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32331U -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32331U
CN211432331U CN201922468913.7U CN201922468913U CN211432331U CN 211432331 U CN211432331 U CN 211432331U CN 201922468913 U CN201922468913 U CN 201922468913U CN 211432331 U CN211432331 U CN 211432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overflow
piece
pot cover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689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经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689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32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32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32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该烹饪锅具包括锅体(2)以及锅盖(1),锅盖(1)的朝向锅体(2)内腔的一面上设置有防溢件(3),防溢件(3)通过紧固结构(4)连接在锅盖(1)上,且防溢件(3)和锅盖(1)可相对移动,以使防溢件(3)与锅盖(1)的朝向锅体(2)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100),从而无需对防溢件进行拆卸即可进行清洗,使得清洗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背景技术
烹饪锅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蒸煮、加热食物的主要器具。
现有技术的烹饪锅具主要包括:可盛装液体的锅体以及盖设在锅体上的锅盖。为了防止溢锅,锅盖的朝向锅体内腔的一面上设置有防溢件。锅体内的液体在加热时会产生液泡,当锅体内的液泡上涌至防溢件时,锅体和防溢件之间以锅体内的液体为介质导通,锅体、液体、防溢件以及用于加热该烹饪锅具的加热器具的控制板之间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控制板降低加热器具的加热功率或者使加热器具停止加热,防止液体继续上溢,实现防溢控制。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防溢件位于锅盖的朝向锅体内腔的一面上,脏物容易累积在防溢件与锅盖之间,若要对脏物进行清洗,需用专门的拆装工具将防溢件从锅盖上完全拆卸下来,才能够对脏物进行清洗,导致清洗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无需对防溢件进行拆卸即可进行清洗,使得清洗更加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可盛装液体的锅体以及盖设在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锅盖的朝向所述锅体内腔的一面上设置有防溢件,所述防溢件通过紧固结构连接在所述锅盖上,且所述防溢件和所述锅盖可相对移动,以使所述防溢件与所述锅盖的朝向所述锅体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通过紧固结构将防溢件连接在锅盖上,且防溢件和锅盖可相对移动,以使防溢件与锅盖的朝向锅体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从而在对锅盖进行清洗时,只需使防溢件相对于锅盖移动,或者使锅盖相对于防溢件移动,使防溢件与锅盖之间形成间隙即可,无需拆卸防溢件就能够很方便地将防溢件和锅盖之间的脏物清洗掉,为用户带来了很大方便,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间隙的范围为8mm~10mm。
这样保证了防溢件与锅盖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易于对脏物进行清理。
可选的,所述紧固结构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锅盖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溢件相对固定,以使所述防溢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与所述锅盖接触,或者可在外力作用下朝向远离所述锅盖的方向移动,以形成所述间隙。
通过设置弹性件,使得防溢件可朝向靠近锅盖的方向移动或朝向远离锅盖的方向移动,或者,使锅盖可朝向靠近防溢件的方向移动或朝向远离防溢件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在正常使用时,防溢件与锅盖接触,实现防溢检测,在需要清洗时,拉动防溢件或者拉动锅盖,使防溢件或者锅盖移动,使两者之间形成间隙,从而方便清洗。
可选的,所述紧固结构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锅盖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件穿设在所述安装孔中,所述防溢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锅盖相对固定。
