设置的滚筒130,可以使得所述牵引件600穿过两所述滚筒130之间形成的通道,从而通过两所述滚筒130可以对所述牵引件600起到限位引导的作用,使得所述牵引件600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保持拉直转态,进而使得所述角度转盘410能够顺利带动所述第一支架100转动,提高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如图11所示,为了提高所述滚筒130对所述牵引件600的限位作用,所述滚筒130沿其周向可设有与所述牵引件600相配合的限位槽131。由此,通过在所述滚筒130上设置限位槽131,两所述限位槽131之间可形成用于供所述牵引件600穿过的通道,从而进一步引导所述牵引件600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保持拉直状态。
优选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固定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转轴140,两所述滚筒130分别套设于与其对应设置的转轴140上。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设置一对相对设置的转轴140,从而可以通过将所述滚筒130套设于与其对应设置的转轴140上,以使得所述滚筒130能够相对于所述转轴140转动,从而更加便于所述滚筒130的旋转与安装。
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设有力调节件,以实现张紧力值的调节,从而根据不同牵伸对象设置相应的张紧力。所述力调节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710和第二力调节件7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为拉力调节件,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为压力调节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远离所述牵引件600,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靠近所述牵引件600,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均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之间设有固定件730,所述固定件7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相连,所述固定件730能够在所述牵引件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往复移动,所述固定件730靠近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的一端与所述牵引件600相连。由此,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710和第二力调节件720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100与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的张紧力值具有不同调节范围,即可以获得更小的张紧力下限和更大的张紧力上限,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用作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时,即用作关节动态牵伸支架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关节部位或者患者进行相应的张紧力设置,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既可用于膝部关节的治疗,也可以用于肘部关节的治疗,更加便于使用。
其中,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对所述固定件73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一致。所述固定件730一方面受到来自第一力调节件710和第二力调节件720施加的第一作用力,另一方面受到来自牵引件600所施加的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由此,当角度转盘410被驱使转动时,牵引件600所施加的第二作用力大于第一作用力,带动第一支架100相对于第二支架200旋转,又由于第一支架100与第二支架200分别与关节的两个部位固定,例如与小腿和大腿分别固定,因此,第一支架100相对于第二支架200的旋转带动小腿相对于膝关节转动,进而使得膝关节得到训练。
优选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了进一步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获得更大的力值调节范围,可在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设置两组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和第二力调节件720,其中两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相对设置,两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相对设置,两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与两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为拉簧,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为压簧。由于拉簧、压簧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由此,通过采用拉簧作为第一力调节件710,采用压簧作为第二力调节件720,可以简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整体结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弹性的部件作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力调节件710和第二力调节件720,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优选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远离所述第二支架200的一端的内部设有第一固定轴740,所述第一固定轴740与一驱动件相连,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固定轴740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轴740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730相连。由此,通过所述驱动件可以驱动所述第一固定轴740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进而带动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伸长和缩短,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架100与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张紧力值的调节。当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固定轴740靠近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均缩短,此时,所述第一支架100和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的张紧力变小,即,针对关节活动需要较小张紧力的治疗,此时可通过较小的力驱动角度转盘410转动,进而驱动第一支架100带动部分肢体运动;当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固定轴740远离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均伸长,此时,所述第一支架100和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的张紧力变大,即,针对关节活动需要较大张紧力的治疗,此时需通过较大的力驱动角度转盘410转动,以驱动第一支架100带动部分肢体运动。可见,通过以上布置,本实用新型可针对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或对象,设置对应的驱动力值。
优选的,请参考图10至图12,其中图12示意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的驱动件与第一固定轴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二旋钮751和与所述第二旋钮751连接的旋杆752,所述第二旋钮751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100的第三侧壁1005的外部,所述旋杆752的一端经所述第三侧壁1005上的孔(未标注)伸入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后与所述第一固定轴740相连。由此,通过旋转所述第二旋钮751,可以驱动所述旋杆752带动所述第一固定轴740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往复移动,更加省时省力,进而更加便于操作。
优选的,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第二旋钮751沿所述旋杆752的径向向外凸出设置。由此,所述第二旋钮751的外径大于所述旋杆752的外径,从而更加便于操作。更优选的,所述第二旋钮751上设有多条第二凸楞(未标注),从而可以增大所述第二旋钮751与人体手部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出现打滑现象,进而更加便于操作。
优选的,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旋杆752上沿其轴向设置有外螺纹(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固定轴740上设有与所述旋杆752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741。由此,当旋转所述第二旋钮751时,所述旋杆752随之一起转动,由于所述旋杆752在轴向上是固定的,因此,在螺纹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固定轴740可以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往复移动,进而进一步简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整体结构,更加便于操作。
优选的,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远离所述第二支架200的一端的两侧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轴740的两端相配合的滑轨150,以引导所述第一固定轴740的两端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滑轨150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第一侧壁1003和第二侧壁1004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轴740的两端能够在所述滑轨150内往复移动。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架100的两侧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轴740的两端相配合的滑轨150,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固定轴740的两端能够沿固定的轨道滑动,即使得所述第一固定轴740可以保持沿所述第一支架100的轴向往复移动,有效防止其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晃动。
