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00812U - 加热炉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炉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00812U
CN211600812U CN201922099002.1U CN201922099002U CN211600812U CN 211600812 U CN211600812 U CN 211600812U CN 201922099002 U CN201922099002 U CN 201922099002U CN 211600812 U CN211600812 U CN 211600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water
casing
shell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9900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经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9900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00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00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008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炉具,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下壳体(12)以及位于下壳体(12)上的上壳体(11),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连接并围成容置腔,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至少部分配合处(20)还设置有挡水结构(100),挡水结构(100)用于阻止水从至少部分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由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配合处进入至壳体内的现象出现的几率。

Description

加热炉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炉具。
背景技术
加热炉具比如包括电磁炉,电饭煲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加热炉具主要可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功能部件,其中,壳体包括下壳体以及位于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并围成可容置功能部件的容置腔。比如,加热炉具为电磁炉时,功能部件可以包括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等。
然而,现有技术的加热炉具中,若壳体上方上有积水,或者烹饪过程中放置在炉具上方的锅具中的汤水外溢,水会沿着壳体向下流动,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配合处进入至壳体内,导致壳体中的电子器件受潮或者损坏,影响加热炉具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炉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由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配合处进入至壳体内的现象出现的几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炉具,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以及位于所述下壳体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并围成容置腔,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至少部分配合处还设置有挡水结构,所述挡水结构用于阻止水从所述至少部分配合处进入至所述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具,通过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至少部分配合处设置挡水结构,若有水流至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该部分配合处,由于至少部分配合处具有挡水结构,挡水结构能够对水进行阻挡,使水无法从该部分配合处进入至壳体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由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配合处进入至壳体内的现象出现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加热炉具中的电子器件遇水受潮或损坏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加热炉具的正常使用,延长了加热炉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具有显示区,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至少与所述显示区对应的配合处设置有所述挡水结构。
通过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和显示区对应的配合处设置挡水结构,对显示区所在位置进行保护,防止水进入至显示区内,避免显示区内的器件遇水发生故障或者损坏。
可选的,所述挡水结构沿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配合处的周向延伸设置。
也就是说,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周向配合处设置挡水结构,由于壳体的周向上设置有挡水结构,从而使水无法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配合处进入至壳体内,即彻底避免了水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配合处进入至壳体内的现象出现,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效果,对加热炉具中的器件进行了更好的保护。
可选的,所述挡水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的向上延伸的第一挡筋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的向下延伸的第二挡筋,
至少部分第二挡筋位于所述第一挡筋的远离所述容置腔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挡筋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位于所述第一挡筋外侧的所述至少部分第二挡筋的底面所在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一挡筋形成为挡水筋。
通过在下壳体的上端面设置第一挡筋,在上壳体的下端面设置第二挡筋,通过第一挡筋和第二挡筋的有效配合,在保证上壳体和下壳体有效接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很好的挡水效果,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易安装。
可选的,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上具有可供所述至少部分第二挡筋进入的下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靠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槽壁形成为所述第一挡筋;