这样在正常使用时,穿设在安装孔中的连接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使防溢件与锅盖接触,提高防溢件的稳定性;当需要清洗时,将防溢件往下拉,此时弹性件被拉长,防溢件与锅盖之间产生间隙,以方便对两者之间的脏物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松开防溢件,此时弹性件复位,带动连接件向上移动,进而使防溢件在连接件的带动下向上移动与锅盖接触。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套设在所述连接件上的弹簧。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的侧壁具有止挡凸缘,所述弹性件的顶端抵接在所述止挡凸缘的底面上,所述弹性件的底端与所述锅盖相对固定。
这样使得弹性件的装配更加方便,且固定可靠。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上方。
这样使得安装更加方便,且连接件和防溢件的移动更加平稳。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为螺钉,所述弹性件的顶端抵接在所述螺钉的螺帽的底面;
和/或,所述防溢件上具有可供所述螺钉的尾部穿过的通孔,所述螺钉的尾部螺接有螺母。
这样提高了防溢件与锅盖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锅盖上具有安装盒,所述弹性件以及部分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安装盒内,且所述安装盒的对应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具有可供所述连接件穿过的避让孔。
通过设置安装盒,可对弹性件和连接件进行有效保护,同时提高了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防溢件沿所述锅盖的周向延伸设置。
由于防溢件沿锅盖的周向延伸设置,因此大大扩大了防溢检测范围,能够有效的检测到上溢的液泡,从而提高了防溢效果。
可选的,所述防溢件为沿所述锅盖的周向延伸的环状防溢件。
通过将防溢件设置为环状,这样从整个周向上均能够检测到上溢的液泡,进一步扩大了防溢检测范围,使得防溢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防溢件为沿所述锅盖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防溢件。
这样使得防溢件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与上溢的液泡接触,进一步扩大了防溢检测范围,提高了防溢效果。
可选的,所述紧固结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紧固结构沿所述防溢件的周向间隔排布。
这样可从防溢件的周向上对防溢件进行固定,使得防溢件与锅盖之间的连接更加牢靠,而且防溢件移动时更加平稳。
可选的,所述防溢件包括朝向所述锅体的内腔方向延伸的防溢壁。
这样使得在锅盖下形成一个防溢墙,当上溢的液泡接触到防溢壁的底端时,加热器具即可对锅具进行防溢控制,防止液泡溢出至锅体外,使得防溢控制更加及时有效。
可选的,所述防溢件包括朝向所述锅体的内腔方向延伸的防溢壁,所述防溢壁的高度范围为18mm~25mm。
通过将防溢壁的高度设置在该范围内,不仅可以防止液泡溢出至锅体外,使得防溢控制更加及时有效,且可避免防溢壁的高度做的过高而导致耗材的浪费。
可选的,所述防溢件包括朝向所述锅体的内腔方向延伸的防溢壁,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防溢壁与所述锅体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
这样可防止上溢的液泡粘接在防溢壁和锅体的边缘之间,而导致防溢件和锅体之间一直保持导通状态,导致加热器具检测到锅体中的食物一直处于溢出的状态,容易造成误判而煮不熟食物,如上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判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间距的范围为15mm~25mm。
通过将防溢壁与锅体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设置在该范围内,即可以有效防止上溢的液泡粘接在防溢壁和锅体的边缘之间的情况发生,而且可保证防溢件的检测范围,保证防溢效果。
可选的,所述防溢件包括朝向所述锅体的内腔方向延伸的防溢壁,所述防溢壁的顶部具有翻边,所述翻边通过所述紧固结构与所述锅盖连接,所述翻边与所述锅盖的朝向所述锅体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所述间隙。
通过设置翻边,使得防溢件的安装更加方便,由于翻边的存在,防溢件与锅盖之间的脏物会累积在翻边与锅盖之间,这样使得脏物更易清理。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包括电磁炉以及如上所述的烹饪锅具;
所述电磁炉包括控制板,所述防溢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通过紧固结构将烹饪锅具上的防溢件连接在锅盖上,且防溢件和锅盖可相对移动,以使防溢件与锅盖的朝向锅体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从而在对锅盖进行清洗时,只需使防溢件相对于锅盖移动,或者使锅盖相对于防溢件移动,使防溢件与锅盖之间形成间隙即可,无需拆卸防溢件就能够很方便地将防溢件和锅盖之间的脏物清洗掉,为用户带来了很大方便,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防溢件为两个,两个所述防溢件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控制板用于当两个所述防溢件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所述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或者,所述锅体为金属锅体,所述锅体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