优选的,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滑轨150为通孔式结构,所述第一固定轴740伸出所述第一支架100的部位设有限位环742,所述限位环742的外径大于所述滑轨150的宽度。由于所述滑轨150为通孔式结构,从而可以更加便于所述第一固定轴740与所述滑轨150之间的连接,进一步简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整体结构。此外,由于所述第一固定轴740伸出所述第一支架100的部位设有限位环742,从而可以通过所述限位环742对所述第一固定轴740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所述第一固定轴740脱离所述滑轨150。所述限位环742可为卡簧,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限位环742还可以为其他可以起到限位作用的部件,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滑轨150还可以为除通孔式以外的其他结构,例如滑槽式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限位环742与所述滑轨150的外侧相抵接,由此,可以进一步使得所述第一固定轴740在移动过程中,保持轴向运动,防止其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晃动。
优选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固定件730呈U型设置,所述固定件730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侧板731和连接一对所述侧板731的底板732,所述底板732靠近所述第二支架200,两所述侧板731之间设有与所述侧板731轴向相对的第二固定轴733,所述第二固定轴733靠近所述第一支架100,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与所述第二固定轴733相连,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与所述底板732相抵接。由此,通过将所述固定件730设置为U型结构,从而更加便于第二固定轴733的安装,并且通过设置第二固定轴733和底板732,可以更加便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的固定。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所述底板732靠近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柱734,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靠近所述底板732的一端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柱734上。由此,通过在所述底板732靠近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的一端设置第二定位柱734,从而可以将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靠近所述底板732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定位柱734上,进而实现对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的固定。此外,此种设置,还可以进一步简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整体结构。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靠近所述第二支架200的一端设有挡板160,所述挡板16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相配合的凹槽161,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远离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的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凹槽161内。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架100上设置挡板160,且所述挡板160上设有凹槽161,从而可以将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远离所述第一力调节件710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凹槽161内,以进一步实现所述第二力调节件720的固定。此外,此种设置,还可以更进一步地简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整体结构。
优选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设有力传感器320,所述力传感器320一端与所述固定件730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牵引件600相连。所述力传感器320靠近所述固定件730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固定件730上设有与所述力传感器320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735。由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架100的内部设置力传感器320,可以通过所述力传感器320测量施加在牵引件600上的牵伸力,从而本实用新型在用于治疗关节障碍时,可以量化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更加便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记录治疗结果。此外,由于所述力传感器320靠近所述固定件730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图中未示出),所述固定件730上设有第二螺纹孔735,由此可以通过将所述力传感器320设有外螺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螺纹孔735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力传感器320固定于所述固定件730上,从而测量所述第一支架100和所述第二支架200之间的张紧力。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力传感器320为拉力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力传感器320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用于测量力值的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优选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力传感器320远离所述固定件730的一端与所述牵引件600相连。由于所述牵引件600远离所述力传感器320的一端与所述角度转盘410相连,从而通过所述力传感器320可以测得所述牵引件600所施加的牵伸力。
优选的,请参考图13,其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动态牵伸支架的电路原理方框图,如图13所示,所述动态牵伸支架还包括控制器330、电源340和显示屏350,所述角度传感器310、所述电源340、所述显示屏350和所述力传感器320均与所述控制器330电连接。由此,通过所述电源340可以为所述控制器330、所述力传感器320、所述角度传感器310和所述显示屏350提供电能,不需要外接电源,更加便于使用。通过所述控制器330,使得显示屏350可以将所述力传感器320测得的牵引件600所施加的牵伸力(张紧力)信息以及角度传感器310所测得的第一支架100所旋转的角度信息显示出来,更加便于观察,了解病情。
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屏35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100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00上的不用于直接与患者身体接触的一侧,由此以便于患者观察显示屏350上显示的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310和第二力调节件320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张紧力具有不同调节范围,可以获得更小的张紧力下限和更大的张紧力上限,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用作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时,即用作关节动态牵伸支架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关节部位进行相应的张紧力调节,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既可用于膝部关节的治疗,也可以用于肘部关节的治疗,更加便于使用。
为实现上述思想,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关节固定器,请参考图14,其示意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关节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所述关节固定器包括上文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和用于固定所述动态牵伸支架的包覆带900,所述包覆带900包括用于缓解动态牵伸支架对肢体造成不适的衬垫部903,用于将动态牵伸支架的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200与肢体固定的固定带901以及用于将固定带901定位的紧固部902。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关节固定器包括上文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由此所述关节固定器具有上文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所有优点,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关节固定器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张紧力具有不同调节范围,可以获得更小的张紧力下限和更大的张紧力上限,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用作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时,即用作关节动态牵伸支架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关节部位进行相应的张紧力调节,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既可用于膝部关节的治疗,也可以用于肘部关节的治疗,更加便于使用。在实际使用时,通过所述包覆带可以将所述动态牵伸支架牢牢地固定于需要治疗的关节部位。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包括相连并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第二力调节件以及可轴向移动的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之间的固定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均沿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力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力调节件靠近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相连。由此,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和第二力调节件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张紧力具有不同调节范围,可以获得更小的张紧力下限和更大的张紧力上限,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用作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时,即用作关节动态牵伸支架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关节部位或者训练目标进行相应的张紧力调节,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既可用于膝部关节的治疗,也可以用于肘部关节的治疗,更加便于使用。