或者,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上具有可供所述第一挡筋进入的上凹的凹槽,所述上壳体的凹槽的槽壁形成为所述第二挡筋。
通过挡筋与凹槽的相互配合,不仅能够实现有效的挡水效果,同时使得在安装过程中,上壳体与下壳体更易定位和对准,安装更加快捷。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筋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的内侧;
和/或,所述第二挡筋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的外侧。
这样设置结构简单且挡水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筋的高度介于1mm~3mm之间。
和/或,所述第一挡筋的厚度介于1mm~2mm之间。
通过将第一挡筋的尺寸设置在该范围内,即保证了有效的挡水效果,且可避免耗材的过多浪费。
可选的,所述上壳体有至少一侧设置有向下凸出的下凸部,所述下凸部的边缘设置有朝向远离所述下凸部的方向延伸的导水壁,所述导水壁位于所述第一挡筋的外侧。
由于第一挡筋形成为挡水筋,挡水筋可对流至其外侧的水进行有效阻挡,使水不会越过第一挡筋进入至壳体内,由于第一挡筋外侧具有导水壁,导水壁可对流至该位置的水进行导向,使水沿着导水壁向下快速流走而脱离炉具,避免水聚积在挡水筋外侧。
可选的,所述导水壁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共同形成导水槽。
通过导水槽实现对水的导流效果,使水能够及时快速的向下流走而脱离炉具,避免水聚集在第一挡筋外侧。
可选的,所述导水壁有至少部分,从上往下逐渐向内倾斜。
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导水速度。
可选的,所述导水壁的下端抵接在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的连接处。
这样使得导水壁与下壳体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且可进一步提高导水效果,使水直接沿着导水壁向下流走,防水效果更好。
和/或,所述导水壁的延伸长度介于2mm~3mm之间。
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导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具有显示区时,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上壳体上,且位于所述上壳体上的部分显示区向下伸出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以形成所述下凸部;
和/或,所述下壳体的对应所述下凸部的位置形成为与所述下凸部相匹配的凹陷部。
这样设置使得在无需增大壳体整体体积的情况下,使显示区可做的较大一些,提高显示效果,同时在显示区内可设置更多的操作按键或显示元件等。
可选的,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的外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的外缘之外。
这样使得上壳体的外轮廓比下壳体的外轮廓较大一些,这样若有水从面板上或者从上壳体顶部流下时,水会在重力作用下直接从上壳体的下端面的外缘掉落至炉具所在台面上,使水不会朝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配合处流动,水更不会进入至壳体内,进一步提高了炉具的防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的外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的外缘之间的距离介于0.2mm~0.4mm之间。
将两者之间的距离设置在该范围内,既提高了防水效果,且可保证加热炉具外观的美感。
可选的,所述挡水结构包括由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的内缘向上延伸的第三挡筋,所述第三挡筋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内侧,且所述第三挡筋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所在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三挡筋形成为挡水筋。
通过在下壳体的上端面的内缘设置挡筋,使该挡筋的顶面高度高于上壳体的下端面,从而通过该挡筋实现对水的有效阻挡,结构简单且挡水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挡水结构包括由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的外缘向下延伸的第四挡筋,所述第四挡筋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外侧,且所述第四挡筋的底面所在的高度低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所在的高度,以使所述第四挡筋形成为挡水筋。
通过在上壳体的下端面的外缘设置挡筋,使挡筋位于下壳体的外侧,挡筋的底面高度低于下壳体的上端面,从而通过该挡筋实现对水的有效阻挡,结构简单且挡水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安装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对应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对应的爆炸结构图一;
图5为图1对应的爆炸结构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配合处的一结构简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配合处的另一结构简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配合处的又一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
11—上壳体;
12—下壳体;
20—配合处;
100—挡水结构;
10—显示区;
111—第二挡筋;
121—第一挡筋;
110—下凸部;
120—凹陷部;
112—导水壁;
113—第四挡筋;
122—第三挡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安装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对应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4为图1对应的爆炸结构图一;图5为图1对应的爆炸结构图二;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配合处的一结构简图。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炉具。
该加热炉具具体可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功能部件,其中,壳体1包括下壳体12以及位于下壳体12上的上壳体11,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连接并围成容置腔,功能器件位于该容置腔内。其中,上壳体11上可以直接形成可放置锅具的加热面,也可以是,加热炉具还包括面板,面板盖设在上壳体11上。
在本实施例中,以加热炉具为电磁炉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功能器件可以包括: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在电磁炉工作时,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用于为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当然,加热炉具也可以是电饭煲等其他具有下壳体12以及连接在下壳体12上的上壳体11,且需要对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至少部分配合处20进行防水的炉具。