当所述防溢件与所述锅体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所述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或者,所述锅体内设置有导电件,所述导电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当所述防溢件与所述导电件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所述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通过如上设置方式,使得防溢控制更加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在使用状态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与防溢件之间形成间隙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剖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盖;
2-锅体;
3-防溢件;
31-防溢壁;
32-翻边;
4-紧固结构;
41-弹性件;
42-连接件;
421-止挡凸缘;
43-螺母;
100-间隙;
10-安装盒;
11-第一导电连接件;
12-把手;
13-安装孔;
20-手柄;
21-第二导电连接件;
22-锅具耦合器;
23-接地螺钉;
5-电磁炉;
51-控制板;
50-炉体耦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在使用状态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与防溢件之间形成间隙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剖视结构图。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
该烹饪锅具包括:可盛装液体的锅体2以及盖设在锅体2上的锅盖1。锅盖1可以从锅体2上取下,在烹饪时,将锅盖1盖设在锅体2上。锅盖1上设置有把手12,以方便用户提起锅盖1。在本实施例中,锅盖1具体为玻璃锅盖,在烹饪时用户可以透过锅盖1看到锅体2内食材的状态,提高烹饪体验感。
为了防止溢锅,锅盖1的朝向锅体2内腔的一面上设置有防溢件3,防溢件3与用于对该烹饪锅具加热的加热器具的控制板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锅体2为金属锅体,锅体2与加热器具的控制板电连接。其中,锅体2与加热器具的控制板之间可以有线连接,也可以无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锅体2为不锈钢锅体,当然,也可以为其他金属材质。锅体2内的液体在加热时会产生液泡,当锅体2内的液泡上涌至防溢件3时,即与防溢件3接触时,锅体2和防溢件3之间以锅体2内的液体为介质导通。此时,锅体2、液体、防溢件3以及控制板之间形成闭合回路,闭合回路上产生电流,控制板接收到该电流信号后降低加热器具的加热功率或者使加热器具停止加热,防止液体继续上溢,从而实现防溢控制,避免溢锅。
在第二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锅体2内设置有导电件,导电件与加热器具的控制板电连接。其中,导电件与加热器具的控制板之间可以有线连接,也可以无线连接。比如,导电件设置在锅体2的侧壁,或者设置在锅体2的底壁。其中,导电件可以位于锅体2内的液位之下,由于导电件一直与锅体2内的液体接触,此时,当锅体2内的液体上涌接触至防溢件3时,导电件、液体、防溢件3、控制板之间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控制板对锅具进行防溢控制。或者,导电件位于锅体2内的液位之上,此时,当上溢的液泡接触到防溢件3和导电件时,导电件、防溢件3、液体和控制板之间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控制板对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在第三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锅盖1上的防溢件3为两个,两个防溢件3之间具有间距,两个防溢件3分别与加热器具的控制板电连接。当锅体2内的液泡上涌至两个防溢件3时,即与两个防溢件3接触时,两个防溢件3之间以锅体2内的液体为介质导通。此时,液体、两个防溢件3以及控制板之间形成闭合回路,闭合回路上产生电流,控制板接收到该电流信号后降低加热器具的加热功率或者使加热器具停止加热,防止液体继续上溢,从而实现防溢控制,避免溢锅。
然而,在烹饪锅具使用一段时间后,防溢件3与锅盖1之间容易产生脏物,为了方便对脏物进行清洗,在本实施例中,防溢件3具体通过紧固结构4连接在锅盖1上,且防溢件3与锅盖1可相对移动,以使防溢件3与锅盖1的朝向锅体2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100。
也就是说,通过紧固结构4将防溢件3连接在锅盖1上,且防溢件3和锅盖1可相对移动,以使防溢件3与锅盖1的朝向锅体2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100,从而在对锅盖1进行清洗时,只需使防溢件3相对于锅盖1移动,或者使锅盖1相对于防溢件3移动,使防溢件3与锅盖1之间形成间隙100即可,无需拆卸防溢件3就能够很方便地将防溢件3和锅盖1之间的脏物清洗掉,为用户带来了很大方便,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具体实现时,可将间隙100的范围设置在8mm~10mm之间,这样保证了防溢件3与锅盖1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易于对脏物进行清理。