(2)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关节固定器包括上文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由此所述关节固定器具有上文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的所有优点,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关节固定器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张紧力具有不同调节范围,可以获得更小的张紧力下限和更大的张紧力上限,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在用作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时,即用作关节动态牵伸支架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关节部位或者训练目标进行相应的张紧力调节,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态牵伸支架既可用于膝部关节的治疗,也可以用于肘部关节的治疗,更加便于使用。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7)

1.一种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并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力调节件、第二力调节件以及可轴向移动的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之间的固定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和所述第二力调节件均沿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力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力调节件靠近所述第二支架;
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的内部设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的外部设有驱动件,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驱动件相连,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固定轴沿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力调节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相连的旋钮和旋杆,所述旋钮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外部,所述旋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架并伸入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一固定轴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杆上沿其轴向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固定轴上设有与所述旋杆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相配合的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为通孔式结构,所述第一固定轴伸出所述第一支架的两端设有限位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呈U型设置,所述固定件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侧板和连接两所述侧板的底板,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架,两所述侧板之间设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靠近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力调节件与所述第二固定轴相连,所述第二力调节件与所述底板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相配合的定位柱,所述第二力调节件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力调节件相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二力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一力调节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调节件为拉力调节件,所述第二力调节件为压力调节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力传感器和牵引件,所述力传感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牵引件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滚筒,两所述滚筒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牵引件穿过的通道,所述滚筒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固定有一对相对设置的转轴,两所述滚筒分别套设于与其对应设置的转轴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与一角度转盘相连,所述牵引件远离所述力传感器的一端设有卡珠并与所述角度转盘相连,所述角度转盘上设有与所述卡珠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卡槽的两侧均设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与所述卡槽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卡珠的容置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牵伸支架包括控制器和显示屏,所述控制器用于将所述力传感器获取的张紧力信息通过所述显示屏显示。
16.一种关节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牵伸支架和用于固定所述动态牵伸支架的包覆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关节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带包括衬垫部、固定带、紧固部中的至少一者。
CN201922349256.4U 2019-12-24 2019-12-24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Active CN211460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9256.4U CN211460729U (zh) 2019-12-24 2019-12-24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9256.4U CN211460729U (zh) 2019-12-24 2019-12-24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60729U true CN211460729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70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49256.4U Active CN211460729U (zh) 2019-12-24 2019-12-24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607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67831A1 (zh) * 2021-06-23 2022-12-29 苏州微创康复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组织调节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67831A1 (zh) * 2021-06-23 2022-12-29 苏州微创康复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组织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7501A (zh) 踝关节训练适配件、康复训练设备及其训练控制方法
CN109173164A (zh) 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
CN110575348B (zh) 卧床式下肢联动步态模拟训练设备
CN105769412B (zh) 一种筋骨复位床
CN211460729U (zh)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CN209204563U (zh) 一种膝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CN211674759U (zh) 牵伸装置和关节固定器
CN109806546A (zh) 一种外科用坐式康复训练椅
CN111000670B (zh) 一种亚健康人群用理疗装置及理疗方法
CN108785041A (zh) 骨科康复按摩装置
CN113017961A (zh) 牵伸装置和关节固定器
CN208905777U (zh)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CN113367780A (zh) 一种具有定位导向功能的脊柱外科定位引导系统
CN113017962A (zh) 动态牵伸支架和关节固定器
CN210278110U (zh) 一种下肢运动锻炼设备
CN108743234A (zh) 一种上肢康复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1585088U (zh) 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上肢恢复训练装置
CN210812307U (zh) 一种康复医学科训练装置
CN210844091U (zh) 一种下肢镜像康复装置
CN210845161U (zh) 一种具有高度可调节功能的舞蹈柔韧性训练装置
CN113693883A (zh) 一种医用重症病人下肢复健锻炼装置
CN108553278A (zh) 骨科康复治疗按摩仪
CN113996021B (zh) 一种关节外科术后康复训练装置
CN215691341U (zh) 一种康复训练装置
CN110496015A (zh) 一种腰椎间盘康复辅助矫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