其中,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在使用该加热炉具时,若面板上有水,或者,锅具中有汤水溢出时,水会沿着壳体1的外壁向下流动,为了防止水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而导致壳体1内的电子器件受潮或者损坏,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至少部分配合处20还设置有挡水结构100,挡水结构100用于阻止水从至少部分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
也就是说,通过在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至少部分配合处20设置挡水结构100,若有水流至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该部分配合处20,由于至少部分配合处20具有挡水结构100,挡水结构100能够对水进行阻挡,使水无法从该部分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由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的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的现象出现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加热炉具中的电子器件遇水受潮或损坏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加热炉具的正常使用,延长了加热炉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其中,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至少部分配合处20设置挡水结构100,可以理解为,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其中一部分配合处20设置有挡水结构100,这样若水流至该部分配合处20时,挡水结构100可对水进行挡设,使水无法从该部分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从而降低了水进入至壳体内的现象出现的几率。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整个配合处20设置有挡水结构100,这样水无法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的任意位置进入至壳体1内,从而彻底避免了水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的现象出现,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挡水结构100具体包括:设置在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向上延伸的第一挡筋121以及设置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向下延伸的第二挡筋111。其中,至少部分第二挡筋111位于第一挡筋121的远离容置腔的外侧,且第一挡筋121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位于第一挡筋121外侧的至少部分第二挡筋111的底面所在的高度,以使第一挡筋121形成为挡水筋。
通过在下壳体12的上端面设置第一挡筋121,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设置第二挡筋111,通过第一挡筋121和第二挡筋111的有效配合,在保证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有效接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很好的挡水效果,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易安装。由于第一挡筋121的顶面所在的高度较高,因此水不会越过第一挡筋121,从而对水进行了有效阻挡。
其中,第一挡筋121具体可以与下壳体12一体成型,比如,下壳体12为塑胶壳体,在注塑下壳体12的同时,在下壳体12上形成第一挡筋121。当然,第一挡筋121也可以是后续安装在下壳体12的上端面上。第二挡筋111具体可以与上壳体11一体成型,比如,上壳体11为塑胶壳体,在注塑上壳体11的同时,在上壳体11上形成第二挡筋111,当然,第二挡筋111也可以是后续安装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上。
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整个第二挡筋111全部位于第一挡筋121的远离容置腔的外侧。具体地,第一挡筋121设置在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内侧,第二挡筋111设置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侧,如果设置使得结构简单且挡水效果好。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挡筋121也可以设置在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内侧与外侧之间的区域,第二挡筋111也可以设置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内侧和外侧之间的区域,只要使得至少部分第二挡筋111位于第一挡筋121的远离容置腔的外侧即可。
参照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壳体11的下端面上具有可供第一挡筋121进入的上凹的凹槽,上壳体11的凹槽的槽壁形成为第二挡筋111。或者,还可以是,下壳体12的上端面上具有可供至少部分第二挡筋111进入的下凹的凹槽,凹槽的靠近容置腔的一侧槽壁形成为第一挡筋121。通过挡筋与凹槽的相互配合,不仅能够实现有效的挡水效果,同时使得在安装过程中,使挡筋进入至凹槽中,从而使得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更易定位和对准,安装更加快捷。
具体地,可以将第一挡筋121的高度设置在1mm~3mm之间,将第一挡筋121的厚度设置在1mm~2mm之间。通过将第一挡筋121的尺寸设置在该范围内,即保证了有效的挡水效果,且可避免耗材的过多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挡水结构100沿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的周向延伸设置。具体地,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第一挡筋121沿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周向延伸设置,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第二挡筋111沿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周向延伸设置。由于壳体1的周向上设置有挡水结构100,从而使水无法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的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即彻底避免了水由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的现象出现,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效果,对加热炉具中的器件进行了更好的保护。而且,这样设置使得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的连接更加牢靠。