以将该烹饪锅具应用在电磁炉5上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锅盖1的边缘具有与防溢件3电连接的第一导电连接件11,锅体2的侧壁顶部设置有与电磁炉的控制板51电连接的第二导电连接件21,当锅盖1盖设在锅体2上时,第一导电连接件11与第二导电连接件21接触导通。
参照图5至图8所示,具体实现时,锅盖1的边缘具有安装盒10,第一导电连接件11设置在安装盒10上。其中,防溢件3具体可以通过导线与第一导电连接件11连接。锅体2的侧壁上具有手柄20,第二导电连接件21具体可设置在手柄20的顶部。其中,锅体2上还可以设置锅具耦合器22,第二导电连接件21与锅具耦合器22的其中一个接线端子电连接,锅具耦合器22的另一个接线端子与锅体2的接地螺钉23电连接。电磁炉5上具有可与锅具耦合器22匹配耦合的炉体耦合器50,当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5上时,锅具耦合器22与炉体耦合器50耦合,此时控制板51与锅具耦合器22处于电连接的状态,即,控制板51与防溢件3处于电连接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导电连接件21具体通过锅具耦合器22和炉体耦合器50实现与控制板51之间的电连接。锅体2通过接地螺钉23与锅具耦合器22电连接。
其中,第一导电连接件11具体为弹性结构,比如第一导电连接件11包括导电件和可带动导电件移动的弹性件。第二导电连接件21具体可以为铜柱,当锅盖1盖设在锅体2上时,导电件抵顶在铜柱上,导电件与铜柱接触导通。将第一导电连接件11设置为弹性结构,不仅可保证第一导电连接件11与第二导电连接件21之间的可靠接触,保证防溢连接的可靠性,且可防止两者之间过压的情况出现。
上述所列的两个部件之间的电连接可以为通过引线实现电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实现电连接。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锅具耦合器22和炉体耦合器50。而是直接通过引线实现防溢件3与电磁炉的控制板51的电连接,比如,锅盖1或者锅体2上具有与防溢件3电连接的接线端口,电磁炉上具有与控制板51电连接的接线端口,防溢件3与控制板51通过插接在接线端口上的引线电连接。当然,防溢件3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控制板51电连接。
具体实现时,锅具上可以设置锅具控制板,防溢件3与锅具控制板电连接,锅具控制板可以位于锅体2上,也可以位于锅盖1上。锅具控制板与电磁炉的控制板51电连接。其中,锅具控制板与电磁炉的控制板51可以有线连接,也可以无线连接。当防溢件3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锅具控制板向电磁炉的控制板51发送信号,从而使电磁炉的控制板51对锅具进行防溢控制。具体地,锅具控制板发送至电磁炉的控制板51的信号可以包括防溢信号,电磁炉的控制板51对该防溢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对锅具进行防溢控制。锅具控制板发送至电磁炉的控制板51的信号也可以包括控制信号,即,锅具控制板对信号进行处理之后传输至电磁炉的控制板51,电磁炉的控制板51接收到该控制信号后直接对锅具进行防溢控制。当然,锅具上也可以不设置锅具控制板。
需要说明的是,该烹饪锅具不仅可以在电磁炉上使用,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加热器具上,加热器具包括可与防溢件3电连接的控制板即可,控制板可以设置在加热器具内,也可以设置在与加热器具配套的遥控器内。
具体实现时,紧固结构4包括弹性件41,其中,弹性件41的一端与锅盖1相对固定,弹性件41的另一端与防溢件3相对固定,以使防溢件3可在弹性件41的作用下与锅盖1接触,或者可在外力作用下朝向远离锅盖1的方向移动,以形成间隙100。通过设置弹性件41,使得防溢件3可朝向靠近锅盖1的方向移动或朝向远离锅盖1的方向移动,或者,使锅盖1可朝向靠近防溢件3的方向移动或朝向远离防溢件3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在正常使用时,防溢件3与锅盖1接触,实现防溢检测,在需要清洗时,拉动防溢件3或者拉动锅盖1,使防溢件3或者锅盖1移动,使两者之间形成间隙,从而方便清洗。
具体地,紧固结构4还包括连接件42。锅盖1上开设有安装孔13,连接件42穿设在安装孔13中,防溢件3与连接件42连接;弹性件41的一端与连接件42相对固定,弹性件41的另一端与锅盖1相对固定。
这样在正常使用时,穿设在安装孔13中的连接件42在弹性件41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使防溢件3与锅盖1接触,提高防溢件的稳定性;当需要清洗时,将防溢件3往下拉,此时弹性件42被拉长,防溢件3与锅盖1之间产生间隙,以方便对两者之间的脏物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松开防溢件3,此时弹性件41复位,带动连接件42向上移动,进而使防溢件3在连接件42的带动下向上移动与锅盖1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1具体位于安装孔13的上方,这样使得安装更加方便,且连接件42和防溢件3的移动更加平稳。当然,弹性件41也可以位于安装孔13中。
具体地,连接件42的侧壁上具有止挡凸缘421,弹性件41的顶端可以抵接在止挡凸缘421的底面上,弹性件41的底端与锅盖1相对固定,这样使得弹性件41的装配更加方便,且固定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1具体为套设在连接件42上的弹簧。当然,弹性件41也可以为弹性条,弹性条的一端与连接件42相对固定,弹性条的另一端与锅盖1相对固定。或者,弹性件41也可以为弹性绳等,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具体地,连接件42可以为螺钉,螺钉的螺帽形成为上述的止挡凸缘421,弹性件41的顶端抵接在螺钉的螺帽的底面。其中,防溢件3上具有可供螺钉的尾部穿过的通孔,螺钉的尾部螺接有螺母43,也就是说,防溢件3通过螺钉和螺接在螺钉尾部的螺母43连接在锅盖1上。当然,也可以不设置螺母43,而是在防溢件3上设置可与螺钉匹配连接的螺纹孔。此外,连接件42也可以为设置在锅盖1上的连接柱,连接柱的底端具有卡扣,防溢件3上具有可供卡扣卡入的卡孔,同样可将防溢件3连接在锅盖1上。