进一步地,上壳体11有至少一侧设置有向下凸出的下凸部110,下凸部110的边缘设置有朝向远离下凸部110的方向延伸的导水壁112,导水壁112位于第一挡筋121的外侧。其中,导水壁112可与上壳体11一体成型。由于第一挡筋121形成为挡水筋,挡水筋可对流至其外侧的水进行有效阻挡,使水不会越过第一挡筋121进入至壳体1内,由于第一挡筋121外侧具有导水壁112,导水壁112可对流至该位置的水进行导向,使水沿着导水壁112向下快速流走而脱离炉具,避免水聚积在挡水筋外侧。其中,下凸部110可凸出于上壳体11的外侧壁设置。
较为优选的,导水壁112有至少部分,从上往下逐渐向内倾斜,即,形成斜面,从而提高导水速度。
导水壁112具体可以与下壳体12的上端面共同形成导水槽。通过导水槽实现对水的导流效果,使水能够及时快速的向下流走而脱离炉具,避免水聚集在第一挡筋121外侧。当然,也可以是,水可以沿着导水壁112流下,然后直接沿着下壳体12的外侧壁向下流动进而脱离炉具。
其中,导水壁112的下端可以抵接在第一挡筋121与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连接处。这样使得导水壁112与下壳体12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且可进一步提高导水效果,使水直接沿着导水壁112向下流走,防水效果更好。具体实现时,可以将导水壁112的延伸长度设置在2mm~3mm之间,从而进一步保证导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具有显示区10,显示区10上可设置按键、指示灯等操控器件和/或显示器件。具体可以在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至少与显示区10对应的配合处20设置挡水结构100,从而对显示区10所在位置进行保护,防止水进入至显示区10内,避免显示区10内的器件遇水发生故障或者损坏。
其中,显示区10的至少部分位于上壳体11上,且位于上壳体11上的部分显示区10向下伸出上壳体11的下端面以形成上述的下凸部110。下壳体12的对应下凸部110的位置可以形成与下凸部110相匹配的凹陷部120。这样设置使得在无需增大壳体1整体体积的情况下,使显示区10可做的较大一些,提高显示效果,同时在显示区10内可设置更多的操作按键或显示元件等。可以理解的是,下凸部110与凹陷部120的配合处20设置有挡水结构100,即,在本实施例中,下凸部110的下端面具有第二挡筋111,凹陷部120的上端面具有第一挡筋121。
进一步地,可以使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外缘之外。也就是说,使得上壳体11的外轮廓比下壳体12的外轮廓较大一些,这样若有水从面板上或者从上壳体11顶部流下时,水会在重力作用下直接从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缘掉落至炉具所在台面上,使水不会朝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流动,从而使水更不会进入至壳体1内,进一步提高了炉具的防水效果。
具体可将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外缘之间的距离设置在0.2mm~0.4mm之间。将两者之间的距离设置在该范围内,既提高了防水效果,且可保证加热炉具外观的美感。
实施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配合处的另一结构简图。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加热炉具,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挡水结构100包括由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内缘向上延伸的第三挡筋122,第三挡筋122位于上壳体11的内侧,且第三挡筋122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上壳体11的下端面所在的高度,以使第三挡筋122形成为挡水筋。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加热炉具仅通过在下壳体12的上端面上设置第三挡筋122即可实现有效的挡水效果,即使有水进入至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由于下壳体12上端面的内缘的第三挡筋122向上延伸,且第三挡筋122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上壳体11的下端面所在的高度,即,第三挡筋122形成为挡水墙,从而使水无法越过第三挡筋122而进入至壳体1内,结构简单且挡水效果好。
第三挡筋122具体可以与下壳体12一体成型,比如,下壳体12为塑胶壳体1,在注塑下壳体12时,在下壳体12的上端面上同时形成第三挡筋122。
较为优选的,第三挡筋122具体可以沿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内缘周向延伸设置,这样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整个周向上进行防水,使水无法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效果。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配合处的又一结构简图。参照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第三种加热炉具,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挡水结构100包括由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缘向下延伸的第四挡筋113,第四挡筋113位于下壳体12的外侧,且第四挡筋113的底面所在的高度低于下壳体12的上端面所在的高度,以使第四挡筋113形成为挡水筋。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加热炉具仅通过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上设置第四挡筋113即可实现有效的挡水效果,即使有水进入至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由于上壳体11下端面的外缘的第四挡筋113向下延伸,且第四挡筋113的底面所在的高度低于下壳体12的上端面,即,水无法从第四挡筋113与下壳体12之间流入至壳体1内,结构简单且挡水效果好。
第四挡筋113具体可以与上壳体11一体成型,比如,上壳体11为塑胶壳体1,在注塑上壳体11时,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上同时形成第四挡筋113。
较为优选的,第四挡筋113具体可以沿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缘周向延伸设置,这样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整个周向上进行防水,使水无法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进入至壳体1内,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效果。而且,这样使得上壳体11上的第四挡筋113对下壳体12的边缘周向进行了包裹,对下壳体12进行了有效保护,且可提高了壳体的外观美感。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加热炉具,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下壳体(12)以及位于所述下壳体(12)上的上壳体(11),所述上壳体(11)与所述下壳体(12)连接并围成容置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与所述下壳体(12)的至少部分配合处(20)还设置有挡水结构(100),且所述上壳体(11)在所述至少部分配合处(20)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下壳体(12)在所述至少部分配合处(20)的部分结构的外侧,所述挡水结构(100)用于阻止水从所述至少部分配合处(20)进入至所述壳体(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具有显示区(10),所述上壳体(11)与所述下壳体(12)的至少与所述显示区(10)对应的配合处(20)设置有所述挡水结构(100);
或者,所述挡水结构(100)沿所述上壳体(11)与所述下壳体(12)的配合处(20)的周向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结构(100)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向上延伸的第一挡筋(121)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向下延伸的第二挡筋(111),
至少部分第二挡筋(111)位于所述第一挡筋(121)的远离所述容置腔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挡筋(121)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位于所述第一挡筋(121)外侧的所述至少部分第二挡筋(111)的底面所在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一挡筋(121)形成为挡水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上具有可供所述至少部分第二挡筋(111)进入的下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靠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槽壁形成为所述第一挡筋(121);
或者,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上具有可供所述第一挡筋(121)进入的上凹的凹槽,所述上壳体(11)的凹槽的槽壁形成为所述第二挡筋(11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筋(121)设置在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内侧;
和/或,所述第二挡筋(111)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筋(121)的高度介于1mm~3mm之间;
和/或,所述第一挡筋(121)的厚度介于1mm~2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有至少一侧设置有向下凸出的下凸部(110),所述下凸部(110)的边缘设置有朝向远离所述下凸部(110)的方向延伸的导水壁(112),所述导水壁(112)位于所述第一挡筋(121)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壁(112)与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共同形成导水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壁(112)有至少部分,从上往下逐渐向内倾斜;
和/或,所述导水壁(112)的下端抵接在所述第一挡筋(121)与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连接处;
和/或,所述导水壁(112)的延伸长度介于2mm~3m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具有显示区(10)时,所述显示区(1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上壳体(11)上,且位于所述上壳体(11)上的部分显示区(10)向下伸出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以形成所述下凸部(110);
和/或,所述下壳体(12)的对应所述下凸部(110)的位置形成为与所述下凸部(110)相匹配的凹陷部(120)。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外缘之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外缘之间的距离介于0.2mm~0.4mm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结构(100)包括由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的内缘向上延伸的第三挡筋(122),所述第三挡筋(122)位于所述上壳体(11)的内侧,且所述第三挡筋(122)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所在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三挡筋(122)形成为挡水筋;
或者,所述挡水结构(100)包括由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外缘向下延伸的第四挡筋(113),所述第四挡筋(113)位于所述下壳体(12)的外侧,且所述第四挡筋(113)的底面所在的高度低于所述下壳体(12)的上端面所在的高度,以使所述第四挡筋(113)形成为挡水筋。
CN201922099002.1U 2019-11-29 2019-11-29 加热炉具 Active CN211600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9002.1U CN211600812U (zh) 2019-11-29 2019-11-29 加热炉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9002.1U CN211600812U (zh) 2019-11-29 2019-11-29 加热炉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00812U true CN211600812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89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99002.1U Active CN211600812U (zh) 2019-11-29 2019-11-29 加热炉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008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00812U (zh) 加热炉具
CN211526489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0055645U (zh) 烹饪器具
JP5766554B2 (ja) グリル扉
CN211695030U (zh) 电磁炉
CN109419348B (zh) 内胆以及液体加热器
CN210951411U (zh) 电磁炉
CN210748672U (zh) 锅具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256677U (zh) 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防溢水炖锅
CN210951412U (zh) 电磁炉
CN215336515U (zh) 一种防水效果好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2912760U (zh) 底座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047891U (zh) 底座和烹饪器具
CN215820562U (zh) 烹饪器具
CN210183771U (zh) 家用电器
CN217928888U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套组
CN220109569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8651456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951413U (zh) 电磁炉
CN209744430U (zh) 一种烹饪器具用下盖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10179700U (zh) 烹饪器具
CN209801543U (zh) 电磁炉
CN211502905U (zh) 电磁炉
JP3508303B2 (ja) 埋込み式加熱調理器
CN210568636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