其中,弹性件41以及部分连接件42可位于安装盒10内,安装盒10的对应安装孔13的位置具有可供连接件42穿过的避让孔。通过设置安装盒10,可对弹性件41和连接件42进行有效保护,使得弹性件41、连接件42以及第一导电连接件11的设置更加方便,同时提高了外观美感。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不用设置连接件42,比如,锅盖1上具有容置槽,容置槽的朝向锅体的一侧开口,弹性件41位于容置槽中,弹性件41的顶端连接在容置槽中,弹性件41的底端与防溢件3连接,在正常状态下,弹性件41位于容置槽中,防溢件3与锅盖1接触,当需要清洗时,下拉防溢件3,此时弹性件41伸长,防溢件3与锅盖1之间形成间隙100,以方便对其进行清洗。清洗完后,松开防溢件3,弹性件41复位,并带动防溢件3向上移动,进而与锅盖1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防溢件3沿锅盖1的周向延伸设置,与现有技术的防溢范围很小的防溢针相比,由于防溢件3沿锅盖1的周向延伸设置,因此大大扩大了防溢检测范围,能够有效的检测到上溢的液泡,从而提高了防溢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防溢件3的底端所在的高度低于锅盖1的朝向锅体2内腔的一面,从而能够有效检测到上涌的液泡,在液泡溢出之前进行防溢控制。
其中,紧固结构4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紧固结构4沿防溢件3的周向间隔排布,这样从防溢件3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分别对防溢件3进行固定,使得防溢件3与锅盖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靠,而且防溢件3移动时更加平稳。
参照图2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防溢件3具体为沿锅盖1的周向延伸的环状防溢件,即,防溢件3为防溢环。通过将防溢件3设置为环状,这样从整个周向上均能够检测到上溢的液泡,进一步扩大了防溢检测范围,使得防溢更加及时,防溢效果更好。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防溢件3也可以为沿锅盖1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防溢件。使得防溢件3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与上溢的液泡接触,进一步扩大了防溢检测范围,提高了防溢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防溢件3具体为不锈钢防溢件。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防溢件3也可以为其他金属材质,比如铁,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继续参照图2至图6所示,防溢件3具体包括朝向锅体2的内腔方向延伸的防溢壁31。这样使得在锅盖1下形成一个防溢墙,当上溢的液泡接触到防溢壁31的底端时,加热器具即可对锅具进行防溢控制,防止液泡溢出至锅体外,使得防溢控制更加及时有效。
如果将防溢壁31的高度设置的较低,则导致上溢的液泡容易溢出至锅体外,导致防溢控制不够及时,但若将防溢壁31的高度做的过高,不仅导致耗材浪费,而且导致液泡距离锅盖1较远时,电磁炉已经对锅具进行了防溢控制,导致食物蒸煮时间较长,降低了加热效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可以将防溢壁31的高度设置在18mm~25mm之间。通过将防溢壁31的高度设置在该范围内,不仅可以防止液泡溢出至锅体2外,使得防溢控制更加及时有效,且可避免防溢壁31的高度做的过高而导致耗材的浪费,同时能够保证加热效率。
其中,锅盖1盖设在锅体2上时,防溢壁31与锅体2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可防止上溢的液泡粘接在防溢壁31和锅体2的边缘之间,而导致防溢件3和锅体2之间一直保持导通状态,导致加热器具检测到锅体2中的食物一直处于溢出的状态,容易造成误判而煮不熟食物,如上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判的情况发生。
较为优选的,可以将防溢壁31与锅体2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设置在15mm~25mm之间。通过将防溢壁31与锅体2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设置在该范围内,即可以有效防止上溢的液泡粘接在防溢壁31和锅体2的边缘之间的情况发生,而且可保证防溢件3的检测范围,保证防溢效果。
其中,防溢壁31的顶部具有翻边32,翻边32通过紧固结构4与锅盖1连接,翻边32与锅盖1的朝向锅体2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100。通过设置翻边32,使得防溢件3的安装更加方便。由于翻边32的存在,防溢件3与锅盖1之间的脏物会累积在翻边32与锅盖1之间,这样使得脏物更易清理。翻边32具体可以与防溢壁31一体制作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翻边32朝向环状防溢件的内侧翻折。这样使得翻边32距离锅体2边缘有一定的距离,避免挂泡而导致误判的情况出现。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翻边32也可以朝向环状防溢件的外侧翻折。
实施例二
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该烹调器包括烹饪锅具以及可对该烹饪锅具进行加热的电磁炉。
本实施例中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电磁炉5具体可包括:壳体、线圈盘、控制板51以及面板。其中,面板位于壳体的顶部,壳体和面板共同围成可容置线圈盘、控制板51等的容置腔。在使用时,将烹饪锅具放置在面板上,为电磁炉通电,线圈盘上的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切割烹饪锅具,在锅体2的底部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将锅体2加热。
其中,烹饪锅具的防溢件3与控制板51电连接,控制板51用于当防溢件3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示例性的,电磁炉5上具有炉体耦合器50,控制板51与炉体耦合器50电连接,当烹饪锅具放置在面板上时,锅具耦合器22和炉体耦合器50匹配耦合,从而使防溢件3与控制板51之间处于电连接的状态,进而实现信号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锅体2为金属锅体,锅体2与控制板51电连接,控制板51用于当防溢件3与锅体2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防溢件3为两个,两个防溢件3之间具有间距,控制板51用于当两个防溢件3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在第三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锅体2内设置有导电件,导电件与控制板51电连接,控制板51用于当防溢件3与导电件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通过紧固结构4将防溢件3连接在锅盖1上,且防溢件3和锅盖1可相对移动,以使防溢件3与锅盖1的朝向锅体2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100,从而在对锅盖1进行清洗时,只需使防溢件3相对于锅盖1移动,或者使锅盖1相对于防溢件3移动,使防溢件3与锅盖1之间形成间隙100即可,无需拆卸防溢件3就能够很方便地将防溢件3和锅盖1之间的脏物清洗掉,为用户带来了很大方便,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烹饪锅具,包括可盛装液体的锅体(2)以及盖设在所述锅体(2)上的锅盖(1),所述锅盖(1)的朝向所述锅体(2)内腔的一面上设置有防溢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件(3)通过紧固结构(4)连接在所述锅盖(1)上,且所述防溢件(3)和所述锅盖(1)可相对移动,以使所述防溢件(3)与所述锅盖(1)的朝向所述锅体(2)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间隙(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100)的范围为8mm~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结构(4)包括弹性件(41);
所述弹性件(41)的一端与所述锅盖(1)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41)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溢件(3)相对固定,以使所述防溢件(3)可在所述弹性件(41)的作用下与所述锅盖(1)接触,或者可在外力作用下朝向远离所述锅盖(1)的方向移动,以形成所述间隙(1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结构(4)还包括连接件(42);
所述锅盖(1)上开设有安装孔(13),所述连接件(42)穿设在所述安装孔(13)中,所述防溢件(3)与所述连接件(42)连接;
所述弹性件(4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42)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41)的另一端与所述锅盖(1)相对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1)为套设在所述连接件(42)上的弹簧;
和/或,所述连接件(42)的侧壁具有止挡凸缘(421),所述弹性件(41)的顶端抵接在所述止挡凸缘(421)的底面上,所述弹性件(41)的底端与所述锅盖(1)相对固定;
和/或,所述弹性件(41)位于所述安装孔(13)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2)为螺钉,所述弹性件(41)的顶端抵接在所述螺钉的螺帽的底面;
和/或,所述防溢件(3)上具有可供所述螺钉的尾部穿过的通孔,所述螺钉的尾部螺接有螺母(4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1)上具有安装盒(10),所述弹性件(41)以及部分所述连接件(42)位于所述安装盒(10)内,且所述安装盒(10)的对应所述安装孔(13)的位置具有可供所述连接件(42)穿过的避让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件(3)沿所述锅盖(1)的周向延伸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件(3)为沿所述锅盖(1)的周向延伸的环状防溢件;
或者,所述防溢件(3)为沿所述锅盖(1)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防溢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件(3)包括朝向所述锅体(2)的内腔方向延伸的防溢壁(31);
和/或,所述紧固结构(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紧固结构(4)沿所述防溢件(3)的周向间隔排布。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件(3)包括朝向所述锅体(2)的内腔方向延伸的防溢壁(31),
所述防溢壁(31)的高度范围为18mm~25mm;
和/或,所述锅盖(1)盖设在所述锅体(2)上时,所述防溢壁(31)与所述锅体(2)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间距的范围为15mm~25mm;
和/或,所述防溢壁(31)的顶部具有翻边(32),所述翻边(32)通过所述紧固结构(4)与所述锅盖(1)连接,所述翻边(32)与所述锅盖(1)的朝向所述锅体(2)内腔的一面之间可形成所述间隙(100)。
12.一种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炉(5)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
所述电磁炉(5)包括控制板(51),所述防溢件(3)与所述控制板(51)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件(3)为两个,两个所述防溢件(3)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控制板(51)用于当两个所述防溢件(3)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所述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或者,所述锅体(2)为金属锅体,所述锅体(2)与所述控制板(51)电连接,所述控制板(51)用于当所述防溢件(3)与所述锅体(2)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所述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或者,所述锅体(2)内设置有导电件,所述导电件与所述控制板(51)电连接,所述控制板(51)用于当所述防溢件(3)与所述导电件之间通过上溢的液泡导通时,对所述烹饪锅具进行防溢控制。
CN201922468913.7U 2019-12-31 2019-12-31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Active CN211432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68913.7U CN211432331U (zh) 2019-12-31 2019-12-31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68913.7U CN211432331U (zh) 2019-12-31 2019-12-31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32331U true CN211432331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294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68913.7U Active CN211432331U (zh) 2019-12-31 2019-12-31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32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28732U (zh) 防溢锅盖、防溢锅及加热装置
CN211432331U (zh)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CN211432333U (zh)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GB2492497A (en) Connector for cordless electrical appliance
CN114343434B (zh) 烹饪设备及锅铲组件
CN211432330U (zh)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CN211432332U (zh)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CN211432335U (zh) 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CN204698352U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0018972U (zh)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12213507U (zh) 一种可升降电烤炉
CN211155317U (zh) 空气炸锅
US3767897A (en) Plug-in surface heating unit with a terminal block mounting
CN214341901U (zh) 一种方便清洗的煎烤机
CN206252405U (zh) 烹饪器具
CN210018973U (zh)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11722819U (zh) 一种用于厨房电器的防水装置
US3051818A (en) Electric range with spill-proof cooking surface
CN210902559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488313U (zh) 分体式电炒锅
CN211155148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1484004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锅具
CN218500465U (zh) 一种电热锅
CN212489530U (zh) 一种可拆式电煮锅
CN211600812U (zh) 加热炉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